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舌尖上的世界》是一本由潘俣宁 / 沈佳婷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而且最看重此书的是,竟然还配有用料和做法,恩...果断收藏此书。
一直都很喜欢这类美食书籍,之前有评论过一本台湾美食的书,好吧,我真的决定有机会就去台湾看看...
但是去之前,就让我好好学做菜吧...
最近对自制美食产生兴趣,仿佛间有种厨艺在手、可以傍身的冲动,看了这本书,感觉更加强烈。作者介绍的基本涵盖各大洲的经典款基本美食制作方法,慢慢翻着,细细品着,有色香味俱全的感觉,既是领略不同饮食文化的平台,也是一试身手的蓝本。推荐。唯一鸡蛋里挑骨头,封面设计有点廉价,以内容的质量,如果稍加完善,应该可以卖得更好。
《舌尖上的世界》读后感(三):眼泪我拥有过,美食却从不失诺。
第一次真正下厨是为了一个喜欢的男生,因为他总是喜欢熬夜,就想给他喝点有益身体的。什么都不懂,也没看过食谱,照着印象中妈妈做的样子,跑去超市买了几块鸡翅,备好人参和枸杞,给他熬了一碗鸡汤。
其实味道也不算特别好,就是普通鸡汤。只是当时第一次这么用心的为一个人洗手作羹汤,总是觉着幸福而心酸。心酸自然是因为他并不懂这份鸡汤里的心意,而只是喝过作罢。
从此也就不热衷于厨房之事。时隔多年,身边也无伴,也没人会特地为我做什么菜。
只是渐渐的,懂得了爱与美食,并不只是一味的奉送给他人,给予自己,自己享用,何尝不也是一种乐趣。
一个人的愉快时光,是对着菜谱细细研习,拿着打蛋器和圆底盆不断的搅拌面糊,最后放入烤箱之后等待蛋糕慢慢向上膨鼓起来;是不断的搅着锅中的罗宋汤,看着它颜色渐渐变漂亮的番茄色;是一个人品尝自制的提拉米苏,感觉对自己的爱与欣赏;是偷偷在半夜吃了一块简单的火腿芝士面包片,胃里暖暖的幸福感觉。
从此才知道,原来学会爱自己,做出来的食物都如此香滑甜软;总也会有一天,真正的爱情再不让你感觉心酸。
《舌尖上的世界》读后感(四):当里个当 下厨房
巧做工作我不忙
一般回家早上床
平生喜静不喜动
为享美食下厨房
清洗厨具做准备
锅碗瓢盆响叮当
烧大虾,烤鸡腿
再来紫薯银耳汤
意大利面番茄酱
杨枝甘露双皮奶
上好奶茶搁焦糖
口水香干白切肉
凉拌三丝长又长
老菜醋腌疙瘩头
西点蔓越莓司康
左手黄油面包卷
尖椒白菜胖头鱼
酱椒伊面鱼头王
做上一锅罗宋汤
昨夜开厨八点半
事毕东方有晨光
二十种菜样样好
赶紧去喊女朋友
上好佳作尝一尝
睁一只眼闭一只
张嘴犯困要来吃
八成都是中国菜
姑奶想吃外国餐
蒙古奶茶和炒米
刺身寿司与饭团
日式咖喱鸡肉饭
不吃热面吃冷面
印度奶茶椰浆饭
火腿芝士面包片
薄脆比萨来一盘
葡式蛋挞不新鲜
提拉米苏一般般
牛肉别拿土豆炖
弄点红酒味道鲜
可丽饼,马卡龙
香草华夫质地软
巴西烤肉香又嫩
紫玉米汁味道甜
牛肉卷饼烤肉串
薄荷甜茶味不酸
奶油酥里加鸡蛋
澳洲小羊要生煎
限你时间一天半
廿三道菜要做完
如果晚上吃不上
老娘发飙把你阉
客官你说怎么办
只好推翻重头干
架不住这种刁难
前思后想很上火
有了问题找豆瓣
舌尖上头有中国
肯定也得有世界
四十七国五大洲
菜谱还真TM的全
买了一本赶紧翻
今晚把它全做遍
看她无理闹哪般
哼!
