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影评精选10篇
《沉默》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英里德·图林 /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 Birger Malmste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影评(一):伯格曼的另外一种能力
看到了伯格曼不一样的风格,可能是他另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人之间的隔阂。不过风格颇有点安东尼奥尼的现代人的影子。也不知道他从哪找来七个小矮人,有些场景颇为荒诞,有喜感。比如女人出门猎艳那段、夜晚的坦克声。
不过伯格曼不同的地方是-总是接受和面对降临的莫名苦难,试图寻求答案,找到光明之路。爱,真的是答案吗?
摄影也有突破:90°俯拍;可以仔细琢磨下小男孩在走廊里的那段,固定的全景机位,闪进闪回的出场;室内的全景,层次丰富。
这也是一次肉体和理智的碰撞,表面上看肉体生命昂扬,理智因其冷酷即将走入黑暗孤独的深渊 ,深层次上却是荒诞重压下肉体没有感情的放纵遭受灵魂的唾弃,发自内心的爱的理智归附宁静祥和,小男孩最后似乎感觉到了更可贵的东西。
观看,我看到了伯格曼的另外一种能力,展示荒诞的喜剧能力。
《沉默》影评(二):伯格曼电影笔记之《沉默》:动作是唯一的真理
1。动作的延展。镜头跟摇安娜从洗手间里洗漱,走出来,往画外右侧看一眼,走到衣柜拿出衣服,经过那扇通向里间的半敞开的门,镜头停在那扇门口,里间的床上伊斯特正望向镜头。这一连串动作,分了两个节点,一个是安娜向镜头外的一眼,一个是最后伊斯特的注视。这样在半途中变换视线和情绪的拥有者,以“后”作用于“前”,用正出现的去解释已出现的,使之更加繁复。
2。动作的压缩。前一个镜头,安娜和伊斯特站在窗前,伊斯特离开走到床边躺下。下一个镜头,伊斯特轻声呼喊“你过来坐在床边,坐过来,陪我坐一下”,然后半起身,镜头后拉,安娜已出现在前景,已坐在床边。
这两点在电影中俯拾皆是。
3。具备情感冲突的安娜和伊斯特在画面中被构成垂直关系,从身体到面孔到视线。这是一种隐现的静止的动作关系。
4。给每个角色设定出符合各自性格、情绪的动作范围和动作方式。
约翰的流畅无碍,伊斯特的僵化,安娜的凝滞。
伊斯特还曾有舞蹈和笑容,安娜却一直维持着那种禁闭,算是说明肉体的沉重。
《沉默》影评(三):有时候沉默是最好的述说
旅行,三个人,一趟匆匆的旅行,一天时间,把人物的性格、气质、心理、生活习惯,以及她们之间长期以来心理上的影响、他们之间的矛盾,彼此之间的看法,表面的、内心的,展现得淋漓尽至。
灵魂,此部片子的灵魂在于最后的独白,伯格曼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Ester的台词“我们想让别人端正态度,但那发觉那根本没用,那股力量太强大了,我是说那股黑暗力量,令人恐惧的力量,在鬼怪和精灵中间,你必须万事小心”,Ester表情的转变,似乎看到了黑暗,伸手去抓真理,却落了空,感觉那么地无力,为何明明那么深切地爱护着自己最亲的人,却变成了仇恨,到底什么是爱?为何上帝总是沉默,接着马上否定了自己的信仰“我只是在絮叨,不需要再去讨论孤独了,那只是浪费时间”。
肉体,当属世之人以物质肉体为主,情就变得淡了,亲情再怎么亲也亲不过自己心中的思想,Anna对姐姐的尊敬崇拜,却是时刻压抑着心中的自由的原因,心中的思想时刻反驳着Ester的思想,从而变成害怕、憎恨,因为那侵犯到她心中的信仰,当Anna在与姐姐争吵后,感觉到亲情的决裂,以及自己身上的恶,无法承受,而失声痛哭时,背后的恶魔摛住了她,就像第一部“犹在镜中”中的卡琳被世俗注射镇定剂一样,立刻软化下来,立刻受屈服,人,有时候就像动物一样,那么不堪一击,甚至感到邪恶也没有挣扎的余地,这会被现实看作疯子,渐渐地,人就变得麻木了,被世俗所屈服了,成为其中一员,若干年之后,甚至会嘲笑当年自己所坚持的理想为幼稚,这是很可怜,很痛心。Ester表面冷静、镇定地抚摸着安娜的头,内心却是悲痛欲绝地说出:可怜的安娜,可怜的安娜。因为她心中的美好破碎了,她的信仰破碎了。
