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甜蜜的生活》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5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精选10篇

  《甜蜜生活》是一部由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安妮塔·艾克伯格 / 阿努克·艾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一):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 1960

从小就喜欢意大利的人事物,九年前去了一次,六年前第二次去时的小伙伴邀请我一同看费里尼逝世二十周年影展的开幕片。其实我又存了私心,因为偶像把dolce vita刺在手臂上。
虽然是将近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说着听不懂的意大利语,中文字幕的时间轴没对准,要看英文字幕转一下脑子,但不得不说的确是一部经典之作,很多细节都看得出费里尼的前卫。一想到这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就在心里默默点赞了。
片子里面的女子都好美好魅力,导演品味真好!Sylvia在喷泉里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托斯卡纳艳阳下,应该是后者对费里尼的致敬吧?Marcello说:You are the first woman on the first day of creation. You are mother, sister, lover, friend, angel, devil, earth, home. 他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型!Steiner在教堂弹奏的曲子听着好耳熟让我想到陈美的小提琴曲,回来一查果然就是那首巴赫。我特别喜欢这种喜欢的作品跟喜欢的作品彼此有重叠有关联的感觉。Steiner还说:I'm too serious to be an amateur, but not enough to be a professional.这也是很多人的无奈吧。后来他的自杀倒是让我有些意外和震撼,不过这应该就是被预期的效果吧?还有追车的场面拍得很稳妥,有点不明觉厉,小受们屡次出现什么的又让我再次感叹这实在是很潮的一部电影啊!然后看到罗马梵蒂冈的街景十分怀念,摄影记者背着的禄莱相机也很喜欢
总之是一部信息量很大很多细节都很值得玩味的好片子。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二):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智者也无法前行

