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喋血孤城》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喋血孤城》的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3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喋血孤城》的观后感10篇

  《喋血孤城》是一部由沈东执导,吕良伟 / 安以轩 / 袁文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喋血孤城》观后感(一):再想想,原来是少了concept

  场面刻画的异常惨烈,人物塑造的性格鲜明,情节铺述得有张有弛,历史再现得残酷现实,整体上就像一个五官没挑的美女,只可惜,凑在一起,就是没有气质,记不住,漂亮的很干巴,成功的很白开水。

  再想想,原来是少了concept。没错,这的确是一场殊死搏斗,这些人也的确是一群英雄,但是整部影片想说什么?要表达什么?导演的意图和思想安放到哪里去了呢?

  不是刻意去夸冯小刚,同样是战争题材的《集结号》,战斗也很英勇壮烈,拍摄的也不错,但是精华在于他有自己的concept,就是海报上那句“每一个牺牲,都该永垂不朽”,冯小刚是个好文案,想想竟写不出更好的来,要是成了“无名英雄也是真英雄”是不是就差了很多意思?根本不能表现出捍卫烈士荣耀的那种执着的精神,如果不是那样一句概念引导,整部影片就没有一个主旨了,就不会打动人,只是记录了一场血腥的战争而已。还有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他的concept是“亲人,永远是亲人”,无论是对死去的所有同胞,还是特指那对母女的感情纠葛,这句话都是灵魂所在。回来看这部《喋血孤城》竟说不出一句有概念的话来,“以少胜多的战争史诗?”“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虎贲之师凄绝一战?”自己都觉得乏味吧!为了战争而说战争,没有新意,缺乏思想深度。

  所以,成功固然需要好的场景、演员、摄像、剧本,但是,要再想想,别把concept丢了。丢了就可惜了,连着之前成功的场景、演员、摄像、剧本,一起都可惜了。

  《喋血孤城》观后感(二):严重的不淡定!

  很久没有看国产战争片了,上一次看,还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看来,姜毕竟还是老的辣。冯小刚初涉战争片,就把一场战斗拍的你死我活惊心动魄。以往的国产片从来就没这么拍过。战争的残酷从此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沈东似乎也是拍主旋律影片的老手了,不过比起冯小刚,毕竟还是嫩了点。

  常德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八千多人对阵日军三万多人,最后仅剩83人突围。战况是惨烈的,心情是沉重的。可惜在沈东的镜头下,电影的惨烈程度还是差强人意。沈东还是没有脱离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套路(如果表现国民党的电影也算主旋律的话),喜欢用遍地的死尸来表现惨状,却缺少了那种大场面的震撼感。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战壕和街道里。从八千多人打到只剩八十多人,让人感觉缺乏说服力。相比之下,冯小刚的战争场面就给人一种血淋淋的震撼。

  话说回来,如今影视圈那么浮躁,像《喋血孤城》这样的国产片,实在也不多了。相比陈凯歌的堕落,沈东的作品可真是要好很多了。

  最后,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下,居然还有一位安以轩那样细嫩白净肌肤吹弹可破的女护士,我对此表示严重的不淡定!

  《喋血孤城》观后感(三):仅以此些须文字-纪念那些先烈

  常德,名字取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晋称武陵。

  1943.常德危城。

  1943.常德应是什么模样?错落的吊脚楼,庭院深深的老宅,挑夫往来的麻石板路等等,等等。

  1943.11月初,常德陷入一片骚动和混乱。十万居民扶老携幼,离开生活了几世的老街,向山村和山野逃亡。

  1943.守卫着常德的是有着“虎贲”之称的国民革命军74军57师,他们军歌嘹亮: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1943.蒋介石的命令是:一定要守住常德,驻军须与城共存亡。

  1943.11月23日,日军兵临城下。第3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共三万余人。

  1943.鏖战五日,57师8000将士,仅存2400余人。日军向守军投招降传单,师长余程万在上面批道:余受黄埔军校教育,只知不成功即成仁,余确信全师弟兄也是如此。

