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经典观后感集
《守夜》是一部由皮埃尔·若利韦执导,奥利维埃·古尔梅 / 瓦莱丽·博莱同 / 茱莉·费里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夜》观后感(一):当欧洲的古惑仔老了……
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但不仅仅是中国,法国/比利时制作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新片《守夜》也呈现出对现实批判的疲软和无力。1948年《偷自行车的人》所描述的二战后经济凋敝的欧洲如今似乎重新再现,但结果截然不同。
在《偷自行车的人》中,被人偷车到偷别人自行车,爸爸最终只能与孩子无奈融进路人的洪流,继续成为等待工作机会的失业大军。
在《守夜》中,52岁的巡更保安如果想获得足够的养老金必须一直工作到70岁。他劫持了打劫商场的恶棍们的钱,送到心仪女人的车上,自己却中弹倒地。
这决不是偷自行车的父亲,这是一位1.0版的平民英雄,让我想起香港上个世纪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悲情男子,让人引发古道热肠,铁汉柔情的感慨,当他们的侠肝义胆遇上糟糕的现实,他们总是选择挺而走险。
那些庙街混黑帮的古惑仔们如果没有被乱刀砍死,没有被警察乱枪射中,带着一身旧伤老了,更年期的他们会怎样?是否也会像男主开始担心养老金,烂牙齿,弯下去难以直起来的一把老骨头,陈年旧伤,裂开的裤裆只有用自己的糙手来缝⋯⋯还有不安于室红杏出墙让人不省心的老妹。这不是有傲骨和铁骨的男人该过的日子,一声深夜的长嗥如同困在猎人陷阱里的孤狼。
现实主义没有过时,它只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还原真实。偷自行车的人被视为现实主义佳作的原因在于它像生活本身,《守夜》像王小帅的《闯入者》,多少让我觉得有点矫情,守夜人如果单单为自己劫持劫匪成功,毫发无伤未免太像美国式的垮掉和嘻皮类的剧情,这是一个血脉里淌着《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血液的法国电影,老套的硬汉,老套的剧情,仿佛最后一位披着欧洲外衣的美国西部牛仔。
以法国人拍电影的惯常手法,细腻缓慢地推进剧情,每一步的铺垫和若隐若现的线索让人总是有"大事不妙"的预感和"大事发生"的期待。讲故事的节奏感与《闯入者》都一模一样,在经过漫长的70多分钟的铺垫后,"大事"出现在最后十分钟,就像一场足球赛场最后和唯一的进球。
《守夜》的制作者们借这个悲情故事想说更深层的问题,欧洲的经济衰退已如漫漫长夜,生活在底层的人们都在守夜,不知何时天亮。如果黑色幽默点,这个故事极具讽刺,一名需要社会褔利工作人员安抚的边缘人却用生命为他们献爱心,因为有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靠政府给的那点钱不能带孩子补牙,不敢给自己买护肤品。
《守夜》是法国和比利时的创作者们扇在欧洲体面而风光表面的一记耳光。
《守夜》观后感(二):法比合拍片的文艺气息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影片前半段的铺垫陈述的低沉视角,有如缓慢流淌的小溪流,看似很平淡的故事情节和稍显阻滞的推演,却在每时每刻的镜头语言里散发出浓烈的文艺气息。通过细致入微的小人物外在生活的描摹和刻画,人物的过去的人生点滴经历和现在的生活惨淡遭遇都呈现在人们眼前,主人公作为守夜人的内心世界里的苦闷和烦恼都缓慢地被一层层慢慢推开。