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逆境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逆境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5:0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逆境的读后感10篇

  《逆境》是一本由李雁雁 李爽著作,求真出版社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逆境》读后感(一):毅力所至,成功所向

  当我把这本书推荐送给一位朋友时,对方不喜欢励志的书。错!读完全书,我不觉得这是一本励志的书。这本书只是用最朴实语言讲述了一位对未来充满憧憬大学生,在风华正茂年纪遭遇眼病折磨,多方求医未果,终至失明......失学在家,无所事事郁闷烦躁......一群孩子点燃了他生活的希望......自学盲文,参加美国盲校在中国分销的函授课程机缘巧合之际,东渡日本留学,学成之日毅然只身赴美,以超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医学博士学位

  其中书中最打动我的,不是他的坚持和毅力,而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情感,有对父亲母亲哥哥的,还有对陪伴和帮助过他的人的......

  朴实的语言呈现真挚的情感,很感动,几度落泪~~~

  《逆境》读后感(二):相信信念力量

  我看过很多残疾人作者写的图书,但是很多都只是写出了他们怎么努力去做健全人而已。不过这本《逆境》却是例外,书中并没有刻意渲染残疾给生活造成了多少的不便,而是和我们分享了作者自身独特人生历程经历逆境,从痛苦绝望到充满希望,从一无所有鲜花满路。李雁雁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永不放弃精神,教我们学会心灵旅程上做一个成长强者。现在你站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下一步你要迈向哪里。不可否认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不能成功”的恐惧感。其实换一种角度思考,“能”与“不能”之间是不是真的有不可逾越鸿沟呢?好与坏都只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管身处怎样的逆境我们都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一下、再一下,下一秒也许就能成功。那些总说自己不行、不能的人是不是还没有开始束缚住了自己呢?

  “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信,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因此,这不仅仅是一本给残疾人加油打气的励志书,更是能让所有人都得到启示的心灵读本

  《逆境》读后感(三):言说《逆境》

  我注意到过很多的盲人,尤其是从事这份让我时常感觉到内心平静工作以后;我看到过很多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事迹,但是从来没有哪个能像《逆境》这样让我印象深刻

  最爱郊居四月初。

  现在正是这样的季节,清晨出发准备去近郊走走。搭乘地铁时候,我注意到了旁边的一对特殊夫妇丈夫是为盲人;妻子走在前面,丈夫在后,右手紧紧的拉着妻子后背双肩包的一根系带,人流拥挤,俩人之间由手臂和系带构成的连接有点吃力,我看到丈夫神情紧张,他的右手抓的那么用力,好像那个系带就是全部的世界,生怕放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生怕放开后就找不到妻子了,或者放开后就找不到自己了。

  刚读完记录李雁雁先生事迹的《逆境》。

  李先生幼年聪慧书香门第,高干子弟,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理想;但父亲的突然去世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重大打击,七岁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完全诠释生命残酷,逐渐才会意识到有些东西永远就没有了;优异的高考成绩诸多选择,17岁的孩子,在面临那么多诱惑,就背负起了家庭责任,李先生选择了家乡学校——湖南大学;一切看起来似乎又走向美好,直至生命中最大的转折出现——失明。

  李先生接受了失明,这个足以摧毁绝大多数人意志的打击;重新发现自己价值辅导学生、自学盲文等,努力迎接人生的挑战;直至东渡日本求学,至此完成了精神上的第一次升华异国他乡陌生环境、陌生的人,甚至,连陌生都无法直接的感受,一片漆黑;在日本读的还是盲人学校,但是留学美国,医学博士,需要学习英文、结构繁杂有机化学,需要阅读大量的X光片等等,你极尽异想天开,都很难将这些跟一个盲人联系在一起。

  但是,李先生做到了,并且,非常优秀

  作为一个盲人,他克服极端苦难,在专业学习方面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然后,更令我震撼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他的一些其它特质,让我重新认识什么叫做“逆境”,如何面对“逆境”——一个盲人,喜欢旅行;一个盲人,居然要学画画;一个盲人,竟然嗜好滑雪;一个盲人……

  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他突破身体上易于常人的缺陷,更在于他从精神上完成了本来就优于常人的对自我的超越

