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斗牛》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斗牛》经典观后感集

2017-11-21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斗牛》经典观后感集

  《斗牛》是一部由管虎执导,黄渤 / 闫妮 / 高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斗牛》观后感(一):过了

本以为是个喜剧,但看过后绝对不是什么战争喜剧。立意是好的,但是情节组织还是很有问题的,前半个小时太让人乏味,铺陈太冗长无趣了,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是没有结尾的升华就是本年度最差国产片了。另外闫妮哪是主演啊,戏份太少了,友情出演还差不多。除了立意最可圈可点的就是化妆了。另外我觉得管虎想表达的立意太多了,又都没有深入都是点到为止,有点乱。这部电影的成就和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一定会逊于《鬼子来了》,姜文在艺术表象方式上的首创性以及立意中鲁迅式的批判国民性深度,还有纯粹的现实主义角度都不是管虎能望其项背的。但是《鬼子来了》被封杀,而《斗牛》得以公映,电影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更令人思考。黄渤被6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称为中国的卓别林,过了

  《斗牛》观后感(二):斗牛

影片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队八路军来到了沂蒙山区的堡垒村马牧池,随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国际友人捐赠的奶牛。长年生活在大山中的村民从没见过这种黑白相间、奶量充足的牛,他们备感惊奇。不久,日军船尻部队逼近,八路军紧急撤退,临行前将奶牛托付给村民喂养。贫穷胆小的村民担心奶牛会带来灾难,他们通过抓红豆的方式选出养牛人,小寡妇九儿帮破落户牛二抓阄,最终使牛二成了这倒霉的“幸运儿”。残酷血腥的扫荡过后,村民们全被杀害,只有牛二和奶牛成为幸存者。尚未得到喘息之时,另一队日军部队路过此地,并将伤员留在这里。从这天起,肩负着保护奶牛重任的牛二想尽办法和日军、土匪、江湖郎中等各色人等展开周旋,而那头倔脾气的搭档也让他头疼不已。管虎导演真的很棒了,很会讲故事

  《斗牛》观后感(三):斗牛,和世道

    海报很可爱,不过一出活生生的悲剧(在现在的人看来)。
    可能在牛二心里面,种几畦小菜,一个人搁山上,和牛,不止一个人。不用去担心已被战争染红双眼日本兵,为了活命坑蒙拐抢的异乡人,还有那些二痞子土匪。就一个人,一头牛简单的活着,坐在大河边上的山棱上,远远看着九儿,看着满是石渣的荒野,吹着冷风,随便嚼几个野果什么的,这才是人过的生活啊。至少还有一排排青菜绿绿的长出来,这就是希望。
    一出黑色幽默,一出只有在牛二这样的人身上才能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的黑色幽默。命运时常是一滩灰色的沼泽,你在里面打滚,你泡着,爬着,你努力不让自己陷进去,他却看着你挣扎出来的泥水捂着肚子哈哈的笑着。
    “你看,这傻逼还没死啊。”
    总不能让人看笑话吧,你个龟孙,看我我弄死你。
    九儿,别害怕,什么都能都过去啊。

  《斗牛》观后感(四):还行

本片的屠村前后的穿越也很明显,虽然以前日子也不好,但和后来一比那就好多了。 斗牛与斗人: 一头八路军的牛,变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接受任务的牛二不知道算幸运还是不幸,不过搭了个媳妇应该还不错吧。 牛很大很倔,可是却又在一场场战争中侥幸或人为的活着, 并在结局时可以牛二并称二牛,立墓纪念。 斗牛的戏份其实不多,保护的成分更多。 更多的还是与人斗,其乐无穷啊。 人性与冲突: 满眼坏人,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描写, 都是些小场景的零散描写,但又以小见大,写出乱世中人性的苍凉。 日军的残忍的屠村、流民的受恩反害牛的思想、国军霸占山头、土匪强牛配种。 真奇怪,除了开头几个炸飞了的游击队,八路都哪里去了呢?哎,打住,再说下去就危险了。 禅与农民: 牛二是一个生于忧患的出于乱世有着小农经济的农民, 剧中也没有被人为的拔高,有时善良,也有时候懦弱、只顾自己。 在那种环境下,他和牛找不到出路,最后只好归隐山林。 不过,牛二依然没有成为那些小说中笔下的隐士或者独孤求败式的绝世高手, 而变成了一个肮脏白发的叫花子。 一切都会过去,导演说,仿佛农民的禅意。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行动起来,灾难真的会自己过去吗?

