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角馆事件》读后感10篇
《十角馆事件》是一本由(日)绫辻行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一):十角馆
作为馆事件系列的第一部,我觉得惊艳程度不足,我是看完黑猫馆、人偶馆和惊吓馆之后才看的十角馆,感觉推理的部分不足吧,虽然没看过《无人生还》,但是单单看这部觉得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十角馆好小,密室貌似只有一个吧然后短短几句带过里面的尸体应该是吉川的,then?没了...它的写作方式是在角岛和本土之间穿梭,活许这是用来暗示守须是凶手?妹的,我真的看不出来...在没看结局的时候一直以为凶手是中村红次郎,直到最后守须说他名字叫“范达因”的时候直接想爆粗...全程对范都没有什么怀疑点,铺垫呢?!后来用了短短一章以自白的形式交代全过程,看了只想问“你不累吗?”后来也说到范自己看见尸体后都会作呕,但是已经停不下来了...其实我觉得如果凶手是红次郎的话挺完美,毕竟人家才是生父...至于中村青司,我从来没怀疑过他没死...至于岛田和江南嘛,推理是有的只是有点零碎不够,而埃勒里的推理简直就是蠢...最后,我觉得岛田是知道了,但是其实是毫无破绽可言的,如果到田知道又不告诉我他为什么知道我觉得很难受,然后守须叫小男孩把玻璃瓶给岛田是想自首吗?好吧,当他是...
总的来说,惊艳度真的超级不足,虽然我没有猜中凶手,但是妹的,这谁猜得到啊,完全没有转折点,不看最后一章谁都以为是红次郎好吗?!不过还是挺吸引的,毕竟我在图书馆找了它好久啊!!!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二):“青司因为对妻子爱的求而不得所以杀了妻子然后自杀”??我不接受!!!!
看完暗黑馆,我始终对那句“玄儿!我——我对你……”耿耿于怀。
青司本人真的能做出“因为强烈占有欲,求而不得”杀了妻子并侮辱尸体这种疯狂的行为嘛?
玄儿本身不也是生死未卜死不见尸嘛?青司就算愿意追随玄儿同样的将一切付之一炬,不应该也巧妙的让自己的“尸体”藏的无影无踪嘛?
我是不信青司能让自己变成那样一副毫无诗意的“焦尸”的,我同样我不相信玄儿就那样随着最自己赎罪的父亲去死的。
没错!我就是无法承认他俩都死了!!即使是殉情我也不!接!受!!!
一切均以爱的名义进行,以“生命中最宝贵的”爱的名义,赋予了自己审判与复仇的资格,凶手爱得像个傻瓜,逻辑却“混蛋”十足,只不过这个傻瓜混蛋得令人羡慕。
有人说爱情跟人体内分泌的多巴胺之类的激素有关,而这些激素最多分泌四年,所以悲观点说爱情最多只能维持四年。我想凶手如果能再晚点得到复仇的机会,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复仇,天长日久的,他复仇的欲望是否会减退呢?他那“最宝贵的”爱是否会变成一段难忘的记忆?那些“无辜”者是否能得以幸免?
