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10篇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由菲利普·马丁执导,大卫·苏切特 / 艾琳·阿特金斯 / 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一):谁应该有罪?又是谁来原谅?
法治必须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应重拾信念使其历久弥坚。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会将无栖身之所。”当建议只把制服交给警方让善良的人免予追究时,波洛坚定地、一字一句的说“不行”,他是铁了心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当他最后从口袋里掏出字架紧紧地攥着走在雪地里,脸上的悲伤、纠结让人窒息。
怎样该判定一个人有罪,是人,人来制定法律,可法律不是完美的,这正如有人利用法律的漏洞逃过一劫,逍遥法外,毕竟人是主宰。C当初用钱贿赂逃过了一劫,可是多年后,还是去真上帝宽宥他的罪行。有因必有果。
几年后,一起精心策划的复仇计划在东方快车展开。本是完美的,却遇到波洛侦探,并查明真相,当初的C绑架了5岁的小女孩,她何其无辜。却被C残忍杀害。并导致这个家族家破人亡。后来,与阿姆斯特朗相关的亲戚,朋友,当初法官的儿子齐聚于此,一起精心谋杀当初的恶人。
最后,波洛还是以善良的名义维护了12个人,一切已成过去。脸上的纠结,痛苦。真的是演技太好了。
12,才知道,12 在西方法庭陪审官就是12个,车上的12个就充当了陪审官,以个人的名义。
上帝说去做对的。什么是对的,杀了人就是对的吗?可是他死了可以让12个人拥有完整的人生,we were good 我们曾经是善良的人们。可是,正是他把我们带入地狱。最后,12个和阿姆斯特朗有或深或浅关系的人齐聚精心谋划杀害C。宽恕,谈何容易?还是有了个了结。
看了后,好想去坐坐东方快车,去一下伊斯坦布尔。
最后的,太卡了,从揭露真相开始卡,我也是醉了,后面该是最精彩的部分,可是生生地这样子错过,会去看书,图书馆肯定有这本书,哈哈,又多一本要看的书啦,其他的也会看。
2015.11.27
22.48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二):可以在主题上独辟蹊径,犯不上无意义地篡改细节
第一个联想到的是库布里克的闪灵,虽然他把原著改编得亲爹都快认不出来(据说斯蒂芬金大为光火不惜亲自重拍一版),但是后来观众谈到闪灵全都在那纠结这饭店究竟和印第安人有啥关系结尾的照片是咋回事另外那个戴着面具给人口交的又在影射什么BLABLA,相比之下原著只写了一个闹鬼饭店简直弱爆了。这个改天单独列一篇来说。
7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并不是很喜欢,波洛歪着脖子癫痫一样大喊大叫的姿态加上国语配音刻意的拿腔拿调给我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而且解密的时候所有的演员都没有一点惊慌感,个别的还会露出似笑非笑高深莫测的表情。所以我一直挺希望能重拍一版的。
首先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所有的版本里没有一个按照原著描写的来演绎阿姆斯特朗夫人的母亲、那个女演员?原著里的“美国太太”明明是一副神神叨叨言语动作都很用力,经常怒刷存在感的娘们儿嘴脸,结果每一版电影里都是一个高冷贵妇,板着脸昂着头,口角边惜字如金地滚出几个单词……
其次我不明白为啥要对一些细节做无谓的改动。比如原著里的“陪审团”中,有一个法国来的私人侦探,在波洛揭开这一车人跟阿姆斯特朗家的关系时他特淡定地表示我是这车上唯一不认识阿姆斯特朗的,你能否认么。波洛也很淡定地表示你不认识阿姆斯特朗,但你跟他们家的法国女仆搞对象来着……当时这丫就囧在那了。我挺喜欢这个插曲的,结果这一版电影里把跟女仆谈恋爱的事安在了意大利司机身上(这真是家仇国恨一起爆发啊),法国侦探的位置被康斯坦丁医生给顶替了——这尼玛是作弊啊,车上的列车员是你们的人就已经很逆天了,这又把医生也收入麾下?那何必大费周章地蒙蔽波洛,让医生验尸的时候在死亡时间上做做手脚就好了啊。
主题其实也是原著的主题,只不过更加深了而已:我们有没有权利凌驾法律之上去审判他人的罪过?
