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在世界中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在世界中心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50: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在世界中心经典读后感10篇

  《谁在世界中心》是一本由温骏轩著作,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一):读后感《谁在世界中心》

  谁说农耕的汉族没有侵略性,不然怎么会有现在这么大的疆域?为什么朝鲜半岛会在庞大的中华帝国下可以独立的生存到现在?为什么东南亚主体文化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华文化,却是更遥远的伊斯兰文明?为什么泰国会在近几百年的复杂的国际斗争保持相对独立和稳定?英国为什么要脱欧?中国想成为未来的世界中心,前提必须整合东亚,也就是必须要和日本结盟,东亚和东南亚(当年的日本提出来看东亚共荣圈)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今天看的这本书,都给了一些答案,挺好看的,地理和政治历史结合的书。

  越南本来想叫南越的,但中央政府没有给这个名字。知道为什么吗?南越其实是代表着整个南方,也不是所说的百越,包括两广,越南只是这个地方只是百越的一支,不能将南越这个更广泛的词给他。

  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在东南亚成为主流,因为我们文化有四季分明的农业文化,但在热带的地区完全找不到感觉,就比较现在的24个节气,广东人民就很难理解。

  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其实现在应该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时期,因为在历史常常有来看四方的安全压力,现在的北熊已经无力进攻,游牧民族的蒙古在现代战争中已经无能为力了。

  中国历史上能穿越河河西走廊的时期都不多,也就是汉,唐有限的年数,对于东北也是很少,因为农耕的汉人征服这些区域并没有多少实用经济价值,所以当时所谓的库尔岛,贝加尔湖之类的地方对当时的中国并无大多用处。热的地方去冷的地方比较难适应,但冷的地方到热地方相对容易。这就可以解释,东北人去海南的人多,海南多东北的人少。从北往下进攻并定居容易,北伐往往会失败。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二):中印龙象之争背后的地缘政治

  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中印洞朗对峙事件被很多人称之为新时代龙象之争。

  作为亚洲地理板块两大接缘国家,中国印度一直竞争合作并存,而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印度也一直是持续关注热点区域,不仅仅是同为文明古国,人口多达10亿以上,前殖民历史,目前都处于复兴期。印度相比南亚大陆其他国家,拥有超级稳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随着国家实力发展,印度迫切需要找寻政治经济存在感,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印度洋航线的倚重也在增强,并需要在海洋和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所以洞朗事件不仅仅是因为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的影响。

  洞朗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如果中方实际控制该地区,那么印度东北部与印度内地联系的西里古里走廊随时会被中国切断,洞朗地区距西里古里走廊不到几十公里。这里被切断,战时包括印度东北部、藏南地区驻军就有被中国全歼的可能。洞朗地区就好比是一把尖刀插在印度的胸口,中国不断在该地区修建公路就等于是把尖刀使劲往里捅。印度这次入侵,冒战争风险越界,根源在这里。

  中印之间一直存在着边境争端。不仅是因为中印一直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还有在整个南亚地区,唯一能够对印度造成威胁的国家,因“印巴分治”而在1947年独立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地缘矛盾,是影响中巴、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克什米尔高原不仅是印度河平原的集水区,也因为板块相接的地缘位置,成为印度半岛连接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高原的战略通道。和平时期可以沟通双方,互通有无,对抗时期就能带来北方巨大地缘压力。

  此外,中国一直有南海发展战略。从产品和资源角度出发,中国需要和世界各个角落发生交流,从中印交流情况而言,除了陆地上的交通线,东亚和南亚两大核心地区博弈和交流的方向主要会发生在海洋上,印度洋则是双方力量交融的主要地区。中国对印度洋的“珍珠链”地缘布局,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发展需要。

  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主要环节是缅甸、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从西东南三个方向对印度洋施加地缘影响,通过政治、经济合作的方式,在不动用武力破坏国际秩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从印度洋获利。自然从印度角度,就是监控、牵制,甚至是“封锁”了。

  此外,洞朗事件背后是否潜藏着美国呢?因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以及日益紧密的经济发展,是不符合美国全球独霸的利益。美国也迫切希望能够在亚洲制造一个除了日本、韩国以外能够遏制中国的工具,同时也起到借中国来拉紧印度的目的。

  从中印龙象之争看背后的地缘政治,你会发现,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岛,拥有海洋就拥有全世界,地缘政治能够帮助你发现边缘地区的力量。

