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阜阳六百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到阜阳六百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6-28 0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阜阳六百里》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到阜阳六百里》是一部由邓勇星执导,秦海璐 / 唐群 / 李彬彬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一):卑微卑贱

  这注定是一部没有票房影片,然而短短90分钟,容纳了那么多元素讲述了上海为背景下的外来人口的生活认真去看,很难不动情。

  导演不错,似乎偏爱上海的桥,选了各式各样的桥的外景,音乐也不错,片尾曲很好听,但有时似乎是怕观众不明白,代入表达情绪,略显多余

  秦海璐功力越发深刻了,从《钢的琴》《桃姐》直到《阜阳》,演技越发精湛,似乎非普通人小人物不演。

  另外还有唐群大妈,她的表演能让每个上海人或其它大城市城里人感到,外来人也许没文化,也许令不清,,,,,但实在卑微并不卑贱!!

  .s. 精确地抓住了上海环境特质永远雾霭漫天,满天雾霭啊!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二):何处是我最后的落脚

  第一篇电影长评,献给《到阜阳六百里》。

  我是一个不会看电影的人,我最多看的是电影的画面情节,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处理。这部电影是在今天早晨看到微博推荐才去看的。

  很多人不知道阜阳。我在安徽读大学,也有家里在阜阳的同学。阜阳其实是安徽的一个地名。电影里时常出现的安徽话,有阜阳话有芜湖话,都让我倍感亲切

  【如果明天越来越清楚回忆是否就开始模糊

  如果在远方找到了归宿,对你的思念会否失去温度。】

  一个人在离家19个小时火车开外的城市里求学。没有老乡,周围大把大把的都是安徽人。跟出国留学的感觉不同,你面对的是一群亚洲脸孔,但是你们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习惯。你们的口音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时候,你跟他们好像是不同世界的人。

  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在我看到谢琴被一堆上海人包围,因为是外地人不给分房子的时候。心里一揪。

  外地人,不管你是在哪里,因为是少数,总会受到不同的区别对待。有的时候无力感爆棚你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这个时候,你就只能想想明天你会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缓解因为想家而哭疼的双眼。

  【离开是為了重逢的幸, 福重逢却忘了如何相处

  我没有想过当我真要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

  电影里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曹俐在电影的最后并没有回家。而是目送着那辆违法的客车远去。因为她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心情来面对那个已经陌生的家。

  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呆了十年。两个月前回到离自己家只有半小时动车的城市工作

  他有句话我印象特别特别深刻,他说:在外头呆了十年,现在回来怎么都像个外地人。

  时间可怕距离好可怕。

  【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是否还会怀念记忆中的味道

  你那不变的美好 我从不曾忘掉

  却开始无法走出相同步调

  每次我回家的下火车的时候,都要深吸一口气。对,这才是家的味道。

  只是,我已经不会像从前那样,喜欢酸甜口的食物。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口味改变是很可怕的。

  我开始适应并爱上重口的徽菜。慢慢地开始爱吃辣椒越来越爱。

  我的普通话口音里开始带着安徽腔,别人都问我,是不是合肥人?

  福州没变,家乡没变,我的周围环境也没变。变得是我,让时间和离开改变的我。

  【世界是一个笼牢 我努力地奔跑 何处是我最后的落脚】

  记得前天喝醉了,抓着一个朋友,抱着他说:别走,别走,别离开福州好不好

  他拍拍我的脑袋说:我肯定要走的。

  其实当时我已经半醒不醒了,然后心想:为什么要离开家呢。为什么要一直换地儿工作呢。为什么呢?我一直都觉得,我今后会在福州好好地生活工作找对象然后结婚

  其实一旦离开,就很难再回到原点。会一直在奔波直到你跑不动了。

  那个时候你才能停下。

  亲爱的,我希望你怎么都不会疲倦。一直走下去吧。

  哪儿都是回家的路。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三):回家的路

  四年前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离家有839公里,火车需要坐13个小时;现在我在北京离家1534公里,坐火车需要坐20个小时。我们常常会用时间来衡量距离,甚至发明了光年这个距离量词。似乎对我们而言,回家的路有多么远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占用了你多少时间才能更准确的表达。毕竟,走过的路还能走回来,而丢掉的岁月却找不到真正的小偷

