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孤》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失孤》影评10篇

2018-05-02 21: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孤》影评10篇

  《失孤》是一部由彭三源执导,刘德华 / 井柏然 / 吴君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孤》影评(一):失孤——我欠此片的影评

  很多人都觉得失不好看,包括我老妈也这么认为,可是我认为失孤是部很不错影片

  虽然隔了段时间,但是回想失孤的情节,心里依然觉得闷闷的。

  他不煽情,每当快到泪点的时候,确又发生点情节,让你瞬间破功。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正是这点,我才欣赏

  我很认同一个豆瓣网友观点,那就是失孤有着三条线,代表了三种情况,找到的,没找到的和找到了但是父母已经死了。

  这三种情况相当写实,但是,失孤反映的情况又不止这三种。

  失孤不像一部电影,它不具备故事性,比起电影它更像一个记录片——记录了失孤后的各种状况

  我不知道怎样才算煽情,但是在看到井柏然笑着说:“我没继续读书,因为我没身份证啊,我是黑户。”如此轻松语气,可是却透着一种凄凉绝望,“我不能坐火车不能乘飞机女朋友爸爸不愿将他的女儿交给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原话我不记得了,毕竟隔得久了,就记了个大概)

  他这么轻松的说,轻松的笑,却笑得比哭还难看

  失孤,就是失去了孩子的父母的事情吗?痛苦的就只是父母吗?因为重男轻女而拐来的孩子,如果上不了户口,会是怎么个境地,这里却很好的诠释了。(光是这点,我就很想为失孤鼓掌

  另我觉得失孤这片子出人意料地方,不外乎,井柏然说:“养父让我寻亲,但条件是让我回去娶我的姐姐。”

  刘德华的惊讶充分代表了正常人会有的反应,太荒谬了!

  对,很荒谬,可在一些地方一些荒谬的事就是那么平常。这一情节的安排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别人认为荒谬,可在观念落后的地方发生的一些事,很好的揭露了。

  如上所述,失孤,不光讲了刘德华和井柏然,还借了刘德华的嘴叙述了更多的情况,也是真正的令人觉得痛心疾首的一些情形

  对,刘德华叙述的很平淡,很无趣,如果代入真实场景(话说,这故事本来就是根据真事改编的吧),那种痛,是一丝一丝的。

  “我很害怕回家,看到她们期待眼神。”

  “我老婆,她那不是活着,那是在活受罪。”

  “有个母亲,找了十年,找不到,终于有个孩子认亲,她明明知道不是,却还是认了。两年后,那孩子被他亲身母亲找回去。三天后,那母亲在屋里自杀了。”

  这些话,很平淡。

  如果随便将其中一个场景呈现,估计带来的效果会很震撼吧。

  导演他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觉得没有更好,因为主题是失孤,而她们都是很多很多失孤中的一个。

  真要都呈现,也不现实,因为这失孤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催泪,煽情。

  失孤不止揭露了这些情况,导演在温情细节处理上也做得很好。

  刘德华找不到井柏然,会很惊慌,他失去过一次孩子了,自然害怕再失去一次。于是,找到井柏然后,大声斥骂。

  搞笑的来了,下一秒不见的却是刘德华。

  井柏然也慌了,同样也斥责了刘德华,而且还紧紧牵着他的手。

  失去,找不见这种焦急,于井柏然童年被拐再也见不到母亲其实是一样的。

  两人吃饭,刘德华给井柏然夹菜。

  两人睡马路,刘德华给井柏然裹棉袄(那应该是棉袄吧)。他失去了孩子,只有在路途中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父亲,井柏然的出现,也让他不经意间流露出了父爱。

  刘德华开摩托被警察追,警察不仅给他地图,当打开地图时还掉出了两张毛爷爷

  这让看得人不禁跟着也心口一暖。

  对了,接着再说几个失孤让我觉得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一,周天意被拐,因为她是女娃娃,所以好多人都“女娃娃不要”(现实的不行啊,导演我要给你跪了)

  人贩子还想着可以便宜点卖,可另一边,周天意的妈妈因为找不到她绝望到要自杀。

  对人贩子而言,女娃娃只是个卖不出高价的商品,对买家而言女娃娃根本就不稀罕,可对父母而言,那却是唯一的宝贝!(人贩子的罪恶就在这一点上完全体现!)

