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10篇

2022-04-05 03: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10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由张黎执导,孙红雷 / 黄志忠 / 吕中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一):我从自己从事的研究的角度来说一说这部电视剧

  前几天看完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连同以前看完的几本书,都是讲我党那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岁月的。

  第二,我们从内因外因的角度来看。在这里,单纯在军事上比较,我们先假设两边的内因实力相当,都是将星如云。GMD有军阀时期就摸爬滚打的,有黄埔,有留美留英的,GCD这边也不含糊,并且有许多像韩先楚这样从放牛娃打到大将军的“战争大学”毕业的天才学生。但是,从刚才第一点看到,不同的认知过程,造成了同样资质的双方,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并不均衡。通俗点讲,一个穷人家孩子,一个富家子弟,从小富家子弟骑着马拿着大刀追着穷人家孩子满山跑。即使是两个孩子都是一个爹妈生的,智力水平相当,但日后发展出的性格和能力迥然不同。GCD能吃的苦,能下的狠心,GMD是断然吃不了的,也算可惜了的。

  第三,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一起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由内因决定的。我们在前面着重分析了外因,现在,我们把外因去掉,进一步来分析两者内因的差异。这内因的差异,还要从两边诞生时说起。决定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群体命运的力量,从来不是物质,而是精神。那么,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什么?是信仰,最高等的智能是什么?是独立之意识,独立之目标,独立之选择。都知道GCD有信仰,这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但这次我想从智能的角度来说说,我是研究人工智能的。为什么说有信仰就是最高智能呢。你看那些反应AI的科幻电影,到最后一定是机器人不知道那根弦搭错了,中邪般有了独立的意识,独立之选择和自己决定非他人干预的独立之目标。不管我做的事会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这是我自己认定的事,我要做下去。这时的机器人就跟只能遵从人类写的代码进行行动的机器人有了质的区别,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最高等的智能,只有这时候,我们才能将这个机器人称之为“生命”!!!GCD和GMD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就在这里。GMD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在大屠杀,在围剿的时候,许多GMD员也许会扪心自问,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放着日本人不去打,放着建设不去搞,我们面前的这群人真的那么大奸大恶吗?可他们为什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仍然顽强的战斗,大义凌然,至死不屈。我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我自己独立之选择,是否是我自己的信仰……所以我们回到今天来看看,多少励志图书,职场宝典,第一篇第一章总会谈到一个问题,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标,这是我们想过有意义人生,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二):我们不怕条件艰苦,只要有一颗上进的心。

  蒋和毛两人作为两党的执政领袖风格也是大相径庭,虽然同是军人,但对于自己身边的将领,一个照搬章程忽视军民一家亲,一个分寸拿捏恰当军民齐欢乐。蒋的正规军只讲场面不讲情面,而毛更注重情面天下归心。蒋的军统内部本身就是纷争不断,人心不齐,此时去找人年轻共党的毛病鸡蛋里挑骨头,无疑是找错了对手,先把自己搞好才是硬道理。毛的雄才大略把蒋完全的比下去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台词:

  【 “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点睛了人间正道中黄埔精神。

  “我们的国家就像大海,永远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的能力。”——对于信念动摇的激励之语。

  “莫斯科不是天堂。”——理想不是想入非非,朝圣的幻灭是成熟的开始。

  “其实这事一点也不浪漫,一阵手忙脚乱而已。”——心灰意冷的女人,这样对精神之恋的男人说,他们也许可以在情感上超越肉体,却跨不过那张床与床的距离。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董建昌对时事的总结,永远是精辟与正确的,谁说他只是个卖花布的?

  “我还以为我是伯乐,却不知道成了千里马的草料”——老董善于自嘲,也不在乎自嘲。

  “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个完美成熟的共产主义者的坚定信念。

  “你姐的一根头发能拉动我的八匹军马 ”——老董的爱情宣言。

  “我们家上上下下除了老头子嘴里那两颗假牙就没有假过,全是真的!”——无须多问,一听就知道是痞到家不改的杨立青语录。

  “你们俩是不是穿一条裤子还嫌肥啊”——一贯严肃的杨立仁难得有此妙语。

  “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是蓝蓝的一条线吧?”——杨立青的小眼睛立刻活灵活现浮出画面。

  “我们不是来交朋友的,多少年以前,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同窗情感,胜过血脉亲情。

  “不要搞清一色,要打碰碰胡。”——最为睿智的政治见解。

  “他董建昌就是到了月亮上也是个卖花布的”——立仁对老董的评价

  “这事由主席来操盘”——老穆在床上对老婆瞿霞说(编剧炒股炒疯了吧~)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片尾点睛之语

  “只要目的纯正 何必在乎手段”——楚材对立仁的洗脑之语,典型的荧幕恶人的调调,害惨了我们的立仁同学啊!

  “我这2个儿子,一个卖鞋的,一个卖伞的,你说我是喜欢天晴好呢,还是喜欢下雨好?”——杨家的悲哀

  “世上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立仁暗杀失败后说的,立仁的宇宙无敌经典台词之一啊!!!!!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立仁狂热的革命觉悟,立仁的宇宙无敌经典台词之二!!!

