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5: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读后感10篇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是一本由秋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读后感(一):人天事业 民可则之——------读秋风先生新著有感

  人天事业 民可则之——------读秋风先生新著有感

  文/赵伯毅

  自从读过牟宗三先生的《历史哲学》、《道德理想主义》、《政道与治道》后,很少再能看到这样令人不忍释卷的,探索中华文明治理之道的,带有新外王论述气质的著作了。友人华杰为人谦谨,素来做事认真,赠书并嘱要写篇书评,当时只是觉得既然他推荐就该好好看看,一经拜读果然超乎意料之外的精彩,即便他不让我写篇心得,我也会慢慢梳理出学习后的感想,只是他催得紧了,我便也不能不郑重斟酌地把由此书引发的零散思考自我条疏一番。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只是看这书名,便断定能仔细看完的一定属于少数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其实是很值得大多中国悲哀的,因为其实也没几个算真正的中国人了,严格讲是没有多少具有中国文化意识自觉之国人,这个悲哀的缘由可以说是人性限制性所注定,但读此书亦可读到人性的庄严与自觉!

  读好书确实可以使人感动,而这本书给我的确是一种义理的感动,《太史公自序》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诚哉斯言!天地不变道亦不变,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作为华夏的脊梁君子们,没有不有此使命感与当下之担当的。这本书的作者秋风先生虽素未谋面,但其温和理性平正缜密清晰的陈述后面,我读到的亦有千古道脉一以贯之的精诚,与对天道人心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有感斯应。本书之十篇条理一贯抽丝剥茧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我们本应熟悉却非常陌生的华夏民族治理之则的典要,这是一本把政道与治道系统用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顺达明晰,措天下于衽席之上的明著,是一个大丈夫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读书人,一个君子坦然明白之著。其价值必因未来人文化意识觉醒归复后逐步被众人所注重,书中所阐述者应是中华文化一阳来复之机后的必由之路

  诚然正如本书著者秋风先生所析,亦如《论语•泰伯》中经常被误认为是糟粕名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华夏文明之始,公天下时代五帝三英的成就即有了足以令我们后人咂舌和望洋兴叹的“核心设计”等优秀的治理之道。尧舜一脉文武周公,直至孔子,乃至宋明诸儒及至民国熊十力梁漱溟等先生当今所谓新儒家诸君子无一不在上下求索,因革损益,殚精竭虑念兹在兹此道德理想之文明,天下大同之社会如何在此人世间做一光明永恒实现。而社会一般人士亦借助此恻然天道之感,可逆觉体证,若能有圣贤在此依着圣性良知回归恢复此核心设计,使真正礼乐二教光大于天下,礼之以行顺思则,乐之以心和意一。虽说不可,此“不可”应有两意,一为不可以,或曰不必可以;一为不可能,或曰本不可能。有人或想重新断句解释更为合现代人的情识,按道理亦无必须。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可则之,民可由之。

  我个人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一篇是第五篇“规则之治:《皋陶谟》义疏”,这大概也是性格所致吧,对皋陶这个人物认可度由着秋风先生的文章提升。当我看到皋陶这章讲到皋陶虽然被禹推荐却没能继舜之位,不由一叹!大禹虽然也是圣人,但是质朴有余,架构性没有皋陶的深远可惜了!所以当皋陶以同僚的身份在舜面前提醒大禹的时候,这两位圣人的心思还是有了极微细的不能相应。到了当代,如果依旧不能由牟宗三先生所述理性之运用表现,转出成就理性之架构表现,则中华民族亦恐难能度过未来之浩劫。

  其实看罢本书,确实是把历史上这些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是我们现代人依旧足以学习的典范原因,也一同凸显了出来,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自不用再赘述,而尧舜之所以为尧舜,皋陶之所以为皋陶,每个大时代下这些大人,这些君子都为我们这些中华民族不肖子孙留下了价值难以估量的智慧遗产。我们若思继往开来平章天下之道,不学又能如何呢?蔡仁厚先生谓牟宗三先生是终身学思并进的生命类似秋风先生这样的大手笔真心期盼这个时代会有更多有道德理想的人多读多思考,乃至若有人能继续深研探讨和使之大白于天下,行与实践,必能使我华族慧命得以长久永驻,于此人间亦是一大美善事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乃人参天地造化一端也。

