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画家物语》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画家物语》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0 04:29:03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画家物语》读后感精选10篇

  《画家物语》是一本由薛原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画家物语》读后感(一):穷达背后——读《画家物语》

  因为性格机遇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人的一生有起有落,命运有穷有达。而如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随艺术家的人生命运起伏,有时被捧得耸入云霄,一纸千金,有时则被贬得堕入泥涂,一钱不值,甚至被埋没被封杀,无人问津。现当代艺术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当代,画家及其作品的命运令人唏嘘,而这种穷与达背后的因子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这是读完薛原先生的《画家物语》后最直接的感受

  当然有主观方面个人性格的原因,最突出的是常玉。常玉与徐悲鸿等人属于同一时期的旅法画家,晚景则孤独凄凉,死于瓦斯中毒。他落魄半生的命运与他的才华及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极不相称。他并不是没有机会,上世纪三十年代,常玉以其独特画风屡次参加巴黎的沙龙画展,但他并没有拿艺术来换取名声金钱。他拒绝和画商合作我行我素风格令人望而却步。正如吴冠中所指出的:“(常玉)他敏感极端任性品位高雅。由于他的放任和不善利用时机,落得终生潦倒。”

  也有机遇造就的传奇。一次偶然的契机使得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及其作品重见天日大器晚成,一位知己的点拨与相助改变了画家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如果没有傅占陆的闯入,后来被誉为台湾“继吴昌硕之后一盏大写意画的明灯”的沈耀初可能一生籍籍无名,埋没终老。陶博吾八十多岁,因为和友人提及某省博物馆“明清书画展览”的入场券写错了四个篆体字,主办方负责人登门拜访,才发现世外有高人。张朋当了几十年小学教师,六十岁后,因其画作被来青岛避暑的一些美术名家发现,方声名鹊起。而陈师曾之于齐白石,傅雷之于黄宾虹,确有知遇之恩,后者对于前者也是终生感激。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更是得益于陈师曾的鼓励

  但书中关注最多的还在于政治对于艺术家个人及其艺术的转折性影响。一个文化发展繁荣时代应当是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应当是百家齐鸣、百花争放,各种艺术流派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在艺术之林中各自占据一席之地。艺术应该是以艺术本身的标准评判,而非政治的标准。不正常的时代则完全颠倒过来,李青萍的一生堪做最佳的注脚。李青萍的画很具冲击力,有着强烈印象派风格,那种蚯蚓般的线条令人想起梵高画作,是此前中国少有的现代派。在民国,李青萍自由生长如鱼得水,在马来西亚、日本、中国等地举办几十场画展。建国以后,一心只想画画的李因为厌倦和反感政治,批评“镇反”运动浪费时间,影响艺术创作,很快被领导认定“抗拒镇反”,被遣返原籍。之后在“大鸣大放”中又被打成“极右分子”,下方煤场和茶场劳动改造。之后“摘帽”,被安排街道工厂临时工,靠糊火柴盒子维持生计。“文革”中则更凄惨落魄,甚至要以捡拾垃圾为生。创造力旺盛的二十年就这样被浪费了,假使没有这些政治运动,李青萍能一直按着自己的风格画下去,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那个年代,即使紧跟时代的画家也不能幸免。关山月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与黄新波等画家绘制巨幅毛主席画像,并护送画像回到广州,迎接广州解放。建国后,关山月很快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完成螺丝钉身份转变,此后参与绘制了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两结合”的典范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这样一位主流画家,文革初期照样被打倒(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罪名是《悬梅》梅枝向下,意为攻击社会主义倒霉”……关山月被下放劳动改造,直到日本友人访华,问及其近况,他才得以重提画笔,此后再画梅花枝条“一律向上”。

  悲剧可分为三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艺术家不能创作,实为悲剧,倘这样看,书中三种悲剧都有,而最多的是社会悲剧。大家都希望这样的社会悲剧不要重演,但似乎今天是以一种喜剧形式继续上演着悲剧。

  本书源于《读天下》的随笔专栏作者写作时调动了大量此前阅读材料经过精心提炼剪辑形成每篇看似不长的文章。作者的观点也隐藏在这些材料背后,并不直接表达,但读过之后,你也就知道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书中配的名作插图很好,既可以欣赏,又可以帮助了解艺术家的风格。但文章中提到的画作往往缺席,如能一并出现,则更好了。

