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是一本由柏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7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错的书,连续看了两天,很过瘾,特别是讲山川河流和上古时期。这本书横跨几千年,虽然大部分历史熟悉的,我是走马观花的,和《丑陋的中国人》的演讲风格完全不同。还没有买正版,等一段时间去买一套正版收藏。结合柏杨在监狱的经历,值得尊敬的作家。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二):无题
不得志的年轻人,总像辛弃疾的词,气吞山岳,却又带着点呜咽苍凉。
历史磅礴
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
你向往
在怎样的时代
着怎样的装
拿怎样的兵器
以怎样的模样
遇见怎样的谁
仗义疏财
敢为敢当
智勇两全
忠孝不相忘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三):不同的视角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书,总都是人写的。世上本没有“客观的历史”,我们读到的历史都是从撰史者的角度看到的景象,太史公如此,柏杨自然也不例外。在这本书里,柏杨提供了一种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历史的方法,这种完全不同于我们惯用的从统治者角度读史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老百姓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经历了无数次比南京大屠杀残忍百倍千倍的杀戮与饥荒,看到了自明朝起开始的“大黑暗时代”与“酱缸文化”,还看到了满州铁骑以异族的身份统治华夏却意外地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最终竟没落于那位一直被人们奉若明主,却被柏杨贬得与隋炀帝正德帝相提并论的大头症皇帝弘历之手。
无论从哪种视角看问题,都会帮助我们认识到一点,历史里没有所谓好人和坏人,只有成事的人和不成事的人。当然,还有蠢人和聪明人。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四):原来没有文化也是一种文化
历史慢慢在拼凑与还原。还是有一部分人在做这件事。
中国历来那就没有。从来就未曾有过。不争权益,不求民主,
活着,活着就行。中国最要紧就是混口饭吃。
中国两千年文脉已断,
原来没有文化也是一种文化。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五):中国人史纲浅读
最近几天有幸拜读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可以说这本书作为一本历史通俗读物还是很好的。但是,把它作为历史教材就是万万不行的。同时,也不能让一点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读它。否则极易建立错误的历史观。当然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从这本书反映出来的历朝历代的革新换代基本都是:一、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各级官员贪污腐败,底层百姓民不聊生,各种冤案层出不穷,最后导致中国最朴实的农民阶级无法保证最基本也是最低的生存权利,最后不得不起来造反推翻当权政府。这种情况属于官逼民反,既不同阶级的政治交换。二、权力阶层对最高权力的无限渴求。宰相、将军以及儿子妻子包括叔叔以及各种皇族对权力的无限向往导致了其推翻现有最高当权者。这一种属于权利阶级的自我斗争自我革新。三、外部原因导致权力阶级的自我崩塌。如外国对我国的侵略战争譬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等等因为外部因素而导致了内部的权力阶层的交接换代。四、内部新阶级新思想新学派的兴起带来新的思潮而引起的国家内部人民或者当权者或者有实力者想要改变政体而引起的权力交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六):读后感...
书中对历代帝王生活的描写,绝对的权力对人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反观自己,渐渐打心眼里认同金钱也不是越多越好。没有足够的学识和视野,就算有很多钱也用不出价值来。欲望膨胀最后只会导致空虚。
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有一种荒诞的感觉。大概各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差别太大,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要求古人,当然会觉得他们荒诞。同理,未来的人们考古的时候,说不定也会觉得当代的一些常识也是荒诞不经和无法理解的。
看朝代兴衰变化,去想象在时代巨变中普通人被裹挟的生活,越来越觉得稳定是个伪命题。不变的东西给我们安全感,但历史或许早就告诉了我们,整个社会或许不经意间就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不说别的,就观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的发展,职工铁饭碗到90年代下岗潮,互联网对信息获取的革命,以及这两年的移动支付,其实哪一个不是巨大的改变呢?世界是变化的,这与我们心理上对不变的安全感的追求其实是矛盾的。哪有什么安稳的生活啊!虽然有这种认知,但我估计自己永远不会习惯。
柏杨无疑是非常有才华和灵性的,骂人和夸人,观点态度都很明确。偶尔会觉得他的观点太过偏颇,但非常引发思考。看书过程中经常停下来瞎想,脑子里观点乱转,就冲这点,我也极力推荐这本书。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七):读史使人明智
读完了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一书,因为后来着急还书,很匆忙的读完了下册,不过也很酣畅淋漓,历朝历代一气呵成读下来,历史的长河不会停滞,读书不止。
觉得这部书最大的一个硬伤就是缺少史料的引用,大段的古代史料的确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但是柏杨甚至连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都译成了白话文,很是失去了历史的韵味。也不可否认这部书的有着很大的主观性,柏杨不仅仅是在客观的陈述史实,而且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而且他似乎对古代整个官僚体系都存在着很大的偏见,颛顼的官僚们啊。
但也不可否认这是一本不错的史书,详略得当,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一带而过,重点讲了鲜为人知的事件。自己也大脉络的了解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怜悯于不休的内斗,多少人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战国时期、秦末、三国、南北朝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辽金蒙古铁骑南下、朱元璋的大屠杀、满清入关的屠杀,多灾多难的先民们。也赞叹于历史上的大黄金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灿若天际,秦皇汉武开阔的那辽阔疆域,不需要形容词形容的大唐盛世,因为各个方面都是令人向往。也叹息于那大黑暗时代,生灵涂炭,哀民生之多艰,更有那专制思想对一代代华夏人的荼毒,令人痛心疾首。
读史使人明智,观各王朝兴替,自有那规律可循,民众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二三代时总会遇到那王朝的瓶颈。我们也能从中悟出做人的智慧,掩卷沉思,千年的情景在脑海中上演。。。。。。。。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八):带有个人色彩的历史书
小的时候就有一本,未曾读懂。长大了找不到原来那本了,重新买了这套,封面也由画着兵马俑的彩色变成了墨色,而柏杨这个带着浓重乡音和激烈性格的老头也已经不在人世。
再看的时候,是辞职回家的路上。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家乡的相关历史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的历史——因北方游牧民族属于少数民族,且文字流传的文学历史数量都极为稀少,所以常常被当做蛮荒的人类。我却每每新生疑惑——倘使真是落后和蛮荒的民族,如何能够攻占并统治先进的民族?由此及彼,我对于落后的日耳曼民族打败先进的罗马人也感到深深的疑惑。(德意志可谓日耳曼人的后代,意大利可谓罗马人的后代,谁能说谁又落后谁又先进吗?)
