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10篇

  《重口味心理学2》是一本由姚尧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一):剥离的灵魂附体。。。不推荐的只能在阳光下阅读的书

  最近买了一本《重口味心理学》开始研究心理学,目的是寻找自己可能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可修复伤害不良言行,结果发现这本书不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情况下观看,尤其是那天夜里居住在乌镇,青灯孤影,更是怕人,感觉自己照着自己的灵魂,剥离地体无完肤,仿佛不是看别人的怪异心理体验,而是自己附体到了一个陌生的肉体上被强行灌注了变态的心理活动。。。第二天午后,我索性找到一个乌镇水边的茶馆,邻水而坐,面对午后的慵懒,变态也变得慵懒,那种敏感就迟钝了许多。随后,我说,这本书看完后,我不会再推荐给第二个人,尤其是神经过分敏感的人。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实体验了《黑色星期五》乐曲所带来致命绝望的原因。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二):有趣又不失专业

  读过基本心理学方面的通俗读本,这是读到的迄今为止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记有趣又不失专业的一本,十分满分,我打9分。

  作者用案例、心理学理论等多种方式讲解了自闭症、抑郁症、潜意识、催眠、变态、睡眠障碍、同性恋、死亡、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话题,每个话题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很多之前觉得神奇、不理解的现象背后的原因。

  比如,在讲解自闭症小孩时,作者不仅描述了自闭症小孩的行为特点,还讲解了心理学研究发现的自闭症小孩的一些想法——只拥有图形思维能力而缺乏逻辑思维,另外,他传达了他认为的对自闭症小孩的看法——每一种小孩都是天赐的礼物,关爱每一个小天使,说不定会出现一个奇才。

  心理学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主义、人本主义)的理论穿插整本书,在不同的话题中作者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有时(例如在抑郁症一节)作者会用三种理论一一解释同一现象,比较自然地让读者了解了三大理论的特点和适用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掺入了很多比较新的社会案例,例如洛阳性奴案。这些事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通过作者心理学的解释,好像这些看似神奇的案子都有他们存在的合理原因。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谢谢《重口味心理学2》,给了我一把放大镜,去细看那些奇异的事实。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三):心理学离我们有多远

  风靡一时的《重口味心理学》终于出了续篇,作为读过前作的读者,自然是要继续关注作者的“重口味”心理学普及之旅的~

  拿到书大致翻看,发现装帧方面,除了延续第一本的风格外,也有了很大改进,有彩页彩插,印刷也更加精美。看来,拜第一本的畅销所赐,图书公司也开始下功夫打造这个品牌了。说起来,在此之前,我在市面上看到过好几个封面装帧“借鉴”本系列的“心理学读物”,看来销量的成功也带来了模仿者,难怪本书封面上要强调自己是“唯一正统续作”了。

  那么,本书的内容是不是和装帧一样,能够有所进步呢?翻开书本,一章章读下去:自闭症、催眠、抑郁症、杀人狂、同性恋……一些平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概念,都得到了一一讲解。还有树木人格分析这样可自己实行的心理测试,内容也挺丰富。行文方面,则延续了第一本的风格,一是通俗,所以书中很多例子都是来自影片或文学作品,比如用《盗梦空间》讲解催眠等;二是搞笑(或者说很欢乐),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弗大爷、荣老头,还有斯大爷(斯金纳)和皮老头(皮亚杰)等大腕的客串。顺带又了解了不少心理学常识,对大众读者来说实在是一次丰富的心理学旅程了。总体来看,第二本虽然并没有超越第一本,但大致也保持相同水平。

  当然,由于本书前作的定位,在获得几十万本销量肯定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网上。对其的指责和批评同其所获得的的赞誉推荐相比丝毫不少。对这些指责本身加以分析,大概就可以算一个饶有趣味的心理学话题了吧。从中实在可以反映出当今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误解之深,以及对“专业”与“普及”的误读。