因为深深地被《八部半》里的导演意识流式的画面吸引,费里尼的名字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看他的电影是种绝妙的享受,《八部半》里呈现一个接一个混乱思绪的画面、《甜蜜的生活》中看似杂乱无章的一个又一个充满风韵的女人们精致的妆容、或优雅或放荡的衣服和他们荒诞的生活。这是我第一次看完电影后需要专门搜导演而非演员的电影,我眼里,他是个任性孩子,是一个只写自己故事的编剧,一个只导自己故事的导演。
其实应该先看《甜蜜的生活》,再看《八部半》的。因为在影片《甜蜜的生活》里,费里尼收敛了自己的想象力,只把一部分的自己藏在马切罗里展示在我们看。
马切罗,一个在现实的狂欢和精神安宁中间摇摆不定,以记者的身份游走在的衣香鬓影,酒色撩人的上流社会和盲目的信教求神的社会大众里,在女人的裙裾中迷失了自己又在自作家好友斯坦纳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费里尼在自述《甜蜜的生活》创作衷曲时曾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是一种自我忏悔。五年来,不论是由于职业需要和个人的好奇心,我一直生活在一个与影片中那种表面的兴奋和真正的好逸恶劳很相似的环境中……从表面上看,一些日常事件是富于运动性的,有时还有冒险性的。但当人们深入的去看事物时,人们所见到的主要是空虚烦恼焦虑不安……”
一部伟大的影片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在费里尼生活的那个罗马,做为一个有名望的导演,他流连于各种高级聚会,看见他们为了摆脱无聊绞尽脑汁,他曾经也是其中一员,却在回首时蓦然发现,浮华背后的是无尽的空虚和麻木。
上流社会里玛德琳娜代表着关系混乱,爱的缺失和对刺激(性只是一个象征)的渴求;处在演艺圈顶峰的西尔维娅,用看似天真活泼的音容给我们展示了一场娱乐圈的视觉、听觉组成的狂欢以及狂欢戛然而止,人和人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鸿沟(马切罗一次又一次沦陷在女人的温柔乡里,永远在觅爱追欢,心里留下的爱太少);两个小孩的童言,谣传圣母降临,带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村庄聚集的一群乌合之众,被戏耍的团团转,而马切罗的未婚妻艾玛,也已经绝望祈求圣母显灵。
影片的塑造的灵魂人物斯坦纳,给我们呈现出一副和美生活的假象,在完美的背后是恐惧,他的自杀让马切罗的精神世界幻灭了;而父亲的出现,还原了马切罗的童年,父亲的匆匆到来,和匆匆离开完全不顾马切罗企盼的眼神,暗示着他可能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这也许就是他缺爱的原因);最后妮娜带他去了王子的俱乐部,让他看到有名望和财富的人,不过也是一群盲目的寻求刺激的可怜人罢了。
马切罗在现实无尽地狂欢中人群里找不到自我,理想的标杆斯坦纳的自杀又让他无法寄托于精神世界。他只好放弃了一直摇摆不定的“新闻和文学(现实和梦想)”,让把自己彻底沦落为一个致力于维护关系的人——公关,什么都不想,虚伪地配合。
影片有两个片段与整个影片的风格不同,一是在斯坦纳的房子里,他们讨论着艺术和生活。
这个颇像太太的客厅,让马切罗那颗敏感躁动的心得以平静,他表露出自己的焦虑和对自己选择的迷茫,“我应该换个环境,我应该换很多东西,你的房子真是个庇护所,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书,你的那些不凡的朋友。而我呢,我在靡费光阴,看我干成了什么?我曾经也有野心,但好像我把他们全丢了,把他们全忘记了。”
斯坦纳一直没有看他,低着头抽烟:“别以为有个家就有安全感了,别学我。”然后突然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他,“做为门外汉我太严肃,作为专业的音乐家我又实力不够。就这样。……相信我,最悲惨的生活也比受社会保护的生存要好。所有的事情都计算好了,所有的事情都很完美。马切罗,我只能做你的朋友,所以我没法给你建议。”
夜,黑得纯净。他们走进孩子的房间,在静谧无声、纯真无邪的孩子的世界里,斯坦纳袒露了他的恐惧,“有时候在晚上,这种黑暗、这种沉默重压在我身上。平静让我恐惧,我害怕平静甚于其他一切,这种平静……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只是个外壳,而地狱就藏在背后。我想过我的孩子将会面对什么,他们总说‘世界将变美好’,凭什么?一通电话……就能毁灭一切。人们应该抛离激情甚于感情,生活在一种完美艺术品所拥有和谐当中,生活在迷人的有序当中。我们应该学会深爱彼此,以使我们不朽,超然物外……超然。”
马切罗收到了启迪似得,逃离了一切去写作,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遇见了一个青春单纯的少女,拥有着简单的快乐,和他遇到的一切女人都不一样。她简单、脱俗,身上没有名和欲的影子,美得不自知。有那么一瞬间,我想他是心动的,所以他给Emma打了那通分手的电话。
艾玛在分手之后疯狂的诉说着这自己的爱,这是个把爱当做一切,并且深深陶醉其中的女人,她说,“那些男人和你不一样,他们发现有人爱他们就会很高兴……当两个人相互爱着对方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马切罗,你在害怕什么?”
“我怕你,怕你无望得可悲的理想。你难道不觉得你期望我过一种蠕虫的生活吗?你终日只会谈论烹饪和睡觉,如果一个男人能接受这些,那他就是废人,是条蠕虫!我不相信你强加的、纠结地、母性的爱!我不要这种这种爱,它对我没用!”他几乎咆哮着说,“这不是爱,是兽性!你什么时候才明白,我没法这样生活!我再也不想要和你一起过,我想要一个人生活!”
他吼叫着,把女人扯下车,让她一个人在黑暗里过了几个小时后还是没忍住,回来接了她回去。
可是费里尼在分手过程中却安插了两个片段,一个是父亲的来访,一个是妮娜带他去参加王子的俱乐部。父亲是马切罗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触动了马切罗最深处的记忆母亲终日以泪洗面等待父亲的来临,相比他也是缺爱的,在长大后他依然在祈求着父亲能够多呆在他身边一些,好让他们的父子情深一点,然而父亲拒绝了他;所以他心又开始摇摆起来,后来迷迷糊糊去了俱乐部,遇见玛德琳娜,互诉衷肠却对婚姻闭口不谈,因为他内心深处他知道这种欢愉是短暂的,肉体的。
在这两段后,马切罗分手时说出的狠话和最后的心软又都是可以理解的了。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周围所有的朋友都带着他远离那个有理想的自己,父爱的缺失让他无法离开艾玛……
所以,影片的一切其实不是散漫的,而是对称的。
中心人物是斯坦纳和女孩儿,这两个人原本可以把抚平马切罗长期皱成一块的眉,让他变成一个快乐充实的人。影片前半段铺垫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只有享乐纵欲的贵族和盲从的群众,置身其中寻欢觅爱的马切罗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后来在遇到他们两个后,他躁动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开始思考他的选择。然而在后半部分,由于内心的软弱摇摆,和艾玛分手失败随之而来的斯坦纳死亡彻底击垮了他,他终于彻底沦落为一个躯壳了。
影片最后,女孩儿朝他快乐地挥舞着双手,他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因为那个敏感的马切罗,有野心的马切罗,有梦想的马切罗已经完全消失了。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三):甜蜜还是不甜蜜?