  到阜阳六百里,其实应该有另一个名字,阜阳人在上海。电影绝大多数篇幅是在讲述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说是生存状态。他们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他们要忍受这个国际都市光鲜外衣下的阴晦,用自己孤弱的肩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久而久之,也许自己都麻木了,如同谢琴在片中那般天蒙蒙亮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外白渡桥越过黄浦江,将自己甩进几千万陌生人之中,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里。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挟裹着离开家,正如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那个纺织女工坐在回家的轮渡上说的那样:这就是生活,没得办法

  每一个人离开家乡都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谢琴),有的是为了让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小九),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曹莉)。背井离乡无外乎好与不好而已,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画直线,那条线是你离家的距离,也是你心里最隐蔽地方。当我们在外面遭遇背叛欺骗、污蔑和最常见失败之后,心里头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回家,回家。

  导演邓勇星是台湾人,监制是侯孝贤,当用台湾特有的人文角度来扫描这样一个外来群体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好比在一杯苦咖啡里添上一小包糖,让整部电影不时透着一股阳光暖意。而这束暖意如同片尾秦海璐在送走所有人之后,一个人回到阁楼,打开天窗后,那道照射进心里的光。据说导演是看到了春运图片后萌发拍此片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冲着春运去的电影,有人说它秉承了台湾电影的小气完全没有戴立忍拍《不能没有你》时那种对社会刻骨的描画。可是这种浓浓的乡愁只会在我们每喝一杯酒每抽一根烟每吵一次架每掉一次泪的时候默默散发开来,它寄托在我们的足迹字里行间,寄托在一条条报平安的短信和一通通长短不一主题是“我很好不用担心”的电话中。

  当狗哥劝曹莉回家的时候,总是在说当年深圳太远,现在上海离阜阳不过六百里,转眼就到了。可是回家的路哪里是这样的计算,这段路程从你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跑表了。离家时间越长,路途就越发遥远,家渐渐成了一个符号,而距离却再也无法计量。

  那辆非法改装的中巴就像一个关于归途的载体,带着所有人不同的念想开往回家的路。而曹莉始终没有上车,她拿着老乡塞给她的麻绳一步步朝自己的方向走着。片尾曲响起:当我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而镜头中那辆巴士踉踉跄跄驶出上海市区的场景作为曾在上海呆了四年的外乡人看来那是上海滩柔美的画面。

  看完电影后和朋友去新疆驻京办吃饭,看到排的长长的等号队伍,心中不由一暖。想起我经常横跨一个北京城去吃的赣菜馆。乡愁是味觉是一切和你心里那个符号有关事物。每一次靠近它,都是为了让自己离家的距离再近一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家的脚步不再那么匆忙

  :想起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蝗虫贴”,我只想说,当你们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你可以回到家大哭一场,而我们在电话里还是只能说,我很好,不用担心。所以,都彼此宽容一点吧。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四):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1.

  故事发生在上海。主人公曹俐不顾家人反对认识了小混混,怀孕后即被抛弃,父亲得知后愤怒绝望,把她赶出家门。曹俐先是到了深圳做服装生意,却被朋友欺骗,血本无归无奈只能到上海投奔狗哥,寄宿在旧好友谢琴家。狗哥有个哑巴兄弟叫九儿,为了攒齐弟弟的5000块钱学费,他在垃圾场中找到了一辆废弃的中巴车,并和狗哥商量把它修好开长途挣钱。狗哥让曹俐张罗客源,并按乘客人数提成。春节临近,眼看着进城务工的人们提着大大小行李回家,父母早已双亡的曹俐却感到一阵孤独,她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整个影片充满着世间苍凉和悲悯,源于贫穷带来让人窒息的痛楚农民工远离了田园农庄篷屋陋舍,来到灯红酒绿的都市,就是因为这里充满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金水平。无论是为了与外出务工的家人相聚,或是见世面见识,再或是改善下一代的生活,离开了钱,一切梦想化为泡影。钱成为了最重要生活资料

