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精选10篇

2018-02-08 21: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精选10篇

  《大卫·戈尔的一生》是一部由艾伦·帕克执导,凯文·史派西 / 凯特·温丝莱特 / 劳拉·琳妮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一):是什么让大卫戈尔成为理想殉葬者?

  首先,我要对导演和编剧敬礼,感谢他们拍出这部片子。

  一开始,我也不禁为盖尔的为理想牺牲自我的精神决心感动,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是在波琳强奸案之后开始布局的,或许是之后(影片最后达斯第提了五十美元给盖尔的家人以波琳的名义)。盖尔因为被诬告强奸波琳而的丢掉工作妻子离异,变得穷愁潦倒。显然这件事对他在业界的名声也是极大的冲击,作为一名博士,作为一名反死刑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能为理想奋斗一切似乎那么绝望了无生趣。后来他得知康坦斯身患血癌,这似乎给了他新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是那么的残忍不近人情,但他们勇敢的,义无反顾的策划了这一桩强奸谋杀案。

  然而我们都被欺骗了。这件强奸谋杀案表面上是清白的,公诸于众的真相是康坦斯是被达斯第杀害的,而盖尔是无罪的,死于无罪。但是事实上这桩案件却是三人一起策划,实施的,并且三人都为反死刑事业奉献自己的生命生活。然而这种狂热分子极端主义行为却是恐怖的,因为这件案件不是强奸谋杀案,它就是谋杀案。就宗教立场来说,圣经有写:诱惑别人犯罪也是犯罪,诱惑别人自杀也是谋杀;就人道主义来说,一个人要在你面前自杀,而且还是你亲近的人,你却不阻拦,眼睁睁看着她痛苦的死去,这也是极其不人道的行为。我们不能以任何名义掠夺别人的生命,即使是“理想的殉葬者”也不能!如果说这案件时盖尔主谋的,他说服康坦斯,那就是他谋杀了康坦斯,如果是康坦斯主谋那她就是谋杀了盖尔,如果是达斯第那他就谋杀了他们两个人,以为伟大的理想事业奉献的名义。这样的行为就是欺诈。可是即使是谋杀案,却让我们为盖尔心痛不忍,我相信任何一个观众都是不希望盖尔死的,虽然他死了才是这部片子最好的结局

  然而这样的行为能让死刑废除吗,盖尔死后,群众抗议之声鼎沸,然而这些还是没有改变州长的态度,或者说法制的态度。对于死刑国际普遍的态度是废除死刑。作恶之人确实应该受到制裁,这样才显得公平,然而以法律的名义掠夺一个人的生命,这是群体的谋杀和报复!没错,死刑就是一种报复,一种简单粗暴的对残忍的报复。这是就死刑本身而言,而死刑的影响,对犯罪者或者受害者都是一种催化作用,犯罪人反而会更恶劣的犯罪,因为将死之人也无需顾忌什么了。或许一些变态的,残忍的杀人凶手,从他所犯刑案看他罪大恶极,死不足惜,然而或许他根本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在这里我只想说明一个人犯罪是有理由的,而且有时这个理由是相当久远,隐晦的,而这些理由可能并不被人知道和理解),而之前有人对他所造成的伤害,对他心灵的谋杀,又有哪条法律为他负责,替他公平。就像盖尔,诬告和生活让他形同死尸,毫无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他的理想,他和好友一起策划了这场“友好”的谋杀案。他“杀了”康坦斯,作为观众,你真的希望他被处死吗?至少我的心里极其不希望。就算撇开理想不讲,“友好”谋杀不讲,逼他走上绝路的又是什么,是社会,是不给他希望的社会(影片中戈尔心系废除死刑事业却被嘲笑和拒绝,我想如果业界给戈尔机会的话或许他就不会选择这样做了)。既然一个人所犯下的罪一部分是社会的责任,那是不是社会也要对他所犯下的错负一部分的责任。至少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拥有社会地位家庭的人,盖尔怎么会放弃所有无端犯罪。

  影片中,盖尔对理想,生命,死亡的忠诚都让我为之敬佩,他被处死前的那种淡然,让我为生命,为理想肃然起敬。但他的做法我不敢苟同,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这样的人吧(剧本不是由真是事件改编)。然而对于犯罪,对于死刑或许是我们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对他人宽容,友善,不歧视他人,给他人希望,或许就避免了犯罪呢?或许我们已经避免了许多犯罪和死刑呢?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请忽略。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二):大卫戈尔的生命