  君子之道费而隐,知风知自、知微知显,知进退得失之道,秋风先生虽无一句高高山顶立式的豪言壮语,本书却尽显其人深深海底行,学问深处意气平的洒脱与高屋建甄的见识融贯一处;虽无自谦之抑抑象,却通篇可以感受到谨守谦道的平实诚恳

  从《尧典》义疏到《礼运大同章》义疏的首尾呼应,即使是比较粗心的读者也能觉察到作者对“和”之内蕴的完整掘发,君子贵和,和而不同,大同实乃大和,大同实乃包容天下之合理的所有不同。大同之源,大同之趋向,历代圣贤如何思考因革损益架构乃能达至这个符合道德理想的实践,从华夏治理之道的核心设计到对治理秩序最高最平实中正之想象的细心解读,作者一路看似平淡的以训诂之方式对中华治理之道的大智慧与架构掘隐发微,但其时中而得的正见亦步步逼显在我们面前,本书真有君子之德,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读一般的训诂之作,是不会有这种大历史机运到来的使命感与迫切感,不会有丝丝入扣恰当之觉,随着作者的十篇,天、心、养、蒙、规、宪、财、政、革及至仍归于儒家即超越现实活动即存有,即想象非妄念,即原则活泼之“道”的娓娓道来,本书已将中华治理秩序之理顺而则出,而这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天大事业也自然不能不使有良知的中国读书人为之心动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中道正见,经义今诂!

  茶有余温,弦歌不辍,书香不绝,人间秋风今又过;肃穆成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治理秩序论,在古圣先贤生命中,在作者秋风先生洁净精微的心灵中重新流淌出来,分享给所有华夏之子孙,分享给天下正道温润,这里有不忍人之心,这里有大慈悲与大悦乐,这里可以开出类似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境界,这里可以感受到一个儒者的学而不厌,乐以忘忧的胸怀,感受到身为中华民族子孙的福分责任,这是一位道德理想主义者东西会通大时代浪潮前的昂首阔步,这是一位体贴往圣绝学者灵魂自在处浅唱低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情大觉,大心大智,唯有祝福赠予作者与有缘读到此书的读书人!祝福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祖国!《易经.系辞》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作者单位全国读经夏令营协会 监事长)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读后感(二):为政当因先王之道——评秋风先生《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为政当因先王之道——评秋风先生《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文/王生云

  (编者按:今日拜读北大王生云兄为秋风先生新著《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所撰书评,获益不浅,在此贴出全文与众人共享。)

  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先王之道,乃世代圣王安邦治国经验结晶,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独特政治智慧。秋风先生的《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篇通过深入儒家经典而揭示先王之道的力作。

  儒家关注重心人道(人间社会),“人道政为大”(《礼记.哀公问》,因而儒家非常重视先王之道的绍述和阐扬,用以治国平天下。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举仁政以显孔子之道。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政治上,基本延续着以先王之道为其理论根据的治理模式。正如秋风先生文中所指出,先王之道对于每一朝代全体国民统治者来说,都有先在性(客观性)和约束力,同时它又经历检验而具真理性。故其在历史上往往具有宪法作用。自汉武帝纳董仲舒建言而“独尊儒术”,儒家先王之道成为中国政治的基础有效制约,取得了举世瞩目辉煌,直到近代西方列强入侵。