       一部三小时,准确地来说是两小时五十五分46秒的电影,我到底都看了什么?
       我是冲着罗杰·伊伯特的推荐来的,看了书里《伟大的电影》的电影推荐单。一开始知道罗杰是看到14年的的优秀纪录片推荐,随手下载的,片名叫《Life Itself》(生活本身)。看了片名断章取义地以为是与生活有关,可能是类似于《浮生一日》、或是《60亿大不同》。然而,是一部个人生活、事业,主要围绕着他的影评生涯。因为,电影贯穿着他一生。这是后话了。还是回到电影来说吧。
       开头,看到男主跟一贵妇在一起。这贵妇看起来挺寂寞的,不知道她在寻求什么,大半夜的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开着车。遇到一妓女,她对他们的车羡慕了一番。贵妇让这妓女上他们车,兜她回家。贵妇到妓女家后,就和男主在其家里make love了。
      片里有一怨妇,为情服毒自杀。为了栓住男主,想要用婚姻捆绑他。在一场争吵中,男主对其说,”除了做饭和做爱你什么都不会。”然而,在下一幕我们可以看到男主与怨妇裸着上半身躺着床上,又过了一个云雨之夜吧。
      希尔维亚,一位美国来的女明星。
      男主的好基友,貌似有个不错的家庭,膝下有儿,家有娇妻。
      男主的父亲,在见男主的过程中,在娱乐场所(?)看歌舞表演时都蛮开心的,不知道,为什么凌晨在舞女的家中心情down了很多?男主不解父亲的转变,男主与其父亲的对话,提到了一句“我们促膝长谈,我们从来没有面对面地好好谈过。”
      过气模特勾搭上了有钱人,男主跟着其参加了家族聚会、小party。
      ... ...
      最后的结尾,出现了曾经出现过一幕的女生,那个在餐厅打工,漂亮的女生。男主不知道隔着水潭那头的女生想要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同伴呼喊着男主该走了,就这么结局了。
      到了最后我还是不知道“甜蜜的生活”,甜蜜在哪里?
       然后再看回罗杰·伊伯特的影评,流畅地有趣阿。也能回答我对于“甜蜜的生活”中所表达的甜蜜在哪里的困惑,原来“甜蜜”是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甜蜜”是我们眼中别人的美好生活——膝下有儿、家有娇妻,吃酒论诗。可是,这样的“甜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真的是你眼中的“甜蜜”吗?
       影评的开篇,让我这个没做太多资料收集的读者知道原来电影的背后还有一茬子事。“有理论认为,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分列了人类的七宗罪,场景包括罗马的七座山峰,时间跨越了七个夜晚、七个黎明。我没有考证过这个说法,因为这样做只会把电影简化成字谜游戏。我宁可把这部影片看做一则警世预言,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内心空虚的男人的故事。”
       文章的结尾,随着罗杰的经历的丰富,看电影的角度也改变了。也让我跟着罗杰的反思,看到自身类似经历的影子。
       “电影不会变,而看电影的人却会变。1960年我看《甜蜜的生活》时还是个少年,片中的“甜蜜生活”就代表了我所梦想的一切:罪恶、迷人的欧洲风情,还有疾世愤俗的记者那多得令人倦怠的风流艳事。1970年前后重看这部影片时,我正过着和马赛罗相差无几的生活,芝加哥的北方大道虽然不是威尼托大街,但凌晨三点时这里的人们一样兴致勃勃,而我也正处在马赛罗的年纪。
       1980年前后我再看这部影片时,马赛罗还是那个年纪,而我却已经老了十岁,也戒了酒。我不再把他看做自己的榜样,而是看做一个受害者,他注定要以徒劳的方式寻找幸福,永无休止。到了1991年,当我在科罗拉多大学一帧一帧地分析这部影片时,马赛罗看起来更年轻了。我一度崇拜过他,也一度否定过他,如今我却同情他、爱他。当我在马斯托依安尼去世之后再次重看这部影片时,我想的是费里尼和马赛罗抓住了一个偶然的感悟,把它变成了不朽之作。或许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甜蜜的生活,但这一点你必须亲自去发现。”
       曾经向往的生活变成了最想要逃离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我想这段话可能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吧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四):文艺是魔鬼

