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鲁迅自选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1 04:5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精选10篇

  《鲁迅自选集》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一):记得鲁迅的一篇爱情

  子君爱着涓生,然而当她争取到了恋爱自由,得到了婚姻自主,冲出封建家庭牢笼后,她便整日的为涓生操劳,不再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无法前进,无法跨出去,只有不停的回忆,然而被束缚被捆绑的爱情,早已不再称之为爱情,涓生虽然爱子君,但这爱却是会消失转移的,当生活压力袭来,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就随之丧失,鲁迅以涓生的口吻说出这段简练的话,一则将子君的并未完全冲出封建展露无疑,而另外也透露出涓生的已然不耐烦简短的一段话将两人的性格刻画惟妙惟肖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二):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鲁迅先生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三):抗争反响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表现出它独特艺术魅力巨大思想潜力。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四):说说鲁迅

  鲁迅,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能让人感受到一个铁骨铮铮的中国汉子。他在几十年来为改造国人的不懈奋斗中所形成的“立人”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硬骨头精神,这是他精神价值实质所在,也是他终生事业出发点归宿点 “争存天下,首在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若其道述,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论断,向全世界人类提出了建立“人国”的伟大理想

  “立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受自己意识支持的实体。“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扬精神”,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人才会去发现“精神”。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先生说过:“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立人”的思想才会一步步清晰明确起来。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五):摘录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纪念》)   4、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5、我哪里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鲁迅老年

  8、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1、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2、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4、事实是毫无情面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5、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6、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7、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8、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六):击退了可诅咒时代

  鲁迅理想中的人,首先是具有人的自觉品性的生命存在。它的根本自觉就在于把握住自己生存的权利和生命的价值。“自觉”是人的精神支柱,自觉的生命是人生意义展现而不是“苟活”。所以,他“心以为然的道理”,“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这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保存这生命,就要树立起人的自尊。人是万物之灵,天地至尊人命贱如草芥,何谈“保存”? 既要“延续这生命”,就必须珍爱生命,自珍的爱也是推己及人的爱,及整个人类的爱,终为“全体人”的自珍。正因于全体人的不自珍,鲁迅“主张一条‘先觉者的个性解放→立人→立国’的道路”来拯救我们民族的沦亡。发展这生命,就必须自强,勇于“走异路,逃异乡,去寻求别样人们”。鲁迅深恶国人惯于得过且过,他痛心疾首的呐喊:“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把握生的权利和生命价值的真谛就是爱生命。鲁迅热情地借赞美野草”而赞美生命:虽然“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人类正是像野草“吸取露,吸取水”那样,靠着辛勤劳动和创造而发展壮大;像野草“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那样在前人成就基础继往开来。然而,这一切又并不像野草那样纯粹出于自然,而是自觉——对于生命自觉的爱和爱的自觉。我们作为人的一切品性就源于这样的自觉。生命的自觉是人的灵魂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七):浓郁情感

  鲁迅作品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它常常让我产生一种全面而深刻共鸣。在审美上,我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情感因素的多样,可谓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而且在于他的情感的巨大张力,这里所说的张力类似于冲突,不同之处是“张力”强调了因感情的巨大波幅而造成的广阔的审美和感悟空间

  造成这种情感张力的因素有很多,这不仅与鲁迅敏感边缘性格的诗人气质有关,而且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而本文的探讨主要就他的少数的几个文本,做一个小小的挖掘,试图探讨出鲁迅情感张力的内在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当然,这还得以他的文本为分析起点

  我们先从鲁迅的小说创作谈起,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似乎是酝酿许久的火山,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小的,但它所喷出的岩浆的烟却足以弥漫天地,“它带有整体性的反传统思想”(林毓生语),一开始便显示出了鲁迅式的激越决绝。小说借狂人之口,在一种非正常状态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故事表面上写实,实际上是作者为控诉中国传统而作的寓意构思,它的控诉也绝不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扩展到整个中国社会。”。但鲁迅之不同于其他作家之处,在于他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排除在外,他的作品的深刻的内省性从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体现了出来,在狂人认真思索出四千年的历史不过是“吃人”两字这一血淋淋的事实时,他进一步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

  “有着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这虽然是疯子之言,然这句话却有着深意的,这正是作者的自觉反思,可以说,鲁迅从一开始向旧文化发起冲击时就自觉地背起了因袭四千年的旧债。他做着的是“一面清理旧账,一面开辟新路。”的工作,他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树立了两个敌人黑暗势力和自我。这种内在的分裂所导致的痛苦将伴随他的创作生涯,而且,后一个敌人对于他更胜于前者,他的一生将在对自我的不断战胜和超越以及由此伴随着的大痛苦和大欢喜中度过——这也是形成鲁迅作品情感张力的内在原因。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八):聪颖、有爱、好玩的鲁迅

  新近养成的读书习惯,随看随做笔记,Evernote很好使。下面的条目是我的摘录,以及自己的体会。鲁迅是个聪颖、有爱、好玩的人。

  1. 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又知道,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极其有限的,这一个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有些话语可以反复把玩,就像这句。我的理解是,从虚妄到绝望的距离,和从绝望到希望是很相像的。有很多人会用各种言辞表述自己的绝望,然后真正的绝望却很少有,埋藏在绝望中的希望之种非常渺小,但却可以瞬间点燃整个生命。若是这希望之种也消逝,那就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沦为虚无和狂妄。鲁迅简简单一句话,说了这么个事实,给我很大的力量。

  2. 因为我向来就没有格外出力或格外偷懒的作品,所以也没有自以为格外高妙,配得上特别提拔出来的作品。没有法,就将材料写法,略有些不同,可供读者参考的东西,取出二十二篇来,凑成了一本,但将太给人一种「重压之感」的文字,却特地竭力抽掉了。这想头,也还是和我那先前的一样

  「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知道真相却不去唤醒作梦的人,很有爱的一个结尾。

  3.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

  ---另一个反复把玩的句子看看我仿写的胡编乱造 :D

  人度着不以为开心的时候,就会有幸福来告别。

  人在不知跑到何时结束的时候,终点就会来临。

  人在不知何为紧张的时候,乏味时光就会完结。

  人在放弃寻找的时候,所弃之物就会从暗处走出来。

  人在停止相信的时候,长久混沌就会来临。

  4.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好的故事。出我和入我,在世间和不在世间,我在画内又在画外。这样的文章让我有这样的感悟,能表达出来的感动和写出来的东西仍有差距,但是我已经尽力且词穷了。

  5.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个悲哀的事实,一个不敢设身处地的论断,一个无法验证悲剧。你也是这样的吗?抑或,你能让人快活吗?这句话是我读完全文觉得最为悲凉的一句,鲁迅的文章有时候好似一把血肉之中出来的利剑,一字一句都在流血。

  6. 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

  ---你是珍惜过程还是珍惜结果?若是为结果论的人能少许体贴一下挣扎在过程中的人,这世间的悲剧或许能少一些。若是为过程论的人能多些预见少些迂蛮,这世间的悲情还能更少一些。有智者预见事之不可以为,有智有勇者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爱者击节赞叹。

  7.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大概是因为正在下午的缘故罢,这虽说是酒楼,却毫无酒楼气,我已经喝下三杯酒去了,而我以外还是四张空板桌。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 在酒楼上

  8. 孤、独、鳏、寡,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

  - 礼记•王制

  9. 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她竟忍心撇了我独自飞升?莫非看得我老起来了?但她上月还说:并不算老,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

  「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

  「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

  10. 他当时写的一则戛剑生杂记中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