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经典观后感集

2017-11-18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经典观后感集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是一部由Paul Sen执导,史蒂夫·乔布斯 / Robert X. Cringel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一):乔布斯的态度价值观


        1. 制度和流程没法创造出来产品。当然中国很多公司不是为了创造,只是希望抄袭,吃现成的!
        2. 创意和产品之间是有距离的,不是有了创意就一定能实现,很多创意可能无法实现,而且产品研发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环节需要去整合和平衡,所以过程很重要,需要把各种想法思路进行组合。在这个产品过程中,团队进行协作、争吵、辩论等等充分的碰撞,最后才能打磨出好的产品。
        3. 微软的优势:一、善于捕捉机会,二、锲而不舍。缺点:只会模仿,产品很平庸,没有灵魂魅力。但是老百姓照样也是买账的,毕竟大部分人其实也没那么有品位,哈哈!我还是很喜欢微软的东西,够用就行。
        4. 君子善假于物也,计算机、自行车、秃鹫、效率,老乔的工作热情在于创造更好的工具推动人类的进步。
        5. 如何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对的。关键在于品味。品味来自哪里,来自你对人类各个领域优秀成果的领悟,并他们应用到你的产品中。我赶脚那就是对美的追求,而美是相通的。另外,团队跨领域的融合往往能产生美。(计算机、诗、音乐等等)
        6. jobs理解的嬉皮士精神是什么?拒绝平庸,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把一种精神融入到产品中,并希望用户在使用时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现代做品牌很流行玩这套,NIKE——just do it!重在传递一种精神,而不只是功能。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二):品味决定一切

看完乔布斯的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很珍惜人才他觉得人才才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核心其次是他对计算机行业的巨大热情使他完成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他更像革新者.他完全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如他所说编程是一种思考方式.确实苹果的运用是独树一帜的.他对界面图形的要求非常苛刻
这说明他对美的事物要求很高.我想最好的商人都是艺术家.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做到极致.这往往是天才能完成的事.采访中他对未来畅想人类已经包裹在这张网里面.它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的产生如巨龙一般.跨行跨界的产品已经超出人类的想象.微信威逼移动.支付宝威逼银行
就像乔布斯在采访中说到的那样.人类进入了共享时代.思维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考.计算机打开了人类前行的另一扇大门.有意思的是乔布斯说到他是嬉皮士的话题.苹果的成功来自各行优秀人才的集思广益.他们不做书呆子我想这才是这个世纪人们最接近科技自由的时代.乔布斯不是第一个吃苹果的,对吧
Ultimately 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the taste.:)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三):《Steve Jobs: The Lost Interview》引发思考的关键词不完全总结

1. Steve举了一个他童年时候的例子,一位邻居将几块丑陋的石头放到了易拉罐里,然后放在一个由咖啡机和驱动机相连接的那么一个自制的机器里,第二天,这些丑陋的石头变成了非常漂亮光滑的石头。Steve说,great team work is like this. People argue, work together and fight against ideas but they polish each other.
2. “People got confused that the process is the content…. I found that the best people are the ones that real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and that’s what made great product. It is not process. It’s content.”
        这就是Steve对他存在的行业和他自己的价值本身的精确描述:Content and understand the content.
3. “It (the computer) is the most awesome tool that we ever invented.” 关键词Tool.
4. “Ultimately, it comes down to taste. It comes down to trying to expose yourself to the best things that humans have done, and try to bring those things into what you are doing. And I think part of what made the Mac great is that people working on it were musicians and poets and artists and zoologists and historians, who also happen to be the best computer scientist in the world. But if it hadn’t been for computer science, these people would have all been doing amazing things in life in other fields. And they brought with them, we all bought to this effort, a very liberal arts air, attitude that we wanted to pull in the best that we saw in these other fields, that we saw in other fields into this field. And I don’t think you get that if you’re very narrow.” 关键词“cross-field”
5. “ To me, the spark of that (Hippy) was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beyond what you see every day. Beyond just a job and a family, and two cars in the garage, and a career.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going on. There is another side of the coin that we don’t talk about much. And we experience it when there is gap, when we just aren’t really, when everything is not ordered and perfect, when there is kind of a gap. You experienced this inrush of something. Found out what it is. Hippie movement got a little bit of that, and they wanted to find out what that was about and that life is not about what they saw what their parents about doing…. And it’s the same thing that causes people to wanna be poets instead of bankers. And I think that’s a wonderful thing and I think that the same spirit can be put into products and those products can be manufactured and given to people and they can sense that spirit.” 关键词“Gap” ”find out”
6. “They work with computer is because computer is best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some feeling that you have, that you want to share with other people. This is the medium that I think I can say something in.” 关键词Medium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四):人类头脑的自行车(访谈摘录)