  所以。

  我想跟地铁上的那位先生说:请放开手,大胆一点,那个系带不是你的稻草;放开手,你抓在手里的就是可以是整个世界。

  《逆境》读后感(四):不仅仅是一个有关励志的传奇故事

  一个天资聪颖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最狂妄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被命运无情地抛进无边的黑暗中… … 他自学盲文、日文,一个人独闯日本、美国求学十二载,获得了普通人都难以企及的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回国创业,有了自己的事业幸福生活。这其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绝望与挣扎收获愉悦;经历了怎样的凤凰涅槃和炼狱人生——笔者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阅读了此书。和此书主人公李雁雁的命运相似,笔者也是在青年时代失明的视障人,是一名长期和盲人打交道的盲校教师实话说,我认识许多优秀的盲人,虽然普通人对于一些做出成就的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常常感到惊讶,但对我来说则是习以为常的,因为我知道残疾人的潜力往往超出人们想象。但即便如此,在阅读《逆境》的时候,我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作为一名盲人教育的专业人员,我深知对于一个半路失明的人来说,最困难的是独立生活和行走能力培养。的确有部分盲人能做到这一点,但那是专门训练或者长期磨练结果。我们之所以很少看到盲人独自出门在大街上行走,那是因为面对车水马龙道路,面对无处不在危险,在一片黑暗中探索前行的确是一件太有挑战的事情。我在为盲校新教师和社会志愿者培训的时候,总是请他们带上眼罩在走廊里走上一圈,这还是相对安全得多的环境,但那种无助感和恐惧感还是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可是,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和独立生活磨练的半路失明者,在语言也存在障碍情况下,却要离开呵护自己的亲人远赴异国他乡独立生活和求学,那是怎样的悲壮决绝!其实,这只是他面临的挑战的一小部分。对于一个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来说,他只有无条件地去逾越无数巨大的挑战——数十门普通人都难以完成的专业课程、大量看起来不用视觉根本无法完成的学习内容、必须自筹的巨额学费、无尽的孤寂和思乡之苦……最终,他走过来了,而且走得那么坚定、那么义无反顾

  我惊讶于人的信念和执着创造的如此不可思议奇迹,惊讶于生命蕴藏的如此巨大潜能!正如主人公所说: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那些总说自己“不行”、“不能”的人是在还没有开始前就束缚了自己!和他相比,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烦恼显得多么苍白肤浅

  作为一个遭遇残疾的过来人,我并不过多仰视他的光环,也不想把他作为一个一般意义上自强不息的典型,我想他也会这么想。人活着不是为了博取财富地位,但是,人生却因为有梦想奋斗有意义,因为经历和感悟充实,因为痛苦和超越而深刻。我想他做到了!人们也许会为主人公的惨烈的人生悲剧扼腕叹息,而我则要祝贺他,因为他的人生比我们更圆满、更充实!“得”与“失”,“残缺”与“健全”本来就不是表面呈现的那样。

  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份浓浓的情。当看到主人公面临失明,但为了不让母亲伤心而独自四处求医时;当辛劳一生的母亲明白自己心中的太阳已经陨落的那份绝望和哀伤;当哥哥为了照顾弟弟放弃自己的前途、默默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的时候;我潸然泪下,因为我重温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生命本来就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还属于那些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他们永远是我们生存的理由动力。而这一点,只有当我们面临逆境的时候才更深地体会到。除了亲人,还有那么多真诚富有爱心的人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或者是美国人,善良、真诚、尊重和互助这些人类共同推崇的美德是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正是人性光辉让我们充满勇气、倍感温暖

  本书还通过主人公的个人经历折射出了不同国家文化色彩价值观,有些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主人公讲述他在美国租房的时候曾经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房东,中国人会担心安全的问题而不允许你使用明火甚至微波炉,而美国人不会因为你是盲人而少收一分钱,也不会丝毫限制你对房屋的使用;当主人公想要学习滑雪的时候,他的外国同学大多会热情鼓励他,而同胞则大多会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劝他不要去冒险。这种态度也基本反映了国人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作为残疾人,比之同情和照顾,我们更需要平等和尊重。作为融合教育理念下创造的一个成功范例,李雁雁的故事无疑对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优美文笔使这个真实的故事更加熠熠生辉。那行云流水般的语句细腻传神的心理描述让人感同身受。就看看这几个小标题吧——“散发着蜜糖香气童年”、“爸爸走了,再也不回来”,前者把主人公的幸福童年概括得可闻可触,而后者把一个失去父亲的七岁孩子的伤痛传神地呈现在面前。