《甜蜜的生活》是部悲剧。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而本片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一切发展地如此自然,如此真实。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与我们如此相似:为了享乐放弃道德,为了真相放弃信仰,为了理想放弃安稳,为了温情放弃理想,为了自由放弃感情,为了习惯放弃幸福……
最后男主角就像他们在海边发现那只死了还睁大眼睛的魟鱼一样——他们睁着眼睛,却看不见眼前的天使;他们虽然活着,却已经心死了。这些该死的文青。
文艺就是魔鬼。
她看起来很美。她总用那一点点“生命不可承受之甜”来勾引你。你沉醉于她的美而不自觉;你以为得到了世界,却迷失了自己;你以为自己文艺,其实迷茫沉沦,如离开的鱼,如流浪的灵魂……
正如西马荷沙的著名咏叹调:“啊,上帝啊!请赐给我平庸吧!”
很多朋友(大部分是文艺的),曾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最后我会选择我的妻。因为我的妻在他们看来,实际上也是,和我完全不同的人。
因为我非她不可。
我曾经就像片中男主角那样挣扎于文艺的迷沼即将沉沦。而我的妻,一个单纯善良而认真生活的女孩,对我而言仿佛是救命的灯塔,电影片尾那微笑的天使。
我迫不及待地需要她。也庆幸自己在多年沧桑之后居然还有足够残存的勇气,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与妻闪婚。可怜电影片中的男主角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也曾经跃入喷水池疯狂地追求爱情,得到的却只是伤害。到最后他连淌过那条与天使间隔的浅河的勇气都消耗没有了。
我曾经放荡不羁,曾经如此热爱自由;
我视礼教道德如无物而只追求短暂的快乐;
我曾经疯狂地爱过;
也曾和旅途中搭讪的女孩在教堂里做爱;
我曾麻醉于酒精与大麻;
我曾博览群书,为了追寻那最初的真理;
也曾剃度出家,想要证实自己的哲学;
我曾在西藏流浪乞讨;
也曾在外企意气风发地拿下项目;
我鄙视成功,也坦然一事无成。
是的,你想到或没想到,敢或不敢,我都做过。而我以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回首看来,一切却像电影中男主角那样如此不幸与可笑……
I've been to paradise, but I've never been to me.
三十岁前见识这个美好的世界,三十岁后回归自己美好的心灵吧,希望。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五):The Sweetness of Life


