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喋血孤城》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喋血孤城》观后感10篇

2018-06-26 02: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喋血孤城》观后感10篇

  《喋血孤城》是一部由沈东执导,吕良伟 / 安以轩 / 袁文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喋血孤城》观后感(一):且以真伪人品,莫以成败英雄

  1937年8月淞沪会战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

  1937年9月太原会战

  1938年1月徐州会战

  1938年5月兰封会战

  1938年6月武汉会战

  1939年5月随枣会战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11月桂南会战

  1940年5月枣宜会战

  1941年1月豫南会战

  1941年3月上高会战

  1941年5月晋南会战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4月浙赣会战

  1943年5月鄂西会战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

  1944年4月豫中会战

  1944年5月长衡会战

  1944年8月桂柳会战

  1945年4月湘西会战

  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206位将军战死疆场,陆军牺牲.失踪者共计321万1419人,海军舰艇损失殆尽,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拯救国家民族的人,千古流芳万世景仰.且以真伪衡人品,莫以成败论英雄

  《喋血孤城》观后感(二):好电影缺乏观众

  这样的电影,虽然不是完美的,我也觉得有很多问题,但是它对历史的(尽量)求实态度,就足以让它堪称一流了,比起《鸿门宴传奇》这种只追求外表华丽情节快感,而忽视最最基本的历史的电影,真是更不用说了。

  一直都说中国拍不出好电影,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知道了:中国并不是缺少好电影,而是缺少好观众。当然并不是全部责备中国的观众,毕竟更加值得责备的是整个中国的让人遗忘历史甚至曲解历史的整体氛围(尤其是教科书,教科书中书写的永远胜利者的历史么...)。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这种氛围一部分是由于时光流驶,洗涤了血痕;一部分是人为刻意操纵的结果。我还能说什么呢?自由二字,真是重要。缺少自由的环境,估且不谈科学无法健康发展,即便是大众审美情趣、鉴别力都不能健康发展,水平日渐趋于低下

  憋屈。。。

  《喋血孤城》观后感(三):【主要的争论在历史,我则关注这部电影的女人

  要真实,去参军——想看真正的历史,上高级图书馆吧。。。

  甚至有些人嗤之以鼻的党史材料里,也有一些D的黑历史。。。这些东西还在我初高中历史教辅材料里有············

  裆燃,中国历史,谁家的屁股都不用洗·············因为那是你洗不完的千万人的血与泪。

  ——————————————————————————————

  单纯从电影角度看,我真不知道这部电影讲了一坨什么东西。

  明明猪脚是余程万,却成了一个鸡肋········当主角,没多少戏份;当配角明显官大还是直接战役将领········架空他不合适

  最蛋疼的是:女角色

  我不是针对女人,而是在战地题材电影里塞女主角的,都是垃圾。还必须塞几个美女·········

  导演你特么是一晚上睡了几个?fhiwfvh'uqgbfjgvb···················

  (我在此处省略脏话5000字。。。。。)

  ————————————————————————

  士兵、战争题材,插入女主角越多的,越烂。

  士兵偷鸡,错了,士兵突击,没有一个女主角,得分最高

  亮剑,女主角死了一个,战后才和男主在一起,得分次之。

  越烂的片,女角色越多,也越漂亮。。。。

  ——————————————————————————————

  :我才不是对导演什么羡慕嫉妒恨··············

  《喋血孤城》观后感(四):拜托,这个不是林觉民的《与妻书》

  常德会战,光看看这些片中出现的番号便知其惨烈,74军57师余程万,58师张灵甫,10军方先觉,18军胡涟。

  画面不错镜头感很强。道具算是比较说的过去了。挑两个小骨头日军永远都是友坂38式步枪,拜托那时候已经很多换装77式了。国军既然看到了M1卡宾枪,为什么没有见到汤姆森?日本海航的零战也出现了,应该是陆军的中岛隼式,还有即使是中岛隼式也不会以一式陆攻的队形进行高空水平轰炸。

  剧本太二了,要大不够大,要小有太狗血。有点浪费这么好的题材了,尤其是最后余程万的电报,这真是最让人受不了的。拜托,这个不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好伐!

  57师于常德最后电文: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七十四军万岁,JIANG委员长万岁,中华MIN国万岁!

