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10篇

  《没有回家的士兵》是一本由孙春龙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一):人性回归

  孙春龙的书快看完了,不止一次眼里噙泪,自己一天不洗热水澡都感觉难受,联想到当年那些走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军人,我的心是很疼的。且不说他们是为了民族大义,单单走进没膝盖深的枯枝败叶里,我都要害怕得哭了。我一直在想,即便有向导、有人陪着我,我是否能有勇气走一次滇缅公路?我的心在跟着书中的妻子、丈夫、儿子、母亲……跌宕起伏的时候,想着自己身处在和平环境、优越生活中,我就想为老兵做点什么,这本书,它不是教科书,它是让我们知道人性回归的一本书。作者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言语,只是平静叙述,但是我能感知在这平静的叙述后面,他一定流了许多泪,受了许多苦,我能做什么呢?我所能做的就是告诉孩子书中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不能忘记老兵,引导孩子把压岁钱、零花钱聚集起来,让这些即将凋零的爷爷生活稍微改善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能做的就是身体力行来影响我的亲朋好友一起走进关爱老兵的行列!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二):铜川读者:读《没有回家的士兵》第一章有感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三):历史不会忘记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要不是孙春龙全身心的投入,也许我们等到的只是一段历史了。幸好有人在坚持不懈的做下去,让大家知道还有这么一批可敬的人活着,而大部分老兵都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晚年很凄凉,还需要更多人的关心,就像书里写的,虽说他们已经不在乎物质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肯定,但还是能尽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他们能幸福渡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看到离家70年的儿子在母亲坟前哭着叫妈妈,泪流满面。 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陈述了这段历史,在危急时刻,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上战场保家卫国,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更是反衬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随便挥霍自己所拥有的。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四):缑晓晓的读后感

  立德立功立言的孙春龙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

  缑晓晓

  一个个鲜活冷峻的真实故事,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浓郁真情中,以朴实无华、水深流远的叙述展现,这是《没有回家的士兵》的最大特色。这些无不扣动你的心弦与你共鸣,在湿润的热眼中,你可以深彻的体悟到作者的匠心主旨----每个走上战场的士兵都有一个等他回家的母亲,以及深藏作者内心如岩浆涌动的家国情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礼遇以及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改变的时候,这才是希望的开始。

  我们是什么,国家就是什么。

  这希望正由草根发起而万众呼应,由小善大爱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行动,由起初的鼓呼到八年的践行,人性的良知与英雄的礼遇正形成浩荡的暖流,行动着,改变着……

  孙春龙的努力与鼓呼,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深度调查文章中,更体现在他辞职以后从事的慈善事业。而背景是:有太多的喧嚣像雾霾一样。戏子当道与抹黑英雄竟然在媒体屡屡出现,引导扭曲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远没有影视明星婚礼抢占媒体的头条和人们的眼球。媒体的导向甚至让他们绯闻出轨,压倒了奥运会为国增光的英雄,这样的宣传导向对青少年毒害更甚!

  习总书记的不让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英雄的事;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无疑,这个国家的领导核心发出的声音,终于给媒体的无序无节操以当头棒喝!

  当一介草民孙春龙的努力与国家领导核心在第十次文代会上的要求契合共振时,《没有回家的士兵》无疑具有磅礴之力,引领着一种浩荡的正能量,而这本书的出版,以及在读者心中的分量正在大江南北,让历史、让英雄、让人性的光辉格外璀璨。

  书如其人,其人是我的校友。原咸阳师专94级毕业的孙春龙比我低一级,在学校我们都认识,我至今还保留我们上学时的照片。那时,正是陕军东征在中国文坛余温未褪的时期,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以及先前出版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等小说,点燃着中文系学生的热情。当我与王刚、李寒歌、王鹏飞、曹鹏飞、边鹏涛等在校内编辑刊物时,孙春龙则悄然在《铜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了。