  其二,井柏然对于童年的印象只停留在,大辫子竹林和铁索桥。可最终,时光飞逝,世事变迁,大辫子剪了,竹林砍了,铁索桥也拆了。

  这代表了什么呢?

  这代表了不仅失孤是件很凄凉的事,寻亲的不易更是让人唏嘘

  悲伤的只是母亲吗?想认亲的只有失孤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些带着童年记忆,长大了有能力寻亲的孩子,他们童年的记忆先不说能够记得多少,哪怕真记得,靠得住的又有哪些呢?

  现在,生活节奏那么快,可以说很多地方都大变样。这些变化自然是好的,但是同时也让寻亲变得更不易。

  其三,刘德华对大师问题。也许有人觉得这段安排挺无聊的,但我看了,只觉得更无奈

  哪个失去孩子的家长不想问问,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不见呢?

  哪个失去孩子的家长又无时无刻不在自责的呢?

  我是这么想的,仅代表个人观点:此片借刘德华的口试图道出那种迷茫痛楚

  失孤此片,并不能算一个好的故事片。它不催泪不煽情,线索也零零碎碎的。但是,它所揭露的,所表达的,细细想来,却让我有种钝钝的痛。

  我个人觉得,它拍的挺有意义的,市场上可以不乏催泪片,可这样类型的片子却很少。它禁得起推敲,刻画的也很好。

  在我眼中,它不是一部叙事电影,而是一部反映了失孤寻亲各种状况的很好的纪录片

  最后,离我看这部片子已经有段时间了,部分电影原话表达的有点出入请包涵,并且,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包涵全部,如有意义,请轻拍。

  《失孤》影评(二):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只愿世上再无失孤。

  《失孤》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刘德华主演),苦苦找寻被拐卖的儿子10几年,不想面对家人失落,有家不能回。 看完便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视频,拐卖儿童被人为致残,沦为乞丐沿街乞讨,很多乞丐背后或许更是一部真实的生活电影。

  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拐卖儿童的电影,这类的电影题材偏少,如果能拍摄一些以拐卖儿童为题材的电影,一方面社会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另外一方面唤醒人贩子和买儿童者的良知更进一步推动国家建立更好的儿童收养体制

  好的电影源于生活,生活高于电影,电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只愿世上再无失孤。

  《失孤》影评(三):《失孤》:把绝望碾碎,让温暖涌尽

  有了《亲爱的》的前车之鉴,看《失孤》时我也带了些许拭纸,以备情感涌泻擦去眼泪,但事实证明,拭纸是多余的,因为相比于《亲爱的》,《失孤》并没有大段大段能激发人眼泪奔泻的桥段取而代之的则是自然流露的父子亲情,失孤悲情。虽看似小桥流水,却能在心里掀起波澜,让我于内心深处恸哭、默泣、控诉、悲悯,却又适可而止,随即就跟着刘德华的滚滚车轮,再次踏上寻子之路。虽然总是在绝望中前行,但绝望却一次次被前进的脚步坚持信念碾碎,温暖旋即涌尽心头,黑暗中的些许微光让我也情不自禁地又复与刘德华一起,扎进“失孤”路。

