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大授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大授课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0 04:0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大授课经典读后感10篇

  《北大授课》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页数:3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大授课》读后感(一):一场中国文化课的盛宴

  说到余秋雨,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文化苦旅》。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学习到四十八堂文化课的内容,唤醒深藏于心中的中华民族青春记忆。我相信,很多人都将北大视为神圣的一个学府。就好像,我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人生有着无限的可能,未名湖畔的漫步,也许,是一份特别遇见

  这本书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余秋雨先生曾经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部分学生进行教导,开设了一门名为“中华文化史”的课程。我相信,很多人都很向往,都想上这个课。那么,这本书可以弥补我们的遗憾

  在这本里面,这一门独特的课程保留课堂讨论形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法,原滋原味地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理解呈现了出来。对于这些课程的解读,在阅读中,我们肯定收获许多的。经过读本书,我们既可以从书中聆听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且可以在不同思维方式的交锋之中,感受中华文化在连绵不断的新力量中的魅力

  经过对于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的结构简单。纵观本书的目录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北大的学生和台大的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一来一回的“闪问”、“闪答”,他们的谈论大多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当我们在看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读着读着我们会产生共鸣。 在我看来,书的前部分就好像是教师上完课的课后部分,而后半部分就好像是正式的课堂内容。书的后半部分,就是和书名相关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一字一句展现的是秋雨先生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看完整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看书的过程,就好像是一场回溯中华文化的激荡之旅,也是一场诚挚有趣智慧对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在我看来,余秋雨是一个行过万里路的文人。在书里面,我们会发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把握,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感悟都是与众不同的,以及他的观点带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很多高层次启发

  阅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这本书重新激起了我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热情。在作为师范生的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总是带着不一样疑问。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小孩子要先学会背诗,明明还有一种更高等级的方式和学习顺序,这样不是正好反了吗?在我的印象里,死记硬背只会让人徒生厌恶

  在书里面,你可以领略不一样的中国文化,你值得拥有

  `

  《北大授课》读后感(二):师生间关于中华文化史的深入讨论——评余秋雨《北大授课》

  大约在20年前,我在徐州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乡老师(现在已经失去联系多年),在他家中看到了他荣获全国读余秋雨文化大散文比赛(比赛名称大致如此)的特等奖,被邀请去余秋雨家作客,还有与余秋雨的照片合影等。

  那时的余秋雨,已经凭借《文化苦旅》等书蜚声海内外,文化大散文的形式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众人目的大家。此后,陆续拜读了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千年一叹》、《行者无缰》等,每每都有新的收获。

  作为余秋雨演讲三部曲之一的《北大授课》,是余秋雨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期间48节授课的内容。所不同的是,与那种照本宣科似的讲授不同,这是以师生问答为主要形式展开的。余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随时提问,或者老师主动发问,然后老师或学生回答体现高度互动性。

  《北大授课》讲述的是中国文化史,内容涵盖面很广,从远古时期到近古晚清,从文化的起源到文化的发展再到文化的昌盛,余秋雨在讲课充分显示了他渊博知识见识,对于过去,人人都有自己见解,余秋雨是从文化史角度进行的解读。

  对于文化、文明历史的解读,冯友兰当年也做过,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把中国古代的种种哲学流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进行了介绍,余秋雨和冯友兰有异曲同工之妙。

  余秋雨解读特别的一面是,不单单是对于古文学的语义分析,还借助于联系今日,进行精神价值层面的分析,并以此来反视现代社会。比如,他认为中国现在有一些可疑的精神价值,在民间祭拜的是成功,在官场祭拜的是民粹,在学界祭拜的是国学。因此,因成功而势利,而民粹而喧闹,因国学而陈腐。

  课程从甲骨文的发现开始谈起,讲述了很多文化史上的事件人物,比如老子、孔子、墨子、道家,史家司马迁、凉州风范、唐代的诗等等。48节课,每节课的题目也特别的精致,具有文化大散文的味道,有些让人一眼看上去并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经如生活在别处,其实是讲政治对于屈原的影响等等。

  除与讲述内容与当下结合比较紧密,带有一种评价性的眼光来讲课,而且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还是拿屈原为例,平时人习惯于称屈原为爱国诗人,那么就要讲了,他爱的是哪个国家?他所在的楚国和侵略的秦国,现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屈原而引起的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风俗已经是全中国的习俗

