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塑料海洋》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塑料海洋》经典影评集

2018-03-26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塑料海洋》经典影评集

  《塑料海洋》是一部由Craig Leeson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塑料海洋》影评(一):向它宣战,不该只是说说而已

  本文首发于博格漫电影趴(ID:bogemandyp)

  前段时间微博上看见了这么一条消息:91岁依旧活力满满的英国女王正式“宣战”,宣战的对象不是某个国家组织,而是我们平时都会接触使用到的塑料。女王正式发起了塑料战争,“在所有皇室地盘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塑料瓶”。

  看到这条消息立刻想到了《塑料海洋》。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评分8.9,看过的人却只有200多人。这是一部值得让更多人看到的纪录,更是一部应该让更多人看到的纪录片。

  《塑料海洋》的导演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澳大利亚记者——克雷格·利森。原本只是想寻找难以捉摸的蓝鲸的克雷格,在本该原始纯净的海洋中发现惊人景象,在封闭了30年的斯里兰卡海域,原本蔚蓝的海面被油脂和各种垃圾覆盖,整个海面飘满了塑料。

  亲眼见证了塑料海面之后,克雷格与一些国际性的专家合作,花了4年时间,前往全球二十几个地方,去探索海洋脆弱状态,以及关于塑料污染真相。2016年,在塑料海洋基金会的支持下,纪录片《塑料海洋》开始放映。

  纪录片中列出的一系列数据让人不寒而栗

  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倾倒进海洋;海洋中塑料碎片数量多达5万亿枚;据科学预测,到2050年,海洋里每3公吨(1公吨=1016公斤)的鱼就有1公吨的塑料;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鱼类。

  看着这些数字,有没有一点害怕,然而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字,还有更加有冲击力的例子

  在挪威,人们发现了一头鲸鱼死在海滩上。

  它的胃里没有任何食物,有的只是塞满胃的30多个塑料袋

  平时喝饮料用的不起眼的吸管,出现在了海龟的鼻孔里。

  为了拉出这根吸管,工作人员花了8分钟,整个过程海龟痛苦无比,它的鼻孔鲜血直流。

  一个潜水大叔海底发现一只海龟,它被塑料袋卡住了喉咙

  “塑料袋紧紧地卡在它的喉咙里,我必须用很大的劲才能袋子拉出。海龟看起来非常虚弱,如果我再晚一点,它很有可能就被活活饿死。”

  不仅仅是海里的生物遭殃,海豹也不例外

  它被塑料打包环死死套住,自己没法解开,只能任由它卡在自己身上,海豹越长大,塑料环就越紧,最终卡进了它的肉里。救援人员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死去。

  就连会飞的海鸟也不能幸免于难,哪怕是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南冰洋岛屿上的信天翁。它们飞了数千英里寻找食物,很多时候会把塑料误认为食物,自己吃塑料,也喂孩子吃塑料。

  有一只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牙签,导致胃被戳破,最终死去。而在这些信天翁的巢穴旁,堆积着非常多的塑料垃圾。

  除了英国女王,还有一个人对塑料也是深恶痛绝,他就是“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

  老爷子这一生都献给了自然纪录片,他对大自然爱得越深,触目惊心环境污染就越让他担心,尤其是在拍摄《蓝色星球2》的时候。

  虽然我们在片子中看见的都是美丽的蓝色海洋,但实际拍摄时所见到的海洋塑料污染让老爷子心惊不已。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海洋那么大,住在海里的生物那么多,我们人类不管做什么,都无法影响到它们。但现在我发现:我们错了。在录制《蓝色星球》时,不管我们去到的海洋多么偏僻摄影师总能看见塑料。”

  塑料倒进海洋非常容易,它们很快就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但你以为它们就这样不存在了?太天真了,它们会像幽灵一样,用各种形式和人类纠缠在一起。

  还记得2012年的“香港胶灾”吗?12年7月23日,台风将6个装有150吨塑胶颗粒的货柜吹翻,大量的胶粒飘向香港海域。

  胶灾过后,当地渔民随机捕捞上来三条鱼,这些鱼的胃里都有五到七颗胶粒。

  一根不起眼的塑料吸管,需要几百年才能降解,然而降解已经是理想情况了,可怕的是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的直径小于2毫米,肉眼很难发现,塑料微粒被鱼吞食后,人吃鱼,塑料微粒就会留在人体内。研究表明,海鲜爱好者每年可能吃进11000颗塑料微粒。