更完整版(中英):http://www.douban.com/note/274939271/
  
【片首和片尾】
我是Bob Cringley。16年前(1995年)我制作《书呆子的胜利》节目时采访了乔布斯。1985年乔布斯被他自己引荐的CEO John Sculley排挤出苹果。接受采访时,乔布斯正在经营他离开苹果后创办的NeXT公司,18个月后苹果收购了NeXT,又过了半年,乔布斯重掌苹果。当年的节目我们只用了很小一段采访。九十年代末采访母带从伦敦运往美国的途中遗失,以致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再也看不到完整的采访。然而几天前,导演Paul Sen在车库里发现了一份VHS拷贝。乔布斯生前很少接受电视采访,如此精彩的访谈更是罕见。它记录了乔布斯的坦率、非凡的魅力和独特的视野
  
采访结束一年后(1996年)Steve Jobs将NeXT出售给苹果。在苹果即将破产之际,乔布斯重新掌控了公司。随后展开了美国商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复兴行动。随着iMac、iPod、iTunes、iPhone、iPad等创新性产品的,乔布斯将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改造成全美最具价值的公司。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他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为了向这位奇人致敬,我们几乎一刀未剪。大部分内容是首次公布于世。
  
  
    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1955 - 2011
  
====
  
【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及企业管理】
  
乔布斯:[…]还好(施乐)让我们参观了,因为施乐后来被拖垮了……
  
主持人:为什么?
  
乔布斯:哦,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更熟知Sculley的秉性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是这样——就像Sculley一样,他以前在百事可乐工作,他们的产品可以数十年不变,换汤不换药。所以产品部门的人说话没什么分量。谁会在百事公司最有发言权?——是营销部门的人。他们很容易升职,从而掌管公司。问题是垄断科技公司也有这种情况,比如IBM和施乐。即便IBM和施乐的产品经理能做出更赞的产品,那又如何呢?这些已经垄断市场的公司很难再提高业绩——当你已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公司业绩便很难提高,要想提高业绩还得依靠营销部门。于是他们逐渐控制单位,而产品部门的人被边缘化。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产品的热情和能力。产品部门的功臣们慢慢被不懂产品、无法分辨产品好坏的人排挤,后者通常缺少研发产品的技术和能力。而且他们也并非打心底愿意替客户解决问题。
[...]
  
乔布斯:(在制作图形界面及研发一款低成本鼠标的过程中)我这才发现苹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实现这些创意。苹果的核心团队有这个能力,但是许多从惠普跳槽来的员工不行。
  
主持人:这涉及到职业分工的问题,每个人特长不同,不是么?
  
乔布斯:不,这不是擅长与否的问题。而是他们犯糊涂,公司在犯糊涂。
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作工作本身。IBM就是这样走下坡路的。IBM的员工实际上是最守纪律的,他们恰恰忽略了产品。苹果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有很多擅长管理流程的人才。但是他们忽略了产品本身。经验告诉我,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虽然这些人很难管理,但是我宁愿和他们一起工作,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
  
  
【团队精神】
  
主持人:你建立了团队,而且负责鞭策和引导它。我们采访过很多Macintosh团队成员,他们都提到你的工作热情和独特的想法。你如何处理工作的轻重缓急,你觉得什么对产品最重要?
  
乔布斯:(沉默良久)
我离开苹果以后,发生了一件几乎毁掉苹果的事。John Sculley有个严重的毛病,这毛病我在其他人身上也见到过——就是盲目乐观,以为光凭创意就能取得成功。他觉得只要想到绝妙的主意,公司就一定能实现。问题在于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实现创意的过程中,想法会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因为你会发现新东西,思考也更深入。你不得不一次次权衡利弊,做出让步和调整。总有些问题是电子设备解决不了的,是塑料、玻璃材料无法实现的;机器人、工厂也无法实现。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五千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每天都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产生新灵感。每天都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产生新灵感。这个过程很重要。无论开始时有多少绝妙的主意,我一直觉得团队的合作[...]正是通过团队合作,通过这些精英的相互碰撞,通过辩论、对抗、争吵、合作、相互打磨,磨砺彼此的想法,才能创造出美丽的“石头”。
  
