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鼠族》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京鼠族》经典观后感集

2018-06-01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鼠族》经典观后感集

  《北京鼠族》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2011-09-24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鼠族》观后感(一):原来是这样

  现在大四了,马上也面临着毕业工作,找房子时候了,以前只知道工作难找,没想到压力这么大,在我晶莹泪花中有对鼠族的同情和对现实不公的控诉

  看到季英和丈夫吵架就让我想起了我的爸妈话题核心永远就是钱,我妈也说过类似的话,贫贱夫妻百事哀,现在的我很能体会到。季英给丈夫的那一巴掌,仿佛打在我的脸上,要让我看清楚这个社会,他笑着说不痛,我想说我心痛,这是一个大男人对被现实磨灭的自尊的漠视,是对现状的隐忍,他知道如果他都倒下去的话,这个家或许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撑下去

  在师文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影子,其实我就现在来说一点都不喜欢在北京这种大城市生活,觉得能把人逼死,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那里存活下去

  所以现在要痛定思痛,找找自己的优缺点投资自己,改进自己,适应以后的竞争,我不想输,不想承认这个残酷的现实

  《北京鼠族》观后感(二):笔记

  1. 我们对于城市的经验通常是断裂的:我们会在眼目所见的社区里见到许多居民,也会在各种工作岗位上见到工作的人,但不常看到这两个世界联系也就是说,见到生活社区中的人我们难以想象他们的职业生活,见到职业生活中的人却又难以想象他们的内室,以及与内室密切相关的家庭故土困惑。这部纪录片做到了这种场景上的联结,并且我得承认我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的联结。

  2. 片中三组人物的北京生活都算是苦,但相比于回到故土,却犹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生活的苦在不同人物口中大相径庭。在来京二三十年的第一代农民工家庭眼里,北京的苦就是皮肉劳累,真的是累。为儿子成家是第一要务,片中的母亲说得也很直白,你不给他们成家你老了有点什么事找谁?但北漂年轻人(尤其是男性)的主要苦处在于屈辱和(与别人相比的)落差身体上倒算不得劳累。这更有理色彩,为了北京更大的”机会“,为了亲历更广阔的世界,宁愿忍受恶劣居室和人前的屈辱感,奋起直追、力争后来居上。北京市清理地下出租房,片中两位北漂男性对此理解为某种优胜劣汰,混得不好的就得走。他们可能是落差感太强才会这么想。我以为他们其实可以不这么想的,对理想啊、成功啊、后来居上啊可以看的淡一些;既然来了自然是指望更好的生活,但也无须让一些烧灼的念想折磨自己。

  3. “跟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如果你不自信,如果你不阳光、不积极,客户就无法相信你,他无法信任你,无法信任一个不积极、不阳光、不自信小伙子。” 这是杨的一段话,挺有意思

  4. 片中介绍杨在国信证券只能做编外员工,旁白说“尽管学历高,若没有北京户籍,就很难成为正式员工”,这是真的吗?

  《北京鼠族》观后感(三):看弹幕有感

  中午在ACFUN上面看到这个纪录片,本来想趁着午饭时间随便看看,但看到很多弹幕,总有些话是想说出来。

  关于年轻人毕业纷纷涌入北上广,这个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受制于专业限制而不得不去大城市找工作的,有动画设计这类相对较冷门的专业,也有计算机艺术这种热门专业,此类专业要在二三线小城市找工作实在是很困难。花费了四年青春,耗费父母大量积蓄读出来的大学就只能回家去做份不需要学历的工作谁都会不甘心。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在中国越是小地方越要靠关系,同样没有关系网,为什么不去更公平的大城市呢?

  其次,城市发展平衡,中小规模城市和大型、超大型城市各方面差距巨大,哪个人不想过好一点的生活,谁不想买东西有24小时便利店,想放松有各种公园各种电影院,想看画展,看音乐剧坐趟地铁就能到,谁都想要生活的更轻松便捷,年轻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又有什么错呢?

