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书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写书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29 03:1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书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写书记》是一本由莫言 等 著 / 郭凤岭 编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写书记》读后感(一):阳光之下已无新事

  文Shirleysays

  作家是一种天赋秉承的职业,也可说他们天生就是作家的材质,但每个人写第一本书时都是从业余角度出发的,充其量是受其它专业作家影响才走上这条路的。其实,写作自由关系很大,以充满自由的条件下写作,应该是所有作家极其向往环境

  《写书记》就是一本告诉我们那些声明显赫的作家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书。书里几尽是文坛大腕,如鲁迅、茅盾和巴金自不用说,章诒和与高尔泰的粉丝也不少吧,还有残雪和王小波的写作哲学观也很吸引眼球。透过书中的文字,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在灯光笔耕不辍的作家们,写作是件孤独事情,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给作家们一个空间,让他们敢于说出内心的孤独,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书中有一篇《芦花吹白上人头,镜里萧疏不奈秋》,是章诒和和女作家曹疏影有关《刘氏女》的采访。与其说是曹对章的访问,我更愿意说成是对谈。曹疏影也是华语文坛难得的才女作家,她写诗和散文。曹疏影的第一个问题就问得极精彩,触及了章诒和的“第一次”,而章诒和的回答也很坦然:“我写得吃力,由于认真,故又很卖力”。

  王小波的过早离世,宛若一颗明星划过天空,从陨落到永恒。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他再次提到了反熵过程。其实,反熵过程是个长久状态的预示,增熵才是短暂的先兆。如果不读残雪的《艰难的开端》,也许没几个人知道,这位言语犀利孤僻骄傲的女作家曾经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女裁缝

  阳光之下已无新事,揭开旧事面纱也是一种创造新的态度

  《写书记》读后感(二):写书记

  无论任何时代,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书写,或者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认,或者是承担了精神救赎责任……他们的书,从灵感产生,到框架的建构,到书写的过程,到摆在书店一隅,其中充满了创作冲动、写作的激情,也充满了孤独、焦虑与徘徊……书写,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说又欲一吐为快病痛,是怎样一种在绝望中希望的人生悖谬?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的书是怎样写成的?是灵光闪现一蹴而就,还是经历了无数心身折磨、几经坎坷才得以完成?本书的诸位作者,将为你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

  在低俗文化泛滥、图书市场混乱的今夭,写书、出书已非难事,而真正能使读者获得知识补给、满足精神愉悦好书少之又少。真正的写书之人应有的文化担当,是他们写作前后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认,在这种确认的同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精神救赎的责任……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者。这本书不为名家所辑,只为真正的写作者而编;有关书写,本书作者所记皆为肺腑之言,文化留存价值不在话下

  谈论一本书是怎样写成的,是灵光闪现一蹴而就,还是经历了无数心身折磨、几经坎坷才得以完成?此书对读者具有“挖掘一本书背后的故事”的吸引力,爱书之人必爱此书。

  口刘西泠

  http://szb.ycen.com.cn/html/2012-03/28/content_223361.htm

  《写书记》读后感(三):冥冥中的混沌

  格萨尔王在哑巴背后插了一只箭,从此哑巴就开始到处传唱他的丰功伟绩细密画的画师要用真主的视角描绘世界,最后已经不需要眼睛来观看世俗之物。当我们重新回到神秘源头,到底是什么促使人们创作?

  《写书记》是一本关于三十位作家写书背后故事的书籍。关于为什么写书,大致可以分为作者文学和读者文学,前者是作者的自发书写,而后者则是照顾特定的读者。虽然两者之间并无高下——强调纯文学的艺术性的同时不应忽略类型小说繁荣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食粮需求,甚至并不界限——村上春树的《1Q84》就是既叫好又叫做的典型,但很显然,《写书记》所收录的作者关于写书的体会还是集中在自己的写作动机上,而非就如何迎合读者文化需求开展技巧研究讨论

  个人关于为什么创作的思考来源于近年来所阅读的《格萨尔王》和《我的名字叫红》。无论是口述的格萨尔王,还是土耳其的细密画,都将人这一主体视为介质,不是我们在说什么,画什么,而是神/上帝想通过人来告诉我们什么,呈现给人们什么。当然,上帝已死,最接近神性的或许就是灵魂

