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布莱克》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15:3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精选10篇

  《我是布莱克》是一部由肯·洛奇执导,戴夫·琼斯 / 海莉·斯奎尔斯 / 莎伦·佩尔西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一):挣不脱的网

  影片的切入点对中国观众既熟悉又陌生且带有些许鄙视——“吃救济”。主人公木匠布莱克59岁,丧偶,膝下无儿无女。因为心脏病原因不得不停止工作,申请社会救助津贴。影片开头布莱克与救济金评估员展开一个时长3分钟充满黑色幽默的对话,评估员仿佛一台机器按照规章制度一项一项询问听起来离题甚远让人啼笑皆非的健康评估问题从而十分”聪明“的证明了布莱克仍有工作能力,从而取消了布莱克获得社会救助的资格,于是布莱克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二):《我是布莱克》的观影感受

  这是一部80岁高龄的老左翼的入世之作。导演肯洛奇镜头下的鳏夫布莱克无儿无女,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无法工作。布莱克通过与“专业医疗人士”的交谈,希望能够申请到就业援助津贴,但因为dicision maker迟迟没有答复,无奈只能申请另一种福利——失业救济金。这一项福利政策提供给尚有工作能力,但仍处于失业、待就业状态的人群。因此,布莱克为了得到这份救济,无奈之下只能一方面向就业中心证明自己在四处求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浪费雇主的时间,伪造出在求职的假象。 导演肯洛奇站在左翼阶层的立场,极力为社会底层群众振臂呐喊。没有生活保障的老人、单亲妈妈、贩卖球鞋的黑人青年、商场服务员、妓女……英国的社会底层在冷峻、朴素的镜头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面对现代商业的游戏准则、政务系统的言辞说教,布莱克像是一个皮球,在国家机器与政治符码中被踢来踢去。后资本主义政治语境下的拟态镜像,将底层群众话语表述转为表格、代码、单据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手段。信息、方式、话语、阶层的不对等与悖性几度压抑着满腔怒火的布莱克。当布莱克提出“椰子与鲨鱼那个杀的人多”这一问题时,便具有了宿命论的转变倾向。最终,导演借激动的市民之口对警察喊出:Fucking Tories(该死的保守党)时,这位耄耋之年的导演的左派政治理念以近乎癫狂的形式传达给观众。男主最终在申诉前不幸离世,在已几乎板上钉钉的结局前,又将这一老者阻隔于“法的门前”(卡夫卡)。北欧高福利、后资本的光鲜图景是全世界(尤为东方)所想象、构建出来的理想化的他者景观,或许在这一华丽的外衣下,脏乱不堪、乌烟瘴气的政治肌理强劲地诉说着另一种真实。这种真实下,相互推诿、错综复杂、避简就繁的官僚生态,成为每一位公务人员规行矩步的法则,也是他们生存乃至存在的唯一方式。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三):我是布莱克

  躺在硬盘里的它无声无息,显示在硬盘上的它意味深远,印记在脑海中的它发人深思,Daniel Blake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人,疾病让他失去工作,制度让他不能得到救济,规则的大网让他自尊的活下去都成为了奢望。但他仍然热爱自己的生活、工作、朋友,他一无所有仍然关爱朋友,仅仅只是想获得应有的福利,他不是一段数据代码,是一位活生生的人。他尽己所能的努力帮助认识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可以积极健康的活着…最后自己死在为自己申诉的应有的福利的路上,影片前后的强烈对比,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当制度不在乎人情,社会变得冷漠,自尊的变成了一种奢望,人权被无情践踏,帮助和理解就显得那样难能可贵时,我们谁能做的向他…丹.布莱克…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四):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

  公民布莱克倒在了发达国家英国的完备的制度面前。 英国可以说是法治国家,人人遵从规则,公务员们不讲人情,完全照章办事,有一点点带着人情味的逾矩就会被上司叫去谈话。这不是我们一直向往的法治社会吗?每个人在法律、规章、制度面前完全平等,没有人可以走后门,靠关系、人情走捷径。但电影里的生活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社会?

  看起来,无论是在冷冰冰的法治社会,还是在毫无底线的人情社会,不论什么样的体制,归根结底,规则都是强者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为自身服务的,而弱者,永远是体制和制度的牺牲者。

  这是个优胜劣汰的世界,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一直都是,想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五):我们都需要

  电影本身没什么好说的,不好看,也不难看,就是穷,就是病,就是老,就是惨,遍布可以预料的俗套,好在片长不长。

  We all need the wind at our back every now and then.