  近年来,“打拐、寻子”渐成社会热点全民关注的同时网友也自发加入到这一社会公益事业中。随着《亲爱的》热映、大卖,普通观众关注、参与“打拐、寻子”热情更高。《失孤》此时此刻应景而生,在全景复现失子家庭、寻子父母挣扎于绝望、希望之间的同时,还剑走偏锋地从被拐孩子,买卖被拐孩子家庭的角度,深掘了这一社会陋象。同时对全民打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社会正能亦有机穿插,从而让整部影片不那么黑暗、残酷。即使有黑暗,却也透着屡屡微光;虽然很残酷,但也能让人感受到汩汩温暖,而这恰恰成了我笃爱《失孤》的最大动因,也是《失孤》最有别于《亲爱的》的最显现的地方。

  《失孤》让人情感生发共鸣,心里产现共振的除了其敏感容易催泪的内容、主题外,更离不开天王刘德华的颠覆性出演。可以说,这是刘德华出演的“最脏”的一部影片。破衣败絮,蓬头垢面;时而露宿街头,时而与垃圾为伍;眼神呆滞,情表僵硬;瞬即而来的绝望,片刻倾尽的希望......刘天王将“失孤”15年,寻子15载的失子父亲雷泽宽拿捏得让人痛彻心髓,如利锥剜肉,锋刃蚀骨。但雷泽宽还在坚持,在努力,在继续,因此,痛过之后又会让人生出些许微微的暖意,毕竟,希望还在......有人说颜值爆表的刘德华不适合这个角色,但我认为,初为人父的刘德华在体验了做父亲的甜蜜快乐之后,更有感觉传神递送出雷泽宽的心绪来。

  只有有过做爸爸的经历才能将失子之痛,得子之兴,往复穿梭于失望、绝望中的失孤父亲这个角色诠释的声色动人,甘苦夺魂。刘德华做到了,他几近干涸的泪眼,几乎麻木的情态,他因点点希望而不时扬起的疯狂,因汩汩绝望而顿抑于内心留现于面表的纠结、挣扎、委屈愤懑等等等等,都全然浸透出一个失子15年寻子15载的父亲的真实心境。《失孤》对刘德华的挑战不仅囿限于外表妆容大胆颠覆,更呈现于臻熟演技极致发挥。刘德华凭《失孤》雷泽宽拿奖拿到手软,应该不是问题。

  《失孤》还极尽刻画了一位被拐卖十数载后,经过几番挣扎与艰辛,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的被拐孩子的角色——曾帅。虽与雷泽宽不是父子,却在一起寻子、寻母的过程中建立起感情,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丝丝感动油然而生。《亲爱的》单单讲述了失子父母的艰难寻子过程,《失孤》不仅如此,还聚焦了被拐孩子的多舛命运,因此,更符合当下打拐、寻子(父、母)的主题。

  曾帅角色的设置既是为了体现社会现实存在需求(最早被拐卖的那批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也都开启了自己的寻父寻母旅程),也升扬了影片的调性,令影片色彩不再那么灰暗、阴靡、郁结。片中的笑点大多都是在曾帅与雷泽宽的互动产生的,雷泽宽的内心世界也更多是通过与曾帅的邂逅交流沟通而呈现出来的,曾帅的存在让雷泽宽的“失孤”之旅不再如此悲戚戚,殇兮兮,也让雷泽宽有了继续找下去的理由勇气。正是有了这对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真情再现,影片才拥有了丰腴的温暖与感动。而这不仅弱化了失孤父母与人贩子的对立、矛盾,更强化了影片的主体宗旨,从而更好地释放出了化悲痛力量,化绝望为希望的原动力

  《失孤》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就“失孤”论“失孤”。片中,雷泽宽曾问法师“为什么是我丢了孩子?”“(已经找了15年)还要继续找吗?”“还能找到吗?”等一些列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解的,也不可能具体答案,但从雷泽宽的实际行动不难看出,只要坚持、努力,绝望就会少一点,希望就会多一些。失孤家庭在"寻子、寻父寻母"道路上历经坎坷,绝望中伴生着希望,但他们始终不放弃......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不该)这样?!