  在《宿命的写作》一文中,史铁生回顾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从简单的谋生,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职业到信仰,最终相信写作是一种命运。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一再再思考、定位,但真正决定作品去向的或许还是那一团混沌——灵魂。“灵魂在你的智力之先早已存在,诗魂在你的诗句之前早已成定局。”

  与灵魂写作遥相呼应的是关于文学的对抗。《写书记》的第一篇就是鲁迅关于小说的看法,鲁迅秉持着“启蒙主义”,以为写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这使我想起了昆德拉关于奥威尔的评价,一旦为了政治而写作,那么写作本身也沦落为政治的一部分。两者倒是相映成趣

  天鹅革命胜利以后,西方记者采访哈维尔等捷克文学家,问他们“既然现在敌人已倒,那你们还要写作干什么?”其实,文学作为诗性的对抗,在一时或许对抗的是强权暴力,但真正对抗的是庸俗的人生。所谓诗意生活,也就是如此。

  《写书记》读后感(四):“圣”者的经验之旅

  书籍的产生有着其悠久历史,但无论其如何久远,书籍都是人所写就的,书籍的出现与人的活动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古人往往把这个联系神秘化了,所以产生了“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的说法,即便是伟大如孔子也自称“述而不作”,写下《论衡》的王充也自称为“述者”而非“作者”。其实古人著述之所以困难,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识字的人比较少且对写作的过程没有进行关注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作为后人的我们占尽了便宜

  我们虽然享受到了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便宜,但如果把创作看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则会误入轻率泥淖。要知道任何著述行为,写下容易,写好极难,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写一本书依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写作过程中还会遭遇那些看不见的语言文字规律、创作规律和学术规范

  随着社会文化普及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这些人中不乏抱有创作欲望者,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想要从事专业或业余的书写工作,但仅从抽象理论书籍中往往无法满足这种内心的需求。而要想满足这种需求,最直接的方式莫如“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也就是说如果能直接从那些从事写作工作的名家身上进学习,所获得可能会更直接一些。

  这本《写书记》的编排一反以往作家自己介绍经验的方式,因为“书”的范围是要比“文学”更大且更具体形式。在本书中,有作家自己的经验介绍,如鲁迅、茅盾;有对自己创作动机和创作经验的绍介,如高尔泰、王小波、残雪;有对诗人的研究性文章,如张建智对梁宗岱先生《晚祷》的分析;有访谈……;有反思……;有创作意图解释……总的来说,在体例上丰富多彩的编选,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高了,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参考空间。

  综观这些前贤的经验,我们不难得出,著述之难在于需要书写者全身心投入书写工作,在书写中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体验,一切的成果都来自己与对社会深深的关注,对自身苦难的反思,对自己精神成长记录……写书的过程,尤其是写下佳作的过程,决不是一趟轻松之旅,而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并且是极为痛苦的那部分。以自己的苦痛呈献给世人,以留下宝贵的经验与财富——也许这就是古人对作者冠以“圣”而名之的原因罢。

  《写书记》读后感(五):《写书记》编后

  对于本书作者而言,写书恐怕是他们人生的一种必然。当写书这件事与他们的人生相遇,书写,便成为一种情结,一种信仰。编者试图做的,仅仅是借助作者的声音解读这种情结和信仰,从而告知读者:他们为何写作?

  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罗曼•罗兰的回答是:“因为我不能做别的事。”答案同样简单,却饱含深意。写作到了这个份上,不是着了写作的魔,便是悟了写作的道,总归是入了不凡的境界的。

  很多人也都有过写书的念头,无论这个念头是否实施,无论有无结果或成就想象一本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书摆在案头,封面上印着自己的名字,翻开书页,阵阵书香飘来,该是怎样一种满足。然而在低俗文化泛滥、图书市场混乱的今天,写书、出书已非难事,真正能使读者获得知识补给、满足精神需求的好书少之又少,为名利而迎合低级趣味粗制滥造的书却俯拾皆是。写书之人,当真没有文化担当了吗?幸好,无论任何时代,总有这样一些人,哪怕仅仅是极少的人,他们书写,或者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认,或者是对精神救赎责任的担当,他们或偶然写书,或必然书写,却无一不把写作当成一种信仰……编者认为,这样的写作者,才称得上“真正的写作者”。