  《喋血孤城》观后感(五):我的电影——喋血孤城

  看过的战争剧数不胜数,从《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黑鹰坠落》、《太平洋》等等高分影片,再到国内的战争片,特别是以GJ为主题的战争片,《喋血孤城》给我一种完全一样感觉,和前几位比起来,都从战争中表现兄弟情、爱情;没有国外战争片震撼火光场面,但把我的思维完全扣入了影片,当战士们用湿布捂住口鼻时,我也情不自禁的捂住了口鼻;婉清焦急等待了一天,就那一天,她体会到了失去可怕,从她喝酒的动作,或许是导演对这一段用了加速播放的效果,彻彻底底的表达了他的“害怕”,身边的总是可以等的,快要失去时的挽救总是最凄美、最动人时刻。片中场景自然、真实,有绝望前的鼓励士气,临阵的脱逃,对付毒气,师长的哭泣,他们都是普通人,只是有个不普通职业,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是神圣的,但军人是神圣的;这才是真正的战争,不夸耀,不吹嘘,展现失败一面,他是残忍的,人确实温情的,他告诉我们,即使在人性最残忍的战争时期,我们还是有善良的,也只有在这时,善良是多么的宝贵,没有善良,精神和何在?没有善良,江山何在?这展现的是历史,真实、现实的历史,不是编剧,只有历史才会给我回忆的五味瓶。

  当然剧中不乏因剧情需要的做作,可以理解艺术可以和历史结合,使我们更容易了解历史。国产战争片给了我新的感觉,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

  《喋血孤城》观后感(六):总有些什么,是不能忘记的

  已经许久没有提起过这个沉重话题,似乎鲁迅先生曾经为之悲叹扼腕,令我们无法解脱的中国人最擅长的本领已经占据了我们所有的神经。每天对着娱乐、综艺八卦热门,我们好像早已经脱离了那段不堪回首往事纠缠,每天都有新的红人出现,每天都有各种嘈杂琐事萦绕,一地鸡毛早已将那些“幼稚”的感情深深地掩盖。

  或许是物极必反吧,十几年的教育让我们早已不屑于那些正统思想,甚至连那些曾经令我热血沸腾词语都成为装X的代名词,我们,似乎已经对此免疫。可以,总有些东西是深深地镌刻于我们的骨髓里,流淌在血液里,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几十年,我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对着振臂一呼然后子弹免疫的英雄打瞌睡,早已习惯了看着垂死的英雄在几经断气之后又用颤抖的手拿出党费的镜头吐口水,可是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又让在头脑深处沉寂了许久的神经亢奋了起来。

  英雄,从来都不是豪言壮语之辈;英雄,从来都是你我身边平凡的人。

  《书经·牧哲》中记载:“武王伐纣,有戍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虎贲,从此成为中国军队中的最高荣誉

  诚然,那段历史从来都不是值得骄傲的,当中有太多的内讧、出卖、尔虞我诈,掺杂了太多的无奈凄凉和一个民族的悲哀落后就要挨打,一句朴实到不能再朴实的话中蕴含着多少辛酸和悲愤,又有多少人曾认真的想过。

  是啊,往事既然已经如烟飘散,又何必纠缠于其中无法自拔?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每个大屠杀的纪念日,每一个有犹太人校园,飘荡的是沉重的悼念。我并不喜欢这种斤斤计较,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的同龄人甚至连自己国家的抗战纪念日都瞠目不知。我看到二战胜利纪念日,每一个苏联老兵、美国老兵、英国老兵骄傲的跨过红场,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中国老兵只能守着残破的身躯度日如年

  没有人能够责备什么,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环境,我们自己那段尴尬的往事使我们只能选择沉默。可是沉默,并不代表忘却,沉默,并不代表可以胡来。太多的恶搞,太多的条框,并不是我们逃避借口,一个民族,只有当能够正视历史的时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成熟

  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渐渐隐去。在老兵们都离我们远去之前,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记得在一个记录访谈中写到:有一个缅甸远征军的老兵这样说:“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尽到了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一生,我无憾。”然后,就是他在几天后去世的消息

  九一八,七七,八一三……请原谅知识匮乏,只能想起这些从正统教育得来的名词,可是接下来我悚然而惊,难道不正是这些正统教育,让我们能够在面对历史时可以少些惭愧

  兄弟先走一步,我们随后就到。

  清明想着给我烧点纸。

  帮我给俺娘捎个话,说俺没给她老人家丢人

  我们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啥?有这些钱,给我们立块碑吧。

  老哥先走了,替我多杀几个鬼子

  师长,我没给你丢人吧?