  如果专业学术论文对于初学者的你读来吃力的话,推荐一本《谁在世界中心》给你。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地图为工具,从地缘视角探讨了中国崛起路线。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 ,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不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世界各个地缘板块,更配以几百幅高清地缘地图加以阐明,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是了解地缘政治的最佳入门书籍。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三):地缘政治开启视角

  180207 《谁在世界中心》温俊轩 ·时长:约2星期(间断) ·大国博弈,基于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分析探讨中国的崛起之路 ·喜欢:从理论与现实角度为基点的中国崛起路线 ·影响:新视角的开辟,兴趣的激发 ·优点:文字与地图并存、有理有据、幽默诙谐 从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马汉的海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到新世界俱乐部、新老世界之争、中国崛起路线图……这些理论与现实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越是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看待现实(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中印关系等)越发理解与感叹“一带一路”这个规划的宏伟…… 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新领域的初次探索,不仅使我对地缘政治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生动的理解,更多的意义则是激发了自己对国际政治的兴趣,虽是皮毛但却也初步领略到政治博弈中的巧妙,理解了国家一些政策的深意。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四):《谁在世界中心》读后

  本书2009年7月开始在天涯论坛更新,帖子名字为《地缘看世界》。据朋友说,原帖更精彩,里面有很多大神的交流与探讨,还有作者绘制的一百多张地图,有兴趣的可以去天涯搜索。鉴于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只是浅尝辄止,所以并不打算细看帖子做深入的研究。 这是一本通过地缘来探讨各国政治策略的书,所谓的地缘,就是国家的特定地理形状,地缘的特点注定了一些不起眼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首先探讨了地缘学说的由来,然后分析了现在世界的五极——美国,欧洲,中国,印度,俄罗斯。开篇时作者就明确说明,本书旨在分析这五极的优劣,分析中国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与其它四极合纵连横,进而达到赶超美国的目的。所以书中只对这五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一些对中国地缘有影响的东南亚,南洋诸岛,南海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除了这些方面的其它诸如:中亚,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并未做比较与说明。 一直以为政治很无聊,也很黑暗,接触了本书之后,感觉政治博弈颇耐人寻味。从小被洗脑洗厉害了,一直没有意识到政治的重要性。政治其实就是资源分配的策略。对国内就是涉及到国内资源分配。站到国际角度,就是国际资源分配。这么一说明,就可以看出,政治其实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所以做一下拓展阅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通读完本书,觉得作者描述的更像地理,而非政治,更多的是阐述地理在政治策略中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其实所有学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政治与历史,政治与经济,政治与地理,经济与地理,历史与文学…抛开其它学科,而去单独去探讨某一门的某些现象,只会让人视野变狭窄,讨论问题说不到症结上。就像前阵子刚啃过的《丝绸之路》其实就是通过地缘来探讨中东西亚这一片地区对世界的影响。以后会尽量多接触这种几种学科相结合的书籍,使自己的眼界不至于束缚在单纯的某一学科上。 再回来说本书,个人地理还算了解一些,政治就完全是小白了,所以只浅谈下个人的感想。首先就是觉得大国之间的博弈好累啊,国家领导人真不容易…作者只是从地缘分析稍微说了一些政治方面的内容,个人就觉得头好大…其次就是觉得小国好可怜,要么被边缘化,要么作为大国间的缓冲,要么被大国操纵。比如现在战乱四起的阿富汗,比如曾经乱成一团的中东,再比如被两度瓜分的波兰…感觉生活在政治稳定的天朝挺幸福哒。再次就是很佩服印度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眼光,特别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为了争取一个不冻深水港,并且牵制中国在日本海的影响力,硬是将外兴安岭以及符拉迪沃斯托克割过去了,同时还让中国失去了日本海的海岸线,图们江边境距离日本海只有十五公里,举目可见…最后就是对五极的国家领导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请收下我的膝盖…】,政治远没有吾等屁民想的那么简单,每个国家的领导人做出的任何一项决定都有着利息牵扯,绝对不是某个领导人亲美或者亲中的态度,就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项政治决议,都是几方利益权衡下做出的最优选择。领导人真心不容易。 个人觉得这种类似的作品读起来没有压力,同时也不显得枯燥,还能间接了解一下时事政治,真心不错,值得一读。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五):独家专访作者温骏轩:地缘研究的民间“第一人”