起陪衬作用的其它配角也同样是社会中其它的小人物,从不同角度折射了当今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即使是成熟的发达国家也依然有社会问题,底层社会人们生活也相当艰辛和不易,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依然有覆盖面的漏洞和缺陷,隐约中也暗含对激进工会制度的批判,贫穷和富有始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本片不只有散落在前半段缓缓的文艺气息,故事高潮被安排发生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将强烈的戏剧冲突完全埋藏在了影片最后,当有些出人意料的情节如波涛汹涌澎湃般的突然喷涌而发时,一切来得有些突然,除了有些许远离现实社会的法制约束外,走向极端的处理方式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里却又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在现实中的法治社会,谁也没有资格和权力代替法律的制裁和审判,但主人公在逃避长久以来底层生活的压抑的同时,却用自己的生命终止了他人的团伙犯罪行径,无声中完成了对于罪犯内外勾结的道德审判。电影中主人公在危急时刻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极端取向构建了强烈的矛盾和冲突,自我的理性觉醒在内心情感的宣泄怠尽前被心中的自我审判意识占据了明显的上峰。
从社会效用的角度也很难评说主人公的选择是功过相抵,还是功大于过的,也很难说这是帕累托最优的策略选择。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角度来看,在高度信用社会体系下,部分公共资源的供给在某些情况下有暂时的空间缺位和短时的时间错位,有时会客观上助长少数暴力分子的投机犯罪行为,就如片中为非作歹的匪徒团伙等反面人物,或多或少损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福祉,影片把巴黎的纸醉金迷作为小人物内心情感宣泄的唯一出口,从小人物内心的反复挣扎最终走向极端的类似血亲复仇的暴力方式,无声地讽刺了残酷现实。
但是人生永远都不是有关逃避的命题和争论,主人公身上的带有厌世态度的逃避心态还是不可取的,即便守夜人在最后自我牺牲的时候把充满善良的大爱撒满了人间,但他自己的悲剧人生并没有被完全拯救和救赎。在我看来,存在主义哲学更多地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描述问题的方式,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要依靠我们强大的内心自我求证。本片主人公的身上能找到很多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痕迹,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生活问题困扰,大多数人内心中缓缓流淌的都不会是浓烈的文艺气息,也不会真的有很多人采取主人公逃避厌世的处世哲学,乐观积极的心态建设和勇敢直面问题症结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守夜》观后感(三):2015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旅
6月6日8:99至晚上,第一轮刷票结束,用时整整一天,遭遇淘宝电影网页和APP的各种瘫痪(淘宝电影请滚出电影节),共计入手10场电影,遍布8个影院。这次最开心的莫过于同去观影或家人、或朋友、或同事,当然也少不了独自出行的两部。
刷票第2天——去和平影都买到《四十五周年》;刷票第3天——入《保持乐观》;刷票第4天,今天——捡漏影城《铁拳》。。。所以说电影节购票,不在于抢,在于每天的坚持(一颗执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实在入不到票,还有最后一遭,开映前找黄牛。
今年淘宝电影取代格瓦拉入驻,合约一签就是三年,可是今年你的业余水平太让人失望。
经过4天的刷票买票,最终我本届的片单出炉:金爵奖入围片《铁拳》《守夜》《意外的真相》《助产士》,评委会主席影展《将爱放逐》,官方推荐《四十五周年》《第二次机会》《杀人天使》,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影展《影子部队》《死囚越狱》,金砖五国焦点《少女谋杀案》,多元视角《沼泽地》《保持乐观》。共计14部,27张票,共计1570元。遍及9家影城,其中宝山上影店、曹杨影城和嘉里中心的百美汇都是第一次去。
