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虔诚的鳏夫》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虔诚的鳏夫》影评精选10篇

2017-12-26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虔诚的鳏夫》影评精选10篇

  《虔诚的鳏夫》是一部由迪德里克·埃宾厄执导,东尼·卡斯 / 雷内·凡特·霍夫 / 波吉·弗兰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虔诚的鳏夫》影评(一):跨越心中的马特洪峰

  这是一个有野心的导演,我相信他在决定以“Matterhorn”——“马特洪峰”来命名这部电影的时候肯定联想到了李安的《断背山》。而且这部电影和《断背山》也存在着其他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例如故事展开的节奏、人物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关键细节的简单处理(这样最后包袱抖出来观众才有当头棒喝之感)。电影中,除了主角的表演,我最赞赏的是导演对细节的精妙安排。

  故事的开始是平静而安详的,从两位男主角产生冲突起导演就抓住了观众的兴趣。鳏夫怎么对付说谎的流浪汉?两个人怎么相处?流言四起之后两个人会怎样?流浪汉的配偶?鳏夫的儿子?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故事也推向了一个个高潮。直到最后,一直隐忍的鳏夫终于在一声“约翰”中完全释放了自己的感情,之后马特洪峰雪景中的拥抱,《This Is My Life》高昂的旋律,这部电影实现了低开高走,留给观众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而这部电影对细节的处理更是匠心独运,导演功底可见一斑。从电影伊始鳏夫独自听儿子约翰8岁时的唱诗录音,到对流浪汉的妻子夸赞儿子的歌艺,到最后直面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儿子,前后呼应。取足球时看到的粉色汽车等同志气息浓郁的玩具,以及鳏夫短暂的注视;每次吃饭前对照片的凝视,以及逐渐从照片中心移到儿子身上的镜头;在听到流浪汉也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没人以为他能活下来”后,联想到妻子和命运后短暂的出神和落荒而逃;醉酒后的早晨脱到大腿的裤子和扭身对昨夜战果的惊讶一瞥(bottom啊!)。深夜冒雨赶到教堂举行两个人的婚礼疯狂浪漫。第一次尝试去gay吧,原来不只是对自己的认同,还包括对儿子的包容。其实仔细看过这部电影的细节就会发现,存在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的确是爱情,甚至肉体关系都已经发生了……这些关键细节不会像国产电影一样不断在你眼前出现,而是在你看过电影后忽然想起然后惊喜连连。

  如此精彩的一部电影,鳏夫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老年男演员最优秀的特质之一便是隐忍,而隐忍后的爆发是最出彩的。就像一枚炸弹,一直蓄势待发着,你揣摩着他的底线,推测着他爆发的时间和方式,然后他依然会在你毫无准备情况下热烈的爆炸。在鳏夫的身上,你看不出强烈情绪变化,但是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他时而伤心时而惊讶时而孤独时紧张,就像生活中表情并不丰富的大多数一样。

  最欣赏导演对结尾的处理,鳏夫与舞台上歌唱自己的儿子充满矛盾和忐忑的对视,多年经历产生的各种情感都浓缩在这眼神里。镜头不断切换到鳏夫和流浪汉攀登着马特洪峰,而鳏夫也在不断挑战内心的马特洪峰。最后鳏夫终于喊出了儿子的名字“约翰”,实现了对儿子的包容,跨越了内心的马特洪峰,在马特洪峰雪景中,鳏夫和流浪汉也终于拥抱在了一起。歌罢,鳏夫对儿子露出了微笑,两人依然远距离对视着,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电影的大半都在讲鳏夫和流浪汉的感情发展以及自我认同,到最后五分钟才峰回路转到对儿子的包容,原来自我认同和包容儿子是同时进行的,包容才是真正的主题。马特洪峰最后成为了包容的象征。预谋已久的主题升华,导演也够隐忍。

  借用半句过时的流行话儿结尾,“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你能否跨越心中的马特洪峰?