  《失孤》影评(四):《失孤》:孤家寡人的孤注一掷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全部的爱,很难想象,父母一辈,人到中年,失去唯一孩子的痛苦与煎熬。在这个社会,有一群人正在经历着如此的苦难,在失去孩子的同时,他们也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成为孤家寡人的失孤者,孤注一掷的踏上了寻找孩子的路,只有在寻找的路上,他们的精神压力才能稍有缓解。电影《失孤》即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德华扮演的老雷,为了寻找丢失的儿子,你已经在路上找了十五年,他说,"我只有在路上,才能感觉到我是一个爸爸"。十五年的光阴,让他走遍了半个中国,十五年的寻找,让他疲惫心酸路人误解冷漠,线索的明晰与模糊,一次次燃起的希望,和随之而来的一次次失望,在老雷的身上留下了沧桑痕迹,他蓬头垢面,满身风尘,眼神疲惫,却信念笃定,每到人多的地方,就把儿子的信息散播给周围的人,但鲜有回应。刘德华用稍显木讷的眼神,节奏缓慢有力动作,将角色所处的状态演绎出来。身为人父的刘德华,想必更加能够体会失去孩子后,父母的心酸、无力、痛苦、期待、失望,这五味杂陈般的感受,将老雷这个角色的外在,特别内涵,拿捏的恰到好处

  电影沉重气氛在另一个角色——曾帅的加入后,变得稍微有些轻松起来。井柏然扮演的曾帅是养父母买来的孩子,他一心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却心中一个心结。当曾帅与老雷戏剧性的相遇之后,他们俩相似苦痛经历产生了共鸣,彼此缺失的感情得到了弥补。他们好似父子团聚一般,相互依靠,相互慰解,相互倾诉,共同走上寻亲之路。刘德华与井柏然,两个男人的情感对手戏演绎的同样精彩,二人将"团聚父子"之间的深情展现的"甜腻"、幸福,将"失而复得"的喜悦展现的小心而谨慎。两个角色在如此感情下,发生的故事,为苦苦寻找的主旋律增添了几分幸福感和趣味性。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老雷和曾帅注定还是要分开,回到各自的生活轨迹中,老雷继续孤独的踏上寻子之路,蒙蒙细雨和阴冷的天空,赋予画面凝重、灰暗的气息,一如老雷此刻的心情——绝望、失落。十五年的坚持,却一无所获,这样的失落,让他看不清前路的方向,不知孩子是否安好,不知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这也许是所有寻找孩子父母的心中疑惑。禅师给所有"老雷"和"曾帅"点拨了方向: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随心,随缘。

  电影《失孤》用人间的爱反衬出世间的恶,正是因为那些父母、孩子、志愿者怀揣爱和信念,照亮了世间阴暗的角落。也许这光还不够强,不足以照亮所有的罪恶,也许这信念还不够笃定,不足以支持所有正义得到伸张,请大家人人伸出援手,通过互联网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涓流汇成海洋,让微光聚成大亮,使那些罪恶无处躲藏,帮助这些孤注一掷的父母、孩子们,这也是电影《失孤》的现实意义。

  《失孤》影评(五):《失孤》:社会意义已经大于电影本身

  电影《失孤》接棒上年九月上映的电影《亲爱的》,再度将“打拐”话题带回我们的视线。故事取材于郭刚堂真实的寻子故事——1999年起寻子至今17年,长途跋涉累计40万公里,寻子路上曾骑坏10辆摩托车(电影中的摩托车就是他2011年出行驾驶的那一款),自己的孩子还未找到,却让7个家庭重新团圆。戏中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正是以他为原型,为了寻找被拐的儿子,踏上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