  《画家物语》读后感(二):八卦三部曲之二

  书鱼知小老师虽然生得肤黑,但隐隐有青莲之风,大多数时候仅可远观而不可XX,一但XX起来会发现,这个德高望重编辑简直是只八卦匣子。

  八卦界派别林立,有严谨的“索隐派”,有浪漫的“空想派”,说起来书鱼老师恐怕要算是“新感觉派”。

  此书的内容曾在杂志上见过,我央他也代我寻个机会写个专栏过过瘾,他斜眼问道:“你有那么多材料可写吗?”我不服反问,他摸出一贴身小本,字迹密密麻麻,有史料摘录——基本都是大家不会注意到的边角料,却都是照亮作为人的文史明星阴暗面的绝亮蜡烛,亦有时人言论——居然还都令“话主”签字画押……

  这本《画家物语》就是他纵横八卦界的成果之二,不评话也不论人,但拣上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扎眼的名字,写一些大家似乎都知道的事情。然而经他手重一排列,那些素材似乎就说起了“胡话”:这些大师居然是这样来又这样去。史料无情,实则暗流汹涌。这就迫得读者再去读更多,再去拾起画来细看,八卦也许就这样拯救了不该失落东西

  他似乎提起过高居翰的《画家生涯》,那本小册子披着学术讲座论文外壳,其实也是关于画家的八卦,只不过限于题材,它更多着眼于破除一种把画家和作品与生活相脱离的迷信。其实二书殊途同归,都让巨作前低矮的读者们重新找到了平视的角度

  期待八卦三部曲套装本的早日出炉。

  《画家物语》读后感(三):《画家物语》后记

  《画家物语》后记

  在整理这本小书的目录时,恰好今年十月号的《读书》杂志到了,其中一篇题目为《一封信与一个世纪的论争》的文章谈到了1964年潘天寿的一封信和之后画家的命运转折等内容,这封信是潘天寿于1964年11月26日写给学生的,信里写道:

  “我于国画,受旧时代文人画的影响殊深,迄今未能脱去其藩篱,是大缺点。此次华东区美展中画花鸟仅唐侠尘葵花一帧,足见华东花鸟老画家多束于旧套,不易出新,可谓不约而同。自然,要出社会主义之新,花鸟画、山水画不及人物画易于表达思想性也。然而全国花鸟画家人才济济年轻人继起者亦不乏人,齐心协力,若干年之后,定有好成绩出现,然否?……”

  写信的这年是潘天寿人生与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潘天寿画展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浙江美院在他的主持下把书法篆刻等列入国画专业的正式课程;在此封信之后,他的历程发生重大改变:1966年“文革”爆发,他被关进牛棚监禁三年,1969年初被押往宁海等地游斗……1971年,七十五岁的潘天寿含冤去世。

  在1964年,潘天寿为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特意创作了六幅国画作品参展,但全部落选。落选的原因自然是他的画作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要求。也正是在这一年,在南京江苏画院的林散之也面临着人生的转折:彻底放弃山水画的创作,只寄情于以书写毛主席和鲁迅诗词为内容的书法创作。因为林散之为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描绘的毛主席诗意的山水画被上级批评为画面太黑,不能很好的表现毛主席的诗意。

  正是这样的人生转折点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画家们的未来的命运和人生的结局。这样的转折点和人生转折,也正是我对这些画家的人生故事的阅读点所在。从一个转折点或说人生某个阶段和侧面来走进画家们的人生世界,也是这本小书的主旨所在。

  这本小书的写作持续大约两年,缘由是应南京《读天下》杂志的傅野君邀约,在《读天下》杂志开设了一个随笔专栏,每期写一篇关于现代画家人生轶事的随笔。这本杂志,先是月刊,后来变成半月刊,因傅野君的偏爱,我的这个专栏也得以持续写下来,积累至今,便有了这本随笔小书,这是首先要感谢傅野君的推动和鼓励的。

  我是属于喜欢书房里发呆,为读书的兴趣随意阅读和写作的人,所以也就注定了这本小书的性质不是为学术意义的写作,而仅仅是为夜晚的闲读和因阅读而起的“发现”的快乐,并因此有了关于这些现当代画家们的随笔。鉴于这种随笔写作的性质和我所期待的读者书友,就没有在文后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目和文献来源,但在每篇文章中都已经写出了所凭借的阅读的图书书目或资料出处,并对这些相关图书或文章的作者深怀感激之情。