人生,Ester按着古稀老者的头,说那些深奥敏感的话,通过那老者迷茫的表情,有些真挚永恒的问题,就算活到双鬓斑白,也未必感觉到。通过孤独的老人的角度,从侧面隐含着: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空虚孤独,老伴死去,与子女脱离了生活,孤独得像一个小孩,像小孩一样边玩边吃,与小孩分享一颗巧克力为乐,在小房间里吃着别人剩下的食物,只为让自己活得更老些。
沉默,从小孩的角度,看到了沉默,对坦克的沉默,对战争的沉默,对混乱街市的沉默,对孤寡老人的沉默,对七个小矮人的沉默,对世俗娱乐的沉默,对Anna的罪恶沉默,对Ester的主观沉默。童年的思想是真挚的,这在费里尼的影片也是常含的思想因素,当真挚的人们落入浑浊的世俗,只好沉默以对,所以敏感的人们懂得了“沉默是金”。
世俗,人生就像这七个小矮人一样,匆匆过客,台上(生活上)拼命杂耍(工作),幕后(内心)一个个麻木的灵魂,被虚空囚禁着,被无聊折磨着,有时还要装出一副很满足的样子。
信仰,Ester的主观思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妹妹的思想,只是她自己也不知道,一直是如此深爱着妹妹,却变成了侵害,变得如此虚无,最后在绝望中遗弃了心中的信仰,因为那只是她认为的爱,她心中的爱,主观的爱,就是撒旦思想迷惑的自己的信仰,她想端正自己的思想,想摆脱黑暗,最终发现自己还是挣脱不了黑暗的枷锁,邪恶依然存在她心中,他所认为的端正、爱,只是撒旦思想衍生出来的产物,以至对妹妹的“爱”,是导致妹妹叛逆、亲情决裂、自己孤独的主要原因,人最痛苦的莫过于,信仰的没落,一直所坚持的,一直要摆脱自己讨厌的,最终却发现一直被那恶者利用,不仅的一切都是虚无,而且感到了无法承受的罪恶。
只是,人,再怎么敏感,没有得到那灵的启示,永远看不清真理,落入撒旦思想教唆的自己的信仰。人,无法自己让自己洁净,Ester从精神层面想要端端正正的做人,就像第二部“冬日之光”中的牧师一样,表面是规规矩矩,内心却充满着挣扎,当她感到自身的罪恶,同样无法承受,无地自容。人,没藉着那灵救身圈探出这浑浊的水面,终究斗不过撒旦的思想。
《沉默》影评(四):孤独,是永恒的主题。
伯格曼的电影《沉默》,讲述了安娜带着儿子约翰与姐姐伊斯特一起乘着火车旅行。结果因为伊斯特病重,不得不暂时停留在一个小城市。故事就讲述了这两天一夜的情况。
电影的大背景是战争时期的欧洲,有飞机的轰鸣声,包括小男孩约翰游戏似的模仿飞机的声音,都交代了平民对战机轰鸣表示习以为常。而在电影将要结束的时候,坦克明目张胆的开进了旅馆下面的巷子,也表示形势越发严重。
在这部基本说不上任何剧情的电影里,让人揪心的是姐妹二人的关系。
姐姐伊斯特是一个知识分子,翻译家,老派的发型,干练的职业套装,都显示她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厉的人。即使在病中,期间要起床去见妹妹,也会把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上正装。但是,这样一个女人,还身患重病,抽烟酗酒,本身就处于一个巨大的冲突中。包括她的自慰,她的酒精依赖,烟草依赖。她处于极度的痛苦中,而却严格要求自己。并以家长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已经成年的妹妹。
