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而不倒》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而不倒》的观后感10篇

2018-03-12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而不倒》的观后感10篇

  《大而不倒》是一部由柯蒂斯·汉森执导,詹姆斯·伍兹 / 约翰·赫德 / 威廉·赫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而不倒》观后感(一):人人都想大而不倒

  大而不倒,更为恰当翻译确实应该为“大到不能倒“。

  全世界企业的莫不想做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出现危机之时,可以由政府或者其他的机构自己贪婪盲目买单。

  以前的狂舞的唐万新的德隆,由于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导致之前的消失。

  以及现在的海航,已经陷入疯狂的融资-扩张-融资的怪圈当中,资金链无比紧张,却却反一个稳定的高额的盈利点,从而带到整个资本帝国的建立,海航已经几乎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牵连甚广,几乎已经绑上了海南省这个庞然大物风险已然和德隆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最能体现大而不能倒的确实当今房地产业。涉及资金之广、行业之多,已经到了只要房价崩盘,中国经济必然崩盘的地步。由于政府自身的行为,从而导致了现在这个打压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地步

  目前能采取的也许只有,稳定住房价,使之微涨或微跌,打掉所有的暴利基因同时加大银行房贷规模,但严格监控资金使用,使资金基本确保进入实体经济,同时稳定物价水平以及工资水平,降低大规模基础建设投入,大幅降低税收,使资金返还企业,才能慢慢将中国的经济拖回至稍微正常点的轨道

  做房地产的,某些从单一一个市单一银行贷出、近百亿,一个省中单一银行贷出上百亿资金的房地产企业,无疑就是大而不能倒的典型了!

  而为那些所有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买单的,不管在地球上哪个国家,都只能是老百姓,被多次剥削的老百姓

  他们赚钱,要剥削你;他们要倒闭了,还得靠你的钱去救济他们,让他们不能倒闭!

  企业做到这个份上,商业上,至少已经成功

  《大而不倒》观后感(二):语记电影情节

  大而不倒这部电影呢?说的是,08年的次贷危机的事情主角是就是,美国财政部部长,鲍尔森。梳理一下主要的情节。美国民众,本来是正常进行房贷,后来有银行能把这个房贷打包做成cdo,然后由于卖给投资者投资的赚了一大笔,发现这个很好赚,然后逐步降低贷款标准。后来大量的次级贷款和优质贷款一起被打包,评级机构还对他们好,提高评级,吸引投资者去买。这样一旦房价是正常上涨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了,一旦房价下跌,有一部分人,没有办法正常还贷,会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然后像AIG这种公司,因为对这些Cdo进行担保,所以一旦出现问题,这样会导致整个系统会崩溃,所以美国人做法是。选择几家公司进行救助,然后让雷曼兄弟倒闭。给友邦集团进行国有化,本来是想着把银行的不良资产给买下来后,国会没有同意。把几个大的银行,或者和外国企业重组。进行部分国有化,通过注入国有资本,来限制那些银行的贷款和相应的经济活动。稳定市场风险

  《大而不倒》观后感(三):7千亿救市

  早些时候看《利益风暴》,对投行、次贷有了初步认识。现在看《大而不倒》,对美国金融体系(投行、商业银行)、财政部、联储、国会间复杂关系有了些了解

  感兴趣在于:保尔森与中方官员在北京见面。中方说:就连你们美国,政府和私企间的关系也这么复杂啊。中方谈及俄建议中俄联手,抛售所持美“两房”债券。以美苏间谍战为主的迷你剧《合伙人》最后一集,苏情报局头目执行了一个秘密买入美国债,到恰当时候抛出,搞乱美国市场的计划。而美方情报局头目对此回答是:如果该计划早上数十年执行,或许能行得通。现在,美方有应对措施

  影片推翻了资本主义社会信奉的“市场自由,政府不加干预”固有观念。财政部连同其它部门两次召集各大商业银行、投行开会。为了帮助雷曼,保尔森直接就威胁投行说:不愿帮忙的,我会记住你。

  影片还提及了英国财政部长、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法国财政部长。

  政府给银行注资,还得求神似的,真不容易

  影片讲述的雷曼掌门人就是笨蛋:拒绝巴菲特的出价;搅黄了即将和韩国投资人达成的交易;而当雷曼倒闭后,他从电视上看到政府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850亿美元,愤愤地骂了一句美国式国骂

