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宣言》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宣言》观后感10篇

2018-04-15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宣言》观后感10篇

  《宣言》是一部由朱利安·罗斯菲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Erika Bauer / Ruby Bustamant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宣言》观后感(一):一部“商业”的实验电影

  出自加拿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导演,全片可以说是非常的有想法,达达宣言、道格马95宣言、未来主义宣言等等串联起来全片的情节。90分钟的装置艺术展示丝毫不让饱看电影故意的人厌烦,妙在台词上。

  在真实场景之下,然后通过演员演技,来把这些宣言然后先讲出来。通过这样一个形式,真实的场景加上虚构的宣言宣布, 好似一个虚无的存在一样比如说在一个场景当中是一个墓地的场景,然后墓碑前就会有人上去宣读悼词,对逝者的一些感言什么的,他却用达达主义的宣言来代替了悼词,因为平时就像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也是过场戏的情景人们不会在意这些悼词的内容,然而他此时确弱化了整个的场景的仪式感,却将宣读的内容突出,因此让仪式本身变得极具讽刺意味,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实验。

  它新鲜的点主要在于让人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接触到这些前卫的绘画艺术设计艺术以及现代艺术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影响力思想。这些思想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还是非常让人震撼的。在这在这之前应该没有能够让人产生联系片子,据说是戈达尔之前拍过一部,也是类似于用宣言撑起全篇的样子,我觉得不会有这种力度

  你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凯特来主演这部片子的话,换一个演员来演的话,他会是什么样子? 也就是说这部片子的主演也只有凯特布兰切特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表现的话,才会有他现在的这种力度,这种力量能够直接传达给观众,直接给传达给所有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豆瓣评分高达7.9分的原因

  除了主角强大的吸粉能力之外,这部片子在其他的硬件方面依然达到了一般作者达不到的一个美学标准,包括他的整个画面构图,然后主体主要是突出人物,对场景的一些设计。 包括他整个对演员的化妆的要求,12个角色是12个不同造型,尤其是那个流浪汉的造型,可以说是非常的磨人的一个造型了,对于演员的形象该是一个怎样的一个改造,怎样的一个颠覆?看了之后你就会明白

  无奈的是的是我看的是一个插渣画质,也就是相当于流畅画质的一个版本,然后看了豆瓣里面的一些截图之后,那个对比真的是非常之大的,非常的让人伤心的一件事情

  《宣言》观后感(二):不错影像作品

  因为是凯特加一星,否则词汇量这么大的独白可能都看不下去。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想起孟京辉也是爱用这样的音乐解释名词概念,全靠演员演技和台词功底撑起来的作品。观众肯定没法认同这宣言,因为它就在做着自己所否认的事,可以认为导演是在呼吁艺术家做更多真诚灵性的作品,批判那些为了赚钱,自命不凡,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伪艺术家。比起电影确实是适合放在展厅里的“影像垃圾”,但不妨作为一场行为艺术来看,比起没看下去的《歌声不绝》强很多,可以看出拍摄剪辑功力,观众看得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我理解的是每个角色的转换都代表着语境,有象征寓言意味,即这话的口吻放在这人在某时的场景很合适,但也不能否认是为了拯救电影冗长单调的内核。就是不知道大魔王为什么要模仿印度口音有点好笑,以及那个捡破烂的直接演个疯女人就好了,声音实在是不符合老头。有些台词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字幕组翻译后。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大魔王说的话=正确的话)

  《宣言》观后感(三):电影院里的行为艺术

  在北影节的第一天来看这一部。

  影片本身并不算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翻了翻评论发现始于博物馆的装置艺术,怪不得。

  从cate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口中说所代表的每个流派的观念职业场合、行为,都是表达的媒介或载体。她借助这些,叙述激烈平和的宣言。各种主义各执一词,却又在其中蕴涵了某种共通。

  作为cate粉,她的演绎无疑是最大的看点。所有角色各有特色细节里张力十足,直视镜头时候那些犀利东西就迸发出来。

  这整部电影其实正如她新闻主播/现场记者的口说出的,作品公开的那一刻,作者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如何解读全看观众。

  你看见了谁,听见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最后表达一下对我女神的爱,屏幕上聚集了12张她的脸时,还是很有震撼效果的。为此多给一星。

  《宣言》观后感(四):不是影评个人看法

  从戏院的走出来重新回归繁华城市的那一刻,我不禁有些不习惯。看完这部电影好似我又去了一趟欧洲(不确定电影的全部取景地,但是我很肯定有一幕是在Berlin前西德山上的那个观察台上拍的)。电影叫Manifesto,本身就是对宣言的一种“宣言“。作者对于各种art movement的理解和看法,我并不是非常认同,但是对于立场我和他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导演认为这个时代是被资本主义工业化等过渡侵蚀的时代,处处渗透着腐朽颓败的气息自然这就是现代艺术发展基础,它不再因“模仿“而存在,从而脱胎于古典艺术(academy art)。我之所以说不太认同导演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说得不正确,而是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来去理解一段艺术运动的宣言;而不是片面主观的将个人情绪添加到每一个艺术词汇上,如此我认为导演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肤浅的(literally)。比如,葬礼上反社会人性的致辞,导演认为是Dada,但是我个人认为是Neo-Dada;以及家庭晚饭前的祷告词这一段,有人说是Pop art(的确也说得通但不明显,我的认为pop art更应强调消费主义),然而我认为这段来表达conceptual art 也说得通(因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啊)。此外,我觉得其实逻辑和间接上可以做得更好(我就当这部电影是Video art的集结,但是“策展“不怎样)。以上仅个人观点。如果你问我从“艺术的角度“给电影打分的话,3星半(not a masterpiece)。

  《宣言》观后感(五):轉載:Julian Rosefeldt 今天谁相信宣言?