  1943.12月2日,城内守军仅存200余人。史实上当天余程万是向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发去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做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四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而在电影《喋血孤城》里,余程万是给妻子写了遗书“琼华吾爱,弹尽,援绝,人亡,城已破,余已决定为国牺牲,誓歼顽寇,幸勿眷念于我,文天祥说的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诀别的时候我仅将后句改为,留取光芒照武陵,吾妻以为如何,非将敌寇驱退,决不生离常德,如战死,即葬常德可也,请勿过分悲伤,我死得其所耳,程万绝笔”不管他写的什么,他,74师,都已为国尽忠,为民尽力,他们千秋英烈,当得“虎贲”一称。

  1943.12月3日凌晨,余程万带领最后的200人,向德山方向突围,并在与增援友军会合后,反攻收复常德,虎贲师8000将士,至此仅剩83人。这场突围也让余程万成为一个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已尽力,有人说他畏死潜逃。蒋介石震怒,下令将余程万押送重庆按军法处决,经其部下,常德居民求情,余程万幸免一死,被判徒刑两年。对次,我与《喋血孤城》里余程万的扮演者吕良伟理解一致:他是牺牲自己的英名,尊重将士的生命。

  我们走过的每一存土地,或许都有先烈的鲜血,并不是我做作,而是,莫名感触…抗战八年,对于亲身经理者来说:关于残酷的青春和残破的家园;对于满面沟壑的老兵极其后人来说:关乎忠诚,荣誉,生存和死亡;对于影片投资者来说:关于一段有必要用全部身家予以打捞的血和火的记忆。对于我,或者说剩下的大部分人来说:只需铭记。

  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图文专辑《最后的滇西抗战老兵》,看着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庞,那一张张面孔,有61年来的骄傲,61年来的荣光,61年来的哀痛,61年来的沧桑。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消逝。

  借此祝福那些曾为我们今天能有这样的生活而抛头颅,撒热血的先烈不管天上人间都能安宁,他们以血肉之躯向人民担保还我河山,不管电影里或者电影外的那些普通的面孔都应该被铭记,因为他们都曾是中国的脊梁。

  《喋血孤城》观后感(四):【主要的争论在历史,我则关注这部电影的女人】

  要真实,去参军——想看真正的历史,上高级图书馆吧。。。

  甚至有些人嗤之以鼻的党史材料里,也有一些D的黑历史。。。这些东西还在我初高中历史教辅材料里有············

  裆燃,中国历史,谁家的屁股都不用洗·············因为那是你洗不完的千万人的血与泪。

  ——————————————————————————————

  单纯从电影角度看,我真不知道这部电影讲了一坨什么东西。

  明明猪脚是余程万,却成了一个鸡肋········当主角,没多少戏份;当配角,明显官大还是直接战役将领········架空他不合适。

  最蛋疼的是:女角色。

  我不是针对女人,而是在战地题材电影里塞女主角的,都是垃圾。还必须塞几个美女·········

  导演你特么是一晚上睡了几个?fhiwfvh'uqgbfjgvb···················

  (我在此处省略脏话5000字。。。。。)

  ————————————————————————

  士兵、战争题材,插入女主角越多的,越烂。

  士兵偷鸡,错了,士兵突击,没有一个女主角,得分最高

  亮剑,女主角死了一个,战后才和男主在一起,得分次之。

  越烂的片,女角色越多,也越漂亮。。。。

  ——————————————————————————————

  :我才不是对导演什么羡慕嫉妒恨··············

  《喋血孤城》观后感(五):不折不扣的孤城

  许久未见到的让人看了20分钟就不禁破口大骂的烂片。而我的确不知道为什么这片儿在豆瓣里居然这么高的分?兴许这就是传说中的见仁见智,也可能这片子让觉得它烂的人连标记都认为是耻辱。

  开场,对不起,这么严肃的片子,我却爆笑了——安以轩的台湾腔,好正好销魂!导演,资金短缺到连请个女配音都请不起么?且不论这tmd根本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我不理解!千千万万个不理解!!

