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是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如是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2018-03-19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是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如是 第一季》是一部由沈星 / 朴树 / 白先勇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是 第一季》影评(一):五星给朴树,人家需要理解同情

  几天前看了预告片,今天终于看完了。

  最大的感受是沈星把朴树当病人对待,小心翼翼百般呵护,但其实人家根本不需要同情和理解,早想清楚自己优势和局限,也知道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活得既明白自在,只是懒得跟这帮不明白的人瞎逼逼而已。也真心觉得没问到我感兴趣内容,预告片里有问他喜欢吃什么,这才有意思啊!形而上的都在歌里了,我其实想知道这个觉得自己是外星人的人的日常生活和我们有什么同与不同,比如他看什么书,而不是看沈星送了他本什么书(而且居然还特么是伪文青言必称的《瓦尔登湖》)。有两处朴树的话于心有戚戚焉,其一是他说自己不喜欢语言表达,因为觉得语言会造成误会。其二是他很期望自己能放松,“我接触过很多外国人,我意识到他们没我有才华,但他们自信、放松,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如是 第一季》影评(二):“世界上不只有三条路”

  台湾应该庆幸有蒋勋,杨照这样一批人在坚守着文化底线真谛

  杨照说的三句话让我启发很深。

  I

  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可能性,世界上不只有三条路可以选,也千万不要做孩子的预言家,没有人可以说得定未来这些所谓的“铁饭碗”有什么用处

  这让我想起那些在毕业季前“诱导”孩子要去考研,考公务员长辈们,如果每个人都是方形的脑袋,那这个世界就没有差异竞争力可言了。

  II

  看来年轻人都免不了有“认知焦虑”感,就算是“经典摆渡人”杨照年轻时候一样。读了万卷书,转念皆成空。于是他选择了用写作和讲故事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想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听,所以他要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而会讲故事也是现代人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方法

  “你把百科全书全背下来干什么呢,没有意义的。最根本的,是在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如何有思考能力的活着。”

  杨照这句话完美释放了“认知焦虑”的年轻人(like me)——做一个独立思考者远比做一个“努力上瘾”的书虫有用得多,如果你发现读了很多书还是开不了窍,那不如停下来,思考自己看书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感,还是为了真正达到明智解惑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养分,而不是见书就读,多多益善。真正有用的知识是能解决你当下问题的知识。

  III

  杨照提到了尼采的话,最最重要的勇气是克服内在人性,变成真正的自己。这里的“人性”,指的是人的共同部分不可避免特性比如说贪婪,自恋。如果能看见自己身上存在的这些人性的弱点,接纳,臣服,最后遇见真实的自己,那将是一种顿悟开阔感。

  杨照很喜欢尼采写的东西,因为尼采一直强调个人存在的意义坚持我就是我,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要变成自己价值判断创造者,并且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这里显现出来的,是一种极高的自我效能,是无条件的对自我的认可和爱。

  就像Eason送给小康堤的Baby Song,“不要太听我们的话,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该怎样对待生活,或它该怎对你。”

  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总是给出一些确定答案方向,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全然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仿佛忘记了孩子是最有创造性的个体,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一切可能

  最后用一首温暖的歌结尾:

  “

  给小孩做梦的床 给小孩远眺的窗

  看他们会带我们 到多美地方

  给小孩远扬的帆 给小孩勇气的桨

  这世界一定会变得 更明亮

  ”

  《如是 第一季》影评(三):我不可能有特别轻易的生活,因为我想要的那种满足感,很难

  1

  晚上,窗外下着大雨,我吃过晚饭,打开豆瓣,看到豆瓣《如是》第一期|朴树: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

  我看了沈星对朴树的采访,我很想说,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理解。

  但似乎有太狂妄。语言这东西,本就不可靠,而我怎么能全部懂得。

  一开始,沈星问他:是回归还是重新出发?朴树说,不知道,不知道该怎么说。

  24分钟的视频,他有多次说:不知道,不知道。我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知道,而他总是回答不知道。也不解释。只是说“不知道”。

  朴树说:我会选择一条不轻松的路。“我不可能有特别轻易的生活,因为我想要的那种满足感,很难(获得)……”

  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比较坎坷,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也清楚自己选择的道路是艰难的,即使艰难,依然义无反顾。就像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写的:就让我 来次透彻心扉的痛,都拿走 让我再次两手空空,奄奄一息过,那个真正的我,他才能诞生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总是选择那条更艰难的路》,但没有发出来。所以看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惺惺相惜感觉