  「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携重量级个展“宣言”(Manifesto)亮相上海的昊美术馆。尽管展览的主角之一,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没能亲临现场,但由她主演的13个《宣言》电影短片海报动态影像,在美术馆展厅如神明无处不在。」

  缓缓步入美术馆,偌大的展厅内13面屏幕错落而立。艺术家朱利安有意将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情境主义、未来主义、漩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至上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激浪派主义、极简主义、新浪潮主义、Dogma95等艺术家、建筑师、舞蹈家、文学家、电影导演、诗人政治家刺耳宣言,精心编排后交给女神凯特,后者以极端刻板庸常的12个典型角色加以演绎,其中包括:潦倒的流浪汉、玩世不恭的朋克青年私人派对上的女企业家科学家、木偶制作者等。好莱坞式的卓越的化妆术与驾驭力使得那些跨越性别、国籍、社会阶层个体都顺利消解于凯特的表述,成为纯粹言语的载体。你我作为观众穿梭其间,彼此迥异的场景在四周明暗显隐,背景乐与独白起伏涨落。行走本身即是剪辑,言语交响而成对话。单独场景情节的淡化与“宣言”自身的讲演性质使得各元素得以自由组合,也决定了作品相较于线性呈现,似乎更适于被打乱,此消彼长,时而共鸣,将嵌套在内的联结与对立充分展开。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潦倒流浪汉

  艺术和生活的交缠与分裂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时荒谬,有时恰如其分。“宣言”的文本来源大多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时延内,涉及艺术理念政治文化纲领等各领域经过艺术家的拆解重组构成旁白、自语或呼告,而言语和情境各执一词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张力所在:葬礼上的吊唁人几度哽咽,宣告着达达主义摒弃意义的愤世嫉俗;主持电视新闻节目的凯特主播远程连线人造暴雨中的凯特记者探讨概念艺术。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葬礼主持人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新闻主播

  影片或许为观者提供了前述自由组合中最接近创作初衷的一种,但给人的感觉仍是无心插柳,冲突交融皆为自发,也无需刻意调和。有些影片再现的情境中作为指导语的宣言与接受指导具体艺术实践几乎完全错位,说者与听者却也都以常态参与其中。如凯特作为中产家庭的女主人饭桌上带着自己真实世界丈夫孩子们祷告,冗长的瑞典公共艺术大师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艺术宣言《I am for an Art…》与不耐烦的家庭成员沉默形成了一种奇怪戏剧效果。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中产家庭女主人

  有些宣言作为画外音呈现,倒也成为场景的解释,为视觉信息赋予了新意。如凯特作为臃肿的垃圾场女工骑着电单车飞驰在后工业时代冷漠无情的现代建筑旁边时,德国建筑师布鲁诺(Bruno Taut)及意大利建筑师桑特利亚(Antonia Sant’Ella)的《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响亮激昂地响起了。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垃圾场女工

  在股票交易工作的凯特正以证券经纪人的专业态度电话那头的客户答疑解惑,镜头瞄准了布满建筑内部空间的冷血而理性电脑屏幕,此时画外音传来了未来主义画家的宣言——“人类痛苦对我们而言与电灯的痛苦没两样”(The suffering of a man is of the same interestto us as the suffering of an electric lamp)。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证券经纪人

  有趣的是,不少国际艺评人抱怨凯特徒劳无功表演将这些被朱利安选中的艺术宣言成功地沦为了好莱坞测试台词的电影道具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语言重要性深远精神意涵。尤其是一个世纪以前发表这些宣言的作者们,是有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带来的无限恐怖才如此慷慨激昂,他们理应无一例外地感到被当代艺术家和好莱坞演员的不合理诠释行为所冒犯。但对艺术家朱利安来说,《宣言》展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被诠释的宣言文本本身,而是它们被呈现的方式,其中就包括不在美术馆现场的展览装置上显示任何文本翻译,声称这样能够让观众专心于观看艺术作品的视觉本身。这些无一例外的台词与情境错位的《宣言》短片仿佛在叩问着观众,过去的宣言已经成为现实,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宣言?如果美国现任总统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又有谁会相信那些被政治选举和娱乐选秀电视节目炮制出来的虚假谎言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摇滚明星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编舞者

  朱利安对作品的坚持还不止于此,影片《宣言》在开篇就表明立场:“要撰写一份宣言,你必须以甲乙丙谴责一二三。” 宣言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及共同的历史脉络,但当时间过去,这些激昂的话语还具有普世价值,得到众人的认同吗?影片中凯特面对着一批装扮成外星人的舞者,大声说出美国编舞家Yvonne Rainer的《反宣言》——“不要奇观、不要炫技、不要变形、不要耍把戏、不要假装……”;或由一个虔诚基督教徒凯特说出“我支持的艺术是政治的、情色的、神秘的,不是在博物馆坐以待毙的”;小学老师凯特教育学生“没有东西是原创的,所以你可以偷任何东西,去启发丰富你的想象力”;下一句借永远在打破传统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戈达尔的名字去挑衅主张电影要回归传统的Dogma宣言。这些文本在电影中被放到对立面上,被重新赋予意义,引领观众再次思考及发掘各宣言中的思想脉络。同时让观众反思当被空洞荒谬的社会包围时,这些曾经赋予社会生命力的宣言,能否再次为艺术家以及社会带来冲击。影片还在结尾处聪明地引用了《情境主义宣言》的喊话来表明立场:“你所相信的情境主义批评家们最终有一天也会回过头来批判你(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宣言》电影中Cate Blanchett所饰演的小学老师

  除了呈现《宣言》影片本身,艺术家朱利安在此次个展中为上海观众带来了几个较早期的影像创作,如隐喻现代人类脱离自然的荒谬而又现实的《小丑》(Clown,2005),直面人类及其对地球产生的重大影响后果的《干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与讽刺人类无休止的荒谬的货币交易惯性的《交易》(Swap,2015)。

  JulianRosefeldt《小丑》(Clown,2005)

  JulianRosefeldt《干涸之地》(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5/2017)

  JulianRosefeldt《交易》(Swap,2015)

