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骰子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骰子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1 03:3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骰子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骰子人生》是一本由[美] 卢克·莱恩哈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骰子人生》读后感(一):叶公好龙

  非常喜欢这本书,它的脑洞太大,引人深思。不过,我知道自己是叶公好龙,没胆实践,只能看看想想罢了。喜欢这本书的同学们有木有尝试的?

  为什么一定要写140字的书评?sb的规定狗屎规定。????够了吗????????sb豆瓣!!!!!!非要再骂他们几句才够吗?一定要啰里啰嗦长篇大论吗?

  《骰子人生》读后感(二):邪典之作,离经叛道

  著名的邪典之作(Cult),曾被多个国家列为禁书。此书的剧情,如果用谷阿莫式的讲述方式来说,就是:一个专治神经病的心理男主生活美满,妻贤子孝。有一天突然自己发神经,把决策权交给两粒骰子,告诉他要不要去xx女邻居。骰子当然让他如愿以偿咯。此后,心理师男主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把所有事的决定权都交给骰子。最终他离开妻儿,杀了人,还创立了掷骰教和掷骰中心,带着一群神经病胡闹……

  总之,这是一本离经叛道的书,评价也冰火两重天。有的人相当推崇,还用“掷骰疗法”在现实中搞起了实践,写了好几首同样叫《Diceman》的歌;有的人深恶痛绝,认为作者在蛊惑人心容易把人引入歧途

  我不在这里对此书妄下定论。但合上书想想,里面有些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说容易蛊惑人心)。比如,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被动接受的心理倾向(别想歪,不是攻受那个被动),因为做主动很难很累,被动做人相对轻松,不用考虑那么多事,只要简单地接受和服从就行了。想想看,我们活在这个操蛋的世界上,每天都面对着那么多讨厌的事。如果有人告诉你该干什么,那么你会不会变得浑身轻松呢?如果替你做决定的不是人,而是两枚骰子,那么你就变成了书中人……

  《骰子人生》读后感(三):笔记

  188 当我做如下教导时,我并非是在亵渎上帝万物之上有偶然之神,天真之神,嬉戏之神,机缘之神,而机缘乃是世上最古老的神。看呐,我来是要将万物从目的的奴役下解放,让机缘之神重归王座,再次统领万物。思想被目的和意愿禁锢,但我将解放它,让它重回偶然之神和嬉戏之神的怀抱,我所教导的是,万物之中的唯一物不可能:便是理智。些许的智慧是可能的,此正足以将事物恰如其分地混淆,确实之性被赐予给每一个原子分子实物植物生物乃至星尘:但它们宁愿在机缘脚下起舞。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人只有借助外力战胜了罪,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也只有到那时,人才能消除骄傲。当你通过自我去追求善时,要么你会失败——随之而来的是负罪感——要么你就会骄傲,而骄傲正是万恶之源。

  (莱恩哈特对关于宗教的扯犊子很精彩....)

  192埃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意象作家诗人,曾被关进精神病院达十二年之久。

  正如埃兹拉庞德在他晚年的一首诗中所写,。。。。!@#¥¥%……&*(开始扯犊子)

  206 chapter38庄周梦蝶- -!!→大黄蜂→自我身份

  209致羞怯情人 安德鲁·马韦尔

  234当我坐在这,写下那个遥远夜晚的故事时,过去的那些悲欢离合仍如花朵般在我周围绽放。我继续前行,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我也很清楚,迟早有一天,我将丢弃掷骰者这个角色。一个角色,也只是另一个角色。今天是大牌明星,明天是跑龙套的。今天是搞笑的喜剧演员,明天是莎剧里的傻瓜。早上是亚尔赛斯特,中午是加里库珀和嬉皮士,晚上是耶稣。我已不记得什么时候是不在演习的了:骰子掷下,角色选定,已没有剩余的自我去抗争,也不再有作为掷骰者的自我为此骄傲,只有一个接着一个的生命演绎。可我真真切切地记得,那晚莉儿离开以后,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感到的是全然不可抑制的,欢乐悲伤。我痛苦,我难过,我在那。

