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找乐》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找乐》观后感10篇

2018-02-27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找乐》观后感10篇

  《找乐》是一部由宁瀛执导,黄宗洛 / 黄文杰 / 韩善续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乐》观后感(一):我们也有那么一天的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绝对是10多年前了,似乎还是住在平房的时候。这次又看了一遍,片子颜色泛白,毕竟快20年了。黄老先生那股子北京人的劲儿,还有性格各异的票友们,让我怀念小时候身边地地道道的可亲可爱的北京人们。现在看来,北京人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放在日本企业里绝对是被打入冷宫的,北京人身上有一种爱谁谁与无所谓的劲头儿,很可爱,但绝对会吃亏,这不么,片尾活动站也倒了,最后黄老蹲在皇城根拐角儿处,看得一阵心酸。我们迟早也有这样一天,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小世界,显得那么不合群。

  这部片子一定要留好,什么时候想念90年代的北京了,就看看,那个胡同,那个炉子,还有一个傻子

  《找乐》观后感(二):平和的电影

  今天去东四工人文化宫看了<找乐>,错过了开头,不过对电影的理解不会有太多影响.

  对<找乐>的分析判断容易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当然任何评论本质上都带有情感色彩,不过也有多与少的区别),也就是说,抛开电影本身,有一些其它的因素造就了这部电影,起码是在我眼中的魅力.

  而这些因素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时空,或者拆开来说:时间空间.

  如果不是在本片拍摄17年后来看这部电影,观众可能就会有不同感受,是时间的变化让电影变得珍贵,让它有了如同纪录片一般的质感.电影里的一切人物及景物,已经从现实中的存在完全变为了胶片中的存在,就算某些建筑没有在现实中消失,由于时间维度的改变,它给人带来的感受也会完全不同.举个例子,现在去拍同样的一个场景,再与原片中的画面进行对比,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北京,或者说中国.现在无论如何再造也无法还原当时的一切.人物的着装,更重要的,是人的状态.很明显,导演在电影中使用各种技巧突出它的时代感,或许导演早已知道这部电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注脚,并随着时间的迅速流逝而愈显珍贵.

  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找乐>依然是一部在有限条件下拍出的优秀电影,整部电影的基调十分平实,这也符合它所展现的平民内容.淡入淡出的手法用得比较频繁,至少和今天相比.这也多多少少反映不同年代人们的观影习惯.

  虽然<找乐>是一部现实主义气息浓厚的电影,但很有意思的(也是让我惊喜的)是, 电影也使用了一些颇为新潮的手法,比如老韩去找同伴介绍事干,两人在街道上走过,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镜头,画面中的路人很多,有很多人不时朝摄像机所在地方观望,这实际上是一种破坏电影真实感和时空感的行为,但是也让电影有了更浓的纪录片味道.(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是资金匮乏所导致的结果,不过<秋菊打官司>也曾用把摄像机放在大街上多日来消除路人好奇心方法.所以导演有理由赋予这一片断更多的内涵).

  还有一段让人印象比较深刻,是电视台采访后台老人们.镜头在各个老人之间游弋,同样是不间断的长镜头.但更富有生活气息

  很明显,电影是在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看齐,所以有半虚构半纪实的色彩.

  仔细想想,发现这部电影与张扬的<洗澡>有着惊异的相似,不仅是同样出现了澡堂,同样以老人为主角,而且还都有一个智力先天缺陷者.但你又能很清晰地看出两者的不同,<洗澡>整部电影的逻辑更为严整,而<找乐>的摄影则更加成功.

  lt;找乐>的角色我想就不必多说了,用活灵活现这个词来形容似乎还不足够.只是限于篇幅原因,感觉很多角色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这也与导演奥尔特曼式的群戏展现方式有关.群戏也是本片的一大特点,导演的场面调度十分成熟,众人争吵的画面仿佛又是回到了京剧舞台上.