  曹俐从深圳来到上海,是被人骗了钱;与谢琴差点反目,是因为怀疑被偷了钱;九儿放弃在街头散传单,是因为赚不到钱;找到废弃客车后兴奋手舞足蹈,是因为觉得可以挣钱;狗哥在出租车肆无忌惮地打骂九儿,是想让他付钱;找来屠夫假扮警察把车开走,是为了省下修车的钱;无证运营的客车能拉到顾客,是因为能让他们少花钱;一个大姐听说没票立刻反悔,是怕被骗钱;谢琴和上海人闪婚,因为两人都想从对方那里捞钱;她当场发飙拒绝签字,是怕亏钱。人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金钱牢牢绑缚动弹不得。大家因钱而聚,因钱而散,因钱而争,因钱而乱。

  即使是最普通百姓,如果没有寄人篱下、工作碰壁的经历,也难以感受金钱对于底层打工仔极端重要性。钱是谋求幸福的最关键筹码,没有了钱,他们仅有的微不足道的生存空间也将失去。向往财富渴望金钱并不可怕,因为这也许就是从一贫如洗通往幸福快乐起点,可怕的是,这个一厢情愿的起点,却经常变成从不惜福到不知足的自我折磨,从看不穿到绕不出的恶性循环

  2.

  跨江大桥对面就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区,东方明珠高耸入云,车来车往奔流不息,无限繁忙的城市透露出无限活力生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故事的主角们对这些景象早已熟视无睹,目不斜视自顾自地匆匆穿行,眼中全然没有对繁华世界的眷恋向往,只有紧张劳碌疲惫和自我封闭的麻木。我们不知道他们爱好什么,欣赏什么,追究什么。除了挣钱,也许他们自己也找不到生命还有其他的意义。或许初出茅庐时,他们还怀揣着些许梦想,会由着性子喜好挑挑拣拣,会趁着新鲜劲儿找点乐子聊点愿望。但不断碰壁、失败、再碰壁、再失败,几番回合磨平了棱角,从此忘了爱好,戒了梦想,只能填空,不懂选择。因为只有学会迁就和顺从,感受到的痛才会小一点。

  迁就和顺从本身并非不幸的,但如果忘了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就极为可怕。麻木不仁思维惯性淡漠如水的生活方式,会让他们迅速落后于飞速进步的时代,即便有一天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精神世界空虚只会徒增迷茫和孤独。

  说到底,挣钱无非是想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自由

  自由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内心豁达开阔眼界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看不见的特质,像根植内心的种子,看似微小却充满生机,一旦遇到了合适的条件,便会发芽、抽枝、开花、结出自由幸福的种子。

  这三个特质中,“对生活的热爱”是前两者的基础。对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似简实难。为了能活下来,他们默默承受压力风险、劳碌、疲乏,甚至用健康交换,实在谈不上怎样生活、去爱生活。

  可这样是不是就注定无解?秦海璐主演的另一部电影《钢的琴》诠释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同样是活在社会底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始终怀揣着给女儿制作一架钢琴的梦想,他自己琢磨钢琴结构,收集必备材料,亲自设计制作,最终梦想成真。同样经济捉襟见肘的淑娴,却能时常把三两好友请到家中共享美味烤肉,一桌人的温情友情和豁达安逸融化在噼吧作响的烤肉声和清脆明快的碰杯声中,散发出浓烈的生活滋味

