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成龙》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于成龙》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05 20: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成龙》经典观后感10篇

  《于成龙》是一部由吴子牛执导,成泰燊 / 王雅捷 / 巫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成龙》观后感(一):【剧评】当我们谈论《于成龙》

  如果你小时候是看着历史正剧长大的,你对后来的这些电视剧垃圾自然不屑一顾

  许久不追剧,就当我以为我不会再在当下看到优秀的国产历史剧时,《于成龙》横空出世

  你当然有一万个理由拒绝这部《于成龙》,你可以批判它是意识形态下的畸形产物,你也可以说它是封建荼毒,因为辫子戏直接将这部《于成龙》拉入黑名单。你也可以阴谋论上身,将一部普通电视剧上升为政治洗脑工具。你甚至可以因为低劣的历史知识怀疑于成龙这一人物及其品行真实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但是接受喜欢这部《于成龙》,只需要一个理由——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于成龙》选取了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之路进行叙述。首先,题材的选取上是没有问题的。有人说题材太正,《于成龙》本来走的就是一部历史正剧的路子,如果选取的人物、题材不正,那这部剧就不叫《于成龙》了,该叫《于正》。导演编剧还不需要去寻找于成龙的大量资料,为这部在当今市场上不太可能走红的《于成龙》做功课。要拍一部烂剧实在简单了。然而导演没有这么做,导演选择了《于成龙》。这意味着他放弃了“抠图”,放弃了“小鲜肉”,放弃了一定的市场,也放弃了一定的受众群体。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能力,能够执导好这部历史正剧,不让它扑街的能力。吴子牛导演功底还是深厚,这部《于成龙》最终没有让人失望

  既然题材没有问题,那么关键的人物塑造存不存在问题?基本不存在。虽然成泰燊在国内的知名度有点尴尬,但他对于成龙这一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看一个演员不好,看他演绎的角色。最简单的一点,这个角色是否有血有肉灵魂,如果回答肯定的,这个角色就是成功的。看《于成龙》,能够深切感受到于成龙这个清官对底线原则的坚守,对贪官污吏打击,无数次公堂之上的掷地有声慷慨激昂,迸发着于成龙心中坚定力量。对严惩邢家良后面对家人的纠结与内疚,那场回山西看望岳父长跪不起的戏,泪流面目说话几度哽咽,内心戏十足。对于成龙这一人物“人性一面的刻画十分到位,他虽“油盐不进”,可内心里毕竟是一个人啊,亲手法办了自己的小舅子,面对亲人内心怎能没有波动。成泰燊的这几场戏,拿捏得非常到位,做到了哀而不伤,既没有损伤到于成龙这一人物固执、清正的人物性格,又将其富有人性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于成龙平常生活清贫节俭,好不容易心情好逛街吃饭,每到一处却先问价格,听后笑着回答“这比家里一文钱的菜粥贵多了”。确实,成泰燊的演绎让“于青菜”多了几分可爱之处。

  有一种观点是于成龙这个角色遇到事情都是靠吼,歇斯底里大发雷霆,让观众尴尬之极。我肯定不认同。想必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只看过《于成龙》几个片段,而且恰好是于成龙大发雷霆的片段。回归角色本身,于成龙这个角色吼没吼过?肯定吼过,而且频率不小。但是认真看剧我们不难发现,于成龙每次的大发雷霆都是在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从这个人物入手分析,他这个人物就是有点一根筋,固执甚至有点急于求成。这个表现得非常明显特别是于成龙调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一上来就要抓剧中人物“鱼壳”,由此导致捕头雷翠亭被抓,证人车夫和幕僚柳晋阳的死亡。这一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因为于成龙的急于求成导致了悲剧发生。说到底还是人物性格。于成龙每次的大发雷霆归根结底也是人物性格。他迫切的想要解决问题,想要帮助老百姓帮助皇上,他慌。于是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极端的观众这个时候就会跳起来“编剧智障!我都想得到,于成龙就想不到!”“于成龙真没脑子!”这个时候看剧的观众思维情绪正常的,但是剧中的于成龙身处险境,他要迫切解决民生,他的情绪是激动的。加之人物性格因素,他关键时候大发雷霆很正常。演员靠吼来表达这种情绪也很正常,没有不妥之处。