  总之,虽然本书是以问答方式进行,但在全书逻辑结构和语言文字上,丝毫不觉紊乱,还是比较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的。

  《北大授课》读后感(三):文 化

  宇宙浩瀚而无穷,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一个很小的舞台,在无穷尽的宇宙背景下,我们人类更如一粒尘埃,悬浮在一束阳光之中。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一是我们头上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道德法则。在一定意义上,灿烂的星空是对宇宙的追寻,是对真理探索,内心的道德法则是社会的思辨,对人类历史的渴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涵养了无数人,众多文人墨客著书立说或奔走呼号,或潜心研究或传承发展,永垂青史,带给人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宇宙的诞生到人类的起源,从文明的开端教化延续,人类在历史的道路上扮演着各种角色,在历史的年轮上经受考验,也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图书,为读者朋友开辟一个了解中华文化历史的途径,四十八堂风趣幽默趣味横生的文化课,探讨现在人对文化的记忆和见解,在不同的思维上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发文化创新和绵延新生动力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人世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生总有谢幕,但思想永垂不朽。在时代洪流中的风云历史中,用自我的政治理追求和人生处世之道,将政治,经济,历史等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扼腕叹息或追寻思考。历史从来不是遮掩的羞布,历史也不是王朝的颂本,历史按照它的发展在前进。在滚滚红尘之中,在历史延绵之下,那些璀璨的文明照耀了整个星空,从考古符号出现到文明的咒语,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期的独尊儒术,从二十四史起点到盛唐的大繁荣,文化大师,哲学家政治家画家诗人纷纷登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立场,都在历史中留下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的文明。

  余秋雨老师用那饱读诗书气质,吸引每一位学子,在潜移默化引领下,走进五千年历史的河流,激荡思想,感悟文明的进程。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西汉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治愈。这本图书做到了这一点,每每阅读都有新的感悟,生活的当下,穿透历史文化回味中华文明的进程,汲取优秀的思想武装自我,更好的走人生之路。

  《北大授课》读后感(四):学传统文化,必读余秋雨

  家里一直有一本被束之高阁的余秋雨传记书籍,复古的书皮封面还依然布满了翻看过的痕迹,一直都不知道这本书是谁买来看的,好像放在书架上有很长的时间了,在如今各种文化和思想充斥的时代里,我们很难有一双能够分辨其优质劣汰的眼睛,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一直会被各种信息困扰着,但是看了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北大授课》仿佛瞬时得到大师的提点,有一番恍然大悟的隔世之感,后悔直到如今才真正去翻开他的作品。

  在闪问这一环节当中看到很多的学生和余秋雨先生的提问与解答,也给我解开了对很多事情疑惑,特别是在面对当今社会上的很多问题上,余秋雨先生都能够一针见血的给我们打上一剂清醒剂。譬如在面对很多对中华古老文化的质疑时,他的一句:“最让我生气的是,拿着别人的眼光说自己的祖祖辈辈或错了”。这简单的话,既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这些不懂得珍惜后辈们无比汗颜。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书的乐趣便是在于此吧,我们总是不能如愿的碰上如秋雨先生这般博古通今的大师,但是通过这样的书籍阅读,却也能幸运的和大师们有一番无声的对话,便也是感到无比的幸运和感动

  在第二部分的课程上,这是我接受过的最为生动的课堂,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我们许多的课堂教育都太过于死板,追求正确答案,但是余秋雨先生每每讲到一个重点,都是在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考,再加以概括描述,他用童年的记忆来比喻我们古老的文明,他在我们的底下昏睡了上千上万年,人们的发现,就像是过去的记忆在不断地被唤醒。过去在上历史课程的时候,常常会因为那些被毁去的文物而感到惋惜,为历史人物在尘世里的跌但起伏而会浮起一丝难以名状情感,我总是很难去处理好这种情绪,但是通过余秋雨先生的课堂,反倒是变得清明了许多,对我去了解历史提升了更多的兴趣

  读一本书让你最大的受益,不是因为你在此书中吸收到了什么,而是,你因为这个作者,因为这本书,对他所谈论的东西引起了更大的兴趣。以往对于道德经,对于论语虽有接触过,也有看过相关的解释,可这是唯一一次,觉得过去自己都白读了,也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经典能够得以延绵数千年之久。如果过去我在质疑学习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我想,以后我不会再质疑了,先人的教导能够给予我们的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多得多。