  凯文史派西、凯特温丝莱特主演,加上《迷墙》的导演,我也很奇怪我怎么到现在才注意到这部片子。原来凯文和凯特还合作过,还是一部惊悚类的电影,以上都是让我把这部电影找出来看的原因

  导演仅凭那部《迷墙》就足以名垂青史更何况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年近60。凯文和凯特更是不用说可惜凯特在电影里的角色有些被剧情牵着走的意思,虽然一些个人表演的段落依旧精彩,只是她负责了太多剧情推动的职责,个人表演空间自然就少了点;凯文的表现空间相对更多一点,从意气风发一直演到失魂落魄,依旧是那个熟悉的凯文,虽然我更喜欢他在《七宗罪》里不长但充满邪气的表演。总之两位因为表演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准之上,所以反倒是让人觉得他们就应该这样,虽然不是两个人最精彩的表演,但是绝对在水准之上。

  之所以被归为惊悚片,这和剧情密不可分。一开始导演就将基调定下,凯特手拿着一卷录影带在美国南方公路上奔跑,身后的汽车引擎起了浓浓的烟。这其实是电影最后的情节,凯特被凯文指定做一个为期三天的专访,而凯文的身份是一个还有四天就会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凯特怀着复杂的心情见到凯文的时候故事才刚刚开始。

  凯文的角色是一个哲学教授,热衷于废除德州死刑的“事业”,他有个得力助手劳拉,两人都为了这项事业牺牲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过可惜都没有能成功阻止一个人被执行死刑。在和州长辩论的时候凯文先是占尽先机,可惜州长一句反问就让他的努力付之东流,州长问“说出任何一例错判的例子,我立刻停止执行死刑”,可惜他完全没有证据说明之前被执行的案子是错判。接着麻烦找上门来,一个被开除的女学生为了报复凯文,和凯文发生关系却诬告他强奸老婆孩子都离他远去,得力助手劳拉虽然还在为了废除死刑努力,却好死不死得了血癌。当一切都有些陷入绝望的时候,劳拉被人谋杀,而杀死她的人竟然是凯文。然后就有了上面说的那一幕,凯文在自己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时候找来凯特,告诉她劳拉不是自己杀的,希望凯特帮忙找出真相。

  结局很出人意料,当然如果你仔细看剧情,应该猜得出劳拉其实是自杀,而凯西则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他自己的这次死刑是个错误,以此来达到废除死刑的目的。不过导演实在是给出了太多的线索,以至于看到一个小时多的时候基本就能猜中结局。当然,导演也设置了很多的障碍,比如那个神秘的牛仔,在前半段他的出现着实有效,但是知道他是劳拉最坚定的支持者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明朗了。

  电影名字直译叫“大卫戈尔的一生”,不过我觉得叫“大卫戈尔的生命”更合适,一个人为了自己相信并且为之努力的东西奉献所有,甚至最后以殉道的方式结束生命,我以为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我党身上,没想到在美帝也有这样的人存在,那个劳拉也是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总之不管在哪里,做出这样牺牲的人都值得人尊重

  就像凯文在电影开头课上讲的那样“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这个人竟然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这句话,果然是个真汉子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三):手段目标

  这是一部颇能引起争议的影片,涉及到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生命与尊严、守法与违法等诸多有关哲学、道德、法律等话题

  是否保留死刑,本来就是一个争议激烈悬而未决政治选项。主张者、反对者各执一词,本无高下优劣之分,更无正义、非正义之别。彼此都可以在崇高的旗号下,宣布自己是真理、正义的一方。

  大卫·戈尔与他的同道康斯坦丁精心布置了一场惊天骗局,人为地造成一场冤案,试图证明取消死刑的必要性。其自我牺牲的精神似乎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其实不然。

  为了实现其人自以为的崇高的正义目标,竟然不惜使用了制造假案的手段,这种行为本身的合理性、正义性就十分值得怀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中外都曾出现过的“钓鱼执法”,二者似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此类事件即使惩治了被制造出的所谓的违法者也是胜之不武,令人嗤鼻。其卑劣的手段早已淹没了其冠冕堂皇的目的。