  无独有偶,去年7月朱利安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展上为北京观众带来了独具挑衅意味及女权主义色彩的影像作品《深金》(Deep Gold,2013/2014)。比较巧合的是以上这几部影片几乎都没有设计任何对白,符合他一贯以来的创作风格,即避免使用语言,而运用夸张的姿势逐渐形成一道舞蹈的风景,这对身处于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的人们而言既具有仪式感又难以捉摸,也为《宣言》展本身增添了一股神秘的悬疑气氛。

  JulianRosefeldt《深金》(Deep Gold,2013/2014)

  JulianRosefeldt《深金》(Deep Gold,2013/2014)

  毋庸置疑,艺术家朱利安和演员凯特联袂演出的“宣言”展是绝对令人兴奋的影像艺术项目,也给身为观众的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困扰。尤其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世界,政治人物、消费主义和娱乐明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习惯于以“宣言”的姿态对人们施加着超乎寻常的社会影响,你我稍不留意就会成为好莱坞式的虚拟景观和明星精湛演技的牺牲品。流行于市而玩世不恭的“宣言”此消彼长,争论和愤怒交互更迭,争相涌向空虚的娱乐和统治的技术,却很可能没有为这个时代提供任何有意义的实际表达。在特普朗统治世界秩序的这个时代,这种玩世不恭的感觉就像寡头政治的现状一样。如果说今天我们需要什么,就是有人给出掷地有声的“宣言”,并且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让艺术家再问一次,今天谁相信宣言?

  《宣言》观后感(六):让凯特女王变为“木偶”的电影,果然不一般

  《宣言》这部作品在德国异常火爆,在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展出时,展期设定在2月10日到7月10日,但是因为过于抢眼,最终只能从9月延期到11月。

  《宣言》的最大的噱头恐怕是凯特女王一人分饰13角的“精分表演”,但看完成片你会发现本片最大的噱头并不在此,而在于大魔头这次成为了木偶,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借凯特之口,“炮轰”艺术界,大搞特权。

  在目前全球化的形态下,很多事情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至少我们在欧洲看到,民粹主义开始横行,普通民众普遍受制于资本主义,消费者除了对物质以外对其他都没有兴趣。在20世纪时有那么多的宣言,为什么现在没有伟大的宣言了?这正是朱利安创作《宣言》的初衷。

  电影以真人虚拟故事去演绎这些抽象概念,当艺术介入生活它又会变得不同。这一构想无论对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还是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对于凯特来说,《宣言》的挑战在于表演形式的妥协,因为比起那些在宏大场景进行演出,本片仅仅将演员囚禁于12个封闭空间。演员拥有的只是文本,如何在只有文本的情况下,既展现出情景也呐喊出心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凯特那浑厚有力的台词念腔以及微妙生动的表情,将生涩的艺术理论表现的惟妙惟肖。

  对于朱利安来说,《宣言》集合了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特里斯唐·查拉、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安德烈·布勒东、克拉斯·欧登伯格、伊冯娜·莱纳、索尔·勒维特、吉姆·贾木许等大师的宣言。

  这几十位艺术大师主要活跃于一战前后。宣言内容横跨几百年,在这短短的95分钟内,如何将宣言的力量稳定发挥出来?好在朱利安用一种拼贴艺术,做到了影像极限,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影像艺术家的野心之举,13段宣言积攒的力量宛如火山爆发,直击人心。

朱利安·罗斯菲德,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是一位德国艺术家和电影人。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了慕尼黑和巴塞罗那建筑学的课程之后他以视觉丰富和精心编排的动态影像作品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多以复杂的多屏装置呈现。受电影史、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史的同等启迪,罗斯菲德运用熟悉的电影修辞将观众带入超现实的戏剧领域,这其中的居民为日常生活的仪式所吞没。幽默和讽刺用以引诱观众进入被打造的奇怪而熟悉的世界。朱利安擅于运用丰富的装置艺术与视觉魅力,去结构生活中陈词滥调的仪式。

  朱利安深知高级的讽刺都是源于生活,而非设计出的戏剧。比如2016年他在美国圣路易斯肯普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美国之夜》,朱利安借鉴西部片风格,将其与当代美国政策变化进行关联。如作品中出现了奥巴马和小布什的木偶决一死战,两种肤色的人种与西部片中不同种族的残杀,形成呼应,意味深长。这一点在《宣言》中也有所体现。

  艺术家姬内卜·赛迪哈认为:“艺术能帮助你逃离现实、表达政治观点或个人主张,可以帮助你思考,增强感知力,质疑世界,讲述故事,留存并保持记忆的鲜活,挑战既有观念和外部世界。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你希望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只有我们参与其中,去讨论它时,艺术才会对我们敞开怀抱。艺术也可以是政治语言,它象征权力,就像《自由广场》中那位艺术馆策展人,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转化成一种冷暴力。同样,《宣言》也可以视作政治语录。

序言:我在写一份宣言:我不逼迫任何人来追随,艺术领域里人人都能另辟蹊径,只要他感知到愉悦——如箭般飞升,远达天际。或者另一种愉悦——深入矿井,看遍野尸花,处处痉挛。会有人真心认为,他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基础吗?一个人怎能将无尽无行的混沌加以秩序化?就凭人?角色:乞丐:情境主义: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正在朽烂,其哲学、文学、艺术全面破产。而艺术家的角色也在全面变革,我们的艺术是革命期间的艺术,既是对堕落世界的反制,也是对全新世界的先知。我们高声赞扬革命,视它为生命的唯一引擎,我们赞扬发明家们的灵动。年轻、强壮、我们举着革命的火把,大步前行。这个地方,属于反抗的灵魂。吝啬鬼和享乐者都给我滚。

  在这段引用了卢齐欧·封塔纳《白色宣言》、纽约约翰·里德俱乐部《草案宣言》以及康斯坦特·纽文华的《宣言》里,它们统一到一起可以称之为一种变革语言。

  比如康斯坦特·纽文华他曾声称“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彻底颠覆了固有思维对艺术的束缚,包括卢齐欧·封塔纳弄出一个洞,打破画布的空间,创造“一维思维”。都符合情境主义对思考方式的打破。

