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10篇

2018-02-13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10篇

  《冲出亚马逊》是一部由宋业明执导,侯勇 / 穆立新 / 汤姆·巴特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一):越看越受不了

  这是一部国际性的影片,亦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军事题材电影,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它的国际性表现在,电影的拍摄走出了中国演员跨越了人种和肤色;它的真人真事性表现在它确实根据当年参加特种训练的两名中国特种兵的经历做了“艺术处理;它的“爱国性”表现在影片以受训的两名中国特种兵的受训经历为主线,从头至尾围绕着“国家”“红旗”这样极具象征意义符号表现主人公的爱过情操,从而上升的爱国主义的理念

  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第四遍了,第一遍记得是在电影频道看的,当时内心澎湃,激情燃烧。第二遍的时候是在高四(复读)的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在操场上一块很大的投影布挂在讲台上,整个操场黑压压的一片,一束灯光队伍中间投到幕布上。整个观影过程中,每个人的激情试图都被点燃了,不时的发出惊叹。哪怕在结束的时候的一两天,大家都在谈,都在骄傲着。第三次是自己买的盗版碟看的,删减去了好多。最近看了之后似乎有了点想法。不如说出来看看。

  首先,关于影片的故事。抛开片中所有的关于意识形态东西和拍摄方面的东西。单看故事本身不难发现,无论从故事的立意还是故事的起承转接,甚至故事的戏剧性都做的很不错。但是,我们所忽略的那些东西恰恰也是片子很“矫情”的东西。不管创作人员出于什么样的前提。由于受到我们“忽略”的东西的影响使得每一场戏都视显得不完整,或者说创作人员有意在回避,只为凸现。因此这样的影片故事是不完整的,或者是不真实的。不可否认,影片背景的真实性,也不能忽略“艺术化”的手法处理方式,但是纵观影片,为了凸现,牺牲了故事本身,更显得有些过度“艺术化”的嫌疑。试举一例简单说明。影片开始的一场。作为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矛盾冲突的一场戏(不一定非要出现是非关键的。在这场戏里,王晖和胡小龙介绍完之后变没有了其他人员的介绍,下一个镜头也是天空飞过的直升飞机画面右下角的“雾钟”,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衔接手法,但是给人的感觉也显得匆匆,急于避开介绍,而使得主要人物所面临的人物关系交代不明显。其实,创作人员更应该放开手脚大胆进行艺术加工。不应该只是为了表现我军特种兵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操,而放弃更多。其实可以更多的在兼顾主流之时,加入更多的大众。我们经常讲: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换到艺术上也是行地通的。有两点可以说。一,在片中,导演回避了很多的国家,更回避了与更多国家的交锋。其实导演完全可以在设置上美国,英国,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的前提下,通过故事让我们的红旗永远飘扬在“猎人学校”(这是故事的最终目的,也是最终的升华点)。一部宣扬主流文化,倡导爱国主义的电影根本需要回避得这么明显。也许是有“指示”,使得创作人员如此畏首畏尾。但是,完全可以在结尾将“某些”国家的国旗同我们的国旗一样永远升在那里的处理手法。也可以在最后一场戏中通过设置不同国家的二三人营救小组同王晖一同取得“胜利”的处理。如此既不显得夸大,又更加合情合理。二,片中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宣扬”上,对于片中人物的刻画太少,也是遭人诟病的一大缺憾。我们完全可以在凸现主题同时关注人物的内心,而且展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理性思考。故事都是围绕表现“国家”而进行的故事展现,有关一些人物形象的设置也大抵都是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凸现我军特种兵。训练是表现出来的我军iron man ,其他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意外。我们对国家的爱,对党的忠完全可以人性化到人物的内心,使之模糊,却能让观众有力感受到它的存在。正像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它在讲它的国家,更是在将一些“思考”。二者兼得,而且不误。故事方面,我们有太多的顾忌,而不能大胆放手去做。看来解放思想的浪潮需要在电影领悟继续推广。再就是故事的戏剧性上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这点主要是受训人员被抓,王晖教训教官,以及之后,莫名其妙被自己人射击。

  其次,叙事上。在这部军事题材的影片中,叙事上并没有使用任何的技巧和手法,也是单纯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故事的讲述。只是在最后处将暗藏已久的暗线——毒贩,表现出来。两者通过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呈现。其他,本片在叙事上暂无其他可说的了。