       正如费里尼所说,电影说的是生活的甜蜜,而不是甜蜜的生活。他说,这是一部描写罗马的电影,因为罗马是永恒之城,内心之城。
       而罗马事实上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有太多像马塞洛一样的年轻人,他们都是被梦遗弃的浪荡子,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有名目繁多的欲求,有庸俗市井的妥协,但又似乎尚存一丝赤子之心的纯真向往。他们从未长大,却已老去。他们像野草一样,在永恒的大地上,一岁一枯荣,绝望地生生不息着。
       而生活,就像初秋幽静的深谷,既有甘美的泉水,也有崩坏的山岩,但我们只能照单全收,不是吗?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六):末日狂欢

        与导演之前的影片不同,这部电影描写的人物从之前的底层人物如流浪艺人,妓女,混混,骗子,变成了社会的中上层人士,有富家女,女明星,富二代等,就连主人公也是小有成就的专栏记者。影片的风格也从之前的素描转变成了油画,浓墨重彩,光鲜华丽,没有了之前的清新,但是毕竟是名导手笔,可谓“淡抹浓抹总相宜”,丝毫没有让观众感觉一丝甜腻。碎片化的情节虽然没有相对连贯的故事来做串联,但好像一篇隽永的散文,接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丝毫不显拖沓。
        导演其实赋予了影片太多的内涵,不一而足,姑且挑几处印象最深的谈谈观后感想。
        男主人公的父亲来罗马探望儿子,儿子带老爸一起去重温当年的夜总会,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老爸喝酒寻欢之后又去舞女家准备过夜,谁料最后借口身体不适突然放弃,并连夜坐火车回家乡。儿子在窗口看着父亲坐上出租车,寂寞而略显衰老的背影在凌晨四点空旷街道的映衬下,这一幕是否意味着老一代的彻底谢幕,虽然在夜总会里父亲也谈笑风生,风头甚至压倒了青春年华的儿子。
        美国女明星的这一段除了最令大家熟知的“午夜在许愿池洗澡”这个情节,我过目不忘的就是她那一举一动无时不左顾右盼卖弄风情,力求自然却让人感觉其矫揉造作。而号称“帕帕拉奇”的狗仔记者们的疯狂追捧,即使拿到今天,仍然没有过时。美国明星们在罗马夜晚的狂欢晚会,摇滚风格与欧洲的古典建筑看上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难道不是导演对战后逐渐开始大行其道的美国文化的挪揄。
       另外一个印象很深的情节是史坦那的自杀,在影片的众多人物中,唯一清醒而自知的就是他了,岂料他的命运却是最悲惨的。虽然事业有成,还有美丽的妻子和膝下一双可爱的儿女相伴,平时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文艺人士经常在家庭沙龙聚会,可是他却一直活在迷茫中,导致最后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之后饮弹自杀。如此令人唏嘘的结局,可能是导演想告诉大家清醒是痛苦的,唯有沉迷于酒色来麻醉自己才能获得所谓的快乐,史坦那的死意味着理性的彻底死亡。
       导演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这芸芸众生的癫狂,令人不禁悲叹这末日狂欢般的场景,而浮华的外面之下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七):如此甜蜜的生活