  《北大授课》读后感(五):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北大授课》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一年时间内给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的中华文化史的整理编订。拿到这本书充满了崇拜敬畏之情,大师的作品一定要好好拜读,这本书我是边看边做笔记的,也希望在以后的重读中能够通过余秋雨的这本书对中华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与体会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北大学生与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关于中华文化的一问一答。这部分涉及了当代社会大量艰涩难懂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

  学生问的锐利,大师答的痛快淋漓,没有学术界的左右逢源胸怀博大,知识渊博。

  学生问的有趣,大师答的诙谐有趣。

  学生问的重大,大师答的详细系统

  学生问的活跃,大师答的明快简洁

  这样的问答方式,大师与北大学子有了很好的互动,表现了文学大师的智慧与对中华文化的独到见解。这是一场文学大师与文学学霸的一场盛大的智慧交谈,本书以这种方式出版让读者对书中想要了解的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部分就以课堂的方式,通过学生向老师提问的方式来对中华文化进行一个更详细的讲解,这一部分是以本书中开头介绍的与余秋雨先生经常有联系的学生代表进行的提问,所问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回答也更加详细具体生动易懂。学生从甲骨文问起,老师一童年的歌声来唤醒文化记忆。

  在这一部分里,余秋雨先生还抛出一个观点,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由于学生个性不同,经历不同,抒发的观点也不相同,余秋雨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们对文化艺术的创新。

  第二部分是从起源于河南的商代开始,然后是夏商周诸子百家,屈原、司马迁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都做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对魏晋南北朝与唐诗作者也做了详尽的描述与解读。读者读来想必对这些重要时期的文学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书第二部分与余秋雨先生讨论的学生都是北大的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的文学历史学学生,他们看历史与理解历史的方法与方向普通老百姓肯定是有出入的,差距一定是很大的。但是作者的这本书并不是只卖给高学历的文学硕士,我想高中生看完这本书对中国文化文学的理解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这本书的特点便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语言并不生涩难懂。相反的通过这种课堂讲学的方式呈现给 读者的是一本易理解有趣的中国文学史入门手册。

  《北大授课》读后感(六):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余秋雨在《北大授课》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提到: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 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正在滋润着文化,但我知道,余秋雨老师的这本书,会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前去滋润它,让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文化延续下去。

  余秋雨老师曾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了一门“中华文化史”课程。这门课只探讨一个问题: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

  而这本书,便是对这四十八堂文化课的整理与总结。它保留了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以聆听中华文化的渊源流脉,也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闪问”,余秋雨老师答大陆和台湾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余秋雨老师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一个文化大师的魅力和睿智,他的学识,他的渊博,他的机智,让人望尘莫及。

  或许,正如余秋雨老师劝告台大学生:我们年轻一代,不要在整体上鄙视世界上任何一个庞大的人群。很多傲慢,都来自无知,终究是文化毒药。而我,也属于无知中的那一个。这提醒我,知识是没有尽头的,你学得越多,你会发现自己懂得越少,我们要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历史,对待文化。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老师在北大的四十八堂文化课,好羡慕北大的学生啊。余秋雨老师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历史顺序来讲解的,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以及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讲的。采用先慢后快、前重后简、前详后略的方式,用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来说,就是:开始从容而持重,后来越滚越快,最后自由跳跃。

  我想,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我们要找寻到中华文化的“根”,要唤醒文化记忆,要找到自己童年的歌声。而这个找寻的过程,值得付出更多的时间。

  读罢此本书,我的心中涌出了一阵阵的感动,感动于余秋雨老师对文化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对知识的追求。

  如果不是余秋雨老师,我以为颜真卿只是一位书法家。但在余秋雨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一位书法家,在安史之乱后第一个站出来对抗叛乱,即使颜家多人被安禄山杀害,他还是在坚持。他用自己的铮铮铁骨,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当然,这只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思考的一个方面,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关于文化,关于历史,我自认学识浅薄,肚子里并没有什么干货可以拿来炫耀,但我知道,余秋雨老师是一个行万里路的学者,他把对于文化的执着,对于文明的顿悟,诉之于笔端,让我们学会了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