  这些批评有哪些呢?比如说,“文笔稚嫩”(说这话的人大概是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来评判的),或是“浅尝辄止”(一本通俗介绍类的读物会探讨很深刻的问题吗?)。稍微具体点的还有“书里的例子都是电影之类的,不足为信”(说这种话的人实际上连电影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懂,以为电影就是无根据的编故事所以都是不足信的,于是说出这种丢人现眼的观点)。而最为搞笑的批评则是本书“不专业”。比如有一位在书评里写道:“作者是个硕士生,没有任何被公认的理论发表,全书从头到尾都是搬套他人的现成理论的话,至少注明出处吧?教科书都会说明,这是马克思说的,这是牛顿说的,这是法拉第发现的。。。那作者的理论呢?是否有据可依?”这位仁兄显然搞错了一件事。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只是一本科普读物而已。难道按照你的逻辑,只有发表了公认理论的牛人才能写科普?还得和论文一样引用出处?还有许多人不去关注书的内容如何,而是执着于作者有没有在网上黑人或者自黑之类的无聊事,为此不惜组团打低分,让人无语之余只能感叹“大概这一人群才是最需要心理学手段干预的吧……”。当然,也许他们更应该去看眼科而不是心理科。

  从诸多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许多人认为本系列不好,原因只在于“本书与他们印象中的,或说期待的’心理学”读物不一样“。似乎只有理论严密,注解详尽的专业著作,才配得上心理学一词。可问题是,不是我磕碜这种人,真要是专业心理学著作,你会去看吗?于是对这种人来说,普及知识不是其所求,相反,他们大概宁愿心理学保持高高在上的”专业感“,以满足自己莫名的权威崇拜吧。当然,也有一些接触过心理学理论或本身是心理学专业的读者会表现出不屑一顾:”这本书的内容太浅显,读了没什么收获。“这是实话,本书内容的确浅显,不过这难道不是本书的定位吗?如果你觉得本书内容浅,不适合你,那大可去看弗洛伊德、荣格的书,看心理学教材,看耶鲁哈佛的心理学公开课……而不是通过贬损一本通俗读物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也许只能说,在这个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心理学离我们其实还很远。要让人们真正了解和认识心理学,需要的是更多像本书一样也许会”饱受争议“的心理学普及读物的面世。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四):变态心理学

  这是《重口味心理学》的第二部,口味之重与第一部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或者用变态心理学形容书中的内容也一点不为过。

  第一部如果算是亲民之作的话,那么这第二部就有一点走另类路线了。这本书口味之重已经超过正常人平时所关注的领域,或者说,它揭露的是一些小众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从第一部的“恋物癖”升级到“恋痛癖”,解释了在性爱关系中的性虐问题,甚至还描写了恋物癖的巅峰至极的“恋尸癖”,那些变态杀人狂,能与尸体发生性关系,甚至肢解尸体与血淋淋的器官发生性关系,阅读过程头皮发麻,鸡皮疙瘩颤栗不止。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学术上经常被提及的名称,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比较浅显易懂的解释与论证,并用“洛阳性奴案”充分分析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动因、环境与条件。从内容上,确如其书名所言,口味奇重无比。

  姚尧是一位女作者,在读第一部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但是到了看第二部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是否是自己理解错误,她的文笔大胆、洒脱了许多,而且对于性的描写那么细致入微,这是普通女作家可能会相对隐晦的领域,但是她却很大胆也很直接地描写出来,很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我们医学上的许多症状背后心理因素的问题。

  人们的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生活充满色彩,也会让生命充斥着阴郁。一些人与事,可能表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却深深地潜入意识的底部——潜意识,在未来的生活的某一个瞬间又悄悄地出现影响着各自的行为。所以如何认识、照见潜意识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引导它成为自身有利的优势是有必要的,也是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做的事。

  很喜欢最后结尾的一段话,摘录如下:我喜欢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视作礼物,无论他们因何发生,怎样发生。礼物不一定只是带来喜悦,只要发生了便是一份礼物,都有它的意义。我一生经历了很多痛苦,而我从中收获颇丰。虽然我并不愿意再次经历那些痛苦,但是我对生活中的一切心存感激,因为正是它们造就了今天的我。人生要经历许多欢乐与悲伤,但是无论欢乐还是悲伤,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五):你为何放弃治疗?

