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集》的读后感10篇
《杯水集》是一本由黄涌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杯水集》读后感(一):闭着眼睛说几句
只看过跋,诗人的心灵还是那么的多愁善感,那么的悲天悯人,何苦呢!
平常心是道,向你推荐佛法大道,获得世间的解脱。黄诗人,你觉得呢?前段时间,有一位美国人来到中国,看了中国股市走势后,开玩笑说:2008年我以为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到中国才知道原来它发生在中国;今中午走过工地的时候看到了靠在墙边的梯子,就突然想到2012高考安徽卷的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放”,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梯子放了下来,然后昂着头骄傲地走了。果然高考题出的就是有内涵,刚没走几步就听到了在屋顶的民工用嘹亮的嗓音喊道:“我日***高考,老子今天干一上午活,梯子被放倒六回”年我以为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在欧洲,也是到中国才知道它原来发生在中 后面都是凑的,烦人,字数不够
《杯水集》读后感(二):杯水见功夫
杯水见功夫
如果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那么,诗歌的源流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了,从《诗经》至今,绵延不绝。也正因为这样,诗人在古中国虽不是一顶桂冠,却也荣耀了许多年, 就今天而言,诗歌固然是小众的,其价值不可小窥。那么,考察一个地方文化的繁荣程度,如果以诗歌来评判,似乎更直观一些,这比不上GDP对经济贡献大,却也是软实力之一种。如此,我对诗人的作品,自然是更多了一层喜爱,这没有多少其他的原由,无非是缘于诗歌吧。
但黄涌的诗歌作品,我读的不是很多,自然不好随意评论,只是知道他是诗人海子的同乡。不过,黄涌的随笔,却有着日常生活的精致,更有着诗人的敏锐的视觉,在他的随笔集《杯水集》,我们可以窥见他的文字之奥妙。或者说,在教书之余,涂鸦诗歌,然后再是随笔,当然这不是主从关系,而是两者之间的微妙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读书,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好坏都不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有的是囫囵吞枣,有的是读之再三,少不得思考。境界最高的是不仅仅读书,而且把读到的知识再传布出去,这样的分享让读书变得更为有意思。黄涌所写下的随笔大抵是有着这样的由来。他谈张岱、傅山、纳兰性德,说《边城》、丰子恺、王小波……看似杂乱,却足以显示他的阅读范围之广博,不满足于一册书,往往求证书中的问题,求得了学问,也不私藏,这样的精神远远比私藏家更具有奉献精神,就像他说的那样:庄子的思想并不是显露于外,很多时候它和阅历与悟性紧密相连着。
读黄涌的随笔,也有这样的思想。好的随笔是耐读的,甚至是不花哨的,当然也具有诗歌的简约品质。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黄涌的随笔,显然是出人意外的美妙,不管是谈阅读,还是回忆以往的生活,都是令人向往的舒坦,这就好比在三四月里晒太阳,不经意地伸了一下懒腰。
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黄涌作为诗人,少不得对诗歌发表评论意见,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诗歌这样或那样的评论,但都颇为中肯,比如他说,诗歌,一门古老的技艺。但时下的诗歌变得有些光怪陆离,那是因为诗歌变得浮躁起来,以今天的视觉来看海子的诗显得就格外纯粹,他说,与上个十年大众的冷淡不同的是,在接下来的另一个十年里海子由诗人圈内而走向大众,遭遇到大众的不断地谈论和神化。对于海子的书写成为诗坛里的一个神话,但对海子来说,无疑还是最孤独的一个,这不是因为时间的隔阂,也许更应该理解为诗歌之外的物欲所引起的。对此,黄涌有着独到的见解,这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海子的本真面目。
那么,对黄涌随笔的解读,无疑应该是多面的,如果局限为一个点,可能就误入到文字之处,就难以发现他的文字的美妙了。
《杯水集》 黄涌著 天地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定价:28元
《杯水集》读后感(三):能通水观心 ——读黄涌《杯水集》
文/by何诚斌
一张张裁开,掀起……读黄涌兄的《杯水集》,感觉自己在书坊里一边装订,一边窥阅,纸屑纷纷下,思绪翩翩飞。
毛边书见识过,而如此接触还是头一遭,似乎隐喻了读书不易,在当今纸书逼仄的时代,耐住性子,刀削手摸,恍惚明清光景,兴味于墨香,寄情于翰章。与黄涌相识近八年,寒暑辗转,他不变的是仍喜读书,已变的是所读的书更“冷门”,亦更“杂乱”,如《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现代性的后果》、《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剑桥倚天屠龙史》、《灵地的缅想》等等。无疑,他通过大量阅读,思维的触须蔓延,盘绕诸多学科边际,一阵纠缠之后,如蝶之脱茧,神形俱异。他现在阅读是有选择的,尽管读的书还是很多,但有了思想的过滤,知性的甄别,如同“育种”一般有心。我想,黄涌算不算一个读书种子呢?
