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我睡过的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些我睡过的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2 04:1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我睡过的床》经典读后感10篇

  《那些我睡过的床》是一本由文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2-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一):何处不旅行

  或许你已经忘记了那些你睡过的人,但你永远需要有张床睡。

  文林的第一本书关于旅行、品味设计,丝毫不让我意外。现在各种写字的人滔滔不绝——写爱情不一定拥有爱情,写时尚的人不一定有钱消费时尚物品,但写旅行的人必须在路上。

  君不见,书店各种打着旅行名号书籍塞满了书架,但定睛看看,大部分人的旅行都强调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势,比如什么“不如何如何就会死”“再不怎么怎么就怎么了”,好像只有作者本人的行为才是不辜负大好年华样子。看到这类书名我就没有胃口再去阅读,旅行,不应该是人人都享有的东西吗?旅行,不应该是完全私人化的体验吗?旅行,不应该是我们和世界融合的最佳途径吗?

  所以当你翻开这一本书,你会忘记那些有企图心的旅行。

  平淡平衡一字之差,可是意义天差地别。如果你的旅行是用来对抗平淡,那么你很难找到平衡。没有哪一次旅程会是完美的,比如文林的设计酒店旅行,多半是借由出差的便利,但,他必须在享受和赶稿之间寻找到平衡;必须在一个人住king size大床的寂寞和无边绝美窗外景色带来的震撼中找到平衡;必须在考虑这么平静的行文是不是会让习惯“被下猛料”的读者们不习惯中找到平衡。当你习惯了重口味油盐酱醋,你自然很难习惯天然的美好。不过,我还是对自然的东西有天生的信心

  好吧,让我们来谈谈设计和旅行。这两个话题似乎贯穿了全书。这两个恰巧是中国目前最为欠缺的。你会质疑,不会阿,设计与旅行,在中国谁都会谈起,但他们谈的,是真正的设计和旅行吗?设计讲究原创,而中国是出了名的山寨;旅行讲究体验,而中国是出了名的不被国外欢迎游客(他们的存在往往打扰了别人体验)。在旅行中遇到设计,是最美好不过的事情了。中国人在旅行里遇到了什么?我不想说,脑海里却浮现了太多旅行中遇到的中国人的行为,令我冒出冷汗。设计和旅行说的都是空间,空间决定着我们生活质量。正如文林“在巨鹿路上搬家”的行为,正如他谈到自己房间里都是某一个固定品牌家具。你可以说这是洁癖,这是“控”,但就我对他的了解接触,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空间的了解。我想要,新鲜空气洁净的饮用水;没有化学制剂味道洗手液和有着梧桐树林荫大道,等等等等。然后,你可以开始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阿兰 德波顿曾写道:“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我们也许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因为我们在马路上或狭窄街道上,欣赏那些他们认为奇怪的小细节。我们冒着被车辆撞倒的危险,是因为我们为一座政府建筑屋顶或是刻在墙上的题字所吸引。我们发觉一间超市或是理发店不同寻常迷人。我们用很长的时间思索着一份菜单的设计或是晚间新闻主持人服装。”

  在我眼里,文林纪录了26家风格酒店,描述了诸多种在路上或者准备在路上的心态,折射出当代社会里某群人的焦虑快乐或者是态度,印证了一句话“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子弹飞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第27个风格之处,是自己的住处。虽然这个住处没有房产证加身,但相信去过的人,包括我,没有人不觉得那是一个可以抵御所有现实所在,正所谓——人生何处不旅行。

  你准备好了吗,在某一处,总有一张床等着你。带上这本书,寻找属于你的床吧。

  {为朋友新书写的一些感想发表于《周末画报》,无奈编辑胡乱删除修改,此为原文。}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二):诗意栖居的酒店,心之所在

  曾和一位友人聊旅行,友人说自己不喜欢旅行,不过倒是很喜欢度假。她的意思是不喜欢背包客的极限挑战,不喜欢徒步者的风沙雪雨,不喜欢沙发客的凄苦漂移,不喜欢一切以苦为乐举止动作;相反,她喜欢度假时的那种轻松闲适感觉:拎上一个包,住进一家酒店,吹吹风,看看天,再发发呆,慢慢消磨一天好时光。----这有点把背包客旅程中短暂的安顿放大为整个旅程的暇逸。这也与我理解真实意义上的旅行有很大差别,旅行不就是要走入大自然,走入另一方天地,或者走入另一番心情吗?如果旅行就是住酒店,即便再有特色的酒店,怕也不能取代一颗张望世界的心,不能取代那些扑面而来的他乡景致吧?眼见为实,若是什么都看不到,体验不了,那又算是哪门子的旅行呢?对度假及其酒店的不理解,在阅读文林的《那些我睡过的床》之后,让我有所解惑,文林说“相地于充满着辛苦未知的旅行,静观其变是最理想的自我探索方式。”

