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读后感10篇
《爱这个世界》是一本由(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一):各种颠覆各种崩溃的二元脱离
脱离善恶二元性,走向真知。。总之就是要把世界看透,一遍又一遍,不能放松。
还没有读这本书,只是看了个简介的大概解释,从人性到人心,从内到外,从先天到后天。不是黑与白的争辩,因为这个争辩是没有尽头的。只能是在没有二元性束缚的时候,才能以各种角度去剖析一部没有黑白正反面角色的戏剧。
简直读不懂是什么意思。书是好书,传主也是很值得去了解的。可这翻译!有时候,看译本是为了省点事,可是对照英文本,你感觉英文本更清楚更明白!我只能说,译者一是不懂哲学,二是不懂英语,译得真是让人很无语!!!好在,有了新的译本了。 可以推荐:陈伟、张新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04月版。这个版本好多了。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三):我就不懂这有啥好审查的
我不是哲学细胞很好那种,如果是再抽象一些估计就不行了,好在阿伦特的课题大部分跟现实联得很紧密,所以基本还能看懂。后来看了1964年的电视采访,只有一个感慨,实在是太帅了!那才叫真正的气场强大,对比之下政治家啥都算弱爆了,骨子里的理性和强大,以及只有追求真理的人才有的那种纯粹,气势逼人 又丝毫不造作,感觉提问她的德国小记者都在战战兢兢了。去年的电影演员就完全不行,没有本人的那种气势。
传记翻译很一般,不过基本还通顺。配有照片,阿伦特小时候真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年轻时也是知性美女,上了年纪以后凌厉的气场就出来了,照片虽然看不出来,影像的话就鲜明得多。 性格很强烈的一个人,她性急,经常讨论会产生许多误解的、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具体的东西,然而另一方面,她往往又被人们认为是善于冷静、抽象思维的思想家。觉得很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雅思贝尔斯和丈夫布吕歇尔两个人,当然海德格尔也是,虽然更微妙一些。但最羡慕的还是她和雅思贝尔斯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雅思贝尔斯是个性格温和又正直勇敢的人,既把阿伦特当女儿一样爱护又充分尊重和欣赏她学识上的成就,相反,海德格尔则拒绝承认她的成就,只要她充当灵感上的缪思,晚年时候还因阿伦特直接送自己的著作给他而大发雷霆,难以想像 囧。。
不过非常佩服阿伦特的战斗精神,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出来后几乎受到所有犹太人的攻击,多年的好友也与她断交,当然阿伦特本人也有所动摇,但是丈夫和雅思贝尔斯却一直支持她,还有美国的友人。阿伦特晚年生活几乎都是靠友谊支撑起来的,她是强烈需要真正的朋友的那种人,也很幸运身边有这样的人。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四):翻译很差
孙先生为在中国推介阿伦特不遗余力,可这本书的翻译实在令人读不下去,除开常见的人名地名的奇怪译法之外,每一页都有语句不通的现象(读者诸君可自行翻开书中的任何一页,并且无须对照英文即可得知),这是怎样的翻译?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五):爱这个世界
那些生机勃勃的生命总是让人动心。那么一双眼睛亮晶晶的,如同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在翠绿色的叶脉上轻轻涌动。 忘记是那一首流行歌曲里有这样一句歌词:要有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或许只有那些生机勃勃,热爱生活眼睛才永远能看到这个世界永不止息的爱,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里。
就像汉娜·阿伦特。
她说:我终于知道我只能存在于爱中。
爱的背面是恨还是冷漠呢?是恋人未满或者恋人情断时,人们喜欢喋喋不休的字眼。而,一个人之于世界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是爱还是恨还是冷漠。在去政治化成为时尚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是在恨这个世界或者恨周遭的小环境。至于爱,仿佛爱如同折翼的鹰。人们大概都忘了吧。淡漠了,都只是活着。
但话又说过来,这个世界的确是充满了恶,充满了肮脏和不堪入目的勾当,该怎么去爱这个充满恶的世界呢?当一个人看惯了人性的恶、物理的恶、认识的恶,是否还会勇敢去爱呢?奥古斯丁曾经用皇皇巨著来探讨“恶”。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话,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恶”之存在?
这本自传没有去探讨这个问题。这本书无法使人深入地体会到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它只能让读者粗略地了解汉娜·阿伦特的生活轨迹。却正是这些粗枝大叶的生命痕迹,让这个来自远方的姑娘,那蓬勃的生命力几乎要涌出纸来。仿佛形成了爱的结界。
汉娜·阿伦特经历残酷的世界大战,进过集中营,在犹太人无立锥之地的欧洲拼命逃亡。她见过太多悲惨漂泊的命运。出身中产阶级富裕家庭的她,从没吃过一点苦头,却在漂泊美利坚时,给中产阶级家庭做过女佣养活自己。我记得书中的一个小细节,她和丈夫海因里希要搬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她在张罗。在偌大的纽约,从籍籍无名到飞黄腾达,她作为一个女人,成为了许多领域内的“第一个女性......”。她像是蒲绳一样柔韧,在压力越大,就越能绷紧生命。小时候,她对父亲的去世表现异常淡漠,这让她的母亲十分不安。慈爱的的母亲熟悉女儿的一切,却已经无法把握自己女儿日益深邃的内心了。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悲伤的事情考虑的越少越好。她如此早慧, 读书时候,即使很少去学校,也能轻松地得到很高的分数。也真是她的早慧,使得她明白,入了社会,只能爱这个世界,对惨淡的日子考虑的越少,才能活的好。
汉娜·阿伦特就像是一个谜,充满了传奇。与海德格尔的桃色爱情也成了人们津津有味的话题。她曾对海德格尔失望,却保持着对海德格尔敬意,把自己的作品献给了她的老师。汉娜·阿伦特是天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精神世界的守护人。她与海德格尔的爱情是《存在与时间》最终问世的催化剂。
无论她面对的是美好的世界,还是黑暗的世界,她永远是生机勃勃的,因为她知道对悲伤的事情考虑的越少越好,因为还要上路。这位来自远方的姑娘。我真的不知道她究竟笑了多少次,但我听见她的笑声很大,从一个个字眼里传来,那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