以下就是9天里的观影感受;
6月13日周三和家人13:30 上影宝山店
《少女谋杀案》:这部没有歌舞的印度悬疑片剧情极富层次,铺垫和伏笔很过瘾,节奏流畅,所有嫌疑人齐聚一堂的揭谜模式算是致敬阿加莎.克里斯蒂。影片折射出印度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同宗教信仰间的仇视,吃着烤豌豆的地方腐败警长和有勇有谋的正直的CBI探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部印度电影是我本届首选,因遭遇曲阳影都和沪北影院的锁票只能选择宝山SFC。电影节在这里绝对遭冷遇,两台取票机几乎无人问津,上座率不足二成,故观影秩序也就特别的好。123分钟的字幕还算不错,英语字幕遭遇滞后出现的中文字幕略有不适,偶有几次中文字幕的提前出现也见怪不怪了。
6月14日周日和家人15:45百美汇
《影子部队》:法国69年的这部表现二战地下抵抗运动的电影以其冷酷写实的镜头克制内敛的表演独树一帜。没有惊心动魄的抵抗运动,没有英雄气概,扑捉的是另一种冰冷的氛围,当抵抗组织内部处决叛徒的过程被刻意放大,而盖世太保的行刑折磨被“轻描淡写”后,真正放大的是战争对人性的拷问。
嘉里中心百美汇影院的这部老片几乎是满场,观影秩序极佳,两个半小时的过程出奇的安静。字幕总体不错,昨天这场结尾处“叙述四名抵抗运动者最后结局”的字幕缺失问题,今天这场已经补上了,点个赞。
6月14日周日和家人20:45又一城
《沼泽地》:如电影节宣传不愧是部优秀的西班牙电影。是《真探》和《小镇疑云》的合体。沼泽地里的少女谋杀案牵涉出无数条线索,平缓的叙述处处涌动着暗潮,人和事件间的关系神秘复杂,即使到了最后真相依然很难接近,因为真相并非只有一个,可伏法的总是最小的那个,如此露和藏很具回味。
17.5影城又一城店的这部上座率仅仅五成,好片都不识货吗?难得一次感受无人迟到的电影。字幕做得不错,点赞。
6月15日周一独自10:45影城
《铁拳》:老套的励志拳击故事冗长拖沓,中规中矩到能预测出剧情的每一个片段而让人讨厌。杰克.杰伦哈尔拼尽了全力,肌肉绝对满分,可剧本能给予他表现内心戏的地方实在太少了,从头至尾满屏的就一张血迹斑斑、伤痕累累、老泪纵横的脸,影帝就歇了吧。不过若少了他的表演,真没啥可看的。
好莱坞的这部新片看到了万达的投资,而且还是内嵌中文字幕,算是诚意满满。淘宝电影显示满座,可空位依旧不少。这场是遭遇锁票后的放票才抢到的。
6月15日周一和同事20:45万达五角场
《杀人天使》:影片改编自荷兰司法史上最严重的误判案例之一,女护士被指控谋杀多名危重病人而遭终身监禁。全篇对女主女配的心路历程和情感拿捏都很到位,对体制内官僚腐败的揭示和司法制度的质疑也恰到好处。若能对某几个案件有更细致深刻的描绘,那沉冤得雪后的喜悦才会更加荡气回肠。
电影节在五角场万达影院再遭冷遇,开幕都已第三天了,有些工作人员连电影节专用取票机都不知道。今晚这部上座率也不高,而且是首次碰到电影放映前不播放赞助商广告的。。。更可恨的是又看到不负责任的家长带小孩来看成人片了。
6月16日周二和朋友15:45影城
《助产士》:这是个发生在二战末芬兰拉普兰集中营中的爱情,芬兰女助产士和德国军官从初识的暧昧发展出一段炽热的爱,一颗纯朴勇敢的心、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面对的是集中营高墙下毛骨悚然的秘密。非常喜欢影片镜头下的光和影以及高品位的配乐。不过大团圆的结尾稍显刻意,悲剧会更凄美。
本届主竞赛单元的这部,今天的主创见面会可是诚意满满,导演、制片、女主和男主悉数到场,还一个个轮流发言。查了下,编导安提•乔金恩之前的两部作品《入侵隐私》和《清除》都是好评如潮,本人在芬兰也是家喻户晓级的。预祝今年的这部本届获奖,至少能得个最佳摄影或最佳音乐吧。
6月17日周三和家人20:45曹杨影城
《第二次机会》:一警察执法闯入一对瘾君子家,目睹婴儿被忽视的惨样。不久他自己年龄相仿的婴儿不幸夭折,面对精神崩溃的妻子他偷偷将死婴与活婴掉了包。超出他预料的是两个家庭都从此开始了各自的悲剧。丹麦的这部家庭伦理片构思精巧,悬疑而具张力,别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主题也算走心了。