  从法理逻辑而言,免除死刑者应当是真正的含冤者。但是大卫·戈尔却恰恰是这场冤案的制造者,是法庭伪证的提供者,其非法手段与正义目标完全相悖。

  即使退一万步,姑且承认戈尔之流的确是为了实现人类公正、正义,但此类做法仍不值得提倡。因为如果认可此种做法,承认可以为了实现伟大崇高的目标,运用种种虚假卑劣的手段,那么他人完全也可以假自由民主、正义、真理之名,行欺骗、讹诈乃至谋财害命之实。“钓鱼执法”之类更是一种小“case”而不复为人所不齿。从此,必然乱象丛生,天下大乱。君不见,这样的事情,几乎已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国度的各个角落上演。其实,戈尔是康斯坦丁”自杀“的参与者,从法律角度而言,也是一起命案的制造者。法律对其施以极刑,并非冤案,而似是罪有应得。只是判罪时未发现真相,错认了某些假象。

  共和国法律,即使是并不完美的法律,仍然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允许任意挑战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即使要使之完善,也只能采取合法的手段,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施行。文革中,共和国的主席刘少奇被牵上批斗台,不也正是一种在貌似崇高的革命目标下而施行的无视宪法权威的行径吗?一个宪法的亲手制定者却无法用法律拯救自己,真可谓莫大的悲剧。为了防止此类悲剧再度发生,就绝不能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挑战法律的底线

  电影链接:

  http://v.pps.tv/play_31KF70.html#from_360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四):生命与理想的结合,只关乎人性

  很少写影评 多是观望 但此次看完各路影评 实觉不吐不快

  从背景来看 导演的目的性确实很强 先做说明 看完这部电影 我对于死刑仍保留自己的观点 但对生命则再生敬畏 所谓“没有所谓的事实,只有观点”

  有豆友翻译影片名的life为生命 不能再同意多一点了 虽然有剧透嫌疑 但符合作者初衷 也符合我的观后感 从一开始戈尔在大学里上课时讲的那段话的那一个词导演就已经开始布局了 “self-sacrifice” 自我牺牲 作为死刑反对者 做出这段演讲的其他所有部分都很合理 唯独提到自我牺牲 却不是每个拥护者都有义务 都能做到的

  关于女学生Berlin 的陷害,实为后面的殉道铺垫,两起事件看似无关,实则环环相扣。 前者让戈尔看到蓄意的陷害是多么地容易得逞,也启发了后来的计划。这也使得他明白在死刑中冤死的人更是不得而知,而冤死常常也只能以’死人没法提供证据‘这种悲剧收尾。除了殉道,还有什么方法能为冤死的人哪怕给个存在的痕迹?明白牺牲的意义,才使得后来他面对死亡时如此淡然——至少他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至于关于为了捍卫生命,却牺牲自己生命所产生的矛盾,在我看来,真是不能再和谐了。难道没有人看到州长方面强势的态度么?州长代表的是法律,是政府,是不可动摇。何况现实还有所谓的政治阴谋,情况将远比这更复杂。所以才会需要斗争,需要证据!难道跟妻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无视一张张面孔上的红叉却无动于衷就叫尊重生命?我想那叫麻木。死刑是不会自己废除的!将自己的观点陈述给那另外的40%看,单纯的捍卫自己的理想,敢于强势方抗议,甚至用自己最珍视的生命,这位哲学老师用自己再现了苏格拉底的殉道过程,或许这也是导演最初的灵感来源

  关于最后,戈尔寄给妻儿的明信片,很有必要。毕竟那是戈尔唯一对不起的人。也是众多殉道者最残酷一面。’I'm sorrier than you ever know.' 既是女学生的歉意 也是殉道者唯一的牵挂。但还好,记得他对记者说的‘to save my son's memory of his father',作为一个父亲,他至少教给了儿子什么叫做理想。

  最后的最后,戈尔寄给女记者的’key to freedom‘,不得不说又是一次人性的体现,解放人性,不通过任何强制性手段剥夺其自由与快乐权力。保留观点,真相还她。在我看来戈尔与其队友所做的一切,都只关乎人性。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五):联想起村上君说的“人模仿概念”