这很难解释,但显然这并不是某个人的成就。人们喜欢偶像,大家只关注我。但为Mac奋斗的就是整个团队。我以前在苹果就发现一种现象,我很难表达出来,它更像一种感觉。生活中多数东西,最好与普通之间的差距不超过两倍。好比说纽约的出租车司机,最棒的司机与普通司机之间的差距大概是30%。最好与普通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20%?最棒的CD机与普通CD机的差距有多大?20%?这种差距很少超过两倍。但是在软件行业,还有硬件行业,这种差距有可能超过15倍,甚至100倍。这种现象很罕见。
能进入这个行业,我感到很幸运。我的成功得益于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人才。而且我发现只要召集到五个这样的人,他们就会喜欢上彼此合作的感觉,这会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他们会不再愿意与平庸者合作,他们变得很自律,只和优秀的人合作。所以你只要找到几个精英,他们就会自己扩大团队。Mac团队就是这样,大家都才华横溢,都很优秀。
[...]与优秀自信的人合作,不用太在乎他们的自尊。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每个人负责一块很具体的任务。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合格,你要做的无非是提醒他们你做得还不够好,清晰明了地提醒他们恢复工作状态。这很不容易,所以我总是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有些同事觉得从中获益良多,但有些人接受不了,但我是那种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所以无论我原来的想法多么顽固,只要反驳我的人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内我就会改变观点。我就是这样,不怕犯错。我经常承认错误,这对我而言没什么大不了的。
  
  
  
【平庸的产品占据市场】
  
  
乔布斯:微软唯一的问题是没品位——他们是完全性的没品位。我这么讲不是针对细节,而是想说他们在整体感觉上就是毫无品味可言——只会一味模仿,产品缺乏文化和内涵。
为什么这很重要?比例字体的灵感来自字体设计和精美书籍。如果没有Mac,微软永远不会想到在自己的产品中做到这些。让我难过的并非是微软的成功——我一点都不嫉妒他们。他们做的是三流产品,这些产品没有灵魂和魅力,太平庸,而真正让人难过的是用户居然毫无察觉。但我们人类活着,应该是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的。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学会欣赏更美的东西——微软不过是另一个麦当劳,这才是我难过的原因——不是因为微软赢了,而是因为微软的产品缺少创意。
  
  
【动力所在】
  
  
主持人:我想知道乔布斯的热情所在,是什么在激励他?
  
乔布斯:我小时候曾在《科学美国人》上拜读过一篇文章,文中对比了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移动速率,比如熊、猩猩、浣熊、鸟类、鱼类等——当然还有人类——计算它们每移动一公里消耗的热量,最后秃鹫赢了,它的移动效率最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排在倒数第几位。但是杂志特地测量了人类骑自行车的速率。结果把秃鹫远远甩在了身后,在排名上遥遥领先。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擅长发明工具,工具赋予我们奇妙的能力。苹果以前有一条广告:计算机是头脑的自行车,我彻头彻尾地坚信如果将来有人回顾人类历史,计算机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能在硅谷参与这项发明,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这就好比画几何向量。开始时失之毫厘,结果会谬以千里。我觉得我们也才刚刚起步,如果找对方向,以后会进展得非常顺利。我们已经尝试了几次,结果让人非常满意。
  
主持人:你怎么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
  
乔布斯:(沉默)
最终得由你的品味决定,最终得由你的品味决定——你的品位要能呈现出人类在各领域最优秀的成果,尝试把它们运用到你的工作里。毕加索说过:拙工巧,巧匠盗。我们从来不觉得借鉴别人的创意可耻。Macintosh团队里有音乐家,有诗人和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也恰巧是最懂计算机的人——但如果没有计算机,他们也会在其他领域创造奇迹。大家各自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Macintosh因此吸收了各个领域的优秀结果。否则的话,它很可能是一款非常狭隘的产品。
  
