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趟民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去趟民国读后感10篇

2018-09-23 04:4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趟民国读后感10篇

  《去趟民国》是一本由刘仰东 编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7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去趟民国》读后感(一):简介里的“花边历史”之说可商榷

  对于“花边文学”的由来,鲁迅说:那立意非常巧妙:一、因为这类短评,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使我的战友看得头疼;二、因为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以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其实并无足取。”

  《去趟民国》读后感(二):书名不错

  微博体的民国风貌!应该是世说新语体吧!讲述了民国时期形形色色个人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游、爱好性格恩怨等诸多方面。亏得作者有心,把回忆录日记书信等里的原始资料,都捣腾出来,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故事随意而翻,随性而读,多有会心会意的感概!

  《去趟民国》读后感(三):闲书读读很有情调

  买的时候期望很高,但是拿到的时候略有失望,从当当买的,印刷质量比较差,纸张很薄,封皮薄的不像话完全是盗版书的风范,难道当当卖盗版的?还是这个书质量就这样啊。

  内容的话还行,微博体,名人八卦社会缩影,总之当本闲书读读很有情调。

  再次严重怀疑当当卖的不是正版。

  《去趟民国》读后感(四):民国史1912+1949

  民国史很短,只有三十八年。民国的历史虽短,却很热闹,出过不少大事事情是人干的,因而民国时期也出了不少人物。但再大的人物,干再大的事的人物,也得过小日子,正如丘吉尔所言: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大人物”过小日子,有时候就像大手笔写小文章,他们留下的故事,往往能让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群。其实人物不论大小,比起当中亮相,他们不戴面具的私生活显然更容易引起常人好奇心

  《去趟民国》读后感(五):一本民国八卦

  此作者太有才了,不知道从哪里整来这么多民国文人志士 男女知识青年儿的私生活, 偶尔有点跌眼镜儿 原来大文豪 思想家们的另一面如此丰富。不过我想 这才是一个立体饱满的人吧。更容易接近他们的真性情。正如序言里所说”知道一些好玩儿的故事 领略当年的风情……再大的人物,干再大的事的人物,也得过小日子,大人物过小日子有时候就像大手笔写小文章,他们留下的故事 往往能让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去趟民国》读后感(六):快速湮灭的历史

  好像是美国的科学家研究说,现有世界如果就此停止,那些高楼大厦、那些繁华文明将在三万年的时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实在令人有些感伤。但与过往的历史比,其实三万年已经够久的了,想想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又有几件我们能够记住的。

  读了[去趟民国],这种感觉尤甚,这才几十年,民国的历史已经早成为一个符号,几个教科书干瘪文字了,过去读的书给我的感受使民国抽象贫困混乱凄惨代名词,还好,去趟民国这本书里短短的一些片断、碎忆又使民国能够稍微鲜活起来,原来世界并不是自我们现在才开始的。

  有些曾经令人可憎的人原来还有可爱之处,有些无趣者其实趣味盎然,有些这样的故事其实是那样的。。。。。。

  所以,学习历史,只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去趟民国》读后感(七):八卦但不低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了微博体,各种各样的微博体图书让人耳目一新之后,难免也让人厌倦,而更奇怪的是,很多人愿意用微博体写民国史,出于好奇买了两本,其中就有这本《去趟民国》。

  三联的书,一直很喜欢那种质感,看着很舒服,这本书买回来之后,曾有一段时间上下班路上的休闲读物,现在又成了枕边读物,不求深刻,只是想借民国之人的轶事让自己一笑。但还是记住了其中的一些段子,挺有意思的。

  后来又买了一本类似的书,书名就不说了,也是用微博体写民国史得,和这本温和写法不同,那本书语言可谓辛辣,各种流行语,各种黑话行话,看两段还觉得有点意思,但几页读下来就觉得乏味了。

