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且以永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且以永日的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且以永日的读后感10篇

  《且以永日》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且以永日》读后感(一):书摘《且以永日》(下)

  城市商业中心楼群密布,植物稀少,看不到昆虫鸟类。对季节自然感受力和敏感度下降。人一旦与群体自然环境隔离之后,便会感觉十分不安,并且贫乏。各自隔离和孤独,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的本质

  时间重要。物证很重要。它们使某些曾经被蒙蔽或忽略的情感,在很久之后被澄清和浮出。我也会手写书信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只为了让他或她,在以后某天终会明白我的心。

  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

  喜欢背大包的人,代表他在生活里面对许多可能性选择性。也是一种癖好,代表着某种激情

  所谓能够压箱底的东西,是一份随年岁日益敦厚自信沉着

  人内在的深切细腻,需要对等的人才能承当。这内在若得到自在的化解,不至于成为负担。否则便是一种凝聚和停滞。

  瑜伽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做到你此刻的极限。极限其实可以不停拓展前提是当下要做出尝试。瑜伽的暗示,人需要稳定,尽力,专注,坚韧,对自己激发的每一刻力量做出感应和转化。并于内在得到自我平衡源泉

  工作的时候,不计报酬,爱的时候,想不起曾经受过的伤害,跳舞的时候,不知道别人的存在

  如果我们恐惧太多,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穿越。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方式

  在人身上戴了太多年的物品,会沾染习气和情感,不能随便丢弃,所以要埋葬起来。这是对物品的珍重,它已经具备了灵魂

  戒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如果你对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祈祷内心流出,它们都会成真。上天给出它认为正确的东西,从无错误。入睡前那些在黑暗中祈祷的时刻,那些黑暗所显示的纯净与力量,难以用言语表达,也无法揭示它的深度。它进入身心每一条缝隙,与血肉包裹凝聚。心念与信念发出光来,仿佛已存在太久一般。

  佛像本不需要跪拜,佛教本身就反对偶像。跪拜只是一个仪式,为了让心恭敬谦卑平和柔顺,在毫无杂念从事这一重复举动训练和关照自己。调伏这颗充满傲慢我执的刚硬的心。这是一个修行的任务

  铃木禅师演讲里谈论起饮食,“即使你正在津津有味地大啖某些实物,你的心应有足够平静,去欣赏准备菜肴辛劳,以及制作杯盘,碗筷每一件器皿努力。以一颗宁静的心,我们能赏识每一道蔬菜滋味,一个接一个的。我们不添加太多的佐料,所以能够享用每一蔬果的质地。那是我们如何烹煮食物,如何品尝它们的方法。”

  日式食物自然有禅性在里面。滋味清淡原料新鲜和应季,分量适宜,期待关注珍惜,盘盏传递民间质朴传统美感。此时饮食不是简单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一种整体活动肉体精神意念审美相互作用

  对一本小说来说,有时候事也不是太重要。事亦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叙述本身是否代表着一种出行的态度。对读者和作者来说,书,有时候是用来接近自己内心的摆渡。为了离开某处,又抵达某处。

  书写只对个人发生。等到书写变成文本并且面对大众,它就与自己断了任何关系。仿佛是另一种存在。它被别人猜度,评判,或者误读。意义完成的那一刻,成了终局。

  此时此地。这就是生命的神性所在

  你始终都不知道它将如何降临及带来的终局。

  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时光,对美,对痛楚。仿佛我们的活,也只是一棵春天中洁白花树的简单生涯,如此甘愿和珍重。

  这一年,我所写的,就是一本这样的书。是一个人在走廊日影下,竹绷撑起月白薄绢,悠悠用丝线穿过细针,绣上鸳鸯牡丹、秋月、浮云……自知没什么用处,只是静坐着劳作,心里愉悦。那个人绣完了花,另一个人拿起来闲来无事地看。院子里的落花此时被风吹远了,喜鹊清脆地啼叫起来。黄昏时下起一场雨,停息之后,有月光淡淡地爬上树梢

  脚步有力坚定,不断地走下去,就可以走一条长路。而不去追究其结局如何,有何意义。

  《且以永日》读后感(二):15年。我还在。

  作为安妮的忠实粉丝,一知道她出新书消息就第一时间在亚马逊上下订单。拿到书之后,书的外观设计、内里排版都是我喜欢的。认真翻了翻,内容都是熟悉的,选取了安妮15年来优秀散文随笔分类整理了出来。