  华仔为了摆脱偶像包袱,这么多年努力钻研演技,本次为配合寻子父亲的形象,胡子拉碴,身穿寒碜衣裤,手指甲都坏了。可惜电影并没有好好表现这个令人感到酸楚的父亲,而是把大量的篇幅放在雷泽宽帮助曾帅找铁索桥的情节上。因为曾帅只依稀记得生母有条长辫,家附近有铁索桥和竹林,于是两人结伴去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铁索桥,然后大量的刻画用在两人路上的相处。本片的题目为《失孤》,原型也是寻子的父亲。所以理应把主要的篇幅放在寻子上,而不是帮人找爸妈上。

  另外,影片中吴君如饰的人贩子,与主线剧情的具体关系没有明确交待,可以说是有点莫名其妙。虽然人贩子被捕,孩子获救,心灰意冷至的母亲却在同一时间选择了跳桥自杀,会让很多观众更加同情“被拐卖儿童”的家庭残酷。但是编剧并没有把这些真实的触动关联起来,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不过,这样一部电影,其社会意义已经大于电影本身了。有导演愿意去拍,有投资商愿意投拍,电影院愿意上映,观众才有机会关注到“拐卖儿童”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才会有人注视到社会上有一群坚持不懈地坚持“寻子”的“失孤”父母,从而有机会推动社会真正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正如取材于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真实性侵事件的韩国电影《熔炉》,最终令韩国国会对当时性侵罪行量刑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作出修订一样。

  《失孤》影评(六):《失孤》:井柏然的一次走心表演

  (文/小义大道)

  虽然在这个“爱”被饥渴的时代,用一发强大的“催泪弹”可以带给观者情绪上的肆意宣泄,而《失孤》并没有将情感去无限放大和渲染。这种题材想让人流泪实在太容易,但影片却是以平淡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孤独的故事,并用失去的阴冷来反衬平淡中的温暖。在情感上的处理有些另辟蹊径,以一种近乎隐忍克制的方式来进行情愫表达,甚至利用诸多的锦绣江山、轻快音乐以及喜剧式的情节,将泪点降到最低,以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单纯的落泪。这样的处理,却出人意料地给人在观感印象上更为深刻与具体。

  不但表现手法平淡,整部电影的剧情设置也很少简单,一个骑着摩托摩托找了十五年儿子的农民雷泽宽,在孤独的寻找途中遇到了一个被拐的孩子曾帅,在帮曾帅找到家之后自己又继续驶向追逐之路。在平淡与简单之中,导演还用镜头交代了大片大片明艳的绿色美景,阳光照射之下犹如一幅幅让人沉醉的油画,温暖之极。但在这份淡然与简洁的美意里,却又深深的被两位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所动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孤寂与无奈产生出极为强烈的反差感,真正从人物的性格、状态和言行举止上去感化观者之心。

  《失孤》的故事主要以刻画人物带动剧情和情感走向的叙事手法,雷泽宽从形象的蹉跎感到一脸的严肃与沧桑感,道尽失去孩子之后的孤单与苦楚。相比颠覆形象的刘德华,影片中井柏然依然以帅气阳光之形象出现,在丰富颜值之外,给予了这位阳光型男孩很多不堪回首的过去和无奈的现在,活泼耍逗后更多的却是深沉内敛的感动。而且曾帅这个角色也是为了增强影片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让故事的现实意味更加深刻具体而立,首先在人物的设置上就已经让人有种不可或缺之感。

  从雷泽宽这个失去儿子的主视觉进入到曾帅这个被拐的帅小伙第二视觉,其实是给予了被拐孩子一种话语权,被拐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能够让双方的人物真实可信,也是将被拐方与寻子方进行对照。因为被拐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同样也会思索自己的身世,这样两方的情感对照,让影片的情感表达更为立体,很好地照顾到了每一个当事人的内心感受,情感的层次分明立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片名看出影片的主要表达——“失”与“孤”:一个是痛“失”孩子,一心寻找的父亲;一个是与亲生父母失联,内心纠结并有诸多困惑的“孤”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场类似于父子关系的情感表现,有泪又有笑,真挚而感人。