  《去趟民国》读后感(八):微博体也要有根有据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此书并非读者们眼中的所谓”微博体“,我倒觉得作者字里行间表现的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所传承的”笔记体“写法。只不过作者对那些所谓“八卦”进行分类,更接近《太平广记》那种类书的风格。但是北宋初年的类书编纂者,几乎无一遗漏地在每个段子末尾,给出文献出处。说到这里,我都替《去趟民国》的作者汗颜。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浮躁时代,许多历史读物完全恪守着他们”当婊立牌“的原则,把读者引向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小姑娘。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受够了。

  用现在某些人流行的口头禅来说,过去人的私人生活,和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一个负责任的通俗历史读物的作者不是简单的将历史呈现,更要将其与当下人的生活建立联系

  马克布洛赫说过:”历史不是博学游戏“。普通大众读史,在获得一种阅读快感同时,不是为了多一些和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要获得一种启事,这点已无需再赘言。

  《去趟民国》读后感(九):轻松的民国小八卦

  当初被此书封面吸引(胡适在花园金鱼),翻开发现里面的内容和这封面是一个调调,轻松闲适。随手一页都能接着阅读。民国三十多年,出现的无数风流人物,他们不是黑白的纸片,他们也有私人生家长里短,本书从衣食住行性格交游等方面分类了18个题目,供读者从这吉光片羽中一窥民国生活。 从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开始我就对清末民初的人们怎么花钱,收入如何挺感兴趣可惜《银元》太厚尚未啃完,不妨在《民国》里找到对照。任何时代都有穷人富人,两者泾渭分明无从逾越界限。在家国动荡年代,有人要从小满大街捡煤核供家人取暖,也有人夜夜笙歌华服每套不重样。闻一多子女众多,一家八口(连老仆)靠一份教员工根本不够温饱,常需接点文字活或者朋友接济,到西南联大时期分到了一个带空地宿舍,家人赶紧种上作物,勉强能过下去。清华北大的教授工资不过两三百元,但凡家中人口多些,或者朋友往来较多,日子便很紧绷了。这时候,一技之长显得很有必要。能当教授必然杆子了得,因此卖文最是普遍,如果还能刻个金石印章,则再好不过。西语系的理所当然是搞翻译副业了,然而翻译大部头虽然报酬可观,却非常耗费时日经济困难没有影响他们做学问认真,多少日后如雷贯耳专业巨著,都是这样的斗室油灯下一点一点写成。

  《去趟民国》读后感(十):飘零离散的故去碎片

  我家书柜中曾经有一本古早的小书,叫做《世界时人秘辛》,讲的是当时的名人故事。讲述名人故事,不算是件稀奇的事情。《去趟民国》的选题,则关注了1912-1949年间的名人轶事,或者按照编者的命名,称其为“私人生活”。

  这本书没给自己定义成“史”,自然不用把它当作“史”这么严肃命题对待。民国间名人的生活大抵如何?看这本书也未必能了解全貌。阅读这本书的重点在于,理解从衣食住行发散开来的各种点滴,渗透了一种怎样的民国式精气神

  民国是一个与共和国气质非常不同的时代。陈丹青先生曾经提出过“民国范”的概念。有范儿,而且是和现在极为不相同的范儿,这也是这么多学人如今仍旧对民国“心向往之”的原因吧。这种气质,很难一时定义,它流淌在每个人的身上,却不尽相同。

  刘仰东先生编著这么一本书,即将这种“民国范”更加具象化,更加言有所指。我认真地阅读着《去趟民国》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则故事,直到最后一页。其中发现了几段曾经在其他书中见过的故事和叙说。虽然曾与部分的故事有过一面之缘,但还是感叹编成这么一本书所需要耗费的精力之多。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寻找关于民国的章节,其实并不是难事,但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则需要极大耐心。这些小故事,如果不趁早抓住,恐怕时日久远后, 这些过往的碎片真的会化作一缕缕青烟飘散得无影无踪。

  有的人称这本书为“民国八卦集”,我倒觉得格调远高于“八卦”。此书不是“八卦”这么娱乐和浅薄集合,而是民国范儿的集大成,虽然琐碎繁多,看后记不住几条,但却适合时不时拿来翻阅,对比今昔,感叹过往,感慨今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去趟民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