  本书所辑文章,涉及二十多位写书之人,他们或“为自己写,给朋友读”,或坚持“宿命的写作”,或“为证实自己而写作”、“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或“为了一个野心”而写,或“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或“用生命写作”,甚至坦言写作为“通往虚名之路”,甚至仅仅是想“在死之前写一个小说”……种种情结,种种信仰,他们无不是在各自的情结与信仰中独守严谨写作的阵地,哪怕写出的不是大众喜读的书,哪怕从没写出过一本完整的书。而无论有没有得到那个“虚名”,他们都在无怨无悔地写着。他们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都将受到读者的虔敬,因为他们是在用心写作。

  我们需要的,正是用心写作的写作者记录他们写书经历的文字。他们的书,从灵感的产生,到框架的建构,到书写的过程,到看见自己的书摆在书店一隅……其中充满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也充满了孤独、焦虑与徘徊……书写,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说又欲一吐为快的病痛,是怎样一种在绝望中希望的人生悖谬?

  编纂此书的目的,正是借写书之人的文字,畅谈这种创作的激情,言说这种书写的病痛,如果可能,并放大这人生的悖谬。感谢本书的二十八位作者,感谢他们为我们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感谢为本书提供支持与帮助的每一个朋友。感谢书。

  编者

  2011年12月

  《写书记》读后感(六):杂花生树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很奇怪亲切感印象里,从大学毕业就再也没有看过建国前的文学作品了,鲁迅、茅盾、巴金等等这些名字也幻化成一个个的代号,是那个时代的象征。随着后现代主义不断地解构,以往的文学大师被纷纷拉下神坛,这些早已故去的大师们也都被放入了故纸堆。这本《写书记》来的十分及时,书中的作者多是我耳熟能详的,大多数作品我也曾读过,看作者说如何写出那些经天纬地的著作,仿佛与他们拉近了距离一般。再者,现今文坛很是浮躁看看这些成名已久的大家依然谦逊地谈着创作的初衷,也未尝不是一个启发

  相对于“关于书的书”中的其他三本(《译书记》、《编书记》、《卖书记》),“写书”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才是最困难的。将无迹可寻的汉字一个一个排列在一起,连成词,组成句,形成段,构成篇,合成章,最后成就一个好的作品,这其中的心血绝非寥寥数语就可概述。然而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本书,作者谈得最多的,乃是激发他们拿起笔的故事;简单来说,文人创作主要有两个源头。

  其一是从生活中发掘灵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句话几乎成了小说创作的圭臬,人们往往能从作者周围的人身发现小说主人公影子。引起争议最多的,当属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有人从方鸿渐身上看到了作者本人,又从唐晓芙身上看到了杨绛。虽然钱钟书先生断然否认,大概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创作的时候,已经将身边的一干人等写了进去。或许,这也正验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罢。

  其二则是拷问自己的内心,《写书记》中最为典型的是史铁生。人们往往醉心于他笔下的《我与地坛》,而忽略了他之后的佳作,譬如《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等。他这篇《宿命的写作》读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喃喃自语,反复盘问着自己的内心写作的初衷。除却像史铁生这样殚精竭虑、用生命在写作的创作方式,还有一种随心所欲、顺手拈来的自然态;也就是书中残雪的生活方式。她也是本书里少数派:将写小说作为生活中唯一的事情,而每日真正用来写作不过两个小时。这种灵感式的书写也为残雪的作品带来了一抹灵气。

  然而无论最开始的原点是什么,但凡大家的作品,大多文字朴实,耐人咀嚼;即使情节跌宕,错综复杂,言辞也绝对不会是华丽的堆砌,而是言之有物。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小说中,在这本谈创作的《写书记》里也可见一斑。同时,好的作品又往往离不开千锤百炼,且看《子夜》多次修改故事提纲,《红岩》的多位作者不胜其烦的再三润色,即便连遭后人无数诟病的样板戏也需要精打细磨,有汪曾祺这样的大家不厌其烦的再三修改。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为自己愧赧起来。

