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h.D. Grind经典读后感10篇
《The Ph.D. Grind》是一本由Philip J. Guo著作,Clearway Logistics Phase 1a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9.99,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h.D. Grind》读后感(一):因为痛苦 所以叫Ph.D
作者的出生和生活经历典型的像个模版... 看着作者娓娓的讲述着读博几年来的经历和体会,再对照一下自己,就会明白读博远远不止一个学位那么简单,更多的含义是磨练,考验... 走不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没人理解的时候该怎么办...一路走来,总会充满着感悟和理解.
《The Ph.D. Grind》读后感(二):3条作者的建议
第一条:选择和自己兴趣贴近的导师项目,没有兴趣作为动力很难坚持。
第二条:选择team dynamics好的,不然会每天痛不欲生。
第三条:最重要的一条:跟对的人。具体方法,尽量跟助理教授和第4年附近的Ph.D.学生。因为教授已经有tenure缺少更强的动力,而更高年纪(比如最后一年的)的学生都已经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在忙着找工作。
《The Ph.D. Grind》读后感(三):什么样的经历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都是作者个人的经历的写照,相对客观,叙述精炼。当然为了更加真实的写照,没有过多的对工作的同学、教师过多描述。我想每个人写作,最完整的只能写自己。
这里提到几点这边书对我的帮助:1、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读博士 2、导师的选择和论文的发表背后的流程和动机是如何的 3、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怎样克服不同阶段的困难
《The Ph.D. Grind》读后感(四):推荐给正在读PHD的人和打算读PHD的人。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作者自己在Stanford读CS PHD的心路历程。从2006年到2012年,作者经历了迷茫,低谷,到后面的渐渐走向正途,恢复开始找方向写论文,然后发表论文,最终从Stanford顺利毕业。从一开始读PHD时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到后面的慢慢认清自我,作者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旅途。但是,在读PHD的过程中,作者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就像别人去锻炼铁人三项的时候,未必是要当一个运动员,而是要把自己的体力,意志力挑战到极限。在读PHD的过程中,则是把自己的智力推向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读本科的自己能够预料到的。
《The Ph.D. Grind》读后感(五):每个PhD都应该读的书
每个PhD都应该读的书,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文章中指出,PhD的可贵之处是fulfillment, 可以解释为完满,或者是痛苦之后的蜕变。PhD修炼带来的是意志的磨砺、顽强的自律、自我反省。
如果说PhD的目的是进入academia,那么大多数毕业后投身工业界的PhD意义在何?这就像铁人三项赛,进入最后比赛的毕竟是极少数,但是每个参与训练的人则是获得了宝贵的意志锻炼机会。
most people would rather die than think,in fact, they do.
《The Ph.D. Grind》读后感(六):Ph.D. 是通往哪里的一条路呢
我用两天的时间匆匆读完了这本书。让我不禁对今后的生活进行了思考,是那种能感觉到自己要渐渐成熟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些词是: waking hours, 10 thousands hours, hundred hours...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仅仅是这些就不禁让那些想要想要接近research的人望而却步。竟是要付出你的全部才能完成的一个探险,如果没有真正的决心,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并体会到最后的fulfillment。也许很多的人会陷入那个感到遥遥无期的煎熬,并且成为传说中的第三类人“博士”吧。
那究竟读Ph.D.是为了什么呢,作者给出了答案,对于research源于内在的喜爱。
《The Ph.D. Grind》读后感(七):国内的IT
如果IT一直在国内:
2. 缺乏类似ms,google的实习机会,这是提炼研究需求的极好方式,如果不能从实际人们的需要入手,只能通过别人的研究内容中找需求,意味着一开始方向的选择就有问题。
4. 作者说可以“pity graduate”,国内多是有硬性指标的,各种SCI要求
除此之外,作者里面提到的情况就很相似了,做工程不发文章,找方向一年没头绪,研究了一个已经被做死的点,不与导师加强沟通,不需求外界帮助和讨论而是一个人闷着头,都是需要避免的问题。
很佩服作者的编程能力,感觉到Ph.D的后期基本上有想法就很快能实现,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才能开发5个工具,并保证毕业。能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帮助问题的解决。
《The Ph.D. Grind》读后感(八):了解博士生活很好的一本书
读完后主要想了三点:
1.发生的都是最好的。作者前三年看似无用的经历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前所经历的失败和心酸也都可以成为后来的精神动力。当然前提是,他没有放弃。
2.不强大,无自由。看到作者的经历的时候,想到我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导师未知,也许他的方向不是我感兴趣。但是就像作者说的每个人都该“pay the dues”。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没有技能而一味谈自己的兴趣,到头来只能原地打转。但如果抓住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一天有idea出现的时候,就有可能把它变成现实。从人生全局来看也是这样,也许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有资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不知道自己兴趣到底在哪里,不如活好当下,积攒足够的资本在未来的某一天获得自由。
3.最后一点是专业上的,编程很重要。cs专业终究归于应用和实现,idea出现的时候,娴熟的技能才能把它变成现实。
《The Ph.D. Grind》读后感(九):“兴趣相投”与“博士投资”
花了大概三周的时间读完。
作者的文笔很好,英文读起来毫不费力。对自己的反思和把握也很到位,否则我想是写不出这么流畅的文章的。
由于当时是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工作,就总是想要了解下读书是什么样的,其实更想了解的应该是自己读书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当然,国内的文科学校和国外的理工科学校自然是有很大差别的。但考虑到几乎没有类似体裁的书出现,也只能读这个过把瘾了。
书中让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和导师的关系。据国内读博的同学吐槽,国内的博士就是给老师打廉价工,或者也可以说是拿本该拿到的一部分工资买了个博士学位。(或者也算是一种投资?)但从这本书来看,国外要想顺利毕业,也得与导师“兴趣相投”才行。
比如作者就曾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导师的项目上,后来感觉实在无法有所突破,才开始尝试其他方向。联想到王垠数次的退学宣言,我有时会怀疑,到底从事学术活动能否获得真正的自由?
另外就是各种soft skill的重要性,尽管这是建立在编程技能等各种干货上的。但似乎这才是决定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The Ph.D. Grind》读后感(十):读书笔记--没有吓退的一定是真心向往的
看完全书,并没有对PhD心生恐惧,相反,它让我充满了期待。正如作者在最后说的,pursuing PhD is not fun, instead, it is fulfilling. That's enough. 具体心路历程就不详表了,读书笔记如下:
1、多和人交流,和老板交流,和同级同门的博士生,和不同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授。每周向老板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获取feedback。
3、不要撞了南墙才回头。及时停止无意义的研究,它会耗费你宝贵的时间。
4、文章被reject 了很正常,不要沮丧。一等的conference的发表率相当低。可以针对评审委员会target的喜好来斟酌修改。你需要学会sell,抓住influential people,可以大大的提高通过率。
5、抓住每一个可能的opportunity,积极的交流network,多多的give talks,记得最后发follow up emails,一切皆有可能。
6、以目标为导向去做research会很有效率。漫无目的的去read paper或者做实验很浪费时间。要有结果作为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