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的观后感10篇
《守夜》是一部由Richard Laxton执导,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 克莱尔·芙伊 / 朱迪·惠特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夜》观后感(一):The Night Watch
You do realise,now you've saved her,she's yours for life。
你应该知道,你救了她,她这辈子就属于你了。
《守夜》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她救出了她,一旁的她微笑的恭喜她。
一个可爱的金发精灵,满脸灰尘的被压在废墟下,开口的第一句问,你是医生吗?
我曾经和一个约会过。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能爱上该爱的人?
她疯狂的冲回爱巢,在废墟中找到绣这首字母的碎布,放声哭泣,她以为她永远的失去了她。
是的,她永远的失去了她,就算她活着,两人紧紧拥抱,她的背后却站着魅惑的谎话精。
她是个漂亮女孩,偶遇已婚的大兵,纠缠几年,为他堕胎,一个人寂寞,最后还是离开的好。
一个可怜的小受,恋人是个年轻的文艺小粪青,不愿做战争的工具。
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和一个老狱卒在一起。
只因为无处可去,他曾经关怀过他?
最后火车上的另一只小受那暧昧羞涩的小眼神给了观众莫大的安慰。
又或者,可能是当你意识到故事尚未结束,你所在的终点只是故事的开始。
前面有够拖沓,好的演员,倒叙的手法,BBC的制作,后半部分还是挽救了这部电影。
旧文,略做修改
人类爱野蛮,胜过爱美
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月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看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守夜》之后,我常常想起的,就是这句话。青年邓肯苍白面容上那双深邃而又寂寞的眸子,深夜牢房的黑暗中听得见心潮的汹涌起伏,睡在上铺的另一个男子,即使隔着一张床垫,依然能感触到的温热的体温,他用他的手指追寻着他的气息,在夜色间缠绕,一圈又一圈的……爱恋。
电影《守夜》也是一列时空倒流的火车,导演在影片中采用了倒叙加倒叙的叙事手法,les、gay、straight,多线并行却又有条不紊,一层层地带领我们揭开属于一个时代的秘密。车行的起点站是1947年的伦敦,终点是1941年,地点不变,从战后到战前,中间隔着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所有的人或者事,在开篇已然尘埃落定,从一开始就看到终了,最末方看到起始。这就好像在伦敦夜空弥漫的雾气中看走在过去的足迹,再好的甜蜜,也无可避免地带着点苍凉。
电影的主题其实不是男人,战争留给后方城市的,只有女人和被关在监狱中的男人,缺少男人的荒凉世界,异性恋女人为了一场难遇的爱情甘愿冒着怀孕堕胎的生命风险,而以KAY为中心的三个同性恋女人则展开了一场“喧宾夺主”的三角恋。——“喧宾夺主”这四个字的意义在于,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走出了追求身份认同的困境,它将女人之间的爱恨纠缠演绎成类似通俗言情剧中的稀松平常,换而言之,三个女人的三角恋,反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不可更改的同性结构,如果你改变任何一个女人的性别,这个故事将无法成立,——从而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实现了对异性恋主体文化的解构。
虽然作者笔下的三角恋中隐藏着上述的女权理念,我还是情愿从人性而非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战争年代显露出来的狰狞嘴脸,也让人们更加迫切地渴望激情——哪怕短暂,哪怕不伦,哪怕疯狂——只因爱和激情是生命的终极表达。电影借其中一个叫朱莉娅的女作家感慨道,我们通常将爱定义为人的本质,然而人类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本质却是野蛮和仇恨,并依靠野蛮和恨来取得胜利。作家萨拉•沃特斯在原著小说中写道,“我们爱野蛮,胜过爱美”,美是被剥离的“一张金叶”,“无法使我们远离一场战争”,也无法“使我们远离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远离对犹太人和同性恋的仇视,远离炸弹对女人和孩子的轰炸”。因而,美是没有用的,爱也是没有用的,只有分离和战争才是人世间最蛮横、也最亘古不变的真理。爱,只是人类在死生契阔的漫漫长夜无可奈何的守候。
女主人公KAY在片尾的最后总结是,有人曾说美好的结局取决于如何安置故事的完结点,然而你会发现,美好的完结点有时并非故事的结局,你所在的终点只是另一个结局的开端而已。——有了这句宿命性的台词,无论是薇薇安的重拾新爱,抑或邓肯火车上的邂逅,这些充满期待与冲动的相遇,就有了令人悲伤不安的理由。——爱情仿佛人世间辛苦的轮回,从终点返回起点,一切形若白云苍狗,让人感慨人生无常。
《守夜》观后感(三):the night watch
其实,这CAST我实在是喜欢.整部剧觉得也还好,倒叙的手法描述.