  《斗牛》观后感(五):《斗牛》——我们为什么把咱的娘赶到山上去了呢?

说在前面:这不是一部喜剧,这不是一部喜剧,这不是一部喜剧。
前几个月通过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节目,对黄渤的好感度激增,这段时间也抽空看了好多他主演的电影,关于这部拿下影帝的《斗牛》,实在是想说说,当然更多是关于电影本身,和演员倒是关系不大。
看海报和简介,我还以为又是一部机智的农民兄弟锅碗瓢盆戏耍小儿麻痹日本鬼子的喜剧片,开篇不久一地的焦尸和恐怖片一样的环切旋转镜头让我虎躯一震,赶紧打开B站的弹幕护体。
原来这是一部透着黑色幽默的剧情片,而且从《杀生》和《厨子戏子痞子》来看,导演管虎还特别喜欢拍时代背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从《斗牛》里,我个人依稀看到了一些《鬼子来了》还有《活着》的影子。
全村抓阄,谁都不想接养牛这个活,像极了《鬼子来了》姜文被迫帮八路军看守鬼子;牛二和”九儿“一人一牛像是导游一样,让一群一群的人和事从他们身边经过,最后两个人就这么”活着“。
为了营造悬念,片子故意把时间线拆成了两条,我个人觉得效果非常一般,总觉得找不到剧情上非得这么表达的理由。要切合当下的话,这个片子更像是某种意义上上世纪40年代在中华大地上各种势力的一场”阅兵“,身不由己站在前台的,就是二牛。
从这里过的有八路军。片子里八路军形象乍看之下一片良好,从农民们不敢随便问八路要牛奶,甚至九儿伸手要了还被全村人挤兑的情况看,八路在那个抗日堡垒村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八路在留下牛以后,第三次出现都是片子的结尾了,那时候已经改称解放军,牛二把”人“看成了”八“,专门下山拉住了一个政委,告诉他牛的事情,哪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这事,也非常随意的把牛送给了老乡。全村人的命都搭进去了的一头牛啊,在牛二看来是天大的事,原来八路根本就没在意过,说好的十天过后回来,哪晓得4年过后,人家都忙着去打江山叻。
从这里过的也有日本人。 第一波来村里的日本人没有在镜头里出现,但是他们屠杀了除了牛二之外的所有村民。第二波来的日本人看起来很紧张,是的,紧张,神经质,这是我从这队军人身上看到的最大特质。哪怕村子已经被屠杀过了,他们还是小心翼翼的排查,听到牛叫都如临大敌草木皆兵,还到处设防。他们每次开枪的时候,总是在咒骂中国人”狡猾“、”卑鄙“。想来应该是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呛得怕了。
比较明显的一组对比就是日本学生和军官,一个是被强制征兵的大学生,讲话总是敬语满篇各种斯文,在战场上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留起了胡子;另外一个则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信奉者,对待中国人极其残忍,但却因为把步枪子弹全部退掉想像一个武士一样用刀结束牛二,被打游击的八路军冷枪打死。
日本学生的死,则是和另一个国民党士兵。按照当时的历史,国民党是中国的官方政权,国军也是合法的正规军。戴上了一顶官帽子,国军就不能像八路一样打游击,看着老乡死了也不用收尸。国军更像是进了一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小巷,而眼前出现的日本军人,那只能是敌人,所以他必须死,不然他就会杀我。日本学生也选择了用枪保护自己,两个人的对射,一如一场战争的交战双方一样,已经不在于谁开了第一枪,只有不停的开枪,才能保护自己,避免被杀死。最后两个人都死了,还让牛二差点瞎了。
从这里走过的,还有各种零散的地方武装。日本人进入村子的第一个晚上,有一个小队3个人的农民武装也偷偷跟了过来。他们的主要目的倒不是杀日本人,主要是日本人在哪儿,哪儿就有好处可以捞,看到那挺”歪把子“。三个农民有了自己的小九九,放弃了向组织汇报,而是打算自己进去,捞这个好处。最后都被日本人放在门口的地雷炸成了渣滓。
当然,还有住在这里的农民们。九儿是个寡妇,看起来也不像有孩子的,所以开头稳八路要牛奶应该是在撒谎,村长总是把自己作为传统的代言人,实际行动上却只是个爱抽大烟玩蛐蛐儿的晚清遗老。全村人对八路又敬又怕,牛二被九儿揭发”摸了八路牛的奶子“,所有人拉着他戴着白色的”高帽子“去游街,更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另外一场运动。也许他们都没怎么变过吧,那些死去的,和活下来的。毕竟哪怕是黑泽明拍的日本农民,《七武士》里也有武士因为农民的自私而起过屠村的杀心。
以及那些没有土地,背景离乡了的农民,我们称之为”难民“或者“流民”。这一群人,是全片带给我感触最深的。
第一次出场,是闻到了牛二家里的奶香,一个抱着婴儿的母亲敲门,一言不发,直盯盯的看着牛二手里的碗,牛二刚伸手,马上就抢过去死死拽在手里,一看牛二开了一个口子,马上就有两个男的上来抢了东西就跑,牛二追出去,看到的是一大片一言不发的人,就这么看着他,面无表情。
牛二拿出了所有的牛奶来给这些还能跑能跳却声称自己要饿死了的人。开篇解放军埋的伏笔也出现了,奶牛挤得太狠太多,乳房发言了,流出来的不再是乳白色的牛奶,而是殷红的鲜血。倘是如此,那些流民依然要求“最后再挤一次”。被牛二拒绝后,领头的村长说让大家走,自己留下。我已经有了很不好的预感。
