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萨利机长》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萨利机长》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5 21:1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萨利机长》观后感精选10篇

  《萨利机长》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 / 艾伦·艾克哈特 / 劳拉·琳妮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灾难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利机长》观后感(一):sully

  真实事件发生时候,有过新闻报道,当时就感觉厉害,居然能在水上迫降,且全部人获救。朋友说去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电影重点并不在描述灾难过程,而是在事后的操作理性调查。电影一开始就知道迫降成功,但丝毫没有降低紧张感。刚开始就有人告诉机长,事故当时有一台发动机并没有损坏,这和他当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有点怀疑自己,且老是做噩梦,还有采访和质询,压力相当大。但是除了调查委员会的人刁难,其他人都很敬佩机长。看完之后觉得拍的段位高啊,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很多泪点,救援时各个部门表现也很完美,虽然有个感觉没人性的调查部门,但他们也是为了预防再次发生此类空难(不知道和保险赔偿有没有关系),感觉也是恪尽职守。调度台小哥和副机长萌萌哒。

  《萨利机长》观后感(二):萨利机长——这是责任

  朋友约看电影,选择看了这部萨利机长,看之前并不了解故事是如何,以为就是空难,叙述整个空难过程的!电影一放映我就愣住了!怎么已经是空难结束了?!电影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并不是多强调飞机事故时的情景,但还是能够看出萨利机长与他的副机长的冷静专业!整部电影只有一个萨利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是否判断失误这个冲突上!但是故事非常流畅完整时间把控也正好,这很难得,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很难讲好!

  全片没有突出萨利的伟大,多么英雄!飞机降在河上后,他最后一个走的,等全部155位乘客都得救后他才送了一口气,这是他的责任意识体现,但没有过多的渲染!很多人觉得他伟大,英雄,但是他一下飞机就要接受安全局调查!检查员是按有罪轮来断定的,所以他接受一系列电脑数据演练,追问他是否将发动机停转判断失误,飞机本来可以飞回附近机场。。。当时他确实觉得怀疑,在飞机上他的感受就是已经坏了!在配合调查,采访期间,他时而产生幻觉,紧张感,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职业生涯要结束了!没有任何英雄的兴奋感,是焦虑的,在一次深夜酒吧停留后终于发现调查的问题所在具体是什么就不再透露了!最后一次调查时他非常自信从容,也是解脱!从始至终他都是按照他的专业素养,他的责任去工作同时也要说下片中就连调查员也是非常有责任感的,虽然看他在对萨利的审问中的面孔有点憎恶!

  这是一部绝佳的纪录片,虽然拍的是一部英雄的故事,但确并不是在渲染英雄的伟大与崇高,最多是他的责任意识高!我想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以及自己工作时是否有责任感

  《萨利机长》观后感(三):美好公式

  正所谓不破不立,片子基于艺术需求黑了一丢丢审查委员会,让英雄的火苗颤颤巍巍,但最终,也是审查委员会的半反面塑造以最公正无情的方式重造英雄。

  东木就是可以把叙事拍得那么高级,毫不煽情,阶段闪回,落脚点都在人性上,在丝毫不做作的情况下,把真善美都传递了。这是86岁的东木,这几乎就是如出一辙的萨利气质即视感。

  片子中段摇摇欲坠设计太好。人物自身的惶恐,外部环境盲目崇拜,都是在一条坚固的空中绳索中行进的。主轴是过程正义,是不含人情味的深究,是后英雄阶段中的上帝视角。虽然它那么繁琐冷漠,但我相信大多观众都被感动着,甚至感到安全。一个国家不造神,这是对民众保护,也是让善恶真正分明渠道。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完全立体,用细节取胜的机长,他的焦虑,他的害怕,他内心过往的捍卫和对未来的无措层层加码,使观众如同机上乘客般投以感激,由使观众如同知情人般心怀同情

  整部电影,直到片尾过渡为真实世界,我们已经不仅仅为具体的个体鼓掌了。片子以一个凶险的情景开始,却以一个庄重的群像收场,幸存者重聚,表达感激,像一次次修正活着的定义痛苦和死亡无可回避,哪怕每一步向前都是通往终点,至少我们清醒的爱过彼此和周遭(再一次为整个机组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神发挥点赞)。

  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美好经得起公式推敲,一想到这里,就安心

  :无限怕坐飞机的人坐飞机前看这样的片子,有种复杂感情。T T

  《萨利机长》观后感(四):I have did everything I could.