  在本书出版之际,感谢金城出版社和“蜜蜂出版”的朋友们一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2012年10月于青岛

  《画家物语》读后感(四):在画前发呆

  年少的时候,会梦想成为一个画家或者书法家。我甚至记得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描红,这种坚持一直到了高中的时候。还有,读高中,差点去了美术班。只是阴差阳错,到现在还吃这碗文字饭。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正为不懂,才缺少了悲悯之心。在大段的时间里,面对一副画作,知道作者,但却不知道这幅画及其作者背后的诸种境遇。知道某人为“大师”,却不知道为何为“大师”。自然,也就缺少了对于作品更为深层次的体悟。自然,悲悯也就无从谈起

  在书房里发呆的薛原写了一本叫《画家物语》的新书,写了二十世纪美术史上的一批代表画家,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写了他们性情,写了他们在大时代里跌宕的人生,令人扼腕的个人遭际。比如石鲁,他的《转战陕北》,给他带来了不同的人生,这幅画描绘的是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转战的情景。但因为画面上是毛泽东站在黄土山崖绝壁上,负手于后,遥望黄河……这幅画问世之后,在好评如潮同时,也有人说这幅画让人产生领袖走投无路错觉,也有人说主席转战陕北有百万雄师,怎么只画两人一马?这些评论虽然现在看来丝毫不懂画艺,但厄运却自此开始,文革中石鲁遭遇自是可以想象的出的。

  《画家物语》会让人感叹,画家们画作本身的艺术水准值得艺术评论者去道短长,但这些画家笔墨之下的个人遭际更值得去发掘。当然,这种缺失的造成既因作家们的兴趣所在,也因其学术、视野所限。而薛原则能补上这个缺陷作为曾经科技工作者,长期的科技训练可以让他具备作家本身敏感之外的严谨和逻辑,这也包括对于新资料和新领域探索。对于画家们的表述,不仅要有文字素养,也要具备画家的专业技能,恰好,作为一个副刊编辑的薛原,也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画的葫芦葡萄也颇有意趣。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书内容不是画家们的个人简介,或者是作品评论,而是一个个画家作为敏感的生命个体,是遭遇了怎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有了怎样的人生结局。也因此,薛原在此书《后记》中对自己的写作初衷做了“交代”:“从一个转折点或说人生某个阶段和侧面来走进画家的人生世界,是这半年小书的主旨所在”。

  2012年底,我对自己的阅读进行了盘点,结果发现,这是我阅读最少的一年。虽然这一年里,买书实际不少,只是有些书,就内容来说,因为故事出处几近相同众说纷纭,乃至人云亦云,甚至,有些书,一过手,就知道是哪些内容,结局如何,判断好坏的标准只在于写作者的角度和架构了。

  因为期盼看到新材料、新视角,所以,最近的阅读也限于一些人的日记、年谱、回忆录近乎原生态的一手写作。或者是有新的写作领域和新的资料出现。薛原新书《画家物语》,让人看到了新角度和新资料。

  在阅读这本书的深夜里,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书房里的薛原,是如何在一幅画前发呆。

  《画家物语》读后感(五):故事里的书画史

  《画家物语》一书以说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恢宏的近代艺术长卷,在浓抹轻描中,自有一点淡淡的愁绪散出。

  读薛原的书,不宜执着于文字上华美绚丽,因为薛原的文字向来是平实质朴的。他叙述人物,多以简洁的笔法刻画其影响命运的关节点。薛原自己说,我写他们,不是写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即从某一个人的生命节点”来触摸他们转折命运。

  在薛原眼里,人的命运是超越不了他所处的时代,而性格即命运。薛原笔下二十世纪那些声名显赫的艺术家们,无不在大时代的潮流中,跌宕起伏了一辈子。无论是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还是钱松喦、关山月、石鲁等,历史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历史又让他们在不同的境遇里飘摇,上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

  这是一本非学术意义上的随笔集,而它所寻的则是人生的况味。薛原爬梳摸索,于纷繁的史料里,找出这一星半点的故事“节点”来感知书画家们坎坷命运,于故事之外,读者所能见的则是历史本来面目。热心的读者在获取掌故的同时,亦多出了几许唏嘘感慨。

