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5:5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的读后感10篇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是一本由[美]吉姆·派珀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读后感(一):打开了一扇门

  合上书的那一刻,正像书扉页上写的一样,想酣畅淋漓地看上一场电影,将书中所阐述的电影知识应用观影分析中。这部书于我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在看此书之前对于看电影我就只是看看热闹而已,甚至是当作娱乐来看的,因此当有人问我对某部电影的评价时,我只会说故事情不错,或者特效好,抑或就是不好,再深一点点顶多就是对电影的剧情角色简单的加上自己理解而已,说不出较系统影评。而看完此书,也不敢说我就懂了,只是恰恰弥补了我对电影知识的空白,仿佛打开了一扇门,我站在门口,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只是书中的信息量太大,还不能一一消化,因此还只能站在门口,而不得踏入,还需要在以后的观影中慢慢折腾

  我之所以会从将看电影当作娱乐到想着研究分析电影,除了拓展知识面,其实主要原因是受工作影响,去年入行技术文档写作,除了对技术上的知识要学习外,良好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文档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而本人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书倒是读过一些,写似乎是早已丢进了岁月长河,流向了远方。应聘上这份工作,也属实巧合,当初并没有做职业规划,也没有认真思考,就凭着逻辑思维不算太差,语言功底将就,便阴差阳错的入了行,通过一年多来的学习掌握感觉对该工作颇有兴趣,虽然有时也会消积,但总体来说是不错的。既然感兴趣就努力学习呗,于是平时看电影写影评、看书写书评也加入了整个提升训练的一部分。可谓是有目标驱动,所以很认真的看,希望对电影有个全面了解,助于以后在观影过程中分析理解。

  全书前两个部分写的甚好,系统的向读者展示了一部电影的基本要素,包括镜头场面剪辑…等等,为了阐明这些专业概念元素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影片进行分析,所以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不过要掌握、内化这类知识,以至到摆脱书,无书胜有书的境界,我认为是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看一部经典电影,将涉及的基本要素内容细嚼分析,需要看多遍,直到理解,好在经典电影看几遍都是值得的,所以并不会觉得乏味。第二阶段,就应该将这些分析内化,并不因为分析这些要素而分析,而是通过这些来辅助理解电影,譬如理解某一意义,并有理有据

  书中,作者对各类影片可谓是信手拈来,我当时便想原来看电影也是可以出书赚钱的(原谅一个屌丝金钱渴望),其实是再一次的应证了这一理论,只要是正当的、合法的,无论做什么,做到极致总会有大的收获回报的。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读后感(二):如果电影是美好

  如果电影是美好的

  为什么还要读书?

  在电影书里,这无疑是非常高调的一本,加上以黄为主色的封面,再加上霸气侧漏的中译名。

  上学时选修了一门电影的公共通识课,第一节课,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那位老师优雅地把各国电影大湿背一遍,在大概5句话的当中,插入一句:大家看过吗?沉默……沉默……然后,这张阅片无数,心中无码的老师开始播放《公民凯恩》。

  其实,选这门课学生早就知道,看电影,拿学分,如此简单。学到什么?背大湿,侃大山,满口牛逼与经典。

  微博上看到周黎明推荐这本书,说,早知道有它,就不自己摸索看片了。估计八成是玩笑话,这本书的作用大致就是这样。但也不同于一本片单,书的体制不错,至少把电影当做一种工业体系,各个重要元素算无遗漏。

  补充一个:英文名的主标题是Get the picture?豆瓣页面好像没写,难道觉得大家看封面都能认出吗?

  我不是一个骨灰影迷,看片频率每周两部,不敢在豆瓣混,抱着此书走也。。。。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读后感(三):适合有意向当骨灰级影迷的入门读物

  电影作为世界“第七艺术”兴起于上世纪,随着商业市场发展互联网与各种媒介普及,现已普遍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娱乐生活当中;对比影片资源匮乏年代,如今即便一般观众观影量都与日俱增。见过不少影迷会因“阅片无数”而沾沾自喜,然而真正看懂的又是寥寥无几。我也是流于凡俗的观众之一,但当一部能让人心震撼的电影出现一刻,百感交集却难以表述,真希望可以像影评人、艺术家那般能“看透”它们。