  也许是机缘巧合吧,早上我也在写类似的文字。这是我今早写下的文字:我终究觉得他们缺乏勇气。如果是我,我必然会给自己更高的要求,而他们终究只是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享受关爱,比我多多了,但终究只是在温柔乡里,没有勇气自己去闯下一片天地。所以,我要感谢过去的经历。真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过去所受的苦,真的成为了照亮我前进的灯。

  周冲,剽悍一只猫,V先生,他们都曾抑郁,艰难走出。古人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到他们三位现在的发展,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经历过极度的绝望,触底反弹,人生犹如开挂。这种经历不是谁都会有,他们的成就也不是谁能模仿地来的。

  就像剑圣喵大师的那段话:“开始我想飞,却没有风;于是我想逃,却没有路;之后我想哭,却没有泪。最后我不顾一切冲向前,却有了光。”

  这段话真的是直击人心。我就写不出这么直击人心的句子

  我们都想逃,却发现没有路。唯有一路向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2

  朴树说,他不相信语言,从想法到语言说出来的时候就变了,从说出来的语言到交谈者那里,也许本意就被曲解了。所以,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所以,他更相信音乐,在音乐中,他更相信旋律。他说: “歌词也可以骗人,但是旋律骗不了人,相对于歌词来说,我宁愿去相信你唱歌时的语气、你的咬字,我觉得那个比歌词更真实。”

  写作过程中,这种体验深刻大脑中想的,与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字,有时差别蛮大的。更多时候,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些时候,思想上觉得自己发生改变了,但从外观上却什么也看不出来。也许每天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但内心里觉得自己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这种感觉很微妙,很难与另一个人讲述清楚。

  3

  朴树说:“我就想成为一个放松的人……”他提到与几位英国人一起玩音乐,他比他们有才华,但他没有他们那么放松。

  他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提前老掉了:“我是觉得不是因为我过于少年,我是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提前就老掉了”。

  年初去美国时,我有一些乐不思蜀。下了飞机,就能感受到那种轻松的感觉,仿佛身上一个重担消失了,整个身体都轻飘起来。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有,其他同事也有讲起过这样的感觉。

  同事去墨西哥出差,她说到了墨西哥,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即使飞行了二十多个小时一直没有睡觉,一下飞机看到蓝天白云,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墨西哥人赚的钱不多,可人家天生热情快乐。他们五点钟准时下班,下了班就去参加各种活动,去酒吧,去参加party等等。下班后,他们还有另一种生命力量

  回国之后,身上无形的重担立马回到了身体里,整个身体变得非常沉重心情也跟着沉重。又开始生活在重压之下。我们的经济情况比墨西哥好多了,可我们的快乐程度,不一定比得上墨西哥。

  也许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痛苦之身太重了。痛苦之身的能量也附着在每个人的身上。一些年轻的国家,反而没有这样的负担

  有时候回想起那段出国的日子,像做梦一般,甚至怀疑,那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在离开亚利桑那州时,老板带我在凤凰城逛了一圈。我们来到一处……地貌。人烟稀少,只见红色的山和一些仙人掌。

  在半山腰,有一群人在演奏。他们一行人,大约有五六人吧,带着两只狗,每个人拿着各自的乐器。我在山脚下,听着缥缈琴声

  我们爬到了半山腰,恰好有一个类似山洞的地貌,而他们就在下面演奏。我坐在洞口,看着他们自由自在地弹奏。他们的穿着打扮随意。那片山里,只有寥寥几人,他们是弹给山听,给仙人掌听,给狗狗听,也是弹给自己听。我想,这就是朴树说的“放松”的状态吧。

  《如是 第一季》影评(四):朴树:还好你还是你

  喜欢了朴树好些年,虽然在镜头前能够看到他是好的,节目立意也是不错的,但是还是觉得打扰到了朴树。

  主持人还是不能够真正的了解朴树的,并不是说功课做得不够好,而是很难体会朴树切身的感受,虽说同理心非常难得,但是选择问题的角度与切入点太过于生硬,朴树说他来在外星,他永远是那个他并不是我们或者主持人期待中的那个人,所以,他的回答永远都是那么难测,并不按常理出牌,这才是真正的朴树。

  朴树对音乐的挚爱,我们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我们尊重他对音乐对生活的态度,永远抱着一种开放姿态,有时候我们或许会觉得他特别阴郁,其实不是他不开放,是真的并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去打动他,就像他说的自命不凡

  爱朴树,就爱最真实的他,不完美但却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这世界中做回那个自己。