果然那两个开头上来抢奶的也悄悄留下,既然牛没了奶,那他们就要吃了牛,全然不顾之前牛给了他们多少奶喝。除了自己的命,别人的都是不是命。这是别人的牛,非但没有成为应该心怀感激的理由,反而更成了毫无顾忌为所欲为的借口。那头牛,可是用别人整个村子的命换来的牛啊。
机智的牛逃到了日军的防御工事里,不明所以的“饥民“只惦记着吃肉,被炸死了一个人之后,反而开始怪罪牛二狠毒。第二个”饥民“更是一边按着民间俗话”有奶便是娘“,口口声声喊咱的娘在上面,一边惦记着要吃”娘的肉“,终于是死无全尸。剩下最后一村长,已经不止是想吃牛了,更是把一切都归罪于牛二的卑鄙,他们现在想杀人,可惜自己还是先遭了报应。
这一段印象深刻,一方面是这种自私自利无底线无原则无廉耻的人让我觉得很恶心。另一方面是原本一派和谐的弹幕从这一段开始吵得飞起。可能是流民的口音是河南话吧,冯小刚拍的《1942》也是说抗战时期河南确实闹过大饥荒,我当然肯定相信管虎这是尊重历史,应该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
可是网络上,大家隔着屏幕,发言更是无所顾忌。那些地图炮倒是看看就过了,让我感到可怕的,是很多人一本正经的在说,人命怎么可能跟畜生一样,你们这是生在现在,要放在那个时候,你都要饿死了,凭什么不吃这头牛?一头牛,能救多少人的命?人为了活下去,做这个有什么值得谴责的?你们只不过是看电影在牛的视角,所以觉得不对,要换你是那个饥民,你不想吃牛?
时至今日,我们所生活的周遭,原来有这么多人是这种想法,我有时候都觉得可怕了。只要是为了活下去,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吗?无论做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吗?
现实生活里,我不敢想象,至少在这部电影里,从来都不是只有一条路的。牛二最后一个人和牛在山上活了那么多年,不是也没饿死嘛。他们村子也是被日本人屠杀的,也不是饿死的吧,全村人都死了,房子和农田什么的东西还在吧,哪怕是辛苦一点,这帮流民要是愿意在这里安家,把尸体好好掩埋了,将就别人的田地,也能养活自己吧。凭什么就一定给自己定一个前提是我靠自己活不下去了,必须依靠别人,别人不给依靠,我就去抢,就去骗,竭尽全力的去向周围索取。
记得一战的时候有个很高冷的统计,英国贵族上战场的战损比例,远远高于普通平民。不是贵族娇生惯养手无缚鸡之力,而是因为贵族们大多冲锋在前死战不退。这种说法,应该更想强调的,是生而为人的骄傲吧,比如我们可以超越死亡。毕竟人活着,一定不能仅仅是为了不要饿死。
当然我也不会务农,对于一个人在山上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受过快要饿死那种苦楚。只是希望不要再出现那样的惨剧了吧,大家都好好的活着。
牛二最后彻底灰了心,上了山不再下来,是在眼盲的时候被九儿领到山下,碰到了一群土匪。这些土匪,更像是一群原始的,混沌的,无秩序的,野蛮的人。他们只是想要摧毁一切,牛二把牛当成九儿,他们就要在他面前毁了她,把九儿绑起来,挂着另一头黄牛,吆喝着,喧闹着,强制让他们去配种,这真是一场赤裸裸的精神强奸。最后这帮人也是陷入了彻底的疯狂,在互相用枪射击中走向了灭亡。
黄渤牛二的扮相,在最后一场戏的时候,长发飘飘,须发皆银,倒是颇有几分仙人的气韵。不过他带着牛上山,并决心不再回来,老死于此,应该也算是离开人世了吧。
牛,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图腾象征,这头奶牛,更像是这片古老的中国大地,无论你是八路军,中国农民,还是日本人也好,都用自己的奶水来哺育你们。它只是希望被善良的对待,因为牛二一直把它当九儿似的对它好,所以它跟着牛二。牛二在全篇也一直用自己善良的眼睛想要去找另外一个人,像”九儿“对他那样,可惜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找到那个善良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变成一头牛。一起等着进二牛之墓长眠。
整体来说片子的想法很好,但是管虎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太在乎自己想说什么了,而没有太考虑观众看到的什么,结果就是片子的故事性很弱,很多情节很”出戏“,比如本片牛二不止一次的在枪林弹雨中各种MISS,被刺刀捅了小腹学地里睡一觉就生龙活虎了,各种角色像是被导演提着在过剧情,而不是角色本身推着剧情发展。
另外就是管虎也许是电视剧拍多了吧,造型和用镜感觉太随意,没有电影应该有的细腻和精准。个人感觉电影导演拍电视剧,就类似海明威说的文学作家去写新闻吧,对本身的艺术创作确实会有影响的。在这里也特别吐槽管虎用镜的奇特癖好,《上车走吧》那大量右斜的镜头,治好了我多年的颈椎病哈~么么哒
黄渤本身的演技确实爆表,全片大部分场景是和一头牛在对戏,依然能够演得到位,拿下影帝没得说,现在我也想不出除了他,谁还能把这个角色演的有他八成好。整体片子还是故事性不太强,也可以俗称不够”好看“吧。
十分制的话,我个人给7.5分吧。感兴趣的还是可以看看,别当是喜剧就行。
大家假期愉快,谢谢~