妹妹安娜犹如一个叛逆期的少女。虽然是带着孩子一起出门,但是她却如一个单身女人般自由。一住进旅馆,她就自顾自的去酒吧喝酒,寻欢作乐。她虽然不在乎儿子,显然她很在乎姐姐伊斯特的想法,她一一告诉伊斯特,她去了哪儿,干了什么。当然,她也有故意刺激伊斯特的成分。她和伊斯特吵了一架,然后又把酒吧的酒保带进房间欢爱。
安娜的儿子约翰,那么沉默,他跟着妈妈和姨妈一起乘着火车旅行。他充满好奇心,一个人四处游走。在火车上,在旅馆里里。他对人有戒心,也有好奇心。他在火车上观察工作人员,在旅馆里观察同住的侏儒旅客并一起玩耍,他观察旅馆的工作人员并和他一起看他的老照片。哪怕没有语言交流,哪怕语言不通,但是却有一些东西在他们中间流动。
好过伊斯特和安娜。
安娜对酒保说,我真希望伊斯特死掉。
她也是孤独至死。她对面的人并不懂她的话语。有时语言是最无力的。但是她的状态,她的情感,在那一瞬间,不需要语言,都能看懂。
她一个人诉说,他只是个陌生人,他听着。
安娜故意在伊斯特面前和酒保亲热,无非是对姐姐的反抗。然而,她仍然是难过的,她的哭泣,她的挣扎,她的痛苦与孤独,同样是无人理解。
伊斯特不理解安娜,就如安娜也不理解伊斯特。
旅馆的工作人员也是一样。他独自打理这间旅馆。照顾生病的伊斯特。伊斯特对他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交流。然而,他关切的眼神用心的照顾她。
他拿自己的照片,给独自在旅馆游走的小男孩约翰看。语言不通,但是照片可以看懂。照片的人肯定是他的亲人,如今却只能凭借照片怀念。
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带着沉重的故事生活。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无人可探及彼此的内心。
孤独是我们永生的主题。从我们呱呱坠地,就开始了我们注孤生的生涯。
所有的诉说,所有的寻找,所有的奔跑,以为会带我们离开这孤绝的境地,最后发现还是孤身一人。
最后,安娜带着约翰来到伊斯特的床前告诉她,我们要乘着下午两点的火车离开。
如此纠缠的关系,不如一个人。
虽然,伊斯特仍然是渴望活的,她在呼吸困难的时候喊着,“妈妈,救我”。
这个世界即使多么孤独,仍然让人想活。
伊斯特在病床上给约翰写了一封信。约翰和安娜上了火车,打开信,却被安娜抢过去看。
只是,我们和安娜一样,都不知道写了什么。
或许,约翰知道。
真希望他长大后不会活在这样孤绝的世界。
《沉默》影评(五):伯格曼电影笔记之《沉默》:我知道你那年夏天拍了什么
这是很多日子前做的笔记,后来不小心删了,再后来发现QQ里存了草稿。
1.我的这张碟坏了,很惋惜。同坏的还有《黑猫白猫》《伯格曼的岛屿》。
2.9月23日晚,我在外散步。
月亮在上,一列火车从月光下驶过。看见这情景的我一下停住了脚步:真可以成为一个不赖的电影镜头!但后面远处水泥厂四个字的巨大灯牌要从画面里拿掉,四周的路灯也要关闭,画面的光线须保持一个清冷的基调。还要在铁路下面的桥洞里置放两个人物,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争吵,男人正说出一句于他而言很重要的话,被火车轰隆声吞没。火车驶过后,他们再也无法交流了。
3.《沉默》的第一个场景发生在火车上。共24个镜头,长6分41秒,其中14个固定镜头,10个运动镜头。前两个镜头时长3分51秒,共三句台词。
“这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
然后小约翰念出车窗上的那一串外文。
这两个镜头依靠动作呈现的人物关系和气氛令人激动。剩余的二十二个镜头是它的补充和注脚。小约翰是动作轴心。
4.“《议员》的著者罗尔夫·霍赫胡特看了英格玛·伯格曼的《沉默》,离开汉堡电影院时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还剩下什么留给小说家去写呢?”