  薛原说,自己喜欢闲读,并喜欢在闲读中学会“发现”。我不知道,薛原在闲读中究竟了“发现”多少有意思的故事,但读他《画家物语》,我知道他是一位懂得闲读趣味的作家,更懂得闲读之外“发现”的快乐。

  跟薛原兄接触多年,一直以为他是位有着强烈人文情怀的作家。这种情怀诉诸文字,则于细微中处处流露自己对于笔下人物的感情。

  陈寅恪先生曾云:对古人之学说,应以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薛原的写作无疑很好实践了先生的这一番话。他叙说人物,往往更注重故事外的历史省察,以此彰显时代本身的意志。而人物的故事往往牵连着人物命运的变换。当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真真切切的书画家故事里,我们所读到的不仅仅是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更多的是他们起伏跌宕的命运传奇。

  而传奇从来都不在远处,传奇就在我们的身边。

  《画家物语》读后感(六):《画家物语》答问

  《画家物语》答问

  答图书馆报记者解慧问

  1.《画家物语》这本书很特别,您是在什么时候想要创作这样一部题材的,又是怎样产生了要出版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答:谢谢您对这本书的认可和鼓励。这本书的写作是在《闲话文人》之后,两年前我出版了《闲话文人》,旨在通过日记书信和同时代的人的回忆,来关照现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生和创作。此书完成后,意犹未尽,又给自己圈定了一个范围:着眼点在现当代有代表性的画家身上。我的写作不是对画家艺术的评判,也不是画家传奇人生的介绍,只是想通过对这些画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生转折做一个侧面的描绘,以此呈现中国现当代画家在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中的人生故事。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说,是《闲话文人》的继续,但在写作上与前者不同,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我眼中的这些画家的人生转折。

  2.在此书的出版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可否与大家分享一下?

  答:此书完成后与《闲话文人》一样,也是收入了“枕边书”系列。“枕边书”系列是“蜜蜂文库”编辑制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一个持续出版的丛书,作为该丛书的策划人,我的新书自然会收入这一系列。此书在写作过程中,就不断与“蜜蜂文库”的同人有交流和沟通,此书完成的第一时间就给了他们。可能因为多年合作的相互信任和默契,辛勤的“蜜蜂”们很快就制作出了这本书,并增补了许多精彩的插图。从交稿到出版,也是我自己出书最快的一次,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也是非常感谢“蜜蜂文库”和金城出版社的。

  3.这本书对您有着怎样的意义?请您谈谈对这本书的感悟?

  答:对于一位写作者来说,一本书的出版自然是很高兴的事情。《画家物语》对我来说,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用随笔的方式,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所要描绘的人物的侧面或特征。用“点”来体现整体,管中窥豹,而并非只是材料的罗列。这本书收入的画家有四十位,除了一位画家,其他都已经是逝去的人物了,大多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留名者。我曾拜访过的只有一位,就是青岛的张朋先生。也就是说,书中的画家,我主要是通过阅读来了解他们的人生和作品,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我对这些现代画家的阅读报告。现当代文学和现当代艺术是我的兴趣所在,对这些画家的阅读也自然成了我夜晚阅读的主要内容。我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出于兴趣,而非学术,这种非职业的阅读和写作,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性质,并非学术著作,而只是夜晚读“闲书”的发现和收获。这样的阅读是一种享受, 这样的写作也是一种享受。

  4.请您与读者分享一下,关于《画家物语》背后的故事,书中没有的故事。

  答:其实,一本书的背后未必有故事。写作这本书,大概两年的时间。但之前的积累,应该说已经有年头了,因为我喜欢买书,文学、绘画、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我买书的范围。所以中国现当代画家的画集和画家的文集、传记等,已经积累了很多,也是我平常阅读的内容。最初应南京《读天下》杂志的约稿开设专栏,于是设置了这个专题:围绕已经去世的现当代画家的人生遭际,尤其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人生转折,通过他们人生的转折点来关照画家与时代的关系。因为是杂志专栏写作,就受到篇幅的限制,这样就只能选择最能引起我兴趣的写作“点”。最初是1个月1篇,后来杂志改成半月刊,1个月变成两篇。那些日子,每次收到杂志主编的催稿短信,就很纠结,往往觉得还有许多材料需要再查阅。其实,还有许多画家是列入写作计划,但最终没有动笔,因为不是为学术专著的写作,所以只有引起我的兴趣的题目我才写,尽管有些画家在艺术史上很重要,也有详尽的史料,但因为没有找到我写作的契合点,就只能放弃了,我不想“硬”写。

  5.每本书都会作者希望传递给读者的理念和思想,您想通过该书的出版传递给读者怎样的理念和思想?