  “所以向来是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立青在黄埔面试中绘制湖南交通图时语出惊人!

  “从本质上讲,革命和情爱是同义语。因为二者都需要狂热和迷恋。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愿意为二者而献身。”——立仁对立华的精辟总结

  “冬天饮寒水 黑夜度断桥 忍性吞气 茹苦领痛 耐寒扫雪 冒热灭火 夏不挥扇 雨不张伞”——老蒋卧室里的,据说是历史真事儿~

  “升官发财请投他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瞿恩在东征中如是说

  “立青,知道佛教里四大金刚手里的剑是用来干什么的吗?用来斩断光阴,也用来斩断爱情.”——这一句可以解释为什么瞿恩离开立华.

  “我们的弟弟 成了我的情敌 你儿子的继父。”——立青娶了林娥后,立仁对立华如是说。(足以窥见此剧感情部分的论乱了吧,哈哈~)

  “你以为我想当老大啊!那爹妈造的次序,我有什么办法?”——立仁去上海前对着立青说。据说这一段戏,片场的人都哭了~

  “还有就是你不知道的我,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把自己完整地交给他最爱的男人,就不如守缺吧!因为最珍贵的已经留在我们心里——那块最纯净的地方了,很感激老穆,这么多年像父亲般的陪伴,作为一个妻子,我欠他的太多了,多的无法偿还。”——瞿霞留给立青最后的话,守缺,好词!

  “一个家,爹是蒜柱,3个娃是蒜瓣,他妈是蒜衣,这蒜衣去的早,三个蒜瓣也聚不起来”——形容的太精准了,这部戏亲情绝对是亮点!

  “我是个军人,政见可以不同,但捍卫国疆,我责无旁贷。”——老董的抗日宣言,力挺老董!

  老董: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莫斯科给瞿恩写过几封信!你为什么不给我写?

  立华:我们那是讨论理论问题。

  老董:你也可以跟我讨论啊!

  立华:…(不削的眼神)

  老董:难道我们只有在床上才有共同语言吗? ——可爱的老董!!!!

  “杨家与瞿家,爱恨情仇,主义政治”——立仁一句话,道出全剧主旋律!

  “……瞿恩………被几块洋面包撑着了………连董建昌都不如,这两个人(董建昌和瞿恩),就代表了中国思想界的两端,一个是实用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找情人阿就找瞿恩这样的,浪漫,刺激。嫁丈夫,还得挑董建昌,什么时候,也离不了,房子,车子,票子”——立仁在离开上海的火车上这么告诉立华,怪不得老董在21世纪的今天如此受欢迎啊,房子,票子,车子,哈哈哈!

  “您可以骂我,因为我是您的儿子,但是您不能骂我现在做的这个事情!”——立仁对他父亲会说,一句话,就说明了立仁是孝子,是忠臣啊!

  “我已经感受到了祖宗的召唤,听到了远方的声音”——杨家老爷子临走之前对费明说的最后一句话,挺玄乎的

  “可惜,少一人呐~”——立仁去台湾前,摆正家里的全家福,少了心爱的弟弟,感叹一句:听到这,我的眼睛刷的红了,这催泪弹放的。。。。。。

  立青:“不行,爹是老派人,再说,调令条例先放一放,这又不是部队”

  林娥:“。。。。。。”

  ——这一段内容,也能在央视大播,让我深感欣慰,大家的觉悟在进步。是啊,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哪能说忘就忘呢?

  “你躺在这儿,这儿就永远使我们的家了,你在此可以时时刻刻的召唤背井离乡的立仁,立华,以及将来他们的子孙,让他们有着眷恋的理由,和重归的机会啊”——立青在爹的坟前说,血浓于水啊,是啊,眷恋的理由,重归的机会,说的真他妈好,我的眼圈又不争气的红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三):应该看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拍的有点琐碎/离题.看了片尾曲的剪辑,我大概知道张导本来想拍成什么样子了.

  瞿霞和立青的爱情还可以渲染的更感人一些,突出在战火中爱情不能如愿以偿结合的残酷和无奈.当然,也适用与瞿恩和立华.但是立华为什么这么信仰国民党我很费解..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导演没解释清楚呢?

  很为林娥惋惜,每当她和立青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想起她第一次见立青时在饭桌旁对立青说的:我跟我丈夫无话不谈.

  以后再也没有像瞿恩那样可以给他带来最纯粹最宁静的幸福和爱了...