  再次,人物刻画方面。在这一点上,可取之处主要是在人物形象的宏观刻画上的成功。不必多说,简单的用一些词语概括:坚韧执着,刚强,勇敢,纯朴,机敏;热爱祖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我为打我的奉献精神。在人物的刻画上的一大不足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过,就是人物刻画深入内心笔墨过少。常讲: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哪一种艺术的本源都来自生活,因此它必有生活中所有的一些特征。有些影视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生活,带给人以生活的思考,却又不落入俗套一味模仿生活。在这部电影中艺术化的人物形象特征已经被很完整的表现出来,但是对于一些人物微观的特征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特种兵也是人,也是来自生活。必然有他的生活特征。影片曾设置黑人这一细节来表现王晖对祖国的忠。他不会因为受伤二被认为是“逃兵”,他要保护的是祖国的荣誉和自己的军人尊严。但是编导的这一设置虽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我们更能看出这种思想意识差距带来的“反效果”——圣人。看不到俩人对于家庭的只字片言的提及。这样的人不是来自生活的,不如说来自天堂的。

  最后,拍摄方面。使用了太多的特写镜头和仰拍镜头。给人一种刻意的拔高感。在一些爆破场面和动作一中,单纯的使用一些固定摄影,忽视了影片的运动感和节奏感。这样的戏更适合用晃动镜头和跟镜头等运动镜头,营造出一种真实感,运动感和节奏感,而不是简单的记录呈现。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二):在这里 你和我就是中国!

  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讲述了我军两名空降兵中尉王晖和胡小龙在南美洲委内瑞拉亚马逊河流域的“猎人学院”与各国特种部队学习和训练期间战胜各国强兵,歼灭国际毒匪,为国家和军队争光的感人故事。影片前半段主要讲王晖和胡小龙如何有“猎人学院”挑战自己极限,以强烈的爱国热情督促自己完成各种近乎残忍和不人道人训练,后地半段则着刻画了众学员与国际贩毒分子的殊死搏斗的场面。主人公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勇猛顽强,敢拼敢打的战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禁暗暗感叹,当兵就要当这样的兵。随着雾钟的响起,一位外国人流下了悔恨泪水,因为他失去了斗志,抛下了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辱没了国旗。目睹这一情景,两名中国军人的心灵深深地震撼着,他们凝视着国旗,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从王晖的嘴里蹦出了几个坚定有力的字眼:“在这里,你和我就是中国!”   这就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虽然没有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但却深深一触动着我的心灵,两名中国军人,他们用坚强意志铸就了钢铁般坚固的长城,无论是饥饿寒冷屈辱伤痛,还是严酷的训练,非人的折磨或是敌人的挑衅,都江堰市不能动摇他们的这种信念。他们面对对手失败,面对五星红旗,已把自己视为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代表,已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荣辱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发自肺腑地喊出了“你和我就是中国“句凝聚着满腔爱国热情的话语。   “你和我就是中国”所体现出和意志和情怀,不仅铸造了两位铁血军人,而且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意志和情怀,才有了吉鸿昌的民族气节,孙中山的上下求索和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才有了中国人民引领世界潮流辉煌和顽强不息的奋斗史,才使得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诞生了许多让国人自豪民族英雄。   在我的心目中,英雄正是这些有着美丽伟大灵魂和坚强刚毅性格的先驱,他们总是以一促坚毅雕塑的姿态屹立于我们心中,在我们焦渴的心田上洒播阳光雨露,为我们寂寞的灵魂献上灿烂芬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英雄因此面永生,永生的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那些优秀的精神与思想汇集在一起,便构筑起世间最美丽的精神殿堂便形成一面引领人类走向文明深处的旗帜,王晖和胡小龙都是真正的英雄,在困难深渊中依然不屈不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都必须通过拼搏来获取,就如同胜利的鲜花,从来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总是在拼搏中用荆棘编织。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磨难,但活着就不得不经历磨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人克服困难,就必须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影片《冲出亚马逊》中的两们中国军人好像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戈壁上的红柳,热带的棕桐,温带的雪松。他们之所以能有”猎人学校“那种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顽强拼搏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去抱住了一切风霜雨雪。在“猎人学校”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他们都怀着必死的决心,途中虽然苦难重重,随时会失去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仍矢志不移。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你应该不顾一切纵身跳进你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运。然后,以大无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难向你挑衅。“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军人正具备了这种精神,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也许你会说,即使去拼搏也不一定会获得成功!但你有没有想过,只有去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放弃了,那你就连百分之一人机会也没有!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风彩虹!”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和成功,就像睡梦清醒黑夜和黎明一样紧密相连。没有失败何来成功?没有睡梦何来清醒?没有过黑夜何来黎明?没有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你已经拼搏了,已经为看书的理想奋斗了!那么你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我是生活的强者,我没有虚度此生!”让我们不怕失败,勇于拼搏,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历史延续到今天,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的中国和中国军队是否需要这种胸怀“你和我就是中”的信念并具有顽强拼搏性格的英雄了呢?我的回答肯定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美日两国虎视眈眈,xx势力甚嚣焰上,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依然爱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如果我们不正视现实,没有忧患意识,只计个人的荣辱的得失,那么我人瓣部队将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应该提倡“你和我就是中国人”的信念。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多一些奉献者之歌,生活中将会多一些时代的强音,校园里就会多一些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莘莘学子。让我们铭记:你和我就是中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国防生是部队的未来和希望,从现在开始就要像王晖和胡小龙那样热爱祖国,热爱部队,在困难面前顽强拼搏,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的英雄所慨。更要学习王晖,胡小龙那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硬骨头精神,让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不被困难所吓倒。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永攀高峰,使自己成为一个爱国,爱党,爱部队的高素质人才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三):我们绝不接受这么赤裸裸地对智商的侮辱!