  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近代中国备受欺凌,出现中华民族历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内忧外患之中,民族自信心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救亡之声纷然而起。但主流之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努力向西方学习。这种强烈愿望演变成只有打到传统才能更好学习的思潮,“打到孔家店”的运动随之而起。继而遭受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洗礼,国人意识形态领域几乎全盘西化,历代平治天下的先王之道,几乎无人问津。幸有少部分志士仁人,怀着孤臣孽子之心,力阐先王之道以辅新命中国,以期能够实现国人政治秩序的合理安顿。这时康有为、张之洞、孙中山为杰出代表。然而,其时西方文化压倒一切,孔子政治儒学的向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儒学转为心性之学一支独秀,“道隐于小成”。海外新儒家把心性儒学判为正宗,如牟宗三将孔子、孟子、程颢、王阳明、刘宗周一系判为儒学正宗,而荀子、董仲舒一派政治儒学传统被视为是歧出,不被重视。虽然牟先生努力通过良知坎陷的方式转出科学民主主张,但能否开出的问题深受学术界质疑,至此体用兼备、内圣外王的孔子儒学,是否能够在新时期开出新外王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疑团。更糟糕的是,大陆学者因迫于现实政治的压力,“躲进小楼成一统”。儒学研究于是成为知识之学和个人修身养性之学,而儒学最重要的政治关怀,几乎无人涉及。直到蒋庆先生深研公羊学而重提政治儒学,儒学研究的风气为之稍转。蒋先生在其《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发展》中提出儒学当分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系:心性由孔子到孟子而下,主张性善论,强调内圣;政治儒学由孔子到荀子到董仲舒而下,主张性恶论,强调制度。自此以后政治儒学备受关注。仁人志士阐扬政治儒学,关注国家政治的治理与秩序,秋风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如今中国已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术界总结中国经济成功的经验,提出中国模式。如潘维先生认为新中国6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源于中国模式,并提出三种文明说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进而指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度文明,真是对国人制度自信有力张本。然而中国模式的研究尚未深入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精神内核来揭示先王之道。

  今日国运昌盛,儒学复兴。探索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治理之道适逢其时有识之士各尽所能,在各自领域上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者、宪政主义者,均利用儒学资源进行创造性阐释,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儒家化、儒家宪政等概念,增强了中国人的制度自信力。中国的“改革开放要求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呼声不断涌起。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先王之道的探索,以求中国政治健康有序地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治理之道。秋风先生的文章指出,先王之道经历史的实践检验而具有真理性,又其先在每一朝的全体国人和统治者而具有客观性约束力。因此,先王之道在某种意义就是治国安邦不可或缺的真理和指导思想,也是政治合法性基础。每逢朝代更替,新的统治者“马上得来,但不能”马上之治之”,都需要总结先王之道来治国安邦,以期长治久安。如今就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因此对先王之道的探讨就尤为重要。所谓的先王之道,用秋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社会治理之常道”或者“治理秩序”。

  国人亟需先王之道,但先王之在哪里呢?孔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文武之政”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安邦的具体行事,其中蕴含先王之道(治国安邦的智慧和原则),而所谓的“方策”就是典籍即儒家经典。经典常在而其精神难免不被历史尘封而埋没,关键需要有其人弘扬之。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就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已逸失)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孟子》、《孝经》、《尔雅》)。欲挖掘先王之道,就得深入这些经典,需要对经典的“内在解读”,提炼出适合于今日时代的治理原则和治理智慧。经典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西释中”。近代以来,包括海外新儒家大体走这条路径。比如牟宗三用康德哲学解释儒学经典,唐君毅用黑格尔哲学解释儒学等。大陆冯友兰用新实在论解读中国哲学,晚年用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哲学。(2)“三教会通”,经史互参。利用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来阐释六经和十三经,同时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诠释,如南怀瑾先生。(3)“以儒家解释儒家,以经典解释经典”。此派恪守儒家的本位立场,用儒家的思想解释儒家的经典,用经典的文本解释经典,杨汝清先生提倡并力行此道。(4)“两套解释方式并用”。用“儒学家解释儒家,经典解释经典”来守道,以汇通三教(儒释道)来重振中国文化,以融摄西学来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熊十力、马一浮等做过相关努力。在学科越分越细,“隔行如隔山”的今天,堪担此大任之学者几希。秋风先生“少习国史,后治西学,中年治经”,拥有扎实的西学功底,又具备深厚的国学学养。所以,他既能够沿用传统的注经方式,博采历史上重要注家的观点断以己意释经文,又利用现代人文和社会科学理论疏解经意,揭示其中蕴含的治理之道,每有新意迭出,不乏精彩。

  据笔者拙见所及,当今借用儒家典籍来研究政治儒学和中国模式的各种著作并不少,但如秋风先生《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这样深入经典内部,通过疏解经文而彰显其内在的政治治理之道的著作不多见。秋风先生以儒者的身份,深入儒学经典,疏解经文,以经学的方式,揭示先王平治天下的大道,并做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阐释。这是国学研究,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人追寻先王之道,实现中国政治健康发展的需要。有识之士当起而弘扬之。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读后感(三):知识分子的努力与担当

  “理性之运用表现”与“理性之架构表现”是牟宗三先生《政道与治道》一书当中的两个概念,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生命之特色是“理性之运用表现”,而缺乏“理性之架构表现”。理性的运用表现是生活,是智慧,亦是德性。理性的架构表现,概言之,一是民主,一是科学。牟先生提出这两个概念,分析和解答了一个时代的大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出现科学和民主政治?这是牟宗三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在今天,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那就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进一步追问,当代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做些什么工作?