  至于于成龙为什么是这样?说简单一点,历史上对于成龙的评价是“天下第一廉吏”,也就是说他是个好人,是个清官,仅此而已。他虽然官至大学士、兵部尚书,但他不是一个精于权谋、运筹帷幄政治家。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于成龙让世人铭记的是他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不是拉帮结派宫廷内斗。《于成龙》一剧主要展现的也是于成龙清正廉洁的为官仕途而不是宫斗。这也是《于成龙》不同于其他历史正剧的地方。我们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展现得都是宫廷内的斗争,臣子与臣子,皇帝与臣子。这个时候注重的是政治家之间细致入微的斗争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结果故事的精巧性尤为重要。而《于成龙》一剧放在了官外,他惩恶锄奸走到大学士这一步,不是靠精于权谋政治斗争,而是一身正气。因为这一身正气,他才是天下第一廉吏,因为这一身正气,他才刚直、固执、冲动。他是一个有缺点,而且缺点很明显的人,就像海瑞。所以于成龙关键时刻猛烈情绪的迸发再正常不过,他又不是一个精于权谋、步步为营的政治家。只是清官而已。

  这部剧当然也有缺点。我说过了,它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意味着它不完美

  按理说,一部电视剧的配角应该起到锦上添花效果。但《于成龙》一剧一些配角的表演只能算过关,观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角色就过去了,不能细究这些角色,不然就是自个儿给自个儿找不痛快,也还好是配角,没有让观众每集都盯着他们看。

  还有问题是说,该剧杜撰成分太多,与史料不符。这个问题我是看到一个网友评论这样说的,他也没有拿出考证资料,只是随口一说。我才疏学浅,对于成龙这一历史人物及其经历没有深入研究过。无法就电视剧《于成龙》是否符合史料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但我觉得《于成龙》这部电视剧做为一个艺术作品,它是对这一人物进行一种艺术加工的呈现,不可能完全符合于史料。但要说完全不符合于史料,这个也不大可能,毕竟于成龙这个历史人物,它真实存在,就必须要以该人物的一些真实经历做为电视剧这个艺术作品的一些支撑。而且这部剧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正剧,我相信它大部分还是有史实根据的。

  《于成龙》被指出的还有一个缺点是台词不好,过于现代化。我把整部剧看完,感觉还好,台词就是人们平常的对话。可能有人觉得历史剧台词文言文的味道应该重一点,我也觉得能达到这种效果自然最好。但是观众群体毕竟文化水平有高有低,为了照顾观众,使用现代日常对话,我觉得也没什么,只要不掺杂网络用语就可以了。台词幼稚这一点我没听出来,可能我也比较幼稚吧。

  我知道这部剧存在很多缺点。但豆瓣评分上我还是给了满分,一是该剧评分6.6实在是惨不忍睹,打满分希望能拽高一总体评分。二是,在这样一个市场先行的时代,能看到《于成龙》这么良心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

  有人愿意给找“文替”的演员洗白无数次,也有人愿意带着粉丝滤镜看“抠图”电视剧。 那么给《于成龙》五星,又为什么不可以? 我偏要。

  《于成龙》观后感(二):论《于成龙》的正确打开方式---山西人有话说

  外省的同学们可能看不出门道,也许只有我们这群山西土著可以窥得一二

  这部剧严格意义上是一部省级宣传片,而不是人物记录片。

  多图杀猫,流量预警,建议WiFi阅读

  第六集,得知可以入京选官,三人大院饮酒,于成龙侃侃而谈,山西圣贤才子

  1

  《于成龙》观后感(三):比较小众但中肯的一个评价,看完不许骂我!

