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动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动说》读后感10篇

2018-09-17 03:4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动说》读后感10篇

  《天动说》是一本由(日)安野光雅 著/绘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动说》读后感(一):天动?地动?还是心在动?《天动说》

  天动?地动?还是心在动?《天动说》

  到底什么是绘本?其实只要是制作精美,里面带大量插图,读者对象儿童的,都可以算作绘本。什么都可以题材内容都可以做成绘本,只要这个内容是儿童需要的就可以。

  给学生讲绘本有好几年了,这两年出现了不少科普和传记方面的绘本,比如写爱因斯坦的《怪男孩》,写阿姆斯特朗的《伟大的一步》,还有写伽利略的《星际信使》,还有写达尔文的《生命之树》。和这本书都是一个类型的,可以叫做科学绘本吧。

  对于我们的直觉来说,是太阳月亮围绕着我们旋转,所以古人都认为是天在动,是星球在动,大地是不动的。这本书就是介绍人们从认为天在动,到认识到地在动的这个过程

  书里画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底图采用的是大理石花纹,外加复杂的手绘花边,给人古朴厚重感觉。但是作为绘本,这类科学绘本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缺少一定的趣味性和想象创造空间。所以和别的绘本比就没有那么有趣了。

  不过科学就是靠着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人的吧。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故事开始人们平地生活,随着人们认识的世界越来越大,大地一点一点开始弯曲,而且越来弯曲得越厉害,最后整个地球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到书的最后地球已经变成了我们桌面的一个地球仪了。这是我们认识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其实运动都是相对的,说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只是后者的模型简单罢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其实无所谓转动,只是时空的弯曲罢了。我想要是把相对论画成绘本,可能还要更加困难吧。

  《天动说》读后感(二):精致的科普绘本

  收《天动说》主要是冲着它所得到的诸多大奖去的。虽然我不属于“奖项控”,但看到一本书屡获大奖还是会为之侧目的。因为事实证明得过很多大奖的书的可读性、深刻性、教育意义的确是比一般图书强上一个或几个档次。所以看到《天动说》收获的BIB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儿童图书奖、美国波士顿环球号角图画书奖、美国小学图书馆最佳儿童图画书、绘本日本奖等等时,我也不能再淡定了。

  《天动说》虽然也是绘本,但与一般故事性的绘本不同。它隶属于科普性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用绘本的形式教给孩子们科普知识。这样的绘本我还是第一次收,所以也比较兴趣,如果认定这种形式易于孩子接受,以后还会更多收的。

  《天动说》的图画取材于中世纪的欧洲,其中的人物物体刻画无不细腻传神。特别是图画的底色采用仿大理石花纹的微黄色彩,更显得古朴平实浪漫动人。在书页的边框处,作者不遗余力的用天使花朵数字鸟兽进行装饰,显得一幕幕场景更加真实立体,让我们仿佛就是在欣赏舞台剧一样

  《天动说》从古老的占星师的出现开始讲起,记述了人类对知识、对文明的不断追求。期间,人类因为对自然、对世界了解匮乏,走过不少弯路,甚至是牺牲了很多科学家、进步人士的生命。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永远不会被熄灭的火焰,无数勇敢的人对于未知领域进行着挑战。当冒险家对于地球的探索逐渐增多,人类渐渐明白地球是个圆球,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运动。然而,为了探究这个真相,无数勇敢而智慧先人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正如作者所说,应该通过这本书,让事先知道地球是圆的的孩子们再一次感受到地动说的令人惊异之处以及其中蕴藏的悲伤(特别是最后几个字,很有日系风格。看这本书,特别是看解说与后记时,我也切实感受到了那种在科学探索中无奈的牺牲与悲伤)。

  这本精装的绘本并不是很厚,但是书中蕴含了很强大力量。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可以自主阅读相信会有很多小朋友因为看了这个绘本而对天文学感兴趣。

  《天动说》读后感(三):带着真理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知识有了崭新的思索

  《天动说》这本汇集众多国际大奖的绘本,出自国际顶尖绘本大师安野光雅之手。作者特别设计了微微泛黄的纸页让书透着古朴之气,文字视觉图像完美结合把我们带进了远古时代,就像是搭乘时光机穿越时空隧道一路走到今天。

  陪女儿读过不少的绘本,这本书带我的感觉非常的特别。这本《天动说》被归类为科普绘本,是因为它有着很强的知识性,向孩子们讲述了从“天动说”到“地动说”的发展渊源,讲述了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揭秘天体运行的真正客观规律所历经的艰辛。但它却不是一本普通的科学绘本,因为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于向孩子们传递哪方面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向孩子们揭示了人类从迷信无知到相信真理的一个过程,让孩子们知道人类对一切事物认知都是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探索才获得的,任何现有的科学理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正是因为有那些人勇于的探寻真理的科学家们,才会让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而那些勇敢踏上探索之旅的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