  读罢秋风先生的《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笔者认为,秋风先生有意无意承接了牟宗三先生的工作,并把这一工作往更加具体和细致的方向推进。实现现代化先得有现代化的头脑,牟宗三先生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所应做的工作就是让每一个概念各归其自身,每一个概念都有恰当的意义,分际清楚而不混乱,事理明白而不搅合,这是“正名”的工作。从此意义上讲,本书采取传统疏解的方式发挥了这种“正名”作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常通过为经典作注疏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本书保留了这种传统。作者从《论语》《孟子》《礼记》《尚书》《周易》中择取十章进行疏解,对“人心”“天下”“义利”“君子”“革命”“宪政”“启蒙”乃至“民主”“科学”等逐一诂解,并把它们融会贯通在“华夏-中国治理之道”

  这个大体系中。这个工作实际上就是在推动理性的运用表现与理性的架构表现齐头并进。

  人们谈起中国文化,常喜欢列举各个时代的文化业绩。一个外国人来中国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去一趟万里长城,去一趟博物馆就可以打道回府了。然而中国文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早在 20世纪初,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作出至今值得人们深省的论述:“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造出漂亮舒适的家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生产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如果中国文化在今日依然有生命力,那么她应当能够培养出自立的人,应当能够安顿现代人的身心,应当能够为解决现代问题提供思路。如秋风先生所说:“中国文明未死,今日中国是古代中国之延续,设计今日中国之优良治理秩序,不能不进入中国历史,向先人请教,与先人对话。”他认为中国文明未死,这一个不死的永恒的生命在这本书中的表现就是“华夏-中国治理之道”。

  人们已经渐渐形成共识,现代化虽然开始于西方,但它一旦出现后,就没有地域性,只要它是真理,它就有普遍性;人们已渐渐形成共识,传统文化并不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儒家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儒家政治观强调“正德、利用、厚生”,现代化符合儒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人们已渐渐形成共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在于心性之学、天人合一思想,其短处在于科学学统与民主政治,文化从业者不能因为做不成文化的“富二代”而责怪祖宗没有为后人准备好一切,而应在这个改革开放,古今、中西激荡的大时代做好中西文化的正名和汇通工作,让每一种文化尽其所长,进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中国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从文化上来说,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转理性之运用表现而为理性之架构表现,在保留中国心性修养之学对中国人身心安顿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新的学统,对已为人类公认的价值如科学、民主予以合理的安排,合理的证成,让这些观念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在这种期待当中,看到秋风先生的《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的出现,看到知识分子的努力与担当,不亦乐乎!不亦快哉!

  原作者:樊华杰

  原载于:新华书目报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读后感(四):对一种文明的终极追问

  人们谈起中国文化,常喜欢列举各个时代的文化业绩,例如四大发明、瓷器、万里长城、故宫天坛诸如此类,一个外国人来中国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去一趟万里长城,去一趟博物馆就可以打道回府了。然而中国文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早在20世纪初,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作出至今值得人们深省的论述:“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造出漂亮舒适的家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What type of humanity),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生产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如果中国文化在今日依然有生命力,那么,她应当能够培养出自立立人、自主自由的现代公民,应当能够安顿现代人的身心,应当能够为解决现代问题提供思路。如秋风先生所说:“中国文明未死,今日中国是古代中国之延续,设计今日中国之优良治理秩序,不能不进入中国历史,向先人请教,与先人对话。”秋风先生认为中国文明未死,这一个不死的永恒的生命在《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中的表现就是“华夏-中国治理之道”(“华夏-中国治理之道”将能成为科学与民主的制度保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