  若是对她的每一本书都很熟悉的读者,看这本书就像新瓶装旧酒,只是重温。不明白她出这本书的意味何在。按理说她并不是一个哗众取宠需要不断停留在大家视线中的写者。尤其是开篇元宝教授花了七八页纸的篇幅讲解安妮的散文,真真是无法看下去,就像某网友所说,好像高考的阅读理解。。。安妮的文字是适合一个人静静地阅读,不受阻断,如行云流水,慢慢地体会其中的感觉。像教授这般把一些词一些句子提取出来分析断章取义,难免破坏其中的美感。

  安妮在自序中对元宝教授不吝溢美之词,颇有知音惺惺相惜之情。不懂。。。。。。建议喜欢安妮的朋友跳过叫兽的那一章节,静静地回顾这15年来安妮一路陪我们走过的时光。

  《且以永日》读后感(三):书感|《且以永日》:只叹岁月短,不顾日夜

  这是最后一次分享安妮宝贝的《且以永日》,也是我最艰难的一次自我问答。除了生死皆不是大事,这是真的。因为人在的时候,至少你可以告诉自己有时间。可偏偏这场生死不是你我能控制,唯有希冀各自平安。

  我最不喜这种不公平,却唯独只能憋恨忍着。

  可过后,又觉公平。若人生全是岁岁年年,又岂会去在意那朝朝暮暮。短暂岁月才让人学会恐慌害怕、,才让人懂得抛弃、珍惜。

  这大抵也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安妮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死亡分两种:一是意料之中,二是意想不到。所以可想而知,这份态度也分出了几种。在我的想象中,我自然之道这是不可控的事,可越是知道,内心越是忐忑

  记得外婆突然离世,母亲备受打击,花了几年时间才慢慢恢复。可我仍觉得母亲的内心有块东西已随外婆离去。也许是那句“我这一生再无人可叫爸妈”。听得人悲从中来,流泪满面。

  昨日问起母亲。是否怕离世。母亲当时相当平静,没说多余话,只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听得我无话可接,只能看着她。这个在岁月磨砺中逐渐认识世事无常,唯有伸手接住的女人

  之后再次将话题拿给友人,一番对话下来,发现彼此竟也想不出任何对策,或者说本就毫无办法。也是忽然明白。这份询问背后也是一次自我人生的问答。我是否有勇气、有能力去面对失去至亲的孤单以及这份能全身相信依靠的爱。

  对于现在的我来讲,这是一条艰难的无法面对和跨过的坎坷。又或许仅仅是心病

  安妮说,“死亡同时让我明白要随时接受依赖被抽离,希望被破灭,等待被断绝,未来被扼制的世间规则。所有的事情,都是重复的,循环的。这样的痛苦。可是人必须把自己脱离出来看一看钢轮下幻象被碾碎的肢体。那些四分五裂的终究要化为虚妄的肢体。”

  其实这个话题是我想回避的。毕竟我还可以说自己年轻,不需要考虑。但越是这般,竟越加清醒和认真。大概是明白无处可藏,毕竟我就是那个话题的发问者。

  前面说到不愿去体会失去至亲的孤单以及这份能全身心相信、依靠的爱。我想大抵是贪念作怪。毕竟除了这份亲情,还是希望自己成年以后有人依然愿意把自己当做小孩宠爱,或者说知道有双肩膀在任何时候都会无怨无悔可以依靠。

  可是细想,这份甜也是有时限的。我不知他们离开后会去哪里,可我知这份甜该是传递给下一代人手中了。虽然前提是痛苦的。可这样的痛苦难道不是反复在每个人身上轮回吗?这些肉体的灭亡,亲人的离散,是人类这一生都无法抹灭的丧痛,但新生的降临,不正代表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个联结吗?虽无法欺骗,他是否是他,她是否是她。但等到一定时间,我将离去,也许我也会如母亲般说“这是没办法的事”。谁都知道。

  然后,那个谁悄悄的流一场眼泪,却会更加快乐与珍惜活下去。

  《且以永日》读后感(四):书摘《且以永日》(上)