  在这之前我从没有看到过任何一本书在向孩子们点名这样重要的道理。通常我们会告知孩子很多知识,好像那些认知从一开始就摆在那里,你只要相信它,记住它便可以了。而安野光雅的《天动说》却让我们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所反省。有人评价说对于低龄的孩子们这本绘本是有深度的。但我感觉它经典却并不深奥,书中蔓延着欧洲的文化风韵运用了古朴典雅历史色彩,但作者的画风充满了想象,充满了童趣。抛开最解说、年表及备忘录,整本书都以平易的文字讲述着人类发展的故事,故事很生动容易被孩子接受。也许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通过这本书可以引导他们去更多的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引申到那些天文学家们的理论。但对所有的孩子而言能够认知人类社会从无知愚昧走向科学的这一心路历程已经非常的宝贵了。洞悉真理背后的故事,明白真理来的不易,这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认识到的最基本的道理。安野光雅以最精彩方式带给了孩子们最宝贵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道理,推荐给所有的孩子,《天动说》带给我们对知识崭新的思索,对世界重新的认识。

  《天动说》读后感(四):对真理的不懈探索

  原以为是一本介绍天动说至地动说理论发展过程的科普知识绘本,没想到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感觉到难言的酸楚悲壮

  象我们从小读过的很多很多故事一样,这本书从“从前……”开始,天知道我对于“从前”二字有着多么深厚感情,每当听到它们,便欣喜得说不出话。仿佛马上就能跟随着它们,坐上时光机器,去揭开一段不为人知往事,追溯一段不曾熟悉的历史,在点点滴滴之间,感受旧日时光中那神秘而古老的存在。

  然后是一段节奏缓慢娓娓动听的讲述:从前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人们在太阳底下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丽文字的浸下,一幅幅古老的画面随之缓缓拉开,安野光雅细致描绘了古代人们的勤劳淳朴盲目相信。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好奇,不懈探索。但是囿于当时的条件知识面,他们的猜测中有种简单浪漫又充满想象的稚气,然而随着他们的猜测不断升级,原有的稚气渐渐褪去,各种有趣的猜测之间开始出现争执冲突宗教权势、各种学家的介入使得事态的发展变得不受控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象征统治者权力意志东西发生冲突,各种争议也变得不再单纯,那些坚持真理的人们在愚昧面前变成“异端”,从被讽刺打击、押上宗教裁判法庭甚至在烈火中焚烧,真理与宗教的冲突不断升级。人们与真理的距离越近,真理被禁锢被扼杀的力度就越加疯狂,而阅读的心情也就变得越来越沉重,直至合上书后,那种令人窒息的痛依然挥之不去

  或许是为了让故事更加浅显,书中刻意略去了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的名字,而是以僧侣、南方学者等简单称呼对他们进行指代,整本书中一直以科学的态度对天动说与地动说两种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但却始终流淌淡淡的忧伤迷茫

  在绘画方面,这本书依然沿袭了安野光雅古朴而知性的画风,采用羊皮卷作为背景,使画面粗砺而富有质感,色彩柔和造型简单,相对于文字而言,图画更多的是一种陪衬

  书的内容比较适合小学生,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阅读,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而科普类读物对小学生来说却刚好很适合,更何况这本书并非单纯的科普图画书,而是在科普中加入哲学的内容及宗教与知识的冲突,并且通过这种冲突激发孩子对于真理的尊重思考,这一点是非难能可贵的。

  《天动说》读后感(五):天上还有什么在动?

  说实话,我对于日韩的科普书是有一种偏见的,总有一种“二道贩子”的感觉。日本嘛,因为维新关系还好了,毕竟曾经通过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最让我“感冒”的就是韩国人“转口加工”的科普图书了,记得有一套韩国人“转口加工”的很热卖的《昆虫记》,无论包装还是插图神马的都搞都很棒,但是里面有一处明显错误,就是把羊粪画成了牛粪模样。这就是韩国人的加工再制造,让人“心有余悸”。还有啊,连孔子都能说成是韩国人的韩国人搞科普,总让人觉得不太靠谱。但是,这本日本人的绘本《天动说》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如果不看作者只看图书的话,很难想到这是一位日本人的作品