是本菜谱,内页竟比封面还好看。大洋彼岸的菜式,也能做出家常味道。想写书评,却尽是些琐碎的回忆。
我妈是个闲不住的,特别是为了吃,常常穿梭于各个人潮汹涌的摊铺,有次瞒着我们偷吃摊上不明来源的凉拌菜,闹了肚子,进了医院,给我爸气的,对着打点滴的妈妈喊:“看你还敢去!”妈妈飞过一个眼刀,转头不说话。
凉拌菜是再不敢吃了,出院没过多久,我妈就从床上跳起来,把我往车后座一扔,吱呀吱呀骑开来,我就知道她馋虫又犯了。那时路边大排档的头牌是炸鹌鹑、油豆腐,如今都早已消失匿迹。鹌鹑没肥膘,一炸都是黑干瘦,涂上辣椒酱,狗闻了都追。油豆腐就是把各种形状的油炸豆腐跟豆芽泡在大铁锅里煮,老板娘有汤有料的装一碗,再麻利的撒上香菜葱花,食客们就这么端着站路边,吃完伸手再添,最后算账。也不知道这锅里的汤是下了什么料,有奇香。
当然,我们也有高级追求,附近开个粤菜馆子,一家人就装模作样的去吃早茶,我妈抚着新裙子,我爸拿了张报纸颠来倒去的看,我百无聊赖的爬椅子背,点心吃完一笼,要很久才等来下一笼。出了餐馆门,好像吃过这顿饭,就很懂生活。
新鲜的还有超市里卖的麦片圈,包装洋气,麦片从铁皮口倒出来泡在牛奶里,味道堪比爆米花泡豆浆,价格不便宜,要作为奖励才能吃到。没有麦片圈的日子,就望眼欲穿的等打爆米花的老头,街巷深处一声轰鸣,小孩就围了一圈,老头转着手里的黑色魔杖,得意又严厉:“去去去,回家喊大人去!”。孩子们便跑着散了,边跑边喊:“老头来了!打米花啊!”
南方的夏天泡在江里,于是人们总带着一身水腥味,踩着夕阳回到家。等不及洗澡,就坐在地上,剥小龙虾嗦螺蛳,吃完也不动弹,嘬着手指上的汤汁,能嘬完一整集动画片。
秋风起,偶尔奢侈一回,买几个大闸蟹蒸了,可我妈只吃蟹腿,有个天下父母通用的借口:“我就爱吃蟹腿。”若是寻常日子里馋,就煎荷包蛋,调糖醋姜汁,蛋黄沾了,仔细嚼着也有蟹黄的味。
然后,上了小学,我妈张罗着给我补充营养,早餐学做三明治,把面包夹了鸡蛋果酱,整个儿在油锅里炸,面包吸饱了油,湿哒哒像两片卫生巾,腻得我上课直反酸。
再然后,大学在广州实习工作,算是开了胃了,从早茶吃到夜宵。趁国庆把我妈忽悠过来,打边炉,烤生蚝,拌鱼皮,姜撞奶,萝卜牛腩,咖喱鱼丸,老火靓汤,恨不能一股脑儿都堆到她面前。假期结束的前一天,我们在游轮上吹江风看夜景,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小时候,每次外出觅食,妈都要带上我。
世界那么大,无论走过多远的路,看过多少美景,大概能留住的,就是身边人的味道。
记忆中一直有这么个午后,坐在自行车后座,影子追着车轮转,阳光晒得背上暖又痒,在扬尘中,我忍着昏沉的睡意,我知道,我们要走很远很远,为了一次未尝的美味。
————————————————————————————
《舌尖上的世界》读后感(六):序: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这是我和晴天小超人的第一本书,希望它对得起读者,更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将序言抄在这里。我们将聆听意见、感激鼓励。在探求美食的道路上,希望我们永远年轻、充满好奇;永远真诚、怀抱暖意。因为,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热播之前,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场美食盛宴席卷整个中国,我们咽下口水,滚落泪水,为之感动又跃跃欲试。纪录片唤起了我们贪吃的天性,“贪婪”的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如此丰盛的饮食文化,转而将目光投向世界,期待将各国特色美食在自己家中的小小厨房一一实现。
为了这本食谱,我们深入了解各国的农作特产与饮食特点;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地道的当地食材;简化与改良制作方法,使之更适合中国家庭;为追求更加理想的口感和最完美的品相而反复调整、重做……厨房中经历的一切,让我们对盘中餐充满感恩,同时愈发觉得在寻味之旅上,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最终,我们以可操作性与美味程度为依据,反复筛选、取舍,确定了包含五大洲、47个国家的百道食谱。这些食谱涵盖了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沙拉小食、荤素热菜、汤羹主食与甜品饮料。无论是一人独享、二人世界、家庭餐桌或是派对聚会,都愿它能助您一臂之力,在家营造出异国风情。
本书与《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两书在内容和版式上保持了延续性,组成一幅完整的全球美食地图,以菜肴展现风土人情,以味蕾触动情感共鸣。
我们期望这本书能让您更加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吃什么,与您的固有印象或许有很大出入,但这也是美食带给人们的另一种惊喜。我们竭力将美食照片拍出真实鲜活的明亮色彩;做法步骤尽量详细通俗;每道菜都尽可能详细地备注了小贴士,为您讲解不常见的原材料如何购买、用什么可以代替;还有大量让食物更好吃、烹制更便捷的秘诀,最大程度保证了首次尝试的成功率。本书主目录以大洲分类,副目录以菜式分类,以方便您快速查找菜谱。我们努力使这本食谱悦目且更加实用,它将是厨房新手在家烹制异国美食的最佳参考书。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一趟充满挑战的旅程,每一个意外相逢的味蕾惊喜都让我们雀跃不已。很高兴旅程中我们两个人彼此作伴、相互协作。我们通过“下厨房”网站结识,因共同的美食理想相聚,一手持锅铲、一手握相机,身处自家厨房却将世界吃遍,并一一记录烹制过程,期望与更多人分享。