  犹记得曾经看过一则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患者跑掉了。为了不丢掉工作,他把车开到一个巴士站,许诺可以免费搭车。最后,他把乘客中的三个人充作患者送进了医院。后来这三个人几经周折,终于成功从精神病院逃脱。

  当时一位名叫格雷·贝克的记者知道了这件事,对这三个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从而成功走出精神病院的办法很感兴趣,于是就远赴意大利采访了这三位特殊人物。

  下面是他对第一位的采访:

  格: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时,你想了些什么办法来解救自己呢?

  甲:我想,要想走出去,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格:你是怎样证明的?

  甲:我说:“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真理。我想,讲真理的人总不会被当成是精神病吧!

  格:最后你成功了吗?

  甲:没有。当我第14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在我屁股上注射了一针。

  接下来他采访了第二位:

  格:你是怎么走出精神病院的?

  乙:我和甲是被丙救出来的。他成功走出精神病院,报了警。

  格:当时,你是否想办法逃出去呢?

  乙:是的,我告诉他们我是社会学家。我说我知道美国前总统是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是布莱尔。当我说到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他们就给我打了一针。我就再也不敢讲下去了!

  格:那丙是怎样把你们救出去的?

  乙:他进来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医护人员给他刮脸的时候,他会说声谢谢。第28天的时候,他们就让他出院了。

  格雷·贝克在后来的评论里发表这样的感慨: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

  所以,这时我们可以绝望的发现:如果我们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就好像没人能证明自己不是恶魔一样,没有人能证明自己不是变态。

  因此,当看到这本《重口味心理学2》的副标题“怎么证明你不是变态?”的时候,感觉就像看到了希望之光一样,顿时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当然意思不是说我是变态要证明自己不是,而是抱着科研的态度所以才去读这本书的。

  《重口味心理学2》一书通过众多的心理行为分析和诸多生活案例,揭开了人类各种怪癖背后隐藏的终极秘密,也讨论了如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催眠、同性恋、碎尸杀人狂、性变态、临终关怀等等许多我们经常刻意回避的话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解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会产生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甚至自我实现需求。但现实是残酷的,上层的需求往往不如下层的那样容易解决,于是,在长期的压抑下,人们慢慢产生了心理变态。一旦遇到一个释放点,这些通常都会变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读完《重口味心理学2》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很忧伤的问题:很有可能,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变态。.

  其实当你仔细观察身边朋友或同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看起来一直都是怪怪的,也有一些事物会让你没来由地害怕。也总有那么一两个朋友,在遇到某件事的时候,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而你之前却对此一无所知,更别说注意这些问题了。

  中国是一个餐桌文化非常浓厚的国家,就拿请同学吃饭来说吧。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总是抢着买单,觉得他在炫富,于是将其杀害。后来又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总是不买单,觉得自己吃亏,于是将其杀害……跟同学吃饭还真是一场生死宴啊,那不去总行了吧。后来又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聚会总是不到,觉得不给自己面子,于是将其杀害。当时我就震惊了,不论是去聚会还是不去,买单还是不买单,都是死路一条。

  心理问题已经是现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新闻上许多极端案件,看得都几乎麻木了。其实自省吾身,我们自己脑海中也会经常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虽然每次都很轻易地的压制住了,但这个过程确实存在过。所以还是趁现在清醒多学点变态心理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

  这样,即便我们不能判断别人是不是变态,最起码自己还没有放弃治疗,离健全人格也越来越接近了。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六):非正常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2》