  而你,正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的朋友,在我流着口水扮演卡利班时你有没有在偷笑?在我扮演诚实的掷骰者而备受煎熬时,你有没有在微笑?在我笨手笨脚地扮演着白痴,卖弄我的疯狂哲学,想你灌输我的人生如戏理论时,你想必也发出了一声叹息。但我确实是诚实的——我无端受着苦楚,总有人能体会到;我也确实是白痴。我是爬楼梯时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我是听到十点的钟声响起时的索黑尔于连,我是随着布莱泽斯·布卢姆。痛苦是我常换上的外衣,所幸我更常穿的是白痴的小丑服。

  而在读这本书的你,我的白痴读者朋友,你,是的就是你,亲爱无名小卒,你就是掷骰者。都读到这儿了,你的灵魂已注定要烙上“我”的印记,掷骰者的印记。你也是多面的,其中一面便是我。我放了只跳蚤在你里面,让你永远止不了痒。读者啊,你真不该让我出生。。。。。。

  424无政府主义,梭罗,瓦尔登湖,荒野文学

  《骰子人生》读后感(四):精神分裂式革命——卢克•莱恩哈特的《骰子人生》

  精神分裂式革命——卢克•莱恩哈特的《骰子人生》(刘荻)

  2013-01-07

  近两年来,中文推特和其他一些地方疯子数量剧增。一些原本古怪而有创造力好玩家伙现在都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疯子,不再有创造力,也不再好玩了;一些本来心态平和而有行动能力网友现在也成了只会破口大骂的妄人。看到网上这些神经病,作为心理系毕业生,鄙人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给他们做做心理咨询:请您躺在沙发上……放松……

  现在有了卢克•莱恩哈特的《骰子人生》。本书主角是一位施行“非指导疗法”(也就是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疗法)的心理医生。他事业有成,却感到生活“单调重复琐碎,强迫,紊乱,心烦”。他发现所谓的心理治疗只不过是让病人的生活“从不堪忍受的了无生趣变成可以忍受的了无生趣”……为此他发明了“掷骰疗法”,用骰子来决定自己的一举一动,以此来摧毁自己的“自我”,让自己“精神分裂”,变得前后矛盾、不稳定、不一致、不靠谱,让“自我”所不能接受的“子人格”(这里引用了朱建军老师术语)都能够得到表达机会。他还创立了“掷骰中心”,把这种疗法推广到了全世界……

  消灭专制独裁的“自我”,把受“自我”压制的子人格解放出来,使其能够自由表达,这一过程是革命性的。这是一场精神分裂式的革命:病人的人格结构从“舆论一律”的专制社会变成了众声喧哗的无政府社会,精神分裂也因此而具有了革命的意义。也许我们应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精神分裂。

  然而,革命前的专制社会固然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革命之后的无政府状态也存在着诸多的危险:病人可能会去强奸、杀人、自杀,还可能被送入精神病院,至少也会无法适应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贸然摧毁长期存在且运行良好习惯制度总会面临极大风险。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时,我们才能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可是为时已晚。一片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而且如前所述,根据笔者经验,精神彻底分裂之后的状态并不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状态:有些人会变得偏执,这就像是少数极端分子推翻合法政府建立极端主义政权之后的情形;也有些人会变得失去行动和创造的能力,就像一个陷入长期内战的失败国家。

  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稳定有序只是死水一潭,而失去一切结构的混沌状态也绝非最美妙,真正有趣的状态位于“混沌边缘”,即介于混沌与有序之间的“相变状态”。复杂系统要想保持生命力,就要长期保持在相变状态,也就是“稳定于非稳态”。社会这一复杂系统也是在处于相变状态时最具活力,最好的社会就是那些能够长期保持在相变状态、在稳定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的社会。

  根据这一理论,笔者提出如下假说: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状态是介于正常与疯狂之间的“疯狂边缘”状态。按照笔者的假说,如果你是一个在各方面都过于“正常”的人,那么不妨采用“掷骰疗法”让自己更疯一点。但是千万别越过那道线,疯狂应该恰到好处地保持在最有创造力但不偏执的水平上。

  《骰子人生》读后感(五):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任何人

  刊于《ELLEMEN》(2012/9)