  再次,很多人说他们没本事,被淘汰了就该回去。那么大城市的年轻人有多少付出了和他们一样艰辛努力?就我身边来说上班之后基本很少有人再去学习,对于片子里边工作边学习的年轻人我很佩服他们。

  说到底,国家花费大量资源用于维持中心城市的正常运转,为了保证这种运转,又需要钱,钱哪来呢?增税或者卖地。要想房价不跌,就必须把更多人赶到城市去,让他们做卑微的工作,穷尽一生买房。

  农村现在还有人吗?没了。年轻人都去城市了,不是他们太贪婪,太爱慕虚荣,而是农村发展太落后,甚至几十年来就没有发展过,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既然家乡停步不前,那就选择去城市,来到城市的他们为了落脚就得买房,就得为泡沫经济买单。

  换个角度说,中心城市随着规模扩大也不得不依靠来人口,或者说依附于外来人口增加,赖于他们做底层工作来保证其他行业的正常运行。如果北京上海户口的人都去做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小商贩;服务业和高新产业就会缺乏人才,缺乏发展力,再加上社会老龄化,尤其是城市人口老龄化,未来有大城市户口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社会发展趋于停滞,这是一个国家最不愿看到的,因此政府需要农村人进城,需要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

  说了这么多,还是一个意思,我们应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看待城市人口扩张的问题,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社会给他的是什么环境他就会变成什么人,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改变国家的政策,但可以少说些风凉话,少用鄙视的眼光看待比我们差的人,你不愿意改变,世界永远都不会改变。

  《北京鼠族》观后感(四):活在地下的北京鼠族

  2014年八月,新闻出现大规模清理地下出租屋的新闻,在2011年,NHK拍摄了这样一部《北京鼠族》。虽然片子较短,记录的时间也有限,选取的拍摄对象,主要是一对50多岁的农民夫妇,一对20岁出头大学生情侣,以及一个20岁出头的动漫设计师女生

  为生计,为梦想,他们告别家乡,来到北京,他们与繁华无关,却努力希望成为繁华的一份子,他们与GDP增长无关,有的只是工资增长赶不上房价,甚至难以支付地面上出租屋费用无奈

  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修建了大量的地下人工程,用于战时防空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以用促管,以洞养洞”的方针鼓励使用人防工程,并收取一定使用费。当时的承租人开始用人防工程开办地下旅馆,但数量并不多。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地下空间利用起来。到2004年,北京形成了人防工程出租的高峰,并逐年递增。北京市发布规定,限制地下室容纳人数等。2010年底,住建部出台了《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出租地下室供人员居住。近年来,北京逐渐加快了清退的步伐,百万“鼠族”不得不面临搬家甚至黯然离开的现实。

  纪录片拍摄的时间很巧妙,恰巧是在政策出台后的聚焦,而今北京的房价,甚至全国的房价都已让人不抱梦想,回看鼠族的生活,相信离开的地面,也不会见到阳光。

  《北京鼠族》观后感(五):北京往事

  第一次住地下室是因为我的大学同学住在地下室,我刚从东南亚流浪一圈回到北京,也没有地方落脚,随便租个房子都需要押一付三接近1万块人民币,所以我干脆跑去同学那边一起住起了地下室。

  我同学大学考试作弊没有拿到学位证,但是这也跟她住地下室没有直接的关联,我想是因为她比较能吃苦,每个月发了薪水都要给家里一大半。

  地下室潮湿,有各种可怕昆虫甚至还有老鼠被子永远都是湿漉漉的,苍蝇蚊子也超级多,上厕所要排队,洗澡要排队,然后刷卡按时间计价,水特别小,基本上别想洗干净,但总好过不洗澡。说真的,如果不是有同学为伴,我不可能在这种地方能够住下去。

  有一天,同学去出差,留下我一个人在家,半夜有陌生男子来撞门,我一个人睡得迷迷糊糊,我听见他们在门口说,这里面就住了一个女的,我吓得发抖,把菜刀抓到了手里,最终他们走了。第二天同学的妈妈从香河跑来跟我同住,再然后我们就搬出了地下室,一次性花了15000住到了地上的公寓楼,跟之前的地下室还是同一幢建筑。

  在北京那些年,大部分收入都交给了房租。那是我大学毕业之初的那两三年的事情,后来我离开了北京。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拿到北京户口的人,但是我义无反顾离开了北京,我不喜欢这座城市,北京拥有的很多东西和资源,全国其他地方并没有,然而我不想付出我的一生只求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就是那种在北京有房的人,即便这样在北京本地人口中还是“臭外地的”。我也有很多北京的好朋友,我认识的很多北京本地小孩儿都特别够义气

  对我来说,北京的生活体验一把就好了。祝福那些在北京继续奋斗下去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