  我气愤,整部片子,细节的部分一点都没表现出来,因为每次出场的人物,刚刻画了一点点,就死了!!!死了!!!!导演你想表现出什么呢?我的秦大厨啊!鞋底儿还没纳完呢就挂了!是这个意思么??

  我只是想说,沈东你并没有那个三分钟细致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本事,那么麻烦你——

  1,让他多活一会儿

  2,得着同一个人刻画、刻画深刻了!!!

  《喋血孤城》观后感(六):反映出大陆电影人固化思维和知识面窄情商低的硬伤

  看了一下《喋血孤城》,尽管是《血战台儿庄》之后难得的为国军平反之作,但是不足还是很多。人物太过脸谱化,没有背景故事不丰满。表现形式上,完全可以才用嵌套结构,用余程万回忆的形式来叙述,因为余程万最后突围生还,城中留守的三个副师长和城外救援的预备10师孙明谨全部壮烈殉国。就像《拯救大兵瑞恩》结束时瑞恩说的:“我不是英雄,但我曾有幸与英雄并肩作战。”这样会更加动人。国内谁活着谁好汉的功利思维减弱了影片的震撼力。

  战争场面上太过套路化。其实57师8000人面对30000日军,应当说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常德东门就是一个杀人陷阱,日军绞肉机,否则守不了那么久。日军用重炮,飞机加毒气才从薄弱的北门突入,进入巷战。国军官兵的战术智慧没有很好的表现。学习下《拯救…》里面的战术才能更好的再现这一悲壮的战役。按照电影中的打法别说16天,3天都挺不住。人们纪念57师,不是纪念他们送了命,而是他们发挥了最大的战斗效率,最大程度的杀伤了攻城日军,使常德仅失守6天就被光复。

  被遗忘的英雄:、

  1、影片中吕良伟不停的抱怨友军不救援,史实是孙明谨为了救援常德,在城外遭遇日军主力,全师覆灭仅数百人生还。文革时毛泽东给孙明谨后人特发光荣证使他们躲过一劫。

  2、余程万突围时,副师长柴意新率最后29人坚守,此后城内的战斗还进行了三天,没有幸存者知道这29人是如何做到的。只是光复时找到了柴意新身中四弹的遗体。当时他结婚七个月,妻子被瞒了很久,最后只给了个国民党发的烈属证,文革惨遭迫害,不过老太太还是活到86岁。

  3、在城外的德山,63师188团的团长跑了,有200多战士和一个副营长留下来对抗6000日军,城内的幸存者听到德山上四天三夜的枪声,最后归于寂静。没人知道四天三夜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人也全都没有留下名字。

  影片如果以这些人为主角,由生还的余程万来回忆,会比现在的效果感人的多。

  总而言之,大陆电影人思维固化,知识面窄是硬伤。

  《喋血孤城》观后感(七):从《红日》到《喋血孤城》

  小时候傻呼呼的喜欢看《红日》,喜欢看粟裕麾下的解放军在孟良崮上把国民党反动派,整编74师打的屁滚尿流全军覆灭,并为之击节叫好。

  多年后才知道,这个整编74师,在抗战的时候番号是74军。74军是一支为抗日而生的军队,于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组建,旋即参加淞沪会战,开始了自己8年铁血抗战的征程。8年间大小战役几乎无役不与,上高,德安,雪峰山更是奏出了国军抗战的强音。凭借赫赫战功位列抗日五大王牌军之首。

  这样一支军队,自然是日军想灭之而后快的,二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方面的会战目标之一就是歼灭74军,虽然日军情报到位部署周密,但最终74军还是以惊人的战力脱围而去。

  就是这样一支小日本做梦都想歼灭的74军,8年抗战没丧在日军之手,却最终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

  呜呼!那些曾经的抗日英雄在孟良崮上瞑目否?那些曾经的死敌,在彼岸窃笑否?