  同时凯特饰演的乞丐,也可以看作资本主义发达后社会遗留问题的写照。

角色:股票经纪人:未来主义:去他妈的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看看我们,我们还没完蛋呢,我们的心永不止步,让神圣电灯的统治慢慢建立吧,为青春,暴力和胆量留出空间。

  在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发表了重要的《未来主义者宣言》,在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圣地,敢于挑战权威的宣言在当时看来是酒后狂言。当放置于当代它却毫不违和。他表达出对陈规思想的厌恶,以及对高科技和暴力的偏执崇拜。

  在这一段路中凯特以股票经纪人身份出现,可能是对未来主义苦涩宣言的具象表现。股票代表着速度与冷暴力,这与菲利波的宣言不谋而合。

角色:垃圾焚烧工人:未来主义建筑:我们不再以教堂,宫室和讲坛的设计者自居,我们应当建立酒店,光廊和直道,很有益的清拆。让我们铲平丰碑,铺地,台阶。让我们淹没街道,广场,让我们抬升城市的标高。我们必须发明并重建它,让城市如船坞般巨大而喧嚣,我们的住宅必如一台台庞大的机器。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未来主义建筑强调紧迫、运动和抒情。

  此情此景,朱利安将镜头对准生活百无聊赖的焚烧工人,她日常的工作是清理垃圾,也可以看作是工业文明盛产的赃物,一个社会微观写照。同时,电影以凯特漠然无光的脸庞暗示一种陈旧势利。而她日常工作穿行的楼宇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个平凡视角引入未来主义的浮夸理想,反差感处理得很有味道。

角色:建筑师:构成主义:我已自我归零,将自己从愚昧绝望的学院派艺术中解放出来。米罗的维纳斯,是衰落的一个直观案例。她并非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拙劣的模仿。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个畸形。尽管所有文艺复兴大师都精通解剖学,但他们对于身体的表现上,都没有做到真实。

  在构成主义段落中,朱利安充分发挥了他对建筑物观察的敏锐度,例如在科学家一章中,悬浮在凯特头顶的黑色长方体完全仿造了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 朱利安·罗斯菲德曾说,库布里克、塔可夫斯基在内的电影导演都是他灵感的来源。

  “黑石”在太空漫游中承载着深刻隐喻,那是对伟大时间之谜的探索。构成主义崇尚抽象概念,而用“黑石”表现人与宇宙关系,这一手法可以说是非常抽象了。因此,当凯特头上巨型黑石悬浮时,导演极简的意图不言而喻。

角色:葬礼主持人:达达主义:达达,眼下仍是一坨屎,但从今以后,我们要拉出五彩缤纷的屎,为艺术的动物园做装饰,以各种迎风招展的领事旗帜。达达既不是疯狂,也不是睿智,也不是讽刺,达达就是虚无。

  前文提到的那些反抗旧思想的运动恐怕都没有达达更具颠覆性。因为达达是彻底无政府的,他们声称“破坏就是创造。”

  将达达主义宣言用葬礼主持人之口表达出来,这已经非常激进了。一战后人民对社会的绝望,以及对资本主义的不信任催生了达达。作品中凯特肃穆的形象仿佛是对那些曾经被朝圣的艺术品,进行一场庄严又冒进的葬礼。通过凯特的演绎,让这场宣言既保持了达达派的愤世嫉俗,又拥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角色:木偶操纵者:超现实主义:我坚信,对梦境与现实双方的未来解决方案——是将其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一种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形态的创造过程,从属于潜意识。潜意识——这个宏伟的意象之源,孕育着结构人类本性的各种观念。潜意识塑造,组合并转化着个人

  在这一幕中,背景里隐约的警笛声作为引入者,观众看到一系列历史人物被做成木偶,其中包括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希特勒、阿拉法特等,几个横移镜头直接串联起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这一场景与安德烈·布勒东提出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和政治的激进主义必须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木偶和木偶戏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发挥了超越艺术自身的价值。

角色:家庭主妇:波普文化:我要的艺术既政治,又情色,还神秘。我要的艺术,成长却不自知。我要的艺术,抽起来像支烟,闻起来像双鞋。我要的艺术,可穿,可脱,如同裤子,会穿孔,就像一双鞋。会被吃,就像一块派。

  有趣的是,在这一场景中导演设计了一场古板母亲与冷漠丈夫,儿子的吃饭戏。我们知道,很多导演都喜欢拍人吃饭,尤其是多人聚餐的场景,实际上这是最难拍的情景。无论在镜头调度还是台词分配上都难以规划。

  但就是这样传统的场景才符合波普艺术的定位,因为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艺术并不高冷,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蒙娜丽莎》性感神秘的微笑是艺术品,杜尚的小便池也可以是艺术品,当下的艺术取决于你看世界的方式。

角色:女朋克:强硬主义/神创说:我们追求真相,不在外表的实相,而在思维的实相。我们必须创造,人们不再困与模仿,他会发现,他能丰富世界的模样。得益于大自然的滋养,他的头脑也滋生出新物象。一首诗,一幅画,一座像,一艘轮船..我们创造,那是我们时代的印记,力推美学极限。创造艺术,凭一己之力。革故,鼎新,过去,我们弃若敝覆,我们活在当下。

  在强硬主义段落中,凯特的夸张造型带着微醺的状态,实在是印象深刻。她游走在酒吧内,大肆宣扬着言论,急于去改变世界。改革、创新并凭一己之力,这与观众对摇滚乐手的常规想象很贴切。那些带有狂妄思想的家伙,就像他们皮肤上的纹身一样刺眼。凯特这一造型恰好迎合了强硬派的精神,从而抛砖引玉引发观众思考

  强硬主义融合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的精髓,同样,它也具备政治先锋派的理念。神创说提倡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神对世界万物的改变具有协调性以及美感。