  我在书桌前坐下,打开Word文档并掷出一枚骰子。骰子空翻三周半后落地、站稳。是“三”。选项三:在截稿日前一天就完成书评。这可不像我。我如同大部分撰稿人一样,总是在截稿日当晚、甚至纽约时间的当晚才动笔写。但这一次,我要顺服骰子的意志。这一次,我是一个掷骰者。我立刻开始在空白的Word文档里写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任何人”。

  “太初有机缘,机缘与神同在,机缘就是神。这机缘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机缘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有一个人,是从机缘那里差来的,名叫卢克。”——在《骰子人生》的一开头,作者卢克·莱恩哈特便以一段戏仿《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的《掷骰经》引文将读者直接带入那个异质的偶然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由骰子主宰的:你可以决定六个选项的内容,但必须执行骰子的结果

  当小说展开,主人公、纽约精神科医生卢克·莱恩哈特——他的职业是“将不堪忍受的了无生趣变成可以忍受的了无生趣”,与美丽妻子两个孩子“带着完全镇静高贵优雅”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P41)——由着骰子的指引下楼诱奸同事老婆艾琳时,这个虚构世界的大门向读者打开了:那是一个混沌的、无政府主义般的疯狂世界。在那儿,人们不再是单调、稳定、前后一致的,单一自我作为“意义上的阑尾”被割除,被“正常人格”所压制的“少数冲动”得以释放,人们扮演多种角色,形成不稳定的多重自我,变得比原先更加多元、幸福而有创造力——或简而言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任何人,或至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比自己以为能成为的人还要多得多的人”(P426)。这宗教般的思想不仅是卢克创造的心理疗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开设掷骰中心,收纳学徒,并在骰子要求他杀害弗兰克之时把情节推向交杂着疯癫荒诞高潮

  《骰子人生》的大部分章节是卢克·莱恩哈特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叙事基调——照他自己的说法——“就像狂躁抑郁症患者情绪一样变幻无常”,因为“哪些事该写,哪些事不该写,哪些需要详写,哪些需要略写,几乎都是随意决定的”(P277),因此“逻辑混乱、心血来潮、离题和失败都是不要紧的”,但至少“意外和多元:这两样书里是不缺的”(P278)。但这段第52节中的话与其说是狡猾的免责声明,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全书的叙事策略。《骰子人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直截了当简约风格,对材料处理轻重有当,读来畅快淋漓,丝毫不输Page-turner式的类型小说;而另一方面,全书的文本又的确是多元的——有对于《圣经》等经典文本的戏仿,有错置甚至捏造的名人名言,有排版构建的空白纸页,有病例、录音记录新闻报道粉丝来信警方问讯记录、经文诗篇电视节目等等——这些杂糅的、风格各异的文本既是叙事节奏有效调节器,也是掷骰人生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中的映像与回应

  《骰子人生》最大的优点是将一本可能成为严肃的、全然知识分子式的枯燥文学小说写成了一本妙趣横生的、充满有趣性实验对话挑战俗常观念道德界限的Cult喜剧——行文中那些尖锐的、施虐般的讽刺与仿佛是库特·冯内古特与伍迪·艾伦合体黑色幽默是全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它放大了作者对于沉闷乏味中产阶级生活的质疑,也呼应着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革命年代盛行欧美的嬉皮之风(“道德与理智都无法抑制我们对新奇渴望。暴动、革命、灾难:多么振奋人心啊。”P136),它令《骰子人生》变成了一本黑色幽默版的《在路上》,也为全书的心理探险提供了一张自嘲般的壁纸。

  《骰子人生》写于1971年,卢克·莱恩哈特是乔治·科克罗夫特的化名。小说颇有些自传成分:乔治自青春期起就一直过着秘密的掷骰生活,直到33岁在教授一堂有关自由的课程时才向学生公开阐述他的掷骰理论。小说的出版过程同样传奇:当时乔治正与友人合写一本以性与毒品主题畅销书,友人偶遇一位创业中的英国出版人,顺带提及乔治写了四年但仅有开头部分的《骰子人生》,谁知出版人相中的恰恰是后者,并称之“几乎是大师之作”。然而有趣的是,小说于1970年代出版后并未获得多大反响,反而到了21世纪初才藉由互联网红了起来,英国《每日电讯报》更将之列为“史上五十佳Cult经典”之一。作者乔治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整个过程是渐进的,在哪个特定时间看都不显得奇怪。只有现在当我们回头看时,才觉得这不仅奇怪,而且像个奇迹。”

