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凤凰台》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凤凰台》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21 15:3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凤凰台》经典观后感集

  《凤凰台》是一部由闫然执导,张语庭 / 卜小贵 / 王虹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凤凰台》观后感(一):《凤凰台》致被都市人渐渐遗忘的乡愁

  (文/小义大道)

  有些电影拍来是为了看华丽丽的特效,古代人装扮整齐勾心斗角,外星人突袭人类被英雄打败,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古代人穿越到未来……

  有些电影拍来是为了烧脑拼智商的,你以为你醒着其实在梦里,你以为他们是N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你以为他在做梦人却做了这事……

  而有些电影拍来则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怀的,它们不华丽也不高潮迭起不悬念丛生,只凭那淡淡的人淡淡的景,就足以迁动观者的心,像闫然导演即将上映的电影《凤凰台》。

  《凤凰台》和同期上映的影片相比,它绝对是属于朴实类人文主义情怀的片子,但通过时代变迁的演化,它所呈现的中心思想却远比那些华丽的大片要来得深刻!

  我本人也是出自于农村,考上大学才来到北京,毕业后成为北漂一族努力的打拼,想要在这寸土寸金的城市寻得一席之地立足。我的家乡湖南也和影片中的西南地区一样,是个风景如画、有山有水农产资源富足的好地方,正如你在电影所看到的,这样美丽的地方,却只居住着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们都出外打工了,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

  电影里的学校面临要被拆掉的一幕让我联想到今年回家姐姐的孩子上一年级,要跑到附近的镇上去读书,还要在那里租房子,否则就要去更远的县城里上。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开始住校生涯,不再是像我们一样跟发小手牵手从家里出发,然后放学跑着跳着一路玩一路往回走了。是的,故土已不再熟悉,昔日珍贵的童年回忆已经面目全非,电影里的一幕幕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快被遗忘的那股乡愁又渐渐复发,隐隐作痛!

  中国人讲究“团圆”,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电影里的一个片断非常触动人心,就是一大村子的人聚在一起过春节,看着春节晚会把酒言欢。这场面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年饭,大年初一五点就起来了,放鞭敬天神敬祖先,然后哥哥、姐姐、爸妈、奶奶一大家人开始吃饭,那团团圆圆的景象终生难忘。现如今,我们都漂落在各方过年都很难聚在一起,家乡的各种习俗也逐渐被遗忘。像张语庭所饰演的女主角那样,选择落叶归根建设新农村,这估计是在外的很多大学生们都想去做的事,无耐此举任重而道远,毕竟不是每人都能幸运的“被车撞”成功找到伯乐。不管怎样,还是希望家乡能赶上时代的步伐,让奔波在外的人回家也能赚到钱,真正做到“团团圆圆”,让那片青山绿水继续生机勃勃!

  既是反应时代变迁又难免要有比对,钢筋水泥搭建的楼盘被取名为田园牧歌,三年没回家的孩子父亲在这的工地上打工,一片“红红火火”的搭配热潮。真正的青山绿水间却是一片愁云密布,售不出的药材与见不到爹妈的孩子。城市里的尔虞我诈凶恶艰险,什么“我只留下有价值的人,你就是”,远没有穷山恶水碰到事说一声,大家都来出力来的暖心!女主角从都市白领变成兢兢业业的村主任,一片惨淡的村里村外因为变革变得的欣欣向荣,三年不回家的爸妈也回来。

  凤凰台、春雨村、田园牧歌这些诗意的名字让你遐想联翩。这部电影不仅是女主角在片中造梦,连导演都在编织一片美梦,这个网分外柔软,网住了大家的思家情怀!