  《虔诚的鳏夫》影评(二):《虔诚的鳏夫》:好基友必须一辈子

  有个词叫鳏寡孤独,泛指所有老弱无依的人,其中的“鳏”,与“寡”字相对,指丧妻或无妻的中老年人。鳏夫的生活乏味而孤独,吃穿住行都严格按规矩来,甚至连吃饭都要在每天同一时刻开始。没有家人,他只能每天对着亡妻和儿子的照片,在信仰的庇护中虔诚的过活。一天,镇上来了个精神失常的流浪汉,鳏夫竟然收留了他。流浪汉不讲任何规矩,但却很乖,无论鳏夫因为他的不成体统多么严厉的训斥他,流浪汉总像小受一般跟在鳏夫身后。

  一对好基友自创了动物口技表演,深受小朋友欢迎,于是他们走上了在各种小朋友生日party上巡演的道路。每个早晨,他们都会迎着穿灰黑套装的上班族们逆行而上,在人们的非议和侧目中直线向前。

  精神失常的流浪汉不受世俗礼数的约束,而是像个孩子一样,单纯的把鳏夫当做至亲,甚至在鳏夫回忆起他向亡妻求婚的情景时,流浪汉直接接着他的would you marry me?说了yes,I am。于是,他们俩就真的像过家家一样穿着西服和婚纱在雨夜跑去教堂玩结婚游戏了。

  影片从头到尾贯穿着巴赫的钢琴曲,加上柔美祥和的荷兰田园风光,安静,缓慢,刚好与沉默的鳏夫在宗教阴影笼罩下的小镇上经历的艰难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在世俗眼光刻薄挑战中,鳏夫在同性恋酒吧被儿子的一首《It's my life》解开了心结,最终两个男人在雪山上用力拥抱,两个孤独的灵魂终于老有所依。

  虽然是“同志亦凡人”做的字幕,可电影却并没有给人同志电影的感觉,比起张国荣和梁朝伟在《春光乍泄》中的炽烈,鳏夫和流浪汉之间更像是一种超越爱情和友情相濡以沫。尽管流言凶猛,但与其谨小慎微的了度残生,倒不如坦然的与流浪汉相携。接受命运,顺其自然,才是正确选择,而爱情,婚姻与家庭,本就该以相知相伴为最终归宿,无所谓性别与规则。(文/宋小卡)

  http://ent.163.com/13/0805/08/95GIJLGS00034R78.html

  《虔诚的鳏夫》影评(三):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昨天晚上打开窗口开始看这部据说2013好评如潮的电影时,我原本以为是又一部艺术无聊的欧洲小清新。但看到最后十分钟,我彻底被这部电影征服了,也明白它为什么会得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我能想象出放映厅里字幕升起时,掌声热烈、眼含泪水的观众,也承认即使是文艺片,中国也很难也有导演能拍到这样的水平

  中国文艺片导演很多都自诩清高,觉得禁片、无聊的片子、大家看不懂的片子就肯定是好电影。而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最基本的,是它讲了一个故事(诗电影和哲人导演例外,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如果故事没讲好,再多的道理也是白搭。这部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就在于导演用最少的材料讲了一个好故事。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形容出这部电影被改编上话剧舞台的样子:只有两个演员,简单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个几乎没有对白,简洁的场景转换——小区、公共汽车、教堂、超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保守欧洲小镇的浮世绘。永远背景中回响的巴赫,简直像是中国画中的白描,截取精华,忽略不重要的细节,让我回想起那个曾经住过半年的,看起来什么都免费,但其实什么都没有的北欧社会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环境中,却有一个好故事在。故事好在导演极擅长抖包袱,起承转合,每一笔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每个情节皆有作用,每个伏笔到最后均得到了解释。看到最后十分钟父亲走进酒吧,鳏夫看见了马特洪峰,所有的疑问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解释,所有的情绪都被调动到了高潮,就像听京剧时拍案的一个“好”字。故事更好在,它关注的不是宗教,不是同性恋,不是各种噱头,而是单纯的人的情感,人与人的互动、信任人生。一个不谙世事的外来者闯入了一个鳏夫的家,闯入了他一尘不染的宗教生活。但这看起来不搭嘎的两人互动,竟然瓦解了鳏夫的精神世界,并使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导演对人生的解读。

  一共八十分钟的电影,导演说了两个层面上的好故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虔诚的鳏夫》影评(四):他们

  二位大叔的感情是什么性质,我觉得定不定性都没关系,描述的话,就是他们在一起很和谐。感情是什么?曾经看过一篇描述感情的文章,里面说感情归根到底是一种习惯,当你习惯对方的存在,感情的纽带就建立起来了。