  那么“看”一部电影需要多大技术含量?对于观众而言:门外看剧情,在学看表现,内行看镜头,评审内涵。尤其观看优秀电影作品时,如何看得更“深”更“精”就是一门可讲究学问。所以在此推荐这本《看电影的门道》,同样也是我的第一本电影相关读物,它很适合非影视专业又有意向提高鉴赏力的影迷阅读

  首先从封二简介中了解到此书是美国的吉姆派珀的所著,他是一位有30年多教龄的电影学科教授;其次,这是一本站在美国读者角度所写的书,因此有不少美式称谓文化于其中(译者标了部分注释)。书的叙事风格比较轻松,它既没有复杂的概念或僵固的理论,也不会用术语公式教导,更像是课后的归纳与闲聊,通俗对于零基础的读者非常重要。

  我看的是2013年5月第三版(现时最新),但其实里面列举的电影案例几乎全是2007年之前的电影。作者确实资历老道,他看过的、列举的大多为黑白经典,最早甚至有20世纪20年代的,其中作者最喜欢也反复引用的是《公民凯恩》(1941),被形容为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

  在书中出现的电影作品估计将近100部(没数过),一般会以举例或者提点方式引出。被举例的电影几乎都有代表性且带有点艺术的(大众眼中沉闷那类),再将其最具表现力的优点放大解说。或许也因职位缘故他喜欢章节结尾用“小练习形式推荐相关电影,目的是让读者从影片领悟章节对应的知识点,没有标准答案完全让读者思考。

  如果你是美国当地人,他甚至无微不至地提及哪里能找到这类“绝版”的录影带;不过大部分都是90年代之前的老电影;比例约占八成,可能你和我都一样,不太情愿回头看黑白经典,所以这本书也充当一个旧作补遗之用途

  书本共分了三大部分(合共十二章)

  第一部分“电影艺术”向读者讲述了电影的基本知识:介绍了诸如通过取景位置拍摄角度、运动方式去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通过人与物的构图理解镜头内涵,通过场面调度、布光、置景、剪辑掌握角色特征与故事轨迹。这对于缺乏领域知识的我来说,这部分营养价值最高

  第二部分“电影故事”从电影内在单元系统归类,它包含了不少作者个人经验,以“角色”章节为例,作者可以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列举了一系列电影角色作为参照形象化地阐述说明。显然作者钟爱用归纳和对比的方式传授。

  第三部分“观众”是讲述电影主体以外的单元。例如:将“观众”、“制片”、“片种”漫谈一番,他会大谈电影的价值观,用专业角度区分好莱坞(偏商业)和独立电影(偏文艺)的优劣,也会向读者介绍部分经典电影的特点及内涵。

  综上所述的总结

  推介点(优点):

  1、通俗易懂

  2、素材丰富,且出现案例均有说明亮点或理由

  3、知识点系统、全面;

  不足之处(缺点):

  1、以美国电影为主,集中在黑白电影年代,取材偏旧;

  2、以美国读者的角度出发,不接地气

  这部书可以打四星推荐,也在我业余影评道路上留下宝贵一笔。第二本电影相关读物准备开刷,好书下次继续分享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读后感(四):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看个电影,还要人教?

  听起来多此一举,其实大有说法

  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两样眼光,所见大有不同。我相信,对于人类摄制过的大多数影片,或根本不值一看,或看看热闹也就够了,但对于剩下的小部分电影(数量也够你看一辈子),不妨再看看门道。这就需由方家指点,比如这本《看电影的门道》(Get the Picture?——The Movie Lover's Guide to Watching Films,以下简称《门道》)。

  本书英文第1版于2001年2月面世,出版社为Allworth Press,手头这册中文本是据2008年10月第2版译出的,译者为曹怡平。也就是说,作者的视野最迟截至于四年前,已经有些“旧”了。然而回想起来,近四年里实在也没有诞生几部彪炳影史的神作,亦没有几样足以改变电影拍摄方式的技术进步。所以我们也没必要苛求于时效性。所谓真理是不过时的,我们不妨格外留意一下书里那些不随时间流转东西