我其实挺害怕凶手这样的人的,倒不全是因为他取人性命,而主要是这种人执着得像个傻瓜,内心强大到混蛋,与他们共处恐怕会身心俱疲吧?而歧视我也很是羡慕嫉妒恨这样的人,你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傻瓜“混蛋”起来,会爆发出怎样惊人的能量,如果用对了地方,所能达到的成就是难以“限量”的。因为我也曾经这样傻过、混过,我知道那样的能量有多么巨大,也知道在旁人眼里自己是多么的“恐怖”,即使我没有把那“傻劲”、“混劲”像本书凶手那样用在“违法乱纪”上。
本书除了那被称为诡叙的叙述手法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可说的,诡计设计得有失公平,像极了中学物理化学教科书中经常提到的理想状态。而且虽然主角光环这件事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但在推理小说中爆发,就实在太不厚道了,也因此书中的推理都显得十分敷衍潦草。不过据说这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那么这个缺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又如果你只把这本书当做消遣娱乐的惊奇故事来读的话,这样的缺点也是可以忽略的。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四):致敬无人,却无其蕴
看完《十角馆事件》,第一感觉就是,一定要回去重看一遍阿婆的《无人生还》。
(以下有剧透,慎看)
虽然凌辻大师很尽力地在模仿《无人》中“暴风雪山庄”和“连续杀人预告”带来的恐惧氛围,但是不知是否因为双线叙事混淆节奏,还是因为杀人方式太过单一、人物情绪渲染不足(可这明明凌辻的拿手戏),导致恐怖气氛大大下降,实在是可惜。
我看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三次,中途几次感到疲倦无趣;而看《无人》则躲在被窝里看得头皮发麻,第二天还心有余悸。这种观感的差异,其实是反映了两本书情节设置的差距。
一、书中一堆大学生的人物性格塑造有些缺失,老实说,我连“埃勒里”、“勒鲁”、“卡尔”等人名都还没分清,就开始有谋杀发生了。
其实阿加莎的推理小说里人物也时常很多,英国人名也更为复杂(详情见《东方快车谋杀案》《啤酒谋杀案》等),但阿婆不吝啬语言去塑造人物,所以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性格分明,对于读者阅读观感有很大提升,让人能马上进入推理情景。
同样,《十角馆》中侦探岛田洁的塑造更是简洁得让人无话可说,除了瘦高的外形几乎没给人留下任何印象。然而,有个性的侦探是推理小说的魂魄啊,哭唧唧。
二、诡计设计一般。可以说,整本书几乎全靠“叙述诡计”撑起来,凶手暴露得太早。
我大概理解作者的意思,他前期就给守须设置了“担心岛田继续调查下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怀疑守须就是凶手,然后在结尾再突然点出“虽然守须的确是凶手,但你们没想到守须就是岛上的范吧哈哈哈,没想到守须还来回跑跑去吧还哈哈哈”。
老实说,我看到这种情节设置,只觉得有些无奈。看过较多推理小说的人都知道,在“暴风雪山庄”的故事中,把凶手设置成“外来者”,是最无意义和最无趣的行为。而凌辻为了避免这些,把凶手设置成同时是“外来者”和“参与者”。这样的确还算有新意,可是在这本书的背景下,来回乘船跑的情况非常不现实(每天半夜,十角馆里惊恐的大学生们居然都不会被守须吵醒),让读者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
三、情节节奏设置不太恰当。凶杀预告来的早,死人却太晚。我看到一半,但一个人都没被谋杀,就有点昏昏欲睡了。
双线叙事在“暴风雪山庄”推理模式里不算多见,也挺有趣,可是奈何凌辻描写的不太有趣,甚至还有点乏味。反正我每次看到江南和岛田洁的情节线是只想赶快跳过。
还有,中村红次郎的自白、中村青司的“未死”情节也设置得太早了,如果推后些还能让读者混乱一下、怀疑凶手是他们,设置在书的中段是什么意思,谁会相信凶手在书的中间就出现啊。
四、推理过程的缺乏。既然设置了侦探,那总要有他推理的过程吧。然而岛田洁在整本书里起到的作用,居然只是捡了个绿瓶子,真的还不如被柯南射晕的毛利小五郎。
总之,这本书致敬《无人生还》、试图复兴本格推理的意思大家都能感觉到,但结果,只能说,实在是让对这本书抱有高期待的人感到失望。