  死,也要做个中国人去死。

  ……………………

  当我避开所有的喧嚣用心去正视时,我突然发现,其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慷慨激昂,原来平凡本身,就是最伟大存在

  我们一年年的喊着,爱国,爱国。可是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却发现剩下的只有麻木无地自容。台儿庄战役,喜峰口战役,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缅甸战役……那些沉默的士兵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堆叠起堡垒,然后,被侵略轻松地踩在脚下。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就应该用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伤亡换取侵略者的血债血偿,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生命就天生比任何人卑贱。整个抗战,除了寥寥几次,中国军队的伤亡都三倍四倍五倍甚至十几二十倍于日军,一切的一切,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落后,我们的愚昧,我们的互相拆台。仅仅是因为装备劣势,国力的衰微,中国人就只能用成千上万年亲的尸体去填补。可是如今,那毁掉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战争,却变成了捞钱的噱头,搞笑的话题,和吸引眼球看点

  日本人从来不觉得自己输给了中国人,是的,真正打败他们的是美国人的炸弹,是印着USN的军舰,就连中国,也是靠着美式装备的支撑,才获得了几次微不足道可怜胜利。我们保住了国家,但我们输掉了战争,他们凭什么要对战败的国家低头?我从来不喜欢日本人,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勇气清算的债,我们只能永生铭记。可是在吵闹着要反日,要抵制日货,要驱逐日本人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今天的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吗?德国人发明相机,但是是日本人把它做到了极致;美国人发明了冰箱,但是是日本人捞足了钞票;美国人发明了半导体,但是是日本人做到了精益求精……我们,今天的我们,那些曾经用意志和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土地人们后代们,又做到了些什么呢?山寨,仿制,粗制滥造,今天的中国与其说是在腾飞,不如说是跟在别人的身后捡食一点遗弃的碎屑。一个国家的腾飞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民族工业,我们的民族工业在哪里?是靠着垄断从人民身上揩油的托拉斯,还是在夹缝中亦步亦趋的小企业?中国的明天在我们手中,可是反躬自省,我们真的能比父辈们做得更好么?

  每次敲击键盘,试图记下些什么时,总有深深地悲哀,输入法中最先跳出的永远是那些网络流行语,是那些哗众取宠的红人,是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外来事物,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自己词汇,早已被淹没在众多跳梁小丑海洋中。哲学,英语,电视,这些我们每天挂在嘴上的词汇,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其实都是从一个叫做扶桑的地方移植过来的?打开网页,满屏满眼的网络红人,快乐男声,花边新闻成人频道低俗化的文化已经把我们的审美阉割得更加粗滥,问问那些对明星,对连续剧,对娱乐节目如数家珍孩子们,有多少人能够对我们自己的英雄、伟人诗歌、历史如数家珍?无需探讨文言文、繁体字,只消问问历史课本上那点可怜的知识,又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就在我们站立的地方,我们的祖辈为为我们留下了多少,而我们,又记住了多少?

  文化管制,舆论管制,从来都是必须的和必要的。但是当铮铮历史,朗朗事实都成为了不能说的秘密,这个国家,又剩下了些什么?思想新奇,与众不同,从来都是进步的源泉。可是当血写的呐喊,一代人的记忆都成了我们不屑一顾的垃圾,我们,又剩下了些什么?

  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这些鲁迅先生曾经为之泣血,一代人曾经为之扼腕的东西,早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又一次占据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习惯。看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那些木然的面孔,我们在镜子中找到的那张脸,又有什么不同吗?

  诘问的太多,指责的太多,连我自己都无从回答,只能用一句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话,来作为回答:

  请告诉孩子们,中国人曾经这样面对侵略。

  《喋血孤城》观后感(七):反映出大陆电影人固化思维和知识面窄情商低的硬伤

  看了一下《喋血孤城》,尽管是《血战台儿庄》之后难得的为国军平反之作,但是不足还是很多。人物太过脸谱化,没有背景故事不丰满。表现形式上,完全可以才用嵌套结构,用余程万回忆的形式来叙述,因为余程万最后突围生还,城中留守的三个副师长和城外救援的预备10师孙明谨全部壮烈殉国。就像《拯救大兵瑞恩》结束时瑞恩说的:“我不是英雄,但我曾有幸与英雄并肩作战。”这样会更加动人。国内谁活着谁好汉的功利思维减弱了影片的震撼力。

  战争场面上太过套路化。其实57师8000人面对30000日军,应当说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常德东门就是一个杀人陷阱,日军绞肉机,否则守不了那么久。日军用重炮,飞机加毒气才从薄弱的北门突入,进入巷战。国军官兵的战术智慧没有很好的表现。学习下《拯救…》里面的战术才能更好的再现这一悲壮的战役。按照电影中的打法别说16天,3天都挺不住。人们纪念57师,不是纪念他们送了命,而是他们发挥了最大的战斗效率,最大程度的杀伤了攻城日军,使常德仅失守6天就被光复。

  被遗忘的英雄:、

  1、影片中吕良伟不停的抱怨友军不救援,史实是孙明谨为了救援常德,在城外遭遇日军主力,全师覆灭仅数百人生还。文革时毛泽东给孙明谨后人特发光荣证使他们躲过一劫。

  2、余程万突围时,副师长柴意新率最后29人坚守,此后城内的战斗还进行了三天,没有幸存者知道这29人是如何做到的。只是光复时找到了柴意新身中四弹的遗体。当时他结婚七个月,妻子被瞒了很久,最后只给了个国民党发的烈属证,文革惨遭迫害,不过老太太还是活到86岁。