  前朝刚亡,前明烈皇帝尸骨未寒,家人又与清军贵族有血海深仇,转而出仕新朝。

  没有别的意思,我对顺治和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以前所有出仕的汉族官员还是有些偏见的。

  顺治年间,抗清斗争烽火正盛。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定台湾,刘国轩败北。前明最后一只象征性的力量消灭,有组织的抗清力量告一段落,这时当官也就当了。

  我绝不是大汉族主义,而是作为一个前朝落第的知识分子,虽说不能像史可法、文天祥那样殉国。也可以终老南山,拒绝出仕,对旧朝应该有起码的感情

  就像张勋复辟,我反倒觉得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忠臣;王国维殉清,我觉得这些人是有情有义的人,很是敬佩。

  清官不假,我敬佩你。

  可………

  我说完了。

  《于成龙》观后感(四):天下廉吏第一

  在朋友推荐下看了一个传记式的电视剧《于成龙》一位被康熙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从45岁出仕一生为官23载,日日勤谨为政为民,从一介布衣抵抗喀尔齐圈地到七品罗城知县剿匪一直到一品两江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去火耗,死后有人请点他的遗物唯有一身官服几两碎银子,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从广西罗城到直隶一直有"于青菜"的美名,天天只有萝卜青菜。即是贵为一品大员也依旧朴素节俭,平日以"不昧天理良心"为最高准则。看完这部剧对所谓的康乾盛世又有了新的理解,盛极必衰,衰极必盛,这都是一定的规律。每朝每代都有一个忠臣,不是所有人都是于成龙,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王亶望 张廷赞等败类。抛去主角光环,于成龙身边的各个人物都有其特殊色彩,周瑞和先生是最好的人生导师,柳晋阳是最好的夫君选择,玉林则是最好的朋友。 而家媛是最好的贤内助。 自认为自己做不到哪么好,20年的分别做不到可以看着他走,即是要走,也选择一起走。 生则同裘,死亦同穴。

  《于成龙》观后感(五):随手记

  虽说这片子是有一点主旋律,有些台词像现代人说出来的,但是演员们很认真(演技不完美是另一个问题),算是难得的一部正剧,比那些涂脂抹粉卿卿我我假惺惺的宫廷古装剧强太多。本来以为会看不进去,没想到竟然一连看了好几集。 这部片子的后半部分要精彩耐看许多,可谓渐入佳境,尤其到了于成龙任两江总督部分,江南官场复杂,去火耗的困难,不由得让人想到《雍正王朝》里面雍正帝依然在为火耗这件事情头痛,恰好剧中有《雍正王朝》里八爷和十三爷两个演员,尽管戏份不多,但我想制作方也是希望拍出一部让观众满意的片子,不仅仅只是为了迎合眼下反腐倡廉之风。可惜于成龙到了江南没有几年就去世了,剧集也不得不终结于此。 台词确实不够精雕细琢,不过近几年来能看得下去的古装正剧几乎没有,此片已属难得。一定也有人会厌恶辫子戏,没有办法,只因其人其事发生在清朝。无论是哪朝哪代的古装正剧,其实主题大多都逃不脱与贪官污吏们的斗争,只不过换一个发型换一身戏服罢了,比如拍个海瑞罢官?

  也有拿满汉说事的,满人对汉人做过什么自不必说,但倘若放在当年,今天的人能有多少选择留发不留头。于成龙是一个清朝的清廉之官,若单纯地因为其人其事发生在清朝就一味贬低,那为什么不给电影《末代皇帝》打一星,或者那么义愤填膺,看到赵孟頫的字帖是不是也应该直接撕了算完。

  再退回来讲,这只是一部掺杂有艺术加工的电视剧,若真想讨论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应该换一个场地换一种方式比较好。

  题外话,其实很希望哪个导演什么时候能拍个王安石变法的电视剧,不过估计很难拍,即使拍出来大概也难逃一骂。

  《于成龙》观后感(六):廉吏的慰籍

  观电视剧《于成龙》之感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清史稿·列传六十四·于成龙》)