  小说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重大舞台人物轮番上场,虚拟出一个悲欢离合的世界。散文是小花园,有茶席,有一炉香,花好月圆,有一个聆听的人。小说呈现写作者的价值感和思考,有探索个体和世间之秘密动力。散文轻巧许多,但需要真性情

  世间的事物,一直都在变化人们总是习惯随意想象和归类他人,冠上各式概念标签,仿佛他人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人与人之间缺少安静耐心,缺少聆听、阅读、感受、体会,缺少进入彼此心灵和思考的尝试,却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爱一个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好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地喝下去。你的身体需要它,感觉自己健康和愉悦。以此认定它是一个好习惯。所以愿意日日夜夜重复。”(《清醒纪·爱人》)

  “一定不能想要在对方身上获取你所缺失的东西,不管是物质还是感情原谅对方也是脆弱的有缺失的人,又怎么能去奢求他的保护及成全。即使你需要一个偶像。但那一定不会是你的爱人。不要希望互相拯救。”(《清醒纪·爱人》)

  “他应更像是你独自在荒凉旅途中,偶然邂逅的旅伴。夜晚花好月圆,你们各自走过漫漫长路,觉得日子寂寞而又温情跌宕。互相邀约山谷梨花树下,摆一壶酒,长夜倾谈。”(《清醒纪·爱人》)

  “甜腻黏稠的恋情,令人生疑。恐怕是彼此掉入幻觉之中,翻江倒海,最后爬上岸,发现仓促间不过是池塘里蹚了浑水。如此剧烈追寻彼此内心,是英雄气短的事情。”

  “在路途上想起爱情来,觉得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而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寂寞的人间。”(《蔷薇岛屿·想起来的爱情》)

  “看完一本书,即使觉得好,日后也常常想不起其中句子,也不会使用或摆弄。也许阅读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过是维持日常生存。”(《眠空》)

  “即景惜物”式的描写,最要依靠想象力。关于想象力,刘勰说过一段有名的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很少有注意到这句话含有讽刺。刘勰是说,许多作家自以为想象力丰富,似乎与眼前心底所见所忆的风云山水并驾齐驱实际并不如此美妙,“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单纯的想象力会哄骗作家做出不自量力的判断,自以为无所不能,但想得如何不代表写得怎样,最终要看你的语言能否与你的想象配合。语言和想象力如何才能配合得好?“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你的语言能力要令你仿佛能看见想象中的物色,让你能用文字工具确实抓住它,这样才能成功地把想到的写出来,达到捕风捉影效果

  我们真得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会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成熟的感情都需要付出时间去等待它的果实,但是我们一直欠缺耐心。有谁会用十年的时间去等一个远行的人,有谁会在十年的远行之后,依然想回头找到那个人。有些爱情因为太急于要得到它的功利,无法被证明,于是也就得不到成立

  很多人如果换个时间认识,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曾经用生命里最透明纯粹的三年,为彼此的青春过渡

  一条观点优秀的男人非常多,但能全心全意以你为重的男人就很少。更何况,优秀的男人,优秀是他自己的,和你有什么相关。你只要一个男人好好疼你就够了。另一条观点:脚上的西班牙凉鞋很漂亮,这样喜欢,所以小一码也毅然买下了。穿在脚上很不舒服。这是为喜欢付出的代价。对男人,就是这样取舍的勇气。你是要一双漂亮但是穿着舒服的鞋,还是要一双不漂亮很舒服但见不了人的鞋子

  都是不完满的。讨论并没有结果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扛不住了。到最后,时间和孤独,慢慢就让人扛不住。所以很多女子最终会选择妥协地安全地嫁掉了,或者决然地冒险地离掉了。一直单身的女子,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

  不用想起。哪怕是一闪而过的记得。任何一个人,失去了另一个人,都会活得一如既往。黯

  然酸楚是属于怀念的事情。但是遗忘更轻省。

  不是你想的那样。真切的感情,从来都不会是坚韧的。

  真正有趣的男子,他应知道怎么修理草坪,耐心种一盆花,养活一缸鱼,手工做一个木书架,或下厨煲出一锅汤。这一切远胜过在酒吧呼朋唤友,左拥右抱。他应是安静的,不多话。多话的男人多有儿童的幼稚心态。但他却又保留有童真,那是对自我的一种认同和坚定,不受世间标准的左右界定,来去自如,生性逍遥。