  《门道》作者吉姆•派珀(Jim Piper)之前已有著作数种,其中《Making Short Films》,有人誉为美国短片教材中最好的一本,可惜未见中译。此公还亲身摄制短片,数次获奖,在学界和业界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然而那些成绩不过是业余所为,派珀三十年来一直“屈就”于美国加州的一所社区学院,讲授电影与文学。该校名为弗雷斯诺城市学院(Fresno City College),虽远远不够与常春藤那些金字招牌相比,但它乃是加州第一所、亦是美国第二所社区学院,创建于1910年,已有百余年校龄。据闻院内风光尚好,每逢秋日,落英纷繁,尤为可观想想本书或许就在校园某处落满枫叶长椅上写成,亦为韵事一桩。

  《门道》并非一部学院派论著,而更接近于一本普及型手册,也可以说是充满了一股社区学院的草根气味,而不是“大学”(尤其是名校)的精英味道。本书不是写给影评家或电影研究者来看的,而是如书中《第2版前言》所言:“我给成年人讲授了一门叫做“电影入门”(Introduction to Film)的课程。这门课程是开放性大学课程,授课对象无所不包——15岁的青少年、80岁高龄老人家资质平常普通人、斯坦福的高材生、汉堡店的店员、7-11的店员、家庭主妇、有犯罪前科的人、吸毒者、地产经纪人、郊区中产居民都市人、无家可归流浪汉,以及一个盲眼的女士,很巧的是,这个盲眼女士成为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这些人都是真正的“观众”,是最容易把电影当热闹看的人,而作者的着眼点,就在从“看热闹”通往“看门道”的这个关口,要入这道门,首先要知道,只有部分电影才值得去用心品尝,作者在上文中说:“我采用了‘电影’(films)和‘影片’(movies)的二分法,……影片是娱乐,电影虽然也可以表现得很娱乐,但它的内涵更广:对社会评论、对人性探索、对艺术的探究。”

  和那些开篇就谈意识形态的大作不同,本书第一部分名为“电影艺术”(其实可以译为“电影技术”),五章内容分别讲镜头、场面、声音、剪辑、风格。没有这些打底的知识,就免不了凌空蹈虚。这正如严肃国学研究要从文字、音韵、训诂开始讲起,若一上来就大谈“文化的诗性”之类的,那准是个什么伪“大师”。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读后感(五):观影,有门道

  看电影的观众通常分为两种: ①纯粹调动感官享受电影视听语言带来的冲击。 ②看完电影会去思考电影所表达含义详细查阅影片相关资料,如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制片人等等。 这不是一个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是个人的兴趣点不同而已。这就跟我的兴趣点在②,而我某位朋友的兴趣点在关注手机周边产品一样,没有高下之别。 这篇文章是写给兴趣点在②的人看的。 以下文字都只是个人的浅薄经验以及书籍中的内容搬运而已。 说明:电影才产生100多年,在其他艺术种类面前还只是个小小孩,所以有很多可供研究和开拓的领域,在一些概念上是交叉含混的,在专业术语方面也有一些是不唯一的,往往有好几种叫法都是描述同一个东西。日后遇到此种情况,望自行甑别。 《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的编剧芦苇曾在一场交流会上说,电影应该从六个方面来看: 影片主题 导演风格 表演风格 摄影风格 美术方面 声音方面 这是个很好的参照,但也可以补充。比如:剪辑、故事。 一部电影放在你面前,你最先能想到哪些组成元素呢? 最起码镜头是不能少的(摄影),镜头里人在走动(角色),前一秒镜头对准演员的上半身,后一秒切到了演员的鞋(剪辑),走动时鞋子触地而发出声响(声音),人要走到另一个房间去,是发生什么事了吗(故事)?另一个房间的装饰很别致很让观众印象深刻(场面调度)。 电影的组成元素基本就是上面这些。 但是从电影技术上说,总的有:摄影、剪辑、声音、场面调度。 从电影叙事上来说,就是“故事”(故事内容、剧中角色、故事意义)了。 网上绝大多数影评都只是从“故事”这方面去写,很少有从技术上分析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只是从一个方面看电影、写影评,而没有全面的意识。这样的人中间,有好些个半吊子。 本文只谈电影技术,不谈电影叙事。 镜头的运动和角度: 看电影的过程中,你肯定极少关注镜头的运动和角度情况,它到底动还是没动、是怎么动的、镜头是什么角度等等这些,你估计没怎么注意。不过第一次看时,也不要过度关注镜头的运动,不然就会错过视听盛宴啦! 主要谈谈镜头的运动和角度,景别、构图、电影胶片这些就不一一说了。 首先电影是运动的,Movie一词为“moving picture”的缩写。 电影由一幅幅画面组合而成,而画面是在运动着的。很少有人喜欢看不动的事物,都是喜欢动态的。 这种运动主要包括3种情况: 镜头动,人不动 镜头不动,人动 镜头和人都动 所以从“画面的运动”这一方面,是可以看出一位导演优秀与否的。他如果能充分而合理地调动景框里的一切事物,这位导演无疑是很棒的。 而镜头的角度很容易理解:俯视、仰视、平视、上帝视角及其他。不同角度的镜头往往起到暗示人物境遇、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等作用,如:拍小孩子往往是俯角度,这种角度是成年人的视角,而俯角度常用来表现弱势无助的一方。仰角度则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或坏人的威慑性··· 下面是关于镜头运动的具体说法,坐好。 移动摄影、升降机取景 移动摄影,它是将摄影机固定在轨道或轮式平台上移动,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向。 而升降机取景是将摄影机安置在有摇臂的轮式平台上移动,它是(垂直)上下运动。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读后感(六):其实我不懂看电影