  这部电影久闻大名,一直想看。直到前阵子装了宽带,开通了电视,发现电视上有许多高分电影,然后周末宅两天没怎么出门,在家吃瓜看电影和纪录片(看了一半村上书里提到的西部片《不可饶恕》)。看的第一部就是这个,也没大家说的那么震撼。

  今日看《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生活在外国的村上君势必就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方方面面比较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别,说到学习外语及翻译方面问题,说到日本的文化和各种体制,比如讲外派到美国的政府官员和有名公司“精英”们的阶级意识和趾高气扬(《“金字塔”景观》);还有比如说单纯在跑步方面(在美国跑步 在日本跑步),各种各样繁琐的开幕式环节,各级领导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的发言(唉,周末早上楼下某培训班经常大声扰民,今早估计是什么结业仪式,老师小朋友一个个上台读稿发言,我躺在床上听大家嗓音不同地拿腔拿调地念稿子,真是的祸害小朋友,从幼儿园学前就开始雏形了,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甚至丧葬会还会一脉相承,还要经历N次这些场面。老师讲到“茶余饭后的骄傲”,眼前浮现几个妈妈婆婆互相闲唠嗑秀孩子的场景,“茶余饭后”,这成语用得怪别扭的。),反而最不考虑的却是最核心最该为主角的跑步者和跑步本身,只是想着把这件事“办得像那么回事”和“别出什么差错就好”,简直在说我们嘛,顺便联想起哪里看到说某些东方文化是“耻文化”,大家都求但愿我自己别出差错丢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根据现实情况来说,确实是这样的。

  《关于精力旺盛的女人们的考察》中从feminism说开去的后日附记中,村上君如此说: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六):死亡是一份礼物

  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第一次访谈时大卫回忆的内容,以拉康哲学对于欲望及疯狂幻想的论证出发,其实已经照应了他悲壮抉择下的原本,他苦苦追寻渴望实现的废止死刑在一个个死囚画了叉的头像面前如此显得渺茫,他那时是否意识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被这个红叉抹去?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旧律使我们盲目”,甘地这么说,他这么引用,我们觉得这么的空洞,这正是他和康丝坦斯为何久久无法取得进展的原因,如果无人抽丝剥茧还原真相,那么我想我们大多数人肯定会当头痛呵他,甚至也“想用锄头劈死他”,你看,这就是仇恨的威力,这就是善寸步难行的根源,人们不知道真相,甚至与事件毫无瓜葛,但伸张正义的渴求披上道德的外衣转换为仇恨,漠视生命,让以命易命的准则得以施行。

  当死亡无可避免地降临在康丝坦斯头顶,他穷困潦倒声名狼藉,失去亲人失去世俗的尊重,这个时候,你也许就能体会,为什么“死亡是一份礼物”了,他们都选择了殉道,要用血肉和深沉的隐喻来得证真理,让飞蛾扑火的光芒照亮仇恨蒙蔽下的每一双眼睛,让他们看清黑暗是如何让攀上我们的内心,是什么让我们的理性支离破碎。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从一个守护者化身为被守护者,去体会他们默数生命尽头到来,体会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破碎感,一步一步奉献自己的所有乃至污蔑和粉碎那个儿子心中完美的父亲,离经叛道至于让千万人愤恨,他承受了更胜于一般死囚的煎熬,做出了高于一切卫道者正义的抉择。他这10年里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羽化?他有三千多个日夜来决定是否需要让自己昭雪,他没有,我相信,他的思考一定贯穿了生死的分界,看的无比透彻看的无比空明,他内心闪过了无数死囚临终的思维火花,以至于在行刑的那一刻,他赦免了一切的恶与罪,振聋发聩地沉默着道:生命高于一切。

  你听到了吗?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七):这片名字应该叫大卫戈尔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作为电影,我真的觉得一般。

  两位殉道者真的是自我牺牲?也许。对于女同事来说可能因为白血病没有生的希望,才去做最后自己愿意去做的事。但我在大卫戈尔身上看到的,牺牲也有,但更多看到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轻视生命。在我看来他只是对生活失忆一心求死而已,死就是目的,达到目的之余还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对他来说何乐而不为。

  有的人总是强调没有人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那如果是他自己呢?