  《凤凰台》观后感(二):长安不见使人愁

  2000年,湖北监利乡镇干部李昌平上书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著名的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业真穷,农业真危险”——农村自古以来是皇权、强权、族权、父权等各种权威下的蛋,基本上农村如何发展是要靠皇城、军阀或土匪、门阀与宗族、强人等等影响而产生或超稳定或极速垫付式的发展。2000年至今,取消农业税、小城镇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等等,在相当或一定层面上对于三农是不无裨益,然而中国的现实足够复杂和吊诡,农业税是取消了不过粮食价格长期上不去而成本激增,目前留守农村者多是家中有进城务工人员或者短期打工,否则单纯靠土地,几乎养活自己和供养家人的可能性。毛时代全国学大寨,大多数地区只是学了个皮毛。改革开放时代,无论是大邱庄还是华西村,都是农村强人能人领导下的超级集团,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农民致富,而农民赵本山则通过二人转和刘老根大舞台等演艺托拉斯航母式令一帮农民和城市平民成名立万,不过这些都不是绝大多数平凡的农民可以去比较,人比人气死人,话就是如此,英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如同老百姓期盼包青天,属于可遇不可求。闫然导演的《凤凰台》,讲了一个小村庄的转型故事,故事不大,就具更深远的代表性,但是前提也不少。张语庭饰演的杜小娟,接过父亲老支书的承诺,帮助存在致富奔小康。

  中央的政策多如牛毛,上面的指示也是哗哗的下文,每年各行各业的运程彩头又是难说,农民甚至包括绝大多数乡镇区县的领导干部,也很难猜出哪块云彩会下雨,长安不见使人愁,这就导致不再早就抛弃统购统销的农业很危险,他们可能今年甲鱼明年山药后年再种菊花,信息不对称的苦对于三农来说太过寻常。《凤凰台》用偶然的命运转机来解决了村寨挤压的天麻难题,可是女主光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收获的季节》卖花生更是让观众心酸,今年山东产花生还不如电视剧里的价格高呢。在全球化大生产-消费的分配中,中国农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都很不够。农民已经明白无法通过勤劳种地来达到致富的可能,于是家乡更多是旅店,乡愁不如在城里还贷愁的实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乡村人口会越来越少,这是历史的大趋势,然而反应在文艺创作上,中国的内地影视剧,往往依然在讴歌田园,赞赏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他们的行为确然也不错,然而,我想,还是要正确引导很多农民如何适应进城生活,当前前提是保护好自己在农村的权利:宅基地和口粮地,那是他们作为几十年农民最后所拥有的好东西。

  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也过于简单、粗暴、直接,尤其是房价飙升到正常人脑电图都不会正常的地步,过去二三十年、未来二三十年,当下的中国基本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点,那些先后进城的农民,要承担起安家立业的重任,他们无论在北上广深还是郴州日照,都要做出更多的付出。然而,无论如何,绝大多数进城的人都回不去农村了,一老一小让中年人极其难为,小的要上学,老的要看病,中坚力量要社交、娱乐和加强学习,只有城市才能提供更加方便的相互服务。然而,到底怎么进城?不是行政区一划拉从县变成区就成了城里人,那样的城市化和城市居民自有住房率,不仅骗了专家和领导,也毫无意义。也不是把农民的宅基地都归拢到一起,圈块地盖起搞房子大家都上楼,然后以城乡统筹占补平衡来说事,各种差价就被有司吃掉了。农民还是要在城市里活下去,才是正道。农民最缺乏的就是各种职业培训,只有这个办好了,才有饭辙。留守儿童到城里和父母在一起,给予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当前极其突出的现实问题。留守老人可以选择在老家,也可以去城里做老漂族,纯粹看自愿和精神诉求。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流传着一个伟大的说法,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个说法绝对没错,然而中国的农民也实在是太多了,中国农民平均只种一亩三分地,东部沿海省份多数只有几分地,大约在2046年,从事农业的中国最多不会超过20%吧,其他人必须要进城,而新农业则必须有新路径。顶层设计往往都很宏观,然而层层叠叠到基层,还要看各乡各地的造化了,毕竟中国的贫富差距实在太大了,大到国家统计局都不好意思公开城乡合体的基尼指数了。希望有一天,农村不再拖城市的后腿,田园生活或大农业生产,均属预期目标,凤凰台上凤凰游才有可能。