  虽然没有想象宏大场面还有炫丽的特技带给你震撼,但是这部电影的真实深深的打动了我。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一年会坐十几次的国际飞机,CGV的音响效果实在太好,拍摄飞机里面颠簸的画面让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恐惧。甚至心有余悸到以后坐飞机我都会想起这部电影。

  电影倒叙加上插叙的方式,把这一次事件的经过一点点的展现在你面前,越到后面,你就越发的了解,这一起事故,如果不是机长和副机长坐在这家飞机上面,那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空难。不单单只是飞机上面155位乘客的姓名,甚至会在迫降的过程中,会对其他的建筑造成的连带伤害

  当机长选择迫降在河面上,紧急帮助的联系人,直接流下了眼泪,因为当时还没有飞机在水面迫降的过程中生还。

  越到后面,你越发的觉得这位机长的了不起,他42年的职业生涯,满头白发镇定沟通,还有敏锐的直接和果敢的决定,在那种情况下,不受到外界干扰,凭借自己的直觉经验,做了一个非常冒险,但是在他看来也是最有把握的决定。

  所以,当那个什么鬼国际安全运输局调查他的时候,真是气的人跳脚。特别是看到那个电脑模拟的过程,简直让人无语,还好,最后的种种结果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所有听证会的人在听过坠毁前飞机的录音之后都肃然起敬。向他们表示敬意

  电影的最后留下了这部电影改编真实时间的救援图还有视频,每个生还的乘客甚至说出了自己的座位号,还有当时亲身经济这起事件的机长跟大家讲话。都让人不得不感动和庆幸。

  题外话就是美国的救援速度真的让人佩服,当时五架搜救艇,一架直升机,几乎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救助,飞机上面没有一人丧生,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正如机长所说,这一场奇迹不是他一个人功能,是副机长,空乘,还有空中指挥中心,救援中心大家共同的功劳,这是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推荐大家看!

  《萨利机长》观后感(五):事先张扬的危机精确构造下的完美

  业余人士,不是正经拉片子,只是记下流水账,方便下文展开。

  第一天

  00:00:00 梦境,飞机坠毁(A1)。

  00:01:41 早,酒店。萨利机长梦中惊醒,晨跑,沐浴,看电视-乘客致谢。

  00:03:53 安全委员会调查会。各部门质询,萨利回应

  00:06:51 晚,出租车上,争论,司机赞赏;萨利打给妻子,中断,进酒店,(两人身舆论中心)。继续通话(B1)。

  00:11:13 酒店。出现被电视节目质疑的幻觉(A2)。约跑副机长。

  第二天

  00:14:00 早,酒店。接受采访。闪回,初学驾机,first class。坠机幻觉(A3)。被告知飞机当时未完全失去动力

  00:18:26 第二次调查会议

  00:23:23 晚,电视台直播节目。

  00:23:52 酒店。和妻子通话,谈及可能担责(B2)。

  00:26:14 闪回(C1),迫降当天,机场。机组人员和乘客群像。飞前检查,两位机长闲聊。

  00:32:15 驾驶仓。起飞,鸟群撞机,失去动力,进行迫降。

  00:38:35 闪回结束。结束通话。夜跑,心情复杂,内心杂音。

  00:40:10 闪回。年轻作为战机驾驶员的成功迫降经历

  00:42:28 继续跑,进入酒吧,被认出受到称赞调侃,看电视入神

  00:44:14 闪回(C2),迫降当天,迫降现场。迫降过程。迫降后救援过程。

  01:01:22 迫降当天。事后处理

  01:05:48 闪回结束。受到电视触动,委托真人模拟实验

  听证会当天

  01:07:15 妻子来电(B3)。听证会。模拟,迫降成功。

  01:12:02 萨利质疑,再模拟,迫降失败

  01:18:24 闪回(C3)。通话记录,迫降过程全程展示。

  01:24:50 闪回结束。两位机长互相肯定。调查负责人致敬,萨利谦逊,称赞所有人。

  01:28:30 片尾字幕总结,真实纪念场景

  01:30:46 完

  一、3次梦境/幻觉,

  A1——迫降当晚,坠机噩梦。

  A2——被记者质疑是否是英雄的幻觉。

  A3——采访卸妆后凝视屋外,坠机幻觉。

  梦境与幻觉持续多日,萨利没从迫降中回过神,代表着不断回忆那一天,意味着他的心有余悸和自我怀疑。

  人们关注那些外部性的东西,小部分人对他的处理提出质疑,大部分吃瓜群众把他誉为英雄,捧他上天以满足自己对英雄的期待,可英雄也只不过是个凡人,这些“外人”对他只有泛泛的认识