  《斗牛》观后感(六):极具现实讽刺的黑色幽默电影!看完电影反思下我们的社会、信仰和我们!黄渤大爱!

五星电影推荐:看了2遍才看完《斗牛》(台湾金马奖和最佳男主角),必须承认它并不是部一开始就能抓住眼球的喜剧电影,完全是冲着黄渤去的,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在这国内粗糙快捷商业化的电影垃圾场里,这样一部笑中带着凄凉的电影,是近年来难得富有深意的电影:黄渤一如既往的给予了小人物以丰富灵魂,朴实、无赖及悲情于一身的主角牛二。导演是将他们那一代人的信仰和使命赋予在这个抗日动乱时期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而贯彻整部电影的荷兰共产国际的八路牛,便是他甘受的信仰和使命的象征。牛二整个人生似乎从来被动的做出选择,而侍养八路牛也是被动的,是以娶同村的寡妇为交换条件。他不情愿的按了手掌印,从此这最低级最物质的利益诱惑便让他轻易的顺从了命运的安排。八路走了,留下了牛,同时也留给了牛二一份信仰和使命。“八路牛的奶子,只有八路能摸,其他谁都不能摸。”这是我记忆最深的台词。村民跟疯了一样,把牛藏得比人都好,结果小寡妇死了、全村都死了,除了牛二,都死了.....真是天大的讽刺。而后发生一系列动荡和劫难将他卷入,使他挣脱不得。他一次又一次的想带着他的牛,带着他的使命逃到山上去,逃脱这个混乱的世界,然后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拉回现实中去。在动荡中他努力的活着,带着他用信仰和使命换回来的—与已死去小寡妇的回忆拼命的活着。终于活了下来,等了六七年终于等到了新政—八路变解放军,牛二拿出当年养牛的契约,想将那份沉重的使命—八路牛交出去,对方却说,我不认识与订契约的人,牛你拿走吧……电影看的这里,非常的压抑。全村人的死、牛二的拼死护牛、八路军的承诺、解放军的敷衍了事。全村人的信仰,牛二的使命到了最后,居然没有任何意义!!导演将极具辛辣和讽刺却又现实的意义揉合在电影结尾片段中,所谓电影主旨昭然若揭。最后,牛二用现实生活换来的崇高信仰—没有兑现的承诺—那头八路牛,独活在山上,说了非常有深意的话:不要害怕,什么都会过去的……