  而当井柏然一脸无奈的说出“我现在没法正常读书、没法正常谈恋爱、没法坐火车坐飞机”时,当他极度调皮的将自己孤单之腿撩到雷泽宽身上的时候,当他在夜市中害怕与雷泽宽失联而大声嚎叫的时候,当他想分道扬镳又以舍不得放不下的姿态重新携手的时候,当他叛逆的发泄对雷泽宽泼水嬉打的时候……曾帅那率真而又阳光的表面之下,全都是说不完的孤单与道不尽的苦难。在很多场戏你,可以从井柏然的眼神里看出这个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的波动。那种对亲身父母的渴望、对养父母的牵挂、对雷泽宽亦父亦友的依赖、还有20岁少年特有的一种“傲娇劲儿”,都被他活灵活现的演绎了出来。

  不论角色的设立还是自身的表演,井柏然毫无疑问的带来了巨大惊喜,片中与华仔的机场对手戏也是十分精彩,亦正亦邪的诠释出了被拐儿童的内心之伤。用句流行点的话来评价井柏然的话,应该说是一次“走心”的表演!

  《失孤》影评(七):片尾为什么要有大师的出场?

  导演是想要告诉那些失去孩子的家长们继续找还是不要找了?找,焦虑何时会停止?不找,牵挂何时能放下?

  那些丢了孩子的家长有的因为找不到的绝望而死了。教他们缘散。既有执念又怎能听进这一道理。教那些有可能找到的家长缘起,然后呢?

  老雷问为什么会是自己丢了孩子?大师不语。据我的了解,按照佛学,应该会解释为上辈子积累的恶业这辈子来还吧。若是这么跟老雷说他会接受这样的解释吗?

  世道轮回是多么的残忍,伴随着的是业的延续。当人们赞美亲情多么高贵的时候又有谁会想到业可以是借助它来折磨积累恶业的人们的。亲情太过美,所以它就成了把柄么?它到底算不算是“报复”的把柄?

  大师叫老雷多积累善德,这辈子他已帮助好多家庭找回丢失的孩子,下辈子该不会再经受这样的磨难了吧。

  《失孤》影评(八):自我感觉《失孤》缺少的两点

  计划好要去看《失孤》是早上10:45,计划好的具体时间是17:50,而实际上去看的那场还是17:50……

  我是不是没话找话啊哎哟,不,这中间计划之外的,我们被老师叫去铂尔曼酒店(?!)……看3的打印机啦……

  去之前吃了个饭,赶过去的时候已经开始放了,急急忙忙兑了票,这过程中还被工作人员和一个美女鄙视了,操,这有什么可鄙视的?愚蠢的凡人,不懂我对刘大叔的爱~

  看完电影出来,一起去看的室友就说怎么有点小失望呢。我安慰她也安慰自己,刘德华最近的电影都这样啦,剧本不行,看脸就行。

  回来的路上我们就这个这个话题还一直讨论为啥会没有期待中的好看呢?

  作为同题材的电影,《失孤》肯定不可避免地被拿来跟《亲爱的》作比较,我也试图从两者的对比中找到似乎少了点什么的那个什么到底是什么。

  我也不懂,只从观众的角度为我自己分析一下,避免我以后写作出现此类问题。

  第一, 少了点冲突。

  被拐孩子的父母与买孩子的父母之间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唯一的那个是在泉州,刘德华要回去确认被推进海里,他的摩托车也被刚进村时那个神情诡异的妇女扔进了海里。

  这些冲突都不算大,也不算狠,也许还只是为了后续剧情的发展,这个被需要的剧情就是井柏然与刘德华的一路同行(虽然同伴说是像在搞基,但我还挺感动于他们一路上类似于父子的感情。有两个细节,一个是两个人相互害怕把对方搞丢;另一个是刘德华给井柏然盖被子,井柏然眼角流着泪翻了个身。)