  其实平心而论,<找乐>也并不是一部十分惊世骇俗的电影,也并没有太多的深刻含义,它可能无意间记录了一个时代,但是它主要关注的还是人,它对老年人问题投以了关注,但是却是以一种较为轻松乐观态度展现,而且它也并没有讨论生老病死.对于社会,电影中有讽刺的痕迹(通过幽默化的表演台词,见老韩申请场地一幕),不过还谈不上批判,总的来说,十分和谐,和<洗澡>中拆澡堂的情节类似,并没有当下"强拆"时的重重行为强加在这帮京剧爱好者身上.一言以蔽之,作为一类弱势群体,电影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这个群体和外界关系上,而是放在了这个群体内部的关系上,或者换用四个字:指向人心.

  然而这部电影就是让人看得很欢喜,就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人物也没有前后强烈的变化. 因为它实在太平实了,或者用 平和 这个词 更加准确. 虽然电影中老韩有过骄傲,有过落寞,有过愤怒,有过难过,但是总的来说,是平和的,并且电影最后也以"和解"作为整个故事结局.

  在这群京剧票友或激情或市侩或幽默的种种行为背后,其实是一种自得其乐生活态度.由于被这种态度所感染,所以喜爱这部电影.相信很多观众也会有类似的观感.

  《找乐》观后感(三):就为了那个北京

  在对号入座连着看了两场北京电影了,一是《我的九月》,二是《找乐》。

  后排的小子听来是外地来上大学的,看着什么都新鲜

  那是他的陌生,却是我的童年

  两个片子都给了绿皮大垃圾筒一个镜头,当年他们满街都是,从城里的胡同到郊区的马路

  那小子一个劲跟边上的姑娘说“太有感觉了”,呸,有感觉个屁。

  所谓“感觉”,还不是那些曾经的真实在胶片上褪色后的异化,你们摘出几个符号,便自以为复古,自以为纯真,自以为“潮”。

  红领巾海魂衫白条运动服白球鞋的都滚蛋,别忘了你丫内蘑菇头和大黑框眼镜。有本事学八十年代烫大卷梳偏分塞垫肩去。

  那就是北京,1985-1995。

  真要再让你过当年的生活,打赌这帮文艺青年全不干。

  所以电影还是电影,有时候它比生活真实多了,一如面对镜头高唱的老头。老韩头身上有所有北京老头的影子,京剧队的老爷子们也都是北京老头的缩影——就像《鸟人》。

  回来的时候看了一眼,西安门菜市场那里现在是好邻居右手是华天,当中的西什库教堂没变。

  《找乐》观后感(四):老有所乐

  在京剧团传达室干了一辈子的老韩头退休了。突然忙前忙后的生活里“解放”,他无所事事,只能在街上闲逛。

  退休的老韩头对自己的徒弟看不惯。年轻徒弟爱迟到,对报纸编号不仔细,坐着的时候晃椅子,在墙上挂美女海报。卖煎饼果子的人总是挡住京剧团大门,可徒弟们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自己还去买。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老人和年轻人的代际矛盾

  他在路边店买了油炸小吃,边吃边走到电影院买了几张票。猛然发现我老家也有这种东西,俗称“焦叶子”。买了电影票之后有个场景很有趣。一个没买上票的小伙子问老韩头能不能卖给他,反正他闲着有大把时间。没想到老韩头冷冷回道:谁闲,我比你还忙呢。真是不肯接受退休的事实

  路过澡堂,他看到女浴室的窗户开着,里面女人洗澡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接下来的举动可真称得上热心人。他试图关上窗户但关不上。看到这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里面的人很有可能把他当成老流氓在偷看洗澡啊。最终他用地上的砖头挡住了窗户,这才放心离去

  再一次经过澡堂的时候果然有个人在窗户那偷看女人洗澡。老韩头上前制止,发现是呆傻的何明。他没有过多训斥,反而带着他一起进澡堂洗了澡。洗罢老韩头倍感交集,和何明倾吐了退休的失落。这也算是好心有好报,何明把老韩头带到了公园的退休老票友们那里,从此他的生活就有乐子了。