  是的,我诚恳地承认:以前,我不懂看电影。

  以后,我也不敢说就懂了,我只能说,我开始懂了一点点。

  我一直酷爱看电影,同时也写影评,当然,真的不专业,就是随手写写,一点感受而已,看到华丽的有深度的影评,我也非常羡慕,但自己又懒,不肯下功夫,所以一直没有长进。

  我手里有本周黎明的《好莱坞现场报道》,2004年一位朋友送的,我很喜欢,经常翻看,也是我的观影指南,那似乎是我认真看电影的开始,不过,当然,仍然只是看热闹。

  做为一个知识管理专家,我对于一切事物背后的原理规律都感兴趣,因为它们是知识分类中的know-how和know-why,我在看电影时,也会开始注意如何制作的问题,我会花较多时间去思考,因此,有些片子我会看多遍,第一遍可能就是纯粹的欣赏,第二遍第三遍进行分析,从多个不同的维度。

  但即使如此,由于见识所限,仍然不得法。

  这本《看电影的门道》我看得很慢,因为信息量太大,无法一掠而过。相比《看不见的剪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吸引力大多了,因为前一本书里提到的片子,我有很多都没有看过,虽然这本书里也有大量没有看过的片子,但因为剖析用的片子仍有不少是看过的,所以会经常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脑海里过一遍,想象一下片中情景,对于文字上的消化也有益。

  我不只把电影看成娱乐,同时视为学习的门道,这也是我愿意在电影上花很多时间的原因——5月份我看了13部电影,而且每部都写了影评,这个过程使我受益良多——当从看热闹转到看门道,除了剧情和角色以外,去关注电影的剪辑、风格、对白、音乐……从细节到整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在,从导演到演员,从电影流派到意义,感觉大开眼界,仿佛进入一个新世界。

  只看书当然是不行的,不会说看完了一本这样的书,从此就成为观影高手,还需要练习,对着书或者摆脱书,但是能够熟练使用书中的分析方法,去培养自己的敏锐观察力,听力,系统思考能力,象导演一样思考,象角色一样让自己沉浸其中,然后又能够以旁观者的冷静,去描述出自己的感受,观察分析所得,这样看电影,会使电影成为进步的载体,使电影的价值更大化。

  这样看电影无疑是累的,但在某些人——比如我——看来,累是值得的,电影的美妙,值得人如此。

  这本书需要读多遍,应该成为手边书,我的习惯是,每读一遍,都在扉页上标注上读过的日期,这也是一种记录形式,它就象记录人身高的刻度一样,提醒着人的成长。

  《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读后感(七):我们应该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