  西方人总是认为死刑不人道,侵犯人权,生命权。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思维误区,或者说是出于煽情,起到一种煽动效果。试想一下,如果废除死刑真的能达到目的吗,没有死刑的西方国家经常给杀人犯判个100年几百年的牢底坐穿,这样就真的人道了吗?如果这样尊重了生命权的话,试问在牢里蹲一辈子尊重了他的自由权吗?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有吗?难道这些基本人权中生命权比其他权利高了一等?(刑罚本身就是在剥夺受刑人的某项人权,生命权只是一种而已,愚认为这不能成为废除死刑的一种论据)

  还有人说死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可逆,如果误判了,会成为无法挽回的过失,那如果没有死刑牢底坐穿,在二三十年后发现是误判呢?可逆吗?一个人的人生有三十年冤狱?把他放出来会对他更好?仅仅是普罗大众的聊以自慰吧。

  还有人会说这个世界上多数国家废除了死刑,所以这是发展方向,所以都应该废除死刑。what?理由是少数服从多数?死刑中的误判也是少数啊,所以按这个逻辑多数判罚都不是误判,所以死刑很合理咯。

  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争论,因为双方都不可能有充分理由说服对方。

  故事的结尾我在戈尔与州长辩论时就猜到(戈尔真的说赢了?他的几次让州长哑口无言都是一些题外话。州长赢了?也没有,但他也让戈尔哑口无言。)

  我只想吐槽一下片中大卫戈尔和几位同谋作案手段真的谈不上高超,让记者破案难道是为了证明FBI和联邦警察还不如一个记者?

  最后。其实这场案件并不能证明什么,正如州长的话一场个案并不能证明一个制度是错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太小看戈尔和他的小伙伴了,又是感情牌,又有太多不明真相的吃瓜小伙伴被这场“误判”深深打动,说该废除死刑了。(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场精心为他们准备的)

  为知道真相的女记者默哀,不管她是支持还是反对废除死刑,我觉得她都是被利用者,被伤害者。

  真是天道好轮回,州长说为了防止犯罪可以不择手段。。。那么戈尔和他的小伙伴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理想也可以不择手段。

  就个人而言,戈尔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极端的偏执,这种对某种信条的狂热和偏执本质上和恐怖分子没有什么区别。(注意,我说的是程度,不是对某种具体教义信条的否定。)只是戈尔的手段更精明看起来更平和。对,我一点不感到感动,只感到震惊,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戈尔和他的小伙伴这样的偏执狂,我会活在不安中。

  可能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事实真相并不美好,就像戈尔这场精心策划的闹剧一样,不知道真相的大多数人在舆论的推动下无疑是被戈尔利用了。

  愚认为,人们为什么总纠结与结果的争论,和误判后的弥补。而不去更多的反思死刑的原因误判的原因?不要给电影带入思维误区,你可能会说电影其实没有立场,但是其实导演和编剧会有啊。

  其实废不废除死刑的争论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废不废除死刑的影响或许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认识一个学法律的朋友,有一次问他,对这个问题他持支持或是反对的立场,他回答我,这个问题太大,我回答不了。我想真正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还是那些法律专家,学者。对于许多人来说,废止还是支持仅仅也只是一时的不理性而已

  我想我们更多应该关注法律能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实施和执行,怎样能使误判更少,怎样能让罪犯无法逃脱法网,怎样能提高警察破案水平。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八):只是始终会 非常想念

  看完电影 感觉不是震动 而是非常的难过

  看了前面的很多评论 都是把点集中在死刑不死刑以及David以生命殉道以求尊重生命悖论不悖论上。而我认为电影真正的内核不在于女记者最后有没有挽救他于死亡 不在于整个计划所谓的政治效应 而在于他忧郁的生命本身。

  首先要解释说明的。David之前被诬告强奸应该是女学生Berlin以'do anything'求分数但却被他拒绝并且嘲弄以后处于报复心理 故意为之 并不是像有些分析说是David一手策划的。根据David回忆当时他们的sex发生的时候 一直是Berlin在引导David 。让他咬自己的肩膀 留下齿痕 用手抓他的后背在指甲里留下皮屑 都是在为之后的起诉留证据 。而David确实就是一时X虫上脑 这点从他之后几天的不在状态和后悔也可以看得出来。一切都说明David不是故意要毁掉自己的生活。