  新年伊始,央视以一部历史正剧的“回归”算得上“合时而著”,无论从当下影视剧行业现状还是社会的上层导向来看,“廉政”与“历史”结合所衍生出来的电视剧《于成龙》发挥着审美有用方面功效,对上亦可补察时政,警世教化;对下亦可泄导人情,聊以慰籍。从网络上分散的大众议论、作品本身的质量两方面来衡量的话,此剧应算得上是一部差强人意的作品,单从历史正剧角度来看,配得上良心二字,似乎在寻福的近日,亦可换成敬业更为妥帖。

  历史本身是个很枯燥东西,但中国是个有着丰富史料记载民族,大众被培育出好史的趣味,演化到今天借着科技的力量把历史拍成电视剧而成为一股潮流,甚至同一题材可以重复不断的拍摄。这是“于成龙”第二次被搬上电视剧荧幕,大约十七年前,有一部二十集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很遗憾本人没看过,难以在此将两者进行个比较。不过单从剧名来看,上一部突出了一个“廉”字,而如今这部则单以其名而冠之。从内容上看,现如今这部新剧恰恰表现的重点并不在廉,而在为人、为官、在治的能力上下足了笔墨

  与《清史稿》对比,此剧于成龙的为官历程所发生的大致事件并没有大的历史性错误,诸如收伏刘君孚、二谏康亲王等亦符合史实,甚至史实上其在罗城“建学宫”这个插曲也通过玉兰玉林修筑学堂请晋阳授孩子以三字经而艺术化点了出来。当然,此剧最大的不足在于古人说现代话,这并不只是单纯的用词问题,而在于思想情感穿越,如于成龙被喀尔齐绞死前的豪言壮语堪比被俘而不惧酷刑的近代英雄形象所吐露的话语;其次,在于成龙为官的年份上存在着明显错误,为了配合新朝万象更新的变局和喀尔齐圈地事件,将于赴罗城任职时间设为康熙元年,而史实则为顺治十八年,这一年的差异用改元的常识也解释不通;再者,在鳌拜这个历史“反面人物”的塑造上有失公允,(鳌拜居然敢捏康熙胳膊?康熙王朝的梗?)这一缺点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和长期以来历史人物评述单一化相结合而输出的一种惯有印象,就好比一提康熙乾隆就乃千古未有之圣君,而雍正则为篡位逆父兄之徒。“辫子戏”这种戏称正折射出大众对历史剧长期以来所传递出来的此类历史观的不满,呼唤诸如《大明王朝》、《汉武大帝》这种历史正剧的需求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奢望。而《于成龙》这部电视剧称不上完美,同时也并非吴子牛导演最杰出的作品,但演员演技在线,无论主配角均不乏经典历史剧的演绎经验,同时故事人物、情节本身契合大众的审美理想,尽管它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但在难觅高峰的今日,爬上高原吸两口稀薄的新鲜空气也算得上尝鲜了。

  儒家是讲求通过做官来改变世界的,甚至很反感务农种地这一填饱肚子的基本生存技能,这也不难解释四十五岁的于成龙还出来做官这个现象。此剧值得称赞的一点在于虚构了三个人物,周瑞和、柳晋阳、章吉仁,三个官场上的失意者与边缘人,是于成龙形象的对立面。周瑞和,曾经的五品大员,科考案连坐丢官,永不录用;柳晋阳,只因乃前朝秀才,没有资格参与于、章二人的官员直选,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师爷,周瑞和说于成龙具备“大善小恶”之资,而柳的弱点则缺“小恶”。这种“恶”从全剧来看类似于打破常规而又不逾规矩之行为,用官场的话讲可形容那些政绩甚佳的个性官员;章吉仁,仕途顺利,不料升任到布政使因在按察使任上执行迁海令而犯下的糊涂账而降至六品,但二十年福建官场生涯仅积攒二十两银子的行为令人敬仰。对比来看,三人的不幸亦是于成龙得幸之原因,但于成龙在剧中说全赖于一个好巡抚、好王爷、好皇帝的话语又到出了封建官场靠主吃饭的本质特征,抱负施展与否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于成龙为代表的积极入仕者信奉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儒家为官箴言,道德的准绳成为约束官吏的精神准则,周、于、柳、章四人都可算得上是忠实的践行者,但悲大于喜的结局着实让人感到教条的苍白与无力。如果说明珠、佛伦、直隶之间形成一根绳而编成网的话,那么康熙赞其“清官第一”、“三连卓异”的树典型做法而编织的“廉吏”网显然易折而不牢固,逾不过三世,和珅成了世界首富,乾嘉渐衰,再过半个世纪,一筐(奕劻)袁世凯,清亡。廉吏的典范,不过慰籍庶民的心灵罢了。倒是周先生和于成龙登高而诵的《晋问》,彰显着对山河家园的热爱和为政理想的追求,物为民用,那种洋溢在骨子的自信是建立在政通人和氛围之上的。