  《斗牛》观后感(七):什么都能过去

      刚看完电影觉得有些凄凉,经历过家破人亡、生死边缘后,一个人、一头牛相依为命住在山上,如此终老一生。不过在那样动荡多舛的战争岁月最后还能保住那头屡被觊觎的奶牛做伴也算聊以慰藉了。牛二只是个没有文化的普通百姓,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有多高的觉悟,只想娶了九儿安稳过日子,就像如今的许多普通人一样,可惜在战火四起的抗日年代这样简单美好的愿望都实现不了,全村老少除了牛二全都死在日军手上,九儿也没能幸免。经历过许多患难与共后牛二和奶牛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亲人般的感情,相依为命,他把本来送给九儿的镯子戴在奶牛身上。牛二阴差阳错把墓碑上的字摆成“二牛之墓”,大概暗示着那座山便是他和奶牛两者的归宿吧。
    牛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说白了就是命硬,经历过一次次的险关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很善良也有责任感,尽管最初是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保护奶牛但后来还是因为恻隐心和责任心而义无返顾地保护奶牛;他有一种顽固的执着,认定自己应该保护奶牛就拼尽全力,不离不弃;他还有着傻瓜般的乐观,就算全村老少都死了九儿不在了,就算那么多人与他为敌要伤害他的奶牛,就算世人都把他忽视和遗忘在风餐露宿的山上,他也没有感到绝望,他觉得至少自己还活着还有他的奶牛,这样在山上安稳过日子就很知足。牛二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是他很真,他身上有着这许多平凡人没有的闪光点,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就是缺少了牛二身上的傻劲、韧劲和厚道,总是想得太多自以为聪明却经不住挫折,对于现实生活中有着牛二这种性格的人,或许有时候他们会让我们抓狂,但我真的很佩服也很羡慕,因为我们难以做到那样强大,仿佛什么都打不倒他们一样。电影的最后,牛二对奶牛说: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这句话一如牛二一生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效仿的人生态度。

  《斗牛》观后感(八):回归吧,质朴

呵呵,牛啊牛,真是买足萌了你.
再一次见识到黄渤的演技, 真与朴.
卑微而坚强的活着, 曾经, 多少的中国人都是这样活着.
当我们都已经忘却了那一纸契约的时候,牛二还记着那是八路的牛,牛对他来说,多么的重要,与他相依为命,与他生死与共,那是他唯一的寄托和依靠,而他,却始终遵守着,那一纸承诺, 这一幕的时候, 深深地撼动了人.
还是那些话, 我们在不断变得更好的时代里,渐渐失去了最好的自己.
或许正是那些东西,都是在现在再难以找得到的,所以每每出现,总让人热泪盈眶. 我们每个人带着那样质朴纯真的美好来到这个世界,而却被这个世界,教会了谎言,自私,欺骗,贪欲,嫉妒. 真善美呢?
印下那个手印, 牛二坚守养牛的承诺, 而他,也同样只要八路一个手印, 才敢安心地把牛当做了自己的. 真是傻得可爱.
他,与牛,只是求安稳地活着, 啥都不要, 男耕女织,过个日子.却这么难, 小日本、八路、难民、土匪,一个一个地,将他们轮奸,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是得好好的活下去。 不管生活怎么蹂躏你,还活着,就还有希望。这样一种本能的坚强,直教人无法呼吸。
闭上眼睛,忘掉这个社会,忘掉一切的贪念与欲望,想想你来这个世界,是来寻找美好的人生的,回归宁静,回归真实,回归无欲无求的原点吧。