  简单的绘本语言和大背景的故事画面,几乎概况了欧洲中世纪所有的科学发明和探索发现。画面不用任何的特写,就像文字的内容一样,虽然像是在讲故事,但描述的都是真实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为了便于孩子的理解和记忆,这文字中省略了诸如年份、人物等等的具体符号。只是顺着作者的文字、像听故事一般,就可以了解社会文明的大致脉络。当然,我们大人一眼就能看穿作者笔下的每个事件具体是指什么、每个重要人物分别是谁。所以,也不妨在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做个自由自主的知识开拓。绘本为什么要强亲子阅读,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精美的图画和简洁的文字所营造和预留的空间,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大人的。大人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来填一填那些空间,让孩子喜欢崇拜自己;也可以在空间中给孩子指出一两个方向,让孩子自己联想和思考;当然,大人还要务必做好不时需要解答孩子疑问准备

  这样的绘本,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富有启发性的结尾,不仅可以启发孩童们的知识探求兴趣,也可以为思考探索预留空间。故事的结尾留下了这样的疑问,朝西一直走下去会从东方回来吗?其实,我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思考方向。比如,可以继续对地动、天地的思考,因为对地动说的怀疑产生了天地说,那么可不可以对天动说也提出怀疑呢?太阳真的是不动吗?那太阳系的天是怎么动呢?还有太阳系之外的天又是怎么动呢?我想像第一个问题是小孩子还容易发出的疑问,所以大人不妨就势引导。广袤浩瀚的星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真的追问,才被不停地探索和追求,孩子们的疑问也必然会成为未来太空探索的追求和方向。

  《天动说》读后感(六):让宝宝倚着历史和前人的脉络去生长

  我在我的课程中非常推崇皮亚杰对于知识的三类型说,每次都作为必考题进入我所编写的考卷中。然而,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学生的一个回答引发了我的思考。究竟“地球是圆的”这样的一个知识是属于哪种知识类型?

  按一般形状类的知识来说,它应该属于“物理知识”,就跟“球是圆的”、“电视机是方的”一样,因为它只关涉于物体本身,由认识主体单独作用于客体(例如“看”或“摸”)就可以获得。

  然而继续想的话,又觉得不那么简单了,地球不是球,它基本上不可能由我们直接对其整体直接作用而获知其形状的知识——除非宇航员或跑得够远的阿基米德。我们只能通知对地球和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来作出判断,例如观察斗转星移大海上的帆船、大钟摆等,通过观察研究地球与这些事物相互作用时的表现才能得出“地球是圆的”这样的“意见”,进而成为普适的“知识”。因此我认为,“地球是圆的”这样的知识应该是属于“数理逻辑知识”。

  但是,比较荒谬的是,从我们对“地球是圆的”这样的观点的获得,只能明白无误地说明一个事实:它只是属于“社会知识”!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通过社会传递而获得的知识,就跟“你爸爸的老哥是你大爷”一样。如果有人说“你爸爸的老哥是你舅”的时候,你会笑话他,正如你现在会笑话那些说“地球是平的”的人。然而当问到“为什么?”或“为什么不?”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是标准化的——“书上是这么说的!”多么可悲,我们听信了书本和权威,对我们无法直观的大世界,失去了思考和探究的辩证力。这其实跟几个世纪之前那些相信“地球是平的”的人一样。

  如果我是一个家长,我承诺,绝对不会急着给我的宝宝填入太多“这个世界事实上是怎么样的”知识,让ta自由地生长,倚着历史和前人的脉络去延伸ta的思考,这样,即使ta不聪颖,但ta 肯定是明智的。我一定会让ta看这本《天动说》,且不说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单是最后那段作品出发点的文字,就已表明作明背负了多种深重的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批判意识。图画设计也是别出心裁。以古代手卷的颜色,凸显了历史感,人们赖以生活的地面背景,从平的缓缓转化为圆的,文化娓娓道来,延伸性很强。我会继续参透。

  《天动说》读后感(七):需要被铭记的时代,需要被理解的悲伤

  对于《天动说》,在拿到书以前,并没有太大的期待,心中想着只是,这种儿童读物可以对孩子进行一点科普的教育吧。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当收到这本书后,自己细细一看,却看出了很多无法抑制的悲伤和痛楚。

  也许,这就是大师级绘本作者与普通绘本作者的区别吧,正如能把一道最简单的菜做得极度美味才是真正的厨艺大师一样,能把一本如此简单的绘本,绘制得令人如此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书叙述的是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关于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占据人们心中的天文学说——“天动说”的历史故事。安野光雅以隽秀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一段历史细致的描述出来,再配上简洁的文字,给予孩子们最美又最真实的感受。

  作者的绘画功底非常厚实,画面用油画框的纹理作为框架——连框架都如此优美,四角分别为天使、魔鬼,还有两个丘比特,这一框架充满了宗教色彩;以浅黄色深浅随意的纸张作为底色,底色的纹理很有意思,不知有没有人留意到——是利用硬质纸的褶皱来表现颜色深浅与星空的星星痕迹。画面的人物、树木、动物,则用钢笔勾边,再涂上不同的颜色,充满韵味,让人看后爱不释手,只觉得美不胜收。