——————《电影的一代》(美)斯·考夫曼
1987年第三期《世界电影》
“伯格曼比其他任何电影导演更多地显示出一种不断扩大他的艺术创作界限的能力,他继续关注着人生的旅途所提出的那些普遍的问题;如果说他的影片似乎常常在哲学上提出永恒的疑问,那是因为他在提出这些问题时不断变换角度的缘故。英格玛·伯格曼不是一味实验电影导演——至少从一般意义上讲,他的基本风格具有一种毋庸置疑的近乎实验电影的质朴。然而,伯格曼作品所特有的这种质朴,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愿意对电影手段的技术可能性进行实验,并希望使电影变成探察人类处境的精确工具的结果。”
———(美)李·R·波布克
我同意波布克关于伯格曼“不断变换角度”的评价,尽管伯格曼自己认为在这点上黑泽明做得更好。
5.在我看来,摄影机代表男人,角色的动作代表女人,这两者之间必须要发生一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就像他电影里男女之间的关系那样,伯格曼在处理摄影机运动和人物运动的相对关系时,让它们既不保持规范又互不干休,充满错位的纠缠。这些运动之间有不可思议的张力和粘力。
6.因为《沉默》,伯格曼的房东决定不再租房子给他。
房东说,一个好房客不应该拍色情电影。
我说,伊斯特自慰和安娜与侍者做爱的那几段拍的真好。
7.我不喜欢也不能理解伯格曼对鲁本斯的《劫夺吕西普的女儿》的运用。如果只是作为安娜情欲的注脚,未免多余。
8.伟大的英格丽·图林女士,你的表演永垂不朽。
《沉默》影评(六):看不懂
The silence
主角:
女翻译
男孩
小男孩
仆人
矮人
剧情:
1、 一起出去,翻译生病
2、 男孩和母亲一起洗澡,然后裸体而睡?
3、 母亲出去玩,男孩碰到小矮人和仆人
4、 仆人照顾翻译,小男孩回来
5、 男孩母亲出去乱搞,被男孩撞见,叫上翻译,吵架
6、 大家分开,男孩收到信
疑问:(完全没看懂)
1、 女翻译的病象征什么?
2、 小男孩象征什么?
3、 女性为什么乱搞?
4、 仆人的意义是什么?
5、 矮人象征什么?
6、 小男孩和母亲裸体而睡象征什么
7、 为什么男孩母亲喜欢出去?
8、 男孩被套衣服象征什么?
9、 坦克象征什么?
10、最后到底是一句什么话?
11、
大疑问:
1、 什么是silence?
2、 为什么翻译和女性有那么强大的冲突?