  当然,塑料微粒并不是最小的塑胶粒子,还有更小的,塑胶本身或许无毒,但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容易附着有毒的化学物质。随着食物链的流传,毒素将会在脂肪肌肉沉淀,最后都会进入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的身体中。

  “白色污染”这个词,在十年前应该算是个热门词,自从2008年施行“限塑令”之后,似乎减少了很多“白色污染”。然而,大量的塑料垃圾仍然不断产生。经过科学家研究,现在大部分海洋垃圾来自六个国家: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

  这么些年过去了,“限塑令”真的有用吗?还是有用的,超市的塑料袋开始收费了,买的人也少了,但是也只是超市而已。外卖盒、饮料瓶、塑料包装袋等等,我们的生活中依旧充斥着各种塑料制品,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用品

  而我们说了那么多年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呢?也基本上停留在喊口号层面上。数据显示,全球真正回收利用的塑料资源少于7%,剩下的大部分被焚烧、填埋或流入海洋。

  海洋产出了地球一半的氧气,人类毁了海洋,就是在毁灭自己。

  其实,英国并不是第一个宣布“禁塑”的国家,第一个全面实行“禁塑令”的国家,是卢旺达,肯尼亚随后也颁布了最严苛的“禁塑令”。在我们眼里贫穷的“非洲兄弟”,明白一个最简单道理——既然知道它不好,干嘛还留着它?

  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禁塑令”,巴拿马、坦桑尼亚、西澳大利亚州……那么,作为最大的海洋垃圾排放国之一的我们呢?

  虽然在制度、法令上还没有什么有效的举措,但是我们自己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向塑料“宣战”。当你图一时方便,使用一根吸管、一个塑料袋时,请想一想那些被塑料折磨的生物们;当你购物时没有自备袋子,频繁购买塑料袋时,请想一想被塑料覆盖的大海

  海洋再大,也是有限的。再这样下去,当我们再次来到海边时,也许面对的真的就是广阔的塑料海洋了。减少塑料使用,保护环境,其实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塑料海洋》影评(二):看得让人揪心震撼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揪心是,有那么多的海鸟、海龟等动物因体内塑料囤积过多而痛苦死去;震撼是,海洋中的塑料,所谓的分解,不过是变成更小的碎块,碎块塑料又吸附大量毒素,被鱼类食入后,毒素溶入脂肪、肌肉,最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类体内……很讽刺,最后吃塑料的,是当初丢塑料的人类……

  不过,还有个别重视环保的国家给污染日益严重的地球带来一些希望曙光。比如,美国德州奥斯丁,整个城市禁止使用塑料袋,德州最大的石化公司基地则更是环保者的绿洲;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卢旺达,始终拒绝塑料袋,不生产也不进口;德国慕尼黑,制定法律,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有义务回收塑料垃圾,整个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回收链道,甚至每个超市都回收塑料矿泉水瓶;英国曼彻斯特轴子聚合物公司将塑料重新制成新的塑料制品,达到循环使用;戴维与肖恩弗兰克森在海地创立塑料银行鼓励当地人回收塑料垃圾,避免流入海洋,而塑料银行则将回收的塑料重新加工处理,进行循环使用;爱尔兰,西娜尔垃圾转化能源公司,将塑料热解后制成柴油,每台机器每天处理20吨塑料垃圾,生产出18000升柴油;澳大利亚豪勋爵岛,垃圾分类回收……还有片中未提到的日本,整个国家都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家庭丢垃圾时,需要将垃圾分类投放,如果分类不对,收垃圾的人是不收的,政府还出台《废弃物处理法》,对于不按规定要求乱扔垃圾的人,最高有可能处以5年以下拘役,以及10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下图为新居浜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垃圾分类信息

  反观中国,因为是属发展中国家,全面搞垃圾分类回收不现实,那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应该出一个有文明象征性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城市吧?没有,一个也没有,处理的方式全部是填埋或焚烧,记住,焚烧会产出大量二恶英有毒气体,这是致癌的。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塑料海洋》影评(三):塑料海洋的故事

  “我们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因为了解伴随着关心

  关心着孕育出改变。“

  ——《塑料海洋》

  《塑料海洋》由生活在香港的澳大利亚记者Craig Leeson担任导演和编剧,该片开头以Graig的角度切入,从他对深海蓝鲸的喜爱与探索,揭露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污染现状同时从海洋延伸到陆地,从海洋生物链接到整个人类,他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引起观众对地球上塑料垃圾问题的重视,并在影片介绍了现有针对塑料垃圾的应对措施,从行动层面去呼唤人类做出改变。