  待君归来,还好,你还是你。

  《如是 第一季》影评(五):蜕皮

  今天看了2017年6月12日的《如是》,讲的是朴树,副标题是《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说到朴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的《那些花儿》《平凡之路》等歌曲却传唱甚广。印象里,这是我看过的他唯一的访谈。很早以前就有人说他腼腆不善言辞,从这个节目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不适应面对镜头,很难像如今的艺人那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他很紧张,有些局促,甚至需要避出去吸一支烟才能平复心情。他的晚餐,是到街边一个类似路边摊的小门面上,点上一盘凉拌西红柿,一碗酱油拌饭一样的炒饭,喝一大杯啤酒,盛饭的碗是搪瓷的,碗沿的瓷片已经剥落,露出黑乎乎的胎色。如此寒酸。女主持人坐在他对面,基本没动筷子,只有他吃得欢。后面还有一个镜头,大概是在他家里拍的。那房间一看便是出租屋,寡白的墙上贴着几张莫名的海报,大大的桶装水,屋内杂乱狭小,根本无从下脚。他把屋内唯一能坐的钢琴凳让给女主持人,自己坐在一张单薄桌子上。如此艰难。他不像一个已经成名了18年的歌手,他依然像一个淹没在人海里的北漂,没有钱,可是却有梦想,有赤忱,执着单纯

  《如是 第一季》影评(六):论朴树的精神境界

  目前只看了朴树的这一期的,看完觉得朴树代表的就是一批永远都在最求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远离尘世浮华孤独,但是不软弱人们。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留下了弥足珍贵作品,也得到世人肯定。但是他们并不感到满足,期待着会有更大的突破,哪怕那个时候把过去的自己完全抹杀,就像刚刚降生的婴儿,从头来过…这种品质同现今社会上人们追求舒适安逸风气简直是完全的背道而驰,因为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更加艰苦的,成功与否的未知的,前人没有尝试过的道路。这也是朴树在几年前最火的时候选择沉寂下来的原因吧。从小到大听过的最多的口号就是“超越自我超越极限”。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超越自我之后有会选择去超越极限的这条不归路呢?

  《如是 第一季》影评(七):来聊聊

  继网易云音乐《音乐后现场》之后,豆瓣也终于有个像样的文化寻访节目了。

  听完朴师傅,很喜欢,很羡慕,毕竟世界如此功利,对自由灵魂不那么友好,但我仍然觉得,渴望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一辈子都丢不掉

  收回之前的话,关于对沈星的评价,也许我把主持人想错了,她并不想主持只想聊天,她也许表现得不够有技巧不够熟练,说话很慢,很多时候很困惑,像一个听课的孩子,她不像杨澜采访时展现无比的自信,好像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她都理解了并且百分之百地吸收了。沈星时而瞪着的大眼睛,微皱的眉宇反而让我觉得她很认真地在听,这认真里还有一丝谦卑,好像在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我还需要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度是最好的。我不知道沈星目前处在一个她人生中的什么状态,得意,失意,豁然,困惑。。。无论怎样,她确实很有气质的,气质不分状态,也装不出来,装出来的气质形象会一不小心在0.01秒的失态中轰然崩塌。

  在聊天这件事上我的态度有一个大变化。

  现在的我会受不了一个事人家本来要分三部分讲,刚说完第一部分,你就好像受到了什么启发,噼里啪啦聊一堆,然后人家早都忘了第二部分要讲什么,而你还没意识到你逼迫人家做了一件有始无终的事情。如果我是第三者旁听,我会急得抠手指,因为我想听人家把后两部分说完啊。以前我,就是那个总把别人把歪道上领的人,岔来岔去,一个事我能跟人聊一晚上。现在想想,我的很多次打断并不是因为我觉得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比较重要,更值得讨论...而只是因为随性。还,挺讨厌的。

  《如是 第一季》影评(八):朴树怎么成这样了

  看预告片的时候,朴树瘦骨嶙峋,结结巴巴,两眼发直,笑得时候又那么天真。竟觉得有点搞笑。

  “他们都说你挺难采访的。”——不知道怎么长残了的沈星开始套近乎。

  “呃……就是,是挺难的,就是,就是,我是老不见人然后就越来越说不……就不会说话了。”他语无伦次地努力回答着。

  带着一点想看热闹的心理,接着往下看。

  节目里朴树紧张地抠着手,用力地抽了一根烟,才算勉强平静下来。沈星皱着眉头一脸关切地看着他,好像在看一个看守所里的失足少年。

  他就像一个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一样被展示在众人面前,手足无措。竟发觉这个采访很残忍。他很认真很慢地想着,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节奏一下子又被沈星给带跑了(当然采访他确实很难,因为采访他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有待商榷)。她试图找到采访的亮点,可以最后打在节目的尾声里。