在书中我的疑惑并没有完全得到解答。但终于了解游牧民族大体可以分为五支,在历史上始终与汉族(华夏民族)处于和睦与战争的交叠状态中,且并未出现完全的融合。(现在的内蒙古的蒙汗可能已经算是基本融合了。)……我家乡所在的地方是蒙古部落周围唯一的一块平原绿洲,可以种植,因此成为蒙汉交战之际的必争之地。且蒙强蒙占,汉强汉统……增加了诸如此类的一些基本知识。
书写得概括简洁,部分地方带有个人色彩——这也是争议多的地方。就我个人而言,喜欢看有个人色彩的书,只要史实无杜撰,允许作者多说两句又何妨?读者不会都往心里去的。
总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如果有类似水平又简洁的《世界史》,欢迎推荐我来读读。
1. 文配图。市面上很多历史书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偶有插图也是没啥用的人物肖像。反观柏杨的书,关键的历史事件或者朝代的更迭期间,或者举国混乱群雄并起时代,柏杨老先生一定有一个全国地图或者战争局势地图,并配以行动路线,这张图一定是经过严格的考证的根据史料和实地考察得出的最接近历史真实情况的地图。就柏杨老先生,亲自考察,手绘地图这一点,恐怕全国无几人能做到。
2.文配表。除了图之外,在帝王的子孙,或者族谱或者国家更迭频繁的文章段落,书中会配有一些图表,通过这些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到历史朝代,帝王,人物的更迭和传承关系。对于研究历史的人非常有用。很多历史书,即使作者没有把这些图表画出来,我自己也要在本子上画一个关系图谱便于分析事物和人物间关系。柏杨老先生直接把这些图表直接列出,让读者少了很多麻烦。
3.横向比较。柏杨老先生不仅中国历史精通,而且在讲述中国历史的时候,每一个世纪或者每一个百年,都会同时记录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状态和关键的历史事件。这样通过横向的比较,更能够清晰的看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作为一个华夏子民,也更多了一份对华夏文明的崇拜和虔诚。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很多历史书都不具备的。比如我再看清史稿的时候经常回想,这个时候美英帝国在发生着什么,为什么他们能够发明枪炮,而我们却在看烟花?
4.缺点:这本书的缺点真的非常非常少。但是因为是一本简略的通史,所以唯一的可能都算不上缺点的缺点就是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略去了。可能我们要仔细研究柏杨老先生的白话版资治通鉴才行了。
《中国人史纲(全两册)》读后感(十):中国历史的纲要
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诚如其它读者所说,这是一本带着作者个人观点的历史书册。如果你赞同,你会从中找到一个朋友,如果你不赞同,那么不好之声便从头至尾,没有一点入得了眼。不过不管你赞同或是不赞同,我觉得都不影响,因为作者只是把他所学、所知、所思,依依展现出来,单就这一点我认为是值得尊重的。
我不是学历史,对于说中所说历史是否准确,是否有考证并不清楚。不过我很喜欢这本书,自然我便是赞同书中观点的一派。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将历史罗列了出来,而是带着作者个人的喜恶,带着作者的思考,带着作者的观点来叙述。柏杨用他的角度去批判了历史,而我便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历史。我是为他的观点所吸引的,所以反而觉得看下来更为轻松。因为跟从着他的观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些赞同,有些反对,若是觉得他说的太稀奇,便停下来查上一查,便能知道原先所不知之处,同时用自己的思考去反驳作者的观点。如此反复,便觉得和它有了互动,也或许只是我个人如此觉得,但确实我从书中收获不少,这收获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我思考了什么。
这本书的标题叫做《中国人史纲》便如同名字一般,只是个历史纲要,并不详尽,这或许跟作者创作时的环境有关,其中不详尽之处挺多,而且由于带有作者个人喜恶的原因,有些做了详述,而有些便简单代过,所以这书便如名字一般,可以对中国从有人开始至清朝结束的历史有一个统观的了解,可以知道各个朝代的发展,但要是详细到某个朝代每代君王体制却是不行。不过这本书中柏杨对各个时期的地图,事件有图表说明,这更助于你理解他的观点。这一点上我是很感谢柏杨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是觉得这些图表帮了大忙,至于准不准确我并非专业,不去评述,只做为我个人的想法。
柏杨的言辞是犀利的,但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本诚实的书,真诚的反应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而我也只是把自己看这本书时的感受分享出来,不论你赞同或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