  《凤凰台》观后感(三):春风化雨 不解乡愁

  刘原说“丧家犬也有乡愁”,当城市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冰冷丛林,乡愁则必然变成一种无解的情殇。

  我的家乡很长一段时间里,污染指数全国第一,但这并不妨碍我几乎两周回家一次的频率,从雾霾笼罩的首都到一个雾霾笼罩的地级市,正是一趟消解乡愁的“归来”。但并非所有人能如我般愿意折腾,大多数人为了家为了孩子,只能抛家弃子,《凤凰台》在影片开始不久,便简单有力的将这种困境抛给所有人——故事中的角色与银幕外的观众。

  《凤凰台》以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春雨村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以贵州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发展为背景,让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角力与融合并进,呈现当下农村的经济以及生态现状,也揭示现代人与农村相处中的尖锐矛盾与无法割断的情感纠缠——生存还是乡愁?青壮年群体的出走的纠结与返乡的挣扎,是狂热的迷失与凄清的回归之间的权衡,也是这个时代的痛脚,是每个个体极富勇气的抉择与社会需要承担的后果。

  影片以杜小娟个人的“抉择”为故事轨迹,以十年的时间跨度为单位,描绘了中国农村现代化最重要的十年物质变革与精神变革,从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定要走出去的生存理想,到不忘初心,重拾对故乡无比深沉热爱的回归,社会的发展与个人情怀的释放,为这十年高速的发展,留下一个稍微温暖的收稍。

  老书记的逝世,让一个村民习以为常的时代仓促落幕,涕泪横流返乡的杜小娟则是代表着一种未知的变数,或者成为希望,或者湮灭在呵责声中。这种断裂式的困境正是当下农村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更多寄居都市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快速打造一个现代化城市与积累数百年人文历史的乡村消失之间,如何取舍?

  影片在杜小娟返乡后的十年间,通过“天麻销售”完成父亲遗愿,揭示了农村发展的受限因素过多;“都市寻人”让村民感悟亲情,也让更多人感悟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男友决裂”明示情感选择,也明示了个人的价值趋向,在文化断层处守护文化传承;“智救秧苗”表现出基础工作的不易,也表现了技术改革的必然性……如此种种,是并不避讳当下农村问题的,在这个拥有418名村民,却有310人在外打工,只剩下老人孩子的百年老村中,谱写了一首田园中的青春赞歌。

  导演闫然的浪漫手法,也给予了影片充满诗意与情怀的田园长篇“叙事诗”的韵味,十年的时间,如歌亦如诗,让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带头人”,也让当初并不理解的男友“卸甲归田”,有勇气去寻找心灵的“田园牧歌”,新的时代,总会有新的理想诞生——

  春风化雨,是山野家园的殷切期盼,不解乡愁,却是都市田园的日渐消逝的悲情反思。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道不尽青春风流。

  《凤凰台》观后感(四):《凤凰台》:乡间自有浪漫在

  文/满囤儿

  和今年代表内地申奥的《夜莺》类似,《凤凰台》也用都市人在乡间找到情感归宿,来唱一曲浪漫的歌儿。不同于《夜莺》在路上寻找,《凤凰台》的主人公一开始便扎进了乡间,一直在乡间寻找着。留在乡间并非女主人公杜小娟最初的想法,可是在一次次未能离去后,她反而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原来梦想中田园牧歌的生活并未粉碎,只是留在乡间等待疲惫的都市人去重拾。杜小娟给老家带来的经济腾飞也许有些过于梦幻,但是她在这里找回的安详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十年来,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繁荣,类型片大行其道。传统的剧情片曾一度从电影院中消失。科班的半路出家的众多电影人们,都纷纷开始像好莱坞类型片学习。学得好的,立刻就引爆了票房;学得差的,也有不少成功实现浑水摸鱼。固执如田壮壮、何平等非要在类型片里展现情怀的导演们,最是难以遂愿。不过随着内地电影市场大到如今这个地步,反而有了新的空间给非类型片。《钢的琴》、《团圆》、《人山人海》、《万箭穿心》这些剧情片尽管叫好不叫座,但至少终于有了机会到影院走一遭。至少那些想看它们的影迷,还是有机会起早贪黑,到影院里去膜拜一下。