  专注工作,并且独具一格。用一生来做对和做好一件事情。内心分明他的取舍和执着所在。干净,健康。挺着肚腩或骨瘦如柴的男子终究不好看。经常健身和运动的男子,心态平和,身上有均衡有力的肌肉,这是讨人喜欢的。他可以从一而终只喜欢粗布裤和球鞋,但简单的衣服穿在身上自显得风清月朗。他的感情显得有重量。

  失去或从未得到过一个人,倒是其次的事情,翻来覆去折损的心该如何来收拾。说到底,疼痛,那只是一个人的事。

  所谓的关系,重要的不是在情感本身得到的愉悦,而是在彼此的思维深度里获得愉悦。

  人应该得到美好的事物,但不应由它来决定悲喜得失。花丛中经过,一身落英缤纷,双手空空。这当下的触碰即刻便是意义所在。

  不要轻易去挑战或考验人性。人性禁不起这些。它需要的是保全,余地,推挡,遮盖。若你单刀戳入,必然破绽百出。不要尝试去击溃任何人。只有真正强大的心才经受得起真实和杀戮。若你有怜悯,应善待和接纳那些心灵的软弱和暗昧。看多世事,何来理所当然的愤怒。不过剩余淡淡的失望,淡淡的温柔。人类的狂妄和自得,无需一一拿出来讨论。试图研究和判定对错是无聊的事情。人只需自问,最终能否看得清自己那颗心所露出的种种破绽。

  恩爱。首先是恩,其次是爱。照顾,悯惜,责任,承担,牺牲,给予……这种种一切强悍过单纯的欲望和爱慕。行动强过语言,责任重于兴起。前者意味着更持续更久的力量。

  我对胡兰成并无异议。他的文字有一种境界,此处天地没有冷漠,没有分辨,没有警惕,残缺与丰盈融为一体,不分你我。也没有抱怨和责怪。只觉得春光恰好,人与事完好无损。花好月圆是一种境界。他游离人世范畴,而张爱玲扎根于世间。这段深刻而纠缠的关系,始终是她不原谅。

  真正的爱,一定相联着喜悦,笃实、明朗、饱满。真正的爱不可能使对方痛苦,也不会让自己痛苦。那些使我们痛苦并因此想让对方也同样痛苦的关系,与爱无关。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疾病。

  必须放弃在关系里对待彼此的问题和困难保留余地并寻找各式借口逃避的人。这意味着在他的生命里,懦弱和不担当是其处理一切事情的模式。若无勇敢和真心实意,人不可能成就任何事。

  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是足够欢喜。

  以马内利修女说:“每个人都期待按自己的方式被爱,每个人都希望另一半能够对自己的期待作出反应。因此,许多爱情关系不过是一些自身出发并且回到自身的行动。”

  就像国内的诸多体制和环境,唯一起作用的就是对独立性和个性的破坏。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自然也就无从提起去考虑和尊重旁人的个性和个人空间。

  危险的美感,注定了一种类似于虚无的追逐方式。这是已经和结局无关的激情。不停地行走。一边走,一边让美和时光从灵魂里刷刷掠过。好像在风里行走。明知一无所获,但心有豪情。

  他们之间的时间,是一颗星辰的光泽抵达地球的距离。在她看到他的瞬间,彼此已经相隔错失的数百个光年。她所看到的他的光,是他早已出发的旅程,落到她的额头上,没有温度只有记忆。

  有一个简单朴素的最终理想,仿佛因为置身在颠沛之中,必须找到聊以安慰的未来。

  她说,在爱的时候,你就要相信它。在离开的时候,你要相信自己。

  我只知道,此刻的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略有不同。这样微薄的一点点不同,足够让我感觉到能够飞翔的壮阔意志,而不是生活日复一日地逐渐沦陷。沦陷于这座寂寞的城。

  他走了那么远的路,只为了获取某一刻的寂寞内心,以及与陌生历史和人群交错而过的光芒。那小束异常静谧而洁白的光芒,就是心之所向。

  感情带给我们的,从来都不是获取。而仅仅是回味。

  美好女子的定义是,她若走进人群之中,如同遗世独立,突兀的存在会让他人立时感觉空气发生变化。而普通人一走进人群,如同水滴汇入海洋,不见痕迹。这定义不免偏执,却很分明,并且和五官无关。