为了凸显这一主题,还加了片头的情节(麻痹吓我一跳还以为下错了片子):罪不至死而自杀的士兵,以及伊斯坦布尔街头被乱石砸死的通奸妇女。
说实在的波洛在这两个情节里的表现都挺让人惊讶的,一方面他认为罪过就是罪过,做选择的时候也就表示愿意接受这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也承认这结果可能过于残酷。
王小波在哪篇杂文里吐槽过,明辨是非乃是这世上最难的事。各人有各人的是非观,所以依靠法律是现阶段最公平的做法,就像虽然高考可能徇私可能舞弊,可能有众多肮脏黑暗的内幕,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它仍然是公平度仅次于死亡的制度,如果取消这个制度,才真正进入黑暗的时刻。
因此尽管卡塞蒂的罪恶板上钉钉,波洛仍然不赞成私设公堂,自己审判自己处刑。
与众人辩论的那段也算是改编的高潮,阿布思诺特上校都快要拔枪崩了他了,被德本汉小姐喷回去了:我们杀卡塞蒂是替天行道,杀这个人就变成凶手了。
【我在想如果波洛坚持初心把这群人交给警方,那才叫改编出了新高度……
另外,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原著里波洛没怎么心理挣扎就决定编瞎话糊弄警方的做法。
信教的那位(是护士?)说,有些罪恶即使是上帝也不会原谅的。
我很喜欢这个观点。
退一步说,就算所有的罪恶都可以被上帝原谅,也总会有人愿意担当这个把罪人送到上帝面前去的角色。
我只希望这种观点(以及之后的行为)要有一个度。
能不做的时候就不做。
非做不可的时候,做完不要纠结。
慎之,慎之。
:公爵夫人坐在床头对被下了药无法反抗的卡塞蒂轻声细语地说出“你就没有想过我们会为了挚爱之人对你追杀到天涯海角么”的那一段极其有feel,比74版里卡塞蒂跟死猪一样被轮流进来的人捅刀子强多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三):我自己的一点胡扯
之前没想到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这么一个故事,应该算是开启了法外制裁这个题材的先河了吧。黑镜第二季的白熊一集有所借鉴,但又有不同,东方快车上的“正义者”们和受害者造成惨案的死者是有着关系的,有的是亲人,有的是挚交好友,而白熊里的“制裁者”只是一般群众,他们对受害者造成的案件感到愤怒,或是单纯想要发泄自己的正义感。日本倒也有很多类似题材的影视剧,不过这些作品大多偏向于个人复仇,中二色彩比较浓,格局也小,值得深挖的佳作越来越少。 说到底,这类事件到底应不应该发生呢?制裁者,或者说是正义者,到底应不应该存在呢?已经被放过的犯罪者,是不是应该用别的方法进行惩罚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先不说结论,我们谈谈思考的方向,第一是,身处的社会现状。我们身处于中国,中国是不太健全的法治国家,有法可依,但未必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讨论的,违法必究。中国地广人多,犯罪案件的数量和种类也数不胜数,国家从硬件上解决了不少,但也只是一些犯罪手法,只要犯罪者有这个想法,还愁找不到途径去实施?所以,近几年来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从孩童抓起,这点是非常有效的,用软文化来影响人们的观念,软硬兼施,虽然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是过个几代,成效会越来越突出。现在的法治发达国家例如日本,英国,想必都是从这个流程过来的。 接下来就是另外一点了,人情,亦或者说,道德感。东方快车上的乘客们很显然,是非常具备了这一点的,但这毕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了,你要是放在当今社会,就直接放在作者出生的英国,还会有这种事情的发生吗?乘客们之所以会亲自谋杀逃离犯罪的制裁者,其实是源于他们对法律的失望与不信任,如今的英国法制建设趋于完善,大抵是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吧。那么人情呢?我看英剧不多,那么再从黑镜说说吧,肯定还是会发生的吧,这种法外制裁。黑镜的第二季和第三季各有一集描绘了这个题材,可见主创对其的感兴趣程度,不过两次的事件都是一般群众的制裁,没有出现和之前受害者有直接关系的人的态度。这有点像中国微博上的键盘侠,每次事情一出,最高潮的便是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不过键盘侠们活的更加轻松自在,因为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敲敲屏幕,自我释放,他们可以说出最肮脏的字眼而不用担心有任何的后果。不过说到底,键盘侠这种生物不知存在于我们国家,世界各国都有。就连日本,网络暴力也是恐怖如斯。但是日本终究是一个法治大国,从之前的江歌一案就能看出,请愿者向日本路人收集签名,很多人拒绝了,理由是:这个事件会由法律作出裁决,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清醒得可怕,理智得可怕,同时也冷漠得可怕。不止一次地想霓虹的法治观和等级观竟是这样的不容置喙。然后就觉得,日本这个国家真的很神奇。誒?画风怎么偏了。嘛,无所谓吧。 话说回来,法外制裁这种事,我之所以可以在这里虚情假意地说上几句,还是因为我身边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类似的事件,如果有,我可能会去伤害犯罪者,也可能不会。这还是得取决于当时的我,对法律的信任程度,和我与当事人的亲疏程度。