  故事在小镇上展开,教堂是小镇居民重要的生活元素,在这样一个将灵魂交给教堂保管的地方,一个独居的中年男人收留了另一个迷路的大叔,Fred一开始像训儿子一样教Theo干活(名字没弄错吧),慢慢的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教他表演,当成为小镇公敌的时候,Fred的表现体现了“好男人”本质所在,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以一挡百,直到Theo找到了家,他选择了逃跑,那一刻他被孤独扼住了喉咙,离开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一瞬间的孤独我们总能或多或少的体会过,这种孤独不存在于我们独处时,而是爆发于一切都与我无关时,于是Fred回归到了原本一切按部就班的自己。这里不得不提Theo的妻子,其实我很想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撇开了一切我们原本能想象到的前奏,直接切入正题,把老公送给了Fred照顾,而且还拿出了一半的积蓄让他们去爬山(这是要离婚吗?),既让人感觉她是深明大义,又有点目瞪口呆,也许背后的挣扎我们看不见,好了,回到两位大叔身上......Er......后来他们就幸福的在一起了,跟童话里一样,但是导演突然穿插了Fred的儿子,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前边一直以为Fred的妻子和儿子都不在了,原来Fred不是单身,当然这点穿插也让Fred逛夜店有了个说法,要不然那不是一般的突兀,但是儿子的部分总让人觉得有点多余,一开始导演激励塑造了一个孤独的生活极为规律且看上去有些固执的老Fred,这样的设计外加后来对抗小镇已足够体现出一个完整的形象特别是遇到只有“YES”一个回应的Theo,整体的框架已经比较完整了,也许儿子的作用是为了让Fred推开Theo的拥抱有个解释,但是不妨和《当我64岁》做个比较,同样的结尾,同样遇到阻力,但是在64岁中,当出租车走远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两颗孤独的心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在本片中,我们看到的是Fred最终和儿子冰释前嫌,一样很温馨,但是最好在剪辑上改变一下。

  本片是在时光网上看了影评才找着看的,喜欢这种“与世隔绝”的电影,主线总是慢慢展开,能看完这部电影的同学必定不会手持爆米花,节奏在这部电影中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就像听别人讲故事,你讲我听,我们共同见证故事的发展。

  最后说一句,Fred长得真像弗格森。

  《虔诚的鳏夫》影评(五):Be together

  被朋友问及有没有看过《飞跃老人院》,随手就把这部刚看完的片子推荐过去。果不其然再一次被判定“涉世太深”的重口味。非要从口味上说这盘怎么看都只是怪味花生,万万没到色拉酱拌红烧牛肉面的地步。

  “同性”部分的延伸分了两条线,一条在明,几多明朗;一条在暗,些许隐晦。而且并不太赞同以同性爱这个框架去定制fred和theo的情感,更大层面上,是一种陪伴。与其说是说两个人之间的陪伴,或者说是两个无关性别的孤独灵魂相伴更贴切,soulmate,在这里应该是可以称得上的。

  安静的乡间小道、空旷的公交车、开场这些细节都描绘出小镇的封闭。fred的种种教条式生活模式又刻画了个人的性格特征,最不可能的往往就是绝对。为什么theo会出现在fred的小镇?为什么偏偏这个刻板的fred就能让theo产生归属感?引起theo失常的车祸到底和fred妻子的事故有没有关系?隔壁相机老头为什么会莫名喜欢theo?现在想来,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太多事毫无道理,太多情感春风化雨。何必这样严谨,毕竟这还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虔诚的鳏夫》影评(六):越长大越浅淡

  长大之后一个明显的感觉:自己被越冲越淡了。以前好像一块很浓很浓的红糖,被一个大环境越冲越淡,现在再过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只能泡出一缕淡淡地红色。

  从头到尾都不觉得他们是同性恋,就像我从来也没有理解或者是试着理解这件事情一样,最美的那句话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男是女。两个不幸丧偶的男人,抛去现实世界和宗教信仰,或疯癫或明理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也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已经没有任何需要珍惜并且不舍得失去东西了,只有抓住彼此,就像冬天紧紧抓住的围巾手套,只有他们,才能给自己温暖,这是无论自己多么强大都无法提供给自己的温暖。