  介个片子看了两遍。一次是大学军训时(想必大家都是这么看的),一次是某次在一健身室边跑步边看的CCAV6。有人说这部片子很好,关键词包括什么军人意志,爱国等等。但是要知道,我们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被灌输。我们可以接(忍)受爱国主义的教诲与引导,但我们绝不接受这么赤裸裸地对智商的侮辱!毕竟既不情愿的看了两遍,不写点东西真是对不起被浪费的三四哥钟头了!

  1.为了突出中国军人的牛逼,就贬低别的国家以衬托。而主创人员又不敢得罪外国,于是影片中除了中国与美国(影片中第二牛逼国家)外根本不说其他国家都是那些。你看看那一排排的旗杆,国旗都是虚构的!根本不存在这些国家!佩服这一创意,这些国家难道都是来自火星?!

  2.归根结底,不还是英雄救美么?!是不是主创人员们认为观众都是傻逼,仿佛单纯的爱国主义不好灌输得给我们这些傻逼观众些类似街头武打小说中的美人英雄情节刺激刺激?最后中国军神级人物单枪匹马抱着直升机炸轮船,他继承了中国武打烂片的光荣传统,李小龙、成龙、周正龙在那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耍猴!

  3.有什么坏事肯定诬赖中国人,这是主旋律片子在处理中外关系时几乎必发事件之一。这部片子再次重温了这一经典桥段,把中国人的形象捧得比那个国旗杆子都高。而洋鬼子们只有跪在地下吃土得份(外国兵: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导演:这是人物设定!懂吗?)以及在泥地里被国人痛扁得份。当然导演没忘了最后给中国人平反昭雪这一必然结果(对外中国人受不得一点冤枉,对内怎么就选择性失明了呢?)。

  4.一些细节:中国军人闲谈,一个说他爹称500W,在场外国观众当时就震惊了:我靠,中国人民真富了!匪问中国兵:你是日本人吧?中国兵:呸!你才是日本人呢!身边众同学终于开始起哄叫好!

  知道这故事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导演还颇为心虚地在开头加上了这么一句,并强调进行了所谓“艺术加工”),本是个极好的爱国主义题材,是用于广大军队,学校,机关,工矿企业的BRAIN WASHING的不二法宝,要是按照纪实主义拍摄,说不定还能拍出像样的片子。但叫艺术工作者这么热情洋溢地一加工,得,除了让观众们继续悲观和谐题材影片脑残程度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在军训,班会等场合让大家迷上一觉,闭目养神的资格了。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四):生活的苦难

  一部片子,还是一本书,做为观看者是择其善而学之,择其美而赏之。尽管它里包含着一万个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赞同的观点,不理解的事物。如果看完以后,只为换来一句句的反对,那么浪费的就是自己的时间。

  这部片子显然是宣扬爱国主义和军人荣誉的题材,以王辉为主角的挑战生命极限的故事,尽管他身上有着很多的闪光点:关爱、坚强、勇敢、无畏,可是我总觉得有些牵强。相比来讲更喜欢小龙的表现,第一个镜头是,小龙出列请求换一套小号军服和军靴,教官回复说: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训练过欧洲和美洲的学员,希望你像玉米一样快长,尽快适应这套军服。在我们观看者眼里,这里可能只是一个调味品,更多的是付诸一笑。如果换个角度来想,自己就是小龙,听着教官讽刺自己的这番话,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在心里。