  非正常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2》

  没看过一就开始看二,感觉写得不错,有空应该把第一本也补上。心理学的书太多,也需要重口味了,这里面描写的都是非正常人类,其实仔细想象,人的一生中,有多长时间是完全正常的呢?谁没有过心理问题呢?只是没那么严重,没被发现,没出现严重的后果罢了。

  这里面的非正常指的是孤独症、催眠、抑郁症、碎尸杀人狂、同性恋等等,里面的很多案例其实也在报刊媒体和网络中见到过,比如孤独症中的那个乘坐直升机在纽约上空飞一圈,就能够画出整个城市的黑人,连楼层和窗户都一样,还有《雨人》的故事,不过把这些孤独症的案例都收集在一起,然后加以整理,再用一点不那么太枯燥的理论进行一下解释,感觉还是挺有深度的。

  当你看到那么多那么多非正常的人的心理的时候,开始的感觉就是这种人真是少见,太另类,太不正常了,可是当你脱离开标题党,和作者一起进入这些人的生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一点一点的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其实都是有原因的,换句话说,其实造就他们的,正是他们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可是他们自己却要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他们自己没有责任吗?在童年受到创伤的人群中,只有少数人走向了极端,一个成年人其实是有能力修补心理的创伤的,所以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不是完美的,都必须经历一些挫折和创伤,那么等长大以后,可以在爱情,在家庭,在和子女的关系中,有机会重新弥补,可是也可能继续把挫折和创伤传递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显得很盲目,很懦弱,其实如果学习一点心理学,了解一点心理学,就可以打破这个怪圈,并不是说学习了心理学就可以避免挫折和创伤,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创伤和挫折以后,它们就对我们不构成严重的伤害,当我们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并不是完全正常的人以后,我们也就对那些从某个角度看上去非正常的人类报以同情和理解。

  无论是抑郁还是孤独症,都不可怕,真正的可怕是我们对某个事物不了解,无知才是我们恐怖的根源,当我们知道孤独症和同性恋到底是什么回事的时候,就非常,他们和盲人、左撇子其实没什么不同,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样可以和我们很好的共同生活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中。同时也应该明白,我们也并不总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抑郁的时候,在某个情况下都可能成为小众群体,人不是在这个方面有缺憾,就会在另一个方面有问题,当然换一个角度想,你在一个方面有问题,就说明你在另一个方面有特长。

  学习心理学就是在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特别喜欢关于死亡的那一段,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你可以不去考虑,但是你总有一天要去面对。就好像我们总是不想去面对我们的内心,但是你总有一天要正视你自己。有空多读读心理学吧,无论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七):拿什么拯救你,变态

  看过重口味心理学1,对那本书留有很好的印象。在2出来后,自然是很想看的。

  我喜欢重口味心理学的内容,也喜欢封面,对1的封面印象还很深刻。1封面上是那一个小格一个小格里的图案,总觉得很怪异,有觉得有那么点味道,我真的好喜欢。就像是一个个怪异的人的头像。我特意书了一下,书名上面2排,下面3排,每排5个。这本2的封面延续了1的风格,整个封面布满了一小个一小个的图案,多像人,红蓝黄等3色为主,书名黑白两色,封面不如1喜庆,看了书之后,可能是书的内容偏向阴暗,所以这样处理的。在许许多多的书里面,书名、封面、作者都是吸引人看中书的因素吧。

  《重口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普及读本,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心理现象,关注一些比较怪异的、另类的现象。有些看起来另类,即使所在百分比不高,但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人数也不少。即使你自己不是,谁也保不齐不在亲朋好友中就会摊上这么一个,还有的偶像不也有很多变态行为么?比如,微博上常有某某明星出柜的新闻,也就是男同或者女同。在我们中国的这个语境里,这是不被认同的。大家除了鄙夷之余,但并没有什么了解。还有看过电视,有那种心理变态的,是《天下粮仓》吧,里面有个人喜欢一个女子的鞋子,捧在手里啃啊啃。还有的男人喜欢穿女人的衣服。这本书涉及到的口味更重一些,有碎尸杀人狂,有临终关怀,有失去“性趣”,还有神乎其神的催眠。

  拿什么拯救你,变态们?