  出身巴蜀的文林,求学厦门,又辗转上海,在世界的角落奔走。在《外滩画报》工作采访过各具风格的酒店,从中精选出27家别具特色的酒店汇集为《那些我睡过的床》一书。书名虽俗,文却不俗。既有文林关于城市心灵主张,也有带着静观与剖析的视角艺术人文、空间设计方面的人文思考

  因工作的停歇总是与酒店起居有关,而住店心情,又呼应笔下城市空间的再创造。文林和他体验感受到的酒店便成为不可分割的正反两面。对立且相互吸引,甚至在这种自我与对立面的酒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清醒地踏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成就他如同旁观他人生活的一系列理念:“那些安静地待在酒店里的时间,恰好是靠着旅行与自我相处的一种理想方式。”于是,他将旅途视为“一种学习和修行”,而“度假则是一种消化和重建”。在他眼里,度假不是中产生活的方式,而“是在一个有着某种洁癖的酒店里,与自我相处”。

  文林是收敛又内秀的。跟随着他的脚步,既可踏尽风光霁月的酒店,亦可追思旧物惜物与内心最终的归宿。跟随他,可上南国寻旧梦,亦可回首望江南;既可在异域慢潜行,亦可回归山野闲听风。在他舒缓、柔软地倾述旅中的自省与思考中,已不仅仅是各地精品酒店的一次精细邂逅,更是他关乎自我的一次集中书写,自己的青春痕迹成长过往以及城与城间迁移的那些细碎发现情绪

  寻找一个安定的所在,或者在孤岛般的自我体系里与自我和解,虽然文林对理想栖居的答案否定失望的,但当“酒店变成了旅行的终点,变成了旅行的全部内容”,这时,文林和他诗意栖居的酒店便成为慰藉和让心安定的所在,便是他的家与他的一张床。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家,心之所在。心之所安处,无处不为家。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三):一张床一个“他城”

  当我听说还有一种职业叫做酒店试睡员的时候,我是好生一个羡慕嫉妒恨啊。做这个工作的好处真不少,不花钱可以住漂亮舒适的酒店是其一。其二,这份工作的性质意味着要在全国各地来回“流窜”,这个“流窜”所衍生的副产品那就更美了,这包括了我人生最向往的“三美”——美景美食和美女。不用花自己的钱,经常到各地住住、转转、看看,欣赏欣赏美景;品尝品尝美食;关注关注美女,不但养心、养胃还养眼,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不过,还是有个小担心,就是这样的工作机会是否足够多,能够完全供养这样的生活方式呢?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不会是个酒店试睡员吧。事实上作者并不是一个酒店试睡员。然而,读过作者的文章之后,我发现他比酒店试睡员更纯粹。酒店试睡员只会通过体验外在的设施设备来给出一个更普遍适合的可行性报告,而作者不但用身体而且用心灵来体验他所睡过的那些酒店以及这些酒店所立身的城市,他写它们的结构装饰和陈设,也写它们的味道、风格和文化

  通常我们会说一张床就是一个家。而对于作者,除了家之外,一张床就是一个城市。在那些过往的城市中,让他不自觉有了牵绊的就是一座“他城”。作者说自己不是一个恰当旅人、好像也从来没有认真的旅行过,他的朋友知音般地送给他四个字“一意孤行”。如果真的像作者所云,那么这样一个只是在工作流程社交模式中“腾移挪转”的人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旅行文字呢?莫非他有两颗心?一颗心在忘我地工作,一个心却在自觉地旅行。

