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篇
《小脚与西服》是一本由张邦梅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一):感受
几点感受: 1.张幼仪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很传统的女性,虽然时代在快速的变迁,而她心中女人的宿命还停留在清末民初的阶段。 2.所谓徐志摩这个文人基本上是靠下半身思考问题。没有说他多不好的意思,人其实多数就是这样,人都是多面性的,也许在一个人的面前就是谦谦君子,再另一个人的面前就变成了衣冠禽兽。 3.这个作品的翻译人谭家瑜是有很深的文学和英文功底的,他把作者的每一个单词所想表达的意思都表达的淋漓尽致,甚至更好。
张是个封建守旧的女子,从小被教导了三从四德,后来她自认是新时代的女子,可她想再婚之前却要征求他儿子的同意,这不是典型的夫死从子吗?她侄孙女告诉她徐志摩离婚与林徽因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她拒绝接受这个事实,我想这就是她的落后的小家子气;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是个错误,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林徽因,也有王徽因李徽因周徽因让徐志摩疯狂,算命先生不早预言了她的婚姻悲剧了吗?林徽因晚年在病床前见到了幼仪与志摩的儿子,林因病虚弱的说不出话,只能看看,张幼仪却猜测她是想看看自己又老又丑的样子了,这个,我只能说是张幼仪嫉妒林徽因的美貌了.我觉得张一生没有爱情,她从来不知道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只是被教育的要安份守己的过日子而已,对徐志摩是责任,对公婆也是.要不是陆小曼的公主病太重,公婆是不会和张幼仪一起住的,她的孝顺大度也就无从说起了.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三):女人与爱
3/50 <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张幼仪这88岁的时光,前半生封建礼教下的小脚思想,及至被徐志摩离婚,才终于活出自我,绽放异彩。可能徐志摩就是上天派来度她的吧。 她与徐婚姻的失败,其实是情理之中。一则,选人不当,徐的父亲就是一花心之人,徐也一样,没有责任感与担当。二,意识形态差异太大,进步诗人的漂浮不定,岂是一没有自我的小脚思想女人可hold住的。三,张没有在两人共度的时光中,及时学习成长。 离婚后的张,事业上极其成功,女子银行行长,资本市场高手,创办云尚服装公司,虽起步时有赖于张家资源的支持,但在那个年代对女人来说,实属不易。但还是觉得张的一生很凄凉,如果一个女人终其一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也不真正明白怎样爱人,被爱又是怎样的,是不是有些悲哀。对于她来说,爱只意味着责任,她严肃,刻板,自我要求极高,但少了女人应有的柔和和明媚,如此终生难得快乐!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四):女人与爱
3/50 <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张幼仪这88岁的时光,前半生封建礼教下的小脚思想,及至被徐志摩离婚,才终于活出自我,绽放异彩。可能徐志摩就是上天派来度她的吧。 她与徐婚姻的失败,其实是情理之中。一则,选人不当,徐的父亲就是一花心之人,徐也一样,没有责任感与担当。二,意识形态差异太大,进步诗人的漂浮不定,岂是一没有自我的小脚思想女人可hold住的。三,张没有在两人共度的时光中,及时学习成长。 离婚后的张,事业上极其成功,女子银行行长,资本市场高手,创办云尚服装公司,虽起步时有赖于张家资源的支持,但在那个年代对女人来说,实属不易。但还是觉得张的一生很凄凉,如果一个女人终其一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也不真正明白怎样爱人,被爱又是怎样的,是不是有些悲哀。对于她来说,爱只意味着责任,她严肃,刻板,自我要求极高,但少了女人应有的柔和和明媚,如此终生难得快乐!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五):女人与爱
3/50 <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张幼仪这88岁的时光,前半生封建礼教下的小脚思想,及至被徐志摩离婚,才终于活出自我,绽放异彩。可能徐志摩就是上天派来度她的吧。 她与徐婚姻的失败,其实是情理之中。一则,选人不当,徐的父亲就是一花心之人,徐也一样,没有责任感与担当。二,意识形态差异太大,进步诗人的漂浮不定,岂是一没有自我的小脚思想女人可hold住的。三,张没有在两人共度的时光中,及时学习成长。 离婚后的张,事业上极其成功,女子银行行长,资本市场高手,创办云尚服装公司,虽起步时有赖于张家资源的支持,但在那个年代对女人来说,实属不易。但还是觉得张的一生很凄凉,如果一个女人终其一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也不真正明白怎样爱人,被爱又是怎样的,是不是有些悲哀。对于她来说,爱只意味着责任,她严肃,刻板,自我要求极高,但少了女人应有的柔和和明媚,如此终生难得快乐!