  《虔诚的鳏夫》影评(七):生活只是摔了一跤

  阳光下,安静的小区街道,在男孩的清唱中,一个穿戴整齐的老人正步走过。弗雷德的生活一如他的穿着那般一丝不苟,如果不是西奥的出现,他的生活一定会保持这样正确的轨道行走到终点。可人生就是这般无常,在你最不抱希望的时候,才有机会看到新生的可能。最终长大成人的男孩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对台下的父亲唱出自己的心声,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人生。在歌声中开始,又在歌声中结束,这注定是一个明亮快乐的故事。

  你生命中有没有过这样一个人,在的时候烦他;不在了,整个世界便犹如那个羊圈,只剩下被放逐在外的恐慌孤独,和自己的战争是最艰难的,不论你的想法有多可恶有多白痴,那个人都在

  独居的鳏夫弗瑞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上帝的巨大阴影之中虔诚的活着,流浪汉西奥的闯入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多了一个人相守,多了一个人需要照顾,鳏夫的生活显得充实了很多,原本死板的他也显得可爱了一番,可是上帝名义下的世俗的眼光里却充满着偏见和流言,少年一句同性恋的咒骂引燃了鳏夫心中的怒火,鳏夫扑向了少年。原本是个平和充满善心的人变得暴怒,只因为“同性恋”的禁忌触碰到他心中关于儿子的心结,似有似无的信息都指向他的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鳏夫因为儿子的“离经叛道”把儿子赶出了家门。而如今与流浪汉的相伴重新引燃了这件往事,而影片开头播放的儿子八岁时的唱诗咏叹录音,也似有似无暴露了鳏夫的孤独和对儿子的情感。生活的琐碎细腻而温情,两人台词不多,但一举一动却充满着台词,两位老头的相守与相伴显得可爱、温情,细腻之中隐匿这暗潮涌动的情感波澜,两人在乡间奔波表演滑稽剧看似喜感,但是喜中却又夹杂了几份忧伤,鳏夫与流浪汉的相守更多是一种人为了躲避孤独出于自然本性的陪伴吧,理应得到足够的宽容,但这种自然的人性却受到了宗教施与的巨大压力。影片后半部分鳏夫怨恨为什么上帝要带走他的妻子,还有牧师朋友本人渴望陪伴的表现都说明这个白日看上去平静满足的小镇,又有多少痛苦和孤独是仅凭上帝便可以抚平的?

  西奥受伤之后总是不断的从家中逃离,寻找着新的家庭和温暖,并且他有了新的喜好,和动物们处在一起并学他们的叫声,不谙世事的孩子们都喜欢他的表演,正是这样的表演给了弗雷德足够的本钱重归他曾经向未婚妻求婚的马特洪峰雪山。西奥的受伤让他从精神上变成了一个纯粹追求本我的人,快乐的时候就拥抱,不需要背负家庭中必要的甚至包括谎言的责任迷宫、不需要隐藏自己热爱动物喜欢学动物叫的本能、不需要在宗教和世俗道德的压力下隐藏自己真实的性取向,甚至可以在希望变成女人的时候穿上漂亮的婚纱被心爱的男人牵引至教堂。在他的对比下,小区里虔诚侍奉着上帝不敢思考和迷茫的成年人以及大人灌输什么就被应邀长成什么苗的儿童更像是精神病人。

  一个背负着宗教的负担终日在家庭破碎的阴影中默默忍受的刻板鳏夫,一个因为事故失去了正常思维反而获得了更多关爱的怪咖老头,他们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虽然富有戏剧性却没有想象中的喧闹的喜感,更多的是对理想和人生的思考,虽然画面大部分时间被笼罩在清煦的阳光下,但只有心冷如千年难化的雪山那样的人才需要这滴水穿石的温暖。特别令人惊喜的是它可以将同性恋、宗教信仰和家庭破碎这样的残酷题材完美的融合其中,同时又以理所当然的态度布下重重疑点让观众去猜测“雪山”的真相。

  弗瑞是虔诚的,如同万千虔诚的信徒一样,每日餐前必做祷告,禁酒(后来破戒了吧),每到礼拜天也会去教堂参加活动,所以在看到无家可归并且有些智障的西奥,他听从了主的旨意来接纳这个无家可归的中年男人。关于这一情节,除了他的善良,我觉得更是因为他的孤独。但是这种行为在邻居看来是如此的怪异荒诞,甚至用了敏感的字眼来刺激弗瑞本已脆弱的神经。所以这让原本就形单影只的弗瑞和邻里的关系更加冷漠了,不过还好,因为西奥的出现,弗瑞不再那么孤独,虽然饱受非议,但他却执着向前。

