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这个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9-25 03: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10篇

  《爱这个世界》是一本由(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一):各种颠覆各种崩溃的二元脱离

  脱离善恶二元性,走向真知。。总之就是要把世界看透,一遍又一遍,不能放松

  还没有读这本书,只是看了个简介大概解释,从人性人心,从内到外,从先天后天。不是黑与白的争辩,因为这个争辩是没有尽头的。只能是在没有二元性束缚时候才能以各种角度去剖析一部没有黑白正反面角色戏剧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二):翻译,似乎是没有过脑子

  简直读不懂是什么意思。书是好书,传主也是很值得去了解的。可这翻译!有时候,看译本是为了省点事,可是对照英文本,你感觉英文本更清楚明白!我只能说,译者一是不懂哲学,二是不懂英语,译得真是让人很无语!!!好在,有了新的译本了。 可以推荐:陈伟、张新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04月版。这个版本好多了。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三):我就不懂这有啥好审查的

  我不是哲学细胞很好那种,如果是再抽象一些估计就不行了,好在阿伦特的课题部分现实联得很紧密,所以基本还能看懂。后来看了1964年的电视采访,只有一个感慨实在是太帅了!那才叫真正的气场强大对比之下政治家啥都算弱爆了,骨子里的理性和强大,以及只有追求真理人才有的那种纯粹气势逼人 又丝毫不造作,感觉提问她的德国小记者都在战战兢兢了。去年的电影演员完全不行,没有本人的那种气势。

  传记翻译很一般,不过基本还通顺。配有照片,阿伦特小时候真是个漂亮小姑娘年轻时也是知性美女,上了年纪以后凌厉的气场就出来了,照片虽然看不出来,影像的话就鲜明得多。 性格强烈的一个人,她性急,经常讨论产生许多误解的、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具体东西,然而另一方面,她往往又被人们认为是善于冷静、抽象思维思想家。觉得很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雅思贝尔斯和丈夫布吕歇尔两个人,当然海德格尔也是,虽然更微妙一些。但最羡慕的还是她和雅思贝尔斯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雅思贝尔斯是个性温和正直勇敢的人,既把阿伦特当女儿一样爱护充分尊重欣赏学识上的成就,相反,海德格尔则拒绝承认她的成就,只要她充当灵感上的缪思,晚年时候还因阿伦特直接送自己的著作给他而大发雷霆,难以想像 囧。。

  不过非常佩服阿伦特的战斗精神,关于艾希曼审判报告出来后几乎受到所有犹太人攻击,多年的好友也与她断交,当然阿伦特本人也有所动摇,但是丈夫和雅思贝尔斯却一直支持她,还有美国的友人。阿伦特晚年生活几乎都是靠友谊支撑起来的,她是强烈需要真正的朋友的那种人,也很幸运身边有这样的人。

  手指疼,打字不利落。。。。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四):翻译很差

  孙先生为在中国推介阿伦特不遗余力,可这本书的翻译实在令人读不下去,除开常见人名地名奇怪译法之外,每一页都有语句不通现象(读者诸君可自行翻开书中的任何一页,并且无须对照英文即可得知),这是怎样的翻译?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五):爱这个世界

  那些生机勃勃生命总是让人动心。那么一双眼睛亮晶晶的,如同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在翠绿色叶脉上轻轻涌动。 忘记是那一首流行歌曲里有这样一句歌词:要有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或许只有那些生机勃勃,热爱生活眼睛才永远能看到这个世界永不止息的爱,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里。

  就像汉娜·阿伦特。

  她说:我终于知道我只能存在于爱中。

  她说:即使世道不好,生活也是一种乐趣

  爱的背面是恨还是冷漠呢?是恋人未满或者恋人情断时,人们喜欢喋喋不休字眼。而,一个人之于世界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是爱还是恨还是冷漠。在去政治化成为时尚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是在恨这个世界或者恨周遭的小环境。至于爱,仿佛爱如同折翼的鹰。人们大概都忘了吧。淡漠了,都只是活着。

  但话又说过来,这个世界的确是充满了恶,充满了肮脏和不堪入目的勾当,该怎么去爱这个充满恶的世界呢?当一个人看惯了人性的恶、物理的恶、认识的恶,是否还会勇敢去爱呢?奥古斯丁曾经用皇皇巨著来探讨“恶”。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话,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恶”之存在?

  这本自传没有去探讨这个问题。这本书无法使人深入体会到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它只能让读者粗略地了解汉娜·阿伦特的生活轨迹。却正是这些粗枝大叶的生命痕迹,让这个来自远方的姑娘,那蓬勃的生命力几乎要涌出纸来。仿佛形成了爱的结界。

  汉娜·阿伦特经历残酷世界大战,进过集中营,在犹太人无立锥之地的欧洲拼命逃亡。她见过太多悲惨漂泊的命运出身中产阶级富裕家庭的她,从没吃过一点苦头,却在漂泊美利坚时,给中产阶级家庭做过女佣养活自己。我记得书中的一个小细节,她和丈夫海因里希要搬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她在张罗。在偌大的纽约,从籍籍无名到飞黄腾达,她作为一个女人,成为了许多领域内的“第一个女性......”。她像是蒲绳一样柔韧,在压力越大,就越能绷紧生命。小时候,她对父亲的去世表现异常淡漠,这让她的母亲十分不安慈爱的的母亲熟悉女儿的一切,却已经无法把握自己女儿日益深邃内心了。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悲伤的事情考虑的越少越好。她如此早慧, 读书时候,即使很少去学校,也能轻松地得到很高的分数。也真是她的早慧,使得她明白,入了社会,只能爱这个世界,对惨淡的日子考虑的越少,才能活的好。

  汉娜·阿伦特就像是一个谜,充满了传奇。与海德格尔的桃色爱情也成了人们津津有味话题。她曾对海德格尔失望,却保持着对海德格尔敬意,把自己的作品献给了她的老师。汉娜·阿伦特是天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精神世界守护人。她与海德格尔的爱情是《存在与时间》最终问世的催化剂

  无论她面对的是美好的世界,还是黑暗的世界,她永远是生机勃勃的,因为她知道对悲伤的事情考虑的越少越好,因为还要上路。这位来自远方的姑娘。我真的不知道她究竟笑了多少次,但我听见她的笑声很大,从一个个字眼里传来,那么迷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