  《写书记》读后感(七):重拾老国货

  近来要说新生代女演员走红的程度,可谓没人拼得过杨幂了吧。从《宫》一路烧起来,红到简直烟熏火燎油光锃亮。这人红事非多,广大网友无情把她跟李小璐之流划到假脸姐妹团一队里。一时间,关于整没整是不是天生,两派吵的不可开交。不管怎样,关于杨幂拔牙修正脸型这事可是她亲口承认的,直言自己拔后晚上疼的睡不着。以至于我后来看到国际天后杨函数那别扭的嘴型就想起余华来。这是为神么呢。因为余华从文前是牙医啊!

  关于写字的人的生平,向来不是太留意,仅知的也只是从报纸期刊的边角里了解的张恨水恨水难成冰,冰心与林徽因暗自比拼谁更配称民国才女。至于老舍投了太平湖,这事就不要提了,都太心酸。人生在世还是八卦咸湿最得人心。做为一个识字的年轻人,打从小就对画面文字有天生的好感,少年时也想洋洋洒洒落纸万言。但鲁迅先生遗嘱“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让人心里凉了半截。不过新生后辈也有不怯场的,在盛大起点各大网站码字年挣百万的大有人在。媒体报道后真让人大跌眼镜。这样也能挣钱。真让众多穷乡僻壤的小镇青年开了眼了。随着互联网的井喷时代到来,是人都在网络上以各种网站为载体写过日记小说随笔。少年青年中年们,人人都在肆无忌惮的表达着自己。点开网页到处花团紧簇,生编乱造的各种小说被争相吹捧,人人都踩着这社会浮躁的鼓点跳着娱己娱人的华尔滋。遇到这本《写书记》时,忽然觉得这些前辈们都孤单太久了。

  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李欧梵在介绍《老残游记》时曾一针见血地说过:“世界全球化了,人们生活在逸乐之中,毫无危机感,更谈不上什么史诗和抒情,只有享受和欲望,还有什么值得哭泣?说不定现在很多中学生如果读到老残哭泣或泪水冻结于面,会觉得好笑!这种抒情的灵性早已失落了,因为它和商品经济、物质文明毫无关联,这一种美感的消失,我认为,这反而是当今人类最大的危机。”就像范冰冰曾经闹出的那个笑话说刘胡兰是抗日女英雄一样,对于只活在课本里的鲁迅、茅盾、巴金之流,多数人下了课是决不肯再多读上一句的吧。

  《写书记》里以鲁迅打头阵,介绍了自己阴差阳错做起小说的始末,接着是茅盾先生上场,细致地述说自己写《子夜》时的初衷。之后是巴金。这种感觉很奇妙。有点像坐在家里,开着电视,里面正好播着艺文访谈录。只是这种节目挑观众。她不像娱乐播报吸人眼球。喜欢的自会喜观。不屑的即刻换台。

  多数人可能都看过徐帆演的《青衣》但并不一定知道他的小说原作者毕飞宇。现在的年代离钱钟书那母鸡与鸡蛋趣事的笑谈已经太远,屏幕上充斥的谍战宫斗穿越韩国花样美男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看完电视剧她们会巴巴的去看网络原著小说。哪会管你江青要改掉《沙家浜》“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经典唱词啊。这也不能怪他们,在浅阅读时代,要的就是瞬间感官剌激,思考对于他们来讲,太累。

  这本书真的是挑读者的一本书。前提是你对近当代文学有所熟悉,并且对作者有一定的关注及好奇。往好听点讲,可以了解他们及他们那个时代,往难听里讲就是探究一些他们的八卦,跟追星的性质也并无不同。王小波他爹是文科教授,但是他坦白地承认自己择术不正,竭力反对子女从文。但王小波却还是依旧在笔耕的大道上阔步向前。如果你会读书,就会从中看到小波的坚定。这些都是仁者见智的事儿。

  豆瓣及各个网站上时有提到一个话题:怀旧复古,国货回潮。青年们都视海魂衫梅花运动衣为至潮之选,甚至高价买起了铁皮老暖瓶。翻这本《写书记》倒是有点重拾老国货的感觉。

  国货都要回潮了,跟那年代相仿的经典文章不妨也找来读一读吧。

  《写书记》读后感(八):写一本书

  很多时候都喜欢问为什么,碰到好奇的事要问什么,看到不了解的事也要问为什么,遇到不明白的事还要问为什么。有一个问题,我问过自己许久,至今仍然没有答案。这个问题萦绕在脑海,与我如影随形,每天我都要为这个问题而努力,每过一段时间我也要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别人看来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

  为什么要写作?