  《斗牛》观后感(九):透过你的身影,我看见了她

《斗牛》无疑是管虎导演的一部佳作。此电影上映后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最佳动作设计等七项项电影奖项提名,主演黄渤通过该影片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不少人疑惑,这样一部既不属于青春偶像类型、又没有科幻场景大制作的电影何以获得如此荣誉。其实这部影片如同余华老师的《活着》,主角都是小人物,但通过小人物呈现给观众、给读者的却是另外一个世界。《斗牛》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战争和战乱,还有诗一般的爱情。
斗牛讲述了抗战时期,牛二所在的村子被鬼子扫荡,活下来的只有牛二和牛。一纸契约将牛二和牛的命运绑在了一起,牛二为了履行诺言,从鬼子手中救牛。除了与鬼子斗,还要与难民斗、与土匪斗。牛二不是大英雄,只是一个为了活命的小人物,最后侥幸活到了最后。
牛二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只管自己吃饱,不愿意麻烦的。他没有主角的特殊技能,他什么也不会,遇到困难时,既帮不了自己,也救不了牛,可以说他靠的都是运气。村里决定靠抽红豆决定由谁养八路带来的牛。当牛二发现自己抽中红豆时,他将红豆咽了下去。他已经养了一头牛,他不想养八路牛,更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最后村里做主将寡妇九儿许给他,他才勉强同意养牛。养了八路牛,牛二也没安分,本该给八路牛的精粮,他喂了大半给自己的牛,在牛二心里,他还是没认同这头牛。
 鬼子扫荡过后,牛二发现他和牛是村子里唯一的活物时,他也只是按照契约上的要求,把牛带着,该骂牛的时候他一句话也没少说。牛被鬼子抓去,牛二想要跑,契约从他手里飞走,他想这是天意,他决定再也不管牛了。没想到契约又飞了回来。此后,牛二看似为了一纸契约开始了救牛、与牛相依为命的生活。
契约绑住牛与牛二只是影片的其中一条思路,如果仅仅是为了契约,牛二做不到这么多。契约拴住的不仅仅是牛和牛二,还有牛二的心。牛二喜欢九儿,从一开始就喜欢。牛二对村子里的大小事不感兴趣,但是九儿每次像泼妇般的和老祖争论时,他都会在一旁傻笑;
 牛二的红豆是九儿抢着去抽的,牛二虽说不愿意,却也没强加阻难;
牛二不愿意养牛,但是听到要把九儿也许给他时,牛二便没怎么反抗了。
牛二想和九儿生活在一起,然而这一切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他和九儿最后一次见面是他把镯子交给九儿,从那以后,他们就天人永隔了。
牛二躲过鬼子扫荡下山的第一件事是找老祖,其次便叫了九儿的名字,可见九儿在牛二心里的位置。牛二在一群乱尸中看见一只戴着镯子的手时,牛二情绪崩溃了,这是牛二作为嫁妆送给九儿的镯子。见到牛以后,牛二心里稍微踏实了些,至少村里还有个活的东西可以陪他。牛二看到牛就想到了九儿。
牛被八路军带到村里时,九儿不顾老祖反对跑去接牛奶;执意要去帮牛二抽红豆的九儿;被许给牛二的九儿;九儿性子躁,不安分,和牛一样的脾气,倔。牛二没办法把牛只当作一头牛来看待,除了契约,除了让自己不那么孤独,牛还代表着他心里的那个人。
牛二常常对牛说话,“还真把自己当个爷了,真该拿你去吃肉”“ 本来想和你生一男半女,好好过日子”“这才是男耕女织”,牛二在影片中多次唱起九儿曾唱过的情歌。牛二在和牛的相处中,心境慢慢发生变化。牛二的感情,悉数展露。村里人时回不来了,九儿也回不来了,但是牛还在。在后面,牛二为了牛甚至扛起了导弹,准备和强盗同归于尽。
除了故事情节,导演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牛二感情,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影片一开始的场景是在鬼子扫荡以后,牛二发现村里一个人都没有。在找到牛以后,便开始穿插牛二回忆的内容,每一部分都有牛,每一部分都有九儿,一边设置悬念,同时将观众带入了牛二的感情世界中。在影片最后,牛二和牛在山上生活,同样也穿插了牛二在山下和强盗斗时的片段。这一片段,展现出贪生怕死的牛二第一次变得非常勇敢。牛二对牛的感情达到的顶点。最后牛二在山上自然而然的对牛说出了男耕女织的话。
许多人看见斗牛作为喜剧片的标签,猜想这是一部轻松的影片,然而除了喜剧,斗牛还有一个标签是黑色喜剧。唯一能称得上喜剧的地方,应该是闫妮塑造的九儿,黄渤塑造的牛二这两个人物形象。九儿是一个泼辣的女子,她一出现,整个影片就像换了一种风格,实际上九儿是那个年代唯一不受约束的女性,她的思维大胆而狂妄,想要什么就自己争取,绝不妥协;黄渤则是通过极为简陋的装扮、夸张的形象、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让牛二的形象深入人心。看着两个人,或许我们会忍不住笑,但是将两个人放到影片里,能笑的地方真的不多。特别是牛二给人的感觉,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悲剧的感觉,让人窒息,难以发笑。这不仅仅是牛二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文末彩蛋
1标题《斗牛》不仅仅是指牛二驯养牛,与牛斗的过程,还有牛二与鬼子斗,与难民斗,与强盗斗,把牛二也看作牛;更有社会底层与鬼子斗,与生活中的各种不平等相斗的无奈。
2难民想要杀牛时,牛二说:你娘喂你奶,你杀不杀她?在后面,难民听到牛的叫声,说了句:咱的娘肯定就在里头。
导演故意这样安排,非常的讽刺。在战乱时期,人们为了活命,六亲不认,人性不再。
3牛二一直在等八路军,但是最后却等来了解放军。牛也不用还了。牛二说: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生活就是这样,不论经历了什么,不论坚守什么,到最后都归于平淡。
4结尾部分:牛二之墓,变成二牛之墓,看似无心,实际上反映出这里将会是两头牛的归宿。将牛二和牛化作同样的物种,两牛的感情和状态都已经不单单是人和牛了。