这部电影的容量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影片由娱乐八卦记者马切罗的工作和生活的许多个片段组成,展现了罗马的风景建筑、20世纪60年代上流社会的夜夜笙歌、各类音乐舞蹈,观众会随着爵士、摇滚、圣诞、各类舞曲音乐的节奏陶醉摇摆,惊讶于建筑的美轮美奂,跟随着一个个片段在感官享受和失望沉沦同情绝望中体验。《甜蜜的生活》,最后,留在观众心里的,一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甜蜜和美好,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心理、精神上的冲击,会持续地发酵.......
影片的开头很美且具意象:2架直升飞机低空飞过罗马的遗迹,其中一架吊着耶稣雕塑,耶稣张着双臂,仿佛要拥抱整座古城。这是马切罗和摄影师朋友护送耶稣雕像给教皇,楼顶上晒日光浴的4位美女向马切罗和他朋友打招呼。飞机盘旋着飞过圣彼得大教堂,教堂钟声响彻罗马上空,圣伯多禄广场上人流如织。
马切罗看上去并不像一般八卦记者那么令人讨厌,他英俊,带着些犹豫、自嘲、迷茫的表情,驾轻就熟地穿梭于名流、演员之间,通过她们了解并传播制造大家关注的新闻。
玛德琳娜抱怨想要逃离罗马,去没有人认识她的城市或者买座小岛,但即便买了小岛,她自己会去住吗?在一个古城堡,她向马切罗表白自己爱上了他,但剧情却让马切罗遍寻她不着,荒唐却又很自然地,让玛德琳娜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
影星西尔维娅来到罗马的剧情安排,非常出彩。西尔维娅甩掉了记者,爬上了圣彼得大教堂屋顶庭园,大风吹掉了她的帽子,吹动着她的长发,下面是密集的古老建筑;欢迎她的舞会热烈非凡,她熟识的演员朋友托举着她旋转,她长裙飘飘,优雅美艳;西尔维娅逃开酒醉未婚夫的无礼责骂,在郊外跟着野狼嚎叫,引得狼、狗叫成一片;在古老的街巷,西尔维娅捡到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猫,将它顶在头上,教堂钟声、猫咪轻柔的叫唤、西尔维娅的轻浅笑声,此时,齐特琴的美妙音乐响起;忽然,西尔维娅惊异地发现了许愿泉,她轻轻地放下猫咪,走进喷泉,尽情地享受着喷泉------这些场景太美了!任何一位观众都会被打动!可是回到宾馆,等待她的,是未婚夫当众无情的耳光和侮辱谩骂。
马切罗有一位朋友斯泰纳。斯泰纳鼓励马切罗坚持自己热爱的写作,在教堂,斯泰纳用管风琴演奏了巴赫的《托卡塔曲》-----古老教堂回响着管风琴音乐,让人难忘!马切罗带着女友艾玛应邀参加了斯泰纳在家主持的沙龙活动,参加的有诗人、画家、音乐家等,在马切罗看来,斯泰纳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庭:美貌温和的妻子和2个孩子,有着充实的精神世界,那是马切罗向往的生活,在斯泰纳面前,他才真正地面对内心的自己;可是,斯泰纳的话语令马切罗捉摸不透:最悲惨的生活,也比受社会保护的生存要好,好像所有事情都计算好了,所有事情都很美好......黑暗给我重压、平静使我恐惧......之后的事实令马切罗和所有观众震惊:斯泰纳在家中杀死2个孩子之后开枪自杀!
马切罗的未婚妻艾玛,意识到马切罗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她,自杀未遂;她向圣母祈祷,希望马切罗能够像以前那样爱她;而马切罗既厌恶自己的工作,又忠实于自己的职责,身不由己越陷越深、迷失自己。他讨厌艾玛不信任自己,在工作时间不断地电话打扰,和他没有更多的精神交流;很多次争吵之后,2个人爆发了一场大战,马切罗毅然撇下艾玛,最终,马切罗还是接回了艾玛。
一座边远小镇,因2个孩子说看到了圣母显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们,以及好奇的记者们。在众人的呼吁下,警察终于释放了羁押的2个孩子。在滂沱大雨中,2个孩子奔跑着指向某一个方向,口中念念有词:圣母在那里。导演、记者、圣徒、群众,现场一片混乱。有2个细节,现场的一位观众说:意大利是个古老的国度,充满了各种自然和非自然的力量,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影响,希求上帝的人总能找到上帝;马切罗采访神父,神父不相信孩子们见到了圣母,他说:如果真的见到圣母,只会洗心革面,不会试图通过她来赚钱,奇迹是在静默中发生的,而现在这里一团乱.......混乱中现场有人死亡。
马切罗的爸爸出差路过罗马,专程看望儿子,童年时父亲工作忙碌,父子见面很少交流也很少;马切罗喜出望外,陪父亲喝酒聊天。父亲高兴喝多了,晚上发病,改主意连夜回家。临走,父亲坐在舞女芬妮家里,背影悲伤而颓废,令马切罗伤心,也令我们心碎。
斯泰纳死后,马切罗喝得酩酊大醉,在娜迪亚家中的狂欢夜,他当众宣布:他将永远放弃文学和新闻;他往一个舞女身上撒酒、不断地沾鸡毛......
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无比华美精致:摄影、音乐、舞蹈、时装、建筑、宗教.....无所不包;每一个片段,都有华彩的篇章,却几乎都将人引向绝望;费里尼,用美轮美奂的视觉、听觉盛宴迷惑观众,却又于不动声色中,将我们的心击碎!
6星!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八):看这电影是个折磨