  《逆境》,这是一本在当下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灵,并给予我们感动和启迪的书,是一个值得认真阅读的故事。它会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也无论是那些身处顺境的人还是逆境的人。

  《逆境》读后感(五):生命的逆袭

  记忆拉回到约三年前,那时有幸与李雁雁共事。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头戴墨镜,手持盲杖,但他昂首挺胸神态自若步伐异常矫健、飞快。他很健谈,而且很阳光嘴角似乎总带着一丝微笑。他颠覆了我对盲人的一贯印象。我之前见过或接触过的盲人总是或多或少带有盲态,例如走路时高抬腿,小心翼翼,需要别人的导引,面部表情变化少等。即使长相好看的人,学问品位再高的人,只要跟盲沾上边,也会在形象上大打折扣。我不禁好奇眼前这个被称为“博士”的盲人,为什么这么自信,难道是在美国留学时被那个国家崇尚独立的风气熏染的?

  还有一点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他的名字。虽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五花八门的名字也随处可寻,可是“雁雁”这两个偏女性的叠音字用于一个男子的名字,还真是有点令人费解

  更令人震撼的是,后来我听到消息,说他毅然回到安徽池州,回到老母亲身边,侍奉老母。我心里不禁嘀咕,身为一个盲人,放着大城市现成的工作不要,却回到老家从头做起,不晓得有多难啊!再说了,即使回到母亲身边,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时光荏苒,我的这一点点好奇,这一丝丝疑问,早已随风飘远。

  然而,我看到了《逆境》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李雁雁的自传。我的那些好奇,那些疑问,在书中都找到了答案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泪水蓄满双眸,夺眶欲出。好久没有一本书,能够令我手不释卷,感动到落泪了!本书的语言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站在高处大吹特擂,而是像一条清凉澄澈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心田,把李雁雁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大概是他的经历太苦难太曲折,而他的奋斗故事又太激励人心,书的语言又是那么的朴实纯粹,所以《逆境》才会那样牵动我的心弦,令我心情澎湃。

  孩提时代丧父,二十岁恰风华正茂失明。高大帅气父亲在世时那种散发着蜜糖香气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了。李雁雁的人生一次次坠入更深的谷底,没有比这样的境遇更加悲惨,更加不可逆转的了。那么回到开篇,为什么李雁雁总给人留下无比自信、快乐而且健谈的印象呢?那是他经历了悲剧命运,经历了无数个日夜自暴自弃,或者说是找不到出路苦闷,经历了艰苦拼搏的洗礼,经历了破茧成蝶、鹰击长空豪迈逆袭,才回到了生命的原点,回到了散发着蜜糖香气的日子。他一次次超越常人的拼命,他的饱学多识,他的丰富经历,使他最终找回自我,走出逆境,走向成功,走向幸福。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他却没有迷失自己。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东渡日本求学,学成后取得了“三疗师”资格和理疗师资格。那时,他完全可以在日本独立行医,过上富裕无忧的日子,但他没有留在日本。他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只身赴美,攻读连视力健全人都无法坚持到毕业的美国脊椎神经矫正专业(简称“整脊专业”)博士学位。学习这个专业,英语必须过关,还必须先补修像有机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多门课的学分。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鏖战,凭借刚强的意志攻克一个个堡垒……最终,他不负众望学了整脊专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帕默整脊大学校史上第一位全盲学生。他令美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他博士毕业后,又取得了全美脊椎神经矫正专业医师执照及物理疗法师执照,然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起了诊所,有了稳定的收入,前景大好。一切步入正轨,但他想,他该回家了。

  书中谈到了父母为何给他取名“雁雁”,是取“雁南飞”之意。当年被下放到安徽池州的爸爸妈妈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带孩子们回到家乡。可见,他的父母是多么朴素善良的人啊,父母这种朴素的情感对他影响很深。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只身在外的他,深切怀念着母亲,怀念着家乡,怀念着祖国。可能他的名字就寓意着这个学有大成的游子终究会回到祖国,回到家乡,回到母亲身边,侍奉生他养他的母亲,用自己的力量回报曾给他温暖和伸出援助之手的家乡人民,尽自己所学为祖国作贡献。

  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看到《逆境》这本书感到庆幸,为李雁雁感到骄傲,他的奋斗故事也激励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不畏困难,勇敢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逆境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