现阶段的我,当我真的有作出这种事的想法了,潜意识里,还是希望有人来阻止我,因为法外制裁这种事,不是说你制裁结束后就能结束,起码内心不是,以后的时光,你要经历超出常人的忍耐力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如果我不够成熟,我可能会在作出这件事不久后因为承受不了煎熬而自杀,或者去投案自首,这两点我都接受不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结尾,波洛背弃了自己的法律观,保全了这些新的加害者们,他心里清楚,就算不接受法律的制裁,这些人以后的生活也会笼罩在这次事件的阴影之中。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四):另一個Poirot
第一次看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在初一。猶記得最後看到Poirot揭秘真相時心情的那個激動,只有看阿婆另一部佳作無人生還時才可比擬。一個密室(雪封在鐵路上的火車),一具多處刀傷的屍體,一個神秘消失的紅衣人,十二個不同國家、階級的嫌疑犯。Poirot華麗麗地登場。解決案件後紳士般悄然退場。
阿婆的小說難免帶有黃金時期解密為樂的特徵。一件血案經過她魔術師般的手,一波三折,九轉八曲,果然是不到最後不知道真相。雖然每個案件之後,我們只會讚賞其構思之朽,詭計之妙,很少會對罪犯的動機和其社會意義有深刻印象——原諒我是社會學專業的。這個完全可以理解,阿婆不是所謂的社會派,而且我相信她老人家在寫作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必須加點什麼人性光輝或黑暗、歌頌世界的美好批判社會的罪惡等佐料來增添其藝術價值,我們這裡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泛政治化才要求什麼文學藝術作品的價值評判標準都需‘能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外國小說能最大程度上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作品尤為佳作。雖然大家都明白實際是怎麼回事。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僅閱讀時能讓人感同身受,也需要思索時能讓人若有所得。
所以,看到很多人吐槽導演狗血,加入俗套的情節,扭曲原來Poirot驕傲挑剔的獨特性格。我個人比較不以為然。
這一版本的電影,Poirot更符合我心目中的外貌形象,雖然從原著中不起眼的意大利小個子變得有點彪形胖漢,不過胡子這個最標誌性的東西是變不了的。電影一開始就是Poirot一番慷慨激昂的真相揭示,然後軍官自殺,節奏快得讓我以為不小心進度拉過頭或者誤看了槍版。這是全電影的基調,開始讓Poirot思考正義與法律的合理性。然後再穿插了一個當地婦女因通奸被依照習俗處以私刑的場面,我覺得有點生硬。總而言之,滿腹心事(愁思)的Poirot在熱情的火車主管堅持下,入住了表面已經滿員的東方特快。在車上不自覺(職業習慣?)觀察了所有的乘客,大雜燴。然後命案發生了,受害者是那種臉上寫著“我是壞人”的富裕美國人。於是Poirot接受主管的委託,在警察來之前處理這件事。跟社會學調查一樣,提出假設,收集、整理、分析資料,最後寫報告。這個也挺多人吐槽。在原著中,這個過程是最精彩的,所有的證據、證人都錯綜複雜,相互矛盾,於是導向的推論往往似是而非,讓人暈頭轉向,瞪大眼睛期待Poirot的表演。但在這部電影中,推理的情節被削弱——據有些人說,根本看不到什麼推理。一部偵探電影假如沒有推理情節,或者推理只是點綴,就好像恐懼電影裡面居然只有脈脈溫情,不用說基本失敗了。在電影中,Poirot詢問所有的乘員後,晦暗不明的臉在屏幕閃過幾次——過程沒有表現出他的性格,表情反而有些像積年的怨婦——就在燭光晃動下揭露真相。高潮集中在最後的衝突與結局中。
改編原著最不利的地方在於,忠於原著會被批評毫無新意,稍有偏頗又讓人感覺褻瀆心目中的形象,總之觀眾難以取悅。記不清誰說過,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小說裡面的Poirot是挑剔、狂傲、神氣、豁達和決斷的,而電影中,仿佛看到一個欲求不滿的中年婦女,充滿痛苦、掙扎、矛盾、糾結,是全新的角色,至少——按中國式評論——閃動著人性的光輝。Poirot一直堅持法治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石。我覺得他不是崇尚法律本身,他只是臣服在規則之下。他對自己冷眼旁觀失足婦女受私刑的解釋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破壞規則都應該處罰。同時他也相信正義,但他認為正義應由法律保證實現,即便其仍有缺陷。但顯然,他對正義的認識與所謂犯罪者的認識有本質不同。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探討了兩種類型包括功利主義的正義和直覺主義的正義,以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以最接近正確的東西來衡量正義?電影中表現的正是這兩種正義觀的衝突。最後的激辯雖然老調重彈,但比較國內電影那種一成不變不論是非的“法律至高無上論”,我覺得至少耳目為之一爽。Poirot最終也跨越了規則,打破了他的信仰,無疑是無助與痛苦的。假如克裡希那穆提來評論,他會說Poirot無法面對自由,任何人都會懼怕真正的自由。我覺得不比較原著形象而苛求的話,最後情節的處理與昇華其實挺不錯,就算說它只會煸情,反正我是被煸到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五):东方快车谋杀案-----法律