  借古人之口,诉今人之理。一代廉吏,能吏的形象,不该止于慰籍。

  《于成龙》观后感(七):于成龙

  我以前从没有看过这类电视剧,觉得特别无聊,当初实在没有聚1看了搜着搜着就搜到这剧了!看着看着觉得特别有意思,演员到服装,道具,配音都挺好的!这电视剧反映的清官的精神也挺振奋人心的

  于成龙、于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儿,每每到一个地方上任的时候两筐萝卜、一袋杂粮便成了路上的干粮。在两江任总督、兵部尚书时,有一次晚上吃饭石玉林说道今天竟然吃席了,一共九个菜竟然有六个肉菜,跟了老爷这么多年头一次吃的这么好!由此可见于成龙节俭的一生,即使是去面圣时也是石玉兰强制性的给他做了一身新官服,周先生的那句话我记忆犹新,要不我让玉兰拌个罗卜,炒个青菜咱俩喝点?由此可见这天下第一廉吏的日常生活甚至不如一个寻常百姓家!还有一集福建的傜役、莝夫等民差减半,因为于成龙写的《罢免莝夫启》被康亲王接受了,于成龙心情不错换了身衣服与石玉林要去上街吃小吃,鱼丸十文钱一碗、燕皮五文钱一碗、线面三文钱一碗。最后决定吃线面,不过也没吃成因为两人都没带钱!这里于成龙说一句话,咱们家的菜粥才一文钱一碗!由此可见于成龙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了,剧中很多地方可以推出。但是这里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于成龙没钱吗?不对,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朝廷一年的俸银也不少啊,虽然剧中没有透漏但不至于“终年不知肉味儿”,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回到广西罗城,于成龙拿自己的俸禄给乡亲们买耕牛了,虽然后面没有提到为百姓买什么,但根据买耕牛这件事可以分析出于成龙拿自己的俸禄为乡亲们办事儿是一件事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于成龙写的奏折中分析出,于成龙说自己出身贫寒,因此可以分析出于成龙不是吃不起肉而是不想吃!因为他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再让贫苦的百姓受苦了,所以每天青菜萝卜。看的我不知湿润了多少次眼眶。于成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性格加上两位幕僚的帮助,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周先生(周瑞和)帮了于成龙不少忙,让于成龙少走了很多弯路,少吃了很多亏,初期的柳晋阳不能与周先生相提并论,因为周先生人家本来就在官场多年,已看透一切,柳晋阳当时刚入官场还需磨练,周瑞和就相当于一个磨刀石,一边磨着于成龙,一边磨着柳晋阳。这也是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

  从于成龙死后的坟墓可以看出,还不如一个乡绅富豪,真实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做人无愧于心,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于成龙》观后感(八):需要快进来看的高画质废话电视剧