  不可否认,不冲突的电影讲得深刻或者有独特的叙事技巧也可以让人淡淡笑默默哭,但这部电影显然没有这样的力量,太淡太平缓了。就像生活一样,可是我们似乎都不太喜欢生活呢,我们已经在生活了,似乎也不太愿意花钱去看平淡的生活哎。

  第二, 整个电影以刘德华为主线串起来,单线叙事但过于浅。

  这一点似乎跟《后会无期》就有点像了,一切都是你说出来的,观众没有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去了悟的机会,就没有代入感,就不会跟着哭跟着笑。

  一开始刘德华坐渡船,两个脑残打起来了;然后在路上,经过了高山大海隧道;然后被车撞了,遇见了井柏然;然后又开始上路了,走错了,遇见了梁家辉,骂他一场又给他两百块钱……准确地说,一开始这样的安排和剪辑我就不喜欢,我已经知道他一直在寻子了,就没必要再用这么多镜头来表现他寻子了,而且是没有冲突的寻子过程,给我们一点意料之外的,预想剧情之外的。

  他做了这个,然后呢?他做了那个,然后呢?妈蛋这些镜头有毛意义?(我比较喜欢埋伏笔的故事,每个场景都有深意,有后续)

  一开始我觉得很多剧情没用,现在理一理,发现还是有用。找女儿的母亲是在为刘德华感同身受帮她寻子做铺垫,在渡船上是切入主角,经过很多地方是表现寻子的遥远与艰辛,被车撞是为了跟井柏然这个故事搭上,我觉得奇怪,是不是因为这些事情似乎都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出现,看起来不自然,不是理所当然发生的,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多少触动人心的联系。其中折射出的普通人之间的温情也不足以感动我们麻木的神经。

  他看见了什么,遇见了什么,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些都没错,但还是觉得很奇怪,还是少了点什么……

  还有被刘德华穿起来的几个人都没深入去讲,家庭的冲突,心里的伤害,都是说出来的,不是表现出来,转述的东西一般都会失去一部分色彩,我们也没了感觉。

  几个人物除了井柏然的,其他都不完整,也许导演想给的结局已经尽在不言中,但是观众还是喜欢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否则就像听故事听到一半。主角们按照他们的路走下去自有结局,但我们还是想确定这个结局,看到讲故事的人明明白白说出那个结局,否则不都成了红楼梦,后40回的结局始终觉得是盗版。

  煽情也不少,没煽对,没煽够,给井柏然盖被子那个镜头,刘德华的眼泪要是掉下来就更好了,我希望是这样。

  结尾我也不喜欢,那个和尚简直在说废话,导演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喜欢这种心灵鸡汤了么?被骂是肯定的。

  我脑子已经烂掉了,还是坐等影评吧。

  《失孤》影评(九):我的“体验”

  看了电影《失孤》,我的“体验”:

  1. 任何父母都不是完美的、全能的,儿女也是,但现实中距离太近就多了芥蒂。电影中,距离使刘德华和井柏然多了互相观察、学习的机会,二人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而立之年的我们即将或已经上有老、下有小,是否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这样做了,是不是过得太“任性”了呢?

  2. 电影中的小插曲在现实世界中会发生吗?譬如,开头渡船上两个陌生男人的吵架,高速交警默默馈赠200元,给刘提供线索的女志愿者,刘回去欲做亲子鉴定时围上来的一群人,刷完盘子后老板娘的一句问话,捉人贩子时的男志愿者,给井提供线索的女志愿者……难道不是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吗?再问:我们会选择做这里面的哪一群人?我们会做哪一群人?