《沉默》影评(七):人类的第一桩谋杀案,便是该隐杀弟
事先读了太多解读的文本可能反而会损害自己“原生态”的感受吧,如果非要往宗教意味上解读,作为无神论环境中长大的我其实不甚了了。其实,一部作品一经问世便不再属于创作者本身,观者各有诠释。而越是伟大的作品,其实越有多义性,越有丰富解读的空间,哪怕是异文化的误读。
就像同为“沉默三部曲”的《冬日之光》,英格玛自己说,他对那个乡村牧师是取鄙视的态度,而我只看到了人应该信而不能信的疑惑和孤单,身负摆渡的义务,自身却迷航的困厄。本剧也是,我不管什么上帝不上帝,我只看到两姐妹之间的张力。两个人各有精神缺失,姐姐对妹妹而言,一直是个压迫性的存在,生于多子女家庭的人应该都曾经体验过兄弟姐妹之间那种微妙的竞争的关系,这种源自童年的不平等,甚至可以持续终生。姐姐端庄、聪明、勤奋,并且总是正确,并且仿佛还自动担任起监护和监督的职责,在她们的对话中,提到了父亲却未提及母亲,仿佛有母亲缺席的暗示,或许,这就是姐姐代行母职的原因?但偏偏她的身体孱弱不堪,与性感饱满的妹妹形成反差。
妹妹的放纵里,潜意识里未尝没有对姐姐的逆反,你不想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干什么。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面对代表权威的力量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反应。但妹妹在放纵的同时,其实也陷入自我轻贱的自责,否则她不会在姐姐抚摸着她的头“可怜的安娜”——姐姐在精神上仍是强势的,再次取得了胜利——妹妹以自己的方式刺激她、反抗她,但这一次她又溃败了。
相信这样的“较量”在姐妹俩的成长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所以,当姐姐濒死,妹妹仍能狠心地抛下她在无名孤寂的小城独自等死,让雨狠狠地拍打自己的脸,连她给儿子写了什么想看又不想听。
两个女人一个小孩,因偶然的原因,在返家的途中不得已停靠在一个虚置的小城。最明显的隐喻就是这言语的不通。语言本来是用来沟通的工具,但当然常常也成了彼此伤害的武器。倒是彼此虽然言语不通,反而倒能领略到彼此的善意——老爷爷拿着照片,给小男孩讲述故事的那段多么动人,一个垂垂老者把他的心事说给一个小男孩听,还倚在他的肩上,仿佛这是依靠。言语还是屏障,安娜把对姐姐的怨愤讲给那个从大街上拣回来的萍水相逢露水情缘的男人听,而他显然既不懂也不想懂,只想抓紧时间尽量多做些动物式的活塞运动。音乐也是一种语言——英格玛是多么爱巴赫,巴赫的音乐才是他电影里合作次数最多的艺术家——收音机里响起巴赫的音乐,老人和姐姐、姐妹二人,难得地都欢喜了起来。
男童目睹了母亲的偷情,这可能是导演自己童年经历的回放。
在我看来,英格玛一生都在疗伤,他把无数自我的分身分布在他众多的角色中,他是被施暴者也是施暴者,他渴望爱他吝于爱……
《沉默》影评(八):【随记】关于伯格曼
早期电影诞生之初,被看成是一种不入流的影像化娱乐活动,而经历了数个电影思想运动之后,电影的地位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如果说蒙太奇运动,表现主义运动,印象派运动等等,极大推动了电影表现形式的发展,那么正是欧洲这一群无数“作者电影”们,把电影推上了艺术的高峰,而其贡献人物不乏画家,哲学家,作家,其中以绘画派极大影响了电影运动。 艺术电影之所以叫艺术电影,必定会涉及人生死之疑问,关于世界,宇宙这些深刻的思考,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却又是晦涩难懂的。而伯格曼作为“作者电影”代表人物,其电影题材无不涉及生死的严肃思考。
但是电影作为影像化的艺术,必须熟练的运用镜头语法表达,有一些人内心或许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但不熟悉镜头语言,所以出来的电影连他自己也都不懂了。而伯格曼能娴熟的掌握镜头语言,处处精心设计,每个镜头的切换之间透露着作者细腻的心思。他的电影台词鲜少,(不一概而论)多为固定镜头为主。
镜头语法
《处女泉》中的主角砍树,伯格曼用一个固定的全景镜头,拍树木在画面之间左右摇摆,极好的隐喻了与世界抗争中人生命的无奈,当切换特写树木倒下的镜头,似乎象征人死亡倒地的动作,两组镜头的转换平顺流畅,而每个人在观看这组镜头时,都能感受到油画般的美感,其得到的体会每个人也各不相同。
《第七封印》的死神和主角在海边下棋的时候,镜头微仰拍,两人体格显得宽大,体现出死神的威严。主角在山顶眺望远处的时候,他向右走出画面,镜头却不动,继续拍风景,然后稍微的向左边移动,死神从左边走入画面,这组移动镜头一下让人感受到了死神的恐怖。机位稍俯拍,山背景显得远渺小,则象征了死神笼罩所有人,没人能逃脱死神的控制。