  《凤凰台》和这些前辈一样,在如今的市场里终于觅得自己的空间,能够全国上映,与大家相约于影院。如果勉强往类型片上靠一靠。本片可是算是有励志色彩的剧情片。原本在都市工作顺利,已经进入“白骨精”行列的杜小娟,突然得到了噩耗----父亲去世。由于她的父亲是村支书,所以这噩耗的后边,跟着的是家乡人民一连串的紧迫问题。这和《当幸福来敲门》那种家庭面临一连串困难,《点球成金》那种球队面临一连串困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主人公都得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聪明才智以及真心感化别人来帮忙,才得以度过这些难关。家庭可以越来越幸福,球队可以成绩越来越好,而家乡呢?家乡走出困境后,就会让那些离去的人回来。

  虽然杜小娟在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被导演赋予了不少浪漫色彩。不过这种理想主义,的确是目前诸多社会问题的一种解决之道。“故乡”这两个字在中国之所以异常沉重,并不是因为大部分背井离乡的人们通常都很久才回一次家。而是在他们久久不回家后,会发现“故乡”瞬息间就会不见了。中国高速的发展背后,是一些历史的“蒸发”。“不常见”永远无法与“看不见”相提并论。

  于是,所谓乡间的浪漫,不在于你衣锦还乡,而在于你在它消失前,真切地走进去。它不会抱怨你事业无成,不会抱怨你孤身一人,不会抱怨你囊中羞涩。它可以接受任何状态的你,永远张开怀抱地接受你。如果你惦记乡间的浪漫,最好立即动身,不用等。等来的,八成会是遗憾与后悔。

  《凤凰台》观后感(五):《凤凰台》:现代化下的乡村童谣牧歌

  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在七十年代初时曾写作了一本专著《乡村与城市》,作者梳理了英国文学里对于乡村或城市的种种论断、描述,从而揭示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并由此衍生出对于社会的思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乡村在城镇化的浪潮下难以为继,而需要转型,但城市在带给人们更多的文明、文化时,也夹杂了社会的不公、生活的不安等,但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却常常难以回到原来的故乡……幸好的是,借用朱塞佩·托纳多雷的经典之作《天堂电影院》的台词来说,电影比生活美好。于是,一些电影人借用影像的方式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可能,为处于平凡、琐碎而紧张的生活里的观众带来丝丝缕缕的安慰,比如这部《凤凰台》。

  影片一开场时是在城市的某个楼盘的开盘现场,张语庭扮演的女主角所写的发言稿得到了领导及男朋友的赞许,整场戏也洋溢出一种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感,只是一通电话打破了这种热烈美好的气氛,接到乡亲电话的张语庭沉浸在丧父的苦痛之中,而男友让她先回去奔丧然后早点回来继续工作生活;随后可以看到张语庭坐车辗转的回到了远在山区的家乡,而等待她的,不仅是身为老支书的父亲的离世,还有一张张的在老支书的号召下种药材却滞销的老面孔……

  影片在开场的第一部分就已经建立起城市/乡村的不同景观,对于早已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张语庭来说,她的音容早已告别了家乡人的沧桑,更多是一种在职场奋斗多年后的干练、成熟(这点也为她回乡后一再的帮助家乡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但在城市里时她是有些迷惘的,迷惘于哪天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尽管她所做的行业恰恰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相比之下,回到家乡的她虽然是要面对着一张张的愁眉苦脸,但在解决了他们的困境后她便迎来了一个个真诚的笑容。

  影片也通过另一个人物,也即张语庭在城市里上班时的男友同事,来突出了这种城市/乡村的对立与矛盾,同时也凸显了影片的偏向于诗意、牧歌童谣般的乡村的价值观,这点也与当下的主流城市电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毕竟很多作品都早已淡化了乡村这个还较普遍存在的地方,即使对于不少城市人来说他们或者他们的父辈祖辈也是从乡村出来。