  1)人想要有尊严地老去死去,能不能?

  难。尤其是鳏寡孤独废疾。即便严守公序良俗,千万人前行的康庄大道依然困难曲折。好处是至少还有所安慰,即使意义不大,付出很多,但至少可衡量可比较可自我宽解,而且人到最后一程也不在乎那么多了吧。

  2)人能不能被救?

  否。有时候人会莫名其妙产生某个人值得被救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够帮助,但往往无能为力,继而衷心希望他能自救。这可能是自己在别人身上的投射,自己所做不到达不到的转而希望在一个更优秀的、更年轻的、甚或更漂亮的人身上实现。但这要求太高了,我们从那人身上看到的也只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一部分。

  3)正直、善良的人更难生存?

  是。规则就是一种限制,严守规则就是一种甘愿被限制。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遵守规则,因为规则有缓冲地带。

  4)老年人要与时俱进?

  是,但没用。再努力也跟不上。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六):一个纳税人的独自呐喊

  这部片子聚焦我们都很羡慕的欧洲福利制度,男主布莱克因病无法工作,想申请社会福利来支撑生活开支,可是福利机构硬性要求他各种证明,繁琐的手续惹恼了布莱克。同时遇到同样没有申请到福利的带着俩孩子的单身妈妈,发生的一个温情的故事。

  让人羡慕至极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且欧洲的经济越来越颓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福利也覆盖不到所有人。欧洲人民似乎都压抑着一股怨气在心里,当布莱克在墙上喷涂鸦的过激行为发生时,路过的人群却一边倒地支持布莱克。虽然如此,却不能解决这么个大缺口。单身妈妈领免费物资时的偷吃行为,震撼人心!那种积压了太久的绝望一下子突然释放,我当时就内心翻滚,只是无法完全切身体会到她那种情绪。

  其中也提到了Made in China这个问题,感觉中国制造冲击到了整个欧洲的制造业,或许中国是欧洲经济的一根橄榄枝也不一定。

  全片一直都是从布莱克这个人物的角度去揭开这个制度的弊端,有残酷,亦有温情。偏偏在他倒下的前一刻才艰难成功争取到作为一个纳税人的基本权利,这样的一个戏剧冲突给片子画上了一个句号。政府机构方面一直没有出现官方或是导演想表达的态度,也正符合了片名<我是布莱克>,这是属于一个普通纳税人的独自呐喊。

  影片结束的时候,全场自觉地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又是第一次的体验,非常感动的气氛。这应该是对导演的最好反馈了。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七):《我是布莱克》:为什么要活着?

  《我是布莱克》:为什么要活着?

  刘强爱电影

  《我是布莱克》确实震撼到我了。

  影片故事描述出来感觉很普通,社会底层的孤寡老男人布莱克和单亲妈妈凯蒂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反映底层人生活的电影很多,从卓别林《寻子遇仙记》到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再到今村昌平的《日本昆虫记》,前两天写的雷伊的《大都会》,还有马吉德·马基迪的《小鞋子》,一直到当下的达内兄弟、锡兰,等等,名垂影史的佳作很多,如何才能再拍出新意?

  在上述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主人公与困苦生活的抗争与奋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无力与坚持、温暖,这些《我是布莱克》中都有,作为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新片,它还往前迈了一大步,探讨为什么会抗争与奋斗。

  生活是残酷的,对流落到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布莱克一直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妻子,妻子死了,他又得了心脏病,不能工作,领取救助障碍重重,时刻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凯蒂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还要抚养两个孩子,其中的艰难困苦,影片给予了非常精准的表现。我不剧透,但我相信,当你看到那场并非卖惨却更加真实有力的戏时,会跟我一样心如刀绞。

  这么难,他们为什么不放弃呢?比如一死了之?

  生物学上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求生欲是人的本能。可人毕竟不仅仅是生物,否则就不会有人选择自杀。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也是本片的主旨——“我还要给别人幸福”。

  妻子在的时候,无论生活再难,布莱克都要坚持下去,因为他要照料妻子,碰到凯蒂之后,布莱克依然没有放弃生存欲望,因为他想要照顾凯蒂,助力她的生活步入正轨;作为母亲,凯蒂的坚强就更好理解了,为了儿女的幸福,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愿受。影片表现苦难,却没有被苦难吞噬,原因就在于男女主人公的价值都实现了——在布莱克的帮助下,凯蒂挺过了人生最为黑暗的日子,凯蒂也终于反哺布莱克,给他宝贵的支持,他们成了彼此最为亲密的“战友”。

  给别人幸福,真的这么重要吗?

