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和白》经典观后感10篇
《英和白》是一部由张以庆执导,白玉陵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和白》观后感(一):交流与感动可以超越物种
那种交流
是我所渴望的
是超越了物种的
更别提什么性别和种族了
这部片子也让我想到了
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影集
叫做《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那个小女孩儿和非洲动物亲密无间
打闹嬉戏
浑然不觉人类和动物的分别
我就沉溺于那种感动之中
想到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就觉得伤感和悲凉
我只想说:
lease open your heart!
嗯。
《英和白》观后感(二):孤独症候
开头部分的倒过来的镜头,模拟大熊猫的视角用来切入话题非常特别.英和白相互拥抱互相安慰的时候很感人.
作者并没有能够在纪录片拍摄的一开始就进入这两元构件起来的独特世界,但是他安静的试图.
院子 里的一直在等待父母下班回家的小女孩也好,我们看到站在窗台旁边的大熊猫和大熊猫饲养员也好,躺在床上和大熊猫一起入眠的饲养员也好,这种工作无疑是孤独的.和这种孤独的动物捆绑在一起的日子.
《英和白》观后感(三):致命的孤独
整部片子洋溢着压抑与孤独的基调,一个孤独的女人和一只孤独的熊猫,他们有着相同的性格都不善与外界交流——除了短暂的求偶期 熊猫彼此间尽一切努力避免接触。其实大部分人也是如此。每当英焦虑不安时,白会过去抱着它安抚 两条光滑的手臂与两只毛茸茸的爪子就这样隔着铁笼互相安慰。他们彼此陪伴调节了一个最默契的状态就这样度过了14年 只有电视里一天天新闻提醒着时间的流逝。每当白放着音乐或观看电影 抑或随着爵士起舞,英总是格外安静 趴着最舒服的姿势欣赏这一切 他们就这样度过无数夜晚直到英去世。
《英和白》观后感(四):评判纪录片真实性的标准是……
记得读过一本书,叫《学门拍片子的手艺》,电视台一个老编导写的,拍过不少片子。
书中关于评判片子真实性问题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认为,纪录片表现的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编导所认为的真实。编导的最高任务不是表现生活的真实,而是把自己认为的真实尽可能让观众认识到(当然前提是这种认识应该是尽量正确的,是与事物本质的真实相一致的,这取决于编导的认识水平)。
我觉得张以庆做到了,《英和白》做到了……
纪录片的绝对真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植物人在面对镜头时毫无提防与掩饰心理。镜头最会骗人,它忠诚的记录眼前的世界,但是操控影像的还有镜头后的人和镜头前的人,当然还有蒙太奇。
所以,当片子能基本呈现编导自己的主观想法时,那么就谢天谢地吧
《英和白》观后感(五):理念满溢又何妨?
对于张以庆的纪录片在下午的课堂讨论上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指向其记录的主观视角上,这个主观视角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镜头模仿记录客体(在本片中就是熊猫)的主观视角,一个是呈现的作者本人的主观视角。
这个特点是张以庆的片子里一以贯之的东西。
用黑老师的话说,张以庆把他的孤独感外化了,与其说他在记录一个故事,不如说他通过对真实的剪贴和连接在创造一个故事,一个异于我们日常生活感知的故事。将隐形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意义以精心设计的蒙太奇牵引出来。
抛开这种手法本身的合理性讨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确实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别致新颖的方式,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可能性的窗口。
况且谁规定了纪录片就一定是得对事实毫发无损的呈现?而我对所谓客观记录本身一直保持着深刻持久的怀疑态度。既然纪录片本身就是理念的演绎,那么理念刻骨到满溢出来又有何妨呢?只不过喜欢不喜欢的区别。而不在其合理不合理。
《英和白》观后感(六):《僵尸》
整部纪录片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熊猫只轻轻嚎叫了几声,而女主角饲养员则只会和这只沉默的熊满对话,两个生物彼此间像是相濡以沫的挚友。每天清晨,饲养员打开电视机时,电视里都会播放着世界上某些地方的战乱、政局动荡和世间百态,熊猫忧郁地看着电视,一言不发。它唯一感兴趣的,似乎只是电视上练健美操的姿态丰硕的女人——它可以对着她们手淫,不管这是不是导演故意影射。《英和白》的开头很有技巧,没有人规定纪录片应该怎样拍,摆拍也好,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也好,“好看”都是唯一的目的。《英和白》没有明确的叙事线,但它成功的捕捉到了熊猫和饲养员的状态,熊猫曾经是有名的演员,但因为动物保护组织的介入,它无事可做;饲养员随着熊猫一起归入沉寂,她有富裕的家世,但甘愿陪着熊猫度日。英和白是辉煌时代的沉渣,没有演出没有激情也没有动力。他们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像僵尸一样在变化万千的世界里逐渐停滞。这或许令人觉得悲哀,但同时它又是当权者潜意识里所期望的社会状态。电视上那些新闻距离英和白过于遥远,他们能做的,其实仅仅只是站在饲养室的窗前,看看窗外那凝固的街景。
2011年9月25日
《英和白》观后感(七):看《英和白》的几个思考
看《英和白》的时候,暂停了好几次以写下我的感触。
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压抑、孤独,压抑而孤独之后一种反而释放的绚烂。
有人的人生会像白的一样吗?她和英都是很独特的个体。
混血儿英,憨态可掬的熊猫,纯真的小女孩儿娟,本来应该是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却在这样的若即若离的氛围中变成了孤独和压抑。
电视节目从政治到外交,从广告到电影,从战争到新千年到来,从澳门回归到船只遇难,成为了本片最大的呓语者。英和白极少说话,白和同事之间的沟通都极少用语言。电视的语言说明了什么?