  3、在城外的德山,63师188团的团长跑了,有200多战士和一个副营长留下来对抗6000日军,城内的幸存者听到德山上四天三夜的枪声,最后归于寂静。没人知道四天三夜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人也全都没有留下名字。

  影片如果以这些人为主角,由生还的余程万来回忆,会比现在的效果感人的多。

  总而言之,大陆电影人思维固化,知识面窄是硬伤。

  《喋血孤城》观后感(八):《喋血孤城》启笔一二

  前朝人的歷史,書寫起來的確不容易,有當朝者讳忌的因素在内,也有历史久远模糊之限制。拍摄电影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写历史,但给世人所带来的影响亦为深远、普及。电影的拍摄当然当然属于文艺作品的范围内,亦属当局审查对象控制之列。涉及重大历史、政治、军事事件的电影,审查者尤其不会走漏眼,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必定在严格的控制范围之内,凡属当局者之讳忌的内容,就逃不了审查者的法眼,美其名曰为民众过滤“不良思想”。其实,只要,写剧本的,干导演的,能混上拍电影这行,只要不太极端的,怎么会搞那么多“不良思想”,——多半乃是敏感内容罢了。可是,审查者就是不能松懈,万一失职了,领导感觉 No Good,自己碗饭都成问题。至于审查者在写删减部分之缘由时,想必一定很有趣,是说的没错呢,还是敷衍搪塞呢,还是千篇一律呢?有机会看到原文是怎样的话一定很有意思……

  历史距离我们这么遥远,某程度上我们都是局外人。正因为这种遥远,不清晰,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好奇,加上如果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审美标准,那么说不定好感便由然而生。

  《喋血孤城》观后感(九):你不是一个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要想取得好成绩 站前动员是多么重要

  如果要想有战斗力 那么良好的装备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要打赢 后勤保障多么重要

  如果想要团队协作 手下人的战斗素养多么重要

  如果想要成功 领袖对于战略的思考多么重要

  所以无时不刻不是仅仅做好自己就可以的

  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并率领更多人才能走向更伟大的明天

  领袖的作用是什么·带领团队走向更好的明天啊

  其实别不承认,慢慢的对领袖就有了依赖

  而开头那个师长还能安心的听戏,那叫一个蛋疼

  你是要表现心理素质还是仅是为了安排安以轩出场

  中间伤亡大,苦了。。。你是师长吗?

  镜头切换过去 看日本的师团长在干什么呢

  关键时刻还在点烟。。好吧····

  你真不适合这部片子的电影

  这部电影要拍的是个英雄,一个成功阻击对方的师长

  这始终不像。。。不过这无关紧要了。。

  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心中能阻击的师长是什么模样

  另外还有一点,本片里的日军是像模像样的精英部队,而且没有出现那种良心发现的日本好人,这也是值得赞赏的地方。影片里对日本军的刻画是很到位的,他们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而且不择手段,并且里面安排的一场火葬日本军官的戏也相当有气场,总之,这次我们的对手确实是对手,而且是个非常有能耐的对手。

  但我丝毫不觉得以前大陆电影中的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这句话有多么不靠谱或者虚伪 那可能只是你不了解

  什么都比不上人的作用

  讨好来的只是一部分

  最有用的还是相互吸引····

  《喋血孤城》观后感(十):电影慢谈之[0038] 喋血孤城

  国内的导演,对于如何驾驭战争题材的电影,始终还是有明显的弱点。是拍成主旋律还是去剖析战争中的人性,导演们一直在纠结。当然,他们也没有办法不纠结,光腚局的老头老太们在看着呢。看到余程万和横山勇面对同一片天空时的思考那一段,真的好想让导演展现他们如何去布局去斗智斗勇;看到鬼子入城以后,又好想看看中国的军人们如何去组织巷战;看到最后的时刻,好想看看最后的83个人是如何定下来为瓦全而不为玉碎,而不是摆着pose去冲锋。可惜,这些都没有看到,始终觉得意犹未尽,老蒋手下的帮派之间的扯皮也是说得不痛不痒。

  看到国军的头盔时,除了青天白日的徽章,俨然就是刘德华在演赵云时的穿越。我真的不信当年是那样设计的,道具组为了省钱也不能这么随便吧。

  把常德保卫战说成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绝对的言过其实。无论是战争的规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力而言,常德之战都无法和斯大林格勒对比。只是15年的抗战史中,这样的顽强与血腥并不多见,难能可贵。尽管才过去60多年,有多少历史被我们遗忘了,还有多少历史要经过很多很多年以后才能回复它本身的面貌,还有多少真相永远都不会被人知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