  真的重要,因为它是人拥有尊严的最高级表现。一个人,如果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那他就毫无尊严;如果只能仅仅维持自己的生存,那他也就只拥有最基本的尊严而已,这种尊严是脆弱和廉价的;如果他能给别人幸福,他的价值才会展现,他的尊严才会真正伸张,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推崇,才会有活下去的最强烈欲望。这和一个人的财富多少、成就大小,没有关系。所以,影片的结尾并不是什么暗黑、负能量、绝望的结尾,相反,我看到了一名让人——哪怕只有几个人——铭记的真正英雄步上神坛!

  活一天,就要发一天的光!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八):典型的肯洛奇风格

  肯洛奇这部关于社会福利问题的电影直率、动人,富有尊严和人文关怀。这出悲剧讲述了一名有健康障碍的男子被福利制度的繁文缛节所扼杀,从中我们似乎能看到狄更斯和奥威尔的影子。影片的缺陷在于有些场景过于夸大了,而且比较套路化,属于那种影片还没开始就能预想到结局的。但同时,这部影片充满激情、率真和理想主义,出演男主角的脱口秀演员戴夫·琼斯与饰演单身母亲的海莉·斯夸尔斯亦贡献了不着痕迹的出色表演。

  肯·洛奇《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二:

  《我是布莱克》是肯洛奇最好的作品之一。故事展现出一点温和的破坏性,简洁的叙事风格沿袭了德西卡式的新现实主义。影片用了很多篇幅去展现官僚主义的残酷,但并不局限于此。影片敏锐地捕捉到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发展乃至生存的机会无时无刻不受到压缩,越来越少。出色的导演技巧也让肯洛奇的这部新作有机会与观众产生更多的共鸣,这在其以往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这是一部给人以灼伤感的动人影片。

  肯·洛奇《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三:

  看完《我是布莱克》,想到的是马尔克斯的中篇《没有人给他写信上校》。同样两个老人,担忧着面包不足,又坚守着尊严。

  然而平面的印刷对我的冲击,小于这picture。《上校》中都是上校妻子扮演着愁苦,上校甚至还是乐天的,面对迟迟未来的救济金,他只是等待着,心思清明。

  可是Dan,妻子离去,独自生活。第一次申请津贴,甚至不会用电脑。

  看着他一次次地在电脑屏幕前填申请表,又一次次地失败未果。

  一个让人心疼的角色,却又强硬地拒绝别人保护。甚至保护起了别人,遇见了单身母亲Rachel和她的两个孩子。为她们发声,陪着她们去获得一些低微的生活补助,担心她们的生活,阻拦着Rachel做轻贱自己的事。

  I DANIEL BLACK

  后来,Rachel的女儿Dasiy送来她们的食物,Rachel陪着Dan去申诉。可是Dan在空荡的房间里不出门。终于,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世界上还有很多穷人。这是看这部电影时的第一念。

  以善恶区分,以妍媸区分,都远不如以贫富区分来得那么无助。

  哀鸿遍野,卖炭翁,狄更斯的钢笔......一直一直,一直一直,这个世界都存在着这些人群,边缘地,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欧亨利著名的一篇,一个男人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果腹,为了蔽体,为了一片屋顶,费尽心思犯罪,好住进监狱这个有保障的屋子。如果真的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我可能真的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就好像Rachel,知道女儿鞋底脱胶,知道女儿在学校被看低、被嘲笑,而做出一样无可奈何的决定。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九):布莱克到底为什么没有通过政府健康评价

  《我是布莱克》观后感(十):无论姓资姓社,我们终将殊途同归

  看死君:第九届欧盟影展来势汹涌,在28个欧盟成员国送选的影片中,当属戛纳系的几部最受瞩目,其中包括戛纳最佳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毕业会考》、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囊获一种关注大奖的芬兰电影《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德普女儿主演的《舞女》,以及最具争议的戛纳金棕榈作品《我是布莱克》,英国老牌导演肯·洛奇正是凭借本片成功入驻“双棕榈俱乐部”。

  然而众所周知,影片《我是布莱克》在戛纳期间的口碑并不好,很多影评人对它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即便它最终摘得了金棕榈大奖。也不乏有人认为,戛纳金棕榈的良心已经丢了,包括去年中标的《流浪的迪潘》同样让人大跌眼镜。难道戛纳真的中邪了么?