  管他生活是生的、熟的、苦的、甜的,时常有意无意找点“小确幸”,给平淡生活撒上一把香料,不仅是生存所必需,也是生活之诀窍

  我并不倡导置现实于不顾,一味追求诗和远方。那种架空情调无助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但无论是谁都有追求快乐、享受快乐并被快乐所激励权利。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只有向内觉察到自己所爱所思所盼,并为之追求时,生活热情事业激情才能被激发释放,人们最心底力量才会被唤醒。

  参观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时,除了司空见惯的枪炮、劳具、课本文物,我意外看到陈庚夫人傅涯留下的一个化妆盒。开始我很难理解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甚至连生命都难以维持的战争年代,有没有必要如此重视外在美,但有了一定阅历以后我越来越感到,也许正是这种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让遥不可及的革命理想变得切近真实,从而点燃了那一代青年不懈奋斗的热情。

  3.

  更为可怕的是,贫穷会使人的眼界随之变得狭窄闭塞。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片段。九儿把弟弟的录取通知书拿给狗哥看,狗哥扫了一眼,用非常自信的口气说道:“这六儿真不错啊,还真给考上了。不过这最重要的是代表他有那个水平,至于上不上大学,无所谓。”

  影院里传来一阵笑声,源于忽悠中透露着无奈的幽默感。5000元学费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已经不算什么,可对请客吃饭还要盘算着尽量素多荤少、为了打车钱而大打出手的这哥俩,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这笔钱到底是拿来读书作教育投资,还是“踏踏实实”地用它来打理生活,这不仅仅是对眼前和长远的取舍,更是对眼界和思路的考量。一方面,他们因为没有机会接受较好的教育、没有机会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他们极端贫困又不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哪怕能轻微改善现实处境的投资。他们死死地落入“贫困、苟且、再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说当今社会教育投资变现能力有限而干扰了当事人的判断,那么另一件真实的故事可能会让人更加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无助和悲凉。国外一家餐馆,雇佣的女服务员时薪只有6-7美元,可她们却没有选择租房,而住在成本更加昂贵的胶囊旅馆里。别人问其原因,她们却解释道:“你以为我不想租房么?你倒是说说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三付一的保证金?”

  物质基础极为匮乏,致使他们解决当下问题后,没有任何投资未来的资本。当他们习惯于用未来的发展换取眼前的生存,便会渐渐忽略对贫困根源的思考。

  谢琴谈了个上海男朋友,试图成为新上海人过上好日子,可终究被算计,甚至屋内的手机也被偷走。

  谢琴努力挣钱,为了孩子能有个好未来,但因为与孩子交心沟通得太少,孩子误入歧途成了小三,毁了自己,也毁了母亲继续奋斗的勇气。

  九儿努力挣钱,想出了开长途汽车的赚钱的招,却离阜阳20公里的地方被查罚,还因反抗而被拘留,不知他的亲人在接受恩惠后是否会因此蒙羞。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只管低头看路,从不仰望天空,失去的是所有可能改变命运的机遇,收获的是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悔恨。

  4.

  影片的最后,曹俐没有跟着老乡坐车回家,而是独自一人回到了2平米的小屋,当她打开天窗,让冬日的暖阳照进来,让街头的喧嚣传进来时,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恬适。无家可归不如不归,与其在节日的嘈杂中颠沛流离继续迷失自我,不如坐下来沉淀心绪用心感受思考,这样也许会找到让心灵栖息的地方。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五):家太遥远,没有一个确切的距离衡量

  从上海到商丘是730公里。从上海到阜阳至少也要600公里。商丘离阜阳很近。上海,传说中的国际化大都市。每到过年,回家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彻夜排队,买票,买不到票,只有电话找黄牛,那个时间一想到过年,一想到回家,横亘在心头的就是车票那座大山。