  其实她很凄惨,瞿恩最爱的是立华,立青最爱的瞿霞,她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也顺从的接受了这分命运,大概是觉得一个人太难熬了吧...相对于瞿霞,选择不嫁给最爱之人的那种痛彻心扉的感受,以及八年的牢狱之苦,她所承受的磨难和剧变不时一般女人能承受和理解的.这些女人,包括立华,梅姨和瞿妈妈,都是各怀新事,各有各的不幸,所有女性形象,都是带有悲情色彩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四):嫁人当嫁董建昌

  被人拖着传照片,还越传越起劲了,以致于我不得不专门建一个文件夹来存着。干脆顺便写点什么吧。

  网上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粉丝做了好多MV,一一欣赏过来,个个都很精彩。

  说说人间里的硬汉,最喜欢的是情感愈发丰满的立仁,当然他也是最养眼的,不能排除这个因素。。。我素来喜欢的类型。从在《靠近你温暖我》里数不上的男n号,我就很看好这个演员,总是一副深情却躲闪的眼神,冷酷而多情,在人间里更加立体化了,在忠诚与正义间纠结,充满人格魅力。都说工作着的男人是最帅的,立仁应该归为此类。

  但是相比立仁的生动坚定,人间里最讨好的角色非董建昌莫属了。我的意见就是:所谓嫁人当嫁董建昌是也。

  开始的几集里以为董建昌就是那种骗骗热血女青年的老流氓,不过越到后来越能体现出这个卖花布出身的大老粗性情中人的真挚可爱。提携立青一来是爱才惜才的义不容辞,二来是替立华承担长辈责任的当仁不让,他虽然和立华一直没有婚姻的形式,却一直恪守丈夫爱人的职责,用他的话就是“厮守二十年”,早已超越婚姻的围城。并且他从一开始就与立华坦诚相见,没有分毫大话跟忽悠,也毫不掩饰跟情敌瞿恩的对立地位,完全靠个人魅力呵护和最终得到了立华的爱情。赢的磊落赢得痛快。

  当然跟所有时势英雄一样,董建昌永远把民族存亡和国家大业放在首位,但这些却没有成为他胡乱对待家庭和爱人的理由,在那个革命年代里能做到这点的实在难能可贵。老董可以接收立华的反复,可以接受情敌的儿子,不强求不背弃,谈不上大度理想浪漫什么的,却足见他堂堂正正掷地有声,是可以以心荐日月的大丈夫。

  蒋介石认为老董是投机商,见风使舵,其实他是真正胸怀大业,良禽择木。从军阀时代的张作霖,到后来的汪精卫、老蒋、到解放前反水追随CP,无不站在天下大势的角度做的英明选择。从他在四一二政变前夕奉劝立青不要做“过河拆桥”的缺德事,就看出他不同于那些不分皂白的愚忠的国民党人。老董在政见上与老蒋有分歧并且力所能及地争吵过数次,在剧中都有体现。像他这样的有正义感的国民党人不是没有,立仁、老范。。。都是的,只是革命,尤其是内战中的革命是残酷疯狂的,是不容权衡思索的。人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唯一信仰是不是应该义无反顾的为之奋斗终生,永远是个问题。当局者只有是与否,没有对与错。

  或许正是因为老董的粗俗,没有过多地被教条束缚,才给他一个理性明智的头脑,他认为对的事情他就坚决去做,也应了孔子一直没有言明的先仁义而后礼乐的观点。不像现在的很多人还没有竖立基本的道德观,却游弋在繁华的文艺领域里,担负着推动着社会进步前行的重任,倒是风雅浪漫,但怎能不辗转茫然。

  说多了,又不知道跑哪了,睡觉。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五):人间正道是沧桑——瞿恩篇

  《潜伏》过后,辗转数月,家人重新投入历史革命题材——被中央一套黄金时间错过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吴宇森称之为“史诗般的剧集,电影般的效果”。

  北伐战争到抗战胜利,那个年代的革命人士,生命于他们残酷无端却又华彩异常,吴钩月下,万里风尘,全为主义故。

  孙淳自然含蓄的表演令人折服,尽然诠释出瞿恩的人物性格和气质特征,却又按捺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圆形镜片后永远蓄着未尽之言;正应了当下流行的一句话:深深的话要浅浅地说。

  四两拨千斤,以最本源自然的领悟拿捏最深厚沉重的角色;闲庭信步,游刃有余。

  杨立华说瞿恩的家是广州革命青年的温暖之家,以杨立青、范希亮为首的三期六班更是经常赖在瞿教官家把酒论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瞿恩说那两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国共两党都还年轻,虽免不了磕碰,但绝不至于如今的血雨腥风。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瞿恩——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瞿秋白被留下,旋即被俘牺牲,留下《多余的话》,至死维系着那个年代大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林娥说,为什么名单上没有你? 他们怎么能这么做?

  别这样,只是改变了一下环境,总得有人留下来坚守,是吧?

  瞿恩,你要对我说实话。

  林娥,我们都得有信念,我们是因为信念结合的,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俩分开。

  瞿恩知道留下来意味着什么。一直都知道。

  但,“这是历史的命运,和整个红军的前途相比,个人……个人已经不重要了。”

  杨立仁带来了上面的意图和瞿恩孩子的照片。

  面对前者,瞿恩不改坚定,道不同不相为谋,坦然直面死亡。面对自己从未谋面却也再无可能谋面的孩子,他细细端详小费明的五官,自言自语着;重兵把守的斗室中却尽是为父者的满足与安详。

  三期六班的范班长,我们开始吧。瞿恩就像上课提问那样,云淡风轻。姿态高洁。

  自此,范希亮一生不得安宁。

  有一种人,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另一种人,是理想通过他实现。我就是后一种人。

  我是飞向了光明,向光明的天空飞翔。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六):你为什么爱看人间