也许人生就是个破洞,文明都是空洞的,没有爱情,没有父亲,没有道德价值,没有永恒的意义,一切都是暂时的,当道德和事业无法引起我们的兴趣,那伟大的罗马就开始堕落了。
还有女人,美酒和幻想,还有仇恨,爱情,阴谋和战争。这些充满荷尔蒙的东西,也能给人带来一时的满足。曾经的纵欲的罗马,再次出现在今日的罗马。
里面的记者是敏感的,看到了所有这些无聊,文明的虚伪,人生的无赖,人生最悲哀的就是看破了却无处可逃,那么怎么办呢?随波逐流,还是自杀呢?或者出家呢?但是家已经不存在了。基督耶稣被吊走了,但最可悲的就是先断了自己的后路,那就只有自杀了,或者随波逐流。
或者继续做梦,继续欺骗自己,一切都是真的。
无论如何,把梦打破了的导演是有罪的,所以当年收到那么多的投诉和诋毁。人们还是需要梦的,要不然怎么办呢?总比走向极端的纳粹战争或者伊斯兰国要好吧。
就让我们寻欢作乐,做个低级享乐者,也比做个杀人犯要好吧。
看完了,人要崩溃了。
但是我还是觉得美女是好的,生活是值得享受的, 道德是需要的,宗教也不错,权力爱情都让人陶醉,金钱事业都让人亢奋。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九):绝对的甜蜜生活!

太棒了!

首先片绝对不是什么批判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生活的立场。费里尼关注的是生活、爱情、婚姻、性无意识冲动、致命吸引力与社会形态的道德规则束缚。头一开场的飞机俯瞰视角,比基尼美女与飞机,简洁的表现了60年代意大利经济复兴的,正在建设中的楼房仿佛发芽的春树,好比正充血的阴茎,一派蓬勃生长的模样,总之是某种东西的快速增长和膨胀,蹭蹭的势头无法阻挡。如硬要给一个概念定义,怕是会丢掉很多含义,退而求其次就是资本主义。

一种如今霸占全球的意识形态,是目前信徒最广的宗教,片中正好有一段传统宗教瓦解的场面。

在片中多的是上层社会疯狂淫乱的派对,其中最后一场太精彩。当一个人在经济上取得足够自由,就会发现另外一些束缚内心自由的东西,而其中一种是无法逾越的社会道德与规则,维系人类目前形态下存在动物制度与意识形态。这是符号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例子也有,知识分子屠杀起人来,可谓毁天灭地,这里我又要举不好直呼名讳的那位挂在的北京大爷了。当然还有性需求上面的,这种例子很多了,比如校长、小学生……

最后一场戏中,被马赛罗骑在胯下的女人,内心其实是渴望继续那场扮演游戏的,一种渴望摆脱社会形态,沦为动物的冲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自由……

影片呈现的是章节段落式的,还有很多方面的思考,费里尼的、我的,在此随便打下几个字,还有很多可以细说。

着急看下一部片。不写了。

此片堪称绝了!还要再看!