  少女像墙头蔷薇一样绚烂天真,是人间的春色。成熟之后的女子,就当接近树的笃定静默。她们的存在,是对活色生香世间的恩惠。她们稀少而珍贵。

  所谓朋友的意义,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热闹。每个人内心的深渊,如果有痛苦、回忆或者其他,始终只能自己临崖独立,对峙这压力。他不可能让旁人来参观这深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完全南辕北辙,也很少有怜悯。大抵就是如此。

  有些人,哪怕陌生,在质地和强度上,趋向于彼此融合。仿佛水滴渗透在泥地里,彼此的属性刚好对接。如同一起站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小花园里。

  我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希望他能够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才华,聪慧,有可探索的内涵。又希望他在日常平凡的时候,善良,热诚,充满生机活力。这样的人,能够感染到他的芳香。他们自然显得很稀少。世间太多的人,或者聪明而不善良,或者善良而不通透。

  音乐、书籍、绘画等艺术形式是这个小城里每一户普通家庭中不可缺的元素。他们享受艺术和审美。

  《且以永日》读后感(五):冷冽之中 最温暖的陪伴

  一直绵延的雨季,雨水滴答的夜里最适合读安妮宝贝的文字,似乎从开启扉页的那一刻我又找到了午夜窝在被窝里看书的那个人,手边放着摘抄的精美句子,在想象的空间里感受安妮宝贝所带来的每一处感受,任悲伤和落寞贯穿整个青春。

  《且以永日》让我再次拾起了丢下很久的摘抄本,虽然这些文字我不止一次的读过,记录过,每每想起依然感触很深。就像是外面的雨夜,雨的韵律中带有一丝凉意,在橘色的灯光里感受到那些或忧伤、或悲凉的文字。

  “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而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美好女子的定义是,她若走进人群之中,如同遗世独立,突兀的存在会让他人立时感觉空气发生变化。而普通人一走进人群,如同水滴汇入海洋,不见痕迹。这定义不免偏执,却很分明,并且和五官无关。”

  美好而安静的文字随处可见,在安妮宝贝的笔下一词一句都让人难忘。青春伊始,从《告别薇安》到《莲花》再到今日的《且以永日》十二本书一本不落的读到现在。很多人说安妮的文字过于悲伤和孤独,带给人冰冷的感觉。可是有谁的青春不是在独自伤悲,带着一丝冷冽之感走过寂寞的呢?那些流逝的青春,在我的生命里带有很深的印痕,直到大学我依旧会在图书馆中寻找安妮的书。

  相对于安妮的小说,我更倾向于散文,那种淡淡的感觉,带有寂寞的冷,也带有旁观者的理性。仿佛一个人在旅行之中,静静观赏周围的一切,不发一声,又似已诉说万语千言。

  这部散文集集合了所有我的最爱,也集合了我难忘的青春时日。真心的喜爱,反倒不知如何表达,因为它们伴随了我青春的大半时光,即便日历早已泛黄,也无法忘记那些孤单的日子里是怎样找寻存在的意义。

  《且以永日》读后感(六):读《且以永日》

  十五年,一个人可以从婴儿到少女,也可以从少女到少妇。时间的温柔,其实有点残酷。这一点,写字的人深切地明白。8月,《且以永日》,安妮宝贝把十五年散文精粹发布放在了这个月。

  安妮宝贝这四个字就像一种流行病,就像50年代的列宁装和改革开放的喇叭裤,在那个当下,似乎穿了后就是高贵洋气上档次的体现。可是,当受众只是被流行推着走的时候,是鲜少有人真正地静下心来去看其中因由的。安妮宝贝写了许多年,写到当时的孩子们都变成了孩子的爸妈,我知道很多人都放弃了,甚至当这四个字出现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种文学灾难。觉得她灰暗、抑郁、不值一读。我恰恰是在人们不喜欢她的时候,才真正开始阅读她的一切。谁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些消极,没有那些阴暗的内心挣扎,作者的本能,就是阐述这一切,在那个年代里,她所能看见的一切中,走出她的风景来。我慎以为从《莲花》开始,是她的心境开始美好的安然的地方,我看不见那些暴戾和阴郁的人物,而是渐渐在人性以及命理的阐述中,获得了我自己对轮回的感知。