  还有小龙打王辉的那个片段,起因是教练发现有人在前一晚上去餐厅偷吃了玉米饼,而刚巧的是小龙给了王辉一块玉米饼在那天晚上。小龙、王辉出列承认自己吃了玉米饼,但同时也否认自己去过餐厅。这激怒了教官:偷吃了玉米饼,还在诡变,这就是你们中国人?不堪受言词凌辱的王辉决定去敲响那个大钟来捍卫自己的诚实、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他举起敲钟的铁棒的那一刻,小龙上前抢夺了铁棒,给了王辉一拳头,然后质问:你想想我们来这儿,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转身接受了爬网墙的惩罚。

  生活中苦难有很多种,直面风雪的时候,昂扬斗志可以让我们扛过这一关。肌肉和强壮可以打败真枪实弹的侵袭。然而更多时候,障碍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它折磨你的精神,它幻化成恐惧、疑虑、误解、屈辱、诱惑、懒散等等,武力打不倒它们。而小龙身上就体现着去化解这些苦难的品质。生命中,不仅仅需要挥起拳头的英勇,也更需要隐忍中的沉默。

  另外,相比王辉英雄式的硬汉形象,小龙更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有对当与向望反差时的真情表露:本想出国开开眼,没想到训练这么苦? 也有对真实残酷的坦言:你看他们打的有多狠?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就害怕、退缩,在躺在坑里被活埋,他不停地直起身子反抗时,那个假装的犯毒分子用枪顶着他的头说:你想说了?他坚决地回答:我死也不会给你说。接着就闭上眼着躺在那里被一铲子,一铲子的土覆盖。

  另外这里面还一位可爱的角色,就是那位真的去餐厅偷吃了玉米饼的大个头,他有两个特描的镜头,一个就是承认自己偷吃玉米饼,另一个就是爬网墙时把枪扔到了地上。面对严厉教官的训诫,更像是一个爱捣蛋孩子接受教训时的憨实。

  真实的世界,几个人是生活在仙境里的?一些太“高大上” 的表现无法让世人学习,一个真实、亲切的形象会更容易地让人去体验到他和常人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他的敬佩。被神圣了的东西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人人又都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弱点的,可是有时候却又不承认。这矛盾的人生。我只希望自己能有些像小龙身上的那些优点直面这个现实的社会,在严酷中不被打败,在屈辱中不被瓦解。

  附一首小诗:

  雪压竹头低,

  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

  依旧与天齐。

  玉小赤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五):虽然没有看完。

  虽然没有看完,

  但是我还是给出四星。

  因为我突然想到了,

  我之前的一些愿望。

  那就是高中军训的时候,说,

  希望自己可以天天站军姿。

  高中的时候说,

  希望以后可以早起去卖报纸。

  高中的时候说,

  希望自己可以不要虚度许多良宵。

  我看着他们脚起泡,身流血的时候。

  我在想Akeelah里的台词。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We ask ourselves,

  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 talented, fabulous?

  Actually, who are you not to be?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六):铁打的中国龙

  从影视来讲,这是一部军事题材电影,其中,更是云集着众多的明星大腕,而在好莱坞大片中,更是惊魂中独树一帜。逼真,火爆的巅峰场景,数不尽的精彩瞬间,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

  影片走完,余音绕梁却三日不绝。变态的电影,励志的教育。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两名中国特种兵代表中国去参加世界特种兵竞技训练营。为期不长,却足以令人铭记一生。其中,更是有多国特种部队参加,甚至众所周知的“海豹突击队”、“三角洲特种部队”····

  多国籍特种部队,两名中国特战队员心理压力已经溢于言表,面对着而来的魔鬼式变态训练,作为看客,实实在在的为两名特战队员捏了一把汗。

  而后的超负荷运作,果不欺我,形势多变的紧急训练残酷的令人咂舌。模拟战场可谓步履维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然正面刻画中国特战队员的场面并不多,但这正好在描写其他国家队员的同时反面承托出中国军人的坚毅和忍耐力。他们顽强不屈,他们百折不挠,他们用行动完美的唱出了中国人的凯歌。

  一次非常人的经历,一次难以磨灭的记忆,终究是什么,使他们坚持到最后?