  其实,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的好感或恶感,真的不一定是地标或者全貌神马的,只要在那么一个点、有那么一种感觉、然后那么“正点”地闯进我们心里就可。对于一个人也大致如此,我们把这叫做机缘。机缘巧合了,神马都正点。就像这个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作者,他在机缘巧合的时候睡了那些床、睡了那些酒店、睡了那些城市,所以就有了这么正点的文字。作者文中,让人艳羡的居住体验太多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住台北的怡亨酒店就像进了美术馆,那么不“专心”的住法真让人心动啊……忽然真的想动了,想要去睡睡那些陌生的城市,试试看会有多少是我的“他城”。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四):品味酒店生活

  书中介绍了很多独特的酒店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理念!当然那些酒店都是价格不菲的,不是一般的工薪阶级负担起的!但是和生活品质可以慢慢提升一样,我们可以逐步提高我们住的酒店的档次!里面介绍的一些酒店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很不错,尤其对台湾的一家酒店,他们对厨师要求是知道为什么牛排一定要配上红酒,当然他们不是人云亦云

  里面还提到了很多护肤以及家具品牌,提到最多的是无印良品,我个人是比较排斥日本品牌的,但是无印良品的东西的设计风格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简单、质量好、不张扬!

  总体来说这本可以值得一读,但是我不会力荐的。里面说的全都是酒店的设计风格、环境调调,对于我一个工科男来说,读到一半之后就不想读了,因为毕竟我不是研究酒店设计的,但是可以作为以后旅游住店的一个参考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五):宾至如归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书,想起书名就想笑。《那些我睡过的床》,听到这个名字,我真不知道本书要讲什么,不过看了小标题这才知道,这也是一本和旅行相关的书。

  旅行的书没少看,可是像这本《那些我睡过的床》一样的,却是头一次见到。

  全书九万多字,三百余页,十个印张。书中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大量的照片。对于一本讲旅游的书来讲,照片是相当重要的。这本《那些我睡过的床》带给我们的照片却是那些酒店中最真实的一面

  我也喜欢旅游,看着本书《那些我睡过的床》中提供的旅游线路,确实有一种羡慕之感。不过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自己出去的机会很少。这个时候,这本《那些我睡过的床》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我虽然没有机会,没有钱财去这些地方游玩,但是这本书却可以把作者游玩这些地方的经验分享给我,让我也体会到作者旅游时的快感。《那些我睡过的床》我虽然没有睡过,但是读过之后,也可以算是睡过了。《那些我睡过的床》也就真的成为那些我睡过的床了。

  另外一点,就是这本书极富有知识性。《那些我睡过的床》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城市的特点,其实也为我们介绍了城市里这些酒店的特点,更是这些睡过的床的特点。我们从中真的可以学到太多太多,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喜欢旅游的人们来讲,《那些我睡过的床》中提供的知识确实是我们最为好奇的。

  酒店是旅行的驻足地。我虽然旅游的次数并不多,但是酒店还是住过一些的。对于这些酒店,我也很有自己的心得。当然,我住的多是一些价格便宜的快捷酒店,对于这种有星级的,又或者是有特色的酒店,我是从来没有去过的。这本《那些我睡过的床》真的是为我们这些草根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去接近这些比较有名的酒店。其实,自己住的那些都不是酒店,只不过是小旅店罢了。虽然我住不起总统套房,甚至也没有去参观五星级总统套房的机会,但是读读这本《那些我睡过的床》,也算可以过过干瘾了。

  书读起来比较轻松愉快,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就像自己大学教学楼对面的旅馆上面写的八个字:宾至银海,胜似归家。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六):清单

  不过只是把书中提到的那些停留地列了个清单放在这里,用作者的话来讲, 这些床如有机缘是要去睡的。

  厦门21 Howtel+46 Howtel

  厦门那宅酒店

  台北怡亨酒店

  台北好样公寓

  上海课客堂间

  上海璞丽酒店

  上海宝丽会馆

  上海柏悦酒店

  扬州小盘古

  苏州亚致酒店

  杭州富春山居

  北京皇家驿站

  北京演乐酒店

  香港前水警总部酒店

  香港帝乐文娜酒店

  香港奕居酒店

  香港唯港荟酒店

  香港W酒店

  香港 JIA Hong Kong

  深圳菩提宾舍

  桂林夏朵酒店

  香格里拉松赞林卡系列酒店

  香格里拉季候鸟雪山旅馆

  丽江悦榕庄

  大理天籁酒店

  昆明柏联温泉酒店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七):要人质生活,还是要物质生活?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作者文林关于“洁癖”的文字。