还是在《杯水集》里来看他如何将思想的种子埋入文字吧。窃以为,读书随笔是颇能检验作者学识功力的,尤其是发现的“眼力”,因为弄不好就会流入“浅见”,幼稚可笑,甚至太“脑残”,让人厌恶。读书不显功力一如涉世不深的人对什么都觉得稀奇,还大惊小怪,以为别人也觉得稀奇。只有“积学以储宝,研阅以穷照”,且让目光透过泛滥的文字信息,贯穿历史的通道,抵达灵魂的净土,才能杯水见沧海,一字勒精神。读书随笔,思想的位置非常靠前,而思想有无见地一方面体现作者阅读是否丰赡,一方面反映作者思考是否独到,最后落实在语言的表达上,张扬着文字的力量。
黄涌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把第一部散文集《人淡如菊》中的一篇《张岱的心灵味》移到《杯水集》中,一定有着自我心路的检阅而认定这些年的读书之法使其步入了快乐的杯水书海人生。他告诉自己的学生:“在张岱的作品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章意,更主要的是心灵味。虽然心灵味现在也许还不能理解,但时间会长久地把它保存在你们心灵的一角,等待开掘。”
从大学时代群书觅金至今,黄涌个人的发掘是很深的,获得也是很多的。我还记得曾对他说过这句话:“你思想的文字很‘真’, 只有真才会让自以为阅人阅事阅书太多的我静下心来,听一听心灵上空的声音。”黄涌当时如此回答:“恪守着内心深处的观念,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如何地活着。”他相信自己通过思考抵达思想与信念洁境的努力是真实的,而思考本身即是一种活着,思考或许沉重,生活却相应简单了,淡定了。没有在思考中忽略真实,真实自动删除了生活中的虚假成分。现在,《杯水集》中那汩汩的声音,同样呈现“思想在生活的真实里”。
《杯水集》中除了少量篇幅是介绍性的文字,多是他以自己的思想“体验”文本(原著),心灵的呼应,抑或批判,发端于社会、历史、人文各个层面,不是为读而读,而是一种再创作,让我不由得想起唐代刘知几的话:“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何为杯水?我或有所意会。
黄涌说:“评价胡适是难的,而谈论胡适总是容易的。”(《现代诗意里的胡适》)这句话在我心底产生一阵震动,不禁想,我们何尝不是往往以谈论替代评价?“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庄子语)。黄涌以《品读庄子》一文表达了他的读书观(或批评观):“我们不能像读寻常书一样,很轻松地就能够把握庄子的思想。因为庄子的思想并不是显露于外,很多时候它和阅历与智性紧密相连着。”
实际上,他对所有试图去把握的书籍,都一样怀着这种心灵的准备,直接拷问自己——阅历与智性的关联度,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先验主义”的审判:“只是真实的体验是否与我们所倡导的‘体验’相关呢?”(《禅的意蕴》)……他通过灵犀来体验原著作者之“体验”,思考文本既有之“思考”,一如“复归于朴”,乃至“童子能通水观心”,于是对鲁迅、丰子恺、胡兰成、王小波、金庸,以及对林庚、苇岸都能以杯水相赠。
《杯水集》读后感(四):写在《杯水集》之外
1
大约三年前,一次的偶然机会,我在网上结识了作家朱晓剑。那时的他,正在编《天涯读书周刊》,喜欢一些非学术类的读书文章,我博客上有几篇读书文字,赖他青眼,选入了周刊。这样,一来二往,我们便成了朋友。