  认识温骏轩,源于一个叫“地缘看世界”的帖子。

  从2009年至今,8年时光,500多万字,600余张自制地图,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回帖数超过11万条,被誉为天涯论坛的“镇坛神帖”。在信息海潮的冲刷下,它不仅未曾消隐,反而如越砌越高的通天塔,引来了一众网友膜拜。

  不久前,由该帖约前十分之一内容整理而成的书《谁在世界中心》正式出版。从网文到纸质书,磨砺数年,甫一上架,便收获了各方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3。

  有读者惊呼:阅读此书,如同“开眼看世界”,简直有“醍醐灌顶”之感。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能在网络论坛这样的快消领域延绵八年、声名愈显?而它的作者温骏轩,又是何方神圣?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六):我与《地缘看世界——谁在世界中心》的故事

  还是在大三考研复习期间,本着了解地缘知识的初衷,一次无意中于网上搜索“地缘”这一关键词,竟让我找到了温先生创始于2009年的《地缘看世界》这一雄文。顿感如获至宝,仔细搜集了几年以来这一帖子的全篇内容,闲暇之时从头细细品读,令我茅塞顿开,仿佛找到了解读人地关系的钥匙。每每读到兴之所至、意与作者相合之处,便仿佛有久旱逢甘霖的畅快,深感与作者神交已久。

  温先生的长篇大作,给了我观察世界的崭新角度与方法,对于思路的开拓与视野的提高实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对地缘的解读深入浅出,并亲自制图解说,笔耕不辍八个春秋,令我感佩至深,能得到温先生长期以来的解读,实在是地理、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幸事。许多书籍在读过一遍后便没有重读的欲望,然而《地缘看世界》一文却值得反复阅读思索,文中体现的思考方式确实对我影响很大,温先生的地图也向我展示了普通地图无法表现出来的内涵。

  由于专业因素,我对温先生《地缘看世界》一文的中东部分反复阅读多次,作者对中东各大国尤其是阿以冲突与中东战争的分析鞭辟入里,使我第一次对这一热点地区有了详细的了解。明代蒋大器评罗贯中《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我想这用以评价《地缘看世界》一文也同样适宜。温先生之文不似学界论述那样的枯燥乏味,以平白亲民的文字解读了故纸堆中艰深难解的事件,使更广泛的读者能够从中受益。

  温先生对地图的重视与把握,继承了古人“左图右史”的优秀理念,使读者体会到地缘因素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曾说过:如果历史是一部戏剧,那么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幸而温先生为我们找到历史戏剧所在的舞台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使我们不在孤立单维的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得以运用立体客观的视角分析我们的过往,看待纷繁复杂的当下。

  所以若有人问起最近三年来令我感悟至深的著述有哪些,我必会提及天涯论坛第一长贴——温先生自2009年创作至今历时8年500万字的《地缘看世界》一文。温先生亲自制图作文,讲述了自华夏至西方、自文明初现至大航海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格局演变,诚可谓左图右史。以地缘为角度,以历史为参考,阐释身边的政治文化现象。其视野之广,角度之精,当不在斯氏《全球通史》之下。

  如作者所言:中国传统历史思路是“人本历史”。孙刘联盟略施小计便能以弱胜强,但却没能告诉我们,为何长江那么长,曹操一定要走赤壁过江;也会让我们产生若无秦桧之母育此“不肖之子”,岳飞便可北定中原收复河山的错觉。

  作者从影响人群切身利害关系的地缘环境视角出发,叙述了山水之间的人类生存发展史,展示了我们曾追求“人定胜天”中的“天”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今日的生活。使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值得每一位爱好历史、地缘政治的读者仔细品读,增添一种看待过去与当下的新方法。

  对于《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我会一直关注追寻下去,只要作者有新作付梓出版,我定会买下再次详读。最后,我仍要向作者温先生致以深深地敬意,其文章之要旨、做事为人之理念均于我十分有 益;也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对《谁在世界中心》一书出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正是有了你们的坚持,才使读者们得以收获这一丰厚的精神食粮,更好地看待身边的世界。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七):楼主贴子的吸引力