  另一个对比来自于同题材类型的作品,比如刘杰的《碧落雪山》及林黎胜的《消失的村庄》,两部影片的背景都是在云南的偏远农村,也都描述出乡村的贫困(即使是儿子在民政局上班的老村长家里,也几乎是一贫如洗)、犯罪、淳朴的人情等,再加上不便利的交通、如诗如画的风景、自然成长的动物等,构成了一幅乡村的浮世绘。但对于《凤凰台》来说,虽然也有一些喧哗,但更多则是追求经济利益又有人情味的乡情(这点也得益于张语庭扮演的女主角给乡村带来了致富之道吧),从而折射出牧歌童谣的意味。

  现实往往是要比电影要残酷不少,毕竟电影就像是一个梦,再残酷也会有醒来的时刻。影片《凤凰台》将中国梦的主题置放于乡村这样的背景里,通过人物的生活、情感的变化等,折现出乡村的价值、意义所在,甚至也带给了乡村新希望,即使仅从这点来看影片也已经不同于大部分的国产电影。

  《凤凰台》观后感(六):《凤凰台》:影韵诗情安放恬淡乡愁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前往大都市寻求所谓的光荣与梦想。这些外出游子,特别是来自乡村的人,他们身躯都依附于巨大繁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内心深处的灵魂早已在现代化进程中流离失所,于是乡愁成为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的一种精神寄托。在闫然执导的电影《凤凰台》中,飘荡着恬淡的乡愁气息,用以安抚化解离家客思念故乡的愁苦。

  时下有关乡村题材的电影,不是玩着高大上的乡民致富概念,就是以搞笑形态显示村落中的家长里短。少有如《凤凰台》这般,独辟蹊径地用乡愁寻根为切入点,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影片有着散文化叙事结构,文艺气息浓郁,贮藏丰沛艺术含量,村落景观与人文蕴含并存,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承接,儿时记忆与现实憧憬贯穿。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相辅相成构造出“美丽乡愁”的画卷。在节奏舒缓的剧情之下,温婉动人的故事婉婉道来,天然亲切的田园景致、千姿百态的自然植物、丰富多彩的生活趣味,在光影下魅力十足,使得漂泊者触景生情,感怀故乡的美好与温暖;外出者睹物思人,勾起对家乡亲朋的无尽想念。而明澈纯然的画面之下,迷人风光尽显无疑。山重水复路通幽、柳暗花明目迷香、小桥流水伴人家、黄花翠竹皆有灵、摇曳多姿乡土情,诸多美景通过镜像跃入观众眼眸,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陶醉于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

  无论是看演员表演、看优美风景、看深邃意境,《凤凰台》都可让观众从中获得诸多满足。导演闫然观风察俗,生动贴切地制造出一抹淡淡的乡愁,触痛了精神匮乏文化背景下心灵的渴望与呼唤。剧中杜小娟因父亲的突然病逝,匆匆赶回故乡料理老爸身后之事。这个貌美女白领与家乡邻里相处的过程中,在曾经熟悉的环境里回忆起成长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于老屋小径上深情寻根,回念孩童时代的光阴往事,从而唤起了心底里对故乡的热恋。最终她放弃在都市的房地产职业,选择留在故乡,在明山秀水间精心筑梦,依托故土实现人生梦想与乡亲们共同打拼致富。饰演女主杜小娟的新晋女星张语庭,在片中尽显白领丽人知性优雅的魅力。外形靓丽的她置如画风景里,用纯熟演技把人物塑造的文艺不矫情、清新不做作。而片中美人美景交相辉映,叫人看起来养眼舒心。