仓促之中或许会出现失误,我们将聆听意见、感激鼓励。在探求美食的道路上,希望我们永远年轻、充满好奇;永远真诚、怀抱暖意。因为,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an小月、晴天小超人
2012年7月
用料按照做法步骤中所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小勺指的是茶匙,约为5克或5毫升。
1大勺指的是汤匙,约为15克或15毫升。
步骤中的“分量外”表示所用食材或调料的分量极小,并未在用料中单独标明。
菜有百味,适口者珍。食谱中所标用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口味,烹制过程中随时品尝是一个好习惯,可灵活调整咸淡程度。
《舌尖上的世界》读后感(七):序: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这是我和晴天小超人的第一本书,希望它对得起读者,更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将序言抄在这里。我们将聆听意见、感激鼓励。在探求美食的道路上,希望我们永远年轻、充满好奇;永远真诚、怀抱暖意。因为,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热播之前,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场美食盛宴席卷整个中国,我们咽下口水,滚落泪水,为之感动又跃跃欲试。纪录片唤起了我们贪吃的天性,“贪婪”的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如此丰盛的饮食文化,转而将目光投向世界,期待将各国特色美食在自己家中的小小厨房一一实现。
为了这本食谱,我们深入了解各国的农作特产与饮食特点;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地道的当地食材;简化与改良制作方法,使之更适合中国家庭;为追求更加理想的口感和最完美的品相而反复调整、重做……厨房中经历的一切,让我们对盘中餐充满感恩,同时愈发觉得在寻味之旅上,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最终,我们以可操作性与美味程度为依据,反复筛选、取舍,确定了包含五大洲、47个国家的百道食谱。这些食谱涵盖了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沙拉小食、荤素热菜、汤羹主食与甜品饮料。无论是一人独享、二人世界、家庭餐桌或是派对聚会,都愿它能助您一臂之力,在家营造出异国风情。
本书与《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两书在内容和版式上保持了延续性,组成一幅完整的全球美食地图,以菜肴展现风土人情,以味蕾触动情感共鸣。
我们期望这本书能让您更加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吃什么,与您的固有印象或许有很大出入,但这也是美食带给人们的另一种惊喜。我们竭力将美食照片拍出真实鲜活的明亮色彩;做法步骤尽量详细通俗;每道菜都尽可能详细地备注了小贴士,为您讲解不常见的原材料如何购买、用什么可以代替;还有大量让食物更好吃、烹制更便捷的秘诀,最大程度保证了首次尝试的成功率。本书主目录以大洲分类,副目录以菜式分类,以方便您快速查找菜谱。我们努力使这本食谱悦目且更加实用,它将是厨房新手在家烹制异国美食的最佳参考书。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一趟充满挑战的旅程,每一个意外相逢的味蕾惊喜都让我们雀跃不已。很高兴旅程中我们两个人彼此作伴、相互协作。我们通过“下厨房”网站结识,因共同的美食理想相聚,一手持锅铲、一手握相机,身处自家厨房却将世界吃遍,并一一记录烹制过程,期望与更多人分享。
仓促之中或许会出现失误,我们将聆听意见、感激鼓励。在探求美食的道路上,希望我们永远年轻、充满好奇;永远真诚、怀抱暖意。因为,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an小月、晴天小超人
关于本书用料、用量的说明:
用料按照做法步骤中所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小勺指的是茶匙,约为5克或5毫升。
1大勺指的是汤匙,约为15克或15毫升。
步骤中的“分量外”表示所用食材或调料的分量极小,并未在用料中单独标明。
菜有百味,适口者珍。食谱中所标用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口味,烹制过程中随时品尝是一个好习惯,可灵活调整咸淡程度。
《舌尖上的世界》读后感(八):好书与好作者亦不可辜负