  但是这一场性错误却还是毁掉了他的生活。他丢掉工作(连好友Ross都在投反对票)。 妻子带着儿子奔向西班牙的情人 并要求离婚。 和儿子的分离对他打击特别大 从此他开始酗酒 一蹶不振。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好友兼战友Constans 但一次突然的晕厥使他得知Constans身患绝症 不久将走向死亡。

  “因为自己被死亡追逐 所以她竭尽全力帮助他人摆脱死亡的恐惧。”

  这是后来David在接受采访时说的。

  也许在那个时候 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之光已渐渐黯淡 也许在那时他就早已发现“或许死亡是一件礼物”。

  因此我不认为David Gale是一个为理想而献祭的殉道者 也不是一个为了政治目的而走极端的激进分子。他只是一个对世界怀有太多失望 因此决定离开的人。

  只是恰巧他曾有过关于废除死刑的强烈愿望 在与州长辩论时因为没有“无辜的人被误判死刑”而占下风 只是因为Constans也为之奋斗 并将其作为生活的动力 所以才设这样一个局 想要自己的生命在最后一刻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尽可能多的光亮。

  David 一个人到中年 妻离子散 身败名裂的男人 决定去死。Constans 一个身患绝症 目睹着自己想要拯救的人一个个死去 只能哭泣的女人 决定去死。

  而他们以何种形式离开这个世界 是否能实现某种政治理想 并不是最重要的。

  影片的最后 David选择原谅自己的妻子 将50万美元带给儿子 并将那卷录像带寄给女记者 让她获得解脱。

  是的 从开始的开始 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能够拯救他 他也没有期待任何人的拯救。

  David Gale 只是一个忧伤的David Gale。DavidGale的一生 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杀。

  我想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

  “如果以后哪天 生活只让你觉得不堪重负 你疲惫于和梦魇纠缠不休 你眼中的世界失去所有光影和色彩 你选择不辞而别 遁入长夜 我们绝不会责怪你的决绝和冷酷 我们将微笑地在远方为你祈祷和祝福 我们尊重你对生活作出的一切抉择”

  “只是始终会 非常想念。”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九):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以死否决死刑

  22日,药家鑫一审的结果出炉,最终他是被判处死刑并被剥夺其终身政治权利,这样的结果总算是顺从了民意,在之前一系列的炒作以及某位专家的结论下,真有人会以为药家鑫可能会逃过一劫。所以设想一下,如果药家鑫最终得到的判决并非这个,又会有多少人大呼“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药案本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杀人偿命的案例,只不过在媒体的过度曝光之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各式各样的媒体,或为了公正,或为了真实,或为了点击量,或为了收视率,或为了销售量,都多多少少,在不同程度上对“药家鑫不该死”这一观点的传播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无论是从表面证据还是从法律来讲,药家鑫都应该毫无疑问地沦为死囚,可是却一再传出“连刺八刀是因为其练琴的惯性动作”,“药家鑫有其童年阴影,杀人是其心理行为”这样为其开脱罪名的结论,更有甚,某电视台造假其父亲的职业以增加药家鑫其身世的悲惨性,为药家鑫的判决制造了些许悬念。

  药案在我们中国引起的讨论和争议是前所未有的,当年的马加爵即使有着比药家鑫合理一万倍的杀人动机,比药家鑫要悲惨一万倍的身世(其实药家鑫一点都不可怜),但是他的判决却没有产生任何悬念或者争议,没有多少人为他求情,而他更没有像药家鑫般泪流满面睇哭诉忏悔。只是相隔了几年时间,两件杀人案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每天的过度曝光渲染以及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得忽视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人权主义观念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开去,而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也成了不少人思考的问题。物质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在分秒必争地改变,所以中国的文明程度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以前个别的理解已经慢慢往全民的觉悟进发