  说起何明这个角色,不知道他是个演员呢,还是真的就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人。因为他的形象太真实了。想起小时小区里的一个智障女,她和何明长得太像了。

  尽心尽责,做事一板一眼的人总会受到别人的痛恨。老韩头帮大家申请组建了老年京剧活动站,张罗着各种事,制定活动章程。结果不遵守规则的人就看不惯了。撕破脸大吵一架之后,老韩头忍不了非议,撂挑子不干了。大家这才体会到没有老韩头张罗,活动站根本开不下去。

  结尾老头们又回到了公园唱戏。老韩头在墙角躲着,听了半晌,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走向他的老伙计们。

  《找乐》观后感(五):《找乐》

  非常有北京味儿影片,也非常有人味儿的影片。

  宁瀛的导演处女作如此好看,真是没想到,感觉那个年代真还出了不少好的喜剧电影,可能创作者都相对单纯,也愿意关注真正有意思小人物生活。很多年没看到关注老年人现状的影片,特别是喜剧影片,其实如今比18年前如今应该有更多样的素材

  叙事倒很简单,不过剧本的台词改得很出彩,各个都极为有戏,大部分老头子应该都是非专业演员,真实得可爱,而黄宗洛老爷子难得的主角戏,和几个主要演员飚戏很过瘾。

  顺带给北京的朋友们说一声,10月09日、16日、23日三个周日,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还会放映:

  【10月】重探中国新电影《找乐》。

  http://www.bc-cinema.cn/focusprogram.do

  遗憾中国电影疏于保护,本片音效已经损坏不少。

  《找乐》观后感(六):暮苍凉

  要调整作息的晚上看到这个电影,于是,再次熬夜.

  我喜欢老人,对老人和孩子有着本能的亲近.

  看着老韩头转了一圈又回到活动站,酸凉暖寒全上心头.

  这个认真的有点执坳的老人.

  都说人老后,反而象孩子,那么电影里的老人们就象是群没人亲的孩子.

  年后,见到杨爷爷,退休多年的老师,孩子们都在国外.

  杨爷爷高高的个子,满头白发,精神极好,像极了我去世多年的姥爷.

  吃饭时大人们在说话,言谈中听到他年青时的不易,现在也是孤单的,觉得心酸的很.

  以后的几天一直动心,想离他近点,照顾他.

  能做的很少,就从身边做起吧

  《找乐》观后感(七):北京百姓生动写照,退休人员真情刻画

  片子开幕,是北京街头的一个长镜头,有些枯燥,但也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逐步融入那个画面之中。

  随后一番热闹的剧院演出景象热闹非凡,也特别真实,同时将老韩头的性格、地位、人物特点生动的刻画出来。之后老韩头在传达室对徒弟们的谆谆教导,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不过刚退休后的生活场景完全可以未看先知有些拖沓,不过也着实真实、合理

  之后在“傻子”的引导下,结识了天坛长廊的京剧爱好者,将故事情节引入了正题。不过更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时老韩头和“傻子”在澡堂讲述自己的工作,数功论典时,其语气话语,让人觉得特别熟悉,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的小人物,特别是北京的百姓那种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在天坛长廊,老韩头三言两语的示范,瞬间被其他老人奉为权威,也多少有些映射在信息发达的背景下大家对“权威”的膜拜与渴望

  在老韩头的努力下,爱唱戏的老头们有了自己的活动中心,不会唱戏的老韩头被推选为站长,又开始做端茶倒水的服务工作。期间的情节也很精彩,不过给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还是对当时社会的映射。其中两个画面:一个时老韩头像社区咨询活动站场地时,办公室的场景以及工作人员的一级级汇报映射了当时的政府工作状态及老百姓的“办事难”,而最后要搬出活动站时,“有人说”该场地要变成娱乐会所,也印证了当时社会的变迁

  搬出活动站有个街道庙会,老韩头的渴望证明自己的愿望与其他人只要能唱就开心的心态产生了分歧,结果没有得奖,老韩头赌气离开了活动站。搬出活动站的老头们依然去天坛长廊唱戏,五味杂陈的老韩头在隐蔽处偷偷听着。