  我是有些愤恨自己年幼的无知,74军不但是国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浙江人的骄傲!要知道最初的74军是俞济时的58师和王耀武的51师组成的。而首任军长俞济时是咱宁波老乡(据传闻说还是蒋委员长的外甥)。58师三个团有两个团是浙江人为主的浙江保安团(看来从戚继光的义乌兵到58师的保安团,打倭寇是浙江的优良传统)。我居然为他们的覆灭而叫好。。。

  抗战胜利65周年了,昔年抗日战争的王牌军,国民革命第74军终于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抗日电影《喋血孤城》。甚慰。

  虽然片中讲述的是38年才编入74军的57师余程万部而非74军全部。

  虽然片中都没提及74军堪比解放军的爱民与军纪(替常德百姓收割稻米只喝水,不拿不要不吃饭),临战又帮助全城百姓转移出城。

  虽然片中主题曲没用74军军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74军军歌算起来是一母同胞,同为词作家田汉所创)。

  虽然吕良伟演的余程万徒有将军的外形却没有一个将军指挥若定气度。

  虽然这次拍的还是74军为数不多的败仗(下回大概只能拍胜战了,败仗基本拍完了)。

  虽然还是有诸多不足,但从《红日》到《喋血孤城》已然是不小的进步了。

  《喋血孤城》观后感(八):你不是一个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要想取得好成绩 站前动员是多么重要

  如果要想有战斗力 那么良好的装备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要打赢 后勤保障多么重要

  如果想要团队协作 手下人的战斗素养多么重要

  如果想要成功 领袖对于战略的思考多么重要

  所以无时不刻不是仅仅做好自己就可以的

  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并率领更多人才能走向更伟大的明天

  领袖的作用是什么·带领团队走向更好的明天啊

  其实别不承认,慢慢的对领袖就有了依赖

  而开头那个师长还能安心的听戏,那叫一个蛋疼

  你是要表现心理素质还是仅是为了安排安以轩出场

  中间伤亡大,苦了。。。你是师长吗?

  镜头切换过去 看日本的师团长在干什么呢

  关键时刻还在点烟。。好吧····

  你真不适合这部片子的电影

  这部电影要拍的是个英雄,一个成功阻击对方的师长

  这始终不像。。。不过这无关紧要了。。

  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心中能阻击的师长是什么模样

  另外还有一点,本片里的日军是像模像样的精英部队,而且没有出现那种良心发现的日本好人,这也是值得赞赏的地方。影片里对日本军的刻画是很到位的,他们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而且不择手段,并且里面安排的一场火葬日本军官的戏也相当有气场,总之,这次我们的对手确实是对手,而且是个非常有能耐的对手。

  但我丝毫不觉得以前大陆电影中的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这句话有多么不靠谱或者虚伪 那可能只是你不了解

  什么都比不上人的作用

  讨好来的只是一部分

  最有用的还是相互吸引····

  《喋血孤城》观后感(九):《喋血孤城》:还原历史真相之作

  《喋血孤城》:还原历史真相之作

  ——一部正面反映国军抗战的电影

  历史本来就是过去的事情,永远都无法去真正还原。我们人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会对其中的很多本就不真实的事情进行忽略,甚至有对其进行歪曲的可能性。真相的歪曲造成了我们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客观的标准,而被媒介持久的灌输单向度的信息,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刻板成见,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会被掩盖、被遮蔽,我们失去了接触本不真实的真相的机会。

  《喋血孤城》这部电影时间虽然快过去三年了,但是好电影的光芒就像金子一样终会发光。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国民党正面抗战题材的电影,这样的题材过去因为涉及到政治制度,涉及到成王败寇的历史观,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被都属于被禁止的行列。但是近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我们党的执政勇气信心的增加,这块被划为禁区的地带开始“解冻”。