  《大卫•戈尔的一生》讲的是一场扣人心弦而早有预谋的试图推翻死刑的自杀案。主角大卫•戈尔将自己策划成一谋杀者来否定死刑的可行性,在他以及一些反死刑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了挽救一条条已经被判死刑的生命而孜孜努力的工作者眼中,死刑不仅仅是残酷且不人道的,还有的可能就是,某些案件死刑的判罚是错误的,很多清白无辜的人是死在错误的判决中。一旦被判了死刑,就算案件万一是误判的,犯人万一是被陷害的,他们也将无力回天了。然而,如果没有死刑,无辜的死刑犯将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平反,也给了机会别人为他们平反而重获自由。大卫•戈尔和他那个得了癌症,命不久矣的朋友精妙地设计了这么一件实质为自杀的谋杀案。他们的精心布置就是为了使大卫•戈尔无法逃脱罪名,所有证据均指向大卫,但是这样一件看似证据确凿的谋杀案却是与法庭最终审判相违背。只要再多几分钟,大卫•戈尔将免死于被注射毒药之下,他也就能重获自由身。但是,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记者最终未能及时赶到。就算最终世人都知道大卫•戈尔是无辜的,但他也只能承受法律下的一死。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是对死刑的最大讽刺和反抗,也是这么一个案件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废除死刑活动的发展。

  其实把药案和电影中的案件联系起来说是有些牵强,药家鑫的死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冤情可言的;而大卫•戈尔的案件是过于极端的,有待商榷的。但是相同点都是两件案件都引起了我对死刑的思考,药案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我对死刑的支持;电影却又改变了我的某些观念,动摇了我对死刑的看法。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用死否决死刑,这看似矛盾,但其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杀死该死的人,放生无辜的人。可是,在某些时候,该死的人活着,不该死的人却死了。这就又回到死刑应否存在的辩论中了。

  《大卫·戈尔的一生》影评(十):大卫之死等于死刑废除?

  电影中,从大卫戈尔和市长的争辩,大卫戈尔采取的手段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设定的逻辑是如果存在被执行死刑的冤枉者,那么死刑就应该被废除。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很多被判处死刑之外其他刑罚的冤枉者,那是否说明这些法律也应该被废除呢?显然不可以,因为错判本身不代表着某项某条法律是错的,错判是完全的人为所致,也就是说法律是否是合理和判罚量刑是否公正两者是两码事。

  也许有人会认为被判错死刑的后果会比较严重,毕竟相对于被错判于其他刑法的冤枉者来说,他们需要承担的后果是失去生命。确实,一旦被错判的死刑的后果就是死路一条,但是根据导致后果的严重性与否在决定该事物的正确与否显然也不是妥当的,举个例子,在生活中我们显然不能因为汽车出事故之后导致的危害性要比自行车大,就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对汽车的使用,而均选择使用自行车。汽车对于我们而言是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死刑对于社会安定而言,也是相当具有威慑力的工具。

  如果按照电影设定的逻辑,我们发现电影最后的结果和本身这条逻辑就是相违背的,大卫被判于死刑这一判罚并没有能够证明法庭做了错误的判罚,最后大卫在镜头中出现说明了这本身就是一场谋杀,尽管这场谋杀是心甘情愿,但是显然大卫和这起心甘情愿的谋杀脱离不了干系,当然这其中的内情法庭或者警方并不知情,也就是说法庭在证据不正确或者不充分的前提下对大卫做了一个判罚,当然最后法庭判罚的罪名并不是完全符合大卫的犯罪事实,但是判罚的结果都会是死刑。所以对于整个事件我们并不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法庭对大卫的错误判罚导致了大卫生命的结束,因为就算是正确判罚,大卫最后的结果也是死刑。

  最后谈谈个人的看法,对于死刑废除与否,个人认为应当从社会总效益的角度来决定。如果死刑的存在有利于增进社会总效益,那么自然死刑就应该得到保留,反之则否。在倡导人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之下,不乏很多类似于反死刑组织的组织,如爱犬组织,爱什么什么组织,这些组织甚至走向极端化,就像影片中的大卫。但我并不认为赞同单单从人性、人道的立场来判断一件事物是否合理,因为还存在效益的问题。如果人性诉求没有违背社会效益,或者阻碍社会效益的增加,那自然是好事,但一旦两者发生矛盾,显然我们并不能很轻松的进行判断孰是孰非,因为在你大举人性,人道主义大旗的时候,伤害的是整个社会效益,也许你会觉得不痛不痒。但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