这绝对是岛国的片啊.哎..
岛国有人没演过腐剧吗?╮(╯▽╰)╭
我很喜欢Kay.
性格啊什么的,都感觉很帅气的样子.其实我本人是挺喜欢Anne的,当然,她长的实在说不上好看.可能是她演的剧我都挺喜欢的吧~~
可惜啊..喜欢错了人.
Kay是个好人。开始我还以为她和VIV有点啥呢~~嘻嘻~~
她喜欢Julia也喜欢Helen.helen更能激起她的保护欲望吧~~
娇小的,好像就是需要人呵护的女孩..Julia性格也是比较强的..
我很不喜欢Helen.虽然我挺喜欢Claire的。貌似,除了小杜丽,她其他的角色我都不算喜欢.╮(╯▽╰)╭..可是Little Dorrit真的超级好的~~~
不喜欢Helen。Kay真的很好啊。她太不珍惜了。喜欢上了julia.但Julia其实不喜欢她吧还记得她第一次去找Julia,她惊讶的脱口而出,Is that Kay?哎..
我觉得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我一直很好奇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这没耐心的人一直在忍着不翻到最后看结局...当然,也是看最开始了..呵呵
Duncan这个孩子.好不容易放下了想前进了.却发现Fraser和姐姐又混在一起了= =.
最后的苦笑...
JJ演的角色.╭(╯^╰)╮
他其实一直就想着Duncan的姐姐吧...
看到Harry的腐剧,就想到了luke演的Clapham Junction。呜呜..好嫩~~好可爱><
《守夜》观后感(四):寡淡琐碎一个闷局
The Night Watch在我看来是一份偷懒的功课。我看到节奏相似的三段时间的故事,平分秋色,呆板而缺乏起伏,寡淡琐碎一个闷局。如果把1947的迟缓空虚,1944的激荡1941的美好,在节奏上时间安排上有更明显的对比,该有多好。如果需要,对某些情节有所删减也未尝不可。拍不好lesbian三角关系,不拍也罢!倒是把精力放在另外的故事线上,拍出个什么战火中的舍命青春和战后的怅然余生是正经啊,笨。
剧中海伦说“战争改变了人,不一定把人变好”,但是我看不到太大的变化。薇薇安也许还有,在堕胎后生死一线,在与瑞吉借烟挑逗的玩笑中,我还看见一点鲜活的青春;然而战前战后,海伦和朱莉亚,呆滞的不改呆滞,死鱼眼仍旧是死鱼眼,凯也不过是执勤时公器私用,英雄气短,就像那仅有的两次伦敦轰炸后燃烧的远景,一堆道具小房子,霸气完全测漏。
在选角安排上,我想说即便不苛求外形(外形已是忍无可忍,从头再忍!),演技至少还是要考虑的吧。就算AMM是好演员,在此剧也只属表现平淡,情节的安排、尤其是对手的安排也没有让她有多少发挥的余地,反而让扮演邓肯的Treadaway出了彩,薇薇安情节上亮眼,也占上风。余者乏善可陈,最让人吃苍蝇的就是朱利亚,表演生硬,面目可憎。
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容易吃力不讨好,往往被指偏离原著。但毕竟文字和影像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用不同的语言。简单的搬字过纸既是不可能的(特别在影视篇幅的限制下);也是偷懒的,因为它不注重再创作。我以为好的影视改编,呈现出的是与原著的神似,在此之下,细节的形似倒不必拘泥。
不是每一本小说都适合改编影视剧,即便是成功的小说。The night watch没有Tipping the velvet或Fingersmith那么具有戏剧性,未必能跟随那个套路,需要的是激发与原作类似的内心感受。小说改编电影得其神,就算不青出于蓝也能各表一枝的,譬如善于营造氛围的Felicia’s journey,或驰骋想象的Orlando,是手边就能想起的例子。
《守夜》观后感(五):不可挽回的遗憾
所以现在才写这篇不完全的影评,就是一直在琢磨让我别扭的地方在哪里。这里只评价les的部分,因为这是我最期待的。演员要让观众信服,就必须完全化入角色,让观众相信世界上确乎有这样一个角落有这样一群人。而在此片中,我只看到演员和角色的分离,从其眼神中发现演员自己对角色所做之事、所说的话的不信任,又如何能让观众信服?