  拜读楼主大作已很多年了。

  每当有一段时间不读楼主贴子,就觉得怀念,就会找到楼主的贴子读一读。楼主的贴子至少对我就是这么有吸引力。

  我读的是脱水的贴子,所以一直也未回过贴,真不是好习惯,很过意不去。

  说楼主的贴子我读过不止一遍两遍,很多人可能不信,毕竟楼主的贴子洋洋百万言。但我确实读过多遍,有些章节可能不下五六次,如楼主讲西域。

  我是用tts软件合成语音播放的。

  我跑步时听,走路时听,做家务时听,坐公交车时听。

  很多时候感觉很有所得,很多时候又觉没怎么听进去。这主要是因为楼主的贴子,图是很重要的工具,甚至是重点所在。没有图,干听文字,虽也能理解楼主大局,宏观的思维,也能于楼主之授人以渔的渔有所得,但总觉隔了一层。

  后来楼主整理了希腊罗马地图册,对照着看,感觉真是很爽。后来又找到2004.12.12之前的图,很多内容就理解深刻了。对楼主贴子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西域,南海,中东,匃牙利草原,战国,太行八陉等诸多章节。

  说实在话,楼主的主书肯定值得买。楼主的贴子,不适合用手机看,而适合用tts读,对着楼主的图听tts合成语音。

  最后想说的是,楼主真是让人敬佩,看原贴才知楼主俢养有多好,不歪楼,楼主对目标有多执着,每天写文做图到半夜,有多勤奋(深为楼主健康担心),独立思考,不落窠臼。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八):我读地缘看世界

  八年前在天涯国际观察上第一次看到了地缘看世界这个帖子,当时就欲罢不能,断断续续看了几年后,又转战微信公众号。一直等着出书,但一直没有消息,听说这本出书时间就耗费了三年。现在终于出书了,白看了这么多年贴,无论如何也要买一本,支持楼主一下呀。

  刚开始看帖子的时候,就佩服楼主知识面之广,分析问题之深,逻辑之清晰,作者八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将历史、地理、人文各个方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作者真不愧是人间奇才啊。

  本书的出版只是帖子的一小部分,同时由于出版方面的限制,很多地方删减了不少(比如南海部分),所以推荐去天涯或微信公众号看原版。但本书拿来收藏非常不错的,希望能继续出版春秋战国系列,汉朝匈奴西域系列等。

  墙裂推荐!!!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九):这几年一直追着这个贴子

  这些年,跟着温先生的文字以万米高空的高度俯瞰过地球,以千米的高度,随着温先生绕了地球大半圈,以百米的高度绕着我们中国转了一周。 楼主的贴子真不错,这是成人后,获取知识最多的文字了。每当我出现书荒,每当我不知道要干点啥的时候,我就会去读楼主的贴子,我读的是脱水贴。每当读贴子时,就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其实我不能说是读,而是听,用tts合成语音。这些年我跑步时,坐车时,做家务时,散步时,每个一人独处的时候,大多会听点什么,楼主的贴子是听得最多的,多数章节我听了不下四遍。楼主的贴子是少数我在跑步时可以语音外放的贴子,因比为比较客观理性,别人偶尔听了也不会觉得听得人太幼稚。楼主的贴子不是很适合听,因为楼主也说过他的图是重点(自称发贴发的比别人辛苦,一一边做图,一边文字。开始一阵每天熬到下半夜,很多贴友都为楼主健康担心),不看地图,总会觉得少了很多,西域部分我参照地图听了三遍,比单听文字记忆理解深刻多了,两者区别就像打单机策略类游戏不开地图和开地图的区别。现在有不少大侠在做地缘看世界的音频,这应该是该注意和思考的点。但楼主也说了,想授人以渔,而非仅授人以鱼,即使不参照地图也能学习到楼主站在较高视角思考问题的方法。 后来我下载了全部贴子的内容,包括回复,才发觉楼主能不歪楼,修养,定力真的不错。地缘看世界的贴友素质大部分比较高,也有很多好玩的事,例如韩日恋曲漂亮的表妹,薛岳长沙老彭自己开贴,激情澎湃的以地图解读抗战,读罢让人热血沸腾,也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了解了抗战,重庆有个小路人叫重庆人小路,有两个比较文明的贴友茶礼不让和开阿克i,每次为楼主顶贴,都无多余废话,我每次听到茶礼不让的回贴都听成查理不让喝茶。苏撒的名字听着的确有点耳熟,有人在讲解中亚某条河流时模仿楼主微妙微肖,还有很多类似楼主的id在本贴发贴,最有意思的是楼主有很多马甲(可不可以公开几个马甲,让我们领略楼主的其它大作,)其中一个马甲叫沙发,楼主啊,你让楼主夫人怎么想?是不是楼主抢的楼主夫人? 除了这些有意思的外,还有一些就不好了,有些人在贴子里散布地域歧视,民族歧视,找人吵架,发些大段不知所谓的图片和文字,每次楼主都能理性的对待,不歪楼,楼主真是了得。 楼主为了陪家人,工作之余,夜不出户著书立说,为了保持独立思考我头脑,刻意回避相关书籍,能推陈出新,都是我等要学习的。 楼主的书,来自贴子,又有很多贴子没有的东西,书也比较精美,很值得看。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十):世界在谁心中