  让我不禁想问,电影为什么如此迅速的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在我看来,原因如下,相较于书籍,电影更加方便,不需要动脑子,被动的接受眼前的大屏幕,就可以愉快的消磨两个小时,另外,电影能够帮我暂时逃避当下的生活,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感受别人的笑与泪。

  可是,哭过笑过之后,我们就把它抛之脑后了吗?我觉得电影的带给我们的价值不止如此。

  当你走出电影院,除了和别人说,男主帅呆了,女主美爆了,太好笑了,太感人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洞察到一些深度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快感。

  就像我大学的时候看《低俗小说》,本以为会是一部晦涩的电影,没想到,却是非常好看且毫无尿点的一部电影,可是你问我这部电影为什么好看,我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我喜欢,我就应该了解的清清楚楚,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什么。

  对于影迷来说,《看电影的门道》这是一本言简意赅的电影启蒙读物。一部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欣赏电影,这本书给读者做了方方面面的实在的指导。

  消化了这本书之后,我把电影分为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分别为电影技术角度、故事情节角度以及隐含电影中的意义。

  电影技术角度

  一部电影的完成,需要多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协作完成,包括摄影、音乐、服装、文学、表演等等,那么观众可以从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角度进行赏析。来理解电影摄影、场景设置、音效、剪辑和视觉风格。

  学会关注镜头是从电影中获得更多裨益的第一步。当我消化完本书的内容后,我知道了蒙太奇是什么意思,长镜头的出现是为了什么,我知道导演在这里用到了远景镜头是为了展现人物的渺小,自然环境的不可征服;而这个仰角度的拍摄,则让电影中的人物显得不同凡响、具威胁性、富征服感、信心十足。另外,每一个环境都是有意义的,就像所有电影中的旅行都是有它特殊的意义。而好的电影配乐应当是从鞋底穿过,而不是耳朵。当《泰坦尼克号》中倾斜的甲板上响起的管弦四重奏,而当船长回到引航员室,四重奏的音乐还在。这种驳反元素的运用,旨在让船长有机会安静下来思考沉船的意义,也让观众能从紧张的剧情中抽身开来,思考船长思考的问题。

  故事情节角度

  首先,所有的故事都必须建立在各种冲突——悬疑、紧张或者打破平衡——的基础之上。不管是情节的冲突,角色的冲突还是主题的冲突。

  电影有三种主要的类型:情节剧、喜剧和悲剧。在情节剧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编剧的用意,他有意制造事件,并在恰当的时间安插各种人物,以便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浪漫爱情喜剧包含很多令人发笑的元素,两个人通常都需要历经各种磨难,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总是以童话般的结尾收场;而悲剧则是电影工业不太喜欢的类型,因为他们知道公众不喜欢看悲剧。每个故事都有冲突的结局,结局更具有反思性,更有内涵,也更突显主题,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情节和人物,更关系到影片的主旨和思想。在电影中,圆形人物会很立体、丰富、真实、令人惊喜、栩栩如生、多面,甚至有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让观众印象深刻。与之相反,扁平人物则缺乏立体感,因而很难对观众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电影中的意义

  意义是你最后想得到的东西。你希望透过电影,看到其中隐含的意义。

  首先,很现实的是,电影剧本的编写、拍摄团队的组成、场景的选定、影片的拍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他们这么做的用意很明显:想看电影的人越多,才能卖出更多电影票,才能赚更多的钱。但是,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即使是一个愚蠢的电影。那么,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其中的意义所在。不管是警示意义,普世意义,或是真实的意义。

  《当幸福来敲门》中史密斯的奔跑意味着什么,生活是艰难的,它常常让你上气不接下气,生存的本意包含了忍耐;《贱女孩》也许会让你知道,所有的少男少女们也许都有不成熟并且丑陋的一面;很多电影研究的专家认为《教父》是对美国资本主义的一种隐喻;《泰坦尼克号》,想一想沉船的画面,它隐喻欧美黄金时代的逝去,而露丝的获救意味着现代的开启。

  没关系,有时候,为了搞清楚电影的真实意义,你得把一部电影看上好几遍。

  最后,附上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我的信条是在观看每一部电影时,从中发现我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好莱坞烂片,自命不凡的独立电影或是外国电影。我不想在离开电影院的时候,为浪费的时光感到懊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