  我想,只有真正看过影片的人才敢发言下定论;而影迷之间历来各有分歧,你永远无法指望所有人都爱或者都恨一部电影。无论如何,看死君终于在欧盟影展上看到了《我是布莱克》。与我同行的还有几位我们鲸鱼观影小队的影迷伙伴们,并由此集结成这篇观后感。

  -----------------------------------------------------------------------------------------------------------------------------------------------------------------------------------------------------------------------------------------------------------------------------

  鲸鱼观影小队

  电影《我是布莱克》简评

  AilsonAir(DC迷,看电影看到死、鲸鱼放映室成员)

  肯洛奇一如既往地着眼于普通工人阶级,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镜头语言都异乎寻常地冷静。影片以英国经济衰退和失业潮作为背景,那个与时代脱轨的独居老人,那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生活的愁苦随着时间一点点积累而出,情绪上的波澜不惊,却觉得像心头压着块石头让人呼吸不畅。

  我通过电影反思,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总是简单,以为有手有脚至少能养活自己,可现实却残忍地扮演着雪上加霜的角色,尊严成了最后的底线。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批判不好多说,至少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取暖的无私,足够慰藉人心。

  布莱克在墙上涂鸦被警察带走,却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支持,这一段甚至让我想到了《热天午后》银行门口阿尔·帕西诺的叫嚣。精英的制度和大众的实情就像干柴和烈火,呵,欢迎来到我们生活的疯狂的世界。

  蓝 风 筝(建筑师,鲸鱼放映室老朋友)

  这部今年的金棕榈影片,之前媒体的评价都是平庸无突破,我抱着平常心看完之后,反而觉得超出了预期,很喜欢也很感动。主人公角色塑造得很可爱,台词很有力量,剧本也很扎实,还有很多细节具有肯洛奇的标识性英伦趣味,而故事依旧是站在英国左翼劳工视角来为弱势群体发声。

  “椰子杀人多,还是鲨鱼杀人多?”这句最点明主题的台词是布莱克问道家中小孩时的玩笑话,而小孩毫不犹豫的回答椰子的时候,我们早已不明觉厉。体制与集权在所谓的文明社会中无形扼杀了多少正义平民,他们中有多少人会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正常维护自身权益的事,而成为时代的炮灰。我们已经长时间习惯了这种生活,便在潜意识中形成了特定的恐惧。当人为灾难降临到个体身上,我们像面对自然灾害一样束手无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一直存在的社会学定律。

  而作为影片,肯洛奇这次没有刻意的去强化个体与体制的冲突,在布莱克被警察带走后选择放弃对抗可以看出来,这种点到为止的表达展现了一个良知公民意识到了自己行为准则的底线。极端行为便会触犯法律,是一个化善为恶的无底深渊,布莱克对集权做了妥协,却在生活中帮助了很多人。这些潜移默化的细小行为,真实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或许在负能量过剩的今天,我们在抱怨吐槽之后,能否像布莱克一样做点什么,这便是感触之后的意义吧。

  二 萌(暂安处、鲸鱼成员,青蟾厨房二把手,历史自媒体“时拾史事”运营者)

  这是一簿英国底层人民的写真,整体叙事不拖沓,结构明了,没有明显瑕疵,没有特殊的技巧,抨击社保制度的同时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布莱克和整个冷冰冰死板的社会制度的抗争,单身妈妈和命运的抗争以及他们两人之间互相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单身妈妈在救济中心里面偷食和房间里飘荡着小鱼风铃的场景看哭现场很多人, 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最后女主角代替布莱克说出的那段话,悲剧性的结尾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残酷现实。很多人说这部肯洛奇配不上金棕榈,我却觉得始终不忘本心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也是很了不起的事,也许他辜负了我们更高的期待,但我觉得他没有辜负金棕榈之名。

  陆 支 羽(看电影看到死主编,暂安处、鲸鱼放映室负责人)

  无所奢求、无所妥协的《我是布莱克》,在我看来是非常具有情感力量的新晋金棕榈大作。即便我们各自苟且生存于不同体制下,但无论姓资姓社,我们的不幸都是相通的,生命中或大或小的细节同样都值得被珍视。