  《大而不倒》观后感(四):信心很脆弱东西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他消失的更快

  一直想通过真实的演绎来了解次贷危机,看了《The big short 》(大空头) 《Too big too fail》(大而不能倒)。

  两部片子讲的是同一个事情,却从不同角度的来讲述。《The big short 》从空头的角度出发,几个发现了危机源头年轻人,利用破绽,狠狠赚了资本市场一笔。有人说这是国难财,但资本无情,金融的世界永远没有温情,自己不出手,恐永无立锥之地

  《Too big too fail》则是从监管者的角度出发,主角是保尔森(美国财政部长)如何用尽一切手段在危机发生后,尽力保全美国的大投行,防止因此而引发的系统性崩溃。政府出手了,向大投行注资,危机没有更大范围内扩散,整个系统保住了。这些大投行也在几年后恢复了元气,并没有任何人因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华尔街没有新鲜事”一段时间后,太阳重新照耀在这片土地上。

  金融确实是最见不得人事物,他能将人性阴暗面统统放大,并以几何倍数递增,由此带来的乘数效应人类生活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金融也是人类最精巧的发明,融资并购收购借壳~~这些名词背后通通都是利益的纠葛。

  跑题了~~

  算是一部话唠电影吧,但场景很精细,完美再现了07年美国那一段历史,Lehman Brother 倒下的那一段看的是热血沸腾,CEO那十几分钟的表现也是很真实。

  总的来说比较好看的一部电影,算金融科普吧,和书本有不一样感觉

  《大而不倒》观后感(五):资本主义下资本控制的国家

  这部电影以近似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再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的情景,其独辟蹊径地选取了美国财政部长帕尔森的角度,围绕着美国政府,特别是财政部和美联储如何拯救在当时摇摇欲坠的几家大投行展开。

  在这部电影中一直有一个矛盾逻辑,即在金融危机之前,大投行们利用无节制地发放次级贷赚得盆满钵满,而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又由于投行规模太大,且它已经深深扎根于金融系统,使得政府不得不为投行之前的贪婪兜底,或者为大批有毒资产做担保,或者帮忙联系交易,或者是最后的没有股东投票权的直接注资。套用帕尔森的话说,政府当时是“在大象背后处理粪便的人”。可是再追根究底地讨论,中下阶级的美国公民则是最终的受害者。接受次级贷的低收入者,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不仅要由于房价下跌无力还贷而失去容身之所,而且政府兜底过程中所用的资金依旧是他们纳税人的钱,总的来说,金融危机之后,收入差距不变或者更加拉大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得选择,要么任由投行破产,金融系统崩溃,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困顿萧条,也就是让所有人都变成穷人,要么力挽狂澜,维持住投行,暂时将经济中巨大的缺口堵上,也就是保留过去那批贪婪的富人。很明显,后者优于前者,因为前者如同一次大洗牌,所有的都要重头来过,而后者则保留了那部分火种,尽管这个火种曾经引燃了火灾,可是未来的生存发展仍然需要依靠这个火种。

  所以无论从道义上,政府的这一举措如何违背了人们心理,政府都必须这样做,因为投行们已经too big to fall。

  如果更为宏观地看这次金融危机,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暴露出了美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投行之前肆无忌惮地发放次级贷时,政府在哪里?监管又在哪里?因为任何人,只要稍微具备点经济常识,就不难发现次级贷的脆弱,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信用原理。次级贷变相地将贷款人的信用转换成房地产的信用,即他们发放的前提假设就是房地产承诺会一直价格上涨。然而根据美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需求弹性以及房屋供给状况来看,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所以信用崩溃,次级贷会变成无底洞。令人惊奇的是,拥有众多精英的政府,却在这一阶段,冷眼看着投行拿整个信用经济玩火,而不采取任何制止或规范措施。甚至是美国人最为自得民主的国会,也没有发出任何质疑反对声音。对于这种反常,唯一的解释就是,利益集团的控制。从而一切顺理成章,利益集团控制,利益集团获利,而美国人民,买单。