  也许每个处女座都跟“洁癖”或多或少发生着关系。

  虽然我这个准处女座的蜗居到处是人间烟火气,办公桌上也从来不会闲得淡出个鸟来。

  可人心隔肚皮啊,说不定我的内心深处是个拈着花指、挑三拣四、大惊小怪、尖细小嗓子的彻彻底底的娘们。

  文林不同

  TA的洁癖是专一,是钟情,是近乎强迫的自制。

  “对洁癖的忠贞是不允许自己随便下手去买一样东西”。

  好比说,TA说TA把家里的所有家居生活用品都换成了无印良品,从床、沙发、桌椅、窗帘到杯盘碗盏,甚至一枚墙钉,用清一色的素淡调子提醒自己,这个空间其实已难容下别个品牌的东西。

  世间始终你好。我脑子里哗哗哗冒出霑叔的句子来。

  只有无印良品好么?Zakka不好么?优衣库不好么?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偏偏我不喜欢。金庸笔下的李文秀又冒了出来,牵着白马,西风凋残了碧树。

  文林更甚。TA把这种“钟情于单一品牌”的感觉,比作传统价值体系的婚姻。也就是说,多看别的品牌一眼, 相当于不洁的外遇;要是斗胆买回加来,那跟撞破偷情现场差不多。

  “当我需要一只面碗而无印良品一直缺货时,我家就会一直少一只面碗。”

  令人发指的忠贞啊。TA自己也乖乖承认。

  如果少的不是面碗,而是牙刷呢?我邪恶地想象了下这个画面。

  再想象一下文林的家,大概是不撞色的、不混搭的、不至于今天禅意明天嬉皮的。

  清,简,执。

  过着TA眼中的“人质生活”。

  我的理解,“人质生活”是与“物质生活”格格不入的,让物欲消弭,让人类的真正索求浮出水面,满足于绵长的幸福感,而不是一时快感。

  说白一点,享乐,偷懒,还要省钱。

  这三点我都喜欢。生活啊,无非是靠享乐来获得成就,靠偷懒来满足天性,靠省钱来面对现实。

  谁不喜欢呢?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八):使用度测评:《那些我睡过的床》

  我一直在想设计类的图书和旅游指南类的图书还有没有其他模式可以跳出的?

  毫无疑问,这本书给了一个很不错的答复。

  不过更加不错的是作者本身的一种生活的态度。

  我们到底在寻找的“家”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个所谓的“家”。

  宅在路上,这是一种很赞的观念,旅行并不一定需要辛苦的到处行走奔跑,旅行最好的意义,使我们可以脱离现有的坐标,到另外一个没有人际关系的坐标里面,让心情放松,如果在旅途中搞得自己很累就真的完全没有那个必要了。

  台北的那个展览馆一般的旅店很吸引人啊。

  起因:作者;

  阅读时间:6个小时;

  亮点:

  1、原来一些小居家酒店可以那么美好;

  2、打尖住店再也不用担心了;

  3、使用度可以很强的一本书。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九):那些我没睡过的床

  那些我没睡过的床《那些我睡过的床》

  书名很诱人的,一看就知道是介绍宾馆的,我也喜欢出门旅行,所以挺感兴趣的。等到书来了,打开一看才知道里面介绍的都是酒店,不是我这种背包客所能够承受得了的。

  我想中国绝大多数工薪阶层出门旅行都是选择低档宾馆,只要干净一些就可以了,到了旅游区,在旅游的旺季,别说干净,就是能找张床都要谢天谢地了。其实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有低档的宾馆,一百元左右就能解决问题。对于背包客来说那些连锁的商务宾馆比如7天、锦江、汉庭、如家都比较奢侈,不就是睡一觉吗,能省就省了,毕竟在旅行计划中住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出。所以酒店就不在考虑之中了,其实在找不到宾馆的时候也住过酒店,发现小的酒店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贵,遇到打折甚至和商务宾馆差不多。不过要是和星级酒店比,那差距还是很大的。

  书中的作者是那种成功人士,空中飞人,出门讲究身份,一般都是公司支付房费,所以当然要住大酒店,出门次数多了,还要讲究酒店的品味。所以书里面的这二十几家酒店,并不是最大最豪华最奢侈的,而是最雅致最有特点最有品味的。

  作者去的城市基本上都在南方,北方只有一个,就是北京。剩下的都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还有就是桂林和云南——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