  那么多年来,肯洛奇始终坚守阵营,将目光聚焦于英国底层工人和贫民,他的电影对于我们而言,始终就好像是一面投射现实与历史的镜面。尽管《我是布莱克》可能并非最好的肯洛奇电影;但这个曾经拍出过英国影史最伟大电影之一《凯斯》的他,无论如何都值得被反复思量后再做定夺。

  在《我是布莱克》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小女孩去布莱克家敲门,隔着门对他说,你帮过我们,我们就不能帮帮你吗?街头涂鸦那场戏同样叫人震撼,瞬间鼓舞人心的情绪发泄将事态引向高潮,然而注定逃不过高潮之后的急转直下。全场很多观众都在那一刻看哭了,但并不是廉价的眼泪。至于有人借此自讽天朝,那不过是电影之外的废话。

  莫 嘉 茵(暂安处、鲸鱼成员,青蟾厨房掌勺人,白纸黑马负责人)

  影片《我是布莱克》几乎是近期看的最具社会人文色彩的电影,导演再次担起了反思英国社会的大旗。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用大段的篇幅描写布莱克在申请求职救济金和医生开具的不适宜工作证明之间备受折磨,僵化的社会组织运作,互相推搪不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底层单身家庭饿到在食物救济银行偷吃罐头等等情节,都很容易让人以为影片初衷是为了抨击英国病态社会体制。

  但是影片并不仅限于这些表层次的批判,电影以男主角布莱克为中心,讲述了围绕在他身边发生的事,影片采用了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以男主角为发散点的英国底层民众的生活和挣扎,以布莱克申请求职救济金的过程为主轴,延伸出黑人青年卖中国 A货、单亲妈妈卖肉维持家庭、政府职员同情民众却受到上司指责等剧情,都给观众开了一扇了解英国社会的小窗口。尤其是布莱克揭穿单亲妈妈凯蒂做应召女郎之后,两人在街头的相拥而泣的心酸和无奈是整部平白叙述的影片为数不多的感情爆发点。

  电影到了结尾,借凯蒂的口将布莱克遗书念出来,可谓是借这么一段话将影片提升到了绽放公民社会光辉的新高度。坦率地说,导演并没有从对烦冗的英国体制的批判到对公民社会的尊严维护铺垫足够的过度,这样突然的拔高让人稍觉突兀。即便是影片结尾的“I’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赚足了观众热泪,也掩盖不了这个突兀的小缺陷。

  涅 槃(鲸鱼放映室成员,剪辑师)

  这部肯洛奇的新作将矛头指向英国繁琐的福利制度,电影手法看似中立客观,其实最具煽动性。正如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带入到主人公的生活中,同时又保持一定观察距离,往往在一瞬间被人物的力量击中。椰子和鲨鱼,谁杀死的人多。不只是英国,我们同样每天都身处在各种“椰子”制度之中,各种限定条件,盖不完的公章,看似合理的制度,冷面无情起来,却足以杀人。连邻居的垃圾都要管,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布莱尔,因心脏病无法工作,却被条例制度搞得团团转。反观同期戛纳竞赛片《毕业会考》,中产阶级医生的女儿在升学考试前遇到麻烦,医生就有更多途径去绕过制度解决问题。现实的荒诞与讽刺就在这里,你只能混迹其间,最好不要成为下一个布莱克。

  宋 小 报(豆瓣阅读作者,鲸鱼放映室成员)

  一个是丧妻无子身患心脏病的孤寡老人,一个是拖着两个孩子举目无亲刚刚移居此地的单身母亲,他们的相遇注定极具温暖感人的生命力量。但令人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影片整体非常克制,无论是对于小人物间的温情表现方面,还是对于政府制度的批评方面,都绝少泛滥情绪的大肆渲染。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克制,使得最后的爆发格外具有力量。

  要知道,救助中心的简单一句话,一个协议,而申请者所要做的,可能就是几天在各地间奔走,但是大家又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程序而已,对于结果的干预其实并不会发挥根本作用,但是对于申请者来说却又是非做不可的,否则便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而在这种一次次绕圈的过程中,消耗掉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最为重要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尊严。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老布莱克对于这种自尊感的坚持成为影片的最为动人之处:我是布莱克,我不是一个懒人,我也不是一个骗子,我努力工作,按时纳税,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是一部温柔中透着坚硬感的片子,而这也正是影片中布莱克的性格。他们有着同样的温柔,也有着同样的原则。而这,正是抵抗不公的力量源头。

  作者| 鲸鱼观影小队

  编辑| 戴南瓜的陆支羽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