  人们忽视了他也是一位受害者,受到了精神创伤,理应得到心理辅导,或者至少最基本的精神关怀

  二、3次电话

  1——"就是有点不知所措,听起来你也一样"、外界巨大的压力让妻子也忽视了萨利的内心感受。当萨利在潜意识的自我怀疑之下“我想让你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时,妻子只有惊讶、复述着和媒体大众相似观点“当然,你救了所有人”,而无法体察那些细腻情感。萨利无法言说,只能借口劳累挂断。妻子模糊地意识到萨利的心境。“I am so sorry. I love you”更多的是一种习惯语。

  2——妻子在这次危机动荡下愈发感到中年危机的现实压力,通话中一直讨论钱、房子、工作、退休金等,灯光使萨利的脸半明半暗,是他焦灼的内心 以及天堂地狱一线之隔的现实处境写照。萨利终于向妻子完全坦白自己的处境。妻子体会到萨利的心境。“I'm sorry”,发自内心

  3——“告白”。不仅仅是作为机长的处境,而是作为1/155,作为一个人。之前紧随着迫降,无数事情涌来,妻子也几乎只能通过电视了解进展,相当于被迫被带入了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迫降事件及其所连带的现实 这一体量巨大的存在占据了妻子的内心,直到此刻。“I love you”,真情实感

  :闪回中和妻子的通话不是独立单元不具有功能性,未予列出。

  副线-家庭线是必不可少的,在等待调查期间,如果只存在“萨利是否担责”这一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悬念,会让剧情张力变得薄弱,让故事悬念对人物命运重要性和决定性显得不足,而“可能被免职失去退休金、无力偿还房贷、失去房子“这一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才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萨利与妻子间琐碎而具体的讨论,从个人情感到家庭到事业丰富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而不单单是作为机长。

  而只有妻子关注萨利内部,亦即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而非隔岸观火

  妻子的疑问评价,几次上电视、看电视展现的疑问和评价,都是借他者之口抒发萨利内心的自我疑问和评价,并顺理成章引出当日回忆(B2和酒吧看电视之后的2次闪回)。

  三、3次迫降闪回——叠加高潮+全景拼接

  (不是专业人士,阅片量也少,随便创造了2个词来阐述闪回的作用,如果有专有名词形容这种表现方式,烦请告知。)

  3次迫降闪回

  C1——迫降原因“为什么”:在前中段向萨利和观众提出疑问——“你为什么选择水面迫降?”这一悬念。

  从登机到起飞,介绍了各色人物信息、树立角色形象。进入到迫降阶段,以机场指挥中心视角为主,其次是驾驶室,机舱内镜头和外部观察者(直升机)的远景视角很少。

  C2——迫降结果“怎么样”:以群像图展现救援过程,萨利的表现大体上是群像的一部分,后面才收束情节突出他的存在。

  迫降、救援过程以及善后。前两部分以围观者、救援者、自救的机组人员和乘客视角为主,后面转为萨利视角。

  C3——迫降过程“是什么”:观众从头到尾完整经历了两位机长应急操作全程。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整播放录音。几乎全部镜头聚焦在了驾驶舱内。

  叠加高潮——情感上的深入

  《萨利机长》观后感(六):这不是英雄主义,这是英雄精神!

  《萨利机长》影评

  我们需要的不是英雄的主义,而是英雄的精神。

  这个飞行员,这位老头,萨利,他飞行42年了。“42年,我的一生都在飞行。”他这样说。我们用一生去做的事情,我们热爱的事情。那么我们对它是怎样深厚的感情?