还是一句话,看东野圭吾的人性煽情类推理看厌的话,先去看阿加莎女王的作品或者日本早期最纯正的本格推理啊!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五):十角馆
不到一天就看完了。之前的珠海版一直都看到有,但是没买。看之前十分期待,毕竟被称为新本格的起点。
看书名的话感觉故事的诡计会离不开建筑,而且前言也说过是受《斜屋犯罪》启发的。但是。。。建筑基本上就指使作为故事的地点,制造气氛。跟诡计本身没多大关系。
不得不吐槽行人的人物描写---真是不行。人物性格的描写单薄暂且抛开,但是各人物对凶案的反应液太淡定了吧。。。故事的紧张气氛,暴风雪山庄式的猜疑恐惧在208页才有点起色。。。
作为本格推理说注重诡计这个环节也不要这样嘛。。。
本书的诡计还说得过去的,但说达到本格推理的浪漫,天马行空,差很远很远(有岛田作品对比)。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六):没有“侦探”的推理故事
十角馆是看的第一部老师的作品,开头对环境的描写一下子吸引了人的眼球,对建筑物及内部环境的描写十分生动,令人产生空间想象的一种神秘和身临其境的恐惧感。一座孤岛,被焚毁的建筑,惨死的家族。故事要从一个内部结构怪异的十角馆展开。人物介绍上老师虽然刻画不多,每个人的基本性格也都简单体现出来了。
故事很紧凑。一周的时间,二条平行线,三个场景转换(角岛,别府,江南行动路线)同时串连在一起,一边是与杀人凶手争分夺秒,一边是解开事件谜团到处奔波。最后空间与时间合二为一。有一种真相就在眼前但又感觉始终缺少一点什么的焦急。
7名学生其实很有日本人特色。那些热血,伙伴,集心合力只是日本动漫而已。真正的日本人大多胆小怕死生性多疑。即使被害者接二连三的出现,他们为自保也不敢结伴的行为我倒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出行计划,行程中的交流看得出陆路和艾勒里应该是相处较好的,商量及倾吐对象。危险四伏的情况下陆路却单独行动,就有这种无法相信他人,可靠的只有自己。书中有几处也有类似强调。
至于艾勒里作者其实把他刻画成一个不拘小节,对周遭不以为然,有点沉迷在自我的“侦探”他并非信任同伴,而是过于信任自己。深信自认青司是凶手的推理。玩魔术,秀推理,危急中不慌乱,其实是让读者对他寄予期待,认为他就是那塑料板上所指的“侦探”。我想他只一心沉迷悬疑事件,对现实世界的漠然就是他的死因了。
作者有意将嫌疑放在爱伦玻,红次郎,已死的青司身上,其实凡斯也被贴上嫌疑标签,看似无意的赞助出行,主动第一个上岛,然后选房间及头2晚的早睡。巧妙地就是作者让7人均使用社团内称号登场,完美的混淆了读者的视线。使得凶手完美藏匿于层层迷雾之中。当无人岛无一人生还,发现尸体6具。章节最后守须淡定自若的说出自己的社团名“凡斯.但”那种让人猛吸一口冷气,背脊一阵恶寒的惊悚感,彻底感受到了故事高潮。
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缺少一个真正的侦探,来为我们抽丝剥茧阐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人无法成为神,只要犯罪终究会露败。从黑寂无生气的大海开始落幕与孩童嬉戏的海滩。留下一开捎带开放的结尾供读者自行臆想。。。。
:有一处不得不吐槽
1:青司的建筑家造一座青色的房子,然后把老婆佣人都囚死在内,对外宣告无论生死都要在他的控制中咯。典型小日本
2:叫青司的建筑家那份强迫,偏执到令人窒息。典型小日本:
3:叫青司的建筑家有一个叫红次郎的弟弟。这家人的爸爸也是个怪胎,又是青,又是红。。。典型小日本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七):让我小失望的第一本馆系列
第一次看绫辻行人的书,我看侦探小说也有些年头了,喜欢的有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斜屋犯罪>、阿加沙<无人生还><罗杰疑案>、江户川乱步<怪指纹><心理测验><孤岛之鬼>、金田一耕助<狱门岛><犬神一家族>、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福尔摩斯<血字的研究><恐怖谷>、挨勒里奎因<Y的悲剧>、亚森罗宾看过一些忘记了。
看了本书的推荐和序我是非常期待的开始阅读,准备和作者进行一番智斗。
1、关于十角馆建筑本身,我期待有隐藏的机关,不只是11个角的杯子和隐藏的地下室。