  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特色酒店,比如北京的那个皇家驿站,每个房间都用一个皇帝来命名,而且还赠送你一方刻着皇帝姓名的印章,挺特别的。还有那个台北的美术馆一样的酒店,里面到处都是艺术品。还有厦门那栋用老房子改建的酒店,真的好漂亮。大理的天籁酒店,丽江的悦榕庄都是古代建筑和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要说有遗憾的是照片有点少,书里面介绍的很多精彩的内容都没有通过照片传递出来,比如北京的那个皇家驿站,据说用一个超长的沙发把所有的五十五个房间都连接到了一起,可以称为世界上最长的沙发,可是这个沙发到底什么样子呢?看不到啊,挺遗憾的。

  这些酒店我都没有去过,这些作者睡过的床我都没有睡过,也许以后也不会有机会去睡,但是有了这本书,却可以让我们看看那些我们没睡过的床是什么样子的。

  《那些我睡过的床》读后感(十):在路上寻找你温暖的枕头 ——《那些我睡过的床》的旅行奥义

  在路上寻找你温暖的枕头

  ——《那些我睡过的床》的旅行奥义

  出门多的人,大抵会爱回家胜过在外;而从未离乡的孩子,总是渴望着外面的大千世界:“围城”的定律似乎是曾经刻画在自然之碑上的结语,有种人们磨灭不掉的沧桑。而其实我们无论远行多久,不过是为了找寻心灵的家园和故土。厦门、台北、上海、苏杭……从南往北,有京城琉璃瓦闪耀过的历史的晨光,也有香江岸东西结合、后现代气息的微风,南国都市里与禅音相合的静夜,晨钟暮鼓里,高原上唐卡和经幡也曾在窗外化成风景:26家风格酒店,四种旅途中的灵魂独行,最终我们依旧回到路途上我们追寻的那个终极归宿——家。

  “一个人到底要走多远,才能发现真实的自我呢?”作者文林在《起初》的末尾写道。于是我们跟随着,跟随着这样一个带着寂寞的旅行者踏上这一段算不得旅程的生命路途,去寻找前路,温暖的床铺,安眠,和心灵的归宿。

  美术馆一样的,怡亨酒店,台北。“阿拉”上海的韵味,客堂间,上海。新的水墨建筑江南,富春山居,杭州。超现实狂欢派,蒂乐文娜酒店,香港。住在理想的梦里,松赞林卡系列酒店,香格里拉。

  华星路中山公园。书籍。无印良品。绝版刊物。鸡尾酒。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旅途中,酒店的定义更像是鸟儿栖息的树枝,而不是一个巢穴——他们终将是要远行的;而对于作者来说,似乎这些临时的家,更需要有能够安眠的温暖——我们一生都在离家而行走,一场大雨就冲刷掉我们来时的脚步,而我们理应得到更好的生命过程,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即使我们来时形单影只,回首遗世独立。

  张朴在序言中写:“你内心住着的‘他城’,我们必然可以依靠内心的坚韧蜿蜒前行抵达,亦可觅见内心最终的归宿。当下,流金岁月,城市地理,万水千山,而我们已留下足印。”我们早已关上一扇扇曾经的家门,在下一把钥匙里,更应该开启内心与环境的暗窗,透过空气里某种与灵魂契合的味道,做个真正的好梦。

  相比较中文的书名,“pillow talk”的中文译名让我觉得更加有味道。其实相比较作者描绘的风格酒店以及城市环境、生活细节,床在书中的篇幅其实真的算不了什么。但就如同“枕边私语(如果要说枕边风就有些怪怪的了)”的私密感,其实我们在这本书中寻找的,无非是城市人已然丢掉的那种舒适和安稳。岁月静好,能够让人忘却旅途感,放慢时间的脚步的,正是相互和谐的内心的惬意。

  “的确,走多远的路,最后我们都是要回到家中。”再多的失望,或者不甘,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欲望和能力有太多的落差,而其实也许木质音箱里,某段钢琴不带华丽技巧的情感演奏,就可以勾出我们弄弄的睡意——无端的,我们就觉得祥和与平静。其实,尝试过那么多的远方,我们无非是想在路上寻找到一只温暖的枕头。

  时间有限,不及抱怨,也许下一次推门,我们就再也不想离开。我们,也应该从我们的“27家”开始。

  y 林怿

  2012年11月2日22:43:20

  写于履坦巷1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