  3. 一个有老母亲、有妻子的男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他有脆弱、有迷茫、有细心(在旅店里听井讲梦话)、有体贴(谈起母亲、妻子)、有同理心(给其他丢失的孩子做宣传),最最重要的是坚持。他是一个完美人格的人吗?不一定,最简单的是假如刘没丢孩子,他会是这样一个人吗?难说!那么他在寻子途中经历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使得他能有意无意的成就了井,然后又独自上路——刘在我心中是一位“侠”。这可能不是他的本意,“侠”也不一定是他的追求,但这就是结局。局外人眼里,难道不是“天意”,难道不是“一念起,一念灭”造就了整个刘?

  4. 结尾讲了佛法,但刘仍在路上。佛法不能给予刘解答,或者说即使是解答,但刘还有“念想”,刘不能放弃亲情,不能放弃坚持——即使有无数个可以放弃的理由,即使任何一个理由都可以给别人、给自己一个解释。你是轴?你是奇葩?你是SB?你的选择性遗忘机能去哪了?还有大千世界,还可以再生一个……但你却不入佛,不入世,游走在其中,却两者都(不)属。是不是此时该有这么一句旁白?

  I do not agree with what you have to say, but 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5. 刘说“只有在路上,才感觉我是个父亲。”是悔恨?是弥补?是妄执?是承诺?我们不得而知,但于旁观者,这难道不是切肤的痛?不是痛的感悟?不是感悟后的警钟吗?

  6. 和《亲爱的》是一个话题、两个角度,干嘛非要放一起比?是为了表示脑洞过大还是过小?

  7. 其实个人没啥审美,胡言乱语的。

  《失孤》影评(十):你在努力我在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会说话,写影评就更差。但我男人主演的片子我一定力顶,叨叨也算正常,看着不爽的,请撇嘴一笑大大方方的过去。

  当年的《桃姐》,使我相信那部片是我男人最棒的影响代表作之一(20几年前就有种这个衰仔注定会成名却不算会演戏,能演绎得好的角色果然不多。——这种心理活动只有我自己个儿可以有,别人哪怕讲我男人半个‘不好’我都要发彪。这是典型的脑残追星族对不)。14年的《失孤》,我男人演得真的狠好,好到镜头刚有他时,我就想影院的座位太小,不能让人盘着腿、侧躺着、抽着烟、打嗝放屁尿急时按暂停……该在家里捧着手提电脑,红星二锅头至少喝二两。

  粗俗了,不好意思,但当年在影院看完《桃姐》我就回家找资源,找到后真的是烟酒纸巾盒伺候着又撸了一遍才觉得爽。(好彩我男人不会每个豆瓣的影评都会看,不然一定误会为毛我用‘又撸了一遍’来形容对《桃姐》的喜爱)

  跑题了,不过《失孤》真的不如《桃姐》。有人说不如《亲爱的》,赞同。说该片不好的、单纯因为剧本给低分的、又或者为了吐槽而抵毁我男人的都各有好大一部分。SO,……However,就角色扮演这块,我男人真的是超赞好不好?

  最近换了老板,原来的副手代理了近一年半,却依然是副手,且过大于功的被老大贬到底,你们猜副手是会因为不爽而心理变态还是会因为心理变态会狠不爽?新来的老板除了过谦的表现还是过谦,又赶上迎接完内审接外审,我知新老板是专业出身,且身为知名的有志青年绝逼会有种踢响头三脚的冲动,做为一个上不着边下不着地儿的苦逼杂务我真心要力挺两位老板的工作。所以《失孤》到今天才看得到,看完后终于有种体会,你多努力的做一件事,时机,不得不说,好重要。我男人演绎得多好多传神,都只是一部戏里的角色,角色到位就OK了,别因为个别的吐槽就受影响,别因为导演的安排就唯物,一切的一切,会有人抱着臂看,看到一半就放开双肩,看到最后又幻想抱着你,anyway……你在努力我在欣赏。

  可能会有人说:你妹!你到底也没说出你男人这个角色演绎的有多好!!!我只想说,人在做天在看,关我妹事?你连这个都看不懂,我说出一二三你就懂了?不懂的不解惑,懂的不串联,OK?!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失孤》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