角色:私人派对首席执行官:旋涡主义/青骑士/抽象表现主义:伟大的漩涡艺术万岁。生活存在于过去和未来,而艺术只存在于当下。我们站的是真正的当下,而不是矫情的未来或者被神话的过去。那些天天打着现代旗号的未来主义者,恰恰最矫情。我们需要人性的无意识,愚昧,兽性,当然还有梦想。

  同样受到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影响的还有漩涡主义,他反对多愁善感,推崇工业机器的活力,以及各种暴力形式,典型代表是诗人庞德和雕刻家爱泼斯坦。

  青骑士这个由艺术家康定斯基创立的抽象学派,对世界的影响非比寻常。而由康定斯基所绘的《点、线到面》也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康定斯基丢弃了繁琐、矫情的装饰,形成独属于青骑士的流派风格。这和欧洲的包豪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都有相似特性。

角色:舞蹈动作设计师:激浪派/梅尔茨/行为: 日常维护是个烦人的差事,占据了他妈的全部时间,清理台面,洗净碗碟,洗你脚趾,完成报告,校正笔误..现在,我将只做这些日常维护的琐务。把他们冲进意识里,作为艺术。所以我称之为艺术的,就是艺术。

  毫无疑问,激浪派在建筑、设计、音乐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个发迹于60年代的国际线艺术组织,在全球拥有像小野洋子、约翰·列侬、约翰·凯奇等众多拥趸。激浪派的思想来源自杜尚和达达,梅尔茨也是,只是没有后者更具开创性的言论。

  而行为艺术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崛起,并在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亲身介入作品中,打破了以往封闭的交流模式。那些看似无趣的生活瞬间变成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在这一场景中,凯特扮演一位舞蹈家,导演有意强化了她的行动力,这与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

角色:新闻播报员:观念艺术/极少主义:当下的艺术都是伪装。当一个艺术家在运用概念式的艺术时,就意味着他所有的计划和决策都是预先构思好的。执行不过是例行公事,预先构思的创意,会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

  与那些打破旧思想的艺术形式不同,观念艺术提倡打破戒律,可以篡改并挪用。观念艺术家从杜尚的《泉》中汲取了营养,认为只要创造者主观上认为是艺术的东西,都可作艺术品陈列出来。极少主义又被称为ABC艺术,因为它真正将客观存在放大,与那些简约派相比,极少主义还会强调出事物的物质性。

  为了贴合观念艺术的“虚假性”,朱利安在安排这场新闻播报时,特意让凯特同时饰演场内主持人与场外主持人,并在仪表上做了很大改造。而当播报完毕,观众才发现场外记者淋雨是造出来的布景,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也是虚假的。

角色:教师:道格玛95:吉姆·贾木许“Nothing is original, steal from everywher”(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剽窃)让-吕克·戈达尔:重要的不是取自何处,而是用之何方。道格玛95:不得加入拍摄地不存在的道具和布景,不得加入音乐,除非是现场本身的音源,必须手持摄影机拍摄,电影必须是彩色的,电影布光是不接受的,禁止进行光学加工和使用滤镜,还有,电影不得包含任何肤浅行为(谋杀、武器等),类型片是不可接受的,还有导演不可署名,这个很重要。

  在影片终章导演设计的角色是教师,真是颇为微妙。可以想象,老师对幼年儿童的教育或许会在其一生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片尾的重量感不言而喻。同时,朱利安也毫不避讳自己对电影史中那些著名导演的追随,道格玛95对真实的偏执追随,以放弃技术为前提,回归电影原始状态。辅助进贾木许与戈达尔的“反原创”,又强调了《宣言》思想的包容性。

  在《宣言》中,朱利安对于镜头的调度也很讲究。慢镜、俯拍镜头缩短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宣言》与那些摆在博物馆的静物油画不同,它拥有繁盛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影像艺术赋予的奇迹。侵入感的强烈烘托令观众完全融入到忘我状态,对于艺术家宣扬态度起到了极大帮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阅读20世纪重要艺术宣言不难发现,倡导者几乎均为男性。这说明男性自身就代表一种权力,那么朱利安选择一位女性来解读13种宣言,自然意义非凡,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女权象征。

  比起那些陈词滥调的所谓艺术精品,朱利安对作品的定位非常明晰且谦卑。“Nothing is original”也是导演的态度,正如宣言都不是他写的一样。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请勿转载!

  《宣言》观后感(七):Do the acting excessively, but no action please.

  Often, when there is a shortage of urgency, an artist finds refuge in tracing art history, an actress finds refuge in reenactment, a canon of western modernity finds refuge in recanonization of itself. When there is a shortage of urgency, political or artistic or otherwise, an established artist makes art by finding an established actress to read out loud established art historical texts.

  And calls it manifesto.

  It doesn't seem to be self conscious of the irony of its commercial gloss, bourgeois opulence, and stylish artifice. Is there a manifesto that does not manifests anything new, raw, or real?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makeup manifesto?

  Maybe there is, in the art world establishment we have. I used to think it is bad enough for us today to have only dead manifestos. When Julian Rosefeldt bring them back to life, I see only zombies. Now I regret.

  The ticket money I spent on this How Art Museum exhibition: what a regret also. How Art Museum, like many of those newly established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ions (Yell Space 要空间, for example)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is country, thinks that having a "creative" name makes it looks more creative. It does, but this "creativity" has as little to do with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as Julian Rosefeldt's "Manifesto"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manifesto.

  This is the first exhibition (a manifesto exhibition) of How Art Museum, along with a design exhibition called "The New Creative Future of Chinese Design," and a shop almost the size of a whole exhibition floor filled with arty merchandise, appropriately named "art derivatives", by Jeff Koons, Murakami Takashi, Xu Zhen, Xiang Jing & Qu Guangci, and their wannabes. Outside the shop is the namesake hotel filled with sculptures and paintings by even worse artists. The museum requires visitors to exit the museum into hotel's third floor (then to its tasteless lobby), instead of the museum entrance, so that we have to endure this exhibition outside the exhibition.

