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阴谋》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阴谋》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3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阴谋》观后感精选10篇

  《阴谋》是一部由弗兰克·皮尔森执导,肯尼思·布拉纳 / 斯坦利·图齐 / 科林·费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阴谋》观后感(一):阴谋这个词太小气

  以近乎纪实的方式,以辩论话剧的表现形式,把万湖会议展现在人们眼前。当这些人严肃地讨论着如何使屠杀犹太人合法化,如何以最经济的方式屠杀最多的犹太人,当这些人在豪华的别墅中,吃着精美的食物,对各种灭绝种族的方式方法开着玩笑,那数年的种族清洗的惨状便愈发鲜活。从决策者的角度看待二战,反而更加冷酷。

  各位大神互飙演技的群戏现场,抖森还只是个接线小兵。

  《阴谋》观后感(二):经典历史剧之作

  这里没有阴森压抑的死亡集中营,没有冒着黑烟的焚尸炉,没有眼睛里闪着惊恐绝望的犹太人,没有凶神恶煞的集中营看守,没有一切当提到“纳粹”,“Holocaust”等关键词时人们脑子里会自动浮现出的血腥恐怖场景。恰恰相反,电影的展开犹如一册优美的画卷:银装素裹的柏林雪景,古典气派的森林别墅,别墅里女仆佣人穿梭忙碌着送上丰盛的美食,身穿党卫队黑色制服的高级军官和纳粹要员,觥筹交错,优雅的措辞,间尔激烈的唇枪舌剑,偶尔的欢声笑语,舒伯特的乐曲如舒缓的流水在耳畔淌过......而电影外的你,看着这册画卷的展开,寒意一点点侵入血管,慢慢在全身弥漫开来。

  《阴谋》观后感(三):命运与妥协

  一场会议,一场本就不需要召开的会议,一场早已决定了所有细节的会议,那为什么要召开呢?极权主义的教条中本就目标一致,但是所有的利益的纠葛都通过恐吓来完成。简单的几句教条就决定了一个弱势群体的未来,集中?独裁?还是极权?讨论毁灭一个民族,如同灭掉一窝蝼蚁,人性、兽性还是原罪?

  过程中,主人公们都充满了原罪,暴食、贪婪、暴怒、傲慢、色欲。一群如此之人,居然在畸形社会中决定另一群人的命运。多么的讽刺。

  一场所有人从道德上都知道的是错误的会议,却开的如此理所当然,又是多么的讽刺。

  整个情节中所有的底线都在强权面前一次次被击穿,多么的讽刺。

  加之结束时的那个小故事,玩味!

  《阴谋》观后感(四):屠杀总动员

  1小时2500人,1天6万人,1年2190万人……

  这是一种速度,纳粹计划屠杀犹太人的速度。

  1942年,德军进攻苏联的军队在严寒中痛苦的煎熬,

  美国的参战令希特勒的梦想化成了泡沫。

  1942年1月20日,15名德国军官在柏林的瓦西湖开了两个小时的会议。

  15名与会者的身份是:

  安全部首席执行官、盖世太保的少校、纳粹党总理办公室官员、政府内阁大臣、处理种族问题的将军、国务卿、内务部官员、外交部官员、武装司令部官员、政府特使、司法部长、犹太事务部官员。

  由于当前战场的形势,德国需要改变之前处理犹太人的政策。

  由之前的隔离、奴役,转变为“清理”,即大规模的屠杀。

  会议就是为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执行披上“合法”的外衣。

  会议的结果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因为所有否定的提议全被绝对的扼杀掉了。

  于是,从1942年1月20日开始,犹太人的终极噩梦开始上演。

  《阴谋》观后感(五):试看将来的全球,必是一片赤旗的世界

  “我们期盼着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德国文化获得胜利的世界。”海因里希的这句话我似乎在我们的党里也听到过。。杀犹太和肃反整风有区别吗,那可也是三万多人?充满着偏见、傲慢,非我党内,其心必异,有区别吗?

  不接受我们之外其他思想,我们不都这么干的吗?资本主义帽子一扣,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可能只是没有送进集中营吧,没事,我们有劳改营,这点跟苏联老大哥学的很到位,直接给你送到西伯利亚修铁路,死了就死了。

  元首凌驾于一切法律,这话说的没错,我们的法律也是给统治者之外的人写的。让你闭嘴,让你闭眼,只给你看想让你看的,让你想他们想让你想的,你有什么办法?