  中国军人!中国魂!对,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演到最后,也正是他们所讲的,在他们心中,已经不单单是是为了自己,更多的,他们代表了祖国,承载的,是中国国旗与中国国徽,他们不能倒下,因为他们有使命。

  正是这种精神寄托,使他们铸造起钢铁般的意志,迎难而上,遇强则强。最后,成功的对决恐怖分子并取得胜利。

  他们是兵魂!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电影虽然短暂,但两个特战队员的英雄形象,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向中国军人,致敬!!!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七):你们的世界观怎么了

  不知道现在人们的审美都怎么了,这个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你们说假?那我告诉你们,至少中国军人流过的血是真的,受过的伤是真的,做出的牺牲是真的,他们的家人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亲是真的!是,你们懂电影,你们会标新立异,你们只需动动手而已,你们只需动动手就否定他们全部的意义吗?不要和我谈艺术,也不要和我说你们只关注影片本身而不是针对中国军人,因为这个电影的存在就是让我们记住他们,或者偶尔在自己安逸温饱的时候想到他们!因为艺术需要温度,需要灵魂!需要我们把镜头能偶尔对准他们,而不只是帝王将相,儿女情长!!一直有豆瓣,第一次写影评,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被热评改变了世界观!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八):豆瓣现在是公知的聚集地?

  今天在电影频道又回味了一遍童年时代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经典电影,就迫不及待的跑到电脑前看看豆瓣的影评,却看到了满篇的一星和指责。这些职责无非就是说这不片子怎么怎么主旋律,中国士兵应该怎么怎么弱小,故事是怎么怎么的俗套。

  我已经看见写这些影评的人坐在电脑前,一边翘着兰花指端着咖啡一边嘲讽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的样子了。一群装b的公知,去舔你们美国爹,日本爹的脚吧。

  这部电影虽然确实是主旋律电影,但是它不失为一部好片,一部完美的爱国教育片,一部可以陪伴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电影。冲出亚马逊刚刚出来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不得不说部影片让我激动许久。坚韧的中国军人意志,惊心动魄的场面无一不让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热血沸腾。这部片子绝对是陪伴了90后一代的成长。中国缺的就是这样有阳刚气的电影,而不是小时代这种女气娇弱的电影。这样才能为中国培养出一代男人,而不是一群伪娘和公知白眼狼。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九):大兵拯救中国

  大兵拯救中国

  看完了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上网查了查,发现这部电影是根据现实改编的。两位中国特种兵用自己的坚强与毅力,战胜了敌人,战胜了对手,战胜了自我,拯救了国旗,保住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这两位中国特种兵到亚马逊河流域参加了猎人学校长达2个多月的严酷训练。猎人学校有极高的淘汰率,在艰苦的环境与残酷的枪林弹雨中,不少学员中途退出了训练,而他们国家的国旗也随之降下。教官为了考验学员,自己扮成恐怖分子。在严刑拷打下,王辉没有向敌人表现出一丝胆怯。当地的黑社会向猎人学校进攻,绑架了校长的女儿。在王辉的机智与勇敢,战胜了恐高症,救出了丽娜,击败了匪徒。

  看完这部电影,让人有不少感叹。从剧情和拍摄手法上来看,导演为了追逐好莱坞大片的潮流,加入了毒枭攻打学校这一桥段,加入了不少毫无必要的爆炸,来增加视觉效果。其次,许多电脑制作的特效效果不真实,特效是为了特效而特效。电影还加入了不少“巧合”,例如丽娜的生日与中国建国50年同一天。这容易让人怀疑电影的真实感。电影还通过对外国军人的贬低来凸显中国特种兵。当然,这并不阻碍导演爱国主义思想与军人意志的表达、灌输。我认为,所有军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他们拥有铁一般的意志,他们用信仰支撑自己,坚持。有的寄托于自己的亲人,有的寄托于上帝,有的为了不愧于自己的国家。

  这部电影不免让我想起了一部叫做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那部电影中,瑞恩的三个兄弟都在战争中丧生,而他被困在了敌军后方。为了不让瑞恩的母亲无依无靠,美军派出了一个小队去拯救他,冒着生命危险。这两部片子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外国对个体与国家机器的看法。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拯救瑞恩这样的事的。在中国人眼里,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多条生命换一条生命也自然认为是不应做出的选择。在冲出亚马逊中,王辉为了祖国的荣誉,不顾自身的身体,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品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大兵拯救了中国。服从,完全服从,绝对服从!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国家荣誉比军人自身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我想,这就是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别人能承受的,我们也能,决不能当一个孬种。