  在大学时代开始看走向共和接触到张黎,再到后来看大明王朝和人间,可以说对我个人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在这之前我还是沉浸在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等大作前,以为这就是历史剧,直到接触了张黎的这三部作品,以前的历史作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说了前两个,在看看人间,这是张黎拍的一段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确并没有从大处入手而是从家庭在社会潮流当中的动荡和个人理想和道路的选择着眼,将这段历史演绎的人情化,没想到如此刚猛的导演也能以情入手处理的如此细腻,片中丽华在巷子中与瞿妈妈相遇一段细腻的处理程度可见一般,于此类似我觉得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也是以情推进故事的发展,只不过李导的处理更女性化多了一种飘渺和空灵。

  说了这么多其实说个人到底该怎么看历史剧,怎么选择历史剧。顺便找个地方吐槽,大秦这种电视剧看看也就罢了,还有同事向我推荐了很火的琅琊榜以后问我的感想,我说:这部电视剧设计精巧,但只能看一遍,不会有兴趣二刷、三刷。为什么在这说这么多闲话,感觉这几部剧的观众是冷静的,不会撕我。祝大家生活愉快!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七):《人间》中,让你触动心弦的对白

  1.楚材说,只要目的纯正何必在乎手段。钢刀归钢刀,兄弟归兄弟。莫斯科不是天堂 。

  2. 世上事,了尤未了,终以不了了之

  3. 你看的是天皇,我看的是国家

  4. 既然不能全部给你,那就不如守缺吧。瞿霞

  5. 不要搞清一色,要搞碰碰和

  6. 你曾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现在连你一手缔造的国家也要成为过去了,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我这样的人来瞻仰你的塑像。 夫仰望着列宁像,“所以还是现在就炸掉比较好一点。”

  7. 莫斯科不是天堂 你帮我问问她,天,是不是蓝蓝的一条线。

  8. 再不用投奔怒海,随波逐流。

  9. 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金子,可是,他能撑得起一个国家吗

  10.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 他叫关大胜,他和这把刀留下,在你犹豫的时候能帮你一把

  12. 青操厉冰雪,赤手博龙蛇

  13. 不论在哪,你要是个人才,多做事 少言语 要咬牙挺住

  14.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首,补天裂

  15. 你姐的一根头发能拉动我的八匹军马。

  16. 理想有两种,一个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个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17. 我怎么突然间觉得你学好了 我压根就不是混蛋

  不断是前沿还是后方我都得给你说一声保重 举国皆是焦土哪有什么真正的焦土,你放心你哥不是怂包软蛋,终于说了句人话啊

  这么多年第一次我们兄弟并肩战斗

  一致对外了,希望我们还能见面 一定会的,不冲我就冲你

  保重了

  你连爹的去向都不告诉我,我好歹是家里一份子 对了,你记住你的话,不论何时,不管在什么时候,你都要记住,你还有个家,爹在,哥哥在,姐姐妹妹都在

  还是长子口气,你就那么喜欢做老大啊

  我没想当老大,那爹妈造出来的次序有什么办法

  今天真美,阳光明媚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八):百年孤独之杨立仁_ 转载自唐永生

  这篇转载的文章是我在看完《人间》第三遍后无意间发现的,个人感觉分析的很深刻到位,对于角色的把我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原帖转自新浪bolg,地址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f08750100f4m0.html

  __________________-我是HLL的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自唐永生

  百年孤独

  ——解读《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杨立仁

  木心先生在解读散文的写作手法时曾表达过一个意思,说散文的哲学或思想是不能够跑到纸面上来的,那样会把它灼焦,散文的哲学或思想应当作为一个遥远的背景对散文予以散视角的观照。看《人间》正有这种感觉,林奕华也说“我会在书店把《潜伏》的剧本读完,但看戏,唯《人间正道是沧桑》能叫我把目光专注在屏幕上——一幅幅画似的镜头,看不尽光的变化,与戏名好不契合”。将戏中虚构的人、事、情节单独抽出来解读,尽管也成逻辑,味却变了。这部戏对背景的处理极其高明:(也许是受了《走向共和》的教训),遇到真实的史实,一律用文字和记录片片段代替,似乎让真实的历史背景只作为一个遥远的参照坐标而不跑到舞台前。但是正如散文最终还是以思想或哲学取胜一样,不让背景跑到前台并不是不表现背景,而是换一种表达方式,甚至,这种遥远的观照系的背景表达方式更加深入和隽永。《人间》超越一般电视剧(只以电视版为分析蓝本)的绝妙之处正在于其情节与背景的大气回荡,将虚构的人物情节与真实的历史背景置于相互观照的二元对应,实现美学的架构。

  张黎在江苏卫视的节目中称,剧中的人物并没有所谓的一一对应的原型,而是拿了许多那个年代的人物故事综合而成的。这种纠结的叠加使得人物与复杂的背景形成了和谐的对应,所以解读这部剧中人物的魅力,一定不要忘了在看人物本身的情节的同时,时时回应真实的历史大背景,甚至隐然的后者才是落脚的基石,正是这不间断的回应使得该剧的美学效果在这沧桑的激荡当中升华。