2、关于岛上7个人的名字都用英文 一开始疑惑,到只剩下二个人的时候,我明白了作者的用意,知道守须是凶手 且和埃勒里或范是同一人,这个想法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有大漏洞,挨勒里有推断出脚印的推理能力,但在岛上只剩二个人的情况下全然没有怀疑范 并且喝下了范准备的咖啡。(在无人生还中,最后二个人是互相搏杀的,这种心理比较合理)
3、第一死者奥希兹死的有点诡异,除了爱伦坡谁都不让看尸体,爱伦坡是未来的医生,本来以为她们俩串谋,奥希兹没死出来杀人呢。。
4、没有侦探的推理 凶手就让读者知道 这点,不能完全否定,但不得不说结尾太仓促。
5、绫辻这本作品还是比较稚嫩,还买了一本<迷宫馆>,希望后面的作品能有更棒的诡计和描写。
以上为推理小说迷的一点真知灼见。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八):没想象中那么好
关于绫辻行人和馆系列在这里就不介绍了。
开头的埃勒里的论述也算是作者对于社会派的批判吧,可见,树大招风。就像福尔摩斯中枪最多一样,对,着本书福尔摩斯又中枪一次。
看过阿婆《无人生还》的人都知道这本书是在向无人生还致敬。不免想把这两本书做一下对比。对比无人,这本书明显气氛烘托不如无人,初出茅庐的绫辻和老练的阿婆写作功底自然没法比。但是起码对于岛上人物的行为挺符合大学生身份的,推理和想象力强,但是观察力弱。感觉前半段节奏很拖,到了一般左右才开始死人。岛外的人活动也比较乏味吧。。优点是突破了无人生还推理少的毛病,可是推理也不怎么给力。。岛上的凶手可以猜到,没有猜到另一个身份。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九):行人大叔和各位名侦探一起玩读者
刚开始读第一章的时候以为行人大叔就打算用这些完全分辨不清的名字写完整本书,于是干脆扔下不看了。后来闲得无聊又重新拾起来的继续读,读到本土的时候,发现原来行人大叔在用这些名字玩我们。
既然岛内是用代号,基本上就表明凶手似乎是本土章节内出现的某人。到底是谁对应岛内那个人就要我们去猜了。
宅女死得最早,女神和勒鲁不是杀人的料,卡尔急躁沉不住气(而且是某人的对头),作者把读者最怀疑的几个人留到最后(说实话完全不怀疑爱伦坡)。某侦探一方面很对应侦探那个牌子,另一方面作者一直在制造他是凶手的蛛丝马迹,有点太明显。
很多硬伤、人物刻画什么的就不说了,大叔主要是为了抖最后的包袱。
《十角馆事件》读后感(十):期待本格推理的人读这本书会失望
本来在日本推荐推理小说里看到这部,评论是无人生还的翻版,满怀期待地一气读完,才发现这故事其实是在怀疑读者智商嘛。
就像丹布朗的美式阴谋论小说或者网络小说十宗罪一样,悬疑氛围被渲染得很足,但是对于故事的合理性实际上并没有精心设计和解答,就像把包袱漂亮地抖出来就已经完成目的了,并没有考虑怎么完美的收回去。但是作为1987年写出的处女作,应该说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说它开启了日本小说里孤岛模式的先河,也绝不为过。
这部书的关子真的卖得很好,在本土和岛上两条时间线并进,从一开始就给人7个有罪的人被骗上岛,两个无罪的人留在本土调查,还凑巧来了一个路人侦探的错觉,抱着最后应该是凶犯杀光所有人最后自杀谢罪的心理去读,所以知道最后知道范和守须是一个人的一瞬间确实很惊讶,读者可能怀疑过范,也有可能怀疑过守须,但绝没人同时怀疑过这两个人,作为一个作家能做到这一点应该说已经成功了,因为他用描述上的障眼法给读者凑成了惊喜,但是这惊喜也很快被接下来的犯人自己陈述的犯罪经过的无趣淹没。守须这么大费周章就是为了给别人造成一种自己在本土的不在场证明,可是这证明又处处漏洞,并没有精密可言,可行性就只在于他的计划是在一群自诩侦探爱好者的糊涂大学生中实现,所有人都是推理搜查上不明就里的半吊子,才有可乘之机,在第一个受害者出现后居然不搜查彼此的房间,直接让我意识到这小说最后的手法不会太复杂。其次,能制造不在岛上的证明,这孤岛模式就说明只是个幌子,没有像暴风雪山庄一样用恶劣的自然环境完全杜绝与外界接触的可能性,就没有杜绝外人有可能是罪犯的可能性,虽然外人并没有搞出受害者、凶手名牌这种套路模式的必要。并且这种路人侦探破案全靠想象的方式,也给人一种很深的不靠谱的感觉,本格推理吸引人的一点就在于它是作家给读者提供的一次智力较量游戏,保证给了你足够的细节与证据,但作为读者依然分析不出最后的结果,只有恍然大悟的份儿。
总之,读过这部书最后的感觉并不是因为作家设计出了这么一个缜密的计划所以万无一失的感觉,而是作家说它万无一失,所以它就万无一失了,不得不说还是让人颇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