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7 03:5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精选10篇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是一本由弗朗索瓦芭布-高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一):恰好需要这样的书

  那天去了国博,因为有文艺复兴展,汗流浃背地在门前绕了一个多小时圈之后,进到展馆,总得感觉还是不错的,的确有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的真品,但是说实话那些画没人讲真是不懂,汗啊。

  这几天发现了这书,正中下怀,说是给孩子看的,其实在艺术面前我和孩子没啥区别,都是零,好的是它没把艺术加引号高高捧上去,而是放下身段,30多幅画很快看了一半,讲得太实在了,其实看画的角度都是从常识角度去看,根本没那么高深,让我能零障碍弄懂那些名画,挺好。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二):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

  这本书是《原来可以这样看》系列中的一本,是写给孩子们绘画欣赏入门书,介绍了如何带孩子欣赏画展,并选择了30篇画作进行赏析。私心说起来,也是我们这个年代生人的一次补课,在我们的年代,美术始终可有可无的躲在主课的夹缝中,这本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由浅入深需要了解内容,比如豆豆一直很嫌弃西方绘画作品中老是有那么多不穿衣服男男女女,看来这是孩子们共同的话题,这本书也解答了这个问题神话人物裸体与他们超人类本性有关,他们代表人类的某些准则而非真实的人,因此不需要衣服遮体。他们完美身材比例堪当样板,呈现出最完美的人体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三):适合我

  全套四本,还有《世界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凡尔赛共原来可以这样看》。

  书中没有陌生术语。只有:

  为什么有这个人物?

  为什么没有穿衣服?

  为什么有一束光?

  为什么维纳斯要放在展厅中间?

  等等

  很浅显的问题,很直白回答。虽然封面上写着“第一套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入门书”,反到是觉得很适合我这样的艺术白痴

  不但如此,还耐心地介绍应该花多少时间参观博物馆,怎么去看,看多少内容合适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四):艺术可以这么看

  艺术眼 (共10册), 是一套艺术欣赏入门丛书。一共为三辑,10本。有点不好意思说明一下,其实这套书是面向小孩子出版的,宣传语是“第一套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入门书”。这本《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是第一辑的第一本,作者弗朗索瓦芭布-高尔是法国艺术史学者,“她致力于为大众开启通往绘画艺术之门,为此创立了‘如何欣赏画作协会’(CORETA)”。书中,第一部分是作者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画展(这在我们这种小城市生活中比较实现了),还特别强调要让孩子根据自己兴趣去欣赏,以此激发他们欣赏绘画的热忱。第二部分则是就一些画作和博物馆的常识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第三部分“作品赏析”板块里,介绍了30副比较有代表性的画作,然后根据她对本书读者划分的三个年龄段(分别是:5-7、8-10、11-13),从这三个理解层次去进行讲解。你可以看到根据这种方式的讲解,是一个从画作的主题表达形式、表达情感方面,由浅入深的挖掘过程,根据每一个阶段的孩子的吸引力的不同,我们要在他们可以理解的层面引导他们欣赏画作。比如,对于5-7岁的孩子,他们比较容易受到鲜明颜色画面的立体感、说描绘事物逼真等等,他们能体会的情感很直接:笑容,哭泣,生气吃惊等。所以当我们对孩子讲解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没错的,当初就是想买给JJ的,可是你也知道,大部分买给孩子的书,其实是家长有点自我补偿意味在里头,另外,毕竟他还没能自己阅读,于是我就想着倒不如先让自己读读,以后也可以给指导一二。书到手的时候令我雀跃极了,对于一个初级艺术欣赏爱好者,这套书的角度可以说是非和蔼可亲,既没有专业理论,更没有专业术语,只是用简洁明了语言,引导我们该怎么样去欣赏,去理解,去感受。我将自己自动代入11-13这个年龄段,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里,确实缺乏欣赏画作的课程。美术课虽然一直都有,可是它似乎永远都是美丽数学语文英语的配角,时不时就给挤掉了。现在不用担心,如果你真的有兴趣把这堂艺术欣赏课程补起来,也非难事,只要买下这套书就可以。但这套书有一个非常让我郁闷缺点,就是整本书都是铜版纸印刷,一来价格不菲不在话下,还会反光,所以读起来很不舒服,我经常是直接举过头顶来看的。这可能是因为铜版纸印刷质量较好,能更好地展现这些名作。遗憾总是无处不在啊。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五):想看就看不怕看

  这是属于“原来可以这样看”的丛书之一,同一辑出的还有凡尔赛宫、卢浮宫、世界艺术三本。根据豆瓣的资料,新的一期也出了,包含梵高、毕加索、拉斐尔等六本。

  这个丛书其它的我还不知道,从这一册看来,就是艺术类的知乎嘛。什么,不知道什么是知乎?知乎就是一个针对任何事物作出一问一答形式的地方

  以艺术类为例,可以提问的问题有很多。可以是总览式的,例如为什么很多作品的名字是无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宗教或神话题材作品,为什么静物画里同时出现不同时令食物等等。也可以是针对某个作品的,例如某某作品里某个人物在干什么,某某背景里有些什么,为什么画得那么模糊等等。

  这种问答方式很有效,因为很有针对性,而且更能调动起注意力。如果仅仅是作者一个人说啊说啊,说一大篇幅,像某些哲学书或教科书,读者很容易就厌倦然后分散注意力,看进脑里的东西也就不多。如果是问答方式,读者会很自然被套进去,就好比考试做题,你做几百几千道练习题,应试效果会比你单纯看书好很多。

  问答形式很好,但好不好看还要取决于两点。一个是问题问得好不好,另一个是答题答得好不好。(废话!!!)

  这本书号称是写给孩子看的书,里面的问题分成三类,分别是针对三个年龄段的孩子提出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小一点的孩子只能看出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大一点的孩子就会问一些跨学科知识点。我怀疑作者的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呢,有可能是她教过的孩子提的问题,她精选一些出来回答。或者全部都是她一个人想出来的。

  但怎么想出来的无所谓,要看提的好不好。以我的水平很难说它不好,因为面对一幅画,我根本就提不出问题来,连小孩都比不过。通过这些问题,每一个我都能学到和这幅画有关的东西。

  有些问题可能不是你想问的,但你左右不了,你只能全盘接受。可能一个艺术专业的读者来看,这些问题都没提到关键点,或者提得不够深入,或者轻松就能全部答出来。但正因为我不是学艺术的,通过这些不算专业的问题我才能学到东西,换成讨论一些深层次的艺术思想,我还看不懂,也更不想看。

  按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对于艺术,我们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懂就不懂呗。如果因为看不懂而抹杀掉看艺术的兴趣,那才是人类的悲剧

  至于回答,有些就是很糊弄孩子的了。因为有些问题确实很难回答,虽然作者答起来不至于答非所问,但还是不够信服。有可能每个答案写得更长一些,答得就更准确更合理一点,但既然是给孩子的回答,太长的答案不太适合,因为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相对短暂,只能接受简短一点的回答。而且因为学习背景有限,有些典故比喻等不能使用,就更难讲清楚问题了。

  这本书原来是想让父母来读,然后解答孩子问题的。但我读完以后,连我自己都搞不太懂,或者说我也只是表面懂,又怎么能解答呢。还是让孩子来自己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