  其实,影片结尾的听证大会上,萨利的胜利是对爱萨利的广大民众的一个交代。萨利从头到尾都不需要。结局的胜利抑或失败,对萨利没那么重要

  萨利用他42年的飞行经验和智慧,把一架喷雾客机成功迫降水面上,155个人全部生还。此时,萨利已经完全胜利。

  在第二次听证会上,运输委员会的三个人说,左侧发动机一直没有失效,电脑判断是这样。飞机是可以返回拉瓜迪亚机场的,甚至在电脑模拟中,还可以在附近的另一座机场安全着陆。他们告诉萨利机长和副机长,降落在哈德孙河上是很不必要的选择,这样的结果是给航空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

  如果运输委员会的说法被各技术部门和计算机模拟证实,那么萨利将被停职,且无养老金。另一个问题是,萨利的妻子罗琳告诉他,投资的一块地皮无后续资金。但这些不是最困扰萨利的事情。让萨利无法晚上无法安眠、白天精神恍惚的唯一一个画面:飞机撞上了大楼,造成极大的伤亡。

  在等待最后的听证大会的这几天,42年的飞行人生,在他脑海里不断浮现。那光辉的飞行历史和无数次化险为夷的飞行经验,是他的定心丸。他相信自己,他尊重自己的经验,他敬畏自己的飞行使命!

  剧情是按不断的插叙结构来安排发展的。紧凑严密,张力十足,无冗余、无累赘。饱含导演的激情与演员张弛有度的演技,全程无尿点,无苟且。这是东木头和肥汤的佳作,必将成为经典。

  友情的力量,亲人的力量,合作伙伴的力量,是萨利成功的必备因素。这些事物是一个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还有萨利作为飞行员绝对冷静的过硬心理素质。

  最后的听证大会上,运输委员会把两个电脑模拟的视频播放给萨利、副机长和另外几百号听证人员观看。当萨利提出视频关键的漏洞时,他们不得不承认:降落在附近机场的电脑模拟,整整模拟了十七次才成功,而这还不加上机长和副机长做决策的时间。决策的时间就是他们的漏洞。他们打电话沟通过,不得不加上决策的时间,只给35秒。

  结果是,电脑模拟全部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运输委员会的人不得不当场承认:如果没有萨利机长,这架飞机只能坠毁,机上155个人全部死亡!

  让我们向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致敬,向主演汤姆汉克斯致敬,更向真实人物切斯利·舒伦博格致敬!

  《萨利机长》观后感(七):简单的故事,不平凡的讲述

  把故事重新还原,无非就是萨利机长在低空遇突发情况,临时决断在哈德逊河迫降。事后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提出对萨利临时行为的质疑,萨利为此精神压抑,最后在听证会上通过模拟飞行和录音回放萨利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敬。

  如果只是拍飞机迫降,能拍出什么花样?以我匮乏的想象力,到达的极限也就只能是穷尽剪辑,在飞机迫降过程中从乘客、机组人员和目击者来展现迫降过程。相对来说,导演和编剧真真确确地让我感受到了惊喜。观影时,当我第二次看到飞机迫降过程时,冥冥之中有种预感,接下来还会有其他视角的迫降过程,以至于结局时,我竟比看完一部喜剧片都要惬意。

  如果将影片分为三幕看,每一幕中都有一次飞机迫降,每一次迫降的视角和内容都不相同。第一幕,萨利面对调查会的苛责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精神重压之下数次恍惚看见飞机坠毁;第二幕,从城市目击者、航班乘客和空管等人员的视角展现了飞机的迫降和救援过程,在之后平稳有序的救援行动中影片达到人道主义的小高潮;第三幕,听证会上,增加了35秒反应时间的模拟飞行组全部迫降失败,回放机组录音,从萨利和副手的视角看飞机迫降。

  如此一来,飞机的同一迫降过程,展现三次,每次都格外地有看点。同样的,也正是这三次不同的迫降将电影带入不同的氛围之中。

  第一次,接受调查时萨利神游看见飞机撞击大楼,他陷入痛苦与茫然中,调查会提出一系列苛责的问题和城市居民将他视为英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件事给萨利身心带来了巨大负担,契合第一段压抑的气氛和全片冷静克制的叙事过程。

  第二次,飞机迫降主要从目击者、乘客及空管的视角看。迫降前,空姐接到迫降通知后迅速安排和应对,空管冷静高效地为萨利提供多个可能方案,尽力引导飞机以正常方式降落;迫降后,空姐带伤疏散乘客,萨利最后一个撤离飞机,航船、救援直升机果断有力地加入救援。在救援行动中,救援人员无不是温和体贴地对待乘客,他们的温暖在几乎零下的环境中依然闪耀着人文的关怀。