  孙春龙是自省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学校如此,工作以后也如此。

  当他分配到西安一个待遇不错的企业后,内心的召唤让他又应聘到《西安晚报》从事他内心热爱的工作,我曾经到西安找过他,但未见人,只见到当时在《华商报》工作的高科印。后来又听说他到总部位于上海的新华社旗下刊物《瞭望东方周刊》工作,我们曾打电话聊过,我在网上查找他写过的一系列深度调查文章,曾有一次,他采访一则新闻事件与我电话交流过。再后来,他辞去中央媒体一个很不错的位置,在深圳创办了龙越慈善基金会,这期间,我与他相约在他过年回家、我回富平丈人家的时候,与他在他的家乡铜川市药王山一起逛山,并深谈过一次,直到最近他的新书出版。

  孙春龙的工作历程,体现着他的一种信仰,不偏离内心的自省,关注草根以民为本,呼唤良知弘扬正义,并自觉践行,达到知行合一,并且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执着与坚贞。

  你能想象他遭到恐吓威胁四处躲避向家人交代后事时,他依然执着和无悔吗?

  我不想变成我曾经憎恶的那种人!这无疑是孙春龙拷问自己灵魂后的自省,而随后的自觉行动则难得可贵:青春最珍贵的八年,他以草根匹夫之力行动着,影响着,改变着,不光让成千上万的抗战老兵得到或者正在得到尊严和关怀,更重要的是层层审核上至中央军委,这本《没有回家的士兵》正式出版。无疑,相对于孙春龙的关注老兵的慈善项目、演讲、跑部进省的鼓呼,以及获得的“中国社会十大推动者”、“中国十大阳光记者”、“中国十大法制人物”等荣誉来讲,这本凝结他八年心血的书,更能体现他的家国情怀,让立德立功上升到立言,留此存照,必将穿越时空影响深远,不用说,也将彪炳史册。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五):口述历史还原事件

  只读到一半,强烈推荐!历史总是描述宏观的面向,虽然我们知道中国远征军,知道败走野人山等等事件,但留在我们印象里的是,戴安澜,杜聿明,孙立人。没错他们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件的进程;但是和他们一起的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又是什么样的面相呢,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有害怕上战场但不得不去的,也有热血青年主动请缨的。参与到了其中的这些普通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人在这个事件中是什么样的,存活下来的一部分人如何描述这个事件,以及在社会激烈变动几十年后,快走到生命尽头的这些老人有些什么话及想法。感谢作者把这些呈现在我面前!

  我是在微信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感动于“调查记者”这几个字,在作者的微店上买的。推荐给有缘人吧。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六):关爱抗战老兵(远征军)垒起的是国家的良心

  关爱所有抗战老兵行动,垒起的是一个国家的良心。

  一个国家如果要走得更远就一定不能忘记它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在于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而是在于这个国家对待为其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军人是否有善待有善终,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否,不在于人民间的谈笑风雅,而在于它的人民如何对待这个国家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曾为这个国家做出过重要牺牲的弱势群体。

  很久没有那么认真投入的看完一本书了,几乎每次看一篇都会泪湿眼眶,那些“几近一生”,“近乎一辈子”,“从此再也没有回家,没有见到母亲”,“一别一生”这样痛心的字词真真实实的发生在这些老兵身上,出走时还青春年华,归来已暮年夕阳尽算是好的,更多的是一别永诀,天人永隔。我想,也许自己没有办法感受如此的切肤锥心之痛,无法得知如果是自己几十年背井离乡,远隔祖国家乡父母亲人的那种经年积压的痛苦,不仅要忍受战时的残忍暴酷,还要忍受异国他乡恶劣环境等种种磨难困苦,甚至住不得其所,死不得葬,连一堆黄土墓碑也没有清晰的记录,这些为国奉献生命的英雄儿女们啊,祖国欠你们良多,人民欠你们良多。

  有位名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感谢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对抗战老兵的付出,更感谢将这段尘封并不被大众所认识和了解的历史拨开云雾,让我们知道这段不能也无法忘却的岁月,以及数十万名抗战老兵。所以趁我们还在,也趁我们逐渐认识这段历史,更趁还有老兵健在,让我们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告诉别人一句话,“别忘了当年的抗战,曾有十万远征军奉献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七):远征军诗人-穆旦