  不得不承认,瞿恩的坦然受死(我不好意思用“就义”)让我感动了一把,但是待到整部剧断断续续看了两遍后,感动逐渐冷却,这样大气的电视剧,感动虽必不可少,但也只能是其中翻滚的一朵浪花,尽管是某种意义上的高潮。但整体的历史思索必然是线状、理性、冷静和深刻的,是智性的而不是情感的,从这个角度看,解读杨立仁的复杂命运比解读瞿恩,得到的涵射面更加宽广和深刻。并且人物隶属的派别和潮流最终以“悲剧”收场的话,其溯回的魅力总是大于“喜剧”收场的对手,在心理学上,唏嘘和感叹造成的心理反复总是大于兴奋与赞叹。

  要是没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后的风云激荡,杨立仁会怎么样?一个教书先生,长衫摆地,戒尺在手耳。可是风云终究是来了,国家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儒家入世兼济天下的精神凸现了。

  在周世农的鼓动下,立仁决心刺杀巡阅史,动机是打击反动的北洋军阀。有人提醒他,你父亲可能因此遭殃,立仁答,父亲从小就教导: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典型的儒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心态。

  刺杀后来戏剧性的落了幕,在以后的岁月中,立仁醒悟:革命和情爱是同义语,都需要狂热和迷恋,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二者献身。此语精准至极,进而解释了其妹妹立秋后来的“延安崇拜”。但立仁说出此语的时候,说明他对所谓的“革命”行为已经反感,因为他坦陈是上了周世农的大当,毕竟差点要了全家人的命。

  立仁与立青,或者说当时最重要的两派——改良或革命的道路分歧已经产生。在他们的妹妹立秋要去延安寻求“民主”的时候,立仁劝到,为什么不跟你姐姐立华去搞,他们不是在搞民主运动么?立秋讽刺,那是民主的“主”少了一个点,是“民王”,就是独裁。言下之意,使用革命手段才是实现“民主”的唯一途径。让我们将背景拉到建国后,这兄妹俩对民主实现途径的争论恐怕还要搁置,甚至要向立仁那边倾斜了吧。有学者论到胡适等人当年的改良之道时称到: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会坚持民主,同时也会拒绝和满腔热血的革命者站在一起......但是他们提供的进步之道似乎太温和、太长期了,无法满足人们被撩起的一步登天的梦想和欲望。以此为按语,观照包括建国后的一些列所谓的革命“运动”,是不是会让人深思,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好了,对立仁的基本价值观构成因素可以勾勒完毕了:前期的儒家,后期的三民主义。并且始终将两种价值都贯彻到了极致。既要在心理和行为上保留儒家精神,又深知当时中国不得不进行改变,于是选择在既有国民政府下以三民主义进行改良(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以前其跟立青的冲突主要是立青不肯原谅他不顾家人安危的刺杀行为,还未涉及政治信仰)。这也代表了那一时期极大部分有志青年的心态模式。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出生顺序对人的心态影响是很大的,次子比长子更容易与人合作,换言之,长子习惯于一个人独处,相对孤独,因为长子都经历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年代,而次子在出生伊始就面临与人合作的局面。儒家更有“长兄为父”的说辞,作为家中的长子,应当给弟妹更多的关爱,而自己收获的只能是责任。而立仁的情况还更复杂:父亲戎马出身,且做过高官,想必平等的沟通是极少的,而“蒜衣”母亲又早早破了,面对“蒜柱”的“压迫”与“蒜衣”保护的剥离,他这个最大的“蒜瓣”:除了腹背受敌,还要遵循儒家“长幼有序”的古训,尽力保护“小蒜瓣”。

  试想一下,在伦理上,立仁在家里唯一可以坦然接受的关怀只能来之于父亲,可是父亲的特殊的社会身份决定了温情的显性缺失(隐性的实际是有的)。更令人悲伤的是,杨庭鹤评价自己的儿子是“九曲回肠”,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个孔”、“心有十个孔”,一个父亲竟像评价一个阴谋家一样评述自己的儿子,着眼点是智慧,毫无温情成分。显然是“一根肠子通屁眼”的胡闹的小儿子立青得到了更多的关爱。较早的独立性决定了杨立仁在情感上与父亲的不融合,谓之“智慧越高,痛苦越深”。到了最后父亲去世之前,缓眼看立仁的时候,最后凝视的居然是立仁帽子上的“青天白日”,而不是其面容。

  在亲情上,立仁没有得到足够的“给予”。这样的环境只能造就一个从小就学会孤独并一直孤独下去的的立仁。

  他不能像小儿子立青那样抬脚就走,“浪荡流浪几十年”,如是这般恣意潇洒,对“规矩”的不遵守使得杨立青出人意表的得到了发展。立仁不行,他必须守着许多规矩,面对自己的弟弟,只能深情如哥哥般道出“永远不要忘了你还有一个家”,在烽火连三月中为收到立青的无字家书而眼眶发红,折成千纸鹤悄悄放在上衣的口袋。在面对弟弟的时候却又不能像个女人般恣意感性的表达,只能是以男人坚硬“粗暴”的方式:我没想做老大,那爹妈造出来的次序,我有什么办法!