  当纳粹来抓共产主义者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当他们囚禁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 当他们来抓工会会员的时候, 我没有抗议; 我不是工会会员。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替我说话了

  ——犹太屠杀纪念碑的铭文,原封不动的送给现在的我国“元首”

  《阴谋》观后感(六):真正让人脊背发凉的恐怖——奥斯维辛的阴谋

  你, 脊背没有发凉吗?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真实的历史。并没有夸张什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最终解决方案》的由来。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就是,没有出现一具尸体,一个囚犯,一滴血,一个气罐,甚至没有一支枪。整个电影就发生在一个别墅内。说是恐怖片是不会有人信的。就是这么一个坐下来认认真真开个会的故事,内容却是那么恐怖。

  我想,这部电影的恐怖之处,是它揭示了这么一个问题: 纳粹大屠杀,和历史上的屠杀,本质上并不同。这些历史上的屠杀,包括成吉思汗屠城,以及日本人各种暴行,说白了,是一种旧式的, 原始的,兽性。人类,是有兽性的。所以就有这些历史上的屠杀。

  而纳粹屠杀的不同之处,和可怕之处在于: 很多人都觉得,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启蒙运动和科技,社会现代化,使人们能够越来越摆脱朦昧,走入更和谐的社会。然而纳粹运动,尤其是大屠杀,把现代化乌托邦中最黑暗的一面,血淋淋的展示给了整个世界。他们完全使用了现代化的方式,来杀人。工业化流水线杀人,大型专业设备焚尸(对,这个焚尸炉还是新技术,战后还申请了专利, 我没有开玩笑) ,现代的管理模式。保证从上车到运输到进毒气室按时按点。甚至最可怕的是,把屠杀相关内容写入了法律和政府文件。要知道,法律和政府机关,也是现代化的产物。

  《阴谋》观后感(七):The Ashes of Time

  至于三看的原因酱油君Tom Hiddleston——我找到我基了!居然真是个连正脸都没有、一共出场时间不到三十秒钟的群众演员!……当时Hiddleston还在贱桥读大学,估计能拿到这么个机会串一把场也是挺不容易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和啃泥叔的交集正是从这部片子开始的。大概是在片场得了大师真传,本片之后我基认真读完大学又进了啃泥叔起飞的地方RADA继续学表演,并且最终在2008年如愿以偿死心塌地地跟着发福神探沃兰德登上了瑞典一年到头冰雪不化的神奇土地。

  这部片真的很精彩,但是只推荐给有耐心的人看,里面没有什么动作场面、狗血煽情,有的只是铁一样的事实和让人不敢卒视的冷酷。但是很遗憾,历史本来就是如此,任何妄图讨巧的花哨与修饰都只能损害这一个半小时里可能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早已成为一个无从下手辩论的哲学问题,但阳光下的罪恶依然在展开着,在我们看不到的、某个白雪飘飘的宁静小湖边。

  《阴谋》观后感(八):Conspiracy: 另类战争片

  关于二战的影片已经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被不同的编剧和导演怀着相同的热情演绎了无数次。可是这次看过Conspiracy后,却对这种战争题材的影片,有了另外一种感想。它不像其他的二战影片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或集中营的非人生活。而是用一种微观叙事的方式再现了一九四二年二战战事发生转机时,德国加速实行种族政策的一次秘密会议。整个影片就如同是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讨论会记录。十几个人围绕该不该屠杀和如何屠杀犹太人的话题争论不休。故事内容倒更像是一个历史研究题目。从一份仅存的当时的会议报告,还原了一个历史事件。这大概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前提吧。

  不过电影毕竟不是研究。否则谁也没有兴趣了。故事化与情节化是理所应当的。围绕着核心问题-什么是最佳方式灭绝犹太-一层一层的深入和明晰。但是在我看来,就这个问题本身也超越了战争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种族灭绝伴随着对人性等问题思考。可能会提出更多的疑问。上帝的权利或者职责是否能如此现实而且明确地被人类自己决定和解决?这种遐想增加了电影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尽管德国种族政策与前方战事没有最直接的关系,但莫斯科失利与美国参战,其实已经暗示了这次会议将是对犹太的政策的进一步恶化和加速。接着,当每一个具体问题被逐个讨论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政治游戏。这些问题早已有答案,其实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偷窥式镜头的成功运用,让观者有一种身处真实会议现场的感觉。

  尽管从头到尾,没有一幕关于描写战争或者屠杀犹太人的场面。但是一些电影的细节的描写不亚于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其实,导演似乎有意把这种场面留给了观众去想象。与话题残酷性相对立的描写比如德国景色优美的冬景,华丽的 Wannsee别墅,丰盛的各式食物,这些内容本身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当你看着衣冠楚楚得绅士们在品尝食物,欣赏美景时,讨论如何发明一种高效男性绝育设备,如何最低限度的划分出具有犹太血统的身份,如何最高效达到毒气致命的工厂的筹划时,一幕幕想象中屠杀犹太人画面自然产生。语言与实物之间的反差这可能就是这部影片的独到的之处。真正的主题在这种反差中被想象出来。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参与会议的德国上层领导人物,并非都被描写成毫无人性的纳粹。很多人对于以屠杀的方式进行种族灭绝持有异议。并且从各自的立场提出提出不同的理由,例如屠杀平民有损军人的骄傲等等。但是随着会议的深入,每个人都逐渐意识到这种屠杀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此次会议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这个会议后半部分过程是每个人调整其心态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提拍摄这部影片的公司HBO,之前曾看过它拍的另外一部Wit (2001), 也很喜欢。同样运用了微观叙事的手法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一个四十多岁大学女教授死于癌症的故事,也后有机会再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