  了解这些变态的症状是开始吧。有故事,有分析。重口味等着你。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八):心理学图书中的黑马和绝对异类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最新出版的《重口味心理学2》,看的时候不时出一身冷汗,看完后却又回味无穷,大呼过瘾。

  《重口味心理学2》是2012年的畅销心理学图书《重口味心理学》的正宗续篇,共分11篇,分别为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催眠、同性恋、碎尸杀人狂、性变态、临终关怀、树木人格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睡眠障碍。这11篇中,大部分堪称重口味中的重口味,比如在《性变态》这一篇里,一个虐恋“女王”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其中一个顾客喜欢被枪毙,“女王”于是就会假装用枪把他打倒,说:“你死了,你死得透透的了!”那人就会很满足,也很兴奋。还有一个经济学家会要求这位“女王”一边鞭打他,一边问:“你喜欢通货膨胀,是不是?”在《同性恋》这一篇里,作者借用电影《蜘蛛女之吻》中那位男同性恋的自白:“我始终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男人,但这不可能发生,因为真正的男人要的是真正的女人。”由此点明两个男同性恋不能长久在一起的原因,那就是。我需要的也正是你需要的。而在《碎尸杀人狂》那一篇,我们能够看到2012年加拿大中国留学生碎尸案的精准分析,令人冷汗直流。

  当然,《重口味心理学2》同时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自闭症》这一篇里作者称那些自闭症患者为孤独星人,而这些孤独星人里有不少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对孤独星人V而言,数字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笔画,它有声音,有颜色,有形状,有质地,能代表他的喜怒哀乐。例如,1是一道亮白色,就像手电筒的光,晃得你睁不开眼;5会响起轰隆隆的雷声,或惊涛拍岸的咆哮声;37像他的早餐麦片粥一样黏糊糊的;89则让他感到仿佛飘起了雪……

  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重口味心理学2》的时候,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精挑细选,《重口味心理学2》比去年上市畅销的《重口味心理学》更加重口,更加有趣,更加精炼,解析也更加深入了。尤其是相比市面上一些翻译过来的心理学书籍和粗制滥造的心理学图书,《重口味心理学2》的趣味性、易读性和实用性就更明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要写一本大众能够看得懂、看得愉悦的心理学通俗图书,其功用在于娱乐,在于普及心理学知识,所以作者的写作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同时可以让读者学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在压力指数直线上升、神经紧绷的当代社会,对于习惯于有事儿心里藏着的中国人,《重口味心理学2》的问世恰逢其时,成为一个大众的情绪宣泄出口。

  国人往往将心理学看得非常神秘,同时又充满了功利心。这中间就有无数的误解和误用。就我知道的,很多人对心理学专业的人第一反应,是问你能看透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对于这个提问,那些学心理学的人就只能是摇头苦笑了。再比如,很多人看心理学图书,想的却是把心理学当成读心术、操控术,希望借此一眼看穿别人的隐私,将心理学看成发财的工具。再比如,很多人认为心理治疗师看病就像医院里常见的大夫看病,随来随看,随看随走,开方抓药,药到病除。对于类似这些误解和误用,作者姚尧在《重口味心理学2》中都做了正本清源的解答。

  在书的封面上,作者坦言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身遭抑郁症的困扰,因此她希望读者们看得有趣,希望《重口味心理学2》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作为一名读者,我看过之后的想法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重口味心理学2》,多笑一笑,多排一排心理的毒,人生自然更健康。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九):嘿!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