英和白之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他们更像是有过一次轰轰烈烈恋爱后又分手之后的离异夫妻。“在一起”吃饭,睡觉,有默契,但是更多的是距离。
字幕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英是一只名熊猫。出入各种场合,见识过各种场面——当然,这样的荣誉同时也是属于白的。为什么97年之后,直到影片拍摄的1999年,他们都没有机会出去演出呢?从英和白关注的新闻点来看,也许是因为政治和外交的原因。他们对这样的世界的变化又有着怎样的心态和认识呢?
镜头的最后,为什么白看着镜头的绚烂,澳大利亚庆祝新年的场景,会热泪盈眶呢?
悲凉冷静的心境更接近真实。
这样的内心会开出一朵花。
《英和白》观后感(八):就是对比看孤单
张以庆的作品多少都透着一股特有的孤独感。在《幼儿园》里难以习惯的扒张眼睛的小孩,在《舟舟的世界》里在台下一个人的指挥表演。在片子里,白用自己几近所有的青春相付。
运用了大量的虚焦镜头,透过栏杆看这个世界的是方寸大的电视机。
电视机是白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嘈嘈杂杂的新闻播报下透着浮躁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热闹的,是浓烈的酒。反衬之下,英和白的生活枯燥的可怕。片子里用了许多镜头表现英和白的生活。甚至有一段用了很长的特写镜头来交代为英做食物的过程。
片子里最催我泪的一段,就是白眼眶湿湿的样子(可能有看不得别人哭的可怜样的毛病),看音乐表演,打着字幕交代她的身世,响起七子之歌。实在有些不能理解白是有着怎样的情结。心甘情愿地守着英,就这样一辈子。
片子里还有许多细节用来嘲讽,不一一细谈,太过政治意味的内涵不多说。最后,还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屋外等家长的镜头一直穿插在英和白的生活中,也是用来冲主题的一个暗线。
张大导演最善于挖事,也攻于对比。暖色调来反衬孤单,热闹的电视来反衬只有两个“人”的世界。对比,是张以庆的必杀。
《英和白》观后感(九):与世隔绝的寂寞
影片开始一个可爱的大熊猫,便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这便是我们镜头的主人“英”,还有一个镜头主人“白”,白是英的饲养人,在一起与世隔绝的生活了15年,在次纪录片中使用了叙事蒙太奇与平行蒙太奇。
在纪录片中详介绍英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玩耍嬉戏中,使用了叙事蒙太奇。在纪录片中还出现了一个小孩,每天孤孤单单的坐着等待人家回来,在此小孩与英的镜头不断切换,仿佛英与小孩因为寂寞,灵魂融合在了一起。平行交替。在这充分的使用出了平行蒙太奇。
白是一个意大利混血儿,在影片中她细心照顾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而且影片中在白照顾英中多次放出令人心旷神怡的乐曲,看出她从各个方面对白都是很用心,但是白应该英的缘故基本不出门,24小时照顾英。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白在窗户边上看外面的世界,就如英在铁笼中看电视一样,可能都向往着自由,但心有牵绊,不能做到。在这就体现出白与英都是有着寂寞的心,只有彼此相依为命。但彼此都无法交流,他们依赖这份不完美的情感而活,所以彼此也都很寂寞。
影片中基本都是运用客观拍摄,客观事实的把白对英的感情,英对白的依恋,充分体现出来,也把白与英的寂寞也侧面的体现出来。
此影片拍摄的十分成功,让我从白的寂寞中,知道了她对英的爱,从英的寂寞中,知道了英对白的依赖,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这也呼吁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自然坏境。
《英和白》观后感(十):失语的世界
第二次看完这部短片,我想是应该说些什么了。有些话,说出来也不如写出来,因为写作是件寂寞的事,谈话却是热闹的,热闹到彼此都不理解再说些什么。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寂寞的,却不会因为这相似的寂寞而彼此理解。这样说来,我们都注定寂寞,别无选择。
一只熊猫,一个女人,一家电视,一个小女孩。熊猫和女人住在一个有电视的大房间里。小女孩是她们的邻居,天天坐在家门口等父母回家。一只猫,一个中年女人,他们曾经热闹过,因为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作为表演的熊猫,它给很多人送去过欢乐,他们曾经一起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看过一张他们十一年前的演出后的照片,女人笑靥如花,熊猫憨态可掬。可那只是生活中华彩的一瞬,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却是满满的寂寞。
孤单的人可以并不寂寞,只要他们有一种信仰。那种狂热可以使任何琐碎的生活瞬间焕发楚惊人的光彩。可惜,我们不仅孤单,而且没有信仰。把平淡的日子安稳的过下去就是我们的信仰,所以注定寂寞。
这部片子几乎没有对话,和熊猫一起生活,说人的语言似乎是多余的。在这个失语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人类寂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