  而一切人,依旧只是戴着少年的眼镜识人,未深读已出口,像个不懂得深思熟虑就出口伤人的孩子。

  难怪她也这样写道:“通常,一个写作者的作品,如果被大量广泛地推动,就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才会真正去试图了解它们说了什么。作品被读者以各种方式各种层面去解读,是一种孤独。被剧烈地夸赞,剧烈地攻击,也是一种孤独。跟风的人很多,对他人口唇刻毒的人很多。写作者会被当作大众娱乐对象,当作大众心目中被幻化出来的偶像。但人们所夸赞的,不过是一个幻象。所攻击的,也不过是一个幻象。 ”

  散文和小说是写作者最好的两把刀,一把刀朝世界,一把刀朝自己。我是爱极了散文的人,这本书以“诗经”作为编选脉络,叙及爱、情感、家人,以及生死、神圣等命题。不用说,从看到自序里说“ 所谓的对镜映照,是在别人剖析和观察我们的心迹时,自己也可以得到更清晰的观照,得到成长。因为里面有流动,有印证,也会有在写作时不曾想过的新的发生。作品需要被理解,而在被故意或偏执地曲解或攻击的时候,也可以保持孤立。作品是可以被无限地解读的。作品也是始终孤轮独照的。 世间的事物,一直都在变化。人们总是习惯随意想象和归类他人,冠上各式概念和标签,仿佛他人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人与人之间缺少安静、耐心,缺少聆听、阅读、感受、体会,缺少进入彼此心灵和思考的尝试,却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我是按赞的。

  每个写字的人,最难的是明白写作的意义。你为了什么而写?是出版时内心压抑住的狂喜,是怀胎十月终见儿的欣慰,还是稿费来临时对农民工收入的感叹,还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实现时的自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是,文字一定是不为别人以及金钱存在的,它是需要你膜拜后然后臣服的神。你得把你的神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换上这个世界的服装,让他走进我们的眼睛和思想,走进每个需要文字慰藉的灵魂里。 (染尘)

  《且以永日》读后感(七):清醒记 04年

  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是这样出来。当一些女孩沉迷在日剧,指甲油,隔壁班男生的拥抱,百货公司里的某条新款裙子里的时候,另外的女孩子已经走到了前面,站在自己内心的边缘,观望黑暗深渊,试图找到微明时分的光亮。

  这样的属于青春怅惘的思虑,非常熟悉。仅仅只是因为她比身边的人提前走了一小步。她看到的东西越多,快乐也便越少。

  但是时光其实始终超越我们的想象。我们的心可以走到时光的前面,所丧失和接受的东西,依然要遵循时光的原则。

  比如在年少时候渴慕过的经历,有时候要等到沧海桑田之后才能实现。

  一直紧抓不放的错觉和幻象,最终也要被迫对它们学会放手。

  曾经爱过的人,曾经做过的事情,以后会懂得虽然诚实但并不正确。

  一路走一路丢弃一路寻找。捡棒子的狗熊并不愚蠢,它只是在做它直觉中的事情,它也许会有两个结局,最终手中空空,什么都没有。或者抓住它最后捡到的那个棒子,对它自己说,就是这个了。

  就是这样。结局又算如何。如果仅仅是为了结局,那么我们可以从出生就直接走到死亡。

  所以,想对她说,对越来越近的东西,不需要犹豫。任何来的东西,都不一定是最终的结局。我们手中所拥有的,所多出来的,无非也就是这样一段徘徊和怅惘的过程。这里并没有任何是非对错的标准,有的只是经历。

  重回故乡的时候,在自己度过少女时期的房间里,找到了十年之前的旧信。一整夜阅读旧信。然后找到那个写信给自己的人。在十七到二十一岁的五年里面,曾经给彼此写了三百封左右的信。一律是手写邮寄。对他说,这也许是青春留给我们的唯一印记。