  《凤凰台》观后感(七):回望故乡情难了却

  《凤凰台》因其题材的缘故,注定不会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在以商业为主的华语电影市场上,像是这种农村题材作品几乎属于活化石,但片子质量还是OK的。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部展现个人事迹的电影,不像其余主旋律歌颂电影那样,拍成样板戏,《卒迹》是一部拥有扎实的故事基础,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的电影,是这个题材之内,电影发挥的最大限度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在我看来电影与主旋律电影非常不一样,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电影中通常带有那种很鲜明的红色印记,借助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故事或事件来烘托当时的时代主题。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始,作为我国电影几乎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色品种,宣传是其主要目的,电影发展至今无外乎几种模板,其一便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历史电影,如《建国大业》、《大决战》;其二便是题材虚构而成分主流的教育类型电影,如《地雷战》、《鸡毛信》;其三便是传记类型,如《焦裕禄》、《孔繁森》。《卒迹》大可归为后一种,但不同之处在于人物。

  《凤凰台》让我想起了上半年看过的《卒迹》,与之不同的是后者在于记录某个人的特定事迹,属于个案,就像孔繁森、焦裕禄那样,他们的事迹后人无法复制。而《凤凰台》则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角色,通过描写某个人物,而突出一种现象和精神。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白领女性杜小娟,放弃城市中的生活回到故乡打拼,最终成功的故事。所以说,所以这就是《凤凰台》与主旋律电影不一样的地方,《电影中并没有将杜小娟当做典型人物进行样板戏般的演绎,而是通过她代表了一种现象,她并不出众,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不是没有,电影选择这样一个角色,有代表性的讲述了一个返乡的故事。从城市白领到农村支书,英雄不问出处,成功也不问地域,电影从这个形象上就比较“歪”的角色身上入手,通过电影艺术手法,从故事本源上入手,讲述杜小娟的打拼故事,如何代替父亲完成事业,并且时间跨度很达10年,以小人物来衬托历史背景。这种方式在西方传记片中很常见,比如《果岭争雄》、《十月的天空》这样的片子,虽然在一部讲述农村题材的电影中难免会被打上主旋律的标签,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本片算是一部励志电影。

  话又说回来,本片跟乔·约翰斯顿执导的励志电影《十月的天空》很像,都是有关一个小人物的梦想,一个城市白领女性,有着自己在城市中打拼最终功成名就的梦想,但为了完成父业回到农村,从侧面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由于电影并不是以真实人物事迹而改编,所以在故事方面无法做到水到渠成,电影选取了大量城市化与农村之间的冲突来推进整个故事。片中以杜小娟的作为为主线,进而描写了亲情、爱情、当年历史大环境等多重因素对她的影响。从在一个逆境重重的环境之中,一个怀梦少女坎坷经历,从紧张忙碌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回到故乡,作为女性的身份难以服众,到寻找外出打工族的子女、成功销售积压的药材天麻、进而担任乡村破旧学校的教师,避免了学校被拆除的危险。影囊括了多种因素,条线索围绕着一条主线,其中杜小娟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和与自己男友的关系是片中的着力点之一,比如男友与她的恋情关系,从不满她不辞而别,到无法理解杜小娟留在农村的想法而与之分手,再到因一次捐助事件偶然相遇,两人关系与身份的扭转代表了整个片子基调,电影最后两人并没有复合,而是男友有感于杜小娟的精神,带着自己的梦想重新奋斗。

  电影也并非是歌颂事迹,而是从头到尾都在抛出一个问题,人们都去大城市奋斗了,谁来为农村奋斗,电而从杜小娟这个角色的身上看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故事中留守儿童、落后的农村经济与开场高楼林立成为鲜明的对比,在电影中角色身上展现的疑惑、迷茫,到不服输的奋斗,以及成功之后的自我独白,中国农村前方之路在哪里?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我国的现状。

  《凤凰台》的导演是曾经执导过《幸存日》和《云下的日子》的闫然。在“爆米花”电影“一边倒”的商业电影时代,能静心做农村题材的导演屈指可数。这位擅长讲故事,因此能将这个题材的故事做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尽管美中不足的地方有那么几处,比如人物情感刻画不足,叙事有些流水账,但瑕不掩瑜,本片不要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不是去歌颂某人和某个事迹,只要我们去见证小人物也有动人之处,去探讨中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坎坷之路。