  电影里九儿从事发传单的工作,我干过。只是我不是哑巴,会说话。九儿有个弟弟,六儿,六儿考上了大学,没有学费。这些事情在我的老家,那个遥远的乡下真的太常见了。我当时发传单,每天发2个小时,200本那种博爱或者友好或者其它品牌的男科或女科无痛人流的杂志,发完后会得到传单组织者给予的报酬——20元钱。

  曾从事的打扫卫生的工作,我也干过,只是当时是在网吧,负责打扫卫生间。那时候也没什么事情,一个大男人打扫卫生间及网吧里的所有地面,卫生间经常被我用拖把打扫的一尘不染,那干净的程度简直可以与现在的机场卫生间媲美。只是曹是在KTV,地方不同,工作相同。曹是一个比较悲催的姑娘,虽然离家仅仅600公里,但她却有家不能回,有孩子不能见。她不是个例,因为经常听到类似的传闻。

  谢琴,一个有理想的主角。为了女儿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拥有上海的户口而奋斗着,当他知道女儿被包养,自己的理想轰然倒塌,不想回家的她最后也要回家。谢琴是做保姆的,这个活我没做过。由于人矬,个低,肥胖,也没有富婆包养我;我只能说一个身边做小三的故事,其实做小三即使不被转为正宫,她们依然与人分享着一个男人,表面上我看她们,依然十分光鲜,开心。

  狗儿就是一个十足的痞子,骗坐出租车,骗修车司机,开着一个无证的报废的黑车上路了。狗儿所居住的地方铁床,贴着好多张报纸,那个居住的地方,我只能再次絮叨一下:我也住过。

  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许多过去,过去哪些痛中又无比快乐的日子。哪些以老乡为名义骗被骗的事情。在电影里与在现实中,我们都是无根的浮萍。上海这个大海只是让我们漂泊,若想扎在海的淤泥里生根,生出莲藕,那距离就不仅仅是600公里那么远了。

  家不遥远,有730公里的距离可以衡量。家太遥远,没有一个准确的距离可以衡量。心安即是吾乡,精神鸦片,自我安慰而已,夜深人静,谁能保证你不去深深地思念一片遥远的地方。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六):《到阜阳600里》:现实一种

  《到阜阳600里》:现实一种

  《到阜阳600里》荣获2011年第48届 金马影展最佳女配角 唐群

  最佳剧本 杨南倩、邓勇星、秦海璐、葛文喆、席然

  文/闻道不群(qq:269412554)

  影片反映的问题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中国当下的社会群体关系,是一种脱节的阶层关系,于是当这样的电影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很好的弥补了社会失语之下底层群众的话语权,影片展现了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浮世绘,他们的喜怒哀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粗糙而又残酷的生活现实,不管是社会的赠与还是索取都一幕了然、清楚明了,尽管没有触目惊心,但也足够发人深思,脱节的阶层关系源自于混乱的社会秩序,他们这一群体在混乱的社会秩序中被拨到了底层,因此他们学会了在这一社会秩序中“浑水摸鱼”,于是在这混乱的秩序中每个人都只能本能的摸索或者辨识来自于生活的挫折或者磨难,来自于农村的曹莉、狗哥、谢琴、九子在上海艰难忙碌的打工,影片并没有展现出上海这个繁华都市的灯红酒绿,镜头所接触到的是满目苍夷破旧不堪的居民楼,也寓意了这一群人不管走到哪里,生活并无多大变化,无论城市多么繁华,他们注定只能栖息在社会的最底层。