  :军训写的影评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十):歪个楼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er(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34942310/ 审美的改变,似乎是极其自然顺畅的,但当你仔细回忆时,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系列人和事甚至感情给你留下的印痕。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 ——一句无关的话 那个年头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年少的我虽然天真,但是早已在夜里体验过了双手可以带来的兴奋和恐惧。只是那种兴奋过于抽象,我始终不能说清是什么吸引着我一次次在夜里进入那团迷雾中,又为何在迷雾中攀爬了很久后突然下坠。 大概是在一个夏天的午后,我看到了中央六台播放的《冲出亚马逊》。很多年之后,我会在浏览一部电视剧剧评时看到侯勇老师的截图,而那张截图又会让我想起那个观看《冲出亚马逊》时的午后,那是一段快要被遗忘的记忆,但是只一瞬间,所有的一切便在我眼前爆炸。我仿佛又看见了主角们那油亮的皮肤,在粗糙的镜头中透出健康的颜色;还有麻绳加身的侯勇老师,绳子嵌入他胸和胳膊的肌肉中去;啊,对了,当然还有穆立新老师在被活埋前扭动的身躯,以及在被一杆步枪威胁后抿紧嘴闭紧眼大义凛然躺在土坑里,任由黄土一铲一铲落在胸口上的样子。但现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主角们的笑,尤其是男二的:那是一种老实憨厚又不失狡黠的笑,比起侯老师的傻笑要显得灵气很多,在后来我也曾见到过类似的笑脸,那是我的一位同学,也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好友,他第一次对我笑时,我竭力掩饰自己对他的欣赏,却感觉自己的脸上的肌肉僵硬了。 《冲出亚马逊》无疑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甚至怀疑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想去参军不是因为当时的心情不好,而是由于一枚充满了侯勇老师和穆立新老师泡影的缓释胶囊在那个下午被我吞下了,直到多年后才发挥它的药效。当然这样一部作品并不足以成为我的性启蒙电影,那个下午我只是全程盯着屏幕上的两个角色,即使是广告冗长重复且乏味也不愿意换台。尽管我没有直接的对性的想法,但还是因为心虚而在家人面前装作满不在意的样子,同时暗自屏住呼吸欣赏着男主和男二的身体和五官,并因为他们僵硬而脸谱化的面部表情一次次感到心颤。 我想那个时候我是更欣赏侯勇老师饰演的男一号的,他倔强、坚强、土气、寸头,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浑身上下冒着傻气,却又十分迷人,我睁大了眼睛,就像年少的直男,只懂得欣赏女生脸庞。我似乎不曾注意到侯老师在电影里露出过对东方人而言相当结实的胸肌,只是对他的肤色有过暗暗的惊叹。这种美学体验后来影响了我很长时间,我甚至曾一度想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换上东方人的面孔,敷上同样深色且因流汗而油亮的皮肤,当然,现在看来,胸肌是要加大一号的。 而现在我越发觉得男二号的角色更为可爱讨喜。他比男主矮了一头,丧心病狂的我甚至想用“短小可爱”来形容他,他也有着一样的肤色,一样的寸头。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男二号不需要担负像男一号一样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存在要轻松得多,也灵巧的多,甚至男二号的出身也是逃脱富裕家族安排的膏粱子弟——“请你吃烤鸭,我喝汤就够了”。他比男一更加真实和立体,在他出于委屈和恼怒去敲钟的时候,虽然没有给正面镜头,但是我能从背影中感受到他的犟,而在那段关于烤鸭的对白中,我从他无忧无虑的眼神中又看出了男一少有的清澈。而这都是当时的我不曾意识到的。穆立新老师的出演,甚至在现在让我充满了保护欲,熟悉我的人,应该看得出我在这种臆想关系中的位置。 朦朦胧胧中,这部电影从某个方向指明了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形象,也许这种形象是外在的,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日后我对一对理想cp的全部想象。 后来我曾几次重温过这部电影的片段,不注意光照而造成高亮的夜间镜头,军装的绿色、背心的白色、皮肤的棕色和背景中经常出现的大片色块常常刺激着我的眼睛。再后来在《霸王别姬》中我也曾感受过相似的对男体的集中展现,但是给我带来最深也是最初印象的还是《冲出亚马逊》,如今想来,竟然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情在里面。我怀念那个时候电影里的人物,他们笑起来都那么傻,那么容易就开心,那么无忧无虑。曾有一些人同样在我面前展现过那种笑,我总会心头一颤,想起侯勇老师和穆立新老师,也想起一些被打上“曾经”的标签的人。 ——2017年8月28日凌晨00:2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