  《甜蜜的生活》观后感(十):终极问题

人的欲望真的是无穷无尽。在一个和平年代,痛苦、焦虑的人总是那一批想要却得不到的人。他们有的懒惰,有的贪婪,造成自己深陷泥潭并且越陷越深的困境。学会知足,需要理性和自控,有些东西的确是自己过于贪婪。但是,人不断前进的动力确实就是不断的想要、想得到。得不到就会痛苦,不去追求则没有未来。
  反正就这么自己折磨自己。
1、玛德琳娜
  富有却宣称自己内心空虚、生活烦闷的女人。在马切洛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她的声音说着自己的对她的喜爱之情的时候,似乎有一丝动容的玛德琳娜却忍不住另一个男人的挑拨,在另一端的水池边卿卿我我起来。
  她也许真的觉得烦闷,觉得空虚,但是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2、EMMA
  应该是马切洛的正牌女友。在公路上那一段我以为他们终于要分手了。从争吵,到马切洛忍无可忍的扇了她一个巴掌——她的爱那么的可怕,似乎只要马切洛离开她视线一秒都要招来猜疑和责骂。她因为他周游于其他女人而自杀,因为他离开她视线一小会而不开心。但是,到最后,马切洛还是把车开回来接走了公路上孤零零的她。两个人似乎什么也没发生的在床上说笑。我才算知道,也许EMMA曾经也是迷人、婀娜、吸引人的,只不过,马切洛对上流社会、明星的追逐,让她的爱一次次受到打击,最终把她折磨成一个时不时就情绪失控的女人。她在公路上对马切洛大喊“只有我是爱你的”。马切洛却一脸愤怒,好像可以说是恼怒。也许这也是他还选择和她在一起的理由?在他继续选择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里周旋时,起码,还有一颗真心在身边。但我觉得,这样的关系,EMMA最后肯定会受伤离场。
3、美国明星
  人人爱,人人夸,她几乎是完美的。在喷泉里,性感、天真真的发生在了一个人身上。但是,这也不改变这样的事实,他们有魅力,但他们心中只爱自己。如果你爱我,即使我们已经确认了彼此的关系,但是不妨碍我享受别人的爱,不妨碍我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魅力,不妨碍我在受到吸引时向别人靠近。
  如果志同道合就在一起。如果无法接受就趁早离开吧。
  但是,这个角色的魅力十分的浮夸,一触就破,比较适合存在于短时间里。长时间下去,你就知道有多乏味了。
4、斯泰纳
  在前半段,是电影中最完美的角色了吧。幸福美满的家庭,本人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听着东方的音乐,谈着哲学一类的问题,晚上哄哄两个可爱的孩子睡觉。不追求上流社会,重视内心的安宁和富足,简直完美啊。但是这样的完美的斯泰纳,结局却是杀了两个孩子后自杀,还选择在老婆离开的时候。他曾经录过自然的声音,风、雨、雷电、树叶的协奏曲,别人夸他,他却认为自己才华并不高,但是,他对生活的想法也许是最朴素、安宁、和谐的了,但却因为那个人人追求纸醉金迷的时代,让他变得“孤零零在高山上”,周围没有同伴,没有可交流之人。也许他和那股虚无的力量斗争了好久,但最终发现那股力量已经吞噬了他的朋友、家人,甚至他的孩子也渐渐无法挽救。他选择不让孩子走进泥潭。
  他是马切洛唯一能安稳心灵的力量,是马切洛心中唯一活着的指引的声音。在斯泰纳和这股力量争斗已经筋疲力尽时,马切洛似乎还是懵懵懂懂或是泥潭拖住他太久让他不敢承受戒断的痛苦。
  他自杀了,马切洛心中的平衡完全被打破了,他也开始走向极端。
5、马切洛的爸爸
  似乎这个爸爸并不在乎儿子,而是在乎儿子混的好不好。啊,在上流社会中打转,即使从一个作家、专栏记者变成一个八卦记者,也没问题。啊,似乎有女朋友还在一群舞女、模特之间周转,这表明生活的不错啊,没问题。自己也和舞女玩耍,但是在最后却不知是装的还是真的不舒服选择在凌晨急匆匆坐火车回家。我发现,在他没有知会儿子的拜访中,他都不曾真正关心过儿子,没有问过的好不好只是问混的好不好。两人基本上没有关于自己的交流,交流的内容总是那些娱乐。
6、小女孩
  马切洛好不容易一次写作中遇到的小女孩。马切洛把怒气撒在她身上上,她奇迹般的抚平马切洛内心的焦躁。在最后马切洛走向极端时,她向他招手,他却先是迷茫,而后拒绝了。和他上流社会烂醉如泥的朋友们离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