后来,微博大兴,有人在微博上倡议,能否办一份类似于《三联生活周刊》那样的《三流生活周刊》来,肯定蛮有趣的,原因是我们无法过上一流的精致生活,但可以“三流”一下,聊以自娱吧。于是,我们便怂恿晓剑兄担此大任,编一份电子版的《三流生活周刊》来,以奇文、轶闻来博取时代阅读者的眼球。晓剑兄毕竟有过编辑电子刊物的经验,便愉快地应承了下来。刊物经过了一番筹划,便很快出炉了。晓剑对这份杂志却自视甚高,定位要办出“三流生活,二流品位,一流文字”格调来,并且宣称拒绝快餐文化。作为发起人之一,我自然成了这份电子刊物的主要撰稿人。这样,便每周赶出了几篇闲情的文字来。
再后来,晓剑兄应四川天地出版社吴鸿之约,主编一套“读书风景文丛”,自然想到邀我加盟。于是,便有了这本《杯水集》。
2
书名《杯水集》,取自“杯水车薪”之意。在这个躁动的时代里,身为一名写作者,我时常感到莫名的悲戚。我知道,在这个浮华的世界,倘能通过文字而获取什么,大概正如“杯水”,无足道也。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静坐在书斋里品茶,翻阅着一本本旧时读过的书,那曾经有的阅读时光便从记忆里闪回。
少年时代,爱书,却无书可读。家里的毛选,几乎被翻烂,然后就是读教材,偶尔,碰上自己喜欢的书,却只能心向往之而不能至。初中时,我的历史独好,便得益于这种将教材当故事来读的读书方式。那时的我,崇拜各式各样的英雄,而是非感浅薄。待到上高中,便有了最好的阅读时光。年龄愈长,感慨愈深,那时的我无书不读。海子、三毛、胡河清、金庸等就在那时闯入了我的精神世界。
曾经从朋友文章里读到过这样的文字——书里的光阴流年似水。是啊,每本书的背后都有爱书人自己的一番切身的经历,关乎阅读,也关乎生活。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可谓将人生阅历和读书的关系说透。
3
大概是因为天生愚钝的缘故,我读书写作,常求于慢。有时,坐在电脑旁一整天,愣是敲不出一行字来,而又素喜改文章,晓剑兄据此戏称我是慢工出细活,属于苦吟派。
学者胡河清先生曾说,文章漂亮,全靠写的时候体内蕴发的一股精气,如果心浮气躁,耽于游乐,是决写不出有灵气的白话文章。我曾误读先生多年,直到最近,才愈加信服他的这一番深刻洞见。
今人为文,素喜铺饰,而不重简洁,结果才气有了,文气却丢了。而又囿于自己的视域,常缺乏对自己文章应有的体认,故而为文、为人多带傲气。有傲气却无傲骨,多少是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文人的悲哀。
《世说新语·任诞》里记述阮咸,说阮步兵(曾官居步兵校尉)退居乡里,住在路南边的贫民区里,而路北边住的都是富人,七月七日这天“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别人都晒好衣,阮咸没什么好衣服晒,只好挂一些粗布衣裳,也算是不能免俗吧。)
逛书店的时候,面对着满书架浩如烟海的印制精美的书时,我这本小书,大概也算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一种吧。
《杯水集》读后感(五):阅读之乐,闲谈之趣
阅读之乐,闲谈之趣
——读黄涌《杯水集》
最近工作极忙,常常加班至深夜。所以每天抽空翻读几页心怡之书,便显得更为难得,也就倍加珍惜。就在这时,收到了黄涌的读书随笔集《杯水集》;尽管有所克制,但还是忍不住把工作撂到一边,翻起书就先读为快了。
黄涌最初写诗,我们是诗友;这两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移向了读书随笔的写作,由诗友而成为书友,显得那么自然。这大约是因为我们同处于安庆故里之故吧,他在怀宁,那是出陈独秀、海子的地方;我生于桐城,清朝桐城派的发源地,距怀宁十里之遥,几年来却素未谋面,以文字相交,却常常能体会到面对面闲谈之趣;我把他归功为黄涌文字的魅力。