  属于需要快进看的片子,广西罗城部分的内容有意思,其他内容一般。缺点主要是废话太多,A说一遍,B重复一遍。旁边的C再确认一遍。而且还都是一句话。还有一点致命伤,剧里有很多公案情节,但是当时有司衙门都成了摆设,跨县追捕不成,那不能报按察使衙门审理批复抓人吗,还有公案情节只要口供就可以杀人,旁证、物证什么都不需要,杀人不上报按察使,刑部。或许真实历史有这些情节,但是编剧为了节省都略去了,对于明清两代有了解的人都会觉得此片太不严谨。初看起来很过瘾,惩恶扬善。实际看起来漏洞百出。全片天天喊于青菜,于青菜,先不谈世纪不实际,按他府衙里人口,外加家里的人口,在于成龙出任按察使时,年俸就有130两之巨。平常百姓家一家人一年也不过10两生活费。我真想不通他怎么就天天青菜了。清代比明代官员俸禄高多了。所以这点硬伤也解释不通。总之硬伤太多。不了解于成龙的人可以看看,抱着看好剧的朋友,可以绕道了。

  《于成龙》观后感(九):愿这一生有正气相伴

  坐在图书馆把最后3集看完。今年我24岁,第一次看电视剧落泪。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于成龙,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他渐渐的在内心深处,被外在的东西包裹的看不见,起了老茧。

  这段时间也算是人生的一个低谷,所幸让我在看新闻的间隙看到这部电视剧的广告,我想这一切都应该算是缘分吧。能让我看完再有坚持的东西,还有热血沸腾的感觉,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从一部作品来看,这部电视剧相比美剧英剧差了很多火候,像是一盘没有炒熟的菜,不严谨,不细致。但就像有些人喜欢吃生的东西,电视剧所直接传达的精神十分坦诚,也十分令人感动。我想导演不仅仅是在国家反腐倡廉大背景下狗腿子一把,更是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男儿。我更羡慕于成龙能有这样支持理解他的家人,这一帮生死与共的朋友。他的母亲善解人意,胸怀宽广,确实也只有这样的母亲,虽说只是继母,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子。他的妻子,更是可贵,放在当今社会,能做到这样耐得住寂寞的人还剩多少。还有他的孩子,他一路上所碰到的那些贵人。于成龙这一生,得益于这些亲人,同时他的光芒同样照耀了这些人。

  不愿意去赘述这一部电视剧多么多么好看,我是花了两个通宵加一些琐碎时间看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应该有许多人不愿意也不喜欢再去看这一部陈腔滥调,大道理满篇的红色电视剧。只想在刚好看完的这个节点,心中无限感慨的时刻,记录下来。

  多年以后,如果还能记起,再回过头来看一眼自己所写的东西,可能会心一笑,也可能早已忘记豆瓣账号密码。

  愿我这一生,有正气相伴。

  《于成龙》观后感(十):让我为之动容

  本来不太看这种很正的片子,但是越来越喜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能把很多感情酝酿得很到位。看了于成龙一些相关文献,真的很感动。只要能把观众带到那个环境里去,让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个人的魅力,我觉得就是成功的。我们看剧情不是专门拿一只放大镜找穿帮镜头,找尴尬的台词。这样做的话,首先你是没有尊重这个作品的。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人放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去才有意义。很多人说他们就是在八股文,在封建社会里的一根筋,但是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是难得的,是可贵的。受到人民的爱戴,受到寇贼的尊敬,他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年过半百仍然对仕途有所追求,说明他是有梦想的人。有人说他是官迷,但是那时候当官是事业啊,他那样的性格并不能做一个商人,却又不满足作为一介布衣。放到现代,难道大家不希望改善生活,不希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今天正好播到他送章吉仁的这一集,很多人说他回来看到大家做了肉和鸡蛋就骂人很不对,但是作为一个清官,哪有那么多的银子让大家在不是时节的时候吃上一桌好菜。放在解放前后爷爷辈或是父母辈时,他们也只是一年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才无法理解那样的生活,也许你会说他们至于么?他是是傻子么?但是作为他们那个时代里的人就是这样的。而且清贫惯了的人会一生秉承着这样的好作风。现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官员。是,现在贪官污吏还很多,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清官和节俭的企业实干家。我知道会有很多人酸他们挣到钱不拿出来做慈善,可是这些人只是要等到他们把所有的钱都做慈善了才会说他们好。说实话,凭什么呢?人家凭着自己的能力,凭着比常人多出N倍的努力才有的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