  立仁唯一可以称的上是朋友的大概只能是楚才了,这位楚家大少爷虽然与他有着共同的信仰,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即便两人是世交,交流还是公大于私。更为深入的是,楚才的信仰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蒋校长的个人崇拜。立仁虽然一度以领袖意志为意志,却不过是特定时期将领袖当成三民主义的坚定执行者而已(董建昌也历经过类似的阶段),对蒋本人并没有崇拜到楚的地步。蒋丢了江山,楚也就随之而去了。立仁的友谊之路也就断了。

  对瞿霞,立仁“差一点”就爱上了。在手下跟踪瞿霞和立华时一拳打过去,最后瞿霞终于被引渡到陆军监狱的时候,他无奈的笑。他也在历经情感和政治立场的巨大折磨。瞿霞原来是弟弟的最爱,立仁立马放弃,使得那爱情之花未待开放便已枯萎。而对于林娥,立仁则是实实在在投入了情感的,不似对瞿霞那般及时抽身。命运在林娥十四岁的时候就让他将其送到医院,成为救命恩人,而到了此刻,她早产了,他再次将其送到医院,惊讶并兴奋着“命里注定我就是要送你到医院的”,而对于她可能早逝的性命更是疼惜不已,愤怒到要将迫使她工作的上级剥皮抽筋。他关心林娥的点点滴滴,得知她有男朋友也毫不在乎,并对立华坦言“她太令我着迷了,就算她有丈夫,还腆着个大肚子,我还是喜欢她”,这样的表白哪里是个特务的头子?这样的表白恐怕可以令任何女人心碎吧。他以为这次连命运都帮他了,两次将一个女人送入他的怀里,于是带她回家——以妻子的身份。

  可惜的是他被“玩弄”了,在他跟林娥没有任何私人仇恨甚至林娥知道他就是自己小时候的救命恩人的时候,他教林娥射击,林娥却在脑子中要将其击毙,林娥无时无刻想的是要怎么消灭他,请注意林娥的前期上级瞿恩可从未想过要消灭立仁的有生肉体。

  我要荡开一笔说说《人间》中我最讨厌的两个人物穆震方和林娥的共同之处:“主义机器”!

  这都是为了某种主义便要消灭一切不同主义的他人的极端表现。穆最后娶瞿霞那是伟大的爱吗?我可不这样认为,明知这样对彼此都毫无好处,并会大大的伤害老同学的心,还是照做了。最隐秘的心理动机恐怕在于“主义机器”始终只是机器,主义代替了内心的情感,既然没有了情感,接受不爱自己之人,伤害友谊又有何妨?这跟林娥可以嫁给明知不爱自己的立青有着相同的心理因子(当然我也不否认导演稍稍论及了婚姻与爱情的区别)。我试着将视角拉到“反右”、拉到“文革”,试着想一下穆会有什么表现,却不禁不寒而栗了。

  当发现林娥居然是瞿恩的妻子的时候,我想没有人比立仁更加决绝的伤痛——却又要亲手下达逮捕林娥的命运,那一刻的无比伤痛、震惊、耻辱、绝望只好在砸碎一切的野兽般的嘶吼中宣泄,手下人在外面听得噤若寒蝉。是的,谁也不曾想到他们的阴柔内敛冷静淡然的上级此时疯狂般的情绪外泄。

  最后,立仁笑着出来。“没事了”,嘴角下垂的弧线上扬,但一种平静的伤感是更令人揪心的,因为它不借助歇斯底里,所以它必定永恒的折磨着主体。对林娥的爱后来大部分倾注在了费明的身上。而给立仁爱情之路最终定格的一幕还要推后到立青与林娥结婚那晚。

  自己最爱的女人,一个是阶级敌人,一个是“无间道”,再有钢铁般意志的男人也会崩溃,更要命的是她们竟然都是弟弟的爱人,后者更是跟弟弟来了一段婚姻。要是旁的情敌,拿枪嘣了就是,可是,是弟弟的,是弟弟的。爱情的残焰终在亲情的角力下渐渐熄灭,为立青张罗着结婚,甚至以一种自嘲的方式让父亲误以为林娥结婚的对象是自己。为了不让军统的人打扰弟弟,这个无比伤心的中统的头子却又不得不亲自守在楼下,一夜未眠,坐在楼梯上无谓的磕着瓜子。

  我想那个画面一定会让人彻骨的感伤!

  那是一个多么孤独的身影!那是一个多么孤独却又不能承认自己无助的孤独的身影!

  相比较立青在新婚之夜的乖张与无情,立仁更像是有血有肉的兄长!后期立青在东北战争时失去理智的要寻找可能被俘或杀掉的立仁,那时的表现真正体现了成熟时的立青的兄弟之情,也许直到那个时候,他才逐渐明白做哥哥的立仁的许多深情吧。

  只是晚了,成熟的男人会越发的孤独。因为情感在加深,而情感的表达方式却日益内敛,这种内外扩张的张力使得男人的孤独感越发增加。一个对家庭无限责任、对弟妹无限关心,又深深爱着异性的男人,他的情感浩如烟海;但是他又不得不克制、扼杀,使这些情感平静如死海的平面,各种情感给予的通道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被死死的堵住,留下中间那卓然彳亍的立仁!