其他如《芬妮与亚历山大》开场男孩在帘幕拉开与我们见面,《呼喊与细语》《秋日奏鸣曲》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占据画面,时刻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氛。
《夏夜的微笑》先是听到枪声,切到男人持枪关门,则是声音对影像的象征,我们会好奇,到底他杀了那个男人没有。
《野草莓》中,老教授和年轻的自己在一个镜头中,在晚年将死的时刻,思考自己一生的意义,而这些通过虚拟与现实结合的镜头设计,我们能感受到老人悔悟年轻时候不懂生命的意义造成的诸多遗憾,让人也深深陷入了思考,在后世的《安妮霍尔》中也能看到这种影子。
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而这些疑问归根结底就是人类的三大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意义是什么?而这些问题科学是无法回答的。当然伯格曼的电影也无法回答。好的电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思考,跟哲学是一个道理,它不能解决你的实际困难,但要提出警醒,你得知道,不能麻木不仁的生活,从而更近一步接近内心的平静幸福。
而他的电影正是提出了生死疑问,人生自由,生命的意义这些严肃思考。
《处女泉》中,教堂的蜡烛只能是处女点燃,这是规定,那么为什么只能是处女去点呢?宗教不是强调人人平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生命是女人破处后的延续,正是对于规矩的反讽。当处女被两个男人强奸后杀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伤害他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思考。当父亲挪动女儿尸体,地下的泉水冒了出来,仿佛是“某某”在为她哭泣,那么真的存在上帝吗?这是对宇宙的思考。父亲决定杀掉三个男人前,用宗教的仪式洗清罪恶,这是一种心理安慰,我看到的是父亲的愤怒无奈,如果说死亡是人的解脱,那么父亲执意报仇,他仍然没跳出世俗的圈子,这是他信仰一辈子宗教的痛苦。生命平等,他已犯下罪恶,需要寻求心理安慰,这是脱离不了的无奈。而伯格曼这种对矛盾的思考是晦涩痛苦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说“科学解决外在,艺术解决内在”则做了普世化的解读。
《第七封印》《假面》《羞耻》这三部电影在我看来有相同之处,在政治压迫的年代,任何东西都无法解救人类,如果说非要追求自由的话,要么是宗教似的个人心灵安慰,要么就是死亡。《颐和园》中有一句话“无论自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我知道原话有相爱两个字。
《野草莓》着重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老教授晚年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年轻时候的畏首畏脚,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失去了家人朋友,用悔悟的方式完成心灵的救赎。
我再想,有两种人可以为了理想自由主义付出一切,一种是世俗所谓的成功人物,在塔尖经历得多,自然看得透。另一种是一无所有的人,因为一无所有,才是勇敢的大无畏者,这也是崔健当年在北京工体一嗓子吼出《一无所有》划时代的意义。透过影像,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和银幕后的智者进行思想交流,电影真是很神奇的艺术形式。
《沉默》影评(九):神之沉默之《沉默》
两个成年女性,姐妹俩,生活在彼此隔绝而由于周遭隔绝的异乡。冷漠中,妹妹疯狂畸形,纵欲。姐姐崇尚理性,但性格乖张,身患重病。片子里充斥的除了冷冷的死物,以及妹妹与人滥交时露骨的性场面,还有一个孩子,妹妹安娜的儿子约翰。他是联系两姐妹的唯一纽带,这个小男孩在电影中,常常以无邪的童稚眼光望着陌生肮脏而又充满恶意的外部世界……
死寂的旅馆,要无人机的广场上忽然出现的坦克,军事队列,侏儒人丑陋的表演,烈烈日照下难耐的酷热,长时间的令人焦虑的沉默。
整部片子的画面都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压抑感,人物的视线总是很很多东西阻挡着以至于十分的狭小,充满了隔阂。总是无声的对着演员的某个部位或者某个空镜头拍摄,让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感到片中人物的极大的冷漠和巨大的压抑感。