  
【你是嬉皮士,还是书呆子?】
  
主持人:最后我问了一个常规问题:你是嬉皮士,还是书呆子?
乔布斯:如果你自问,什么样的人是嬉皮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我来说,60-7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活动就是在我家后院举行的。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有些东西是超越日常忙碌琐碎的生活的。生活不仅仅是工作、家庭、两车一房和职业。它应该更丰富,就像硬币的另一面,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在生活的间隙,尤其是在不如意的时候……当一切不那么正常或完美,你能感觉到某种冲动,许多人想找回生活的意义,有人去流浪,有人在印度神秘仪式里寻找答案,嬉皮士运动大概就是这样,他们想寻找生活的真相,生活不应该是父母过的那样(当然,后来运动变得太极端了)。他们的出发点是可贵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有人宁愿当诗人也不愿做银行家。我很欣赏这种精神。我想把这种精神溶入到产品中。只要用户使用产品,就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如果你与我们Macintosh的用户交谈,会发现他们喜爱我们的产品,在此之前,你很少听人说真心喜欢某个商业产品——真的,但你可以从Macintosh感受到某种奇妙的东西。
  
我觉得优秀的同事都不是为了计算机而工作的。他们工作,因为计算机是你能拥有的,传达某种情感的最佳媒介,他们渴望分享——你理解么?
  
主持人:哦,当然。
  
乔布斯:如果我们没有发明计算机,这些人会从事其他行业,是计算机让我们这些从小接触它的人走到了一起,然后说“嘿,这就是我可以传达我想表达的东西的媒介。”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五):产品、公司和品位

1、做公司就是做产品
乔布斯从12岁开始,就捣鼓着好玩有用的产品,在惠普兼职的那些日子,也让他体会到了科技的魅力,原来凭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也是在惠普他认识了沃兹尼亚克。
Apple II发布时,乔布斯年仅21岁,从此之后,他的财富不断增加,23岁一百万,24岁一千万,25岁一亿美元。但是钱并不是乔布斯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人才、产品,是产品带给用户的价值。
做产品要深入的每一个细节,要去控制成本,就必须知道每一个步骤的精确成本,他也建议所有人都去学习一下编程,学习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乔布斯举了百事可乐的例子,来说明大公司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一旦公司做大,形成垄断市场之后,产品数十年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垄断的市场也很难再提高业绩,要提高业绩还得靠营销部门,最终营销人员挤走了产品人员,而营销人员并不懂产品,这情形在百事可乐这样的公司没问题,但在科技公司就会造成悲剧。
光靠流程和制度,是不能让公司持续成功的,必须全心全意放在产品上。
2、如何使公司良好运转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最好和普通之间,差距可能就是百分之几十的样子,但是对科技行业来说,最好的与普通的人才,能力的差距可能达百倍,所以一流的公司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也愿意与一流的人才共事。
团队的协作过程,就像磨石机的工作过程一样,会有摩擦会有障碍,这是必然的,以乔布斯的理解来看,真正优秀的人,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用事实说话,其他的都不重要,他认为优秀的人也不太需要你太在乎他们的自尊。
大约这就是他被谣传暴戾的原因吧,从访谈中可以看的出,他确实不太在乎事实之外的东西,他自己也会犯错,别人也可以说服他,只要基于事实就好。
3、品位问题
毫无疑问,乔布斯的品位很好,他认为和在大学时旁听排版课程的关系密不可分,的确,内容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并且,字体设计那些细致入微的细节,也对他有很深的影响。
微软是一个成功的公司,善于抓住机遇,但是他们的产品毫无品位,是三流的,或许没有苹果,微软的产品会更糟糕,没有灵魂,非常平庸,但是更令人可悲的是用户并不以为然。
人类应该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
乔布斯也从来不觉得借鉴别人的创意是可耻的,笨拙的工匠只会抄,灵巧的工匠会借鉴的恰到好处,苹果的产品非常确切的说明了这个事实。
6、7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乔布斯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嬉皮士是去努力寻找生活的真相的一群人,他们觉得生活不应该是父母过的那样。嬉皮士的出发点是可贵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有人宁愿当诗人也不愿做银行家。
乔布斯很欣赏这种精神,他也想把这种精神溶入到产品中。只要用户使用产品,就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如果与Macintosh的用户交谈,会发现他们喜爱这个产品,在此之前,你很少听人说真心喜欢某个商业产品——是的,但你可以从Macintosh感受到某种奇妙的东西。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六):taste

昨天我看了沃伦·巴菲特的纪录片,所以在一开始有特别明显的感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特别专注,并且从小就展现出天赋且积极争取机会去接触更多。