  读完《重口味心理学二》感觉比第一部好看,第一本稍显泛泛而谈,而这一本里的“重口味”的讲解要深入多了。孤独星球,让人想到《自闭历程》这部电影。潜意识的神妙世界,除了展示潜意识的冰山水面以下,还仔细分析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不同与作用。原来“睁眼瞎”确实存在,只因为这个人有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却完全被破坏的视皮质。----也就是说,他看得到,可是处理这些看到信息的后台系统崩溃了。包括“脸肓”症原来是因为人的大脑里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用来分析脸(梭状回面孔区)。再进一步理顺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潜意识是复合系统,意识是单一系统;潜意识是马上解决,意识是事后再说;潜意识是着眼当下,意识是长远考虑;潜意识是自动档,意识是手动档。而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也是只有对方或者自己真正信服暗示的内容时,暗示才能发挥作用。而正是所有的励志、成功学、身心灵修炼者们所说的,“你期望什么,你最终就会得到什么,你期望变成什么样,你就会变成怎么样”,正面暗示吧,更多正能量吧。

  催眠一章,也颇多神奇,原来人们有时在痛苦时“携灵魂私逃”,然后呈现“分离性障碍”;原来受伤的灵魂走时会安排个替身,这就形成了多重人格;还有分离性漫游等情况。那些玄幻小说里的透视、修仙等神奇的秘术在这里原来都有现实的呈现与说法,只是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特异人士,难道是人类基因突变或混乱的结果吗?

  对抑郁症的解说,也让我看到常规的抑郁症的说辞之外,更深刻简洁的解释。四方格:内控/外控;稳定性/不稳定性;能力,任务难度,努力,运气。当遇到事时,抑郁症的归因风格在于两个模式:成功时归因于“外控----不稳定性”(运气);而失败时则归因于“内容----稳定性”(能力)。所有的成绩皆因运气,但凡犯了错,自然是自己天生愚笨,不可饶恕。----如此,如何不抑郁。所以,勿自我苛责,建立成功时“内控---稳定”(能力);失败时,“外控----不稳定性”(运气)减少挫败。

  附:成功时成就感 强弱和归因模式表:

  强 “内控---稳定”(能力)

  ↓ “内控---不稳定”(努力,勤能补拙)

  ↓ “外控---稳定”(任务难度)

  弱 “外控---不稳定”(运气)

  失败时挫败感 强弱和归因模式表:

  强 “内控---稳定”(能力差→自信丧失)

  ↓ “内控---不稳定”(努力不够)

  ↓ “外控---稳定”(任务难)

  弱 “外控---不稳定”(运气不好)

  很显然这种提法非常简时地指出抑郁的心理病因,再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就可能药到病除了。如果有“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的想法,不如转变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此外,还有碎尸杀人案、睡眠障碍、同性恋、临终关怀、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内容的有趣分析。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树木人格分析,虽然画的树木貌似还在九宫格里,但别开生面的画的解析也让人大感过瘾。

  《重口味心理学2》读后感(十):最可爱的心理学

  初识重口味心理学还是在天涯论坛,在一个又一个浮躁的,各种口水战的帖子中与刃刃(即本书作者姚尧)邂逅,对于我这么一个最不爱读书的懒人,像重口味系列,可以吸引我一口气看完的书绝对是难得一见。诙谐的语言,生动的病例分析,简直就是外行心理学爱好者的福利。

  在重口味心理学1中,作者姚尧同学作为一名心理学的小硕,将很多专业的知识,运用各种有趣的手法融入了该书。比如采用虚拟人物访谈,人物独白,情景再现等等手法。生动地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案例,活灵活现地展示到了各位读者的眼前。

  如今,重口味心理学2问世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诙谐幽默,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感叹,姚尧真的是一枚聪慧的女子。作为忠实读者,我真诚的向各位爱好心理学的朋友们推荐此书。在这次心理学的旅程中,朋友们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