  Unlike Julian Rosefeldt, who has his own merits in art, this bright new museum seems to be desperately assembling and manifesting everything that is wrong with the art world, and from its beginning we've learned that all it wants to do in the future is to assemble and manifest more. The only problem is how.

  《宣言》观后感(八):Menifesto@ifc PALACE [Sundance HK] 17/09/2017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爆肝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之后,我要来看这么一部探寻后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电影。一个半小时里不断涌现的种种概念符号,我勉强算有所了解的只有第一个长镜头的trading desk, 里面貌似thomson reuters的系统,和墙上闪现的VOW3. 一人分饰十二角固然是很有趣,不过对艺术思潮毫无了解的文盲如我,可能确实食髓而无法知味吧…

  就起始和末尾的流浪汉的高呼而论,我是不大同意的。宣判资本主义死亡的应当也只能是资本自身。旧系统的崩塌和新系统的塑立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流浪汉、交易主管、产业工人、戏剧导演、酒鬼烟枪、商人,共同推动的。艺术家,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家,都没有能力来宣判一个时代的终止。他们的在社会的diffusion中的身份都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产业工人用双手表现自己的力量,艺术家利用作品制造呼声表现自己的力量。仅此而已。

  撇开艺术论点,十二个角色剪影式地展现了现代中产生活的众生相,和艺术观点对于每个人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快速而精彩。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有机会二刷吧。

  http://filmrise.com/Manifesto-Press/MANIFESTO%20Notes%203.28.17.pdf

  《宣言》观后感(九):引用到的宣言

  补充阅读吧

  rologue

  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1848,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ristan Tzara, 1918, Dada Manifesto;

  hilippe Souplault, 1920, Littérature and the Rest;

  ituationism

  Lucio Fontana, 1946, White Manifesto;

  John Reed Clubs, 1932, Draft Manifesto;

  Constant Nieuwenhuys, 1948, Manifesto;

  Aleksandr Rodchenko, 1919, Manifesto of Suprematists and Non-Objective Painter;

  Guy Debord, 1960, Situationist Manifesto;

  Futurism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1909, The Foundation and Manifesto of Futurism;

  Umberto Boccioni & Carlo Carrà & Luigi Russolo & Giacomo Balla &Gino Severini, 1910, Manifesto of the Futurist Painters;

  Guillaume Apollinaire, 1913, The Futurist Antitradition;

  Dziga Vertov, 1922, WE: Variant of a Manifesto;

  Architecture

  runo Taut, 1920, Down with Seriousism!

  runo Taut, 1921, Daybreak;

  Antonio Sant’Elia, 1914, Manifesto of Futurist Architecture;

  Coop Himmelb(l)au, 1980, Architecture Must Blaze;

  Robert Venturi, 1966, Non-Straight-forward Architecture: A Gentle Manifesto;

  Vorticism/ Blue Rider/ Abstract Expressionism

  Vasily Kandinsky & Franz Marc, 1912, Preface to the Blue Rider Almanac;

  arnett Newman, 1948, The Sublime is Now;

  Wyndham Lewis, 1914, Manifesto;

  tridentism/ Creationism

  Manuel Maples Arce, 1921, A Strident Prescription;

  Vicente Huidobreo, 1922, We Must Create;

  aum Gabo & Anton Pevzner, 1920, The Realistic Manifesto;

  uprematism/ Constructivism

  aum Gabo & Anton Pevzner, 1920, The Realistic Manifesto;

  Kazimir Malevich, 1916, Suprematist Manifesto;

  Olga Rozanova, 1917, Cubism, Futurism, Suprematism;

  Aleksandr Rodchenko, 1919, Manifesto of Suprematists and Non-Objective Painters;

  Dadaism

  Tristan Tzara, 1918, Dada Manifesto;

  Tristan Tzara, 1920, Manifesto of Monsieur Aa the Antiphilosopher;

  Francis Picabia, 1920, Dada Cannibalistic Manifesto;

  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 1920, The Pleasures of Dada;

  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 1920, To the Public;

  aul Éluard, 1920, Five Ways to Dada Shortage or two Words of Explanation;

  Louis Aragon, 1920, Dada Manifesto;

  Richard Huelsenbeck, 1918, First German Dada Manifesto;

  urrealism/ Spatialism

  André Breton, 1924, Manifesto of Surrealism;

  André Breton, 1929, Second Manifesto of Surrealism;

  Lucio Fontana, 1946, White Manifesto;

  op Art

  Claes Oldenburg, 1961, I am for an Art…;

  Fluxus/ Merz/ Performance

  Yvonne Rainer, 1965, No Manifesto;

  George Maciunas, 1963, Fluxus Manifesto;

  Merle Laderman Ukeles, 1969, Maintenance Art Manifesto;

  Kurt Schwitters, 1919, The Merz Stage;

  Conceptual Art/ Minimalism

  ol LeWitt, 1967, 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

  ol LeWitt, 1969, Sentences on Conceptual Art;

  Elaine Sturtevant, 1999, Shifting Mental Structures;

  Elaine Sturtevant, 2004, Man is Double Man is Copy Man is Clone;

  Adrain Piper, 1969, Idea, Form, Context;

  Film

  tan Brakhage, 1963, Metaphors on Vision;

  Jim Jarmusch, 2002, Golden Rules of Filmmaking;

  Lars von Trier & Thomas Vinterberg, 1995, Dogma 95;

  Werner Herzog, 1999, Minnesota Declaration;

  Epilogue

  Lebbeus Woods, 1993, Manifesto.

  《宣言》观后感(十):震憾,象充了一场电。 震憾,象充了一场电。

  本人完全不懂艺术,就谈谈看了一场电影的直接感受吧。

  就是看百老汇办德国的影展,看到票都卖完了,然后就买了最后的票进去坐着。第三排最边一个座位,在最近银幕和最边银幕的地方,大场景的俯视和全屏镜头,头要抬得高高的,蛮辛苦的。说实话真想到最后一排的地上去坐着看了,但又出不去。不过只有一秒钟,就秒呆了,被凯特的阵势,和对白的内容。我的天啦,震憾。

  一边看,一边根据场景写出这些感受的词语:

  冰冷 空洞 满屏 俯视 愤怒 力量 僵硬 笨重 沉重 死板 空无 复杂 凌乱 空旷 笨重 垂死 老旧 丑陋 伪装 控制 未知 迷茫 梦幻 年轻 希望......