  多么可贵。对于一个人,写下自己的心迹,用彼此坦白温柔的心绪融合。这样的信,有可能是此后一辈子都不会再回复的能力。那种年少的爱的能力。

  一切过去的事的确都无可避免地打了封印,在背景里暗下去。生命里始终有逼近的东西,并不可跨越。随着年岁渐长,开始相信,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回忆。

  时光把它包裹住的礼物赠予。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

  《且以永日》读后感(八):《且以永日》读书心得

  刚看安妮宝贝的那会我还在读书,多年过去,发现不仅是自己变了,喜欢的作家的作品风格也变了。安妮宝贝的书大部分我都看过了,最爱的还是那本《莲花》 这次收到这本《且以永日》很开心,古典的封面很适合书的内容。这本书主要是安妮宝贝历年来所出的书里面选取而成的散文精选集,书名出自《诗经·国风·山有枢》中的“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大意为,姑且以之寻求喜乐,姑且以之消遣时光。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第一本散文选集是由郜元宝教授选择篇目和做评论的,别人选取的角度毕竟跟作者本人的角度终有不同,这点我觉着挺有意思的。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摘取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段落来分享。

  1,我们真是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会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P4)

  2,在路途上想起爱情来,觉着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而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P5)

  3,男人在睡觉,受伤,吃饭,信任某个女人的时候,会像个孩子,有着天然的脆弱和纯真。而女人不同。女人会随着岁月变得坚硬实用。(P9)

  4,即使离开,也是要记挂着彼此的好。时时想念。这就是留给自己在动荡世间的,一簇小小温暖焰火。有情有意。心有留恋。(P12)

  5,扛不住了。到最后,时间和孤独,慢慢就让人扛不住。所以很多女人最终会选择妥协地安全地嫁掉了,或者决然地冒险地离掉了。一直单身的女人,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P19)

  6,人应该得到美好的事物,但不应由它来决定悲喜得失。花丛中经过,一身落英缤纷,双手空空。这当下的触碰即刻便是意义所在。(P31)

  7,真正的灵魂伴侣提升和促进彼此能量,而不是消耗损毁,更非堕落和挣扎。即便这些困难最终也许是试探和训练,但需付出强大的意志才能应对。因此相爱务必要小心,距离过近要选择光明的人。跌落的男女关系不能带来愉悦,只有试炼。(P32)

  8,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P35)

  9,每个人都期待按自己的方式被爱,每个人都希望另一半能够对自己的期待做出反应。因此,许多爱情关系不过是一些自身出发并且回到自身的行动。(P41)

  10,旅行团这种旅行方式本身就有问题。就像国内的诸多体制和环境,唯一起作用的就是对独立性和个性的破坏。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自然也就无从提起去考虑和尊重旁人的个性和个人空间。(P47)

  11,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诱惑,他仅仅只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P50)

  12,爱一个人,是因着在他的身上能够映照出自我。如果一个男子,没有让一个女人感觉因为他的存在,而更喜欢自己,没有让她觉得自己比独处的时候更敏感丰盛。没有通过他做为介质,而确定她的隐晦个性和特质,并因此而认定是一种魅力。没有让她感觉像月亮一样发出光泽,并影响到内心的天地。

  那么,她将不会爱上他。(P87)

  13,要真正去爱和尊重我们的父母,一样需要时间。需要长大,获有能力,因为爱和尊重并不是天性。它来自人性深处的宽悯理解,是一种力量。要逐渐地才能得到它.。(P142)

  14,做到你此刻的极限。极限其实可以不停拓展,前提是当下要做出尝试。瑜伽的暗示,人需要稳定,尽力,专注,坚韧,对自己激发的每一刻力量做出感应和转化。并于内在得到自我平衡的源泉。(P177)

  15, 无论男女,我较喜欢那种心绪安静而说话准确的人。通常人语言拖沓,逻辑不清,是因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借口、谎言、禁锢、虚荣。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以及要什么的人,可以简洁而坦白地应对外界。他们是鞘中之剑,并不故意露出锋芒,却能在瞬间断除与他人瓜葛。(P180)

  16,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楚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一个超脱幻象的新世界的诞生。(P257)

  《且以永日》读后感(九):黑安妮宝贝的原因和意义在哪?