  看了纪录片之后,自己收获了许多之前从未洞察过的东西

  最大的思考是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吧。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就是对塑料垃圾,或者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是对垃圾,都觉得只要我把它扔了我看不见它了,就等于我把它处理了或者它消失了。这样的心态让人们觉得自己制造的垃圾消失了,这就导致了对垃圾问题的忽略;或者觉得已经妥善处理好属于自己的垃圾(其实大多数人做的仅仅将垃圾扔进某个垃圾桶,并且是在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前提下),地球上出现的垃圾与自身无关,导致了对垃圾问题的冷眼旁观。实际上,不可见的存在更加需要我们发现和关注,正如片中向我们介绍的“塑料烟雾”,人们往往以为海洋中只有可见的垃圾才是污染,认为海面上波光粼粼,没有任何垃圾漂浮着即是干净,但大多数人忽略的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分解成微小的垃圾颗粒,它们对肉眼来说几乎不可见,这也让人类放松警惕,但实际上海面上垃圾的数量却变多了,这意味着海洋生物吞食垃圾的概率增大了。再者从食物链的角度,塑料垃圾已进入海洋食物链,伴随着海洋生物进入人类的消费,即使体内有形的塑料可以在食用前被处理干净,但塑料中无形的毒素却早已深入动物的骨血,并通过各式各样的烹调方式,色香味俱全地被呈上我们的餐桌,深入人类的骨血。或许这样说会显得有点危言耸听,但完整看完纪录片后,作为观者,我发现只有在触及生死时,才更让人动容,更能引起人们的警惕。这其中的生死,包括着因可见的塑料垃圾而死的动物,也包括因不可见的塑料毒素而死的人类。

  不过该片并不局限于向观者展示塑料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引起大众恐慌茫然,在片中也介绍了很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呼吁人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实际采取措施,从个人到国家的层面,将环保从意识层面落实到行动层面,一起行动起来。

  《塑料海洋》影评(四):拒绝塑料袋、塑料制品

  当看到从海鸟尸体里解剖出那一堆塑料时,我被彻底震住了。

  2016年在佛山家里时,总是看到角落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那里静静地躺着。有时四五个,有时七八个,用扫帚扫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还有,因为我每天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伴随着肉和菜带三四个塑料袋回来。

  有一次跟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这些塑料袋,但不知为何心里却涌出每天用塑料袋这样下去不行想法,这样实在是很伤害环境。于是就思考着要如何解决这个塑料袋问题。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其他对环境伤害不大的装纳工具来代替塑料袋。竹篮和环保袋,这两个给我的感觉是对环境伤害都不大。但事实上呢,还要考虑这两件物品的生产、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额外物。

  比如环保袋。生产环保袋需要的原料是什么,这些原料的采集成本如何,制作环保袋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废气、废水产生,运输给各个市场使用的运输成本又如何等等问题都需要科学调查才行。可惜,本人普通穷人一个,不知该去问谁问哪个机构。百度、图书馆资料却很难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忙着工作不了了之

  2017年3月份搬来广州,换了新地方生活却发现塑料袋如影随形,无孔不入,还是摆脱不了它。期间试过一两个星期这样的,拿几个超市那种看上去比较干净的透明塑料袋去买菜,这次用了洗干净晾起下次接着用;想去外面那家便宜好吃但却只有一次性筷子和白色塑料饭盒的快餐店吃时就拿宿舍里的碗去装回来吃。后面又不知为啥不了了之,宿舍厨房又总是每天都有塑料袋。

  在昨晚,跟宿友看《塑料海洋》,看到那位女士从那些海鸟尸体的胃里掏出那些塑料时,我被彻底地震住。这让我彻底地厌恶塑料袋、塑料制品。我想我要从现在做起,要时刻记着,能不用塑料制品就不用,下定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买个竹制菜篮,买菜时蔬菜直接放菜篮,肉类、海鲜、豆制品等先用碗装好再放到菜篮。

  2,买早餐吃的面条时不买塑料制品袋包装的。

  3,厨余、日常生活垃圾直接分别倒两个不同的垃圾桶,不再在垃圾桶套塑料袋。有些厨余垃圾直接倒在垃圾桶可能会恶心,但一想到那些海鸟胃里的胃容物,会更恶心。(这点在宿舍的塑料袋用完时开始执行)

  4,在外面吃东西时,用一次性饭盒装饭菜的不吃。

  以上先暂时4点,也希望大家能共勉,感激不尽!