  西奥对于弗瑞,与其说是一位智障的陌生人,还不如说他是一位治疗孤独的心理医生。只是这种治疗显然是无意识的。在郁郁寡欢的弗瑞看来,带有些智障的西奥的生活是如此简单而充满乐趣,他可以趴在小女孩的面前学动物叫,也可以穿着婚纱煞有介事的说“我们结婚了。”,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他可以简单快乐的生活。这也是西奥带给弗瑞的改变,潜移默化中,弗瑞对于自己的境遇多了一份坦然,依旧虔诚却不再那么形式,他可以不去参加礼拜,因为主永远在他心里(很有点“酒肉穿肠过,佛主在心中”的意思)对于邻里不怀好意的恶作剧也不再怒不可遏,而对于曾经被自己赶出家里的儿子,他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三个男主角,眼镜胖、西奥和弗雷德,正是应了那句网络语,“每个男人在遇见心爱的男人之前都以为自己爱的是女人”,从眼镜胖和弗雷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特鲁迪这个笑容明亮的女人曾经陷入过一场不易的三角恋中,而她最终选择了弗雷德,眼镜胖或许一生未娶或者如弗雷德一样妻子早早逝去。而西奥在生病之后便再也不愿意呆在自己的原配身边,而原配在种种努力皆失败后也甘愿为他的快乐而努力。在西奥追随着内心的想法寻找着自己的爱人时,他先遇到了眼镜胖,随即弗雷德带走了他,相比同当年带走特鲁迪如出一辙。所以眼镜胖竭力运用自己可以动用的宗教力量和社区威信打击着弗雷德的生活,不仅暴露了自己的胆小,也注定了他的失败。他不敢反抗上帝,怀疑仪式化的信仰是否有意义;也不敢同多数人墨守成规的思维对抗,只能悄悄的打落了牙和血吞。弗雷德因为西奥的纯粹而接受了自己是个同性恋的事实,放过了自己也原谅了儿子,经历了痛苦的破土之旅终于可以重见天日。

  片中的配乐很成功,令人印象深刻,如弗雷德带着西奥第一次去给孩子们表演时背景音乐听起来并非是简单的嬉闹轻松,随着镜头的深入慢慢出现在镜头下的大家庭在这样的配乐里犹如马戏团里的杂耍出场一般盛装出现,相比为他们表演的西奥,这个看起来完美无缺的家庭更像是为社会出演的一出大戏。当弗雷德带着西奥堂而皇之的从去礼拜的居民中间走过时,音乐才真正显现出了放松和肆意的舒适,慢镜头下的生活让看热闹的居民将自己的狭隘以及弗雷德两人的坦荡形成鲜明的对比。没办法,这是弗雷德和西奥的人生,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意愿而活。在弗雷德决定带着西奥去他向妻子求婚的那座雪山之后,围绕在耳边的大多是轻缓的钢琴乐,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真的追求和向往。

  片尾两个年已不惑的老男人来到了心往已久的马特洪峰,深情相拥。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也有两个香港男人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相约去看伊瓜苏大瀑布,但是最终只有一个人孤独的到了那儿。我不敢确定片中鳏夫与流浪汉的爱是断袖之癖的同性之爱,但我可以确定他们俩的相守是饱含情感的,这种情感质朴而圣洁,或许是一种超越了性别,人与人之间互相守护对抗孤独的大爱吧,无关肉体和性向,更无关世俗与宗教。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烦恼,烦恼大部分是来自世俗的条条框框,“流言蜚语”。这些烦恼让我们沉溺其中,原地踏步,难以前行。片中的弗瑞亦是如此。他把儿子赶出家门,因为他的儿子是“同志”,虽然后悔,但却碍于面子难以挽回,直到西奥的单纯让弗兰克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所以他不再介意别人误会说他和西奥是一对同志,嘴巴长在别人身上,让别人说吧,只要自己明白就好。坦荡的生活远比小心翼翼的在乎别人的言语来的更加快乐有意义。

  也许这也是导演想通过这样一部简单的片子告诉观众的吧,我们其实都是孤独症患者,当一位心理医生悄然出现,你愿意为他敞开心扉坦然面对真实的内心么?