  诗人穆旦也是远征军的一员,穿越了九死一生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下面节选 《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祭奠老兵,魂兮归来!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八):人性的回归——《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1

  “所有的军人都是抱着为国尽忠的目的走上战场,并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抗战老兵朱开富语)。但经历战争洗礼后,他们发现所失去的,依旧超出想象。

  撤退至印度的远征军士兵杨建达深知归家无期,写信给了从小定下婚约的未婚妻自由。近七十年后,他终于回到家乡多方打听未婚妻,却已不知下落……“小小的爱上一样东西,丢掉了,我很怀念”。 远征军老兵用军人的方式,把这七十年来的遗憾讲得“风轻云淡”,貌似他漂泊了七十年的心,已麻木到不会再起涟漪。但每次读到这一段,我的心却都会不由自主的“颤”一下。没错,仅仅是颤了那么一下,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泪流满面,但却让我如身临其境,把老兵七十年来的心酸无奈,烙在自己心里,永不忘记。

  埃丝特护士所在的医疗队,救过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其中最多的是中国人,甚至远远超过自己的同胞。但让她伤心的是,撤退的路上有远征军士兵曾经想抛下她们女护士。史迪威训斥士兵们:“你们还是男人吗?不知羞耻的家伙,她们救过你们的命!”埃丝特护士曾经获得美国军方颁发的“铜星勋章”,这是直到现在,每个美国大兵做梦都渴望得到的至高荣誉,不过埃丝特更渴望中国能给她一枚纪念章。 读到这里,突然很想当面对她说一声:谢谢!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欠你一份情,且永远无法偿还。

  远征军士兵杨伯方和张富麟在撤退途中,执行上级命令杀死了伤重且不能跟随部队的战友,到达印度后他们双双做了逃兵滞留异域…… 提到“逃兵”,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是永远不能接受的,然而杨、张二人在“执行命令”时,杀死的恐怕不仅仅是重伤的战友,还有他们自己的灵魂,到达印度的不过是两具躯壳而已。我相信如果有的选择,他们宁可战死在冲锋的路上。 假若有幸,我希望对他们说:“受委屈了,你们依然是我们的英雄!”

  这本书中,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关注的大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对我个人来讲,作为一个远征军老兵后代以及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笔者讲述的事件我多少了解,并不算新鲜。但他从那场战争中许多小人物的视角,重新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另一面——个体生命在战争中的挣扎、无助和卑贱……上至将军、下至士兵、以及在那场战争中的一切生命,随时可以被轻易的夺去。战争永远是能够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话题,战争题材的书籍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很感谢作者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好莱坞大片或者抗日神剧,而是让我们通过它,领略了战争的残酷、还有残忍。在历史的大车轮下,每一个个体都显得那样渺小,哪怕是被反复碾压,都毫无声息。但每一个生命却又真实的存在,他们活过,且都有丰富的情感。作者从人性的角度,重新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在对他们个体生命的尊重上。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九):读《没有回家的士兵》第一篇之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接着继续看《没有回家的士兵》这本书,当看到戴安澜先生那一段的时候,震撼了我的心灵。戴安澜: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戴安澜是远征军殉国的最高将领,也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烈士证的民族英雄,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奏响英雄凯歌的抗日将领。他在牺牲前留下的“绝笔家书”,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回顾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古的战斗,由于中英,中美间的矛盾,指挥上的混乱,战局出现了危机。异国作战,远征军粮食、弹药有限,没有向导,没有缅甸地图和盟军的配合,久战不利,同古激战到最后时刻,战局对二00师极为不利,有全师覆灭的危险。副师长高吉人和一个姓苏的参谋长大声号哭,危难之际,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以沉重而沙哑的声音立下遗言:“余奉命固守同古,誓与城共存亡。余战死,以副师长代理;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理。”同时,他未忘记给爱妻写下家书: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署名安澜,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这封家书,一语成谶!据史料记载,此次与日军交战12天后,第二00师奉命回撤,第二00师在此次战斗中伤亡人数2343人。第一次,走进中国远征军如此详实的资料,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这段历史更为清晰,铭记历史,尊重历史本源,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岁月来之不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