  一、故事情节

  影片《喋血孤城》就是以1943 年11 月这场惨烈异常的中日对抗守城战——常德会战为背景而拍摄的中国2010 年唯一一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65 周年的战争题材大片。它讲述了代号为“虎贲”的国民党第74 军57 师八千将士死守常德16 天,以生命为承诺来践行一项不可能完成之任务的绝地反击,又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的战争史诗力作。影片以公正、真实的态度,将这场规模大、兵力多、战线长、异常悲壮惨烈的反侵略战役,首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尊重历史事实,导演沈东在采访时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拂去历史档案上的尘埃,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先烈们曾经为我们付出了牺牲。”

  二、电影分析

  1、一部刻画入微的战争电影

  电影在塑造战斗场面时,没有过多的细微的场面的刻画,甚至个别镜头略显粗糙。但电影在在塑造个人的人物上非常成功,二虎和冯连长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二虎被塑造成了一个要为父母报仇的新兵蛋,也是一个神枪手,可以做到弹无虚发,而且杀掉的都是日军的大官,这是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顺溜的翻版。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很细致,反映了这样的一位新兵在很短的战火中的成长的过程。那句台词“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检查弹药准备战斗”从他的口中说起让我们知道导演沈东的老道之处,也从侧面反映了二黄作为新兵的成熟和战争的残酷性。

  冯连长是一位极有战斗素养的老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带出一个好兵,也是一个能托付“后事”的知己。在教导中是以身作则,按照自己的亲身去教导自己的“学生”,最后的牺牲是他用生命在教导战争之间必须有请,作为上级必须以身作则,才能被称为“虎贲”。

  余师长在其中的位置显得略微不足,很多戏都被婉清、二虎他们抢走了。不过对他的刻画还是很入微细致。在出场的时候,他在听音乐,我们知道这位师长不是酒肉之徒,在最后给爱人的绝笔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文化素养之高。。在给妻子的绝笔中,他说:“弹尽,援绝,人亡,城已破。余已决定为国牺牲,誓歼顽寇,请勿眷念于我。文天祥说的好,‘男儿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诀别的时候,我谨将后句改为‘留取光芒照武陵’,吾妻以为如何?非将敌寇驱退,绝不生离常德。如战死,即葬常德可也。请勿过分悲伤,我死得其所耳。”这一字字一句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军人心怀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电影中还通过横山勇来把师长的简历“晒”了一把。师长在视察伤兵的刻画让其大大露脸,定型了这位军人的气质,也是很符合历史的真相的。没有很好地作风,相信常德人们也不会为其求情。

  2、贯穿始终的爱情线

  从电影的开头到结尾,婉清始终贯穿其中,她是绝对的主角。而她与冯连长的爱情戏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之一,我们从中体味到真正的战火情,那种情是让人为之动容,山为之动摇的感情。感情戏的刻画在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这里面我们在欣赏其特有的方式,我们看到导演特意在渲染某些东西,而是他能够独立在战争之外,或者说超脱于战争本身,这件东西就是旗袍。在电影的整部中只有那个“喜”字和婉清的旗袍是鲜艳的颜色,这样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面,也与整个电影的影调形成巨大的对比,正如开头的让人轻松的音乐与刺耳的枪炮声的对比是一样的。她要争取自己的爱,也敢于为爱而牺牲,但我们更可以看到的是她也是中国人,也有一个爱国心,知道大是大非。所以那次战争间歇的二人婚礼是一个女人对自己的爱的追求,这真的不可笑,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佩服这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婉清在其中的地位基本让我们在战争本身之外可以去感受战火之情,也可以增加整部电影的叙事趣味性。