  《骰子人生》读后感(六):《骰子人生》译后记(原版)

  一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2008年的时候刊发过一篇文章,评选出了50本最佳“邪典之书”(cult book),其中就包括卢克·莱恩哈特的这本《掷骰者》。何谓“邪典”?据文章的执笔者萨姆·莱斯(Sam Leith)所说,所谓的“邪典”,就是会让有些人读了以后爱不释手,视为精神图腾的书;是那些会让人大脑抽筋的书;是那些读后如同吸食了迷幻药的书;是让你想去浪迹天涯的书;让你变成和平主义者的书;让你想重回青春期的书;是读了以后,主人公会渗入你的血液,在你的灵魂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的书。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掷骰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小说的主人公卢克·莱恩哈特是一名三十岁出头的精神分析师,在成为“掷骰者”之前,他的生活正如每一个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一样,“单调,重复,琐碎,强迫,紊乱,心烦”。作为精神分析师,他希望可以帮助病人摆脱痛苦,重拾欢乐。然而,他发现所谓的心理治疗只不过是让病人的生活“从不堪忍受的了无生趣变成可以忍受的了无生趣”。生活始终有如一潭死水。或者如书中所说,“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点缀着欢乐的岛屿,而一过三十岁,就再难看见陆地”。百无聊赖的人生让他开始多次考虑自杀的问题。他会在大桥上来回踱步,会在地铁轨道旁徘徊,会望着毒药“是的宁”发呆,更偷偷买了把手枪,随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突发奇想,通过骰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掷骰生活的理念很简单,用八个字即可概括:写下选项,掷骰决定。掷骰者只有一条诫命:凡是骰子决定的事,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由于写下的选项并不总是掷骰者想做的,敢做的,或者习惯做的,因此每一次掷骰子,都是对自己行为模式和心理模式的一次突破。掷骰者的终极目标是变成一个没有自我限定的人,通过摧毁“主导自我”,而成为一个彻底实现多重自我的自由人。在主人公莱恩哈特医生看来,这才是拯救人类脱离痛苦、解放自我之道。

  在骰子的带领下,他开始了一系列打破习惯的行为,并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最后,生活变成了一场角色扮演的狂欢,他不停地从一个角色变换到另一个角色,如他所说,为了试验人类灵魂的可塑性,他得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他“扮演”过记者,白痴,大学教授,同性恋剧作家,在逃犯,色情狂,耶稣⋯在骰子的指引下,他装疯卖傻,无所不为,最后弄得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可是他在所不惜。因为他认为他所做的事“是一个重大发现,也许这就是心理治疗界寻找了几个世纪的东西”。他对他的同事,同时也是他当时的心理治疗师杰克·埃克斯坦说道,“我知道在发展掷骰理论的过程中,我的一些所作所为不仅给他人,也给我自己造成了伤害,但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出于达到我如今的精神境界的需要,也就情有可原了”。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正当追求”。

  在自己获得“拯救”之后,他更想要把骰子的“福音”带给更多为自我所困的人。他先是在自己的病人中施行掷骰疗法,让他们通过掷骰子来改变惯有的行为模式,突破心理的障碍,以达到精神和自我的双重崩溃(或者说,解脱)。而后他更是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开始在全国各地兴建掷骰中心(即所谓的“百变环境实验中心”),将掷骰治疗变成一项全国性的运动。在掷骰中心里,所有的人都将失去“自我”这一观念,一个人再没有确定的身份,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角色扮演,除了暴力之外,再无任何禁忌。莱恩哈特医生希望通过掷骰中心的生活,让人们被社会所压抑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从此踏上掷骰者的成道之路。最后,掷骰运动在全国各地引发了近似宗教的狂热,席卷全国⋯⋯