片中反复出现的音乐,构建恢宏,气势壮阔。查了有关资料,知道这是德国大音乐家巴赫的作品,非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高尚的音乐,接受这是妹妹安娜,和伊斯特,两人放纵冷漠肮脏的行为,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讽刺之极。让人觉得,一些名义上能纯净人心的福音,脆弱的渺小。
片子的台词很少,但都很经典。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我们想让别人的行为端正,但那力量太强大了,奈良太可怕了。在精灵鬼怪中间行走,你要小心。”
《沉默》影评(十):沉默的终点,是不可言说的孤独,也是开端
经过了《犹在镜中》的巧妙叙事,《冬日之光》的心理写实,“信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沉默》的结构已经接近于象征主义的寓言。对这一寓言的阐释众说纷纭,评论者众,也各有可取之处。这里仅从一个角度做一直观的分析,没有人物前史的研究,没有太多资料作证,难免偏颇,姑且听之。
和前两部一样,《沉默》的故事也发生在一天之内。近乎封闭的场景,有限的三四个人物,反剧情的情节设定,无头无尾的故事。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独立的隐喻,阐释的目的,便是对这些场景、符号作出合乎逻辑的理解。譬如,火车外掠过的一辆辆坦克的影踪,以及车窗里望见开进城市街道的那辆坦克,无疑是暴力肆虐的踪影。再譬如,剧院与酒店里肆无忌惮的性爱场景,犹如欲望泛滥的表征。暴力和情欲都出现在它们不该出现的地方,这当即成为时代的征象——一面是秩序的解体,一面是人心的暗流涌上了台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帝确立的神圣秩序已土崩瓦解,成就了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
此前看解说,就有人有人将姐姐、妹妹和小孩分别看做伊壁鸠鲁主义、天主教教义和世俗立场的代言人,然而宗教的视角对很多来说毕竟陌生,倘若换成精神分析的术语大概一目了然。具体地说,相互依存却又彼此冲突的姐妹,俩人之间的矛盾就颇类似“本我”和“超我”的冲突,随心所欲与道德法则的冲突。在基督教社会,上帝常常也成为超我的等价物,于是矛头自然指向“上帝”在当代的境遇。伊斯塔罹患绝症,行将死去,宛如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上帝形象的崩塌。
小男孩的角色很特别,他是妹妹(本我)之子,却分外信任姐姐(超我)。一开始他就不断游离在姐妹之间,如同被夹在中间的“自我”,无所适从。情节上讲,小男孩(自我)是一个旁观者,目睹着本我的肆意妄为,以及超我的衰朽无力。在不可解的故事背景中,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拿着玩具手枪在宫殿一般繁复的酒店里穿行,遇见童话人物一般的“七个小矮人”,被穿上了“白雪公主”一样漂亮的裙子。然而,童话终究是场胡闹,他还是被“请”了出去,回到那个冲突频生的世界。
值得一说的是,小男孩最后被妈妈(本我)带走,留下了行将死亡的Aunt(超我)。然而Aunt却留给他一张字条,上面是不可辨识的文字——这神迹一般的字条,令人想到摩西十诫,或者福音书中耶稣传讲的寓言。诚然,作为符号的语言文字本身,原是没有意义的能指,它的意义是被赋予的,并最终操纵在“阐释者”的手里,譬如上古的摩西和众先知,譬如中世纪的教会。“上帝”死了,然而将死的“上帝”留下的这串字符,也许又将把这个尚在幼年的“自我”养成一个新的“超我”,谁又可知呢?
影片题为《沉默》,这本是《冬日之光》的关键词之一——神的沉默,代表着爱的缺席,也意味着生的虚无。在本片中,沉默的不只是神,也是人及魔。全片对白极少,那种压抑的沉默感透过许多缓慢的长镜头呈现得赤裸裸,三个角色所象征的自我分裂与自我隔膜到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姐妹矛盾的爆发和摊牌,就终于成为“漫长的沉默”的结果——最后,姐姐孤独地死去,妹妹带着孩子坐火车离开。
离开这一神秘“小镇”的火车上,妹妹打开窗户,风雨大作,天昏地暗,小孩手捧着Aunt给的字条,陷入了沉思之中——沉默的终点,正是那不可言说的孤独、困惑,也是一场在未名启示之下未知旅途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