  纵观全片,出租车司机、电视台化妆师、酒店管理人员或是酒吧老板,都发自内心地把萨利视为英雄,萨利个人对此却不太感冒。他只是各普通人,同样有着生活中琐碎的不可避免的困难。所以说,影片很大程度上淡化了萨利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所有乘客都安全疏散后,萨利在高处给家人打完电话,回头望着渐渐沉没的飞机,这时候很容易拍出一个人的英雄气概来,更何况是亲手缔造了水上迫降全员生还奇迹的机长。事实上确实有几个仰拍萨利却一闪而过的镜头能让我在不经意间看见萨利的英雄色彩,但影片更多以普通的中景展现萨利,他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于是乎,更多时候,我看到仍的是一个惶惶不安的机长。

  第三次,终于从萨利的视角看迫降,机长和副机长冷静交流,快速行动,高效执行。我知道终究是安全降落,影片依然能充分调动观感。萨利和副手交流时带来的海量信息和剪辑对于萨利在事件中的贡献和能力有着极大的说服力,也是借此萨利获得了所有听证人员的认可与尊敬。影片在副机长戏谑的小玩笑中结束,萨利已经彻底从调查委员会带来的低谷中走出,我们随着萨利的笑容而轻松起来,压抑了一个多小时的心情豁然开朗。

  所以说,这电影能不好看吗?

  《萨利机长》观后感(八):学院手术大师的创伤缝合杰作

  我知道86岁的东木大爷几乎不失手,但是没想到《萨利机长》那么的对我的胃口,这是今年少数几部让我有冲动看两遍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是因为视觉特效的细节丰富让我二进电影院,而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萨利机长》吸引我的是它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人物细节动作、布景、场景切换和运镜,我舍不得眨眼错过它的每一个镜头,一向很喜欢克制的电影,而8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冷静精准的像拿着手术刀的学院派大师。

  《萨利机长》所传递出的价值内核确实有起到抚慰后911美国创伤情绪的作用,毕竟是在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上的真实坠机事件,飞机、事故、纽约,几乎是美国人心灵创伤的关键词。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对话谈及到911,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潜在的将其视为了巨大的阴影,包括政府、民众和萨利机长本身。

  看到有人说《萨利机长》是歌颂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我有些不以为然,某些时候我非常厌恶“个人英雄主义”这个带着潜在意识形态审美的词汇,事实上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在普世价值中,拿“个人”和“集体”作为对抗是愚蠢的。对于影片中的萨利机长而已,他只是最大程度的尽到他机长的职责而已,最好的社会体系便是由千千万万个萨利机长这样的人组成的,其实影片内核中我甚至还可以看到“集体价值”的影子,真实事件中,哈德逊河迫降救援事件中包括机组人员、救援船队、纽约警方等在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让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不就是一个伟大城市和民众应该有的面貌吗?《萨利机长》看似描写的是萨利机长个人,其实赞誉的是集体职责的到位,甚至包括犯错的审查委员会本身,都是程序正义一丝不苟的样本。

  真实故事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机长凭借直觉拯救了上百个乘客的故事,但作为戏剧而言,设置矛盾和冲突是难以回避的,影片的主要冲突非常凝练精准的浓缩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萨利机长与事件调查委员会的矛盾,萨利机长觉得自己根据直觉的迫降选择是对的,他是从乘客生命安全考虑做出的选择,而作为事件调查的委员们获得的数学统计数据显示萨利机长并没有在纽约闹市区边哈德逊河迫降的必要,他本可以安稳迫降在机场,而哈德逊河迫降造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骚动,而且损失了价值高昂的飞机,利益不同的两端围绕萨利机长的判断正误进行了数次交锋。

  其次是萨利机长自身的内心冲突,冲突的一面是萨利机长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准确的,而另外一面委员会出具的数字模拟证明萨利机长的直觉是错误的在进攻萨利的自信,甚至在一度时间中,萨利机长和其妻子的通话中显示出了动摇的姿态,事关上百条生命,他也对自己做出了心灵上的拷问。这条冲突线让萨利机长这个人物更加的立体和具有层次。