  最后,老韩头从墙角出来,影片戛然而止……

  《找乐》观后感(八):北京三部曲

  宁瀛的《找乐》是北京城祖父辈的故事,《民警故事》是关于父亲一代,《夏日暖洋洋》倒要说说北京的儿子们。「儿子」德子是一个年轻的士司机,每天往返于零散的目的地,拼命赚钱。在一段段纵横交错的车程上,他总懂得利用小幽默,造就一些或长或短的雾水情缘。肉欲的快乐,真情的启示,与车窗外骤变的北京城叠印起来,模模糊糊,德子只知道油门要踩紧,好应付这新时代的日子......

  这三部电影,就是女导演宁瀛所拍的北京三部曲。

  在鸡年最后的一个星期,刚好在机缘巧合之下,在中华广场连续两天把这三部电影全看了!

  因而认识了北京三部曲,认识了宁瀛。

  她是那种很硬的女导演,绝对不同于许鞍华。

  北京三部曲,全部是男性题材!第一部,关于老男人;第二部,关于警察叔叔;第三部,关于的哥。而这些戏里面的女人,全部不值一提,大概唯一夏日暖洋洋里面的陶红后来有些名气。

  最喜欢的,居然是《找乐》!——或许在我心里,“老北京、老北京”,北京肯定是老的。——对,北京一定要是老的!居然已经忘记那个老头在戏里面的名字!那个老者,在戏院工作了一辈子,耳濡目染,京剧院里面的那些“细艺”,他全部刻在心里。一天,他退休了,从此百无聊赖。——在老北京城里游荡,很喜欢他的这些游荡,在我的心灵印象当中,老城区是一定要用脚步量的!他就在老城区的小胡同里面游荡,澡堂、戏院、小食店......最后,他发现了一个老头们自组的戏班,自组的戏班,当然比不上他工作了一辈子的京剧院里面的格局,于是,这个老头子发现了乐子!——他重新开始了新的工作,帮这个戏班安排很多事情,而当中的很多事情他却怎样也看不习惯。最后,终于发生了冲突——老人之间的冲突,很有风格,和我们现实中所见的很多冲突都很不一样!影片最后并没有大团圆的结局,老者在和戏班冲突之后,一夜不眠,第二天,他在那块空地附近坐了很久、听了很久,最终走向了那群老头......

  宁瀛说,她为什么不拍一部“阿波罗13”?为什么偏偏拍一堆老头的冲突?因为老北京就是那个样子,我们就是这个样子。宁瀛有些可恶,她拍我们身边的真实状况。

  老年人不是温顺的小羊,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要。在老北京城里,他们钟情京剧——这部戏里面有极多的京剧唱腔,即使你不懂京剧,但听起来依然是有滋有味——特别是有记者采访这些老头的时候,其中一个老头独个儿对着镜头,表情丰富韵味十足地唱了几分钟!!

  民警故事,距离这个狗年,刚好12年!——片警的故事,有居委会,有四合院。片警们踩着单车寻找一只咬过人的狗。后来,他们要找出区域内所有的狗。那些收起自己家的狗的家庭,都被民警们上门了。其中的一个个体户,特别的串。故事的最后,在夜晚,折磨了整天的民警,终于象疯狗一样,打了这个人。

  宁瀛说她起初的时候并不是要找这样一个人和狗的故事,本来只是要拍片警的故事,却最终发现警察管辖的范围不单是人,还有狗,就正好在狗年拍了这部电影。

  狗和人的渊源,也实在太久太久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充满了二元性,一半人,一半狗;一半白天,一半黑夜;一半街道,一半室内;一半生活,一半工作。

  影片的长镜头特别多,好像据宁瀛说整部戏就只有90多个镜头,全是长镜头。例如很喜欢开始时候那个民警骑着单车在城市街道中滑行的镜头,那个北京,已经不是找乐里面的那个北京了,除了溜溜的北京腔,仿佛换了个城市生活。片警们有些奔跑,有些骑车,追着一只狗,那个镜头特别的长,也感觉特别的鸟瞰。