  对,又来了。几乎每次安妮宝贝一 出书都会跑来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黑猛打一星。理由是书还未出已有人打五星,口气激愤说是托儿。一个大热的作者又何必要雇托儿,都只是一些热爱她的读者罢了。你嫉恨一个人的成功,只会让你显得可怜。

  之前出的《眠空》,因为句子短小,跑出来个专门在《博客天下》那种只批评不赞美的愤青杂志上发书评的人写了篇《谁能忍受这种微博体写作》,接着一大泼愤就涌来猛推。更多句子短小的散文集多了去了,可是这一帮人就是要逮着安妮宝贝来骂,就是要咄咄逼人地跳出来大吼大叫这是没有诚意的微博段子。这些人为什么不去黑其他的,拿着一个句子短小的理由贬低其文字价值,荒谬如对古诗词的全盘否定。(不排除一大部分人是指着安妮宝贝早期的作品来作评价,完全是属于一种跟风黑)。

  而前面和《眠空》一起出的一本访谈录《古书之美》,或许很小众的一本书,却不得不说在很多好的杂志和好书推荐榜单上都能看到它。而黑黑们对这本书的态度是什么?置之不理。黑黑们的心理是,你写出了我认为好的作品我不屑一顾,你写的作品要是不合我意,我就要贬得它一文不值。但荒谬的却是扯出各种不着边际的荒诞理由。

  甚至这些年在天涯等等各种八卦网站看到的奇葩理由,手段可谓激烈得能够和传教士抗衡。有人声称自己的女儿被安妮宝贝的书给搞得得了抑郁症,更严重的说什么把性格都改变了毁了她女儿的前程等等。但结果是这种帖子看下来漏洞百出,被扒出来的作者是个未成年小女孩儿。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它,就像很多内向的人试图变得开朗,但在工作和生活上面完全就是两个人。所谓白天赔了一天笑脸晚上回家才能放松下脸上的肌肉一样,长年累月的佯装也是改变不了的。(内向并非不好,而是没学会去接受自己的性格。《内向者优势》: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80795/)

  目的是什么?是黑的乐趣。是一种借着别人的优势来炒作。(所谓的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出名你就得招来各种目的不明的人要从你身上获得一点儿利益,甚或只是单纯的小人不得志的嫉恨心理。(这种心理的人往往现实生活中都是极其脆弱和失败的,从而只能从这些不着实际的地方获得一点存在感。但可怜的是这类人看不清自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腐烂败坏的位置,而是继续陷在里面出不来。)

  安妮宝贝的读者大多性格上都是更内敛的,从而更善于自省,更清醒。读者众多的原因在于,她写出的字和他们的性格相吻合,所述的事物也相吻合。这也是为什么能够产生很强烈共鸣的原因。这和生活中任何人交朋友的道理相同,有共性才能走到一起。而另外一部分死不待见的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性格不和,他们需要的,和安妮宝贝以及其读者所需的,完全不在一个点上。极端得就像男人和女人的不同。

  如今认真对待写作的人越来越少,更多是拿着文字哗众取宠,所谓的玩儿文字,商业炒作。单凭安妮宝贝对待写作的态度,也值这五颗星。

  微信公众:xmnswx。写作、分享、回归深度阅读。

  《且以永日》读后感(十):即使生命终是幻觉一场,我也无怨无悔。

  年少读安妮,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这句“生命是一场幻觉”,不管是在散文随笔中,还是在小说中,都有这句话的影子。   那时候我奉这句话为我生活中努力看轻一切的指标,觉得一切努力,终将成为幻觉。因而那段岁月日子过得有些阴郁,有点忧郁症的前兆,失眠、头痛、在夜里哭泣,看所有的事物都带了悲伤的色彩,拒绝和人说话,对大多事情都不感兴趣,现在看来,那是个比较危险的时期,可是想来也得感谢那段岁月,有安妮的书一直陪伴左右,让我从中获得另一种感受,结合年少的叛逆,努力让自己变成小说中的女子,存在性格缺陷,让青春变得“与众不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追寻的不同而已。同时,也受文字的影响,我能在躁动不安的时候读这些文字而变得沉静。那些时光是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段。   看完这本书是在同学带班的教室里,高中刚毕业的孩子从天南海北的聚到一起,他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味道,有股说不出的韧劲儿,像年少时的我们,大抵在我看到他们微笑的那一刻,我是无比羡慕他们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