  影片向我们展现了这几个人物的生活处境,其中曹莉在广州经营成衣店失败回到上海,她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女性,年轻的时候爱上小混混并生下孩子,女性在农村群体中始终都处于弱势地位,现实中她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年轻的时候头脑发热一头栽进了“人渣”的怀中,毁了自己也毁了家人。生活对于她是有多大的热忱和苦难,于是当一班载着思乡亲情的大巴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毅然选择了继续“沦落”他乡。狗儿在夜总会做服务员,他带有农村人身上特有的狡诈,是的,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或多或少的都学会了“狡诈”, 这里有个小小的细节,狗子带一个假警察恫吓修车师傅,他们上车走后,修车师傅在后面鞠躬,很显然这是一个习惯性动作,是一个奴性的表现,而这也恰恰给人一种社会阶层由上而下深深地断裂感,影片另一位女性谢琴,为了女儿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她嫁给上海人,以为从此就成了上海人从此过上好日子,然而不想却遭到男方家人排挤,此后又遭遇女儿从事妓女工作这一残酷的事实,心灰意冷后一同坐进了那趟返乡的非法班车。另一个主要人物九儿是一个哑巴,在街头发传单过日子,家中弟弟六子考上大学没有学费,趁着过年返乡潮,他萌生了开车跑长途拉老乡回家赚钱,于是曹莉负责拉客收钱,狗儿、九子负责弄车。

  很显然他们几人凑车非法载人回家,源自骨子里农村人的“狡诈”,混乱的社会秩序让他们学会钻空子,也只有钻空子才能从社会夹缝中求得一点生活的本钱,很显然,“狡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生存本能,为家人、为自己他们必须钻这个空子,从而凑集这一班回家的车,乡亲们也因为便宜而登上了这辆非法班车,尽管一早预料到后面他们会被交警截住,然而没想到的是,交警在惩罚了狗子和九子之后把这一车的老乡安全送回了阜阳,这是不幸中的大幸,也是社会文明仅存一点希望和微弱之光。

  这类电影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种种现实,它存在于阳光之中却又常常被人忽略,于是当我们认真去解读去思考的时候,一种更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因为它根本无法改变!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七):600里距离

  想把生活的辛酸百态在90分钟里道尽的确是困难的事儿,但是至少导演有一种真诚的心态---希望传达或反映真实的生活,或者说是真实的打工者的生活。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关注生活本身的好电影、好导演、好演员。让不知的人彻底了解和理解农民工很难,但是真心传递善意的作品很难得。我喜欢这电影,喜欢上海到阜阳600里的距离,因为那就是生活与生存,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我从哈尔滨回安徽,冬天的时候火车很挤,但我知道这跟真正的春运相比还是小巫而已。人,总有清高的怪癖,还伴着狗眼看人低的毛病。很多人,包括我周围的同学、朋友,总以为多读了几年书就高人一等。以为大学生的名号就把他们从人的范畴划到神的境界里去了。

  有时候,我会觉得和他们一起总不能和冬天拥挤的车厢里打工者们那么踏实。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心酸、甜蜜,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太不实际,而我总认为那些明明物质条件不够优越却还总能微笑的人才是最终道出“好个凉秋”的生活强者和精神诗人。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八):《回家》 -- 黄端妤