但是乔布斯更难得的一点是,他有着卓绝的品味,他有着对世上各个领域前沿信息的好奇心与观察,他说他的同事们都不是为了计算机而生,没有这个工作他们也都会是世上其他领域最优秀的人才。他的同事们有音乐家,画家,艺术家等等,计算机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但在其他领域的不凡能力使他们在计算机领域走的更远。

看了这个片子感觉感觉他是一个很赤诚的人。他一心就在设计程序,研究新领域,但同时因为他的认真努力,他也可以无师自通的掌握管理公司的方法。他可以毫不留情的指出85年被驱逐出公司就是因为当年招进了错的人。他还一针见血的说,微软很努力,被微软追上他并不难过,但难过的是他们始终是一个三流公司,他们缺乏自己的原创性,没有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没有品位。

其实在这个片子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乔布斯的taste,主持人问,你怎么能找准机会呢?他想了很久,说,最重要的还是taste。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七):值此WWDC到来之际,说说乔布斯的情怀和其他

已经是乔布斯去世之后的第三个WWDC了,我才看到这个1995的访谈。里面的大多数内容都已经被做成语录转载滥了,但是看到他本人真诚又缓慢的讲出來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感动。尤其是他讲到人类的locomotion效率在有了自行车之后甩出别的动物几条街那段,真心觉得这个人的情怀远不是什么设计,功能,甚至匠人精神能够涵盖的,是对社会和人文的那份热爱。
当然他提到了craftsmanship。提到了一个好想法和一个好产品的差别在哪里。我觉得能把这件事做好也很厉害了。人文这种事,终究无法追求。
别的好多内容今天已经是创业铁律了。比如don't settle on B player and C player。比如优质程序员跟普通程序员的效率差。他讲施乐的衰落的时候讲到技术公司不幸被市场和销售人员所领导,听得我相当唏嘘。不光是市场和销售人员,一切以好看的业绩报表为终极目标的人都不应该领导技术公司。二十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依然不可避免的在眼前发生着。全世界都不知道的时候你犯这种错,叫无知。全世界都知道了,你还犯这种错,这叫愚蠢。
当年施乐向他展示的三件事,一是GUI,成就了苹果。二是OO,算不上成就了NeXT,但也是为他所用,后来甚至一直影响了Mac和iOS开发。三是网络,其实水果跟微软一样,一定程度上错失了网络。当然水果从来都是一家对终端极其看重的公司,错过网络不奇怪。不过施乐是真牛逼啊。
这个访谈里乔布斯说了他们过去太重视用户体验,牺牲了开发者体验。其实他回归水果并把水果重新带回巅峰的这个过程里他并没有真的修正这个事情。倒是他去世之后第三年的这个WWDC看到了一点希望。我从来都觉得Tim Cook麾下的水果是不会让人太失望的。好多人觉得老乔一走,水果就只有吃老本的水平。其实我觉得 It takes a generation of Apple management to screw up this company. 这些人本来就聪明绝顶,又跟了他这么多年,能犯多大错呢。
顺便,他对John Sculley和微软的怨念实在是深啊。其实水果被微软赶上并超越的这个锅John Sculley和老乔一人一半吧。《硅谷海盗》的最后盖茨成功的涮了老乔,暗渡陈仓做了个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老乔气急败坏的说,我们的比你们的好。盖茨根本不去否认,而是直接说,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然后指了指他的系统。我觉得盖茨是在说delivery。这件事上连乔布斯都输给盖茨,别说John Sculley了。遗憾的是微软后来在delivery上又输给了后来人。什么样的旷世天才,最后都抵不过时代变迁。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八):不谈是非,只重结果

在采访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乔布斯对苹果的爱,对它一度失败的遗憾跟痛心。也觉得他在承认错误时的坦然与偶尔的固执十分接地气。
但于我而言最有价值的还是他的两点看法,一是公司核心部门的争论,在一家已经占领市场大部分份额的大公司里,靠什么来保有以及增长。产品才是最能贴近、打动并且留住用户的东西,永远不能忽视产品的重要性。而自己一度还因为毕业后将要工作的公司核心是产品,而自己的岗位太边缘而纠结,现在看来难免太狭隘。如果公司以后故步自封不再专注产品,那才是灾难。财务人员还是老老实实地做支持,总有以财务自己独有的方式发光发亮的时候~第二个则是他谈到的团队工作状态,与优秀自信的人工作永远不用害怕会伤害到他的自尊,不谈是非,只看重结果。在某快消巨头面试时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结果导向。一心只想着把工作做好,其他皆是浮云。以此自勉。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九):一个让我看到为人魅力的真正的天才