  《凤凰台》观后感(八):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由闫然编剧并导演的电影《凤凰台》,讲述了一段虽然曲折却轰轰烈烈的农村创业史,作为创业类型片,本片并没有像《中国合伙人》那样拉出企业发展流水账,也没有像《喜莲》和《男妇女主任》那样充满了亢奋的致富动力,而是冷静而真实的,通过张语庭所扮演的女主角杜小娟的心路和人生路,展开出一幅从城市到乡村,从困窘到通畅的逆袭之路。

  当然,杜小娟能够挑起全村的生计的沉重担子,并非是因为有使命在身,但却因为起突然去世的父亲的有未完的事业,在村民的冷嘲热讽拼命挤兑的情况下,负气般的站到了风头浪尖上。一个羸弱的女孩有这样的勇敢举动,固然让人钦佩,但村民们在老村书记尸骨未寒之际的寒心举动,也确实很令观众心塞,当然,有关人的劣根性问题,不在本文探讨之列,就此放过。

  《凤凰台》看似讲述了一段职场高级白领回乡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正能量故事,其实是记录了一段传统农业在发展中一次次破局而变的躁动时刻。俗话说,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已经成为各地城、村、镇招商引资所惯用的金句,但商来了资进了,接下来肿么办?没人深究,这是一个目前仍然无法解答的难题,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前景,本片也没有办法给出答案,但是观影的感觉,却能感受到那淡淡的乡愁,不仅仅是思乡的苦,也是迷茫的无助。

  放眼当下,农村问题多多,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依无靠,留守儿童更成了社会的一大潜在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从经济到思想,逐渐被城市所蚕食,广袤的田园村庄,却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城镇一体化的建设脚步,又在破坏性的“前进”中,把千变万化全部推倒了,重建成千篇一律。

  其实农民生活要求并不高,只不过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出门有钱花,进院人团圆。《凤凰台》中的杜小娟,也深知农人之苦,因此她从毅然的决定,到初期只打算呆几天,以至最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全村的天麻种植产业,这是一个对故乡对亲人不断加深理解,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在修复着全村男女老少的关系,修正着每一户的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当然,不仅是周边的环境,还有她身边的男人,一个是都市的甜蜜恋人,一个是救他于危急的药厂负责人,两个男人,确实带着不同的奋斗方向,聚拢在杜小娟的身边,最可惜的是城里的男友,完全无法理解杜小娟的选择,时时歇斯底里的大闹一番,不仅让小娟感到悲观失望,也令观众生出无数的厌恶,但在厌恶的背后,其实可以自醒一下,那些曾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有与影片似曾相识的重逢。

  《凤凰台》观后感(九):春雨润物细无声

  无论当下的电影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的如何花样百出、新鲜无度,故事是否完整与流畅,始终都是衡量一部影片层次高低与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近年来电影市场上,高举着特效大旗猛打视觉奇观牌的特效大片也好,以点子出奇、惊吓观众为己任的小成本惊悚恐怖片也罢,抑或是永远都拍不烂的青春、浪漫、喜剧片等等,每每能在愈发严苛的观众们面前站住脚的,留下好口碑的甚至能大赚特赚的,除了创意抓人之外,便是故事自身的完整与流畅。能让观众们在编导的引领下,感受故事自身所散发出的种种情愫,或欢笑或悲痛或感动……

  影片《凤凰台》将视角锁定在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可谓完整而流畅地讲述了这个名叫“春雨”村的人们在近十年以来,面对国家经济大变革,小家状态同样变化不小的现实下,如何寻找自己心中那一份真情的寄托,梦想的归处……思乡之愁与幸福感的几番矛盾冲突,在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老与年幼一代留守穷乡僻壤的现实间,激烈而残酷地碰撞着。

  亲情、友情与爱情以及浓浓的乡情,在低矮的屋檐下,在泥泞的田野边,在老人们深深的皱纹里,在孩子们盼亲回家的哭声里,当然也在城里苦苦打工的农民工心里激荡回响。繁华都市里的“田园牧歌”再美再好,也仿佛是触碰不到的海市蜃楼,远不及家乡的风光更美,家乡的人更亲……