  词曲:深白色

  演唱:黄端妤

  如果明天愈来愈清楚

  回忆是否就开始模糊

  如果在远方找到了归属

  对你的思念会否失去温度

  离开是为了重逢的幸福

  重逢却忘了该如何相处

  我没有想过 当我真的踏上归途

  熟悉的路会让我 却步

  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是否还会怀念记忆中味道

  你那不变的美好

  我从不曾忘掉

  却开始无法走出相同的 步调

  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是否还能像孩子般的依靠

  世界是一个笼牢

  我努力的奔跑

  何处是我最后的 落脚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九):乡愁之殇

  到阜阳六百里,看了才明白其实是说上海和阜阳之间的距离,一帮异乡人过年回家之路…曹莉,未婚先孕,遭老父驱逐,与儿子不得相见,逃走异乡,始终挣扎在城市的最底端,却执拗的不肯回家…当听到同乡叙述自己老父临终前终日等在村口,就怕她回来不认路之时,曹莉面如枯槁心如死灰,戏精秦海璐这一段真是演技大爆发…谢琴,捱日子的阜阳保姆,支撑她起早贪黑的唯一动力就是给女儿以后过点好日子…匆匆嫁与上海男人,就图个女儿能落户,谁料到半点好处没捞到却反被利用…一心想给女儿找个好归宿,却撞见了女儿其实已被有钱人包养,她明白了女儿对自己的嫌弃,唯一的精神寄托崩塌,绝不回乡的她义无返顾的踏上回乡路…好电影总是让人有共鸣的,自己也是异乡人在上海,前两年也有留下来的执拗,但乡愁却是无时无刻的存在着…全片人物的挣扎太让人感同身受,或许没有曹莉的无家可归也不像谢琴失掉了被需要的责任,而我们也有难以言说的精神压力,于是也就变成了城市里为了爱却又远离爱的流浪客…但当化为一抔黃土之时,却终是可以安眠于家乡…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十):张元,邓勇星,刘浩,章明,范立欣

  独立电影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得到了很多电影人的推崇,突破现有的模式化,不以票房为最终目的,表达个性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正是时下电影中最缺乏的元素。说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背道而驰一点也不为过,恰恰是这种背道而驰让全世界的独立电影都面临生存的问题,就连欧美等电影工业强国也不例外。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内,港台的独立电影环境比较好,而大陆的独立电影面临着很多阻碍,资金,创作以及宣发等等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独立人。虽然有一些独立电影的公司在不断的挖掘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整个电影体系来看,独立电影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说起中国独立电影很多人就喜欢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在最近几年的独立电影中,不难看出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说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而且这一风格影响了后来很多导演,从第一代到现代的第六代,再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第五代导演奠定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基础,而第六代似乎一直在追求一种反璞归真的创作模式。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等导演,在早期的作品凭借着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直觉,疏远了主流意识形态,摒弃了市场的需求,以一种更加民间和真实的姿态进行创作。然而,随着导演的成长,很多导演体验到了商业电影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独立电影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第六代导演抵挡不住商业诱惑的时候,有一部倔强而又自甘寂寞的电影人开始默默的灌溉自己的电影人生。邓勇星的《到阜阳六百里》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必然是上乘之作,由于没有充满视觉张力的镜头以及精彩刺激的情节,这部电影在商业市场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但是,这部电影的出现,让很多影迷看见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张元:张元对于影迷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可以说是张元开启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先河,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弱智,单亲,同性恋等等,这些充满禁忌的人物以及和主流格格不入的设定注定了张元的寂寞和无望。即便是他得到了影迷的认可,但是未必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邓勇星:邓勇星是台湾资深的广告导演,他的电影虽然不多,但是人情味十足,而且这和他的创作理念分不开。邓勇星不管是拍摄广告还是拍摄电影总是把人情放在第一位。可以说,邓勇星的电影是完完全全的人本主义电影。在《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电影的主体,不同的人构成了社会的缩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宿命感。

  章明:章明同样属于第六代导演,但是他的知名度明显没有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人高,在导演的十二部电影中,除了《巫山云雨》之外,其他的片子对观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章明的电影关注的是城市的边缘化,而且电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刘浩:关于电影,刘浩有一句话我一直非常欣赏,“如果这是我的电影生涯经过的一个驿站,那么,我就在等待中捕捉风情。”刘浩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的电影从未进入过电影院和观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正是由于被市场和观众以往,才让刘浩具有了一种“流浪者”的气质。

  范立欣:范立欣的电影很想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他关注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比。他的电影大多数关于人物命运的记录,通过个人命运来反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范立欣的《归途列车》让他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褒奖,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范立欣是继李安之后第二位闯入美国导演工会奖评选的华人导演。

  从《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说到这几位独立电影导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相似性以及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情绪。他们的电影可以说很少能够在电影院中和观众进行亲切的会晤,但是自身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生命力。不仅是独立电影,还有很多地下电影也面临这样的困境,而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中国才出现的状态,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的独立电影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这样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