  一边看,觉得这样满屏的表达,真要考演员的水平啊。

  一边看,并把电影的文字翻译全部拍了下来。

  前面的那段话,我真是想录下来啊,就是太慢了。

  以下是整理的,花了一天的时间,根据拍下的照片做的文字记录,前面部分没记完,从1/4开始记录比较完整,但偶尔会拍少几张。

  艺术就是感受,记录文字的感受。

  达达,就是虚无。一如你们的宗教,虚无。再无宗教,再无共和主义者,再无保皇派,再无画家,再无作家,再无乐师,再无雕塑家,再无帝国主义者,再无无政府主义者,再无社会主义者,再无布尔什维克,再无政客,再无无产阶级,再无民主党人,再无资产阶级,再无贵族,再无军队,再无警察,再无祖国,再无这一切,再无一切,只有虚无,是虚无!

  形态不定的变种,如何指望建立秩序呢。

  不想冷得发抖的人,就得大步走。我们和一起大步走的人,看到远方。

  正在苏醒的晨曦,晶莹透亮,正发出第一缕光芒,令人欢欣雀跃的第一缕黎明之光,和伟大的艺术乌金,将开始其胜利之旅;

  今天我们比以往,更相信我们的意志,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唯一的生命价值。而这个价值就是,永恒的变化。

  我们必须重建城市,使它变得,像是巨大喧嚣的造船厂一样,无一处不灵活,机动,有生气

  在空空如也的未来门前,今天我向你们艺术家,画家,雕塑家,赏和诗人宣告,艺术不是谈资,而是真正快乐之源

  向你们宣告我的言行,我已将自己,变形为零的形式,从不良的学术派,艺术泥沼中摆脱出来,物体象一烟雾一样,消失无形,我已摧毁了边界,摆脱了物体的限制,这受诅咒的边界,禁锢了艺术家,并误导他,远离毁灭一切的目标,我们永远有新发现,而我们的发现不可隐藏,强行将我们的年代,融入过去的年代,实为荒谬之至,生活必须纯净,才能进行正常演化,艺术不应趋于简化,而应趋于复杂

  我在所到之处宣扬堕落,手从天堂指向地狱,眼从地狱指向天堂,人的生命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如泰山,其实是一回事,唯一永恒的,就是“死亡”一词

  你可能享受生活,别人教你什么,你就喜欢什么,如果你不是那么胆小地退缩到,那些你被迫去想的崇高理想和不存在的抽象龟壳中,所有这些废话,不过是教条,你就会站直了,玩大屠杀游戏

  你不明白,一个人什么都不靠,也能感觉幸福,我们见识过一切,我们什么都不爱,我反对体制,最能接受的体制是,没有体制的原则,逻辑的废除,记忆的废除,考古学的废除,未来的废除

  你就象你的希望一样,虚无

  你就象你的天堂一样,虚无

  像你的偶像一样,虚无

  像你的政治人物一样,虚无

  像你的英雄一样,虚无

  像你的宗教一样,虚无

  放弃爱,放弃唯美,放弃智慧,这负累,因为在新文化里,你的智慧荒唐又渺小,只有迟钝无能的艺术家,才会用真诚,来掩饰他们的作品,艺术需要真相,不是真诚,为透明,为清澈欢呼吧,为欢呼吧,为水晶,为流体,为优雅,为笨拙,为闪烁,为光亮,而欢呼,为永恒的建筑欢呼,建筑可以很空旷,火红色,质地平滑,坚硬,有棱角,残酷,圆形,精致,彩色,不雅,彰显欲望,梦幻,有吸引力,让人不快,悸动,充满活力或死气沉沉,如果冷,就冷得象块冰,如果热,就热得像烈焰,建筑必须燃烧

  现代主义者,有完全相同的情感价值,人不是有规律的,人的想法经常跑题,想完一件事再想另一件,而是同时想两件事,断断续续的。

  什么逻辑,逻辑就是个错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整个世界,就像个见鬼的业余乐队在演奏,是谁对真诚提出质问的

  是通过个人情感净化,明确我们自己的人呢,还是那些讨好本就不多的观众,不成形队伍的,艺术家们呢

  我们自己以外,从不可能产生真相,生活就是, 对时不时的雨天,开放的系统,没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内在价值之物,其富有的诗意,只在内部维度发展壮大,我们寻求的真理,不在表象,而在思维上,我们必须创造,人类不再模仿,而是发明创造,他在为世界补充事实,人类生于自然,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新的事实,一首诗,一幅画,一尊雕像,我们必须创造,这是我们时代的标志

  强加美学限制,从自己的能力中,不是整合旧的价值观,而是创造新的价值观,我们留在身后的过去,是腐尸,我们将未来交给占卜师,我们要的是今天,不再回顾过去,别再谈什么未来主义,奇迹般照亮着独一无二又对向上升的“我”,异常敏感,永远更新,又永远相同,让我们崇拜先锋派,让我们热爱这个无与伦比的世纪,我们的利己主义,我们的信心毫不动摇,在我光荣的孤寂中,我通电的神经,发出了奇迹般的炽热,我得到了启发

  一个伟大时代业已开始,精神上的觉醒,不断恢复失去的平衡,对精神播种,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门槛上,一个伟大灵性的时代,艺术,文学,甚至是“精确”科学都在这“新”时代,处于不同的变化阶段,它们都将,被这种灵性所征服,我们正在摆脱,各种束缚,记忆的,联想的,怀旧的,传奇的,神话的束缚,我们正在创造,明显既崇高又美丽的,现实形象,不从基督,人类,或“生活”获得灵感,建造教堂,而从我们自己的情感中,获得灵感建造教堂