这种相信,源于通过一个深层的心理动机产生外部的行为。在此片中,这项动机是缺失的,演员只是机械地说着、做着,好像完成任务一般。这个动机是什么呢?就les题材来讲,我想应是某种“心理上的占有欲”。爱情让人产生渴望与占有,不自觉地想控制对方,这种占有欲和控制欲在眼中最为明显和强烈。SW作品的主人公属于内心暗流汹涌型,因此改编之剧应有许多内心戏。至少从前面三部改编之作可以这样认为。TNW也应如此,但编剧将其改坏了,导致演员也演坏了。和gay的内敛相比,les部分显得放纵许多。对情节的交代多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和动作,而非细节(说到细节我又想起Fingersmith,只在最关键的转折处大力表现,绝大部分都是内心戏)。本来TNW的情节就比较绕,倒不是复杂,而是本该交代的东西被作者延迟交代了,需要读者自己拼凑,电影延续了小说的顺序,却因为甄选不当而省略太多。为什么对gay的部分我们觉得适宜(虽然它也缩减不少),而les就显得匆忙?因为编剧将剧情全放在借人物让观众理清复杂的三角恋上,而没有放在对“情”的表现上。
gay的几个场面,大多是duncan欲言又止的独思,观众从他渴盼的眼神感受到他的欲望。它将小说中的喜剧变成了不可得,又在最后给观众暗示,观众觉得合情合理,皆因这几处都是通过duncan安静的眼神表达。les的几个场景,除了最后的相遇,大部分都是人物不停地动作与说话。编剧似乎急切地想让观众弄清复杂的关系,所以屡屡借人物之口说出。但原本小说中的关键点只在电影中一笔带过,观众就会产生“这又如何”的诧异。比如helen为了julia去过生日的事发脾气,乃至自残,小说中有铺垫,有发展,有高潮,因此合情合理;电影中仅一两个场景,观众就会感觉“这有什么值得”,乃至认为前后情节不那么信服;再比如公园初遇julia时kay的尴尬,Helen的好奇以至于迷恋,仅仅几个镜头,观众也就不知这尴尬、这迷恋从何而来,何以短短的相见能产生如此反应。想在90乃至180分钟内重现小说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撷取其最精华的部分。就les部分来说,应当是无可避免的失去,其实整部小说都在谈无可避免的失去,痛惜地缅怀昨天。要我说,倒可以不完全复制小说的激烈与复杂,只用几个镜头,表现她们因孤独而寻找彼此,又因孤独而相互隔阂,因隔阂而最终分离的无可挽回的结局,用适当的内心戏,赋予人物淡淡的哀愁。
这里重点说一下演Kay的AMM,得悉演员表后,我看过她获奖的两部作品《荒凉山庄》与《癫狂人生》。尤其是后者,让我对此片产生强烈期待,也就承受了更强烈的失望。《癫狂人生》没有明确的les情节,甚至没有迹象表明它是。但为何观众感觉如此?就在于AMM精湛的演技,尤其是眼神,将强烈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她在本片中的失败,我认为不是演技问题,而是对角色理解问题。只有得不到,只有在过程中才有欲望,而kay的大部分(尤其是第二部分)已经“完全”地占有了helen(当然她不知自己被背叛)。所以更多的是“丈夫式”占有与保护。但这不是简单的拥有,是完全的,包含性因素的占有,此时AMM的气场就hold不住了,怎么也无法使人相信她(演员—角色)抱有欲念。最后一场kay与helen初见我认为其演得最好。一次偶然的相遇、数秒的犹疑,明显又不明显地向观众暗示了kay的内心。AMM饰演具有领导力的女性,比如《荒凉山庄》《南瑞丁》都很不错,但前提是女性的心理。至于kay,已经接近男性,在关系中近似于“丈夫”,这又和《癫狂人生》中囿于一己之神经质,卑微爱着的N不同(对于N的心理特质,AMM在采访中说过她近于“无性”,即孩子式的天真,与周围的世界不在一个维度)。