  尽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任何时候都必须肯定的是,上层建筑是置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一旦上层建筑为经济所控制,则整个国家利益,整个社会利益,整个公众利益,都是经济的牺牲品。

  《大而不倒》观后感(六):随便写写

  看到本片已经是17年了,以我的年龄对金融危机了解并不深。在之前“监守自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看到了金融行业撬动整个世界。虽然是负作用的撬动。“监守自盗”倾向于将责任放到金融业,是金融业的贪婪导致了危机。本片是以当时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的视角,讲述财政部是怎样救援华尔街,这些银行又怎样变成了现在的庞然大物。

  电影讲述的很浅薄,只展示了金融界与财政部面对危机到来时的一些手段,且是众所周知的手段。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将金融危机中的新闻片段重演,然后加入脑补。意义并不是很大。

  在市场经济运转下,经济危机定会到来。这么多年来,不管是监管,还是改制等等,总是无法避免。中国也在走向危机,人们都看到房产泡沫,人们依然在涌向地产。只希望这个强有力的政府能避免经济的断崖。

  对于大而不倒的企业,拆分也许是个好的办法。可惜的是在法律上,“大而不倒”并不是拆分的理由

  近日,辉山乳业在港股跌停近90%,沈阳市的第一决策便是救市,4万员工不能瞬间失业。辉山由于资金链短缺无法向中国银行还款,引来审查。真真假假消息,在市场出现,其中以挪用款项30亿在沈阳炒房,最为火热。大家纷纷表示不解,拿着30亿不去北京炒房你是傻吗?去年某上市公司亏损,把北京的房子一卖,盈利了。辉山的事,不是第一件,也不会是最后一件。当企业出现风险想的是政府会救市,而且政府的确用了极大力量救市,那还要市场干嘛?16年的股灾,股市疯狂上涨时,大家纷纷进场,股市开始跳水时,所有人都寄希望于国家救市,最后被套牢的人都说是“为国接盘”。可股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大家都会背的啊!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是万能的,在这个经济体量下,它并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担保。资本市场从建立的时候,就有着一群想要掠夺财富的人。资本流通与投机在市场并行。

  大而不倒一事,在于初始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担保。

  :中投的人在华尔街抽烟时,他们的表情动作让我想起了抽大烟。

  《大而不倒》观后感(七):三巨头智斗投行

  HBO将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浓缩在98分钟的电影里.决对是一部看上去充满恐怖,悬疑,又很无奈的电影.

  金融战斗智斗勇,要有黑帮的能耐,还不能用黑帮的手段.

  在看过二部纪录片"监守自盗 Inside Job"和迈克尔•摩尔( Michael Moore)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Capitalism: A Love Story"后,再看这部讲述08年次贷危机的事,就更清楚了,更有故事性,更吸引人.

  可以用三巨头智斗投行来概括其故事.

  财政部长:保尔森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

  保尔森在危机后是当学者了,也算养老了吧,在高盛当老板时已经挣够了,他的高盛背景,也让坊间流传的阴谋论:美国财政部哪一个不是高盛出来的.更进一步得到证实,有空看一看写高盛的作品,听着就震撼.

  伯南克能接格老的班的人,你想会是什么样的,片中人显的很内敛.

  盖特纳我想是次资危机中表现太出色了,所以接了保尔森的班了.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财长.对中国是决对的有研究

  片中的世外高人股神巴菲特,天啊,哪个投行不给他面子,简直像不管江湖事的隐居大老.保尔森要向他求主意,高盛CEO求他注资帮忙.他却在陪儿孙们吃快餐,太讽刺了.

  在介绍各位投行CEO时所用的词语,也很有意思,美林是明显下一个就是他,很务实,没什么办法,只有求自保.高盛深不可测,摩根大通表现最好,它挣钱了.已经买了贝尔.花旗是,不知道谁在控制谁(说明乱啊).

  片中还有两个描写中国的细节

  一是中国出卖了俄罗斯,没有联手抛售“两房”的债券.结果还是我们亏损了.俄罗斯抛了,中美战略合作,描述的咱们像主权黑帮一样.

  一是中投在谈判时等保尔森的镜头,周西庆和一帮中国人在寒风中抽烟,郁闷啊,当盖特纳说世界上最大主权投资公司中投时,这也太不给中国人面子了,韩国人还给个在办公室谈判的镜头,中投只有这一闪.