很开心能在假期的最后一天看完这本书,一改前几天日夜颠倒看弱智连续剧的状态。
这本书没有写得特别好,只是能够满足偶几年前对张幼仪这一人物的好奇需要。看完不会像之前那么感慨“我是不能理解他,既然喜欢上了林,决意要和张分开,可怎么就制造了第二个儿子出来,那会正是徐和林你浓我浓的时候啊”(复制下之前的评论)。可以理解当时的环境使然,对于张一直是三人里面最为佩服的(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也是这一类人,嘿)但从张的角度看林和徐,反而一洗之前特别是对徐的反感。
客观的讲,注定林和徐还是“伟人”之类, 张一直是最接地气的。在当时的年代,摈弃旧束缚是必然选择,但现在回头来看,回顾张一生的心理变化及认知,传统文化及思想的保留在她身上,可以看得出局限性,但是更多的是赞许她那样的做法。
.s 每次看到张的小儿子Peter片断就觉得好伤心,那么可爱(哎,估计偶这会要母性泛滥了)
哎,不想了,今晚做个土豆红绕肉好了。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七):一点想法
当初想读的理由是需要给自己一点正能量,然而半年后才开始读,所以记不清楚在哪里发现这本书了,印象中是了解到张幼仪怀孕期间还被徐志摩无情抛弃。。。。后来当时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当我自己一成不变的时候,我确实需要这样的真实例子让自己好过一点。(去年10月份左右的想法)
最近开始慢跑,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点想做且愿意做的事情。是我小小的进步。
读完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励志”,我更希望读到张幼仪更多的心理变化,更多关于任职银行的工作的过程。
张幼仪一直强调自己拥有新女性标志的大脚,却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清楚一双大脚并不说明什么,关键的思想她没有跟得上。意识到真相原来不是自己原以为的,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很悲哀呢?
保守思想真的很害人吧,张幼仪从小接收到的教育,她是个女人,要对丈夫好,以及对他的家人负责。道理虽是,她也真的做到了,可是她自己呢?没有好好的为自己而活,让人觉得悲哀也很软弱。真的没必要那样去为徐志摩倾尽一切,何况她还不清楚是不是真的出于对徐的爱。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八):.
我们这一代90后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又何尝不凄惨:小时候,发育太早都要紧了又紧生怕被别人看出来又作为一个被背后指点的对象,而当我们长大后却发现,丰乳肥臀才是审美的标准,讨论这件事比谈论天气如何更寻常;当我们小时候,家里教育我们要自爱要矜持,而当我们长大后却发现,这样只会被人嫌弃太保守太无趣,没有谁会把这当作一种珍惜;当我们小时候,学校教育我们要注重心灵美不要关注外貌如何,而当我们长大后却发现,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长得好看的人当个搬运工都会被夸奖被传颂,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这本是一件多么寻常多么不值得引人注目的事啊;当我们上大学以前,家里人人都要常常嘱咐不要早恋不要早恋,而当我们大学还没有毕业时却就开始时时催问有没有结婚对象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这样新旧的猛然颠覆实在太多太多,人生的无奈也太多太多,而要坚守本心只顺从自己的步伐也太难太难,总是会被急急的推着往前走,没有人切身的关心你真正需要什么,只会以为你好的方式不断伤害你,噢,或许没有伤害,但你已是一只受伤的刺猬。不管如何,生活从来不会让我绝望,因为我坚信就算这个世界找不到我想要的,另一个世界一定会有。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九):什么是爱?张居然这里黑了陆小曼一回
“ 人家说徐志摩的第二任太太陆小曼爱徐志摩,可是看了她在她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他的遗体),我不认为那叫爱。一个人怎么可能拒绝照顾另一半?爱意味着善尽责任,履行义务。 ”
——————————————————————————————————————————————
难怪在宋炳辉写的《徐志摩传》里面有提到以下:
“ 陈从周女儿陈胜吾更多地同情陆小曼的遭遇,而对张幼仪则有更多的批评,特别是在看到张邦薇著的《小脚与西服》之后,更是对其中叙述的一些事实和立场有所褒贬。”
因为陆小曼并没有拒绝认领徐志摩的遗体,张居然这里黑了陆小曼一回。而且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完全变成一个人,缟素终身,为《徐志摩全集》的出版奔波至死,把徐志摩给她的遗物——那幅死里逃生的《山水长卷》一直珍藏直至死去等等,可以看看陈从周和赵家璧的真实记载。我认为张幼仪认为陆小曼对徐志摩的不是爱,那她对爱的理解的确是有偏差。如果她认为她那种 "任劳任怨" 的爱是爱,而陆小曼这种爱不是爱,那还真如她说的,她没有裹小脚,却像极那些裹小脚的人的思想一样。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十):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一直都是人们争相传诵的佳话。在故事中,徐志摩是多情浪漫的翩翩公子,林徽因是才貌双全的佳人,而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往往都被一笔带过,显得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但在《小脚与西服》中,我们看到了徐志摩的另一面:对原配妻子薄情寡义,甚至将孕中的她抛在人生地不熟的欧洲扬长而去,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不闻不问,从未负起养育的责任,却在孩子夭折后写出一首深情的诗来悼念他,不得不让人怀疑他那诸多看似深情款款的诗歌后面是否也是一样的虚伪和冷酷。
而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张幼仪。她性格严肃认真,不苟言笑,长相也平平,自然不得徐志摩的喜欢。但却是她在徐志摩去世后也一直赡养着徐志摩的父母,是她一手操办了徐志摩的丧事,是她为徐志摩留下了唯一的后人,徐志摩的父母也一直只认她这一个儿媳。她生性坚强独立,被徐志摩抛弃后独立在德国完成了学业,回国后在大学任教,而后又在哥哥的建议下到女子银行任总裁,她将银行经营得有声有色;她颇有经济和经商头脑,在乱世中也赚了不少钱。
张幼仪是中国传统女子的杰出代表,她恪守礼仪,传统保守,勤劳坚韧,独立自主。离开徐志摩后,她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挣来了体面的生活与尊严,她对徐志摩无疑是有爱的,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