  中国古代有个词,叫“左图右史”或“左右图史”,现在常被人们拿来形容历史研究中地图的重要性。确实,光看“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之类的文字,很难有个准确的印象;想据此画出地图,也得费劲安排。可惜的是,我国以前有图的史地书很少。《山海经》据说原是以文说图,但那些图都是怪兽,而且早早丢失了,后人补了几次,也没能留传,现有的是明清时补的。《水经注》只写“又东过某地”、“又东南过某地”,也没有图。《元和郡县图志》倒是有图,然而后来亡佚了,成了《元和郡县志》。

  那么,是古人不重视地图吗?非也,有识之士是很重视的。《史记》记载,刘邦攻入关中,进到咸阳,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因此刘邦才能“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不过这种书,在朝廷看来,藏之大内,供皇帝和重臣阅览即可,正如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序》中所说:“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杜甫诗云“英雄割据非天意,霸王并吞在物情”,实则割据一方者也得懂地形、善于利用地形,就像诸葛亮胸中没有天下地理,是不可能做出“隆中对”的战略谋划的。顾炎武中年后游历北方,关注形胜之地,也有人说是为反清复明做准备。如果再有各种地图流传民间,被有割据之志或天下之志的人看到,岂不成了肇事之端,让他们省不少力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地图还是没有的好。

  现在方便得多了,不仅历史读物会配上地图,而且有了专门的地图集,像《中国历史地图集》、《世界历史地图集》等。上学时学历史,也都有地图,虽然只是线条勾画,但封疆国界已一目了然。然而渐渐地,还是会有疑问冒出来,例如河西走廊,为什么叫走廊?左边有山,右边不是漫漫平原吗?为什么中原势力伸出去,能到达那么远、那么大的地方?又为什么一下子就失去,不能步步退守?再如瓦罕走廊,为什么也叫走廊?为什么像一条小尾巴似的伸向中国,而没有归入塔吉克斯坦或者巴基斯坦?又如喀拉昆仑走廊,是横穿山脉还是纵贯河谷?从哪里走到哪里?是怎么归入中国的?……这些问题,从那些简略的地图中是看不出所以然的,从那些语焉不详的文字中也很难找到答案——不知是因为事件太小,不值细说;还是因为有所顾忌,不肯涉及。

  地缘,包含天、地、人。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迄今为止,人还是要受天和地的制约。人类的历史,剥离了大气候、大环境的因素,有些地方是很难理解的,比如为何农牧界线长期在长城一线左右?为何朝鲜半岛始终与中国若即若离?以前的史书,环境往往只是背景,像舞台上的幕布一样,映衬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地缘看世界”则像游戏里那样,从文明的源头开始,一点一点地探索周围的黑暗世界,山川河流,大陆海岛,平原沙漠,逐渐被文明之光照亮,大地上、海面上出现无数的道路,有宽阔的,有狭窄的,有平易的,有险难的,甚至翻过山脉,穿过沙漠,把文明与文明,国与国,人群与人群联系起来。无论中央之国部分,还是欧洲部分,都是如此解读,并且随着历史的进展,前后呼应,左右相接,最终完成整个世界的地缘分析。如此大的构设,有赖作者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知识,对像我这样爱好史地的读者来说,则不啻一次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旅行。

  作者曾在帖子中许下“十年之约”,不知不觉八年已经过去,大航海时代的巨浪已经扑到亚洲。世界悄然变化,回首才发现作者的预言或者判断,不少已经变为现实。虽然作者一再说地缘影响的是大历史的进程,但不妨碍他基于地缘,做一些时事分析,和一些历史考证,例如秦直道和乌孙古道、夏都,所持观点都新颖而有见地。“地缘看世界”在天涯盖起高楼,出版一事却好事多磨。作者不以出版为念,网友们就自发整理电子版,打印地图,聊为安慰。如今终于出版,虽然只是选取了原贴的一小部分重新编排,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很值得一读的书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