  “这就是我的人生。今天,明天,爱终会降临。但我还是我生来的样子,这就是我。”

  作为一个注定独立而孤单的个体,能找到一个无怨无悔忠心相陪厮守的人,就和他一起去看绝世雪景吧。

  不要再对着冰冷的相框独酌。

  《虔诚的鳏夫》影评(八):带他去看绝世雪景

  虔诚的鳏夫不如约他去看绝世雪景这个名字叫我动容。片尾两个年已不惑的老男人来到了心往已久的马特洪峰,深情相拥。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也有两个香港男人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相约去看伊瓜苏大瀑布,但是最终只有一个人孤独的到了那儿。我不敢确定片中鳏夫与流浪汉的爱是断袖之癖的同性之爱,但我可以确定他们俩的相守是饱含情感的,这种情感质朴而圣洁,或许是一种超越了性别,人与人之间互相守护对抗孤独的大爱吧,无关肉体和性向,更无关世俗与宗教。

  独居的鳏夫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上帝的巨大阴影之中虔诚的活着,流浪汉的闯入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多了一个人相守,多了一个人需要照顾,鳏夫的生活显得充实了很多,原本死板的他也显得可爱了一番,可是上帝名义下的世俗的眼光里却充满着偏见和流言,少年一句同性恋的咒骂引燃了鳏夫心中的怒火,鳏夫扑向了少年。原本是个平和充满善心的人变得暴怒,只因为“同性恋”的禁忌触碰到他心中关于儿子的心结,似有似无的信息都指向他的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鳏夫因为儿子的“离经叛道”把儿子赶出了家门。而如今与流浪汉的相伴重新引燃了这件往事,而影片开头播放的儿子八岁时的唱诗咏叹录音,也似有似无暴露了鳏夫的孤独和对儿子的情感。生活的琐碎细腻而温情,两人台词不多,但一举一动却充满着台词,两位老头的相守与相伴显得可爱、温情,细腻之中隐匿这暗潮涌动的情感波澜,两人在乡间奔波表演滑稽剧看似喜感,但是喜中却又夹杂了几份忧伤,鳏夫与流浪汉的相守更多是一种人为了躲避孤独出于自然本性的陪伴吧,理应得到足够的宽容,但这种自然的人性却受到了宗教施与的巨大压力。影片后半部分鳏夫怨恨为什么上帝要带走他的妻子,还有牧师朋友本人渴望陪伴的表现都说明这个白日看上去平静满足的小镇,又有多少痛苦和孤独是仅凭上帝便可以抚平的?

  宽容是影片的一个大主题,但虔诚又显然不是一个足够宽容的词汇,这种虔诚让鳏夫丧失了儿女膝下的天伦之乐,让鳏夫面临孤独终老的痛苦,这种孤独到了一定程度不可缓解之时,鳏夫才会出人意料的收留了这个流量汉,人终究是群体的动物,需要陪伴和温暖,俩老人相伴生出的爱,是宽容圣洁的大爱,是朴实无华的水到渠成,就像影片中流淌安静的巴赫一样,自然圣洁,人心灵的本质,本就是无限宽阔广大的,没有什么可以局限住它,唯有执着,而这种执着变成了执念,便有了计较、嫉妒、怨恨、偏见,把原本宽阔的心压抑的狭小不堪,给自己戴上痛苦的枷锁,鳏夫的虔诚是一种变相限制自我的执念,最终鳏夫选择了打破自己的枷锁,从中他也理解到的儿子一直以来的心迹,一曲动人心魄的THIS IS MY LIFE ,解开了鳏夫心中最后的枷锁。

  影片的前半部分以对抗孤独的相伴之爱为主要中心,以喜剧的形式出现;而到了后半部分影片引申到对宽容和选择自我的表达上,多有煽情的段落,全片细腻温情,波澜不惊之中慢慢的淌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暖意,深刻且饱富情感。本片如水一般静静流淌的巴赫音乐给电影带来了更多安宁、圣洁、纯净的气息,巴赫一生的创作与宗教不可分开,他的音乐礼赞生命与上帝,充满生气和浓郁的人文关怀,此片从头到尾的巴赫音乐给电影大大增色,让整片的节奏和叙事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干净和恬淡之中,而此中细腻的影像笔触、作者电影的精神内核和思想风貌积淀的更是欧洲文化长久以来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充满人文关怀。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一样优美动人,色彩浓妆淡抹总相宜,让人沉醉其中。虔诚的巴赫、虔诚的鳏夫、虔诚的影片。在那虔诚那坚硬的外壳下,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一颗炙热而宽广的心。