如果说我还有资格对这本说点什么的话,我想,完全是因为,(做为作者的家属和朋友)我是除了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之外,与这本书的诞生过程有过最多亲身接触的人。看一本美食书如何从无到有,经历艰难反复,最终以它所能达到的最好样貌到达读者手中,这也是第一次。在美食界,我们都是固守于最终一个环节“吃”的那部分人,对于专业的制作过程我们不能妄加评论,但愿以我所见所闻,稍加记录。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这本书并没有条件在专业的厨房或者工作室中进行。一切准备、制作和拍摄工作都是在我和超人的家中完成。但这并未影响到这本书的制作质量,反倒让它的诞生过程多了一种“本该如此”的意味——因为食物本来就是应该和真实的厨房真实的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这间本以“混乱美”为特征的“惟简旧家”,面对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在那段日子里,完全沉浸于一派紧张忙碌的人间烟火之中。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门,我就开始暗暗感叹,地球人是无论如何已经无法阻止这两位女子,用最大的热情,最投入的状态来达成她们想象中这本书的样子:厨房里客厅里铺天盖地是刚刚通过各种渠道采购来的食材,桌面上是各种参考书籍、菜单、文档,沙发上堆了半人高的各色拍摄用的背景布,以及无处不在的拍摄道具和餐具。
这两个人用我完全听不懂的词汇进行沟通,总结已完成的成败得失,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很多食物是我从未见到和尝到过的,以至于我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可以吃么?”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往往并不华丽,但在最终完成后被摆放在阳台上进行拍摄的一瞬间,这两个人随同盘中食物便好像在一瞬间走出混沌和黑暗,笼罩在光芒之中。你会觉得无序的世界原来因为这样一道菜的存在有了充足的意义和合理的解释。这样的形容或有夸张之嫌,但如果您能身临其境,相信也多多少少能感受到那种“诞生”的仪式感。
我本来认为自己可以帮帮忙,给点建议,至少在拍摄方面,但后来发现,我根本插不上手。一切都在混乱的表象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当我拿到样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惊喜也是来自整本书的照片——从超人开始认真研究拍摄食物,到这本书的出版,不过也就是半年时间,而这些照片的摆盘、布光、拍摄角度和细节的选择,至少在我看来是足够专业并且合理的。我想,这也是这本书一种难能可贵之处:作者与作品并最终也将与读者共同成长,并将这种成长完整地记录下来。
小月经历的是另一种责任和艰苦。这本书制作的半个月时间里,小月像上班一样每天早上准时来家里报道,晚上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再“下班”回家。白天小月负责大部分菜品的实际操作,晚上回家继续加班完成文字叙述和统筹整理工作。那段时间,我经常会和超人说,这个年头,像小月这样年纪轻轻却这么认真做事的人,真的不多。
在完成每天的工作量之后,俩个人会对文字图片和制作进度进行整理,这个时候,他们就像一对学校里的同桌一样,肩并肩坐在写字台旁边,一人一部电脑,继续用我无法听懂的词汇和语言沟通,沉浸在她们的节奏和思考中,对外界表露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忽略。似乎多少各自辉煌的时光,也比不上此刻温柔的共享。那副景象,或许直到我写出这些文字的时候她们也未必能够明白,是多么美丽、令人动容的一幕。
我也应该多少说一些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世界经典美食。其实我们都明白,一个地方的食物,往往离开了那片水土,就难保其滋味的所谓“正宗”和“地道”。但是,我觉得,这正是这本《舌尖上的世界》得以存在的意义。美食,说到底,是人们追逐所热爱的生活的一种方式,你追求的食物,就像你追求的生活状态一样,或许是你熟悉的,或许是你陌生的,但在了解它是否美味是否“正宗”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打开这样一扇窗口,保持一份好奇和冲动。这本书,或许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带着这种好奇和冲动之心,去尽量还原并体验那些我们可能会喜欢、但又不是那么熟悉的食物。这本书或许并不足以成为一个世界美食的教科书,但如果它能带给你另外一种轻松愉快的价值——于锅碗瓢盆之间体会身未动心已远的畅快和兴奋——那就足够了。
食物满足我们的味蕾和肚皮,滋养五脏六腑,给我们活下去的力气和勇气;爱灌溉我们的灵魂,充当我们的信仰,激发我们创造奇迹的精神动力。所以,下厨房的口号“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说起来才这样理直气壮。但当我目睹了一本书诞生的过程之后,我深深以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美食书作者和一本付出真心和努力的美食书,亦万万不可辜负!
于我自己而言,无论以何种方式支持超人和她喜爱的事业,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再一次表示,这难以成为一篇书评,这是作者的家属和朋友无法客观公正的花絮帖,矫情絮叨之处在所难免。但若因此让您有些许兴趣和动力愿意购买此书亲身尝试,将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