所以TNW处理les部分的失败,不仅是演员感觉不到位(我认为这是次要的,毕竟演技摆在那里),关键是剧本太想向观众解释情节,反而严重忽视对小说情感气质的再现,以至于将剧情变得紧巴巴,缺失了心理的空间的表现,演员无法准确把握角色的气质,对其产生理解的偏差就不奇怪了。这样一些有演技的演员来演这样一个有希望成功的剧本,却将其演得这样失败,不能不说是不可挽回的遗憾。
《守夜》观后感(六):原著与电影的区别。
读过两次《守夜》,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感情细腻人物关系复杂的小说。凯对于海伦的痴情和爱护有加,海伦对茱莉亚的一见钟情和奋不顾身,而茱莉亚其实是个最难读懂的女人,她爱着凯,但明白她不是凯想找的那个人,她对于海伦的感情也似乎并不是那么强烈。
我曾无数次在阅读的过程中幻想凯,她应该以一个高挑,短直发,轮廓分明,略带沧桑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裹着长款风衣,在风中疾走。
选Anna作为凯的人选简直弱爆了!!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居然让我有种在看苏珊大妈的感觉!!!!感谢土豆网提供的低像素版,至少在片头凯疾走的那瞬间还有些美好的幻想。而到时光倒流到卷发版的凯,我真的要怀疑导演到底在想什么!!难道选个演员真的这么难么!!!
小说中茱莉亚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干练的女人。浓妆,烟熏,不羁,独立。海伦第一眼就被茱莉亚的魅力所吸引,毫无大脑的跟着她跑了。电影中茱莉亚的扮演者明显感觉有点苍老(难道外国女人都这么老- -),再者就是缺少了那么点灵动的感觉。海伦离开茱莉亚的那晚我甚至出现错觉是妈妈在向女儿告别- -。这个角色应该让 Lisa Ray扮演,率性,独立,眼神气质足以秒杀!
海伦不是重点,无论电影中的那个显得如此的傻气与呆滞。要相信在原著中她给我的印象也就是傻,倔强,懦弱这种很小女人的感觉。但非常重要一点,她必须值得凯去爱,我觉得海伦肯定有某种气质吸引着凯。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是海伦过生日,凯带着海伦出去玩。有一个凯假装帮海伦戴耳环顺便偷亲一口的情节....看得我浮想联翩。而电影里面只字未提可能是因为情节太多太细碎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 坚持大家要看原著不要看电影的原因。电影把太多美好的情节和心理状态给抹杀了,甚至把海伦和茱莉亚的初吻那一夜如此草率的交代而把大量的心理活动放在了林肯身上!!bbc一贯的细腻哪去了!!!
我们不需要粗制滥造的电影,我们不需要老得可以掉渣的演员,我们不需要点到为止的情节。如果你想拍,就尽力把它拍好。无论是90分钟还是180分钟,每一分钟都要有它的价值。
不要浪费胶片!!!!