  3、情节中透露的宣传味

  《喋血孤城》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和湖南楚城影视文化制作有限公司携手打造一部战争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湖南常德,出资方就有湖南楚城影视文化公司,这些都注定这部电影中必须凸显湖南特色,显示出浓厚的湖南韵味。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拥有巨大的受众群体,对于宣传湖南的人文景观还是很重要的途径。首先,整部影片中所选取的拍摄地就是对地方景色的叙述,这种通过场面说话的方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不晓得生搬硬套以至于让观众无法接受。其次,电影在一些特点的场景中对地方语言的运用,我们看到开头婉清的那几句歌词就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故事的发生地点,故事发生地所具有的的人文地理景观,特别是因“乡音”的方式让我们觉得湘味十足。最后,电影通过一段日本军官和士兵的对话来写桃花源的美景。军官和士兵之间的那段对话其实还是有点无厘头,因为他们之间在见面之后,没有交代任何关于军事的事情,而是在聊一些常德的景色,这显然是为了需要而刻意为之,为了宣传而宣传。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文化产品,必须在拍摄前中后讲究投入产出比,如果不考虑电影的商业利益而是宣传性质,那么就需要在影片中极力去表现电影发生地的城市形象,从而为本地区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这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带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类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这类的电影,出资方唐山市在投入考虑的就是通过导演之手的电影能够为唐山塑造一个符合唐山市的城市形象。湖南已经在影视剧的拍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媒体推介方面更是独领风骚。如果湖南影视剧在题材方面能够保持原创的话,利用自己的资源进行宣传的话,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同时也可以在文化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4、影片的开创意义

  目前市场上关于抗日的题材很多,但拍摄的角度非常单一,影视中塑造的都是一个个的“战神”,这样的影视给我们传达的都是“我们多么多么伟大,日军多么多么无能”,然而事实呢?历史的真实数据我们在高中课本就已经了解了中日的伤亡比例,但是为了迎合我们浮躁的社会、浮躁的观影者,带有“成见”的影视作品充斥着大陆的各种播放渠道。这不说是我们对历史的不尊重,但至少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够、民众心智不成熟的标志。

  路得一步一步走,不可能有一步登天的可能性。我们现在有了相关的措施去限制抗日神话剧,也有了相关的去拍摄一些反映抗日历史真相电影。姜文的《鬼子来了》就是其中的一部优秀作品,虽然是从不同的历史角度,他揭示了在战争下我们民族所具有的那种深刻的奴性、民族的劣根性。我们无法否认当时的历史,当时的真相,这也正如同《喋血孤城》中所反映的国军正面抗战一样,无法抹杀国军在抗日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这部电影开了个好头,但是从2010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这样的电影的再次出现,这不可谓是一个失败。

  虽然这部电影在创作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结尾处,余程万率众突围的拍摄方法,基本重复了《太行山上》郝梦龄率众冲锋的方式,没有什么创新之处。 但是这部电影所具有的正面意义,使我们对类似题材电影有了积极的期待,有了开创性之作,那么下面的路还会远吗?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需要拿出我们的勇气去还历史一份真实,这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做法。再说了,国军也是中国人,承认他们的贡献也是承认我们民族自己。

  《喋血孤城》观后感(十):五大主力

  我一直听到的关于抗战时期,国军是如何如何的无能,不抵抗。而共军是如何如何的英勇,不怕死。我心里很悲愤,在民族和国家危亡之际,以国民党为首的国民革命军担任了正面抗战的职责,他们的付出和牺牲绝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但他们的付出在今天却被一些人刻意淡忘,他们的功劳被遗忘,是的,在正面抗战中,国军是丢城失地,主要原因那是因为中日的国力相差悬殊。当然了,国民党的高层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总体而言,他们只英勇的,是抗战的,是革命的。已被后世称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为例: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原身是税警总团改编的新三十八师,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原身是新二十二师,这两支部队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作为国军精锐被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同年到印度参加整训,1945年他们从缅甸的丛林中杀出,使日军闻风丧胆,第五军,军长杜律明,原身是11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战史贯穿整个抗战,总是出现在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昆仑关大捷,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同古血战。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原身11师,抗战中表现的非常勇敢,以作战勇猛著称。74军,军长愈济时,是在淞沪会战最艰苦时有51、57、58师火线成军,被誉为“虎贲”,是抗战时期最能打的部队,保卫过南京,南昌。打出过赣北万家岭大捷,差一点全歼日军106师团。常德保卫战,被盟军称为自珍珠港以来唯一胜利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74军更是其中的主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