  我想。也许是他亲自毁了自己的一切,以让自己像西西弗斯一样一遍又一遍推着沉重的石头。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苦的日子。他一直地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东西,但又自恋。他后悔自己否定自己的一切,但是又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一切。

  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也许我和沈星一样就是个来动物园看珍稀动物的路人。他说他以前真牛逼的话,去哪儿都行,“住你们工体也行。”我就哭了。我觉得他心里其实有很多东西在打架。很孤单。当然除此之外我也很吃醋沈星和朴树共进晚餐还走了杯啤酒,而且朴树还对沈星那么真诚的说话,还对她笑来着妈蛋。

  可能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因为他拒绝了那些物质的东西,到头来也没创作出什么自己认为牛逼的东西,结果只剩下了外界一个“少年”的标签。真希望他能走完自己想走的路。采访的最后看到他其实是对世界有信心的,也看到他的各种笑容,就知道他没事了。

  “我就觉得无论哪个年代都有很多条路,能到那个点去。”

  其实每个人都没事。

  《如是 第一季》影评(九):主持人换成阿雅都比沈星强

  本来不想说,怕误伤了别人,但看到很多人都觉得沈星不适合做谈话类主持人,我就释然了。从以前凤凰台起就一直看不懂沈星,看不懂这样的主持人到底是靠什么留在凤凰留在主持界,因为着实没看到她比其他主持人优越的地方,没有吴小莉的专注也没有鲁豫的聪慧,明明是一线频道的主持人,但看上去总是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要说美女私房菜不需要面对面跟嘉宾交流也就罢了,到现在跟嘉宾坐在一起一脸的害羞和尴尬是怎么回事?跟姚谦聊音乐,却总是会切断话题,人家说的正起劲,你来一句"你相信一念之间嘛?"坐在电脑这头的我都能感受到姚大当时尴尬,只能把话题转移到走过来的猫身上。我想这还是剪辑过的对话,没剪的不知道有多尴尬。

  我想说一个合格的谈话类主持人,不是把自己手里的问题问完就完事了,而是怎么能让对面这个跟你不熟的人能够平复下心情,跟你说出他的故事,毕竟不是谁都能对着陌生人没心没肺的一吐为快,所以安置好自己的态度,帮助受访者说出他们真心想说的话,这比问一些不着四六的话强多了~

  《如是 第一季》影评(十):许知远望着沈星望西川

  毕业后,我一直在做后台工作,有上班听节目的自由,所以就心不在焉地做了很多笔记,譬如摩天轮、轻阅读、单读,那会儿单读还没收费。我都不知道是怎样边工作,边记录下了些许有趣的瞬间。用西川先生的话说,记录下了诗意。

  如今,我还在后台工作,但却没有上班听节目的自由。我现在下了班在家,正听着许知远先生的《单读·第二季》,敲打这篇小文,却发现写出来的文字与我是疏离的。实在无法一心二用了。可能我对写作比之工作要用心很多,虽是没人看的文字,倒也珍重。另外说来,或许也是对单读的珍重。

  可不知怎么回事,现在很少能记下诗意了,或是我太忙了,也或是许先生太忙了。不过这次谈西川,他倒是连续花了两集的时间,一集名“朋友”,另一集名“想象北京”;前者讲西川和他的朋友海子、骆一禾,所谓北大三杰,后者则是讲西川三十出头的一篇解构北京、想象北京的散文。

  他最近真是对西川着了迷。

  对西川着迷的不只是许先生,豆瓣的《如是》最近也制作了一集西川的视频访谈。沈小姐抬着她一贯懵懂的脸,更像一个可爱的听众。我无意苛责她,毕竟想做个很文艺的青年,需要看的书、读的人和投入的时间,未免太多了。我发现豆瓣请的这些嘉宾,真的很有礼貌,也很有表达的欲望,话匣子打开像自来水一样。

  许先生相比沈小姐,无疑是要深刻很多,可他的采访有时却未必有他想象的那么深刻。对于嘉宾来讲,沉寂无人时的思考和镜头前的表达,往往是两种语境。同样,许先生作为旁观者时的娓娓道来,似乎比《十三邀》里直面偶像要来的更有层次、更自圆其说,也更贴近嘉宾本身。毕竟嘉宾很多时候,已经忘了自己做过的事情、写过的文字、说过的话。时间是溪流,人生是被打磨的石子儿。时间不息,江河不止。

  所以,从《如是》看真实的存在,从《单读》听许先生讲述灵魂,你不知道前者是否真的那么真实,也不知道后者是否真的只是想象。

  西川老矣,朗诵诗歌的语调却不老,诗人有颗摇滚的心。但我感觉,他真的与过去告别很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