  二

  小说作者卢克·莱恩哈特,真名乔治·柯克洛夫特(George Cockcroft),1932年生于美国。在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后,他开始在大学里任教。除了教授心理学之外,他也教授禅宗哲学及西方文学。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他产生了通过掷骰子来决定人生的这个想法,于是便开始进行掷骰者的生活实践。之后他决定以此为素材,进行《掷骰者》的创作。小说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之后曾在多个国家被禁。但随着近几年来这本小说的再版,《掷骰者》一书又开始吸引了大量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注意,并在二十一世纪掀起了新一轮的掷骰热。据说小说出版后,莱恩哈特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开始专心写作,并成为了所谓“掷骰教”的领袖人物(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他也有不少的狂热追随者)。之后他的行踪飘忽不定,有人说他曾在地中海的一艘帆船上生活过一段时间,并给人教授英语,也有人说他去了一个苏菲派的旧营地,在湖边修行。而世人所知道的他最后的通讯地址是在纽约市的迦南镇,一个叫卢克山的地方。

  在《掷骰者》出版后,他又先后出版了《真足女》(Matari,1975)、《厄哈德书》(The Book of Est, 1976)、《漫漫归途》(Long Voyage Back, 1983)、《异想之旅》(Adventures of Whim,1986)、《寻找掷骰者》(The Search for the Dice Man, 1993)、《掷骰经》(The Book of the Die,2000)、《裸身对世界:一个有爱的色情故事》(Naked Before the World:A Lovely Pornographic Love Story, 2008)、《耶稣附身乔治》(Jesus Invades George, 2008)等书。在2007年初,网上曾流传出一段视频,画面中已七十多岁的卢克·莱恩哈特头戴一顶牛仔帽,目光刚毅,对着镜头,他仍旧是在劝告世人要小心社会给我们布下的陷阱,不要被对自我的定义所缚,鼓励人们通过掷骰子,去实现我们体内的多重个性,以此获得心理的超脱。

  三

  好了,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写译后记,我的文笔很差,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写才好。编辑黄昱宁老师让我在译后记里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信息什么的,上面的两千字勉强算是交差了。现在,我想说些作为本书译者的话。首先,我想说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译者,他的使命就在于把自己读到的外文好书通过自己的译笔与中文读者分享。对我来说,这是我投身文学翻译界的最大动力。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译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一本让我非常喜欢的书。其次,我想说我确实花了很多的心血在这本书的翻译上。当黄昱宁老师在2010年三月份最初找我译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大四的学生,只在《外国文艺》杂志上发表过一个短篇译作,并没有翻译长篇小说的经验。大四毕业后,我便在家全心翻译这本书,前后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翻译完。虽然我知道有不少译者花了很长的时间还是译出了很差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至少我在翻译时认真求解的态度也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了。当然,每次我拿起译稿再读的时候,还是会发现很多的地方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时候我还是太拘泥于原文了,导致译文在表达上不够自然。希望读者朋友们读到不顺畅的地方不要骂我,因为我也不容易。如果这本书卖得好以后能重印的话,我还是很乐意再花时间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再重译一次,真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感谢几个人。我知道这不是获奖感言,也不是作者前言,译者不好把自己太当回事。但是,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下自己的感谢。首先,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带我入行的译者前辈孙仲旭老师。在我徘徊在文学翻译圈外不知如何入门的时候,正是孙老师给我指了条路,并帮我推荐了译稿给《外国文艺》杂志。可以说,如果没有孙老师的帮助,我很难这么顺利地走上这条路。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两位编辑李玉瑶老师和黄昱宁老师的信任。感谢李玉瑶老师让我第一次在《外国文艺》杂志上发表了短篇译作,从此开始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感谢黄昱宁老师在我还是大四学生的时候便能将一本长篇小说的翻译交给我,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翻译长篇小说。你们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另外,感谢所有在翻译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朋友,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回头请大家吃肯德基。

  四

  骰子与你们同在。

  ——2012年2月28日,于香港九龙塘。

  【注1:正式出版的译后记编辑老师有删改,并且加入了一些补充内容,此处为原版。】

  【注2:原书名译为《掷骰者》,出版时被改为《骰子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