  极点就是现在,和浪漫的人来说,它们只不过风景如事,饶有趣味,而富人毫无例外,全都令人厌烦,伟大的艺术漩涡万岁,我们的漩涡,并不害怕过去,它已经忘了过去的存在,“**”是唯一活跃的东西,生命是过去与未来,而现在是艺术,我们代表着现在,这一现实,而非伤感的未来,或是无赖般的过去,未来派如今,对机器飞机等过分赞赏,他们是当今那些所谓的现代主义者,之中最为浪漫以及多愁善感的人,如今我们,不想对着汽车大惊小怪,它们像刀叉大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类的无意识,人类的愚蠢兽性,还有他们的梦想,艺术直觉永远是原始的,还是爱恋的人,我支持的艺术

  亲爱的想象力,你那慷慨的品质,“自由”是唯一,我们虽然继承了,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只有想象,给了我一些暗示,这已足够让我,投身于此不惧犯错,直接相关的事实,我们抛弃 了,所有不合常规 的,一个人从出生至死亡,所有不合常规的,在文明和进步的幌子下,考虑和我们经历,只允许我们,目前仍流行的绝对真理,我们仍然生活在,投身于此不惧犯错,提供我生活可能的样子,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诸多不幸可至少,仍能使我激动的词语,我最喜欢

  我们仍然生活在逻辑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把自己交给梦想家

  看看孩子们,

  树林非黑即白,梦中人永远不会醒

  朝着人群开火,让自己入迷,万一你死了,你确信自己,会在死人堆中苏醒对吧,我相信在未来,梦与现实这两种状态,将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即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在创造形象之时,它隶属于潜意识,潜意识是丰富的源泉,蓄满了,为心灵所感知的意象,包容着,构成人的本质的观念,潜意识塑造构成,并改变个体,

  我相信人在自己所选的,非理性道路上,出发行进,以及抵达目的地时,会感到的纯粹的欢乐,别了,荒谬的选择,梦里的黑暗深渊,形形色色的对抗,以及长期的耐心,别了,季节的飞逝,人为的思想秩序,危险的坡道,以及一切事物的时序,

  但愿你能下点功夫作诗,今年夏天玫瑰是蓝色的,大地披上了翠绿的斗篷,像幽灵一样,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活着和不再活着,不过是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存在感在别的地方,要耗费很多时间

  做日常之事,将它们作为艺术,赶到意识层里

  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它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蔓延着的线条

  水生巨兽的强势站姿

  观念或概念,是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使用一个概念艺术形式时,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施起来,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观念成了创造艺术的机器,这种艺术即非理论性的,也不是理论的例证,没有目的性,不管艺术品,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它必须源于一个想法,它是什么形式呈现,不那么重要 ,艺术家所关注的,是概念与认识,形成的过程,这个作品,不仅因为他们能轻松地说谎骗人,或是迅速而决然地,或杀害他人

  新的网络形式是,人类扮演上帝,速度超越了时间与地点,速度就是力量,速度让虚假信息,让时间与地点,迷失了方向 ,它是一个我们对调整的痴迷,使得我们,腾不出时间或地方回头,如今说什么也太迟了,今天已是昨天,其记忆 已经消失,我们怎么能够向前走,意味着见机行事,双目久久凝视着某物,知识变成了信息,以致言不及义,话语成了观点,你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反省自身就是照镜子,深思熟虑就是说,想着自己

  如果人类,并非面对黑洞的话,这些或许都还可以解决,他意识到自己的绝对机能,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已被夺走,人类曾具有独创性,与一定的真实性,一切都消亡 了,终结了

  光能够创造多少种彩虹,会对热浪的差别多敏感,想象一个,充满难以理解的事物,有着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运动,以及不可计数色度的世界,“太初有道”,之前的世界,让所谓的幻觉,进入你的知觉领域,接受梦中所见,不管是白日梦,不必让心灵之眼,能令灵感产生共鸣之处,或是能激起想象力之处,你们可以参考,老电影,新电影,音乐,书籍,绘画,照片,诗歌,梦境,闲谈,建筑,大楼,桥梁,树木,云朵,水体,甚至光影,我希望你们只选择那些,直接与你们的灵魂对话的东西,这样做的话,就算称为剽窃

  真实性非常宝贵,而原创性并不存在,所以不必费心隐藏,你的剽窃行为,让——吕克戈达尔的话,关键在于你要把它们带到哪里去

  不能出现导演的名字,一定控制住个人品味,我已经不是艺术家了,我发誓,一定忍住作品创造,因为我认为,这个瞬间比整个永恒还要重要 ,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我创造的人物,和场景之中带出真相,倾尽全力在所不惜,任何高品味,以及审美方面的考虑,事实创造规范,真理带来启发,电影艺术里,有更深层次的真理,还有一种叫做富有诗意,令人欣喜若狂的真理,这种真理神秘莫测,唯 有通过,虚构想象,及因袭才能触及

  我与我所处的,与一切存在于僵化怯懦形式中的权威,我是数百万,不随大流的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家,没有家人,不奉行教条,没有自己的地盘,不知道何为起点,何不终点,我向所有的偶像,与定局宣战,向所有,利用我自己的谬误,与可悲的恐惧,来束缚我的历史宣战,我只知道一些瞬间,一些如同瞬间的一生,以及一些带着无穷的力量出现,后来又“化为乌有”的, 建造众多世界的人,是一个崇拜肉体,崇拜美妙音乐,崇拜夜幕下轮廓的人,我没法知道你的名字,你也没法知道我的名字,明天我们将携手,建造一座城市!

  直觉形式应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不是,对人世间生灵的克隆,但其本身就是灵性之物,自然本有灵性,供我们顶礼膜拜,对于那些,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人,我们我们会不屑一顾地说,

  你们,你们自以为自己是审判者,

  可终有一天,是要受到审判的!

  我这个非艺术者的对艺术的宣言:

  感受,感受,感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宣言》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