  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刚好在想,宁瀛应该拍一部开着出租车的电影,出租车的故事最多了,每天,几十个陌生人,共处在一个空间之内。想不到,三部曲的第三部,夏日暖洋洋就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德子,在我看来绝对是个极差劲的男人!不过,在过去的某个时代,的士司机,确实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职业,可以开车,有一部尽管不属于自己的车,仿佛就很了不起了。德子也是,每天把老婆留在家里,在外面风花雪月。老婆还为她自杀了几次,于是他们离婚。离婚之后,德子过的依然是那种生活,分别认识了几个女子,又遇到了一些其他人......居然后来又有另外一个女子,为他而自杀了。

  我就怎么也看不明白,这个小混混司机,怎么就这么多女子为他如此犯傻呢?

  出租车司机的日子逐渐不好过了,德子的生活一塌糊涂。他开始在城市里面迷路。——在某个清晨,昏暗中,他居然来到一个树林,里面很多老者,晨运。那一段镜头我特别喜欢,仿佛在那里,我看到老北京的影子。

  电影里面,有很多声音。王菲的“流星”,王菲的声音,不单在电影里听到特别感动,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听到也特别暗涌。宁瀛说她特别在夏日暖洋洋里面收集了很多那个年代所流行的声音。

  三部电影看完了。

  有种被打至内伤的感觉,其实没有被宁瀛打,也不是被电影打;而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被时代每天痛打,然被痛打却毫不知情——直到看了这些电影,才发现自己体内已经伤得很厉害。

  北京,在三部曲里面,不断膨胀,不断被破坏,不断被痛打。不单是北京,所有城市都是这样,20年间,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已经大易其容!从老人到年轻人,我们城市关注的角色越来越小,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城市迷宫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合理。

  宁瀛在这之后,最近推出了《无穷动》——在这个时候推出,刚好成了“中国版绝望主妇”,刚好成了“陈凯歌、无极和馒头的延伸”——我暗笑着——假如喜欢北京三部曲里面那个宁瀛,她不应该如此炒作。《无穷动》里面,全部是女人,这几个女人,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里面。不用看,已经大概知晓。我们所受的那些伤,究竟如何治愈?

  没有人知道。

  ——或者,加一刀、减一拳就可以了吗?

  一件特别的事情,北京三部曲里面,竟然有万科的名字!——万科当年居然还资助电影事业,真是令人感慨。

  三部曲看完之后,还看到了宁瀛的一部纪录片“希望之旅”。关于一部列车,从四川到新疆。每年的八月份,大量的四川人,坐上了去新疆的列车,为的是到那里摘棉花,据说可以赚钱。

  镜头里面的火车,拥挤的程度很可怕,那些味道很可怕。

  那些人更加可怕,她们是怀着各种希望上车......赚钱、找丈夫、读书......在我们这些城市人看来,这些希望,实在太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欣喜,不值得费劲。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最有价值的东西?

  小如她们,都是满怀希望的。

  只是这样的希望,在北京三部曲之后看来,仿佛更加可怕。

  或者我也希望自己只是有这么简单的希望?

  《找乐》观后感(九):那个老韩头

  主角是韩头,戴锦华(1999)称他为“典型的老中国的居民”。他常以一种悠闲的方式,漫步在北京街头。导演采用长镜头,大量的横移、跟拍,以及速度缓慢的摇镜头等运动方式拍摄韩头的行走路径,节奏舒缓,呈现娓娓道来之势。于是,观众看到的是一幅完整的生活场景:前景是自行车,中景是韩头,背景有买菜、上班的人们,还有一排排的平房。背景中人物和韩头的速度是一致的。这就是当时的北京速度,踱步方寸间就是生活的直径,生活的尺度也是步行距离之内的。灰色影调之下,人和人/环境之间是紧密的,没有任何突兀。镜头下的城市形态、空间关系和生活质感,丰富而完整,充满了流动感。