  再看到故事的内容,有着一种日本人特有的清淡的味道。明明是非常黑暗的历史,但是作者却以一种淡淡的语气叙述出来,没有具体的人名、没有具体的时间——可是绝大部分人都看得懂是在写什么。在看到这一段黑暗的中世纪历史时,想对自己说这是一本儿童绘本,却还是有种要掉眼泪的感觉,甚至,比读起自己喜爱的那本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时,还来得强烈的悲伤与疼痛。

  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了解欧洲中世纪的,记得几年前,我还是固执的只喜欢中国古代史。但是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扩大,莫名其妙的却越来越渴望了解整个世界。欧洲中世纪宗教对社会、国家、人民的控制,大量发生的瘟疫疾病和对假想女巫异乎寻常的迫害,对天文学说的控制,都令人感觉强烈的恐惧。

  在看这本书时,我会想起在大火中被烧死的布鲁诺,在法庭中被迫向无知的法官低头的伽利略,在疾病中默默死去的哥白尼……我会回忆到在电影《女巫季节》中出现的第一幕——一个个女子被吊死的场景……我还会记得,巴黎圣婴公墓里一大堆一大堆死去的人堆积成的尸体……

  当看到本书中,那个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的地球,那些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的人群时,眼泪真的就掉下来了。

  作者说:“回顾这些历史,如果有人不带任何感情地轻易说出‘地球是圆的,是地球在运动’这样的话,实在让我不能接受。”

  是的,这样的历史,是不能不带感情就说出来的。是充满了曲折,是付出很多人的生命后,才得到的宝贵的真理。

  从天动说到地动说,从世界的中心到宇宙的一隅。

  需要细细品读的一本绘本,是需要被铭记的时代,是需要被理解的悲伤。

  《天动说》读后感(八):《天动说》绘本之下学科学

  实不相瞒,作为一个家长,我很是羡慕现在的孩子们可以有那么多的学习机会和那么多的好书分享。也难怪乎现在的孩子心智相对于我们当年的那一批绝对地超越了很多。现在的教科书,科学书等等会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不,我居然还读到了一本非常特殊的探寻真理,学习天文科学的绘本书籍。

  绘本作家安野光雅用她拿细腻的心思,多样的形式,丰富的色调,浅显易懂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有关于“地圆地动”的《天动说》。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本绘本的阅读,居然可以将非常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画面文字相互配合的表达手法进行了有关的展示。

  虽然此书属于儿童知识性书籍,但是我觉得它或许更适合小学生们的阅读。尽管书中图文配合,但是其中的内容由于蕴藏着更为深奥的关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地球的形状等等,所以可能稍微年纪大点的孩子更加地感兴趣。当然啦,这不失为是一本非常好的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地球知识的阅读类书籍。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带领着读者走入欧洲的时光隧道,探索人类关于追求真理的奇妙旅程。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中世纪的欧洲,书中的人物就是我们普天之下的人们。男耕女织,有历史也有文化。从最初的人类混沌,到随后的寻求真理;从最初的迷茫不知,到随后的逐一破解真相。科学的神秘就此在人们的探索之下而一一呈现其光芒的答案。透过此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关于人类突破重重阻碍,寻求真理,找寻答案,得出“地圆地动”结论。尽管我们不曾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字里行间,话里话外地感知着某些来自于人类文明的奇迹发生。尽管这个追寻的过程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但是我们的人类祖先们还是义无返顾地勇往直前,他们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逐步地突破局限寻求真相。

  读这本绘本,我感觉恰似进入了古代的时空,感叹着人类进步的不易,更是形象生动地接触到了人类古代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是天动还是地动?依仗着现代高科技的设备,我们了解科学背后的真相所在。然而,当年的古人们绝对无法有如此高科技的协助。他们纯粹是凭借着执着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多番的专研研讨才逐步地推翻错误的理论,让科学的真理慢慢地深入人心。

  跟随着《天动说》,我们虽然并不是真正地将其中的一切深入极致,但是我们却可以一揽全局般地明了当年的科学论证过程。书的最后其实还随附了有关的解说和后记,年表和备忘录 。弥补了绘本正文的简明扼要却缺乏实际真实论证的材料不足。作为一本绘本书籍,《天动说》无疑可以带领孩子们一一领略天文科学的历史发展渊源和真知背后的奥秘。它不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课外辅导书籍。

  当然啦,从一个家长的角度而言,我更希望本书的绘本正文中文字可以配合相关的拼音标注。这样也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们可以独立阅读和学习。如果光看图片,我觉得让孩子们去看如此深奥的知识点相对还是有那么点难度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