  爱是什么,爱不过就是对彼此孤独的发现和抚慰;孤独不过就是对这种发现和抚慰的渴求而已。没有爱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一个有着如此丰富的爱的立仁却得不到任何实质的抚慰,那种孤独一定是怅阔寂寥的,深邃得如黑洞般摸不到边际。

  我有时想,如果立仁不那么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家庭,也不那么爱林娥;甚至不那么坚定自己的儒家信仰,或者对事业也只是睁眼闭眼,他就不会如此痛苦,如此孤独了吧。至情至性之人却得不到相应的至情至性,相反,角色要主体时时要做到无情无性,这种情感的正面给予和负面得到的内外拉伸只能使主体堕入空门,或者立足于坚定的信仰中。

  但是命运不仅在情感上“玩”了他,在政治前途上,再次上演把玩好戏。尽管他是如此的兢兢业业,甚至牺牲掉许多的个人因素,还是不能挽救其所在集团的颓败命运。可是,楚才一枪将自己解脱,而他,又要做着许多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善后工作,死,容易,留下,更难。

  他的个人情感之路已经孤独至极致,政治之路却又再次将其逼仄到历史的拐点。残酷的是,他必须拐下去而不能一去了之,因为他的信仰是如此的坚定,一点不比瞿恩的差。这种“双输”的夹击使得这个男人最终走上“百年孤独”之路!

  黄志忠在解读立仁时说过一句话:一个有信仰但信仰之路越走越窄的人,痛苦会尤其深刻。命运发展的必然结局与这结局的不被人接受之间出现了永恒的冲突。这种冲突使得立仁在个人情感上收获的孤独感进一步加强,变得几乎不可能消解。

  因为无限投入到历史洪流之中,所以有无限的感触,因为这洪流最终没有流向自己一方,所以无限痛苦!

  剧中的另外两个人杨庭鹤和董建昌则没有这样的痛苦,他们既没有立青拥有的那种明快的希望,也没有立仁具有的那种深刻的绝望。这两个人特别像两面通透的镜子,身在历史潮流之中心思却超越在历史潮流之外。尽管我也十分欣赏他们的通达,但是毋宁是一种对“灵魂出窍”式的智者的钦佩与欣赏,而不会投入心灵的情感。他们的表现令人惊叹却不会引起共鸣。所以如董建昌尽管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实际是没有被潮流裹挟,只是一种理性权衡的选择,我想谁来当政对他实在没有什么影响。这种人是永恒的胜利者,是永恒的让人敬佩,但不会令人爱或恨的。包括他对立华的爱都是太过成年了,太过温热而不炽烈,当然,那的确是一个完美的丈夫或父亲,却不是最好的情侣。

  剧种立仁的形象也颇有可解之处,他总爱笔挺的黄色军装,身形笔直修长。他总是肃整容色,脸上有刀刻一般的鲜明棱角,眼角和嘴角有向下的弧线。有人谓之嘴角两边像吊着两个隐形的沙袋,而后期又添了一道浓密的胡须,似乎在这沙袋上架起了一条扁担,却又始终架不起来——这是一个冷绝残酷、严肃霸道、不苟言笑的男人。但是笑起来却又是一脸的清和灿烂——这又是一个情感丰富、温情孝顺、宽容责任的男人。

  内外如此矛盾的表现竟然统一在一个主体身上。

  这只能是一个孤独的男人!

  一个孤独在个人情感、政治命运,一切的一切上都没有得到任何消解的男人,谓之“百年孤独”的男人!

  但是我要解析的是,即便立仁所属的集团最后失败了,他所谓的“有能力但却走上错误的道路”的定语却是极其不恰当的。将历史的镜头拉长,我们实在不能用这样的镜头来度量个人的信仰,甚至这种度量本身是可耻的,因为所谓“胜败”本来就是极其相对的,要是我们把历史背景的回荡一直拉到现在的“国共第三次合作”,还谈什么胜败?而更为根本的是,所谓“胜利”也不一定就是信仰的胜利,如果以这种尺度的话,信仰半点也不神圣,它不过是“成王败寇”的标点而已嘛。

  耶稣说:那些没有看见而信的是多么有福啊。他要强调的是,一个人以看见上帝显灵甚至显形为相信上帝的前提,这个前提本身就错了,是违背信仰的性质的。这样的人即使真的自以为看见了某种神迹从而信了神,也不算有了信仰。相反,唯有钟爱精神价值本身而不要求看见其实际效果的人,才能真正走上信仰之路,在此意义上,不见而信是信仰的前提。那种在佛前祷告乞求某项具体的实利得以实现的行为用史铁生的话来说不过是“向佛行贿”而已。

  彼时的立仁想必也还未参透这一点,而且政治信仰也达不到宗教信仰的那种极致与高度。但是,对于一种自身命运必将走向失败的政治道路的信仰比那种憧憬成功的政治道路的信仰更为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讲,立仁的信仰实比立青、穆震方、林娥之流还要坚定,从而,也更值得推崇:信仰的路线也许有始有终,有胜有败,但是信仰者本身对信仰的执着是不能用成败规制的。如果要拿一个同级别不同道路的人来比,这人只能是瞿恩。