  韩头从京剧院退休,无所事事。有一天,他在城墙处碰到了一群练曲儿的戏迷。

  城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片中北京地标性的表征,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景观,也承载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沧桑。北京成作为一座古都,历经风雨。如何既保留老北京的城市形态,又能适应首都的发展,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并非易事。正如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所言:“从城市设计价值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高度结合。这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是很独特的,在东西方古代城市佳作中尚无此先例。而北京城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北京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对于整个北京市16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对北京62.5平方公里的旧城来说,应以保护为主……(王军,2003)”从1965年北京修建地铁开始,建设者们就顺着城墙挖了下去,很多城楼、瓮城、箭楼、闸楼一并被拆除。具有政治文化象征的城墙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与步行速度相适应的文化生活就是欣赏传统戏曲京剧,这是独具北京特色的生活方式。京剧,不仅能代表北京心态中“闲暇”传统,而且又产生出一种生活的艺术和自我修养。具有中国绅士心态和旗人文化传统的北京人非常热爱京剧,韩头也不例外。京剧是他生活的重心,这不仅是他的休闲方式,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当韩头首次在城墙处碰到戏迷,到最后,他决定重新回归到城墙处唱戏的戏迷中。影片中,人和城墙之间的空间关系寓意着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韩头苦心经营、试图确认的身份和地位被空间关系反复重新定义:分隔与融合、自在与紧张,这些充满矛盾的情感状态成为理解这些关系的关键词。

  导演用京剧、步行来塑造北京人生活中的“闲暇”感,用城墙来明确地方性。长镜头的叙述方式、层次丰富的灰调、微微仰起的镜头,以及不紧不慢的节奏都在视觉语言上营造出与传统相连的北京文化气质:尊严、庄重、内敛、和谐。

  北京的旧城墙和京剧成为影片《找乐》中重要的两个文化元素。随着北京的城市改造进程,老北京的城墙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具有传统审美习惯的京剧也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都市人已经无法体会与欣赏京剧带来的生活情趣。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方式一步步与传统剥离,为其他东西所替代和填充。北京城维系多年的乡土城市的意味也渐行渐远。

  《找乐》观后感(十):找寻那曾经的记忆

  上周日冒着突袭的寒冷,仍然没忘了去入座《找乐》。

  晚到了五分钟,大银幕上正在放开头黄宗洛救场《大闹天宫》那段,我摸着黑,随便在后面找了个靠边的位子坐下。

  这是一部不是纪录片,但胜似纪录片的电影。讲述了从京剧院收发室退休下来的老韩头,给自己找事儿干的故事。

  我一向对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半纪录式的影片没有免疫力,对表现现实生活的的电影非常感兴趣。更何况是这样一部拍摄于93年的,反映老北京的片子,每一个镜头都那么的熟悉,让我陷入对儿时京城的回忆当中。

  想念那满大街的冬储大白菜,记得那会儿一到入冬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忙着买大白菜往家扛。估计很多人都有过或者至少在作文里写过帮邻居老奶奶搬大白菜的经历。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四季果蔬菜四季吃,但总觉得没有那会儿的萝卜白菜香。

  想念不堵车的街道。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私家车,也没有那么多不讲理的司机,只有那红黄相间的三开门的大公共。至今还记得被妈妈抱上售票台子的那股兴奋劲儿呢。

  想念被老师领着从天坛公园后门不花钱进去上体育课的生活,虽然不喜欢跑步,但跑后草地上的游戏仍是最大吸引力。

  想念那五毛钱一袋的萝卜丝……

  现在我们拥有了过去的向往,同时也失去了过去的存在,只能通过影片来找寻曾经的过往。

  而那些过往是无法还原的,看到这17年前拍摄的影片,才能看到真实的当年,且是绝不会穿帮的当年。

  庆幸宁瀛为我们留下那个年代的宝贵影像,庆幸有黄老爷子和那么多可爱的老头的真诚出演,才有我们今天的回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找乐》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