  答:本书中所收入的画家,他们有的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例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有的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了典型的绘画标志,例如钱松喦、关山月、石鲁、黄胄;他们有的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以刀为笔刻下了战斗的青春,例如古元、彦涵、李桦、刘岘等;他们有的留学海外甚至漂泊终生,如常玉、庞薰琹、潘玉良、赵无极等;他们有的人生坎坷大器晚成,如陈子庄、陶博吾、王憨山、张朋……他们的人生犹如殊途同归的传奇,他们创造的艺术给百年来的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画面。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已经成了一个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篇章。写在这里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时代塑造了他们,也是时代改造了他们。可以看出,人的命运超越不了时代,但性格即命运。在大时代下,具体的某个人物尽管不能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但他的命运又往往是他自己造成的。

  薛原 1965年出生于青岛。曾从事海洋地质工作,1998年至今,担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嗜好“在书房里发呆”。著有《滨海读思》《留恋之矢》《检讨:旧档案里的中国海洋学术权威》《蓝桅杆》《闲话文人》《画家物语》等;编有《带一本书去未来》《如此书房》《独立书店,你好!》和《枕边书系列》等。

  《画家物语》读后感(七):一些人的一辈子

  一些人的一辈子

  ——薛原《画家物语》读后

  我不懂画,对画家事也所知甚少,但这并不影响我爱这样一本关于现当代画家的随笔集《画家物语》。

  《画家物语》是书人薛原在“夜晚的闲读和因闲读而起的‘发现’”后的收获,所以作者才说这不是“为学术意义的写作”。也许,正是这种看似随意却饱含良苦用心的写作,才能让我这样的画盲能走进书页间,埋头跟着薛原一起闲读,一起发现,然后从一篇篇短章中体会一些人的一生,一些人一生的某个片段。

  拿到《画家物语》已经是黄昏了,晚饭后就开始在读,半夜终于没有读完,熄灯睡觉。第二天早上从市里回团里,包里装着就是还未读完的《画家物语》。一路四五个小时的车程,我就坐在后座,摊开书读起来了,全不管同事开着小车翻山越岭,过达坂穿峡谷,我独自沉浸在薛原的文字里。

  其实也不尽然。在我读来,《画家物语》就是一本翻山越岭、过达坂、穿峡谷的书,只不过薛原以文字为代步,在深夜仔细梳理一些画家。通过一些人的一生某个角落、节点、片段来呈现整个人生。想来,这样的过程中作者是自得其乐的。早在《闲话文人》中,爱在书房里发呆的薛原就曾梳理过众学者、作家的。此次,再把眼光投入到了画家这一群体,而所勾勒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塑造了他们,也是时代改造了他们。”

  这些被时代“塑造”和“改造”的画家们,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常玉、潘玉良……等40人。薛原对他们是了解的,对他们中很多人的生存方式也是理解的。毕竟,“这种生存方式与时代给予他的选择是前因后果的”。

  理解归理解,在闲读和发现中,薛原的遗憾是无处不在的。这样的遗憾合叹息在阅读过程中,穿透纸背直入阅读者的心灵肺腑,感叹也罢,感慨也罢,他们“也成为一个世纪的绝唱”。除了遗憾,也应该还有爱憎,比如以“新中国美术工作者”的称谓来称呼从“艺术流浪汉”到“螺丝钉”转变的关山月,我相信这不会是作者无意之举,因为这在本书其他篇章中是极罕见的。