感受最深也最让我钦佩的几点:
1. 极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参透事物的根本。除了天生的那种天赋异禀的灵性和直觉外,善于反思对于成功是多么具有决定性。这让乔布斯毫不困难地运作起公司并盈利,组建起最完美的团队并将团员融合,明白产品才是核心一切规则只应为其服务而不能成为囹圄的道理,并准确地预测了网络的无限潜力……
2. 一种也许是获益于乔布斯自己所述的嬉皮文化的熏陶、和像《异类》里说的 生对了时候的力量,让他能无杂念地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从内心深处有种对于控制和改善命运的无限可能的信心。不在乎是否做的是对或是错,重要的是成功。除了访谈中间或停顿沉思而后迸发出如此深刻简练的话语让我拜服不已外,乔布斯十多岁时就有魄力直接翻黄页打电话给惠普创始人打电话,并且,在他谈到探索出拨打免费电话的秘密后的领悟所说的这段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what we learned is that we could build something ourselves that could control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infrastructure in the world; we could build a little thing that could control giant thing.” 这种魄力真是大多数平庸无为的人缺少的吧。
3. 最重要的一点,有品位,懂得什么才是人类创造出的真正的好东西,这才是决定苹果和乔布斯本身独一无二的决定因素。访谈里乔布斯真诚地肯定并赞赏着微软的成功,不过又很尖锐地指出微软产品的“低端”,无创意,和麦当劳无异……记得Simon Sinek[1]在TED的演讲里谈到:“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people buy why you do it. ” 苹果就是最完美的例子!从苹果产品里我们能感受到乔布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对美的掌控,对极致的追求。
在我看来,乔布斯真的是个天才,让我见识到人类智慧、理性、激情三者并行的美。更重要的是,他是个乐于坦诚相对,愿意分享的天才:“he took the best and spread it around, 'so that everybody grows up with better things.'”
太难得了。
[1] http://www.ted.com/talks/simon_sinek_how_great_leaders_inspire_action.html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观后感(十):记录下目前对taste的理解


仅用于记录自己的观后感,完全不考虑可读性,寻找有用影评的童鞋请绕行...
---------------------------------------------------------------------------------
看到几篇短评直接引用了jobs在里面说的一句话,“Ultimately it comes down to taste.”。这句话很扎眼,也很帅,并不重要。
原因在于,taste是容易培养的。特别是受过科研训练的,其实比较容易能发现具体该怎么做。比较关键的有两步,首先是找到一堆正样本,数量越多越好,分布和真实越接近越好,这样自己的头脑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弱分类器;然后有两种路径,一种是遇到一个好的导师,帮你鉴别自己判断不了的东西,然后就可以用boosting的方法去改进自己的分类器;另一种是自悟,从不同角度给自己训练很多个分类器,或者找到很多个分类器不一样的人(也就是访谈中的各领域专家),然后一样可以用boosting构造出强分类器。
回头想想,从提高taste的角度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其实说反了。再回头想想,很多牛导师除了告诉你什么想法值得做什么想法不值得做,别的啥都不管,其实是有道理的。以前实验室经常强调讨论班和文章报告会的重要性,但都没讲到这些对提高taste的作用。
或许区分开jobs和gates的那个特征是taste,但这对于解释jobs之所以是jobs并没有更多的意义。
顺便记录下自己目前对于vision,execution,和motivation的理解。
vision其实也不是个特别难的事情,一样是两步,自己思考和交流完善,重点在如何提高这两步的效率。前者获得高效率的途径是采用好的思维方式,例如分解问题,子因素完全覆盖又互不相交;后者获得高效率的关键是找对人,一种好方法是找network里面的weak tie.
execution,拿以前搞过的service composition来对比,一种方式是分解成 task decomposition, task estimation, and scheduling。感觉execution是最难的,第一部分主要是Experience和理解best practice;第二部分既要理解事情,又要真正看得明白自己,以及评估准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有时想想自我为中心的人会容易成功一些,因为评估自己会准,外部影响可忽略;第三部分应该有机械的办法,如果是一个人做事的话按照first thing first的贪心策略就不会差。
最后是motivation。感觉自己这一点弱爆了,没有一点境界和追求,于是完全没有心得。显然这个事情也会比较严重地影响到execution,导致有的时候有拖延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