  《塑料海洋》影评(五):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胃里面都是塑胶呢?

  今天是深蓝放映会的南京高校第一站。在学校看过之后心情非常沉重。

  Dive for ocean 从国外买了Plastic ocean的版权由义工们帮助翻译完成作为纪录片展映。国内大范围传播估计是有些困难了,毕竟提到了中石化事故的一些负面消息,但片中也有交代,在意识到塑料微粒充斥着香港附近海岸之后,他们派了专员来解决这些塑料污染。

  在片中提到,中国是世界上塑料垃圾排放量六国之一。无数的海豚、鲸鱼、海鸟将这些塑料当作食物吃下去后因为无法降解、消化而死亡。

  小的鱼类将塑料微粒当作食物,塑料中的有害成分会进入血液与脂肪。被大鱼吃掉后,会进入大鱼的身体里,最后或许这些由我们排放的塑料会最终进入我们的身体里面。这一切一切,如果不加以控制,结果将无法想象。

  我们每一天都与塑料为伍,塑料包装,塑料袋,洗面奶、磨砂中的塑料微粒都是海洋杀手。

  小黄鸭的实验证明通过洋流,海岸流会将漂浮在海洋上的物质扩散到全球各大洋中。也就是说,不光是我们身边河流、湖泊的垃圾会流入海洋,全球各海岸的垃圾都日复一日地漂浮在海上。给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因为影片无法公映,所以凭借记忆的画面把这些感触写出来,是希望大家能真正意识到海洋环保问题,减少塑料使用,或者可以重复利用我们身边的塑料资源。

  纪录片的存在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记者,可以去探寻,去深究这件事情背后的影响,以及引发更多的人思考。

  多么希望大家能看到这部片子。希望塑胶海洋这部片子不要像第二个塑料王国一样。

  大家可以关注Dive for ocean公众号去关注后续的放映活动。

  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我们更好的生存环境。

  《塑料海洋》影评(六):拒绝塑料袋、塑料制品

  当看到从海鸟尸体里解剖出那一堆塑料时,我被彻底震住了。

  2016年在佛山家里时,总是看到角落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那里静静地躺着。有时四五个,有时七八个,用扫帚扫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还有,因为我每天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伴随着肉和菜带三四个塑料袋回来。

  有一次跟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这些塑料袋,但不知为何心里却涌出每天用塑料袋这样下去不行的想法,这样实在是很伤害环境。于是就思考着要如何解决这个塑料袋问题。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其他对环境伤害不大的装纳工具来代替塑料袋。竹篮和环保袋,这两个给我的感觉是对环境伤害都不大。但事实上呢,还要考虑这两件物品的生产、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额外物。

  比如环保袋。生产环保袋需要的原料是什么,这些原料的采集成本如何,制作环保袋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废气、废水产生,运输给各个市场使用的运输成本又如何等等问题都需要科学调查才行。可惜,本人普通穷人一个,不知该去问谁问哪个机构。百度、图书馆资料却很难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忙着工作不了了之。

  2017年3月份搬来广州,换了新地方生活却发现塑料袋如影随形,无孔不入,还是摆脱不了它。期间试过一两个星期这样的,拿几个超市那种看上去比较干净的透明塑料袋去买菜,这次用了洗干净晾起下次接着用;想去外面那家便宜又好吃但却只有一次性筷子和白色塑料饭盒的快餐店吃时就拿宿舍里的碗去装回来吃。后面又不知为啥不了了之,宿舍厨房又总是每天都有塑料袋。

  在昨晚,跟宿友看《塑料海洋》,看到那位女士从那些海鸟尸体的胃里掏出那些塑料时,我被彻底地震住。这让我彻底地厌恶塑料袋、塑料制品。我想我要从现在做起,要时刻记着,能不用塑料制品就不用,下定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买个竹制菜篮,买菜时蔬菜直接放菜篮,肉类、海鲜、豆制品等先用碗装好再放到菜篮。

  2,买早餐吃的面条时不买塑料制品袋包装的。

  3,厨余、日常生活垃圾直接分别倒两个不同的垃圾桶,不再在垃圾桶套塑料袋。有些厨余垃圾直接倒在垃圾桶可能会恶心,但一想到那些海鸟胃里的胃容物,会更恶心。(这点在宿舍的塑料袋用完时开始执行)

  4,在外面吃东西时,用一次性饭盒装饭菜的不吃。

  以上先暂时4点,也希望大家能共勉,感激不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