《守夜》观后感(七):背负过去的包袱,所以你无法寻找到快乐(剧透慎入)
看过豆瓣的诸多评论,对此片的评价大多不高。这部的电视剧的导演雄心勃勃,企图在短短的90分钟里面展开几段乱世感情,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蜻蜓点水;而且如果按照起承转合的公式来看,影片的叙事更是显得平淡如水。但在没有看原著的情况下看了此片,笔者倒觉得作为一部中规中矩的英剧,还是保持了它一贯的制作水准,至少没有评论中那么不堪。
故事通过kay这个伦敦的女消防员在二战当中的情感经历为主线,串起了key、Helen、Duncan和Viv几个人物在战前、战争中、战后的各段经历,表现战争给人留下的创伤,并细致描写了LES和基*友的感情。
其中人物的塑造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
key----伦敦女消防员,LES一枚,有着男子般的刚毅和决断力,在一次轰炸中从废墟里扒出了一家母亲和几个孩子的尸体后, 深感人类在战争人祸前的无力,从此性情大变,毅然把自己的女性卷发剪短,从此作男性打扮。kay一直跟一个美貌而又名气的女作家Julia同居,但是在一次营救被轰炸的居民的行动中,她在废墟里救出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子Helen后,顿时激起了的保护欲,key不惜与Julia分手而与Helen同居,key很是宠爱Helen,不惜想尽一切办法来取悦Helen,甚至在物资紧缺的战争中为Helen搞到一件绣着名字的丝绸睡衣。这一切却因为Julia的报复而结束。Julia趁着key值夜班的时候勾搭上了Helen。key从此郁郁寡欢,从此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不再从事消防员的工作。这个女猪外形确实欠奉,但凭借其主演过《南方与北方》、《荒凉山庄》的多部好评的英剧,其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Helen--婚姻介绍所职员,由《小杜丽》里的Claire Foy扮演,小鸟依人,性格柔弱,被 key深爱着,却爱着作家Julia,殊不知离开了 key之后却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和Julia在一起却无法寻找获得快乐。最后被Julia抛弃,失意地踯躅街头。
Viv---与Helen同为婚姻介绍所职员,美貌如花。在火车上偶遇了一名英俊的军官Reggie,禁不住Reggie的甜言蜜语,且在物资紧缺时代的罐头火腿攻势,在明知Reggie有家室的情况下做了六年的地下情人。后来不慎怀孕,导致流产后大出血情况危急,自私的Reggie却置之不理,最后在key的帮助下,拿出一枚自己的戒指套在Viv的手上,假扮成已婚太太才得以到医院的救治,而免于被人揭发而坐牢。最后终于告别的过去重新接受一段新的感情。
Duncan---Viv的弟弟,男同,花季少年,外表美貌,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内心却细腻敏感。背负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家与男友相约自杀,结果男友割颈自尽,Duncan却因害怕不敢动手而被警察抓起来,进了监狱。在狱中认识了一个同牢房的大学生Fraser,深深地暗恋着Fraser,有几个个镜头真的是把少男的这种细腻暗恋都写尽了:镜头一,是睡在上铺的Fraser睡觉时不知觉地垂下手,睡在下铺的Duncan用手指轻轻地绕着Fraser的手指,却一直没有触碰,这时流水般的音乐声响起,如同少女的羞涩的低吟。镜头二,伦敦遭遇德军的猛烈轰炸,囚犯们却没有享受防空洞的待遇,监狱周围炮火连天,Fraser十分恐惧,躲进了下铺Duncan的被窝里,两人相拥而卧,一边厢是站站发抖的Fraser,另一边却是搂着Fraser露出无限爱慕眼神的Duncan。然而这种暗恋却遭到了身为直男的Fraser的嘲笑和鄙夷。出狱后,Duncan不再回到那留下心理阴影的家,而住在有恋童癖的看守--一个糟老头的家里,直到遇到了Fraser,于是决心离开老头而重新生活。
Fraser--Duncan的狱友,因为发表激进的反战言论而入狱,气质潇洒,谈吐不俗,出狱后成为记者,由《波洛-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扮演英俊谋杀犯的JJ主演。Duncan的父亲在探监时,一眼就在囚犯中认出了气质不凡的大学生Fraser。Fraser在狱中见到了Duncan的姐姐Viv,被Viv的动人美貌所打动,出狱后,Fraser借着关心Duncan的名义亲近Viv,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Duncan却误会成Fraser是爱自己的,却发现其爱慕的人正在自己的姐姐亲密起舞,只得黯然离去。
Julia--名作家,自负、自我、高傲,与key同居多时,却因Helen的出现而被key抛弃,于是横刀夺爱,从key手中夺走了Helen。
剧中的几个人物都深深背负着战争留下的包袱,借用Helen的一句话就是:战争改变人,但都是很少往好的方向改变。最后,丢弃包袱的最终寻获幸福,依旧背负包袱的人只能孤独地喁喁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