  最后的一曲THIS IS MY LIFE 更是将全片的情感推至最高潮,鳏夫与儿子长久的相视,儿子身上投向父亲的光芒,鳏夫与流浪汉在马特洪峰前的深情相拥,一瞬间内,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父子情深的流露、儿子选择自我的勇敢无畏、人类心灵宽容的本质、鳏夫与流浪汉之间超越界限的大爱还有对生命美好的礼赞热爱都得到了极致的释放,让人动容沉醉,为之流泪。

  带他去看绝世雪景吧,不要再对着冰冷的相框独酌。

  《虔诚的鳏夫》影评(九):关于在孤独中挣扎的老男人

  1、从豆瓣网取得的免费观影票,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到芳草地中心的卢米埃电影院,芳草地中心略微惊艳。

  2、在候场的时候,意外的碰到了影片的制片人、导演及男主演,是来参加放映完后的影迷见面会的。他们坐在观众席上,很认真的看完了整部影片。

  3、影片冷静却不枯燥,晦暗但不晦涩,荒诞但不荒谬。从第一个追拍后背的漫长镜头开始,充斥全片的是两位老男人的孤独,以及他们对这份孤独的抗拒,虽然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是用一种怪异的结合方式。

  4、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影片结束后,有影迷问导演,说在荷兰这样一个超级性自由与开放的国家为什么一部同性恋电影还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然后导演明确的回答,这其实并不是在讲同性恋。

  《虔诚的鳏夫》影评(十):平静却不平淡的爱和电影

  不喜欢用“同性”这样的标签去定义这部影片。

  影片以Fred乘坐公交的画面为开头,公交车上也只有他一个人。后来,变成了Fred和Theo两个人坐着公交来来回回。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没有过多的悬念,我却忍不住想看到最后,这样安静和谐又温暖的气氛,让我深陷其中被深深感染。

  从前,我不懂为什么男人会喜欢上男人,女人会爱上女人。引用一句已经说烂了的话,爱就爱了,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当我一直疑惑爱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有一天我再次从两个人变回一个人的时候,我懂了。最重要的,不是他让你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不是他让你有数不完的惊喜,而是他就真实陪在你身边,一起吃饭一起逛超市,一起去做想做的事。是谁告诉我,当一个人的时候,连快乐和难过都变得很假。

  所以当影片最后,Fred终于到了当年他向她妻子求婚的地方的时候,with Theo,他们相拥在一起,我更加确定爱情就是两个人的心彼此相依。

  我很喜欢片中,Theo几次告诉别人“我们结婚了”的小情节。在他车祸后精神失常的世界里,一切变得单纯幸福很多,爱就是爱,无关乎性别。而Fred从一开始对Theo的暴怒(Theo对他的情敌说“我们结婚了”之后,Fred扇了他一巴掌;那些高中生说他是同性恋,Fred直接冲上去掐住高中生的脖子),到后来带着他去教堂,在神的面前对他许下承诺,他渐渐去接受自己的感情,完全接受Theo的陪伴。

  Theo是因为车祸才变得精神失常,Fred的妻子也是因为车祸才丧生。他的妻子原来是另外一个人的爱人,Theo的出现,再次同时成为这两个人的寄托,也许,这样的安排不只是巧合,更是另一种冥冥中注定,虽然只存在在电影里。

  如前面所说,虽然影片的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但还是有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巧妙。比如,Fred这样一个对主虔诚的人,后来却放弃礼拜天祷告,去表演赚钱。看着衣食无忧,将赚来的钱悄悄放进盒子,盒子里原来却只有几张纸币。直到后来Fred把钱取出,去旅行社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他是想存钱去他和她妻子定情的地方。

  突然有些写不下去了。我只是单纯地喜欢这样平静却不平淡的电影,真实不造作却让人有小惊喜。比起那些夸大化情感的电影,这部片子赢太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