  很显然,影片编导的手法是收着的,也是平实的,其并未将关注点锁定在这看似跨度不小的十年间的某个特定事件上,而是采用平铺直叙且夹叙夹议的方式,将故事的脉络清晰示人,并在起伏不大转折不多的故事线索中,缓缓地塑造出主要人物的特点,进而在几番热烈的情感抒发中,将一股股浓郁的乡情,以及年轻一代内心的美好梦想之画卷一一呈现。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节奏般,令观众深深体会到大时代的变迁之于普通农民们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城市的快节奏发展,也终究对于人的改变过程中,渐渐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进程。也真实地反映出当下“城市化”与“土地流转”等等国家政策对于广大农村天地的影响与促进。浓浓的时代感充斥着影片的每一格胶片。

  在表演方面,可以看得出编导同样为了寻求故事的真实性,采用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甚至朴实村民的同台演绎之风,亦可谓《凤凰台》的另一大特色。可谓真实再现了春雨村十年脱贫致富之平凡又非凡的坎坷路。回乡圆梦的私企高管,青年才俊的药企老板,以及村里至亲挚友的乡亲老少,在每每的困难与困境中,总能齐心协力、共抗难关,上演了一个个让人心酸动容又欣喜有爱的好戏。

  恰似“好春雨,知时节,宜润物,细无声!”

  《凤凰台》观后感(十):一曲平实写意的乡愁曲

  作为预测界的神人,李白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很多热点事件当中,如今莫名的藏头诗已经发展到输入关键字就能输出整首诗的地步。不过对于“乡愁”这种事情的预测,李白却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预言者。一首《静夜思》传诵了几千年依然经久不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情永不过时,但是古人没有电影电视这类更丰富的媒介,他们只能通过写诗来排解自己的思乡之路。从这一点上来讲,现代人无疑是幸福的,交通工具日益便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且现代人可以通过电影这种艺术手段来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将于11月4日上映的电影《凤凰台》就是这样一曲平实写意的乡愁曲。

  《凤凰台》借助都市女白领杜小娟因偶然事件回归故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故事,折射出在外游子心中割舍不断的乡愁。影片大部分的笔墨都落在杜小娟回乡遇到的种种挫折,以及在带领村民致富路上客服的一系列困难,但是始终萦绕其中的浓郁乡愁却始终深入人心。作为背井离乡投入北漂洪流中的一员,关于乡愁总是有很多话想说,在外游子强烈的思乡之苦、深切的盼归之情、渴望的回家之喜......或许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

  作为闫然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凤凰台》背景取材于贵州毕节的秀美田园,影片整体风格恬静素雅,迷人风光美不胜收。而与画面的无限美好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当下颇为无奈的农村问题:分居夫妻、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让农村的存在感越来越微弱,年轻人蜂拥而至挤到城市谋生路,农村剩下孤寡老人跟留守儿童,生活何其清苦。似乎农村变成了国家向前发展的牺牲品,然而国家生计衣食来源皆出自农村,可是高科技、现代化却又跟农村无缘,农民应该怎么办?有志于回乡发展的年轻人又该怎么办?

  正好最近刚看了一部吴秀波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似乎所有农村题材的影视剧所面对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是受限于他们所能接触到得事物而决定的现实,如何引导并开化他们成为农村工作的关键。由张语庭饰演的杜小娟在《凤凰台》中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做出一些可喜的成绩,这不仅是她的喜悦,也让作为观众的我感同身受。

  从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荔枝红了》到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第二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男妇女主任》可以看出,以农村为背景的具有中国特色现实烙印的电影深受观众及各奖项评委会的喜爱。再观《凤凰台》细腻的情感及返璞归真的自然风光,奖项也应属于这部真实的电影。

  电影终究会落幕,结局大多以皆大欢喜而告终,但是现实中的农村问题却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凤凰台》让观众思乡之余或者应该带来一些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