  瞿恩反复表达过一个观点: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我想后者比前者更加接近了信仰的彼岸。即在主体身上体现了对信仰的信仰便已经足够,而不管所谓的成败。立仁也表达了:输给瞿恩这样的男人,我不觉得丢人。

  人们只会崇拜那些跟自己类似却又超越了自己的人。在瞿恩被俘(没有半点被俘的样子),立仁试图劝说的时候,瞿恩坦言,立仁,你跟我还来这套啊。此时此刻,两个男人共同抵达了他们对信仰的共同认识: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对立的,但我们对彼此道路信仰的坚定是同一的。所以劝说是可笑的,因为被俘,甚至死亡在此时不能也不可以用来评价信仰。

  而且,一种真正的信仰从来都是平和和宽容的,对他人是自由的。在瞿霞要介绍立青入党的时候,瞿恩劝阻,称,让他自己去经历,认识,再决定加不加入。对比穆震方的“强拉入伙”,瞿恩是多么伟大。从瞿恩与立仁的正面对比,与穆震方的负面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信仰是尽管你可以无比坚定自己的信仰,但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跟你有一样的信仰,甚至要消灭跟自己不同信仰的人。后者的“信仰”,不过是某种争斗的手段。

  穆震方跟林娥们想法设法的要消灭立仁,甚至瞿霞也恨死立仁,在世俗意义上是为了瞿恩,实际在思想上已经背离了瞿恩。请注意,立仁在剧中没有亲手杀一个人,甚至没有亲手下令杀一个人。其在对待信仰的问题上跟瞿恩极其类似:要求建立感化院,反省院,不要把监狱弄成屠宰场。而在解释监狱对待瞿霞的残酷上称“世界上的监狱都不是旅馆”,立青反驳“我们没有监狱”(我想笑)。是将对待“敌人”的政治手段与真正的信仰区分开来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立仁跟瞿恩一样值得尊重,但瞿恩的死使得他的信仰终究取得了悲壮的色彩,而从使得情感的天平向其倾斜,只是略为吊诡的是,上述“世俗意义上”的仇恨也是不存在的:瞿恩是吴融的党军十一师抓的,是十二师,是范希亮杀掉的。跟立仁说不上任何关系!

  退守台湾后的立仁如能想通这一点,也许会对自己的“失败”命运报之一笑,只是彼时的他透彻则透彻,却不会可爱深情了,当然也不孤独了!

  这是不是更令人悲伤的呢?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九):主义的力量

  这部戏都在说立仁有什么大爱,我一点不觉得他有什么大爱。一个对革命志士下毒手的人,哪有什么大爱。

  瞿恩是值得追随和怀念的。他的名言“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使牺牲我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多么伟大的情怀,他把理想的蓝图描写得多么清晰,多么值得追随。有了理想,人生才是值得过的。而这种理想,绝不是为了自己。我记得北岛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诗人注定要经历苦难,而他所有的苦难都不是为了他自己。

  瞿霞和立青的爱情在瞿霞被捕前达到了顶点,想爱又必须抑制,禁忌下的柔情,革命的浪漫主义真真动人。

  这部戏让我对国共关系史产生了兴趣。到底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有没有打几场硬仗,还是溃不成军做鸟兽散;到底国民党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值得考量。

  而当下的主要任务,还是重拾“主义”,而不是奢谈什么家国。

  《人间正道是沧桑》影评(十):我们的历史只能有一个赢家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我很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张黎导演的镜头很有意境,同样《直向共和》中的镜头也很有意思,印象深刻的是李鸿章最后的绝响——一个老人家深深的屈辱感和无可奈何还有那眼神中的不甘心。很少有哪个拍电视剧的导演对镜头这么上心,张黎导演是一个。

  后来他们分道扬镳,有了瞿恩就义前的这翻演讲 :

  革命是神圣的,但是代价也是最大的。瞿恩的就义演讲里面有说道”你们的蒋总裁一屁股坐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边,坐到帝国主义一边……“蒋介石在后来得到江浙财阀的支持,加上他之前在上海的经营和经历,他自然站到了那一边。其实这本身也没什么错,特别是在今天的眼光来看,没什么错,他站在帝国主义那边,就是亲西国家,疏远苏联。如果不出格也没什么,但是在当时的时代,大家都选择了革命,这就是最大问题,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用自以为是革命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就成了最大问题,也是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国引进了革命,由革命引发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激烈,从几乎没流什么血的辛亥革命,到后来的北伐战争,后来的中国原大战,到后来的十年内战,再后来的三年解放战争。这些战争的惨烈度与激烈度远在北洋几军阀争地盘的小打小闹之上,仅次于对外作战的抗日战争。

  革命很少有妥协,西方可能有,中国绝对不能有,因为中国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两家的革命只能有一个赢家,一个赢家……

  战争与革命的世界潮流,战争与革命的中国时代,希望后人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以史为鉴,它不一定是对,也不一定是错,它是一段历史,我们思考便行

  再加两张国共两党的黄埔学生和谐时光的图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