这部电影,没有让我流泪,但却时时刻刻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最后一个场景波洛一个人独自走在满天的大雪之中,你们还记得在刚开始时,火车停到一个站台,波洛下车,说‘’好冷啊‘’。可是到了最后慢慢的孤独的走在雪中,他感觉他冷了吗,没有。
他对他所认知的有所怀疑,人性,法律何为正义,法律被玷污,而人们为了依存法律,或者说为了法律而杀人。
法律像一位老师,教导我们,人性,教导我们善良,与人为善。而有些事情,有些人,真的时时刻刻的遵循着法律的意图吗,没有,像着班级里有几个坏学生,他们抗拒老师,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不做作业之类,而这样法律有办法吗。
而影片中的这些人,他们用了自己从法律学习的人性。从而对抗法律,这样对吗?
这些人,遵循了法律,而除掉了法律所不容的人,他们知道这样人,法律是不会有办法的,于是他们擅作主张杀了他,他们违反了法律,但是他们真的违反了法律吗。。。。。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六):法律与情理
影片一开始,是波洛对于一名中尉的义正词严的谋杀指控,面对指控,中尉双眼空洞继而举枪自杀。有人提出异议,中尉罪不至死,波洛说自杀不应该是事情的结局,但既然事前知晓触犯法律的后果却依然选择站在法律的对立面,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之后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波洛目睹了一名女子因为通奸被丈夫发现而惨遭石刑的场面。同时目睹事件过程的还有另一位女士,女士因为已经怀有小孩儿的女人被众人石刑处死而难过不已。在东方快车上,波洛与这位女士相遇,女士为死去的女人感到不平,波洛依然站在法律规则的一方,虽然他同样为此感到难过。
两件事波洛都坚定立场,相信法律裁决的正义性,但内心他是有挣扎的,这从他和女士探讨女子遭石刑处决事件时,他重申了两次他内心的难过就可以看出。然而作为一名侦探,法律的执行者,这种挣扎对于他来说永远不会消失。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再次令波洛陷入情与法的两难选择中。尽管情与法永远矛盾,当最后谜底揭晓时他说出的那段话依然掷地有声:公平和正义应该通过法律来裁决,即使法律有时候会有失公允,但我们应该对法律充满信心。
我相信波洛是正确的,即使备受两难选择的煎熬,但是人类总要有生存的准则,所谓准则,就是它不会因为任何特殊情况而改变。今天我们崇尚法治社会,就是因为人类已经证明了在法治条件下,这个社会的损耗才能降到最低。只有在不通人情的法律的监督下,才有公平和正义可言。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七):一部还不错的“四不像”
17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没有看,但是已经在我的“想看”名单中。既然是一部经典的翻拍片,那就一定要看下之前的版本,不然失去了对比的乐趣。
因为对老片的画质天生过敏,于是就选择了这部10版。虽然原著大名如雷贯耳,但我之前真的只限只知其名的程度。今日得见其貌,忍不住手痒,胡乱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夜已深,没有时间理清思绪,写到哪算哪,望见谅。
我对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是一部不错的……额……不错的什么片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东方快车谋杀案》列入悬疑片。但是作为一个悬疑片入门级影迷的我,尚且都不觉得这个作案过程有多缜密,破案过程有多玄妙。我甚至觉得作者对案件的设计有些牵强。作为一部纯粹的悬疑片,显然它不是杰出的,但幸好《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直都不是一部纯粹的悬疑片。
那它是一部剧情片?一部讨论人性和富有哲理的剧情片?抱歉,我觉得它也不是!它抛出很多问题,也正是观众和读者讨论的重点。问题是什么我就不再多说,影片像商场里的货品展示柜一样把问题都摆在了观众面前。我想说的是,影片只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深入的讨论。你可以没有答案,因为可能世界上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但是你不能把问题都留给观众去思考,那和直接看小说题纲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觉得《东方快车谋杀案》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略微有那么一点“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悬疑不够悬,哲理又不够深。结局又太过于主观,或者说太于过妥协。12个人逃避了法律制裁的“完满结局”似乎是最不完满的结局。
说到结局,我又不得不多说两句。因为之前对小说和电影没有一点了解,所以在看结局的时候有点小懵。看着主人公跟警长叙述的时候,我还一直期待出现什么惊喜的反转。当列车员制服被拿出来的时候,我还天真的期待着反转。好吧,扣子都拿出来了,估计我要失望了。然后主人公哭了,哇了个塞,难道这是我期待的反转?或者说是个开放式结局?