  书中写到的画家们,之前我最熟悉的莫过于汪曾祺和潘玉良了。汪曾祺自是不必说,他的小说、散文是枕边常备之书,而通过他的《文与画》、《汪曾祺自述》等书也算是基本接触到了他的文人画的概貌。而潘玉良,虽很少看过她的画,但了解却不算少,可谓从小就是耳濡目染了。她在我故乡安庆,留下的传说真不算少,因为从小就看过以她为原型改变的黄梅戏电视剧《潘张玉良》,而在老家,很多人也是称呼她为潘张玉良的。所以在读《潘玉良:传奇之外更有艺术》一篇,更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事实上,薛原打量的这些画家,有些以前也曾通过书册接触过的,只是不曾留意而已。比如为《傅雷家书》设计封面的庞薰琹,还有书籍装帧家曹辛之,他设计封面的书早就读过的,只是那时哪回留意谁是封面设计呀。现在不同了,翻书首先瞅的就是封面设计,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就要看是哪位设计的了。

  在回团里的半路上,就看完了《画家物语》。晚上回来不想看书,连每天照例的抄读《世说新语》也懒得动了。这种情况真是少见。坐在灯下,突然想翻画册。画册,我是从来没买过的,却不知此时会有此兴致,于是便又开始翻《画家物语》,里面那么多书画插图,也足够今晚解馋了。

  (《画家物语》,薛原著,金城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定价:39.80元)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七日,七十七团

  《画家物语》读后感(八):关于画家,也关于生活(晟兮)

  关于画家,也关于生活

  晟兮

  现在我们所谈论的民国,无疑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其所遭遇的社会转型给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所做的注解更为丰富,也有许多看似无解的可能。即便是这样,青年学者薛原在其新著《画家物语》中,试图勾勒出那个时代画家的全貌,这是为夜晚的闲读和因阅读而起的“发现”的快乐,并因此有了关于这些现当代画家们的随笔。他们的艺术成就在今天看来,少了一些纷纭,多了一些理性。而这正是薛原所努力构建的结果。

  薛原在书中谈论的画家包括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例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有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了典型的绘画标志,例如钱松喦、关山月、石鲁、黄胄;有的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以刀为笔刻下了战斗的青春,例如古元、彦涵、李桦、刘岘等;有的留学海外甚至漂泊终生,如常玉、庞薰琹、潘玉良、赵无极等;有的人生坎坷大器晚成,如陈子庄、陶博吾、王憨山、张朋等……但不管是怎样的人生路程,他们的人生犹如殊途同归的传奇,他们创造的艺术给百年来的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画面。事实上,在谈论这些画家时,薛原并非是从学术意义上进行讨论,而是通过其生活轨迹的变迁来勾勒出他们的命运和样貌。

  事实上,在谈论现当代画家时,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简单来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画家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他们总是没太多的选择余地。他们的选择与其说是对那个时代的判断,亦包含了艺术家对时局状况的观察,在他们的笔下所呈现出来的精彩,更像是社会浮世绘中的许多细节和片断,这也是现当代艺术史所不能忽略的一个要点。

  基于这个认识,现当代画家相对于中国绘画的传统,是一种延伸,还是突围?但将其放到大的艺术背景中去理解,从整体上看,是对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从局部看,其成就或许更为壮观一些,比如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等,其艺术风格和画作的开拓,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被“忽略”的画家,他们不紧跟时势,远离主流,却自成风格,这对艺术史来说,就如同是意外的收获。

  总体来说,这就像在《画家物语》的题记中,薛原所说的那样: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已经成了一个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篇章。写在这里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塑造了他们,也是时代改造了他们。他们的艺术人生也成为一个世纪的绝唱。

  这是一个现当代画家的群像。从个体上看,虽简略,却有作者对画家更多的体认。潘天寿于1964年11月26日写给学生的一封信或许能体验出这一种情怀:从一个转折点或说人生某个阶段和侧面来走进画家们的人生世界,他在信里写道:“我于国画,受旧时代文人画的影响殊深,迄今未能脱去其藩篱,是大缺点。此次华东区美展中画花鸟仅唐侠尘葵花一帧,足见华东花鸟老画家多束于旧套,不易出新,可谓不约而同。自然,要出社会主义之新,花鸟画、山水画不及人物画易于表达思想性也。然而全国花鸟画家人才济济、年轻人继起者亦不乏人,齐心协力,若干年之后,定有好成绩出现,然否?……”

  对于很多画家来说,既然时代转型无可避免,但总得在社会现实中奋进一番,至于结果如何,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薛原所谈论的画家画作,都不是基于简单的艺术探讨,而是通过艺术走进生活,这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代画家的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行为社会学,为他们的艺术成果做出的解构,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