  片中的说法没什么创新,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为什么那么担心政府干预市场表现的很到位.咱们是政府不能不干预市场,这就是差别.这次的干涉按许小年的言论,怕是对三十年市场改革的否定.

  (开看 许小年: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大而不倒》观后感(八):对比inside job,本片的视点。

  inside job是纪录片,来自普通人,非金融业人士的视角。而本片着重于美国政府行政分支的决策者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

  由于这些决策者本身都曾经是,或依旧是金融业界人士。在inside job里,他们都是主要的批评目标,其代表就是前财长鲍尔森、现财长盖特纳、联储主席伯南克。不过,由于立场转变(尤以鲍尔森为甚),决策者必须为经济景气负责(而非为所在公司的董事会负责),而且要依法制定政策。这意味着他们的政策如果没有先例,没有法规支持,他们就必须获得国会(美国政府立法分支)立法批准。

  08年是总统大选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执政的共和党在立法环节也犹豫不决,出些差错。

  Too big to fail实在是太准确了。对这些大银行,政府也无法干涉他们的经营策略。拿到廉价的政府资金,却不贷款给中小企业,而借机收拾小银行。政府如果不救他们,金融市场崩溃,大家都倒霉。真是左右为难啊!

  《大而不倒》观后感(九):Not as dramatic

  gt;简直变成Hank Paulson的个人英雄传记, 失眠呕吐神马的, 一副为国捐躯的形象呼之欲出.

  gt;各种"特型"演员: Hank Paulson, Timothy Geithner, Jamie Dimon, Warren Buffet, Ben Bernanke都只有形似而神不似, 一直很想笑场.

  gt;有一段几个人轮流给发言官深入浅出地讲信贷危机, 做作色彩太浓了, 一看就是为了讲给观众听的.

  gt;Lehman的CEO被黑得可以...

  gt;The whole banking system is built on trust. 这大概是全片中最真理的一句.

  gt;随处可见的fuck也非常真实.

  gt;为什么中国的银行家就一定要是在街头抽烟的猥琐男???

  gt;国会山那段感觉各个州的议员弱爆了. 被Ben Bernanke一吓就各个面色凝重.

  gt;印象最深的是Timothy Geithner在跑步然后打电话给Hank Paulson, 说大家都还是各干各的事情, 没有人意识到即将发生什么. 我很想反过来问一句: 对于这个"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do we fucking care?

  总体感觉戏剧化过了, 整个世界掌控在几个大佬的手里, 用纸片就可以决定哪家IB和哪家commercial bank合并, 几分钟就可以谈好merger, 纸和笔一个周末就可以算toxic asset value (有几个CEO还知道怎么算value?) 这如果不是金融业又一个自我膨胀的YY而是事实的话, 只能说依然在其中兢兢业业的人们真是悲哀. 不过说回来大家都只是混口饭吃而已.

  老板说下周video night看Inside Job...作为补偿再下一个video night看Sherlock好吗.

  《大而不倒》观后感(十):非文艺界视角来看金融危机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有名的电影大概是马特·戴蒙主创的纪录片《监守自盗》(文末有影评链接)。而我们知道文艺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观点的,《监守自盗》没有采访到金融风暴中心的人物,从对外围人物的一系列采访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这么几点立场:

  1. 监管缺失。

  2. 华尔街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尔森先让雷曼破产又救AIG并且向银行注资有猫腻。

  4. 奥巴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机的这批人。

  5. 评级机构和学者与金融业界的利益冲突问题。

  非常明显的左翼观点。对于第1点的争执没有定论,甚至有观点认为是“监管过多”才导致了金融危机,核心是美联储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场,造成了过热和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两房兜底,让放贷者更加肆无忌惮。第2点和第5点是老生常谈,我在《监守自盗》的评论里已经谈过这一点。

  剩下的第3点和第4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美国财政部和联储的这帮人,到底是不是好鸟?在这第一点上,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闭)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给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它详细讲述了从雷曼兄弟倒闭到7000亿救市计划中,以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决策和力图挽救金融危机的。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纪实,有多少戏说,但是至少情节环环相扣,逻辑自洽,还是颇有说服力的。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

  电影和现实中的保尔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