然而,等我上网翻了下资料,发现自己图样图破森了。最后的结局是12个人都逃脱了制裁,没有反转,没有惊喜……
再说一句,我保证再说一句就睡,别打我(๑´ω`๑)
如果最后是开放式结局,我想我会打很低的分数。因为我不喜欢开放式结局,总觉得是作者懒于解答,或者怯于解答。
呼呼呼……zzZZ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八):新《东方列车谋杀案》里的“四不像”的大侦探波洛
最近又开始想念波洛了,于是把《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版、2010版)重温了一遍。
1974版海报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九):甘于被感性支配,是人生而为人的宿命
所有的严谨哲学、政治学、法学都构筑在理性思辨之上,因为理性,是脱离表象的非直观思考,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内生动力。在庞大的逻辑体系下,情感因素太过渺小,或不值一提。
理性成为了是非与决断的判词,我们用尊崇,回归,复辟来做它的谓语。思考也被化为了三六九等,因为“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
在大多数的平淡生活中,我们欣然接受这套理论,并以此为鼓励。哪怕是文艺青年,也不忘从伤春悲秋中道出情感归属的理由。太多的无谓感性,是容易被指摘的。在这一层上,无人能说理性是苛刻的,因为它确实、也应该发挥着一贯的主导作用。
直到脱离了日常,步入一些特殊、复杂的极端场景,理性又遇到了它的老对手。但这一次不是一方稍稍低头,就能相安无事。对手的无限壮大,令问题由竞争变成了替代。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们一直想寻求人随环境改变的原因与机制,陌生人、极化、剥离感,无一不在为情绪作注解。但难有人能真正道破,情绪作为人最基本的感知,最大的不确定性,该怎么呈现它最舒适的样子。
结论往往是,做不到。我们受理性所建立起的这套规则约束,毕竟,这是目前为止相对正确的运行方法。只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在大是大非的边缘区,我们内心的冲动会反抗自我建立的准则。这绝不是简单的,面对一个穷凶恶疾的犯人,我们想将其手刃而后快。而可能是面对一个为救家人而以身试法的犯人、一个为复仇而走投无路的犯人、一个未参与犯罪却冷漠的旁观者…复杂情境没有标准答案,铁律也并非密不透风。
所有宣扬理性至上的初衷,是避免由冲动带来的悔恨。但甘愿诚服于这种冲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宿命。因为理性,何尝不是一种凌驾于复杂人性之上的圣人标准。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十):东方开车谋杀案 观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侦探、一个恶人、和一群伸张正义的人之间的情节。 恶人卡赛提杀人后通过关系在法庭上被判无罪释放,然而还有一群人他们希望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没有,司法令他们大失所望,更甚的是,上帝只会让牧师以他的名义宽恕恶人的罪行,他们失望,他们痛苦着、煎熬着、愤怒着,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痛苦,是什么让他们内心忍受着这么大的煎熬,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愤怒,是罪恶得不到惩罚,是公正受到了侮辱,是正义遭受了扭曲,所以他们自己问上帝:他们应该怎么办?上帝说做正确的事,是的,做正确的事,什么是正确的事? 是罪恶得到应有的惩罚,是公正得到弘扬,是还正义一个清白,对,惩罚恶人是正确的事,他们做了他们以为正确的事,他们问心无愧,然而,侦探是法律的守护者,法律是他的行为准则,一开始,他对他们认为正确的行为坚决的说NO,要把他们交给法庭审判,最后,他有了困惑,他的良心他的人性试着在说服他,他动摇了………….
“让无罪的人扔出第一颗石头吧!” 我们都觉得恶人的死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但是让谁作扔出第一颗石头的人呢?!在法律被无情的践踏,恶人收到上帝的宽恕下,Wht can we do?!
电影的结局使我们都想要看到的,也反应出了人们对正义公正的渴望,也教会了我们在受到愚弄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对,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