  其实用写作这两个字似乎太重了些,我目前的练笔顶多算是写字吧,把一个字又一个字码到一块儿,看不到光辉,也看不到彼岸,但我却乐此不疲。在书写的过程中,与心灵的呼唤相应和,那一刻是美妙的。

  当然烦恼更多,因为文字并不是你想写出就能写出来的,更多的时候为怎么写、写什么而苦恼。

  当绝望的时候,有时需要抓一根稻草,以为那可以暂时缓解一下沉闷,消解那种写不出的绝望。更想找一些“同病相怜”的人,看他们如何渡过难关,当然,如果这个人现在已经具有了相当写作水准,他的经验则更具有参照性和实践意义,更能打动人心。

  这本书就这样再次跃入我的视野,书是五年前买的。我原来买书有一个习惯,会标注什么时间在哪里购入,书上的日期把时钟调到五年以前。在这五年里,我只略略翻过一次,这次在书架上看到,电光火石般,像是遇到了知音。这段时间我对自己写出的文字充满了不满、不屑,甚至还有些鄙视。我读过好文字,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好文字。

  这本书集结了许多作家的文章,他们大多表达了对写作的理解,以及如何开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位作家。一位是残雪,她生孩子后在家赋闲了两年,两年后她和丈夫临时学了缝纫技术开了一家制作成衣的小作坊,在做衣服的间隙,她在纸片上断断续续写了许多文字。她就这样开始了写作之路。我想到了另一位作家,李娟。她也是和母亲在新疆开了一个小缝纫店,边做衣服边写文字。这是奇妙的巧合,缝纫与码字就这样在两个作家的履历里结合在了一起,如果非要把这两个根本不搭边的职业里找到相同点的话,那就是最终的“作品”都需要心灵与头脑的配合。

  而另一位作家余华的写作开始之路更有意思。余华本来是一个诊所的牙医,他看到文化馆的人天天在上班时间出来闲逛,就蒙发了去那里工作的想法。去文化馆需要有一技之长,他用排除法选择,发现自己只有写文章这一条路可以进文化馆。他真凭着写作进了文化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成了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许多人都读过。

  读这本书,我像入到一个城堡里,在里面尽情地发掘宝藏,试图把那些珍宝据为己有。珠宝真是俯拾皆是啊,我不停地把那些珠宝收入囊中,这些珠子让我顿时觉得是一位富有的人。

  有的人写东西可能很快就能吸引到读者,并且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读者,而大多数都平凡如我的人,可能会经过许多努力、许多暗淡无光的日子,或许才能见到一束光,或许永远都见不到那束光。

  但当过于追求那束光的时候,对那束光过于渴求的时候,笔端的字也会变了模样,变得急切、急功近利,写出的文字更难现出光彩。

  这本书中的大家们也经过彷徨与焦虑,莫言在写了一段时间后,再也找不到可写的内容,他只能从报纸上找素材,但这些素材写不出他想要的故事,这也并不是他所擅长的。突然有一天,他找到了灵感,找到了素材,他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里就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宝藏,这才是他熟悉的生活,是他写作的宝藏。自此,莫言创造了一系列以高密为背景的故事,这种地域性写作终将还是走向了世界。

  许多写作者都提到了这一点,要观察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里找素材,不要羡慕别人生活的丰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宝藏。但真要转化视角,挖掘到属于自己的养分,这可能需要时间的等待,还需要观察的累积,更需要码下的一个字一个字作为基础。

  每个写作者大抵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文字变成一本书,并有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带着光的愿望让许多人执着于文字,埋首于文字。不管是否能实现这个愿望,但一想到曾经为一个闪着光的愿望付出过、努力过,这就足以令人欣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