  而后“机长临危反应时间”这个变量的考证和测试最终为萨利机长推翻了审查委员会的异议,在短短的208秒里,萨利机长冷静而专业的判断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事件突如其来,而这208秒是留给萨利接受和反应的唯一时间,155条生命的生死抉择在此一瞬,计算机和数学统计固然可以完美的计算出逃生的最佳选择,因为计算可以一次一次的重来而找到合适的方式,但是留给萨利决定的机会只有一次。人其实才是事件中其中最大的、不确定的变量,而迷信数学统计的委员会从一开始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愚蠢的把萨利机长定义成为了一个没有情绪的恒定量。在加入临危时间之后的数次数字模拟中,飞机一次一次坠落在纽约闹市区,阴影中的委员们才最终恍然醒悟,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位飞行员做出了不可重来的准确选择,而对于萨利和副机长而言,他们只是互相安慰了一句: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两条冲突线的凝练精准让故事充满张力,叙事上的高度冷静和克制让结尾的听证会高潮迭起,人物细节与层次刻画上深度让内核价值传递的更加到位,86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我们献上了大师级别的作品,这是电影名匠数十年沉淀之后的才能修炼而来的内敛和关怀。

  最后为东木大爷的长寿祈祷!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86岁还在坚守精神职责的东木大爷、精准呈现出萨利的汉克斯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萨利机长》观后感(九):lets do our jobs!

  作为一个孕妇,终于等到电影下映,可以在网上看到了。

  其中有几段是可以感动我的。第一段就是当乘客向caption致谢的时候,caption的那句:you are welcome.他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他当得起这句:thank you.

  虽然一开始也接受不了,为什么非要反复试验试图证明机长做了个错误决定。

  明明是皆大欢喜的结果,难道人命不比那架飞机更值钱吗?

  直到后来才释然,所有人都只不过是在do our jobs。

  虽是英雄主义,却没有权势对抗英雄,

  也没有英雄敌对调查。这样的英雄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我为我们自豪,这是英雄该有的权利。

  接下来的生活,就让我们大家都做好我们的工作吧。

  《萨利机长》观后感(十):今年最棒没有之一了

  这绝对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故事内容非常的简单,看了开头你就能猜到结局,但感动你的,就是中间那个过程。

  看完之后感叹,导演是真的会讲故事!你知道萨利机长一定是开始被冤枉,被怀疑,最后的结果也一定是所有事物水落石出,真相得以还原,英雄得到他应有的尊重。开始时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对萨利机长的怀疑,那种咄咄逼人的对立被塑造得太好,但真正到了真相水落石出之时,国家运输委员会的态度的转变,你是不会觉得来得太突然太怪异的——不仅仅是演员的功力深厚,更是导演的叙述手法的精妙。

  英雄还是骗子?用一句话去概述整个影片所讲述的内容,萨利机长究竟是一个拯救了155个人的英雄,还是一个骗了所有人(飞机上的成员、媒体以及所有尊敬他视他为英雄的人)的骗子。

  导演不急着给你答案。影片一开篇先是讲述事后的机长的精神恍惚,用了特效虚构了另一种可能;点面结合地去拍飞机上的乘客,每个不同的乘客在当时的反应,照顾爸爸的、带小孩的单亲妈妈、受伤的女性、尽职机敏的乘务员,每个人的反应都和平而又合理,不会给你一种类似于某山行中的套路之感;以及两次去叙述飞机的降落于哈德逊河(虽然这段拍了两次——当然是不同的视角——但你并不会觉得他累赘多余)……每个细节与视角,都深深的吸引着你,看下去,看下去。

  冲突简单,但中间的倒插叙用的及其巧妙——故事讲的极好。

  再说说演员

  汉克斯用他精湛的演技,告诉你,什么叫气度,什么叫英雄。汉克斯在这部影片中表现的比他在上一部电影《但丁密码》中表现的要好很多,与影片最后彩蛋中机长的机长本人一比,还原度很高。

  其他演员,副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几位成员们(差不多算是一部电影中的“反派”了吧),开始时的咄咄逼人到最后的被打动,眼神到位,镜头不多但过度良好;副机长的形象较主角萨利机长略为扁平,但性格特征也是极突出的;萨利的妻子,一个家庭主妇影响,在仅有的几个与丈夫通电话的镜头中,情绪的转变把握住了,真实而又打动人心,特别是最后一同电话中对丈夫说“我忘记了,你也是那155个人之一,你也差点没命了”真的是让我泪目了。

  可能是我黑镜看多了,总觉得电影有点在讽刺媒体与政府,但好在也恰到好处。

  影片整体所表达的,就是一个英雄的气质风度:一个在危难时刻,勇敢镇定拯救他能拯救的所有人的英雄

  想看灾难片的宏大特效的请绕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