  《斗牛》观后感(十):一场斗牛

全片由黄渤一人撑起。电影从一开始就带着荒诞以及不适感(也可能是故意设置的美学)。故事背景在抗战的艰苦时期,一场轰炸后全村只剩下一个人和一头牛。相当的荒诞。
主角牛二的性格非常简单,电影也没有对其进行别有他意的介绍,着实是一个小人物。开场的几个特写。十足野性纯粹。与时代和后来零零散散出现的角色形成反差进行对比。他的需求配上几个狰狞又原始的笑——讨一个媳妇、好好养牛。同样,另一个简单得可以作为一个符号的外国奶牛就更简单了。畜生对生的渴望似乎更加本质,无需多加说明。它是作为一个稀有珍贵的外国奶牛由八路交给村民保管。很有意思的情节但同时也体现了管虎电影普遍存在的逻辑漏洞和行为动机的缺乏。
到这里不禁想到姜文的《鬼子来了》,不单背景和剧情有相似之处,姜文描写的抗日时期的民众、军队的愚昧在《斗牛》中也有重现。甚至主人公牛二也算是愚昧的,但《斗牛》不必《鬼子来了》晦涩。而且聪明的是管虎把八路设定为正面角色。这也导致两部电影后来的主流评价相去甚远。
回到主线剧情,全片像是一部遭遇式电影:模式是主角在哪里碰到什么样的人做了怎么怎么样的事,前面说过牛儿的简单性格,这也造成他在行事时缺乏连贯的行为动机,不断的遭遇像是一张张的幻灯片划过,被动而且割裂。
导演玩心很重,单一的剧情里添加了很多元素,女权主义、国际援助、封建文化、日本大学生青年、武士道等等等等。这些元素不能说没有处理好,但是让电影精准落入了“抗战片的俗套”,反而在牛二和牛的关系上处理的浅薄无说服力。聪明的导演想出了绝佳的点子却终被他的聪明所累。
开头有一个镜头从牛的眼睛里看向外面,我想如果电影的核心视角改成一头牛,多做些减法,应该会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