钟叔河老先生在《知堂序跋》的编者序中提到读书的三不易时说,我一直还算喜欢读书的,然读书于我亦大不易:一是不易有线,二是不易到手,三是不易读懂。有时便只好找点书评书话来看看,舔眼救馋,掬水降火……钟先生是前辈高人、出版大家,他的读书尚且有三不易,我辈更是无从谈起了。在忙碌之余,还好有黄涌的《杯水集》来“舔眼救馋,掬水降火”,也算是一种福气了。
正如书名一样,《杯水集》犹如一杯温度正好的白开水,忙碌时一吞而尽,所有的疲惫就像被脚下的昭苏高原的雪水,一冲而散。加班时读《杯水集》,感觉是最好的休息了。因为读起来,心里没有负担,读起来不累,就像是在和多年不见的老友在闲谈,平平实实之中蕴藏的是过往岁月发酵的记忆。而这也正是钟叔河老先生所想看的:只是那些平平实实的文章,它们就像朋友闲谈一样向我介绍,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叙述了哪些我们想要知道的或者感到兴趣的事物。
《杯水集》便是这样一本书。比如他读胡兰成,读到的是通透,“改变了对本土文学固有识见”;读丰子恺,读到的是暖意的渗出:“寒冷的冬夜,独自坐在家里,品着一茗清茶,翻阅着丰子恺漫画和随笔,自然有股暖意由心扉而渗出。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丰子恺便是那让我们的心灵多了份暖意的作家。”;而他读我们共同喜欢的作家董桥,也读出了别一番的情致:“面对董桥,从深秋的一树红叶开始。把书本垒得很高,把文章写得很短,只有董桥的声音像轻风一样吹拂着我的心灵。”;这些非常个人化、私己的阅读体验,构建了本书的框架。这就像是技艺娴熟的匠人,在和老友分享多年总结的经验,谈至高兴处,起身就开始示范。
黄涌的职业是语文教师,或许是职业的缘故,他的小部分文章在平实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解说意味,如同语文课上面对学生对某些课文的分析。这在本书关于那些古诗文名篇的阅读随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作为诗人的黄涌,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具体表现除了文章时常闪现的诗性语言和思想外,几篇与诗相关的随笔也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一个青年文学之路的最好见证。
在这本《杯水集》之前,我的办公室抽屉里一直放着的是古吴轩出版社出的《止庵序跋》。但收到《杯水集》后,我决定把止庵先生的书替换掉,不为别的,只为《杯水集》于我,还有一种乡思在其中。这是在读《乡音黄梅》等篇时才意识到的,这些有关故乡的文章,读着读着,很多以前认为遗忘的记忆慢慢地正在复苏……
作为同龄人,黄涌和我有着很长一段重合的阅读记忆。在那些青春的岁月里,我们读金庸,读三毛,读《挪威的森林》,读胡河清,读丰子恺,再继而读胡适、读董桥、读张宗子,直至林文月的《青山青史》、阎连科的《我的现实,我的主义》……而黄涌明显比我智慧得多,敏感得多,也勤奋得多,一路读下来,当年随着书记录下的零星感触,如今已经成为现在捧在手上的这本不薄的《杯水集》了。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五日晚,七十七团
(《杯水集》,黄涌著,天地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