无奈选择了位于居民区的曹杨影城,果然让人失望,电影结束走完字幕再亮灯,不知道吗。场内又出现带小孩的家长,还不停地给小孩解释剧情什么的。两位上海老爷叔大声讨论剧情也是要把人逼疯的节奏,不过他俩看不懂瞎咋呼乱讲一气也是挺逗乐的。
6月18日周四独自10:45影城
《将爱放逐》:经过《利维坦》《回归》《伊莲娜》的洗礼,我必须在大银幕上看一次萨金塞夫的作品。被片名和剧情吸引,结局的出乎意料竟让人晦涩得无言以对。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大自然的一景一色在镜头下都美得令人叹为观止,与人的孤独形成极大的反差。喜欢男主收放自如的表演。
又是一场遭遇锁票后的放票才买到的,所以说电影节的票有些真不在于抢,而在于每天的坚持。。。本场字幕时间轴很多时候严重滞后。虽然中途有人离场,周围也有抱怨节奏过慢,但毕竟还是识货的多,掌声如期而至。
6月18日周四和朋友13:30
《意外的真相》:女儿回国参加父亲的葬礼,意外发现长相酷似父亲的男子,一段封存四十多年的往事就此揭开。影片从女儿、养母、生母三个独特的视角还原了这段隐秘,展现了伊朗男权至上的传统世俗观念对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女性所造成的伤害,而更悲剧的是女儿和养母或许永远无法知晓真相。
这部主竞赛单元的伊朗电影没有英语硬字幕,全程的波斯语,可惜字幕时间轴滞后不说,很多对话干脆都不翻译了,这让观影过程变得很不友好。。。开场前的主创见面会倒是气氛热烈,现场还教了两句波斯语——你好salon;谢谢mamanunuo...电影本身不错,预祝获奖。。。
6月18日周四和同事20:45
《Keeping Rosy》:她是一位单身职业女性,生活和工作独立精准。某天她失手打死了钟点工,她处理掉尸体,看护钟点工留下的女婴,销毁监控录像。这是部英国黑色电影,人性的善恶在一环接一环的矛盾和悬念设置中展现,绝望中突如其来的自我救赎让人猝不及防难以接受,那一刻全场惊呼声不断。
片名”看护罗茜“被翻译成”保持乐观“,这是什么鬼,机器翻的吧。。。@上海万达影城 五角场店,你家提前几分钟放映算是怎么回事。
6月20日周六和家人18:30正大星美
《守夜》:曾经的工会领导如今沦落为商场守夜人艰难维持生计。某夜耿直刚硬的他与犯罪团伙展开了孤注一掷的较量。缓慢平淡地铺垫了1个多小时,仅靠最后十几分钟的高潮也无法撑起全片。对小人物抗争命运的因果关系挖掘得较肤浅。片尾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倒是很暖心。
虽然是部大闷片,但观影秩序特别好,没想到还有致敬感谢的掌声,能与真影迷们一起观影也算难得。这部主竞赛单元的作品估计基本与奖项无缘,不过想想倒是有安德烈.萨金塞夫作品的影子,而且男主不露痕迹的表演也是浑然天成,所以最后若斩获金爵奖也是情理之中。(本届金爵奖)
6月21日周日和家人13:30环艺
《死囚越狱》:在好莱坞动作片快节奏和强烈视效冲击的今天,布列松50年代的这部越狱片简直就是另类,简单的故事简约的风格全靠男主的独白和个人行为支撑,屏蔽了很多场景和人物,观众的视角被无限缩小,有时甚至连男主眼中所见的场景都加以屏蔽,独辟蹊径地利用声响音效来营造紧张的氛围。
能看一场35mm胶片的电影已经十分难得了,幸好这次环艺的放映过程相比星光影城好很多了,开场前最担心的“4:3的比例会变成宽银幕”终于没有出现,字幕跟进的也算不错了。
6月21日周日和家人20:45和平影都
《四十五周年》:夫妇俩结婚45周年纪念日的前5天,一封来信揭开了一桩尘封多年的往事,45年的感情面临挑战。影片场面平实朴素,情感脉络细腻精准,一个逐渐分崩离析的二人世界在结尾爆发却又戛然而止,两人共舞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更显无尽的悲凉。
作为本届电影节个人的收尾片,好电影必须配好影院。和平影都的Dolby Atoms(全景声)厅一直是我最推崇的,这部涉及中老年婚恋题材的英伦片(获今年柏林电影节影帝影后奖),又有两位老戏骨压阵,我的电影节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